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庶门-第1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想不起来。

那些重要衙门的官员,刘愈都没去处置,这些芝麻绿豆一样的人,刘愈更不想去与他们为难。可刘愈从廖明升脸上那略带奸邪的笑容中,似乎读懂点什么。

“这些是学生的名单。”刘愈问道。

“王爷明鉴,的确是这样。臣下先去调查了一下被杀的几个学生,得知他们……跟三清教,有联系,是被三清教蛊惑来跟朝廷闹事的。以臣所想,应该是连将军也知悉了这些,所以才会以兵戈相向,杀了几个人以正视听。”

刘愈不由叹了口气,这廖明升还真是会圆场。这么说,不就等于是栽赃诬陷了?

不过刘愈想想,这也的确是个好点子,只要把这份名单一公布,说这些学生跟三清教这等邪教有勾结,三清教先是安排一些人在城中放火造成混乱,之后又以他们在大学和太学中的细作,挑唆学生来闹事。只是朝廷“明察秋毫”,提早有所发现,于是杀一儆百。

刘愈看了看隋妤,隋妤马上将目光回避,刘愈心中苦叹一声,廖明升说这些话,只有隋妤听的真切,那隋妤也知道他将要做什么,就是要诬陷那群学生跟三清教有联系。这事情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反正是官字两个口,说什么是什么。

“隋中书令,你怎么看?”刘愈问了隋妤一句。

隋妤就怕刘愈在这件事上征求她的意见,以她的性格,尽量不去涉及朝中权力斗争的事。一旦遇到,她也选择旁观,因为她入朝的主要目的,一者是她真的喜欢证明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刘愈面前,再者她是要维系隋家日后在长安城中的地位。隋家从商贾之家,一跃成为长安城炙手可热的官宦世家,跟她的地位崛起有莫大关系,她的风头甚至在兄长隋乂之上。

“下官……”隋妤稍微低下头,如一个小女人一般问道,“能不过问吗?”

刘愈一笑,他明白隋妤的意思,就是她听到也当没听到。

刘愈没有马上明确表态,对廖明升道:“此事暂时由明升你去做,至于方法,你自己斟酌。”

廖明升心中也有些苦笑,他这次来为刘愈献策,刘愈没接纳,反倒把球踢还给他,虽然是给他处断的权力,但也等于是给了他一份没有保障的承诺。他处理的好与不好,真跟连乎生相像了,一切都要服从于政治权力斗争的利害得失关系。就算是他事情办的好,事后也可能被刘愈追究责任。

但廖明升很“懂事”,他明白,自己上位的唯一手段,就是靠刘愈的提拔。现在正是刘愈有问题的时候,若是他不能跳出来解决,那刘愈留他在身边还有何用?这脏活累活他不肯接,那他以后也就等着到地方做个小吏,什么事都不用他做了。

“王爷放心,臣知道如何去做。臣这就去跟外面的人说,告诉他们连将军为何会杀那些学生……”

“嗯。”刘愈点点头,没再表示什么。现在有廖明升在他身边,的确做一些“坏事”,不用他亲自动手了,省事了许多。

第六百六十二章 将才无帅才

廖明升自从来到长安城后,便显得很平庸,没什么出彩的表现。在肃清三清教的问题上,他作为文臣,手底下又没有太多的人帮忙,做事情也没那么有成效。

在外人看来,廖明升最大的功绩就是傍上刘愈这棵大树,在淮北省做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借着做“恶事”而上位。这次刘愈安排他去处理学生被杀,安抚众人的差事,在外人看来也就能理解了。

别人会想,难道刘文严又要来浑的?

