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谁杀了我的牛-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生站在那里,陷入了沉思。他被老师的言论所感染并开始明白了其中的真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奶牛’,我们背负着由我们的偏见、逃避、恐惧和借口所构筑成的沉重负担到处行走。不幸的是,所有这些自欺欺人的局限将我们与平庸的生活紧紧拴在了一起。”

  “不仅如此,”老师又说,“许多人固执地用一些所谓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一直没有过上梦想的生活。他们编织一些看似可信的借口来向别人解释,然后继续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直到他们意识到,这些理由即便可以使别人信服,对自己来说却是毫无助益。”

  “这是多么重要的一课啊!”年轻人反应过来,并立即着手找出自己的“奶牛”。

  在剩下的旅程中,他开始认真思考这辈子自己所设下的种种限制,他决心要摆脱这些将他与普通和平庸的现状捆绑在一起的、阻止他发挥自己真正潜能的一切想法。

  毫无疑问,那天就是他展开“无牛”新生活的开始。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2)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这个寓言并聆听了他们的借口与“合理解释”之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很多人其实并不打算摆脱身边的“奶牛”。

  所有那些为了避免改变而提出的借口听起来都比较好听,因此,它们更容易被接纳容忍并较少使人产生罪恶感。但如果我们想要成功的话,就必须要杀掉身边的“奶牛”。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些暴力。如果我不是请你杀掉你的奶牛,而是让你“改变你的态度”、“调整你的行为”或者是“修正你的坏习惯”,听起来可能会顺耳一些。但是我已发现,如果我们是真的想要成功的生活、变成理想中的自己的话,就必须对自己残酷一点,诚实面对自己。这一切就应该从以真实名称来称呼事情开始,而不是靠着委婉的或情感上可接受的替代字眼来表达。

  在这本书里,“奶牛”这个词象征了所有的借口、托辞、理由、谎言、合理化解释、恐惧和错误信念,正是它们将你与平庸生活捆绑在一起,阻碍了你去实现真正想要追求并应该获得的理想生活。可悲的是,我们实际拥有的“奶牛”可能比我们愿意承认的要多得多。

  总的来说,我们所有的“奶牛”可以分为两类:借口和画地自限的态度。借口常以辩解、托辞和谎言的形式出现。画地自限的态度通常表现为恐惧、合理化解释和错误信念等形式。在下一章,我们将会讨论画地自限的态度。这里,我们先看一下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还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时,我们一般会找借口来解释。借口和画地自限间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大部分时候,我们甚至连自己都不相信那些借口,我们知道它们是不真实的,它们不过是掩饰我们自己的平庸和挽回面子的一种简单方法罢了。

  “抱歉我迟到了。你知道吧,堵车堵得太厉害了!”

  无论如何,并不是堵车让我们迟到的,我们只是对于努力准时到达不那么上心而已。为了掩饰迟到引起的不安和内疚感,我们编造了一个借口。其实,编造一个借口无疑意味着对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不诚实。

  像这样普通的借口在社交场合中,往往比事实更容易被接受。我们抱怨交通,只是因为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的迟到仅仅是因为不想错过最后一刻钟的新闻。那样看起来不太好,对吧?我们选择打电话去办公室说“今天我病了”,而不是说“因为我答应女儿跟她一起去参加她学校的户外教学,所以我今天会晚点到”。

  但是,因为带着所有的“奶牛”,我们一直在为这些社交上可接受的借口付出着代价:那就是不能坦荡地面对说实话的后果。

   借口?我?从来没有!

