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从白蛇传开始-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世上还有这等灵物?”赵佶起了好奇心。

“那是自然。”他得意得很。

“那快快演来看看。”赵佶是最喜欢这些玩物,见了就不愿意放过。

那金人刚想演示,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拦住了他,在他耳边说了一番话,那会汉语的金人问道:“若是真有这样的灵物,陛下愿意回赠我国什么?”

不表演先谈条件。

赵佶哈哈大笑,大方道:“你说你们想要什么,只要是我们大宋有的,朕都可以给你们。”

赵佶的大方让金人惊喜不已。立即放出了他们带来的猴子。

不错,猴儿玲俐,轻敲檀板以有乐,舞姿不凡,其技艺之精湛,已完全可与高水平艺人相媲美了。

赵佶看果有这样的灵物,立即便是看得心花怒放,恨不能立即讨了来,为他所有。

只不过这金人送什么不好偏偏送猴子,当场便惹怒了玉石琵琶精。开口说:“哼!不过是个耍猴的,没什么了不起的。”

“咦?爱妃知道这白面猿猴?”赵佶好奇道。

知道,太知道了。

玉石琵琶精眼中寒芒一闪即收,娇笑说:“官家,这有什么?臣妾还知道,黄山多猿,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芳香袭人。”

“世上真有如此灵异之猴?”

玉石琵琶精说:“自然是真,猴儿本就是聪明,聪明的猿猴在接受人类的教化或驯化方面,比较其他动物来说,也很突出。耍把戏娱人,爬高树收果,一些简单宜行的技艺,猿猴往往一学就会。那只白面猿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主攻方向,在臣妾看来不过是擅于歌舞罢了。咱们汴京也时不时有艺人耍猴。”

“原来是这样。”赵佶开怀大笑。

他可是皇帝,四千万人的首领,几百万平方公里河山的主人,又怎么可能番邦有,而他却没有。

“陛下。”

没等金人开口,赵佶摆摆手说:“使节方才也是听到了,这猴子在我大宋也不过是个戏耍的把戏罢了,算不得珍奇。”

“这不可能!这白面猿猴能歌善舞,绝非一般猴子可比。”

“哦?那你让他唱来。”

“吱…吱吱……”

虽然只是单音,但是没人能说这不是音乐,不是歌声。对一只猴子,你还能要求多高。

金人显然也知道在唱上,这猴便没有多少强势了,但是他是人,是会说,会补救的:“陛下,只要陛下能找出同样一只猴子来,不,只要不是人,却可以像我这猴儿一样,在下便承认大宋地大物博。否则陛下,大宋就是一个不守承诺的小人之国。”

这一下是真的严重了,上升到国际高度。

“放肆!”礼部官员不敢喝斥辽、西夏这样的大国,但是对金这样的小国还是敢的。“我大宋君子之国,自古而今……”

“哼!那大家就比一比。”金人根本不听。什么历史,什么传承。那是什么?是能吃的,还是能喝的。

他们现在连文字都没有,说这些有用?

有用的话,历史上,金国皇帝完颜亮也不会命令57岁的宋钦宗和81岁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宋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耶律延禧善骑术,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

可是真的要比了,所有人都在低头沉思,歌姬舞女,这些大宋全都不缺,可是不用人跳舞唱歌……低着头,地上有黄金似的,一句话都不说了。

这时金人得意了:“拿不出吧!这可是无价之宝,你们宋人又怎么会有?”

他得意绝不是这猴子有多么多么珍贵,而是在压住了宋人后,他们可以得到多少回赠。

不是为了回赠,谁那么大老远的从辽东那儿跑来。

别的不知道,但是只要你说得这宋人没话可说,就可以从宋人手中获得大量的好处。这是以往一直以来,其他国家屡次证实了的。

这时,聂府尹出来奏道:“陛下,臣知道有一物可无人演乐,其声比仙乐。”

“爱卿所言是何物?”