但显然,廖明升在处理这等权力斗争时,显得很在行,突然就从一条虫变成一条龙。当他在雅前殿门口,朗声痛陈那些学生跟三清教勾结,与朝廷为敌,给大顺朝为祸时,在场人原本的异见声音也平息下来。廖明升既然这么当众宣布了被杀学生跟三清教有关,不管是真是假,朝廷总算杀人师出有名,他们继续留下那就会站在舆论的下风。毕竟现在只要朝廷说的,那就是舆论导向,别人就会相信这是真的。

廖明升最后劝解道:“据本官所知,三清教在朝中尚有许多余孽,诸位,若是你们当中有什么人跟三清教有联系,那本官不会放过你们。要知道都察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廖明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对这些官员做了威胁。都察院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替代皇帝监督百官,现在皇帝年幼,且是女子,当朝所有事情都是由刘愈一人全权做主,都察院的地位就会比较凸显。

与此同时,霍病在得到刘愈的急召之后,已经进宫来述职。接下来。霍病会以皇宫侍卫总统领的身份,以新军为班底重建御林军编制,而他也将会是将来的御林军总统领。

见到霍病前来,等候在雅前殿前院落的官员和大学太学教习人人自危,霍病一来。那就说明刘愈之前的警告已经生效,霍病接下来就将会去平息宫门前的骚乱。对于这些朝官来说,连乎生只杀几个人那算是“仁慈”的,这个霍病什么脾气他们可清楚的很,霍病在他们眼里就是个没脑子的屠夫,屠完淮王的人马。再屠突厥人,再屠岭南的叛军……现在屠起自己人来,他们料想这霍病也不会留手。

霍病一进雅前殿,外面的人一哄而散,有的干脆是用跑的,他们有的是直接从东烨门出皇宫。赶紧回家免得再被牵累,有的则还要去皇宫正南门,把正在闹事的学生劝回。

不长时间,一些人已经从东烨门出去,绕了个大圈到了正南门外,对那群学生劝解。说的内容也很简单:那些被杀的学生其实是三清教教徒,你们被邪教利用了!

朝廷是这么说的。他们就是这么传达的,以后这也会将是事实,那些学生一辈子可能也不能沉冤得雪。

事情既然已经被定了性,那这群学生留下,就是等死了。虽然很多人不愿走,但见到霍病一脸凶相出现在阙台上,就好像下达了最后的死亡通牒一样,除了少部分坚定支持被杀和被悬挂示众的学生之外,其他的人也是赶紧散去。

霍病出来,得到刘愈的命令跟连乎生的基本一样。就是不能造成死伤。这让他也很不爽,让他去息事宁人,却又不让他动武,这就好像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般。

此时的霍病,更想去参与搜查道观的任务。可惜那任务被李糜给占了。他忙了一天的救火,刚想休息会,等精神了再大干一场,结果就被召进宫里,来做令他觉得没成就感的任务。

霍病那一脸的凶相,其实是心情不好的结果。

他这一出现,下面的人差不多散去,霍病叹口气,心想这是没事做了。打开宫门,让侍卫出去把剩下死挨的几个学生全部拿下,扣押起来,他的任务就算完成。霍病觉得这任务也太儿戏,没做就结束了,有些不甘心地回去跟刘愈汇报情况。

刘愈在得到消息后,也算松口气,搜查道观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却引出不少的插曲,先是学生出来闹事,再是学生被杀,再是连乎生被下狱,而后是廖明升的栽赃诬陷,最后是大多数学生的“迷途知返”。

到黄昏不过两个时辰,中间发生的事情倒是不少。刘愈收拾心情,因为后面还有火灾后的赈济以及灾后重建工作需要他来主持。

也就在日落黄昏时,负责去搜查道观的李糜派人回报,说是在城中几座道观中,再次发现藏有大批铁质武器,这等于是证实了刘愈之前的猜想,三清教的人在朝廷肃清行动开始之后,已经开始转道以其他身份为掩盖,在城中继续策划他们的谋逆行动。

“这个……我能不能去?”霍病听说那边出了热闹,赶紧请命要去第一线。

“道观都搜查过,你去也白去。”刘愈道,“不如给你个新任务,去城中大小的商铺库房查查,这个会比较费事,可能一两天都搜查不完,你能完成?”

“没问题。”霍病咧嘴一笑道,“只要别让我守门口就行,我是当元帅的料,你当我当个守门的校尉,你这不是屈才吗?”

