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长白山下好种田-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时刚到,老爷子领着儿子们把鞭炮挂好,拿出烧纸来到外面的桌子那里,点燃了烧纸。志新也把鞭炮点燃,一时间院子里全是鞭炮的响声。
鞭炮声一响,屋里薛氏就把饺子下到了锅里,三盖帘饺子全都倒了进去,也幸亏这锅大,还能煮的开。文翰和静涵各自往屋里抱了一大抱的柴禾,嘴里还喊着,“抱财喽。”这是谐音,就是个吉利话,预祝明年财运好。
陈氏把老爷子他们点燃的烧纸拿出几划来,在门口,两个灶坑前,还有正北都烧了纸,嘴里还在念叨着,无非就是些吉利话什么的。外面的鞭炮声过去了,老爷子领着儿子们全都在桌子前磕了头,然后把酒杯里的酒浇到了地上,这才起来。
正好这时饺子已经煮熟了,陈氏端着碗在一边问道:“挣了没?”
薛氏答应,“挣了,挣了不少呢。”说完就接过陈氏手里的碗,用笊篱捞出几个来,放到碗里,陈氏端着碗来到外面,把碗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在碗的上面横着放了一双筷子。
☆、第三十八章
饺子煮好,捞了一些在盘子里,剩下的就捞在盖帘上。把盖帘的一头垫上块柴禾棒,这样饺子汤就能顺着盖帘的缝淌出去了。
屋里自然还是炕上、地上两张桌子,大家全都围坐在桌边。陈氏一看饺子都端上桌子了,就赶紧的让儿媳妇们全都坐下吃饭。“好了,老大媳妇,老三媳妇,都坐下来吃饺子。今年的饺子馅里肉多,保证好吃。”
大家全都坐下,薛氏把蒜泥里面倒上清酱,又拿来了醋,谁喜欢就自己弄点。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吃着饺子,“嗯,这饺子不错,味道够鲜,肉也多。”老爷子点头道。
静涵夹了一个饺子,直接要下去,没想到却咬到了一个硬东西。捂着嘴把里面的东西吐出来,是一枚铜钱。“娘,我吃到钱了。”
大家都笑着说明年静涵一定会挣到很多的钱,过年的饺子,都是里面包上一些东西,谁吃到了就讨个好彩头。一时间,大家纷纷吃出来各种东西,铜钱,大枣,糖,谁吃到了都会很高兴的。
饺子吃过,也正好是子时中了,大家一起动手把桌子捡下去,然后许老爷子和陈氏坐在了炕头上。文翰他们这些孙子辈的全都跪在地上,给爷爷奶娘磕头,“爷爷奶奶过年吉祥,祝爷奶健康长寿,福禄绵长。”
老爷子和陈氏两个坐在炕上,看着这些孙子孙女,心里这个美啊。“好好,都起来,都起来。”两个人赶紧拿出来早就准备好的红包,每人发上一个。红包里倒是也没有多少钱,五枚铜钱而已。
孩子们一个个的来到老两口跟前接过了红包,然后各自拿着红包,喜滋滋的坐到一边。
子时一过,大家也都困了,于是各自回屋睡觉。除夕夜是不许铺褥子睡觉的,老话说三十晚上睡觉铺被,来年家里的母鸡爱抱窝。于是大家衣服都没脱,囫囵着身子盖个小被子也就睡着了。
初一早晨,大家都起的晚些,薛氏和朱氏还是很早就起来。烧火煮了饺子,饺子要煮好之前,志新拿了一挂鞭炮出去点了,今天的鞭炮就不用像除夕夜那么多,意思一下就行。
饺子出锅,家里的人也差不多全都起来了,各自换上新衣服,然后大家一起吃饺子。
陈氏看着家里的这几个孩子,身上都换了新衣服,一个个的打扮的够精神,“你看看,咱们家这几个孩子,长得水灵,今年这衣服也打扮人,真精神。”陈氏笑眯眯的说着。“咱们今年好好干,多挣些钱,孩子们一个个的都大了,也该好好的打扮打扮了。”
老爷子在一边听了,点点头,看着文翰和文成两个,也是喜欢的很。“是啊,你看看这两个大孙子,个子蹿的多,一转眼就长大了。咱们是该好好的干几年,再过两年,孩子们都该定亲说媳妇了。”
志新在那边听了,就笑道,“爹,娘,急啥?文翰今年才十三,文成也才十岁,还赶趟呢。”
“话可不是这么说,这孩子长得可,一转眼就大了。咱们的早点准备着,家里这可是四个小子呢,志新啊,你和美林的担子也重啊。”陈氏叹了口气。文成和文昌两个,如今也都归老大管,这老大的担子就重了很多,以后还要说亲,花钱的日子在后面呢。
“娘,大过年的,咱们不说这些。娘放心,我和志新都还年轻,多干些就有了。老二家的这两个孩子,我们就当做自己家的一样。”薛氏在一旁说着。陈氏不同意把孩子过继给老三家,薛氏也挺赞同的,毕竟不能让老二没了后人。说来说去,当初老二当兵也是替了志新的,他们帮老二把孩子养大也是应该。
陈氏看大家全都吃完了饭,就跟孩子们说道,“你们小孩子,该出去玩就出去吧。大年初一,邻里街坊的,挨家都去拜个年。记得下午回来吃饭就行,听到了没?”