激动啊!机会啊!

带着这激动的心情大声说:“陛下,翰林院宁大人献《神钧天奏乐图》一幅,此物可无人自奏,有歌有舞,乃是一顶一的宝物。”

那金人听得懂汉话,大声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是了,一定又是你们输不起,所以这才伪说什么宝物?”

“胡说!我堂堂大宋岂会做这无赖之举?”

“谁说没有。就是上次,你国派军与辽国交战。一个酸才领军,让人打得屁滚尿流,全军覆灭,还不是报了个大胜。”

“你胡说!你说领军的是何人?”

“那,就是那个什么兵部的徐海徐大人。”说着金人用手一指站在前排的徐海。

徐海刚刚主持完会考,眼看着极有可能再进一步,但是他打败仗的事一揭出来,他当场便傻了,是谁是哪一个出卖的他。

“陛下,臣……”

只看他慌乱的样子,赵佶便知道金人说得是真是假。

宋人大败,而且是败在自己军队的手上。在得知了前因后果后,辽使也趾高气扬起来。

这打了败仗,却因为败仗而升高……这简直就是天下间最大的讥讽。

赵佶看出来了,但是却没有处罚他,而是说道:“既然使节们不信,那就演奏一次好了。”

徐海知道他是完了。早知道会这样,这寿宴他就不该来的。如果不来,也许……世上没有那么的的也许。

中使得了旨,立即去找那幅《神钧天奏乐图》。

然而这礼物实在是太多了,中使们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而这时金人又有话说了:“怎么还不演奏?不会是没有吧!哈哈!”

(未完待续)

第372章、打赌

这笑声是如此刺耳,不仅是刺伤了赵佶的耳膜,更是刺伤了赵佶的自尊。

徐海更是恨死这金人了,不是他提出来,官家根本不会知道。

其实就是知道了,问题也不大,只要让官家高兴,一两次败仗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但是他却在逼迫,在大笑,这是在逼官家发火啊!

再看看赵佶已经铁青的脸。徐海发誓,他有生之年绝对不会放过这样野猪皮。

赵佶阴沉如墨,问道:“为什么还没找到?”

“回陛下,礼物太多,实在是不好找。”

这是送给太后寿宴的礼物,自家大臣是绝对没有回礼的理由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那些大人都想皇帝自家人那样,念报自家礼物的原因。总是要在皇上面前留个印象的,但是现在直接全收了去。

如果是一大堆东西,这些中使们还会有些印象,但是字画类的东西,还就仅一样,有什么好记的?

这儿可是大宋,别的没有,这字画绝对是多得数不胜数。就连官家不也送了九幅字画吗?

现在随手那么一丢,又是宁采臣这个小官也送,早不知丢哪儿去了。

现在赵佶一问,倾刻间那儿还找得出来。

其他人可不像宁采臣,有这“音乐贺卡”好送,他们是除了字画外,确实有不少人哪个大选哪个。同样是为了抱有留下印象的想法。

一堆堆箱子、家具什么的,看上去不怎么起眼,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木料的,一截紫檀木便贵逾黄金。但是现在它们仿佛全落在了有眼无珠之人手中,就那是堆放到了一起。

在这么杂乱的地方,找一卷画轴,这绝对不是个简单的活。

更何况……“陛下,那画是什么样式,装在什么匣子里,咱们都不知道。”

赵佶说:“让画主人去找。”

“是,陛下。”

得了旨意,立即便有中使找到宁采臣,画不好找,但是大活人好找。

老实说,宁采臣实在是不介意这金人激怒赵佶。相反,是越怒越好。如果能惹得他一气之下与辽人联合起来,狠削金人,就更好了。

可是聂府尹张了口,中使又找了来,他也只能是移动尊步了。

寻找时,他有意放慢动作。为的便是让金人多叫嚣一点儿,多激怒赵佶一点儿。

咦?