刘愈不屑道:“屈你才?什么时候到你能把门口守好的时候,你也就真正有了帅才,现在……你离一个正帅还差的远。”

霍病听了不禁有些失望,之前刘愈也从来没安排他当元帅,就算是当领头的,身边总有人掣肘,花集安、张无诸等人,到后面,齐方都当了元帅,而他还是从来没真正意义上带领过三军出征。这让重面子的霍病很在意。

“把事情做好了,回头犒赏你。”刘愈说了一句,“中间也别太拼,该休息还是休息会,不然你的小命可能坚持不过二十多岁。”

“啊?”霍病皱眉,不知怎的刘愈就把问题扯到他能活多少岁的问题上来。这些他不想听,他进赶紧告辞,带着一批人出了皇宫,去搜查城中商铺的货仓。

刘愈之所以让霍病去搜查货仓,是在想,既然三清教的人会以佛寺和道观来藏人藏武器,就必然还有其他途径。藏在民巷中,因为民巷中有地保的存在,再加上普通居民比较敏感,会让三清教的人感觉到不妥当。只有藏在货物经常进出的地方才安全,货仓显然藏起武器来会显得很稳妥。

第六百六十三章 和亲并非女人事

长安城火灾所造成的影响不小,城中尚在戒严当中,灾民却已经自发组织起重建家园的行动。日子毕竟要一天天维系,一家老小的生计也需要维持,而到了晚上,他们也需要有瓦遮头。

朝廷临时安置的治灾委员会,在救灾落实上进行的并不太顺利,要在一天时间里把灾民全都落实安置好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点上,刘愈也没特别为难于下面的官员。这次的救灾,以户部尚书刘贺为牵头,户部和工部联合来负责,以京兆府的衙差为主要落实人员,在火灾当天,除了发放了一些粮食和水,再就是一些临时赶制出来的帐篷,治灾委员会也没做什么。

倒是城里肃清三清教的行动,依旧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先是佛寺,再是道观,而后是霍病所率的新军对城中商铺大小库房的一次清查。在佛寺和道观中,朝廷搜出了大批的兵器,刘愈算计了一下,这些兵器足够武装一支几千人的军队,可惜是冷兵器的那种。而在商铺货仓中,朝廷并未搜查到有用的东西,刘愈猜想,可能是苏哲并未想到要把武器藏在商铺这么显眼的地方。

朝廷在火灾之后,虽然在城中逐步放开了戒严,却也在继续搜查三清教的余孽,随着更多人的下狱,三清教的影响力,以及三清教在长安城中的残余势力,已经被朝廷基本拔除。刘愈对一些三清教骨干成员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审问方式,着三司会审,将一些人发配到边疆,继而再把更多的人发配出去。

杀,刘愈觉得太残忍。于是就用发配的方式,将这些曾经是大顺朝的良民,如今却是大顺朝暴民的人发配到了西陲去,让他们在边关吃点苦头。除了发配,更多三清教的党羽只是被囚禁。朝廷一时间没有那么多的资源来审讯每一个三清教的教徒,他们要在牢房中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审判的结果。

很快时到腊月。

一轮紧张的肃清行动,到此时开展了近一个月时间,期间还是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果。至少此时朝廷上下,从长安城再到关中各地,舆论上基本已经将三清教划归为邪教。而三清教的余孽也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这一切要归功于三清教在长安城中所制造的那场大火,从那场大火之后,连一些中立的同情派也调转枪头,加入到声讨三清教的一方,朝廷和百姓之间难得达成认识上的共识。

灾后的重建,也取得了不错的进步。随着大顺朝秋粮的入库。朝廷的财政危机进一步好转,此时齐方所率的征南大军也调回到江北,正在往各地返送回乡的士兵,在发放了一笔遣散费和赏金之后,朝廷大规模的军费开销从年底开始就不再需要维持,朝廷已经有富余的银子来帮助长安城中遭受火灾的灾民进行灾后重建。这用刘愈的话来说,就是在收买人心。

