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住在巴黎-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个人住在巴黎
书名:一个人住在巴黎
作者:吴辛欣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吴辛欣:
1983年出生的女生,留学法国,现居巴黎,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巴黎记者。久居巴黎的她,曾经翻译过多部法语作品,也是一个巴黎通,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内容简介:
海明威说: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巴黎,温情而浪漫,优雅且迷人,在它的每一处拐角都能遇见故事,而每个故事背后都能看见情感。
久居巴黎的吴辛欣是一个〃巴黎通〃,在巴黎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这本书写的就是她的巴黎生活。记者的身份,让她可以自由地穿行在巴黎人的各个阶层中,而不再是远远地打量。她笔下的巴黎是很近的巴黎,她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你尽可能多的接近巴黎人、法国人的内心,然后才是对城市的理解。她用轻柔舒缓的文字,将巴黎的平民生活拉近到你的面前,也将生活中流动的优雅呈现给你,没有故作高雅的姿态,没有套上〃时尚〃的外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的可以感受到的巴黎。这本书告诉你,街角的面包店散发的面包浓香才是本质的巴黎。巴黎人骨子里流动着艺术,他们将浪漫植入生活,不会辜负每一缕阳光。
《一个人住在巴黎》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却也不是生硬的攻略书,她将巴黎女人、巴黎的美食、咖啡馆、打折季、大罢工、药妆店、面包房、跳蚤市场、露天集市、地铁站等等,一一展现,读者犹如亲临,更是可以作为游巴黎所参考的〃百科书〃。
书摘正文:
序言巴黎,看不透
初到这座城市做短途旅行的人,如果对法国文化不甚了解和热爱,带着一种对繁华大都市的挑剔眼光,又不巧报了个一日多游的团,那一定会失望的。因为巴黎这个没落的帝国都市,它太多的过往尘烟和精彩往事都早已随着绵绵阴雨融化在砖石之下。用最世俗的眼光来打量她,如何能够看得透。
如果够幸运,能够在这里停留一段时光,不管时间多长,至少能够放下心中的一切执著和浮躁,在巴黎的街头走一走,在咖啡馆里喝一杯,在蓝天白云下和着梧桐树的树影婆娑沿着塞纳河独自徘徊。在人的内心深处,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难以言表的依恋感。
而此时,你会开始试图了解这座城市,就如同对自己心仪的姑娘想尽办法要了解她的身世一般。巴黎,在一片新古典主义建筑的精美肌肤下,有多少恢宏的历史,有多少英雄美人的传奇,有多少低吟浅唱的感慨,有多少细腻精致的生活表达
如果只是这样看巴黎,像是站在了帝国都市脚下的一种仰望,虽然多了几分感叹,添了几分喜爱,但也只是变成了用来炫耀自己经历的附庸风雅而已。
γ米γ花γ书γ库γ ;http://www。7mihua。com
第2页:
你还不能看透巴黎,不能。因为,你还没有理解这座城市存在的原因,和你来到这座城市的真正原因。
会不会有一种方式,能够让我们更接近一些这座城市,同样更接近一些我们的内心深处?