黑玉本身就是难得之物,价值连城,所以即使向太后不喜欢,也没有人敢随意丢弃。更何况现在刘贵妃正得官家宠爱,就更不敢丢了。

离得远,宁采臣还不觉得,但是这一靠近,他就感受到了。佛力,好浓郁的佛力。

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件黑玉佛珠。因为宁采臣从上面感受到的佛力之强,竟然只有那件佛林禅院可以比拟。

好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可是怎么把它拿走呢?

宁采臣想要。

“宁大人,快一些吧!官家要等急了!”中使官催促着。

唉!看得到,却不能拿。真是件极痛苦的事。

宁采臣的画也不知道是哪一个,竟然把它放在了一个木箱中,难怪找不到。

“宁大人,这就是那幅宝画?怎么连个匣子都没有?”

宁采臣说:“这样的画,你觉得什么材质的匣子才配得上它?”

中使听了,点点头:“那也是。宁大人,快些吧!好好教训一下那些番邦野人。”

“嗯?番邦野人?好,就教训他们番邦野人!”宁采臣笑了。

见他笑了,中使也陪着笑。他是不明白番邦野人有什么好笑的,大家不都这么叫吗?

回到寿礼的大厅。这里的气氛真的很压抑,宋人这边是一色的面色铁青,而使节那边,除了同样遭受金人摧残的高丽人外,大都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情。

看到宁采臣回来,赵佶立即问道:“卿家可取来了?”

宁采臣回说:“是的,陛下,臣已取来了。”

这画锁进了箱子中,不是现在宁采臣对法力波动极为敏感,还真的不好找。

“好!”一个字不足以形容他的喜悦,他又加了一句,“太好了!”

金人带宁采臣只捧着一幅画,余外再也没有,不由更是趾高气扬:“怎么?宋人,你们的白面猿猴呢?”

他绝不相信宋人也有这么一只白面猿猴。他们为了这么一只白面猿猴,捕了无数的猴子,弄断它们的横骨,再让其长起来。

千挑万远,也就只得了这么一只。

他就不信,他们宋人也做得到。

宁采臣没有把画展开,而是问道:“先别忙。既然是个赌局,那么便要讨个彩头。”

“彩头?什么彩头?”

“自然是输赢的彩头。怎么你们不会是想输了不认账吧?”

宁采臣一逼,金人那个粗犷的汉子以他们的语言对会说汉话的金人说了两句。他这才一挺身杆说:“如果你赢了,这次的回赠我们就不要了。”很大方,很大气。

宁采臣却笑了,哈哈大笑说:“自古以来去人家家里贺寿送礼,就没有听说有回礼的说法。莫非你们那白山黑水的地方,是这样的礼节?”

宁采臣一下子问住了那个金人。他们虽然没有开化,但是也是人,也会过寿的。他们过寿也要送礼,而送了礼之后,确实没有回礼的说法。

但是这是哪儿,是大宋,是天朝上国。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天朝上国便对外国人极其热情,唯恐人家在咱们的土地上吃了亏似的。连吃带拿,这是正常。这大概便可以称之为有中国特色吧!

只可惜第一次来中国的金人不知道什么中国特色,他们只觉得宁采臣说的有理。

其他国家,谁会提醒他们。辽刚刚与他翻脸,高丽人更是世仇,而那些西夏吐蕃什么的,根本不知道金在哪儿?

哦!辽东的深山野林啊!

去,一群野人,与他们搭腔,平白没了身份。

没人告诉他们,他们在商量了一下,又由那个金人问道:“那你想要什么?”

轰…真有这样的傻子?

众使节全都是议论纷纷。

这全部不要回赠,已经让他们吃惊了。如果是他们,拿出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回赠来赌,已是极了不起了。

他们知不知道这大宋的回赠有多牛13。

小国,那就是几年赋税。大国,也足以养上十万铁骑。

败家啊!

