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解救中国企业的十大定律:崩溃-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文波说:“没关系。”
  宛晴接着说:“对了,师傅,你太太那小斑点狗是怎么死的?”
  张文波皱了皱眉头说:“谁知道,那个晚上不知道谁把小斑点狗的喉咙割断了还把它塞在冰箱里。”
  宛晴吐了吐舌头:“这也太残忍了,谁下得了手呀!要换了我,看到那场面会吓疯的。”
  张文波冷笑了一声:“我想李莉是疯了,她把死狗埋在了我家的花园里,然后就出去了,现在也没回家,儿子她也不管了。”
  宛晴说:“她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她一定很伤心的,不能理喻的是那杀狗的人,手段太毒辣了,这个人一定心里有巨大的仇恨,否则下不了这样的狠手的,我连拍死一只蚊子都不敢,怕怕。”
  张文波说:“狗死了也好,看得烦人。”
  宛晴的眼中接过一丝阴影,她笑了笑说:“师傅,那小斑点狗不会是你杀死的吧!”
  

第三章 铁楼梯包藏着巨大的秘密(6)
张文波沉默了一会,反问她说:“你说呢?”
  宛晴笑笑:“哈哈,我哪知道!”
  张文波说:“小跳该不会像小斑点狗那样吧!”
  张文波的话音刚落,宛晴心里就升起了一股凉气,那股凉气直达她的颅顶,从头发的缝隙中丝丝缕缕地冒出来。宛晴说:“师傅,你可别瞎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小跳一定能够找到的,你就放心吧,不要七想八想的。”
  在宛晴眼里,张文波是个幽默的人。她喜欢听他讲课,他会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讲得很生动,会延伸出很多的问题来,眼看他的话题收不回来了,张文波会机智地打住,风趣地三言两语地把话题重新引回到最初的问题上,而他那时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脸上淡淡的微笑让宛晴着迷。她知道很多女学生喜欢张文波,或者和这些有关。宛晴一直想进入他的内心,看看他儒雅外表下面包藏着一颗什么样的心。
  宛晴有些走神,但她很快恢复了原状。
  18
  这个下午梅萍一直在品茗。
  梅萍不知道就在此时,离顾公馆不远处的那个窗户后面,有双神秘莫测的眼睛眺望着顾公馆。那双眼睛里有火,有冰,还有说不清的迷惘。
  阿花上楼陪老太太坐了一会。阿花想梅萍这样喝茶怎么不会厌烦呢?阿花看着满脸微笑的梅萍,她想问梅萍一个问题,可她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开口。阿花也知道小跳失踪了。她向梅萍提出来,也要出去寻找张小跳。梅萍制止了她,梅萍认为阿花对这个城市根本不熟悉,怎么能去找人呢,不要小跳没找到却把自己给跑丢了。梅萍微笑地和阿花说了一会话,她问了阿花一些阿花家乡的情况,阿花记得梅萍问过好多次了,她每次都用同样的话语回答梅萍,她怎么就记不住呢?这老太太可不是那种思维混乱的老糊涂。准确地说,阿花的家乡也就是梅萍的家乡,浙江东部一个风光秀丽的小镇,那个小镇自古以来都以盛产美女著称。
  阿花是梅萍托老家的人找来的,所以,梅萍对阿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
  梅萍抿了一口香茶说:“阿花,你奶奶叫什么来着?”
  阿花想,梅萍在她来的时候就问过这个问题,梅萍今天怎么又问起来了呢?尽管如此,阿花还是如实回答:“我奶奶叫吴青莲。”
  梅萍轻轻地“哦”了一声。
  阿花又说:“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去世了,我已经记不起她的模样了,听妈妈说,奶奶特别怜爱我,整宿整宿地把我抱在怀里不放手,妈妈还说,奶奶年青时是个美人。”
  梅萍的眉毛挑了挑,说:“你奶奶是怎么死的,你听你妈妈说过么?”