也就是在此时。从北方传来消息,说是突厥的进贡使节,已经到邵武关下,请旨进入顺朝境内。

突厥从兵败臣服,到如今已经一年有余,按照当初的归附协议,突厥每年要向顺朝进贡大批的牲畜来换取大顺朝的庇护,这次进贡,也是突厥臣服顺朝以来第一次进贡。以前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作战,虽然有胜有负。但能把外蕃打到臣服来进贡,却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刘愈心想这是令顺朝军民上下,感受到大顺朝国威,进一步摒除三清教的一次难得宣传的机会,因而在方式上。刘愈也采取了高调的措施,对突厥来使进贡,采用了放榜公告天下的模式,大张旗鼓派人去迎接这批使节的到来。

突厥在战后这一年时间里,日子过的很不好,先是达尔多部族完成了对突厥的统一,却因为在战争中突厥人畜损耗太大,一时间根本没缓过来,这一年多来,草原从西部崛起了不少的民族,来抢夺突厥的牲畜和人口,突厥的疆土也是一步步东迁和南迁,现在只能靠大顺朝的庇护才勉强占据原本漠南的土地,而原本漠北的土地,也被一些新兴民族所占据。

这次突厥说是来进贡,也是想向顺朝求援,让顺朝帮他们抢回原本属于他们的疆土,因而在进贡方式上,突厥新可汗派出了“太子”,也就是缇木尔亲自带使节队伍和进贡的牲畜牛羊前来,务求让顺朝动心。

战后的突厥,在人心上也是齐整,他们也知道,现在不团结就要被动挨打,现在顺朝可能会容许他们存在,但那些新兴的民族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本来常年受着突厥欺压的一些部族,好不容易等到突厥没落,有很多也从突厥大部中分离,自己单干,原本他们需要向突厥进贡,现在他们可以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而且侵夺属于突厥的领土,他们正在一步步发展自己的部族,并往以前突厥称霸草原的路子上走。

使节队伍尚未到关中,刘愈却先看过突厥递交过来的国书,刘愈对出兵一事不置可否。其实他压根就没准备再出兵草原。他还巴不得草原上各部族乱斗,这样能让顺朝省心,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顺朝再派出军队去草原上整合一下,收拢一些投降派的部族继续帮中原王朝统治草原,省心省力。

刘愈看过突厥进贡的名单,觉得很满意,这次突厥为了打动顺朝上邦来帮他们铲平那些不听话的小伙伴,算是下足了本钱。刘愈却对这些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倒是突厥使节,小乞丐缇木尔,这个具有草原风情的小妮子,刘愈对她一直很感兴趣,但因为上次缇木尔在长安城时,长安城正完成一次权力的交接,刘愈忙着内斗,把她的事忽略了,这次缇木尔到长安城来,等于是羊入虎口。刘愈也想好了,这次缇木尔暂时会被他“扣押”在长安城里,除非给他生下一个小的草原可汗,否则他不会轻易去帮草原人的忙。

在国书最后,突厥的天可汗,也就是缇木尔的父亲达尔多可汗,倒是提出“和亲”,说是选了不少的草原各部族的“贵女”,随着进贡队伍一起到顺朝来,到时候要跟顺朝“联姻”云云。但在联姻方式上,国书上写的很不详细,本来这些番邦向中原王朝送美女,都应该是送给皇帝的,但现在顺朝的皇帝却是女皇,难道都送给女皇当婢女就算联姻?刘愈想了想,大概这些女人都是送给他的,但碍于一些繁文缛节,他们也觉得送些女人来跟顺朝的女皇抢丈夫有可能会遭来报复,在国书上他们才会把这些内容写的很含蓄,含蓄到要让刘愈自己去猜的地步。

对于此,刘愈并不太感兴趣,因为他对常年不洗澡的浑身味道的草原女本身就有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即便是缇木尔,在爱好美丽和干净上,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只是刘愈跟缇木尔之间有交情,才会接受她的一些生活习惯,骤然那么多异族女人要来,刘愈心里还是接受不了。