孩子们齐声答应,然后就结伴出去了。外面已经有人四处走动了,大年初一,就是互相拜年问好的时候。村子里的各条路上,都会有人走动,一个个的都穿着新衣服,脸上笑呵呵的。互相之间见了面,都会问声过年好。
孩子们自然是挨着家的走了,到了哪家,人家都会拿出来瓜子,糖果的,来招待他们。用不了多长时间,孩子们的衣服兜里,就会装满了糖果。过年,孩子们才是最高兴的人。
静涵从兜里拿出一颗糖来,放到嘴里,甜甜的滋味,让她眯起了眼睛。要是以后天天都能过上这样的日子该有多好,静涵心里想着。
欢的日子似乎过得更,一转眼,已经是正月初六了。志德和韩氏在初三的早晨就回镇上了,他们能在家里住上四天,已经非常难得了。文星一直喊着要回家,韩氏也呆不住,所以陈氏也没有强留他们。给他们带了几条肉,几大包炸好的丸子,果子等等。韩氏这次倒是没挑拣,全都拿着了。
志明夫妻并没有走,而是一直住在家里。慧心初八成亲,家里正是忙的时候,朱氏就一直在家帮着忙活。
这里的规矩,姑娘出嫁,娘家要头一天摆酒待客。正日子这天,只是送嫁而已。摆酒席的东西,有一些在年前就预备了,另外的还要再准备一些。薛氏和朱氏领着静雅和静涵,一起在里里外外的忙活着,静婉和静娴也在一旁帮忙。
“大嫂,我看该炸的东西都差不多了,肉啥的年前也烀好了,明天早晨缓上就行。明天就找几个媳妇帮就成,炒菜啥的,咱俩就能弄。”朱氏一边在那洗着木耳,一边说道。
“嗯,咱娘的意思就是自己家忙活,不用再请厨子了。你的手艺好,比那些大厨也不差,再加上几个帮忙的,也就够了。”薛氏正在那收拾白菜呢,这东北的冬天,本来就没有多少菜蔬,要办酒席,白菜啥的就是主角了。“静涵,你领着静婉和静娴扒点葱和蒜,明天得用不少呢,赶紧扒出来,到时候省得没有用的。”
“知道了,娘。”静涵答应道。小姑就要出嫁了,静涵心里舍不得,她和小姑相处的极好,以后小姑成亲了,就不能常见面了。“娘,陶家为什么要正月里就成亲啊?再等几个月多好。”
“你个小丫头,你懂什么?正月里,人的肚子里都有些油水,这样来吃酒席,就会省不少的菜。这陶家可是挺会算计的,就是不知道后天他们家的酒席怎么样?”薛氏也没抬头,手里忙活着,跟静涵解释了一下。
静涵这才明白,原来是为了这个啊。小姑嫁到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以后的日子会好过吗?小姑身子不好,性子有绵软,要是遇上个厉害的婆婆,可还真是够受的。静涵再次感叹古代女人的命运,竟然是这样的不由自主。过了年,自己已经九岁了,这里一般都是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说亲,等到十六七的时候就成亲了。这样一算,离自己说亲也就剩下五六年了,以后自己命运又该是怎么样的呢?静涵感到了些许迷茫。
“静涵姐姐,你怎么了?”静婉看静涵在那不动,就很奇怪的问道。
静涵这才回神,笑了一下,“没啥,就是想着以后不能经常看见小姑了。”算了,想那么多干啥?以后的事以后再说,谁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的?静涵天性比较乐观,反正既来之则安之,首先还是自己家富起来,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选择吧。“来,咱们赶紧的干完活,然后去陪小姑说会话。”说着,手里加速度,赶紧的扒蒜。
东屋,陈氏正在把慧心的嫁妆再仔细的看一遍,然后一样样的装进了箱子里。从慧心十岁开始,陈氏就开始给预备嫁妆,后来一直都是慢慢的往里添。年前又置办了不少,还有志祥带回来的一些好东西,再加上志新年前打猎的皮子也全都留下来了。这样,光是慧心的嫁妆,就有十六抬了,这可就不少了,一般人家的姑娘出嫁,嫁妆能有八抬到十抬就不错了。
陈氏一边整理着东西,一边也是掉眼泪。女儿是娘的心头肉,如今女儿要出嫁了,这当娘的心里都难受的很。慧心从小身体弱,陈氏费了不少的心思,才算是把女儿养大。如今女儿就要出嫁了,也不知道以后日子能过的什么样,当娘的,恨不得女儿一辈子衣食无忧,夫妻和美才好。这陶家人看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相处,慧心嫁过去了,会不会吃苦呢?陈氏忍不住在那胡思乱想。
“娘,你这是咋了?”正好慧心过来,就看到母亲在那流泪。
陈氏擦了一下眼睛,扯出一抹笑来。“没事,就是想起来你小时候的样子了。,过来坐。”陈氏拉着女儿坐下。“你看看,这是咱家给你预备的嫁妆,总共十六抬,后天咱们风风光光的出嫁。慧心啊,以后你也得学着硬强些,该忍的忍,该争的就争,有的事上面也不用太让着。你只要记得,做媳妇的,只要是对丈夫一心一意,其余的,过得去就行。明白吗?”