  阿花沉思了一会说:“妈妈好像提起过,说奶奶是得一种怪病死的。至于什么怪病,妈妈没有和我细说,奶奶怪可怜的,一生就没享过几天清福。”
  梅萍微笑地安慰阿花说:“阿花,谁得你一片孝心,你也不必伤感,人总是要死的。你能够对你奶奶这样,你奶奶地下有知的话也有了安慰。”
  阿花说:“可我没有为奶奶做一点事情呀,她不给我孝敬她的机会。”
  梅萍说:“傻孩子,心里有她就可以了,她就是活着,也不会在意你对她尽什么力。”
  阿花点了点头,她的话题突然回到了张小跳身上:“梅奶奶你说能找到小跳么?”
  梅萍说:“放心吧,会找到的,他爸爸和他一般大的时候也失踪过一次,最后自己找回了家,我们问他到哪里去了,他自己也记不得了。孩子和我们大人的想法不一样,他一定有走的理由,他也一定有回家的理由。”
  阿花点了点头,可她说:“梅奶奶,我们村里有个叫木桶的男孩子,也和小跳那样大,他失踪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那也是个夏天,木桶失踪后,全村人去找都没有找到,找了好几天呢,有人说他一个人出去流浪了,大家就不找了。木桶离开家是因为他偷了家里的钱出去打游戏,被他父亲发现。他父亲就骂了他几句,连手指头都没碰他一下他就跑了,木桶的脾气十分急躁的。可是,没过两天,有人就在河里的一个深潭旁边的水草丛中发现了木桶。木桶的尸体被河水泡得煞白,肚子像一个汽球那样鼓着。木桶的父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他们怎么也想不清楚不桶为什么会因为挨几句骂就去寻死。村里的算命先生瞎子阿二掐了木桶的生辰八字,说木桶注定是个短命鬼,他今年不殁明年也会死,和别的什么事情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人要死了谁都阻拦不了。瞎子阿二不敢亲口对木桶的父母说这事,可全村人都知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铁楼梯包藏着巨大的秘密(7)
梅萍听完阿花的叙述,微笑地对阿花说:“你认为小跳会和木桶一样么?”
  阿花“啊”了一声,使劲地摇着头,满脸惊怕地说:“梅奶奶,我可没那意思,我可没那意思,梅奶奶你不要多心。”
  梅萍平静地说:“傻孩子,我怎么会那样认为呢,你也是好心,担心小跳的安危嘛。奶奶理解你的心情,你是个善良的姑娘。”
  阿花的脸顿时涨得通红,她后悔地说:“梅奶奶,都是我不好,我不应该对您说这件事情的。”
  梅萍说:“没有关系,没有关系,你在奶奶面前说什么都可以,我不是那种鸡肠小肚的人,你说的话奶奶喜欢听。”
  阿花低下了头,她的双手捏着衣角,像是突然有了什么心事。梅萍阅人无数,阿花的神态没能逃过她的眼睛:“阿花,你肚子里是不是还藏着什么话,想对我说,又怕我不高兴?”
  阿花更加窘迫了,她挪了挪屁股,像是坐在针毡上。
  梅萍又说:“阿花,你要是真把我当奶扔看待,你就把肚子里的话倒出来,你说什么,奶奶都不会见怪你的。”
  阿花抬起了头,红着脸说:“梅奶奶,我——”
  梅萍鼓励她说:“阿花,别吞吞吐吐的把话说出来就舒畅了,否则会憋出毛病来的。”
  阿花终于鼓起了勇气扑闪着秀气的眼睛说:“梅奶奶,我想问你一件事。就是你们家楼背后的那个铁楼梯是干什么用的?”