  借口是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奶牛”品种。就像推出一只替罪羊一样,借口只不过是一种掩饰平庸的方式、一种不必为事实上我们能够控制的事情负责的相对简单的方法。

  借口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就是--“我很惭愧,但它真的不是我的错。”

  “我没有通过测验,但那是老师的错。她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学习。”

  “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当中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每次跳槽,都碰不到赏识我才华的老板。”

  “我的婚姻失败是因为我的爱人从来不曾试着来理解我。”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3)把事情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可能会比直面它或者是自己承担责任要来得容易一些。我们想逃避的情形可能是一个不及格的分数、一次拒绝、一次冲突、孤独的感觉或者是严厉的批评。想回避这些不愉快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无论如何,逃避的同时也使我们失去了纠正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的机会。

  所有这些借口,只会让我们摆脱责任、以受害者自居、不断地怪罪他人而已。只要你认为那是别人的错,你就再也不会做任何事情来补救这种错误情形。毕竟,那不是你的过失!你只是一个受害者罢了。

  以下是借口的三个基本特性:第一,如果你真的想要为某件事情找个借口,那么你一定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到,而且,一旦你找到了借口,就会抓住它不放。

  当塞缪尔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需要通过多锻炼、改变饮食来缓解疾病时,他为自己找出了一大堆理由,比如“可惜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一直都是这样吃的”、“我常加班,没办法早起上健身房”、“如果你只吃那些对你(的病)有益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你会饿死的”。他甚至运用那个臭名昭著的借口,“我们所有人最终都会死,不是么?”唯一的问题是,他所采用的这些借口,没有一个可以帮助他控制他的糖尿病。我希望在事情变得更糟之前,他能意识到这一点。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没能做到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仍记得多年前和我一起共过事的一个商人。他是一个固执的烟民,把抽烟的坏习惯看作是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事情之一。在他临终的时候,他对家人说:“我真的不敢相信,我竟然让这个糟糕的习惯要了我的命。”

  第二个可以确定的特性是,一旦你讲出借口,就一定能找到盟友,那是绝对的!无论你的借口听起来是多么的荒谬或是不自然,你总能找到相信它甚至和它产生共鸣的人。他们会告诉你:“我懂你的感受,因为我也碰到过同样的事情。”

   最后一个关于借口的真相是,它们不会改变任何事情。编造借口无法解决我们想要逃避的问题,日子还是一成不变。如果以前平淡无奇,未来也会继续平淡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借口同准备失败没有什么两样。更糟的是,我们每使用一次借口,就会距离现实中的失败情形更近一步。

  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为一个错误找借口常常会令结果更坏”,这正是我们应该避免编造借口的真正原因。

  例如,在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情时,如果你频繁地使用“我没有时间”这种老套的借口来搪塞自己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你已经失去了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的能力。你将会丧失生活的主动权,开始过上被动的生活,精疲力尽地在各种紧急情况之间奔走,却没有空闲的时间专注于对你来说真正要紧的事。每使用一次借口,它都会在你那里变得更正当化和更值得认同,直至最后,它变成了现实。事实上,借口变成了你逃避面对平庸(成功的最大障碍)的最简单的方法。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4)同理,一再重复、重申特定的想法也会阻挡我们采取行动的脚步,并导致长期麻痹的后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反复重申对生活有负面影响的想法,却没注意到这些想法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我们真正有机会停下来并质疑这些想法时,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根本是经不起挑战的谬论,而另一些不过是我们从别人那里听到的不正确的评论罢了。更有甚者,有些想法虽然一文不值,但却道貌岸然地伪装成真相,借助于简单重复的功效,摇身一变,成为常用的受欢迎的谚语。

  所以,忘记你的那些借口吧!你的朋友不需要借口,你的敌人也不会相信那些借口的。

   

  俗话说……

  当借口被许多人分享并反复使用之后,它就会变成被众人所接纳的一般见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经常被加工成深刻有趣的格言警句,于是假定的真相就如名人名言一样被认可了。其实,在现实当中,许多谚语不过是阻碍我们前进的错误信念罢了。

  例如“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或者“偷盗一次,做贼一世”之类的谚语,其作用不过是普及了两个荒谬的观点罢了。它们暗示、甚至可以说是鼓励我们去相信,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就不太可能学会新的东西了--好大的一头“奶牛”--或是某些习惯或行为永远也改不了。