不过刘愈很大度,在接到国书之后,马上把国书公布,但在这段联姻内容上做了一定的删改。其中,把突厥进献美女的行为,说是要以草原各部的“贵女”,来跟长安城中一些家族来联姻,达到两国友好邦交的目的,刘愈也特别在下旨中提到,要在长安城中的大家族当中,选择一些年龄差不多的年轻男子,来跟这些番邦女人成婚。名义上是让这些番邦女人来做正妻,其实等于是朝廷把这些女人转手送给了长安城各大家族,当成是礼物。而这些家族,大多数都是刘愈的嫡系家族,比如说李糜所代表的李家,又或者是隋家。

突厥使节尚未到长安城,朝廷却已经开始做着事前的准备,甚至连和亲的事都分配的差不多。长安城中的家族,在得到朝廷要跟番邦联姻之后,呈现出两极的态度。支持者认为,这是跟刘愈为首的朝廷亲近的一次好机会,要响应号召,把家族里刚成年的男丁“贡献”出来,供朝廷挑选,来跟番邦和亲。而反对者则表示了胆怯,以前中原王朝给番邦和亲送的都是公主或者是大家族的贵女,现在反过来要“送”男人,他们表示接受不了。

说到底,他们是误解了刘愈的意思。刘愈是要送番邦的女人给他们,倒让这些家族以为是刘愈又在使坏,让他们有所付出。这马上让刘愈感觉到,哪些家族是向着他,而哪些家族是为自己的利益所考虑。此时正值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日稳,要进行一次官员大更替的时期,刘愈对于此心中也有了数,哪些政治家族需要被他摒弃,而哪些家族需要扶起,他在暗地里也做了详细的总结和筹划。

第六百六十四章 用人之道

到腊月初五,朝廷对肃清三清教的行动暂时告一段落。关中经过这一次的肃清行动,抓捕了三清教教徒有一万人以上,而接受教育和备案,自行回家的教徒更是在五万之数以上。肃清行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关中军事高压的姿态仍然不变,刘愈也准备随时应对关中突发政治情况,免得到时措手不及。

在突厥进贡使节抵达潼关以后,朝廷派出的使节队伍也到了潼关。朝廷派出迎接突厥使节的是临清侯柴锦,刘愈觉得让柴葫芦留在长安城里也是“浪费人才”,不如让他去干点实事,就将他遣送去潼关。刘愈也准备在之后送苏彦到地方上就藩时,也让柴锦去,反正柴锦在哪都是闲人,不找点事情给他做,刘愈都觉得对不起朝廷付给他的俸禄。

这次迎接突厥使节,刘愈在礼节方面作出一定的安排,首先是天子亲自出城迎接,给足突厥使节的面子。当然突厥使节也要全数对上邦天子跪拜,让百姓知道,原来这些茹毛饮血的番邦人,也要奉真命天子为尊,到时候再好好进行一番舆论宣传,把大顺朝的国威彰显出来。

在迎接使节方面的内礼方面,刘愈安排让隋乂去负责。在隋乂完成这件事之后,刘愈也准备让隋乂彻底放下礼部的担子,暂时调任他到尚书台去帮他妹妹的忙,为以后接替隋妤中书令做准备。

在这些日子中,刘愈发现越来越离不开隋妤的支持,徐轩筑和琪儿处理政务的能力,在隋妤的帮助下进步的很快。刘愈晚上回去,在看过徐轩筑和琪儿批阅的地方事务奏章后。也觉得她们已经有独当一面的能力,甚至在一些政务问题上,刘愈都不需要亲自去插手。而一些重要的地方奏本,刘愈也逐渐让尚书台那边递交过来给内宫临时成立的“内廷衙门”来办。