  梅萍一听阿花的话,脸上的微笑突然消失了,她的眼中布满了阴霾,像是晴朗的天空突然间鸟云密布。
  阿花从来没有见过梅萍老太太如此的神情,那个铁楼梯一定包藏着了一个巨大的秘密。阿花看梅萍这个样子,心里越加忐忑不安了。她坐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阿花甚至恨起了自己,为什么要问梅萍老太太这个问题呢。阿花心里哀绵地说,这下子可完了,梅萍老太太会怎么样回答她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对话一范棣VS王巍
范棣:我在爬四姑娘山的过程中有了一些特殊的体验,这些体验与对于企业危机和崩溃的认知似乎产生了某种说不清楚的联系。不管怎么说,这是触发我开始研究问题的原始想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你把我推到山路上去的,而我们俩又是几乎同时感到研究和探讨中国企业崩溃问题的现实意义的,不谋而合。
  商界与经济学界关于企业危机已经有很多理论,可以经常看到杂志、报纸及各种书籍在讨论企业危机的问题。然而,讨论企业崩溃的不多,也许很少。我认为,企业发生危机和企业面临崩溃是不一样的两件事。
  企业危机是经常性的,企业危机也有各种形态。有的书本总结说,企业有十六种不同形式的危机。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的危机可以归纳为八种常见的形态或种类。比如,供应链关系恶化引起的企业危机,销售市场变化引起的企业危机,产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企业危机,企业资金链断裂引起的企业危机,等等。
  

危机是企业的常态
企业危机表示一个企业有了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可能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问题。但是,企业崩溃表示一个企业面临瓦解、崩盘或者濒临破产的境地。从广义的企业危机概念来看,企业崩溃是企业危机最严重的一种状态。一个企业产生危机,如果不加以制止和解决,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企业崩溃;而一旦一个企业进入崩溃的境地,不加制止,企业很短时间就会走向死亡。
  这一类的案例太多了,我们拍脑袋就可以想起来许多典型的例子:
  ●当年如日中天的新疆德隆集团坠入并购陷阱与股市黑洞,半年之间就整体崩盘、全面瘫痪。
  ●当年呼风唤雨的香港百富勤金融集团在东南亚投资失败而引爆整体财务危机,一个星期之内就大军溃败、倒闭清盘。
  ●当年被评为CCTV中国经济领袖人物的顾雏军更是陷入战线过长的财务整合的迷雾之中。虽然长袖善舞,却始终无法补齐企业资金链中的那块短板,最后被迫缴械投降,成为别人的“俘虏”。
  ●褚时健把红塔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带到全国烟草行业的领跑地位,然而他个人出事崩溃了。这虽然没有导致红塔山全军崩溃,却使得红塔山从此由烟草行业的领军地位一路掉了下来,名落孙山。
  ●当年八佰伴集团创办人和田一夫以其《八佰伴——从零到亿万》的自传风靡全球而成为传奇式人物,然而他过度的自信使企业的规模扩张到他无法驾驭的那条崩溃线上,只好在1997年宣布倒闭。
  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美国安然集团因假账危机清盘,英国巴林银行因管理漏洞导致公司崩盘,韩国大宇集团因战略失误导致这个现代巨人轰然倒下,美国世通###因为财务丑闻申请破产保护,等等。我看到一个材料,它估计,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的企业事实上挣扎在崩溃的边缘。
  王巍:危机是企业的常态。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说,企业的发展有高潮有低潮,经营效益有高有低,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有自己的周期转折点。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受本身固有的发展周期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受外部的商业环境变化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将导致企业发生一些变化。
  “崩溃”这个词在中国来讲是比较负面的,但是从一般经济学来讲,不一定是负面的。按熊彼特的讲法,它是一个“创造性的毁灭”。如果一种经营方式不适应新市场经济周期,它就该崩溃,这个崩溃对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我们所讨论的崩溃则是另一类,是指那些违反自己的正常商业周期,突然出现的恶性的崩溃。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每个企业都会面临崩溃的局面。
  特别是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急剧增长过程当中,所有企业的周期都会大大缩短,发展提速,再加上经济体制转换这样一个非商业周期的外部因素,因此中国企业出现崩溃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我们现在来正面地研究一下崩溃,这对中国企业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只有在崩溃的状态下,企业才能够给我们展示剖面图,会暴露企业在管理、技术、资本包括人性等方面的所有强势和弱势的东西。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企业崩溃由于资金链断裂