  这些观点不仅会让我们感到无能为力,还会使我们逐渐失去尝试改变、不断学习和积极调整自己的能力。我们天真地认为,如果大多数专家学者或是我们的父母总是重复这些谚语格言,那么它们就一定是真的,或者至少,它们隐含着某些合理建议。然而事实上,它们之所以变成流行谚语,往往是因为它们恰好是被很多人共同分享的“奶牛”。

  比如,花点时间来思考一下,下面这些箴言究竟是真的可信还是仅仅是非常讨巧的借口呢?

  --好心不一定有好报;

  --一动不如一静;

  --先有钱才能钱滚钱;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想象比现实美好;

  --宁可小心,免得后悔;

  下面,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一些谚语,以便能够正确评价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含义,并弄清楚如果你赞同这些说法,你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想象一下,例如坚信“好心不一定有好报”这样一个谬论,我们的有益行为不仅得不到褒奖,还会让我们因此而受到惩罚。这是多么玩世不恭的生活哲学!

  再来想象一下这样一幕:你已经不再喜欢某份工作了,但你仍然选择对新的工作机会说不,而继续留在从前的职位上,这仅仅是因为“一动不如一静”。这是多么不合逻辑。然而,很多人在面对价值选择时,都会接受这个谚语,却不知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正在因为满足于现状而与原来的期望渐行渐远。

  再来看看“先有钱,才能钱滚钱”这句话有几分真实性。我曾听过太多想创业的人就是以这句“金玉良言”为借口,而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一个真正的创业家一定会告诉你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那些敢于追求伟大梦想的人的成功经历,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是远见、决心和毅力--而不是金钱--将想法转化成财富的。

  因此,下次再引用这些所谓的“传统智慧”之前,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自己是不是在保护那些一无是处、只会让我们更加苟且偷安的“奶牛”。

别以为每头奶牛都会叫(1)拖了几天,我终于决定拿起这本书来读。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笑,因为我意识到了自己几乎用过本书每章中的绝大多数借口。它们当时听起来好像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在白纸黑字上看到它们,却让我觉得近乎尴尬。实际上,我还曾把其中的一些借口,作为好的建议与别人一起分享过。对我来说,犹豫一直是我最大的问题。我用诸如“小心为上,免得后悔”、“不到你完全确定的时候不要仓促行动”或者是“先搁置一下”之类的“奶牛”来掩饰它们。结果导致的问题就是,一些本来我知道必须去做的事情总是被延迟到机会丧失为止。我现在明白了,人们很容易就会在不自觉中沦为借口与辩解的奴隶。并且,它们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现在,我期待着写下我的“奶牛”并尽快将它们驱除出去。

  --查尔斯·约翰逊(Charles Johnson),洛杉矶

   和许多恶习一样,“奶牛”通常喜欢默不作声地陪伴着我们,这样它们就不容易被认出来,也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以致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的整个人生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很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在编造借口,我们常喜欢把借口看作是事实或是对现实状况的最合理的解释,并把它们当成是无法控制的因素。

  我们不是“迟到成性”,我们只是“姗姗来迟”,或者不如说是“意外堵车”的受害者(这些其实都是借口和托辞)。你可以看出我们有多容易就陷入这种恶习而不自觉吗?