☆、第三十九章
正月初七的上午,一些和许家相处的不错的人,都来许家给慧心添妆。有的是一块尺头,有的是一对枕面,也有的是几个荷包,庄户人家,这就算是不错的了。当然,如果是新娘子的亲戚长辈,送的就要贵重些了,像是许老爷子的堂嫂,也就是慧心的伯母刘氏,就是送了一根银钗,虽说挺细,可毕竟也是值些钱的。
慧心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坐在了东屋的炕上,不停的对着来人微笑,点头。
“要说啊,咱们慧心长得可是真俊。从去年开始,这身子也好了,你看如今这气色,白里透红的样子,真是个可人疼的。陶家的小子,也算他有眼光,看上了咱们慧心。”刘氏拉着慧心的手,一个劲儿的赞叹道。
陈氏今天自然是也在东屋坐着,陪来的人说话。一般来添妆的,都是些女人,所以老爷子就带着儿子们在东厢房里呆着。听堂嫂这么夸自己的女儿,心里也是高兴的。“嫂子,可别这么说,人家陶家,日子过得可是不错。再者,这庆年还有一身的好医术,人家能看上咱们慧心,也是慧心的福气。”
旁边的人也在议论着这婚事,这时门外面突然有个声音传进来。“二姑,我爹和我娘来了。”
陈氏一听这声音,就赶紧的下地,往外走。出了门,就看见院子里站着几个人。中间的一男一女,看起来岁数也不小了,男的比陈氏要大上五六岁,女的也比陈氏大。两边是两个男子,也就是三十四五岁的年纪,长得很像,一看就是两兄弟。后面还跟着两个女人,还有三个孩子。“二哥,二嫂,小顺,小福,你们怎么来了?”陈氏有些惊讶,自己的兄长,已经有多少年不来往了,怎么会这个时候来呢?不过再惊讶,也得让人家进屋不是?“,赶紧进屋。”说着,就上前扶住了自己的哥哥。
那老头,正是陈氏的二哥,他看着陈氏,有点激动。“二妹啊,我们是听人家说,你家的慧心要出嫁了。慧心是最小的,咋地也得来看看,这才来的。”老爷子一边走,一边说着。“我是当舅舅的,外甥女出嫁,咋地也得到场不是?”
“二哥,你这岁数也不小了,何苦来这一趟?让小顺他们来就是了。”陈氏扶着哥哥,往屋里走。进了屋,赶紧的让哥嫂上了炕,然后才给众人介绍。“这是我娘家的哥哥和嫂子。”众人这才恍然。
旁边的陈天顺和陈天福领着各自妻子和孩子,也都找地方坐下,大家在一起说话。静涵她们本来是在厨房那边帮忙的,听到了外面有声音,就出去看看。这会儿知道了是舅爷爷来了,就赶紧的跑到东厢去告诉许老爷子。许老爷子一听是自己的舅兄来了,赶紧带着儿子们来到了上房的东屋。
东屋里,陈氏看着哥嫂带来的那三个孩子,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儿的年纪跟静涵静婉她们差不多。“二哥,这几个孩子,哪个是小顺的啊?”
旁边的陈天顺赶紧说道,“二姑,这个大的女娃和那男娃是我的,另一个女娃是小福的。”然后就跟孩子们说道,“点,这是你们的姑奶奶,还不赶紧给你们姑奶奶磕头?”
正好这个时候许老爷子也进来了,陈天顺就说,“还有你们的姑爷爷,一块给磕头吧。”
三个孩子来到前面,给许老爷子和陈氏跪下,磕了三个头。“姑爷爷,姑奶奶好。”
“好好好,起来,好孩子。”陈氏赶紧让他们起来,然后从兜里掏出几个红包来,分给三个孩子。这红包,本来是预备着人家来接亲的时候,好给那些个吹鼓手什么的。多亏昨天就把红包给包好了,没想到今天先用上了。这些小辈的孩子,都是头一回见面,哪里好意思不给点啥?