能够在巴黎这座城市生活,是令人艳羡的,如果身份是记者,那就更让人嫉妒了。记者的身份,让人可以自由地穿行在巴黎人的各个阶层中,不再是远远地打量,而是深入其中,甚至与法国人融为一体。我的朋友、这本书的作者吴辛欣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
辛欣对于巴黎吃喝玩乐的诸多生活信息极为灵通。巴黎打折季的时候有哪些小店值得逛,哪些餐馆有法国风情,这些信息我会时常向她打听。
我的感受是,当一个人在一个城市生活了三年后,生活和工作周而复始,外人看得精彩,自己只觉得疲倦。对巴黎的印象,也从向往、喜爱、留恋,渐入平淡。一场恋爱谈三年都会平淡,何况是对一个城市。
而当我打开辛欣的书稿,细细阅读时,仿佛饮一杯清茶,让我对巴黎的那些粗糙的和片断式的回忆勾连起来,清晰起来,流动起来。她的文风如同我所熟悉的那个人一样,轻盈舒缓、娓娓道来,巴黎的咖啡馆、葡萄酒博物馆、打折季、药妆店、面包房、跳蚤市场、露天集市、地铁、罢工、各种节日,应有尽有。或者干脆带着读者“逃出”巴黎,到她所熟悉的里昂城、乡土小城利摩日、布列塔尼海滩和雅典去走一走。内容包罗万象,完全可以当作一本“小百科”全书来看。
而真正吸引我的,是书中写的那些精彩的人物。旧货摊主皮埃尔、巧克力品牌JeffdeBruges的创始人菲利普…让彭、“欧莱耶”家肉铺的父子俩、法国女人Margaux、世界最贵餐厅的主人阿兰…杜卡斯、埃菲尔咖啡馆的老板、开面包房的音乐家Djohal……我虽然不认识这些人物,但他们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法国人的形象。他们的生活,是法国人所独有的。这本书其实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让你有可能接近巴黎人、法国人的内心,然后才是对城市的理解……
如果他曾爱过这个城市,他会明白,这个城市一直在深深地爱着他。
第3页:阴天只爱面包店
阴天只爱面包店
几次去朋友小F家的路上,都遭遇了巴黎突如其来的雨。尽管我很喜欢巴黎下雨的味道,也喜欢《午夜巴黎》里面微雨时的巴黎街头,但还是觉得淋雨不是我很在行的一件事。因为躲雨,所以爱上了两家相距不过20米的面包店…“LeMoulindelaVierge”(少女的磨坊)和“LesChantsdeble”(麦之歌)。这是两家隔街相望的面包店,风格迥然不同,喜爱的人也不尽相同。
“少女的磨坊”在巴黎一共有四家分店,而且属于少有的从周一到周日都正常营业的面包店。店面很有味道,据说这家磨坊从1356年就存在了,就算历数这家店开始做糕点生意的年头,也有上百年了。我住在巴黎的15区,自然对Garibaldi大街上这家店更加熟悉,传统的柴火炉子将有机面粉和天然酵母结合得恰到好处。一根普通的Baguette(棍子面包)有时要赶早才有的买,不然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尽管离晚上8点的关门时间还有几个小时,但是剩下的往往都不是经典款了。很喜欢这家面包店小餐桌旁的壁画,“少女的磨坊”几个字仿佛从画中浮现出来的一般,让雨中在这里歇脚的人很留恋那一杯美式咖啡和几个法式经典Chouquettes(泡芙),习惯了在雨中留在面包店里吃上一顿Brunch(早午餐)或者下午茶。只是因为巴黎的雨水太多,夏日的我才有更多的时间慵懒地端着咖啡杯看窗玻璃上一串串雨滴悄然地滑落。从这里可以远远地望到拍摄电影《梦空间》的那条大街,折叠的大街和斗转星移的梦境似乎就在窗外触手可及,不过却又很快因为咖啡没加糖的苦涩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之中。
少女的磨坊…1356年。雨中的节奏伴随着咖啡不加糖的我。
与“少女的磨坊”隔街相望的面包店叫“LesChantsdeble”(麦之歌)。坦白说,我是对“麦之歌”钟爱有加的,记得第一次去这家面包店时,四十来岁的女店主Djohal和她的女雇员Dana正在忙碌着接待来买面包的客人。那天又是一个微雨的清晨,我和小F因为刚看完电影《梦空间》而意犹未尽地想在我们平时闲逛的街区找寻电影中的影子。
就在“麦之歌”面包房出门右手边的那条路,便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电影中PlaceGeorgesMulot与RueBouchut的十字路口折叠起来的真实场景,但却很难想象电影中巴黎奥斯曼似的大楼像巨大的海浪一样翻卷起来的画面其实出自平时异常平静的两条相交的街道。因为《梦空间》的空前火热,“麦之歌”的店主会不厌其烦地带着来这里找寻拍摄场景的每一个好奇的游客到实地去看一看。店里的人手十分有限,除了Djohal和Dana,最忙的时候也就是Djohal的妹妹来帮忙搭把手。但是即便如此,Djohal也从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位客人的请求。