  我们的借口已经变成了“逻辑上合理的解释”,我们非理性的恐惧则是“小心谨慎”,我们的低期望是“对生活更现实的看法”。我们否认自己是在退而求其次,认为自己只不过是“看清现实、避免失落”而已。我们从不承认自己是在为自己的平庸找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比较喜欢把它想成是在建立一个对自己最合理的标准。

  所以,我们很难相信自己的身边有“奶牛”存在。对我们来说,我们的辩解听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借口,它们都是合情合理的。你明白了吗?不是所有的“奶牛”都会显露身份,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 
小牛变大牛(1)早在我选择把飞行员当作我的专业之前,我曾想凭借自己的技术和个性去当一名证券交易员。这种想法曾一度让我着迷。然而,我的家人和朋友都告诫我说那样做风险太大了,对我来说,放弃稳定的专业以及固定的收入实在有点疯狂。当我36岁的时候,我决定不能再再在别人的恐惧下生活,于是鼓起勇气做出改变。现在,我比过去活得更快乐,因为我确信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给自己当老板,我可以灵活地安排时间,有激励自己的动力,也就是说,我可以激励自己去追求别人认为我达不到的境界。这是一种非常自在的感觉,而且相比以前,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憧憬。

  --威廉·林威尔(William Linville),佛罗里达州

   我在上一章提过,画地自限的态度不管再怎么荒谬和不合逻辑,但对我们来说都太像真的了。它们到底有多真呢?

  我们先来看看恐惧,这是画地自限的态度中最强烈的一种。FEAR(恐惧)有时候会被解释成False Evidence Appearing Real(假可乱真)的缩写。也就是说,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东西,看起来是如此真实,让我们动弹不得,无法采取任何行动。

  以公开演讲为例吧。对于一些人来说,当着别人的面讲话是多么让人恐惧啊!这种恐惧是非常真实的,以致于在种种恐惧的排行榜上,当众讲话会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排得还要靠前一点。这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在一群人面前讲话所引发的恐惧和不安确实要比预见死亡还要强烈。

  你认为我是在危言耸听吗?不信的话,让他们在一群人面前说几句话,看看会发生什么事。他们的身心状况会马上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出汗,心跳也开始加快,双腿无力到几乎就要晕倒。在公众面前讲话的想法对一些人来说就是这样的恐怖!尽管你试着去告诉他们这种恐惧是不理性的,实际上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但全都无济于事。

  毫无疑问,恐惧是所有“奶牛”当中最糟糕的品种。它们会控制我们的意识并从生理和心理上渐渐地麻痹我们。对我们来说,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即使知道自己可能会感到恐惧、不自信或是焦虑,也要采取行动。行动是消除恐惧的唯一方式。 
小牛变大牛(2)“将理由合理化”是画地自限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常常用它来说服别人与自己,情况并不像看上去那样糟,即便是我们没法再坚持下去的时候,也是如此。将理由合理化的最大问题在于,时间一久就会让人信以为真。

  我们通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头头是道地解释,为什么我们还会呆在一个其实并不愿意呆的环境中(比如一份令人沮丧的工作),而不去做更显而易见的选择--换一个新的环境--我们总是白白浪费时间去解释“留下”为什么是最好的选择。

  我在思考“将理由合理化”的破坏力时,想起了我在某次签名售书活动中遇到的一位女士。她想从我这里获得帮助,以改善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跟我说说你的工作吧!”我说。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讨厌我所做的事情。”她接着说,“我的老板不赏识我,对人总是冷嘲热讽。坦率地说,我所做的工作与所接受的培训并不是一回事。我也曾试图积极一点,但是没用,工作已然成了我的负担。”接下来,她给了我一堆的理由,来说明为什么她除了呆在那里之外,别无其他选择。

  最后,当她终于停下来问我,是否可以告诉她怎样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目前的境遇时,我说:“立刻辞职!另外找工作,找一个你喜欢的工作。”听着这些话,她被惊呆了。实际上,我知道这不是她所期待的答案。因此我开始给她解释,我们人生的目标不应该是学会应对那些我们所讨厌的事情,而应该是找出并从事那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生命是如此短暂,不能都用来做我们不喜欢的事。我的朋友布莱恩·特蕾西的一句话说得很好,他说:“做错了工作,你所花费的所有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

  画地自限的态度也会表现为对我们自己的能力、对他人以及对我们所生存世界的错误认识。很多时候,这些错误的认识会妨碍我们肯定和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