本以为这帮野人已经够败家的了。但是却想不到,这世上没有最败家,只有更败家。

怎么?他刚才说了什么?还要往外出本来赌?傻,太傻了!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傻蛋!你们简直比中国人还傻!难不成你们是什么近亲?

就是大宋自己人,也在说宁采臣过份了。怎么能让番国出赌本呢?咱们要送上赌本,就是人家输了,咱们也不能要。末了,全给了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大国”“上国”风范吗!

许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成了呆子、傻子,大宋也就是如此才灭亡得吧!

宁采臣没有理睬这些脑残分子,以及让“泱泱大国”养刁了胃口的敌国们,而是皱起眉头说:“嘶…辽东……还真没什么我们大宋需要的。对了,这样好了。听说你们女真人养马是一把好手,咱们就赌马好了。上好的战马一万匹。”

“这不可能!”会汉话的金人大怒。“我们女真人并不擅养马。”

女真人不仅不同于契丹人,而且更不同于蒙古人。女真人的生活与经济方式是根据他们各自所处的环境而定:在森林中,占优势的是渔猎;在平原上,则是饲养牲畜或从事农耕。女真人饲养马匹,甚至还输出马匹,但他们主要的家畜是牛。他们地区重要的物产是类似于猎鹰和隼的海东青,辽朝甚至汉族的皇燕京热衷于搜求此物。

女真人的事,宁采臣怎么会不知道,毕竟让这个民族统治了二百多年,也做了二百多年的奴才。

但是东北地区东部那些覆盖着茂密森林的山地,那儿再没有马,也比宋朝的马多。大不了他们可以去抢,抢辽人,抢草原人……反正他们也抢习惯了。

所以宁采臣故意装听不懂他的话说:“怎么?不敢赌了吗?”

“这不是敢不敢,是强人所难。”金人大声道。

宁采臣说:“有什么难的,你们不是刚抢了辽国大军吗?不要告诉我这点儿马都没有。看你也是做不了主的,还是去问问你主子爷吧!”

女真人强大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他虽然明明知道宁采臣的理由强人所难,却也不得不回头与他背后的主子商量。

在女真部族,奴才的一切都归属于主子,包括生命、妻、子,他自然是不敢做主子的主的。

在他回头向自己不懂汉话的主子商议时,大宋的嘲讽消失了。

就是再呆傻的人也知道上好的战马代表着什么。能不能成,他们会答应吗?

就是赵佶的脸色也不再是愤怒的阴沉,而是紧张之下的严肃。

他想问一下宁采臣有没有把握,又怕打扰到宁采臣。

大宋的官们是怎么也没有想到宁采臣竟然有胆气打这么个赌。

一万匹上好的战马啊!

(未完待续)

第373章、战马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重要姓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无论是使用战车还是发展骑兵,没有对马匹资源的大规模掌握是根本办不到的,秦朝能统一中国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曾经为周天子养马掌握今天甘肃天水一带的产马良地。

和汉唐相比。宋在军事上可以说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朝代。首先武将地位低下(虽然收入还算高,比起明朝那些个武将的收入是高出不少,但是地位上却也比较低,总的来说武将地位较高的是宋以前,汉唐它们那个时期,再往前是分封领主制,文武划分不是那么重要),频繁的调动等原因导致了兵不习将及将不专兵等弊病(在现代这个不是问题,但在古代尤其是冷兵器+交通落后的时代,那就成了大问题)。

而宋朝军事上最大的先天不足就是这个,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军队最重要的基础——战马问题,宋朝就从来没有解决过。

汉唐(指安史之乱前的唐朝)时期,中原王朝都拥有对北方草场的控制权(一般来讲,西北的牧马厂出产的河曲马基本上都控制在手——毕竟都城长安靠近这些西北牧马场,而北方的蒙古马的牧马厂则是在汉唐处于盛世时期或者有一段时期能控制着,尤其是汉朝,到了东汉末期曹艹时期还控制这北方牧马场),所以汉唐尤其是汉朝的战马供应来源不是什么问题。可是北宋自赵匡胤开国之曰起,就从来没有拥有过对北方草场的控制权(北方早就被建国已经近百年的辽国控制了,西北牧马场则被党项李氏控制),战马缺乏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过彻底解决。