关于Djohal我听到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用“麦之歌”作为店名其实是因为一首歌,Djohal在经营面包店之前原本是一位音乐家,所以每天结束面包房的工作后,她都会和家人一起演奏上几支曲子,这也让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开面包房的音乐家。
第4页:
阿尔及利亚裔的Djohal,从小和爷爷一起在法国南部的瓦尔省长大,爷爷就是在那里的一座小城开面包房的。年幼的她虽然是闻着面包味长大的,但是却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远离面包,从事一个全新的职业。音乐成为她的第一个伴侣,也为她带来了在巴黎的工作机会。但是就在她和丈夫相识结婚后,丈夫却告诉她,自己的愿望是在巴黎开两家面包店。乐观的Djohal只觉得是上帝的安排,明明自己最希望远离的面包却成为她和丈夫日后谋生的手段。12年的时间,在巴黎15区的“麦之歌”依然是一家袖珍的面包店,尽管丈夫在5区开了另一家分店,但是他们同样把店铺弄得很袖珍,不为其他,只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店面小而精致,客人虽不算太多,却也不少,但家喻户晓的品质是无人能及的。、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12年的时间,一根普通的棍子面包从0。8欧涨到0。85欧再到现在的0。9欧。Djohal说自己已经越来越习惯身体从上到下面包的味道,她甚至觉得家里的琴键中都弥漫着面包房的香味。
因为我们很聊得来,也因为喜欢他们一家人的故事,所以我常常会要一份甜点加一杯咖啡,躲在“麦之歌”收银台后面的小沙龙里面闲看街上的人来人往。Djohal忙完了厨房的事儿,就会过来和我聊上几句她家里的近,还会让我给他们参谋参谋店里最新的布置。7月份是一年一度的巴黎沙滩节,Djohal也应景地把店里布置得很有沙滩节的味道,小鱼和灯饰都是夫妻俩在家乐福买来原料后自己亲手制作的。通常情下,Djohal会一边弹琴一边唱歌,而丈夫Nasser就会乐此不疲地将这些装饰品连接成音符的颜色。40多岁的夫妻俩从不会在夏天关门,因为他们希望店里忠实的顾客们在休假的季节也可以吃到自家店里的面包。因为有了音乐,他们一年到头的生活不会因为只有面包而枯燥。Djohal常说的一句话便是“音乐让面包天天有不同”!
我依旧是那个因为一个故事而爱上一家店的人,所以Djohal的音乐面包房在我的推荐序列中永远排第一。
一根古老的法棍面包+惬意的一家人+两家店=独一无二的音乐面包房。
第5页:晴天只爱咖啡馆
晴天只爱咖啡馆
巴黎是个被上帝眷顾的城市,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巴黎人冬天会用暖气,但是出门只穿着大衣长裙配一条厚厚的袜子便可以过冬。比起邻近的西班牙、意大利,巴黎人的夏天从不会因为汗流浃背而烦恼,因为二十四五度的气温会伴随着巴黎人度过大部分的夏日时节。
走路在巴黎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塞纳河和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晴雨表。天晴的日子,白云伴随着塞纳河的游船,每张照片拍下来都是一张天然的明信片。铁塔在天晴的时候显得有些俏皮,不再禁锢于自己暗淡的颜色,而与晴天白云相映成趣。巴黎的晴天会让人心情大好。除了散步,晴天的巴黎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咖啡馆的。Ж米Ж花Ж书Ж库Ж ;www。7mihua。com
天气晴好的时候,午后两点的慵懒的下午茶时光,很多时候都交给了离住处不远的那家“埃菲尔”咖啡馆。如同红酒一样,咖啡也是巴黎人难以割舍的情结。遍布于巴黎大街小巷的各种咖啡馆,让这座城市全身心地浸泡在咖啡的香味中,难怪一位诗人说,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以及闲暇的喝着咖啡的人们组成了巴黎的生活。一杯咖啡伴随着一米阳光,巴黎的生活简单而随性。