像隋妤这么能干的女人,刘愈自然要留她在身边。他已经在着手,让隋妤把尚书台的事务暂时都放下,逐步完成从抛头露面,到幕后的角色转变。当然在这转变中,隋妤在朝中的地位只升不降,但随之。徐轩筑也会在朝中处理政事的舞台上崛起,而隋妤将会是她最大的帮手。

自从隋妤进了内廷,就一直在抱怨人手不够用的问题。现在朝廷上下大小的事务,都要过尚书台,而六部衙门的人,现下还有不少尚在地方上处理肃清三清教的事。尚未回到长安城。韩升找刘愈说了两次,就是想跟刘愈多讨两个人帮他的忙。其实韩升的意思也很明白:“把隋家小女送回来,一个顶十个。”

刘愈在这个问题上学会了装糊涂,他可不理会韩升要人的坚决,他只知道,隋妤这么好的帮手,不能给韩升。要留着。刘愈让韩升自己去钦点一些人,并表示会调这些人去尚书台。

“韩老哥,你知道,教授女人处理政务,还是要有个能干的女人才是正经。你跟我要隋家小姐,那皇上那边,谁去教?”

刘愈把皇帝抬出来,果然很好使,韩升作为苏家保皇党的一员,也能体会刘愈想让琪儿早些独当一面的心。他只好叹口气。回去准备调人的事。

满朝上下,韩升能满意的帮手没几个,跟隋妤一比,这几个帮手加起来也不及隋妤一个人顶用。作为顺朝的老臣,韩升自然知道朝官是多么的敷衍了事。像隋妤那样诚心实意做事,甚至可以到不眠不休地步的实在是太少,这时候,韩升又会找刘愈,不断地感慨着。

“人都老了,以后也不顶事了。刘小兄,你也要早些准备个人,接替老朽了……”

这就是典型的韩升式施压法,刘愈知道,韩升说这些的主要目的,是让他放人。把隋妤放回到尚书台那边。

刘愈此时会坏笑一声,道:“韩老哥,你觉得我接替你如何?”

韩升自然知道刘愈是在开玩笑,但他还是会苦笑,刘愈现在已经是摄政王,代天子行事,要真到把右相职位也揽夺到手,那天下间再没什么人能牵制刘愈。大顺朝上下,那就真是刘愈一个人全权做主,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韩升现在不但是右相,更是承载了牵制刘愈独大权力的作用。

而且韩升还记得,当初刘愈请他出山时就说过,若是刘愈觉得自己干的累了,就会撂挑子,搞什么“民选政治”,韩升可不想把大顺朝彻底交给刘愈来霍霍。他只能苦笑一声,当这件事连提都没提过。

很快,韩升把详细的名单递交给了刘愈,都是他请调到尚书台帮他忙的。刘愈看了看,这份名单上所涉及的几个人,都没有太深的资历,一般都是些出身贫寒的后起之秀,以前几科的进士,又或者是在朝中常年郁郁不得志的。刘愈也理解韩升所想,只有把这些不得志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或许才肯为了前途拼命,尽心帮他忙。

对于这样一份名单,刘愈没有删减任何一人便做了批示,将韩升所请的人全部调到尚书台。而在其后,刘愈又用朱笔补上一个,这个人在外人看来甚至韩升看来都不太能接受,便是在近来一直做一些“恶事”而招惹众怒的都察院都御史廖明升。

“韩老哥,虽然明升这个人,做事不太讨喜,但好在他是为大顺朝在尽力。”刘愈对韩升解释道,“让他暂时先领着尚书台的差事,让他从旁辅助你一下,他都察院的差事仍旧领着。等三清教的事彻底处理完,我再对他另行安排。”

韩升感觉到刘愈对廖明升的提拔有些“过分”,但他还是没说什么。

任何一个朝代,都要有“奸臣”,这是惯例。至于为什么,韩升自己也说不清楚,但大致跟皇帝的立场有关,只有朝中有彼此敌对的势力互相制衡,当权者才不会担心下面的人觊觎上面的权力,而廖明升一身“邪气”,办事又不择手段,正是这“奸臣”的最佳代表。