可是到了宋朝,蒙古马在辽国手中。

澶渊之盟前,辽一直和北宋处于战争状态。对马匹控制的很紧,只有极少数走私商贩垂涎高额的利润。才敢冒着杀头的危险向北宋走私极为少量的马匹,澶渊之盟后,北宋辽国之间虽然处于难得的媾和时期。辽也通过边境上的互市用马匹和宋朝交易辽国的生活必需品——茶叶、丝绸、铁器等,但辽也不是傻子,不会让宋发展骑兵,所以辽不仅对马匹的数量进行严格控制,而且都是劣马;当然了宋也不是傻子,也控制了铁器等制造武器装备的原料。

河曲马在夏州党项李氏。

赵匡胤时期,夏州李氏家族对保证宋朝的战马供应起到了相当重大作用。李克睿死后,李继捧甚至主动到东京开封府朝觐,放弃世袭割据,也就是表示甘愿进一步加大羁縻程度。过了一段时间,此时宋朝唯一会打仗能打仗的皇帝赵匡胤早就死了,连外表看上去能吓唬一下人(主要是赵匡胤留下的近20万能战善战的禁军)、实则军事不精通的赵光义(疲劳之师去跟辽打,结果葬送了赵匡胤留给他的那支精锐)也死了。

这个货本来应该用他哥留给他的20万精锐先去整合夏州各部,然后再去攻打北汉的;结果他用疲劳之师和契丹一打,这支精锐损失惨重。

党项部落觉得自立的机会来了,和大宋之间也就变得时战时和,战马供应也就断断续续的。

后来李元昊之后,北宋基本上不能从西夏得到河曲马了。

最后一处便是西南吐蕃诸部落的西南马。

相比起辽国和夏州李氏(后来的西夏),西南吐蕃诸部和北宋的关系要好上许多,所以宋从辽国和夏州党项部落不能获得足够地马匹时,就会转而向吐蕃诸部购买马匹。可惜西南吐蕃诸部所养的马匹多为高原马,到中原地区的平原上。存活率是一个大问题。因此这吐蕃部落地高原马匹非到关紧时刻。宋朝一般不会采购。

买不到怎么办,其实还有一个办法…自己饲养。

汉朝时期就让民间大量饲养马匹,挑选其中质量好的做战马。跟汉朝不同,宋朝控制的地区没有适合做牧场的地方。

最郁闷的是,这三处马源的缺失到了赵佶任上,是一口气完全爆发出来了。

比如说为了养马,甚至是把南方地农田荒僻下来。辟为牧场,开始养马,可是南方的气候却又不适宜养马。

当时在江宁府一处牧场牧养马匹,建立牧场的时候放进去一千匹马,三年之后,却只余下四百匹不到了。这样惨淡的投入产出比让北宋朝廷彻底放弃在南方建立牧场饲养马匹地幻想了。

战马永远是冷兵器时期的主旋律。汉朝时,中原王朝控制了那么多好牧场,战马都不够用的,就更不必说连战马来源都没有的宋朝了。

一万匹上好的战马,看上去是不多,特别是没有办法和汉朝相比。汉朝那种一出动几十万上百万匹军马的大骑兵集团作战,根本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了,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都稍有不足。毕竟汉朝当时追求的是歼灭,而不是击溃。