“埃菲尔”咖啡馆,瘦小而单薄,不能和香榭丽舍大街上温馨浪漫的咖啡馆比,也不能和曲径通幽处开在自己花园前的玲珑咖啡屋同日而语,它身在热闹的15区,却因为自己独特的咖啡香气和店里那流传很久的故事留住了人们匆匆的脚步。每每拿起一本书,透过咖啡的薄雾欣赏来往的行人时,似乎才能明白消磨一两个小时在巴黎的咖啡馆里,于芬芳馥郁之中感受到的是巴黎经过极长时间淬炼出的文化内涵。
皮埃尔是“埃菲尔”咖啡馆的老板,之所以店名用了和埃菲尔铁塔一样的名字,还要说起他祖父的故事。让吕克是皮埃尔的祖父,也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较早的一批给问题儿童进行辅助教学的老师。或许大家对法国电影中《放牛班的春天》里面那个胖胖的学监马修老师还有印象…一个极普通的法国人,秃顶、微胖、不愠不火的性格。面对一群性格各异的问题少年,面对校长的体罚和粗暴脾气,他用音乐唤醒了少年们沉睡的心灵。清新的音乐伴随着孩子们的纯真,平凡的马修老师用音符启发了孩子们心中最初的梦想。
皮埃尔告诉我说,他的祖父让吕克住在距离巴黎80公里的小城Montargis(蒙塔尔纪),并在那里认识了他的祖母。他喜爱画画,不但经常举办个人画展,还带着他教的孩子们一起学画画。尽管这些问题孩子很难驾驭,但是让吕克却凭借自己的耐心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常常对孩子们说,等画完了蒙塔尔纪的教堂、房子和河流,他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巴黎画铁塔,但是因为这些问题孩子很难约束,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下很难实现,所以这个愿望在让吕克临终的时候也没有实现。他死后将积蓄留给了自己的孙子皮埃尔,皮埃尔开了这家名为“埃菲尔”的咖啡馆。从这里步行到铁塔只要20分钟,让吕克希望他教过的孩子们有一天经过巴黎的时候,累了、渴了、想念少年时期的绘画老师了,就来这个咖啡馆坐一坐。皮埃尔把祖父的画像挂在店里,也同时把这些孩子们的照片依次排开挂在画像的两侧。当学生们经过巴黎的时候,都会来咖啡馆坐坐,时常也会聊上一两个当年的故事给皮埃尔听,而皮埃尔也乐意将祖父和学生们的故事讲给来喝咖啡的每个人。
我就是听到这故事的人中的一个。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映射出巴黎独一无二的咖啡文化。手中的咖啡,伴随着每家店里一个个独特的故事,让人怦然心动之余,也会勾起心底里的陈年往事。咖啡的语录,家家不同,却句句沁人心脾。
第6页:巴黎打折季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巴黎打折季
女生天生是爱购物的,特别是有土壤的时候,那根本来已经十分敏感的购物神经便会无限放大。国内的朋友来巴黎玩,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来巴黎去哪购物”。古老的楼房掩映着巴黎曾经的沧桑,一杯咖啡、一本旧书可以让游客暂时忘却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然而让人“血脉贲张”的购物又能够将迷失在巴黎的大脑拉回到现实。无论是奢侈品牌还是独立的小店,你会看着自己的钱包渐渐变瘪的同时享受着肾上腺飙升的快感。
每年1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和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都是让巴黎人的购物神经无限躁动的时刻。冬夏两个打折季似乎是巴黎人一年生活的分水岭。当满大街的橱窗中开始用各种颜色、各种字体写上“Soldes”的时候,大家为购物而生长的那根雀跃的神经便蓄势待发。在巴黎这几年,打折季可以说是冬去春又来。
每每看到打折第一天的早晨8点钟之前,老佛爷百货那些排队的顾客,你就会觉得,他们盯了一季的货品,如今终于可以以折扣价收入囊中,那种等待再漫长也是值得的。甚至可以说,等待越漫长,幸福越持久。那种购物的喜悦,似乎已然超脱物外,能让人忘掉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烦恼。而几次在老佛爷采访打折第一天的经历,也让我每次都想用“失去理智”,来形容早间的第一拨客人。
我的这种感触,似乎是矛盾的,但又一点儿也不矛盾。