而刘愈也是明知道廖明升此人是小人,却仍然重用。这证明刘愈在用人上不会拘泥于礼法,只要对朝局有利的,哪怕就是个奸邪之徒,刘愈也会毫不犹豫的重用。韩升知道,自己没得拒绝,只能接受。

第六百六十五章 最后一战的号角(上)

到腊月里,城中居民在渡过闹心的一年之后,也在准备新年的到来。此时朝野上下也基本平静下来,一股要改元的呼声,依旧像冬天里的西风一样愈刮愈烈。

启昌的年号眼看走到了头,连刘愈也觉得是该改改,礼部的人也开会议了两次,暂时没出什么结果。这时候突厥使节的队伍眼看就到了长安城,到了朝廷要大张旗鼓出去迎接的时候,刘愈只好暂时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刘愈没有留苏彦在长安城里过年的打算,苏彦在长安城也似乎很巴望早些到地方上就藩,写了“罪臣表”,让刘愈觉得苏彦是迫不及待要到地方去,最后刘愈一合计,在腊月初十派人送苏彦离开,而护送的使节,便是这次刚去迎接了突厥使节的临清侯柴锦。

刘愈觉得苏彦还是有事隐瞒,不然这个不懂事的人,也不会写什么《罪臣表》,刘愈看过之后,简直觉得苏彦是什么大文豪,在向朝廷表示他没有要反抗朝廷的决心。话说的越漂亮越让刘愈感觉到不妥。

不妥归不妥,刘愈也下不去狠手对苏彦痛加杀手。苏彦好像也意识到留在长安城,只会让刘愈随时改变主意,所以他才会如此迫不及待要离开长安,哪怕这里留下他一些美好的回忆,哪怕就藩的道路上有太多未知的危险。

腊月初七,朝廷在长安城东门外大张旗鼓迎接突厥使节的到来。对于长安城居民来说,这是特别的一天,在经历了多舛的一年之后,在经历了丧家之痛之后,朝廷却迎来了一次长脸的时候。曾经对大顺朝动武的突厥人,像子民一样进长安城来朝拜,同时带来了大批的牛羊作为贡品,这是可以饿着肚皮顶着寒风出来“长脸”的好时候。

荣誉共享,即便大顺朝老百姓还有很多尚在灾后苦难之后。他们还是顶着凛冽寒风,跟朝廷文武百官一起,出来亲历这“荣耀一刻”。最后刘愈都觉得不太好意思,怎么也要对普通老百姓意思意思,于是下令在迎接使节之后,在长安城中新增一些赈灾的粥铺。当是慰劳普通百姓。

对于长安城居民来说,寒冬之中能有一口粥喝,已经是上天的恩赐。至于更高的东西,他们不敢奢求。人就是这样,只是为基本生计而奔波,至于哪些“非分之想”。他们不会去苛求。

长安城东门外,聚集了数万长安城居民,文武百官在外等候,而新天子则坐在銮驾之后等待着。直到当天下午,突厥使节队伍一行才姗姗来迟,而刘愈在外等了小半天,心中有些不耐烦。这显然是一次不合格的迎接活动。柴锦说突厥使节上午会到,结果到下午过半,突厥使节才到长安城,只让刘愈等了一肚子的晦气。

迎接活动倒是很顺利,突厥使节很“识相”,当着顺朝文武百官和大顺朝数万百姓的面,他们向顺朝皇帝进献了国书,甚至行下跪叩拜的礼节。最后新皇当众宣读了对臣服突厥的一些“敕令”,最后封达尔多可汗为上可汗,意思是。即便你是“天可汗”,那也是在顺朝皇帝下面。

在迎接仪式中,刘愈又见到老朋友,曾经跟他在西域朝夕相伴的小乞丐缇木尔。经过一年时间,缇木尔成长了不少。身为突厥的太子,未来突厥天可汗的继承人,同时也是突厥自从成立部族以来最有可能成为女天可汗的太子,缇木尔似乎是已经作好了继承她父亲汗位的准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