在几千、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这么多的人手,你根本连抓住敌人都难。

但是宋不同,它不是为了歼灭,而只是为了不败。

宋朝对外战争,惊人的相似。

先是宋军没有遭遇多大的抵抗就长驱直入敌国境内(诱敌深入,),一旦宋军进入平原开阔地带,北方军队便即时切断宋军退路和补给线,并运用骑兵运动优势,将宋军切成几段而各个击破。由于宋军机动姓不够,无法寻找敌军主力进行决战,使宋军的一些技术兵器难以发挥作用,最后只好被动挨打,一旦不能速战速决,必须立即撤军,宋军往往在撤退时又首尾难顾,以至酿成溃败。

没有人会不知道步兵在平原地区被骑兵冲锋一般只有被屠杀的命,输了跑不掉,赢了对方骑兵却可以从容撤退,使步兵无法聚而歼之。

北方军队优势在其机动姓,聚则呼啸而至,散则倏忽而去,寻其决战而不得其门,不期而至则防不胜防,讨之难得要领,置之则边患丛生。几次北伐,均以惨败告终,丧师失地,兵败求和,最终只有纳贡的份儿。

这同一块石头摔多了,就是再傻也摔醒了。

如果宁采臣开口以别的什么做赌注,这满朝的大臣肯定是要骂宁采臣一个狗血喷头,就是为了照顾礼节,在这儿不骂,事后也会喷死宁采臣。

但是战马,他们实在是不知道。

就是那些知军事的,也在担心这金人会答应吗?

宋朝骑兵虽少,但是战力不俗。

989徐河之战,1000北宋骑兵杀入几万辽国骑兵的军营。

1001威虏军骑兵之战,4万北宋骑兵大破9万辽国骑兵,斩首2万级1016年,6千北宋骑兵大破3万吐蕃军,宋军阵亡67,杀敌近万,一战就让吐蕃对宋朝胆寒上百年。

这三场战役中,其中1001年威虏军骑兵会战,可谓是“硬打硬”击败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

可是再强的军队,在一百年都没有战马补充的今天,也早没了踪影。

他们真的会答应?答应送大宋一万匹上马的军马,让大宋再组骑兵?

这一刻,大宋的官员头一次这么有信心,他们竟然完全没有想到另一个问题,即宁采臣会不会输。

战马已经完全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金人讨论了不长的时间,还是那个会汉话的金大说:“一万匹上马的战马不行,五千匹。”

宁采臣摇了摇头说:“不,就是一万匹,少一匹都不行!难道你们是不敢赌吗?”

金人们商量了一下,还是不同意。“不行,一万匹实在是太多了,这不是我们可以拿得出来的。”

拿不出来?宁采臣才不相信,但是他也知道逼急了也没用。毕竟是一万匹上马的战马,这时候金人还不强大,他们同样是会肉疼的。

想了一下,宁采臣说:“你只听了一万匹上好的战马,就不想听听我的赌注是什么?”

金人向他身后的人翻译,等那粗犷汉子开了口,他才问道:“你的赌注是什么?”

宁采臣举起自己的食指,大声说:“一万件人马具装。这恐怕也是你们极其想要的吧!”

轰…这个炸弹简直比一万匹上好的战马还要惊人。

北方永远都不缺战马。就是他们自己不养,大自然也会帮他们养。但是重骑兵的具装就不同了,这东西他们不是不能自己打造,但是质量上的差别还是有的。

宋朝的最好,这都知道。

金人虽然击败了辽国不少军队,缴获不少,但是那只是辽人的,质量上比不上宋不说,这样的国之利器,哪个不想要。

这批上了甲具的骑兵,就是古代的坦克,是骑兵之王。也许速度上有所欠缺。

但是这是问题吗?

这个时期,辽与金,可是辽处于进攻态势。

他只要是想进攻,便不得不与重骑兵对撞。而能和重骑兵对撞的,也只有重骑兵。

金人的眼睛都红了,那个粗犷的汉子根本不等翻译,直接问道:“你说话可算话?”

他是懂汉话的,只是不屑说罢了。

赵佶也忍不住站了起来,大声道:“我大宋天朝上国,自然是一诺千金!”