不过,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法国的折扣力度从2010年开始是每愈下。就拿Gucci的钱包来说,以前在打折季可以打五折。也就是用大约150欧的价格可以买下一个真皮的经典款。但是从2012年的1月份开始,这样的美事就不复存在了。Gucci降低了折扣力度,从五折变为了七折,而可选择的钱包品种更是极其有限了。
巴黎郊区迪士尼旁边的“ValDEurope(欧洲谷)”,是欧洲非常有名的名店购物村。打折季的时候这里会有折上折的优惠,所以巴黎人对于这里的超低价格实在不能不心动。乘坐巴黎的环城小火车RERA线到ValdEurope站下,出门的右手边可以看到一个硕大的商业中心,里面有一些普通的如H&M、ZARA、123、Esprit、Promod、Celio这些平民品牌,而大牌名店村会在大厅的尽头才出现。
走出大厅尽头的大门,清一色的欧式小房子让人除了会被店铺的折扣打动外,还会被清新优雅的装修所吸引。听国内来巴黎旅行的朋友说,一般旅行社都会送上“欧洲谷”的打折券,每张打折券可以去客户服务中心换取两个品牌的折扣券,这样的优惠往往不会写在明处,一定要在去之前做好功课。
每次的“欧洲谷”之行是不能有什么计划的,因为惊喜往往比计划大得多。新秀丽的箱子在打折季往往会有买二赠一的优惠,而有时又会赶上晚上18点后的限时优惠,折上再折;Lancel(兰姿)的各种女包和钱包虽然更加适合成熟的女性,但是如果遇到三到四折的价格时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几个经典款送给朋友或者长辈;Lacoste(鳄鱼)的T恤据说是上身效果好而且多次清洗也不会变形的,而40多欧的价格也是这个法国品牌在本土销售的超低折扣价了。同行的小F还曾经在MAXMARA买到过80欧的冬天裙子,而意大利品牌Ferragamo的鞋也可以抢购到100欧出头一双的经典款。
有时会神奇地觉得积压了半年的工作疲惫会在购物的那一刹那烟消云散。想想自己拿着单反相机在老佛爷门口拍下人群在8点整冲进店里的那个场景的时候,也许记录下的还有他们对购物的狂喜和对压力的暂时忘却。
比起法国的外省,巴黎的节奏还是要快很多,不仅仅是住房的压力,还有因为经济危机下公司的不景气带来的收入不涨反降的压力。尽管每年的法国媒体都会说打折季的营业额又创了新低,法国人人均消费不高等等,但是即便经济不景气,谁又能抗拒打折时的诱惑呢?
除了服装、包和鞋子,在法国,任何你能想到的商品都会参与打折季。相机、电脑位列其中,就连礼品店的贺卡、包装纸也都会贴上折扣的标签。打折季的理念是希望折扣风靡在法国人生活的每个角落,低头俯身,“大减价”的字样也许就在脚下。
第7页:我的跳骚时光
我的跳骚时光
走走看看巴黎的大小市场,发现永远都离不开一个“淘”字。法国人这一点很像中国人,喜欢“淘”东西,似乎只有“淘”到的东西才更让自己有满足感。这也正如法国收藏家柯里尔的一句名言:跳蚤市场是淘旧货者和猎奇者的幸福所在。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巴黎跳蚤市场是将“淘”的精神发挥到极致的地方,也是在巴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像摊位上的每件物品一样,其实每个跳蚤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淘旧货就像小时候搬一个小板凳静静地听爷爷奶奶讲故事的感觉,因为即便是同样的跳蚤市场,同样的摊位,每周的货品也都不一样,所以自然而然每周的故事也都有所不同。
星期天的早晨,总是让我能呼吸到安静的味道。比起安逸的法国小镇,巴黎的喧嚣、繁华中充满了烦躁、不安。似乎只有在星期天的早晨,阳光暖洋洋地洒在身上,看着路上结伴而行的老人缓缓地走向教堂去做弥撒,心中才会有了难得的那份宁静。ㄨ米ㄨ花ㄨ书ㄨ库ㄨ ;__
这样的早晨选择去跳蚤市场,很有一点儿在寂静中“淘”到“喧嚣”的感觉。因为我并不是一个“跳市虫”,所以有时隔上一两个月才会想起来要去逛逛。逛跳市的乐趣就在于“钓胜于鱼”,因为能钓到的究竟是大鱼还是小虾都是未知数,所以心怀期待和些许的小忐忑反而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如果不是想大手笔地购买什么古董的话,去逛跳蚤市场前最好多准备些零钱,讨价还价之后以一两欧成交的小物品往往最让自己欢心,所以零钱和跳蚤市场应该算得上是“最佳拍档”了。问过几个经常逛跳市的人,都说自己曾经在市场上买过复古的小零钱包,总感觉从这些复古的小钱袋子中掏出零钱的感觉很好,又或者说很符合逛跳市的情景。