范棣:在研究了几百个中外企业的危机与崩溃的案例后,我发现中国企业崩溃大部分是由于兼并收购引起的,是由于企业资金链断裂引起的。而西方的企业,特别是欧美的企业,崩溃的原因比较多样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资金链问题。一般情况下,比较多的是由于技术、市场以及供应链关系产生了某些突变而导致企业突然陷于困境,最后导致企业破产。比如,原料供应商的危机影响到了本企业的制造环节,从而导致产品无法及时投放市场,致使企业陷入崩溃的边缘,等等。但是,在中国情况有些不同,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危机是由于资本瓶颈引起的,大家都没什么资本,只能靠最大限度地腾挪资金来实现扩大与发展企业的目标。
  王巍:对,我觉得成熟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成熟,是因为包括融资、法律、结构等因素的整个环境都成熟,是因为作为个体的企业周期与作为环境的商业周期的协调性。像美国,经济衰落时往往要经历一个企业和个人的破产高潮,经济复苏之后马上又形成创立企业的高潮。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动态和环境动态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环境好,整个企业发展得都很好,环境困难,大家都困难。这两年,美国的华尔街上全赚钱了,人人都发奖金,圣诞节大家都过得很好,几乎很少看到有人不好,而头几年网络泡沫崩溃时大家纷纷找工作。中国好像就不是这样。尽管我们都知道中国经济正在崛起,企业发展的大环境非常好,但相当多的企业却在这几年纷纷破产倒闭,出现崩溃的局面。
  

过度使命感也许是一个问题
中国这么多年来大部分企业的破产是非常反常的。为什么中国企业崩溃的问题大多出在企业的并购上?我认为,这跟中国企业家强烈的使命感非常有关系。因为只有采取并购与整合的方法,才能使企业有超常规的发展和壮大。
  在中国,目前形成企业价值的主要是40到50岁这些人。这批人他们基本上都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英雄主义情结很重,要做大事,要关心国家大事。这是从小接受的教育,所以有强烈的使命感。
  用北京的一个段子来讲,这些人干事有三个特点:第一,是没事找事干;第二,是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干;第三,是拿自己的事不当事干。这就是强烈的使命感。另外,这批人由于在经济转换体制的情况下参与工作,又接受了西方现代的思想,看到了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所以使命感变得更强烈,希望一旦做事就要做大事。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山东起步,企业在济南,哪怕只是生产扣子、勺子什么的,他也要说立足济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在西方,企业家的宗旨就是赚钱嘛,譬如,做房地产的企业,一定三四年收回成本,否则就不干。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家都想成为世界第一,先天下之忧而忧,使命感极强。在现实生活中,揠苗助长,赶超别人,企业家非商业性的扩张欲望极强。这种隐藏在扩张欲望下的强烈的使命感在西方企业家那里很难理解。在中国,即便是很成功的企业家内心仍然有落草为寇暂栖身的委屈感,一旦有机会非商业的东西就会占上风。所以,理解中国企业家首先要理解他们的出身和内心的真正冲动,即便出现商业崩溃的危机,有时他们也会赌一把。
  范棣:成熟的市场经济非常注重对危机企业的保护。并不是我们这些年来想象的那样,好像市场经济就是让有问题的企业倒闭。成熟的市场经济普遍对有危机的企业实行保护,实在不行,才让它倒闭。从危机到真正倒闭有一个制度保护,包括对所有者、股东、管理者都有一个保护的制度,保护资本的利益。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对处于危机中的企业就没有一个制度性的保护,特别对于民营企业没有保护。出了问题的企业,如同一个人一样,生病了,需要治病,但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可能就直接送你进火葬场了。这是多大的社会浪费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保护企业是一个人的事情吗
所以,保护危机企业的任务就光荣地落到了一个人的身上,企业家的身上。由于这个人有很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和使命感,对民族、对世界有着豪情壮志般的使命感,他就拼命在危机中挣扎。社会并没有提供给他必要的保护。就像你爬到了60层悬在半空干活,下面没有安全网兜着你,吧唧摔下来就粉身碎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没有安全感。