  伊莎贝尔最近参加了一次我的演讲会,她六十岁出头,刚到美国来,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在找工作。她对自己在所期望的职业里很难找到工作有一大堆的理由。比如,“我不太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我年纪太大了,没有公司愿意雇用我”、“没有人会愿意雇用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六十岁的老妇人”。她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之所以没有找到一个好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年龄问题。当我问她都去过哪里找工作时,才知道她只应征过一家公司、被一家公司拒绝过而已。

  “克鲁兹博士,我该怎么做呢?”她失望地问我。我感觉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讲述她的求职经历了,事实上,她可能和别人讲过不下一百遍了。于是我说,“首先,不要再提那个经历了。第二,继续找工作,直到你被拒绝了一百次以后,我们才承认你的求职是完全失败了。那时你再回来找我,我们会一起想出不同的策略。”三个月过后,我刚好在同一个城市举办讲座,你能猜到吗,伊莎贝尔又坐在了下面。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她径直走上来对我说,“两次。只被拒绝了两次之后,我就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现在,我已经工作两个半月了,我做得很开心。”事实上,她看起来真的很高兴。我曾经见到的那张哭丧的脸早已不见踪影了,她获得了新生。当然,当你卸下一直扛在自己肩上的那些沉重的“奶牛”时,这一切都是必然的结果。 
小牛变大牛(3)显然,从刚才的例子可以看出,“奶牛”会有不同的形式和伪装,并常常误导我们,让我们很难辨别和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有些人宁可把这些“奶牛”当成一生注定要扛的负担,觉得自己无计可施。

  通常,限制你的能力、控制着事情的进展或者是为你提供借口、使你逃避责任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一头“奶牛”。但它们是怎么出现的呢?就好像大的谎言都是从小的谎言开始的一样,大的、发育完全的奶牛,通常也是从无辜的、毫无威胁性的小牛犊长成的。

   

  悲观者的一天

  这是一个“奶牛”怎样逐渐成形的例子。悲观是成功最大的敌人,期望太低和消极的态度必定会导致挫折与失败。

  如果说,乐观者的世界是积极的、充满机遇的,那么悲观者的世界则正好相反,他们总是生活在消极和抑郁当中。而实际上,乐观者和悲观者所生活的当然是同一个世界,他们感受的差距只不过是因为想法不同而已。

  在我的一次工作访谈中,我在与一位态度特别悲观的人交谈时,找到了很多人产生悲观情绪的源头。每当我提醒他,他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些黯淡时,他总是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快速回应我说:“我只是客观现实一些而已。”

  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会绕很大的弯子,给他们的消极态度套上“务实的想法”之类的外衣,以试图让这些消极态度合理化。事实上,如果你问一个态度正面的人是不是一个乐观的人的话,你将会得到一个毫无疑问的答案--“是”。反过来,如果你问一个态度负面的人是不是悲观的人,你可能会得到类似下面的答复--“我不悲观,我只是比较现实而已”。

  那么,“务实”是如何伤害我们的呢?很简单,如果你承认你自己是消极的或是痛苦的,那么你可能正站在某个需要做决定的转折点上,距离改变这样的态度仅仅是一步之遥。你甚至有可能寻求别人的帮助,来改变自己看待生活的方式。相反,如果你认为自己只是现实的或务实的,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觉得需要改变视角。毕竟,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务实指的就是脚踏实地、以实际的角度看待事物,至少务实者都是这样想的。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部分“务实者”通常都是悲观者,他们对事情都抱有消极的预期。我马上就会证明给你看。

  以下可能是你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你要求某个人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就以“让他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拿到B等成绩”为例吧,如果对方回答说:“什么?让我拿B!让我们现实一点吧!我觉得我能拿到A等!”你一定会很惊讶吧!通常,我们更可能听到的答案是,“你期望我拿B?得了吧,我们还是现实一点的好,能拿到C对我来说就算是万幸了!”我想说的是,根据我的经验,“务实者”通常对自己的期望也比较低。