巴黎的市区和近郊有大大小小30多个跳蚤市场,这还不算各个城区倡议发起的个别临时组建的跳蚤市场。
很多人都喜欢巴黎北部最大、最著名的“圣多昂”跳市,除了名气大之外也是因为那里摊位多、东西全,而且这也是个有故事的跳市。
相传1870年普法战争之前,当时的巴黎有几万名贫民只能依靠捡垃圾为生。后来,一道命令将这些拾荒者全部圈在了圣多昂这个地区,他们被要求在那里定期定点地清理垃圾。除了清理垃圾,他们还被允许重新出售这些在废墟里捡到的“二手货”,并且就地组建了一个临时市场来出售。
1891年之后,这些流动性很强的拾荒者慢慢在圣多昂扎下根来,他们也将自己的流动摊位变成了固定摊位。很多人把这种集市叫作跳蚤市场,是因为这些昔日的拾荒者都是和罗姆人*一样游走不定的人群,在大家看来就好像蹦来蹦去的跳蚤。
当然,还有人说拾荒者捡到的二手货品往往不卫生,里面没准就会有跳蚤,所以久而久之大家总说这种市场淘来的旧衣服会有跳蚤,这种市场也便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跳蚤市场”。
第8页:巴黎的旺夫门跳市
巴黎的旺夫门跳市
相比圣多昂这个名气十足的跳市,我其实更喜欢离住处不远的一家跳蚤市场;这家市场在PorteVanve(旺夫门)附近,也是一个在巴黎名列三甲的跳市。在汽车便利店买上一个panini*,然后开始漫无边际地闲逛和询价砍价,这样的周末觉得很舒服,专注的不再是一个个字母和文章,而是那些琳琅满目的可能属于他人也可能属于我的小物件们。这种惬意让我觉得很放松。有时即使什么都不买,仅仅是去和摆摊的商贩聊上几句,也会觉得这样度过周末的早晨是种享受。
皮埃尔是个职业的旧货摊主。每个周末他都会来“旺夫门”旧货市场摆摊,周末卖货、平时收旧货成为他工作的全部。这样的辛劳其实并没有换取多少的利润,一个月不到2000欧的收入和一名普通的巴黎出租车主的收入相差不多,但是作为自由职业的他,每个月要缴纳的税却是相当多的。我认识他是因为他的摊位上的货品量多价格公道。很多摊主都喜欢专注地卖一种货品,比如上个世纪初的报纸,或者是写满了故事和沧桑的火柴盒。而皮埃尔就喜欢将所有他认为可能被选走的货物都买进来,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最大可能的盈利。其实这个年过五十的中年法国人看上去并不是很乐观,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对自己成为一名卖旧货的商贩的命运并不满意。∮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从他收购的东西和低廉的定价可以看出,皮埃尔并不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不管是小的陶瓷器具还是来自亚洲的雕刻,他的定价比起同行来说都要合理得多。但是这也意味着人们很难在他的摊位上享受到砍价带来的乐趣,整个摊位中一尊观音的售价是最高的了,但是也才标注了50欧元。他很诚恳地告诉我,那尊观音根本不是铜的,而是塑料的。不过正因为它看起来和铜造的没什么两样,所以放在家里做装饰是个不错的选择。皮埃尔摊位上富有亚洲特色的物品卖得一向不错,尤其是那种十几、二十欧的小景泰蓝瓶子,很多中年法国妇女都十分喜欢。
第9页:在巴黎淘旧衣
在巴黎淘旧衣
中国人和法国人逛跳市的关注点不大一样,和中国的朋友一起去的时候,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古董,字画,老式的钟表、银器等等。但是和我的法国小闺蜜Emily去逛过一次,我发现这个年轻的法国女孩竟然对跳市上的旧衣服情有独钟。刚开始我实在难以理解花钱买旧衣服的理念,更何刚才我也提到过,这些衣服上没准还会有几个隐藏在领口、袖口里面的跳蚤。它们绝对就是跳蚤市场的活广告啊。
不过,Emily后来告诉我说,现在法国政府对于跳市上出售的旧衣服要求很严,要求必须经过消毒处理。而且在年轻人中,旧的衣服、牛皮包都代表着另一种时尚,很多走在大街上的年轻女孩都背着边沿磨得很旧的牛皮包,她们所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复古的时尚,是被自己淘到的老皮具中散发出来的沧桑感所折服。。tenluo
对于职业的跳蚤市场摊主来说,他们手中的旧衣服可能会是从旧衣店、法国乡村举办的家庭多余物品大清仓活动或者教会的旧衣捐赠中心买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