  在美国,企业每年破产的情况很多,破产大部分是由于市场或者技术引起的,技术被淘汰了,我慢慢就破产了,市场不行了,我就破产了。很自然。中国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破产在很多人的头脑里等于犯罪,或者人生玩完了。这一点确实很有意思。
  王巍:西方有一个社会分散企业危机、化解企业崩溃的负面能量的体制或机制。从市场经济的法理上说,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一种契约关系。按交易成本理论,如果所有经济行为都要靠市场自由交易,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交易成本就会太高了,所以,大家干脆组建一个企业组织,通过内部的契约关系来解决一部分的交易问题,从而降低了总体的市场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内部的组织不能太复杂、太官僚,内部的行为组合成本不能高于市场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是一种最有效的契约关系的表达方式,这是西方的。在中国呢,中国的情况就很好玩了。
  中国是个有人治传统的社会,人们的契约或交易概念淡薄。所以,我们在本能中把企业认做一个独立王国,是一个服务于既定目标的商业团体。中国企业的边界往往取决于管理者的执政能力,靠个性、霸气或者匪气来维持地盘,也就是企业的边界。它不是按照市场规则来走的,而是按自己管理的幅度来办企业。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体现为个人在控制企业,如果企业成功,那么大家也会归结于企业家的个人成就。企业一旦崩溃了,那就是企业家个人的崩溃。一个人出事了,企业往往转手另一个人,不会因此破产倒闭。在中国,多数的崩溃并不是企业的崩溃,而是企业家个人的崩溃。
  范棣:所以,你就认为,崩溃的是企业家而不是企业。那么,我从经济学一般的规律和观察角度提问题,其实读者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是,崩溃的都是企业。当然,企业崩溃了以后,有的企业家有事,有的企业家没事。而实际情况是,可能大部分企业家是没事的,尽管有不少企业家是有事的。这里,问题就提出来了,我们是不是要绝对这么认为,崩溃的都是企业家,而不是企业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旦企业出事了,一定收拾企业家
王巍:我理解你提问题的思想背景。无疑,我的这种说法是在用一种比较偏激的方式来表达一种现象。在目前,我认为有一个不公正的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一旦企业出事了,一定收拾企业家。企业崩盘,无论大家说出多少种理由,从财务乃至最后的法律结果看,一定是处理企业家。企业崩溃了,一定要揪出一个对崩盘负责的人,那个人只能是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崩溃只能是企业家的崩溃。
  中国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国有企业,一类是民营企业。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说,企业如果崩溃,企业家很难不出事情。在西方,一个企业崩溃了,企业家大部分情况下只是短暂失业,绝大多数情况下,一段时间后,又被别的企业请去另就高职。这说明,企业崩溃与企业家的关联不是那么紧密。但在我们这里,企业一旦出事,就意味着企业家从此被打入地狱。
  范棣:我插你一句话。这是不是跟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里,黑和白有时是完全对立的。企业出了事,大家希望找一个替罪羊,一定要找一个人担责任。比如说,你欠了银行的贷款,相当多银行的反应不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双方一起努力朝共赢的方向走去,而是把注意力放到追究责任、推诿责任上。比如,是你诈骗了我啦,是你虚增了注册资本我才上当的啦,等等。企业的其他合伙人,比如供应商呢,也是这样,千方百计要证明你骗了我。如果你是民营企业,企业出了问题,企业家差不多就是罪犯了;如果是国有企业,想办法先处理董事长,查出这个人的问题,就有人承担责任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经济中多数是失败者
所以,企业遇到了问题,出了事,生态环境就会恶劣起来,所有人都要找到一个替罪羊。最终结果是,企业崩溃,企业家就一定有责任。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你几乎看不到这种残酷的相互杀戮。因为大家是平等的,股东有股东的责任,企业家有企业家的责任,打工者有打工者的责任,银行有银行的责任。你没有看到谁在一味地互相推诿责任。没有看到银行在遇到不良贷款时,把注意力转到追究企业家的刑事责任方面,想尽办法证明对方是坏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好和坏往往是对立的。但是,你要知道,正常的经济是很不平衡的,经济中多数一定是失败者,你得公正地看失败者,失败者也做了很多的贡献。中国人喜欢打骂孩子,通过惩罚教育孩子,结果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创造力没有了。一定要如此惩罚吗?一定要给我们的失败者盖上一个黑章吗?这样的话,企业家的压力越来越大,创造性泯灭了。这是不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足的一面?