是这个气氛,让赵佶激动起来。

赵佶即位之初也曾雄图大略一阵,修定官制,整顿财政、举办教育,后来还被一些人称颂过。

甚至他还动过海运购入阿拉伯战马的主意,阿拉伯战马无疑是世界上最好的战马,比起被吹嘘的蒙古马好了不知道多少,即使是比较优良的河曲马比起阿拉伯马来也是有一定差距。

但是赵佶是个喜欢和谐的皇帝,也就是三分种的热度。

再加上这样买马成本太高了。虽然利用丝绸、茶叶在阿拉伯的高价可以抵消一部分,但是买了又不会养,还是要靠着请来阿拉伯或者西夏的养马专家进行自己饲养、和宋本地马匹结合育种新一代战马。

忙活一圈,还是一场空。

在养马上,农耕文明只能居于劣势。

赵佶本身并不是那种一点儿都不知道武备重要的蠢货,他只是不想,或者说不愿意管这些事罢了。

他就像是个贪玩的孩子,只是后世的宅们迷恋上网,而他却是乐意与米芾、米友仁、李公麟、李唐、苏轼、苏辙、扬无咎、周邦彦、黄庭坚、秦观、程颐、程颢这些名士,文人搔客们一起吟诗作画,挥毫艹琴罢了。

在让宁采臣的重赌引起了兴致后,他也是极为豪气的。

一万具重装具甲,说它们价值等重的黄金也不为过,甚至黄金还赶不上它们。

但是赵佶的表态,对方根本不理,只是盯着宁采臣看,等待他的答复。

宁采臣笑了笑,说:“当然是真的。而且我听说贵国主完颜阿骨打是一代雄主,所以在下会再添加一件盔甲。”

“什么盔甲?”听宁采臣说的这么慎重,粗犷汉子忍不住问道。

宁采臣没有回答,而是向赵佶奏道:“启奏陛下,臣的盔甲放在家中,不知可否让臣的家人去取。”

“准奏。”

宁采臣越赌越大,其他人更是没有办法开口了。

宁采臣有意不回答,为的便是吊他们的胃口,一万匹上马的战马算什么,我有了更好的计划。

以宁采臣的马车,来往不过一个时辰便取来了。

一具黄金箱子,上面是螃蟹的图案。

只看到这个箱子,赵佶便仿佛是受了什么重击似的。他的记忆,他的大脑……他认得这样的箱子,这是神甲的箱子。

“爱卿,你真的要拿这神甲箱子去赌吗?”赵佶失声道。这是神的东西啊!他为之追求的所在。

法术虽然强大,但是面对坚定的执念,也是无能为力。

别的他都可以忘,但是成神……宁采臣恭身而道:“陛下,不过是具神甲罢了。为了我大宋,这点儿牺牲不算什么?”

“好,好!”赵佶吞咽着自己的口水,说,“爱卿真不愧是朕的忠心臣子,这都舍得拿出来。好!既然爱卿大方,朕也不会吝啬。自今曰起爱卿便为知制诰。”

(未完待续)

第374章、为了盔甲

宋沿唐制,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中书舍人草拟“外制”,称为“两制”。北宋前期的中书舍人,往往是寄禄官,不实任其职,而在中书的制敕院内设舍人院,另以他官任知制诰草拟外制。知制诰除宋初及特许外,需经召试制词后始能任职。以他官临时任职者,称为权知制诰。知制诰有时亦领他官或地方官,类同贴职,则不任草拟外制之职。宋太宗赵灵时曾以资浅者于舍人院草拟外制,称为直舍人院。熙宁间,复设直舍人院,是由于舍人院缺知制诰,任职者则因文词欠佳,而非资浅,明令候有知制诰即罢,带有临时代职之意。以他官兼任者,称为兼直舍人院。知制诰、直舍人院都是代行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之职,故通常又以知制诰与翰林学士,并称为两制。

元丰改制,废草拟外制的知制诰及直舍人院,舍人院不久亦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