  那只叫做“我是务实者”的“奶牛”不仅会阻挡你看到自己悲观的一面,而且会像一个透视镜一样放大你所看到的东西,干扰你周围的世界。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如果你戴上了深色的眼镜,你周围的世界看起来会变暗;如果你戴上了一个绿色的眼镜,你周围的每样东西又会蒙上一层绿色一样,悲观的态度就如同一个我们评价和判断世界的透视镜片。

  悲观者并非天生悲观。悲观态度的形成,既不是通过遗传,也不是任何人未经我们的允许和认同强加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去的,它的产生是一个学习和社会化的过程。悲观和其他的负面情绪都是通过学习,再由我们自愿加入大脑而设定的。

  负面想法不仅会阻碍我们实现梦想,也会慢慢地破坏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开始产生负面念头,以及有害的情绪状态,身体也会慢慢出现问题与疾病。

  溃疡、心脏病、高血压、消化道并发症、偏头疼以及其他身心疾病,通常都是因为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而造成的。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大家的共识。例如,生气和愤怒,会让血压升高,而怨恨和抑郁则会减弱身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毋庸置疑,悲观的态度可能正在损伤着你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的幸福感。 
小牛变大牛(4)你是否曾注意到,那些不断抱怨这个抱怨那个的人几乎也总是频繁生病的人。马丁·赛里格曼,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悲观者会频繁受到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困扰,它们的免疫系统的工作反应能力也远不及乐观积极的人们。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十五岁之前已经产生了悲观情绪的人,会在四十到五十岁期间罹患更多种类的疾病。

  控制生活中的悲观情绪可以带来什么样的积极效果呢?伦敦皇家医学院的研究者们进行的一项研究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他们以一组五十七名因罹患乳腺癌而经历了乳房切除手术的妇女为对象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令人吃惊。该研究表明,研究对象中,拥有医生们称之为“抗癌意念”的女性,每十个人中有七人在之后的十年里一直都过着正常的生活。相反地,医生判断“已经失去希望,听天由命接受最坏结果”的女性,每五人就有四人在确诊后不久就去世了。

  透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一只徘徊不去的“奶牛”不仅会影响我们正常的态度和情绪,还会剥夺我们的寿命与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过去我们曾经让环境与周围的人制约了我们的想法,让我们接受了平庸,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及时做出改变,重新铸造成功的信念。

   

  错误信念的牢笼

  毫无疑问,最让人感到无助的念头总是集中在我们所拥有的潜能上。这些念头会把我们囚禁在一个无法看清自己的天分和才能的世界里,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能力的错误想法会剥夺我们最大的自由:充分发挥潜力与采取行动的自由。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想法一定会主宰你的整个人生、预期、决策、目标与态度。这个信念将会像一个心理程序一样指引你所有的行为,让你降低期望,并破坏你在生活中已经获得的成果。这样一个观点是怎样变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画地自限的想法呢?它是怎样开始并逐步控制我们的生活的呢?

  当我们将一些错误的前提看作事实,并在这些错误前提的基础上得出了错误结论的时候,这个过程就开始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起作用的:

  最初的假设:我父母从没有读过书。

  其次的假设:我父母的生活是不成功的。

  结论:因为我也没念什么书,所以这辈子可能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你看出这种论调所造成的伤害有多大了吗?我们通过自己的内心对话创造出了最具破坏力、也最糟糕的恶性循环。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时,周围的世界也会如此看待他;当一个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无能时,别人就会根据这样的表现来对待他。这会使他们原本就有的、认为自己毫无希望的想法变得更加坚定。 
小牛变大牛(5)其实,父母没有多大成就这件事与是否受过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回想一下,他们自身可能还养着一些你完全不知道的“奶牛”。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