  王巍: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这个文化里不允许存在一个灰色地带。这个文化的内核是成则王侯败则贼,不认可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企业是创新的过程,有成也一定有败,这是非常正常的,是一个商业社会里市场竞争的正常过程。这里没有任何的道德评价。
  而中国企业一旦出了问题,人们首先拿出道德评价这把尺子或者说是刀子。因为,本能意识里就是成则王侯败则贼,一定要抓出一个贼,而且,只有道德评价才是中国的最高评价,而不是以市场交易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你出了事情,大家就会审视你的动机,评价的结果一定是证明你的动机不好,动机不纯才导致效果不好啊,早晚要收拾你。
   。 想看书来

民企的道德风险
刚才谈的是根正苗红的国有企业失败后的情况,失败后的民营企业面对的环境就更为恶劣了。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时要承担更多的道德压力。首先你要努力地证明你是好人,要努力去创造财富,而且又不给你充分的条件,没有贷款,没有经营执照。早期的民营企业只能借国有企业的牌子进入市场,就是所谓的戴红帽子。往往只能靠来路不明的贷款起步,一开始资产负债表上就已经负债累累了,很难看。一起步,民营企业就要冒着资产随时被收归国有的危险,还要顶着非法集资等罪名(如贿赂银行、挪用公款、注册资本不实或抽逃资本金等等),它只能做一些急功近利的事。这就是何以民营企业大都从贸易开始做起,大都做医药、房地产等的原因。这些行业有政策空当,有暴利机会,有随时退出的通道。而且,在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相当初级的环境下,一旦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它就进入了一个债务链条,无法资本化。只能借短放长,不断用五个盖子捂十个桶。因此,泛泛地批评民营企业急功近利的眼光和借短放长的战略是容易的,却是不够中肯的。
   。 想看书来

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
范棣:河北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这个案子就回到你提的问题了。###因为想做事,做对社会、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可是没有资本,家里又不富,所以就向别人借钱,犯了非法集资罪。但是,如果他不能向朋友和其他人借钱,他能向银行借钱吗?他凭什么去银行借钱呢?其实,就是银行给了你钱,只要你企业失败了,也一定查你,说你骗贷。
  在这种情况下,就无路可走。如果你是民营企业家(我不是替民营企业家的出轨辩解什么),要不一辈子当穷人,要不只能冒点险。###就冒了这个险。
  没有融资的渠道,怎么有资本来发展?难道靠打工?难道靠每月的工资来创业?一定要有资本或者说本金才能成事。在这方面,民营企业可能跟国有企业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我之前提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是不一样的,国有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不是一个意思。
  王巍:现在的中国企业家按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来说都不是企业家,但在转型过程中没有一个企业家是凭空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都姑且称之为企业家。国有企业家严格看来是一种特权企业家,他靠很多政策的支持。但如果他们努力利用特权走向市场,应当是有积极意义的,事实上,2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也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在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与巨大贡献。而民营企业家没有特权和资源,只能通过非主流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早期积累。这种原始积累的方式一般是有点问题的,特别是用后来的法律衡量以前的行为的话。
  其实西方的原始积累也是如此,包括洛克菲勒以及梅隆、摩根、卡内基等,当年都是欺行霸市的,血腥腥地盘剥百姓。后来,他们努力通过慈善事业来多少弥补他们的社会形象。尽管他们在道德上受到长期的鄙视,但在创造市场经济和促进工业进步上依然被推崇为美国的英雄。可是中国没有这个条件,几千年来中国的社会等级始终是士农工商,而且社会等级就是道德等级,从来商都是社会最底层。尽管多数人都认可民营经济在中国过去20多年中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人们内心甚至也向往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或下海创业成为民营经济一分子,但在公开场合,一谈到民营企业,大家很容易联想到挪用资金、侵占利益这些,好像他们一旦有动用资金的权利就只能做些这种事。一谈到民营企业做生意,就是桑拿、按摩、拉拢、腐蚀等歪门邪道,主流的电影、电视等宣传也就是这样简单勾画人物的。这种社会和舆论环境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压力是巨大的,一旦经营困难,仅仅舆论导向就可以使他们顷刻崩溃。
  

中国企业非常需要破产保护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一般情况是,企业主动申请破产,大家关心的是保护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双方利益。破产保护的核心是:先研究给企业一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不允许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看看能否使企业通过暂时停止支付债务而恢复正常。如果不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