三个孩子拿着红包,都挺高兴的,赶紧收了起来。陈氏赶紧的叫静涵她们进来,领着这三个孩子出去玩。“静涵,好好的看着你这些弟弟妹妹,带他们去吃点好吃的。”
静涵答应了一声,就带着三个小孩出去了。一边走,心里还有些嘀咕,以前并没有听说奶奶的娘家还有谁有来往的,这回是怎么了,竟然来了?其实挺奇怪的,不光是奶奶的娘家不来往,就连母亲薛氏也从来不提娘家的事情。要是别人家,过年的时候,怎么也得回娘家去住两天,可是静涵就愣是没听到母亲说回娘家的事情,也不知道这都是怎么回事。这个抽空还真得问问大哥,看看他知不知道。
静涵看着眼前的这三个小孩,那个大点的女孩跟自己的年龄差不多。长得倒还行,就是黑了点,一双大眼睛倒也挺灵动的。“不知道应该叫你姐姐还是妹妹,我今年九岁了,你呢?”静涵先问问人家的年龄。今天静雅在厨房那边帮忙,薛氏说静雅今年十一了,是该学学厨房里的活计,所以让她再那边打下手,而静涵则是带着静婉和静娴两个打杂,帮着跑个腿啥的。
“姐姐,我叫丽华,今年八岁了,这是我的弟弟,叫天宝,今年六岁。那个是二叔家的弟妹妹,叫丽珠,今年七岁。”这个叫丽华的,倒是挺机灵,赶紧的把三个人的名字和年纪全都说了出来。
静涵点点头,“我叫静涵,这个是三叔家的静婉,今年也九岁,那个是静娴,今年六岁,也不用非得叫姐姐妹妹的,不如直接叫名字更亲切些。”虽然不知道为啥奶娘和陈家来往的少,不过人家既然来了,也得好好地招待着。静涵领着几个人回到了自己的屋子,然后找出来过年时置办的瓜子和糖果,“来,咱们今天也不干什么,就在这吃东西。丽华,丽珠,你们都上炕来,这炕热乎。”
今天文翰领着弟弟们都去借桌椅盘碗之类的了,庄稼院办喜事,一般都要出去借东西,要不然谁家有那么多的家什啊?许家在村子里人缘还算不错,估计今天得有不少人来喝喜酒,所以得多预备几桌。
到了申时初的时候,外面传来了吹吹打打的声音,这是陶家迎亲的人来了。志新和志明兄弟几个赶紧的出去迎接,这些小孩子们还有帮忙的人,以及村子里的人都来看热闹。
许家门口,陶庆年一身新衣,胸前系了一朵大红花,骑着一匹枣红马,马的脑袋长也系着红花。这陶庆年本来长得就很好,再这么一打扮,更是显得温文儒雅,清朗俊秀。
迎亲的人既然到了,许家人就全都出来。志新上前牵住了马的缰绳,老爷子给陶庆年的腰里塞上了一个红包,这时,陶庆年才从马上下来。新郎官下马,这许家的酒席也就要正式的开始了。志新兄弟几个赶紧的领着陶庆年来到了东厢房,早就给迎亲的人准备好了酒席,这边也从村子里找了几个能说会道的人来陪客,大家一起坐下吃酒。
陶家这边迎亲的,有媒婆,还有两个迎亲婆子,另外还有两个是陶庆年的同辈,当然也少不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当做压轿的金童玉女了。除了这几个人,还有外面的吹鼓手,所以许家准备了三桌酒席,来招待迎亲的人。大家全都坐在桌边,帮忙的媳妇们把酒菜一样样的端上来,志新举起酒杯,敬陶家迎亲的人,“来,大家也都辛苦了,许家也没什么好招待的,略备薄酒,还请几位莫要嫌寒酸。”这个时候,他作为长兄,是必须先开口的。
陶家的那些人也都举起了酒杯,大家一起喝了一杯。志祥也在屋里陪着陶家人,而志明和志德则是在外面陪着村里的客人。这酒席开了之后,村子里来喝喜酒的人就陆陆续续的来了。一般并不是人全都来了再开席,而是差不多能开一桌,就让人家坐下吃酒,要不然家里是没有那么多的地方的。
这顿酒席,从申时初开始,一直会吃到酉时末,村子里的客人,这一波走了,下一拨来。厨房里炒菜的和帮忙的媳妇们是最后才能吃的。等村子里的人走的差不多了,薛氏领着所有帮忙的人一起吃了饭。韩氏和志德是早晨回来的,今天韩氏还行,一直在厨房里帮忙,干这干那的,到也没嫌累什么的。这会儿大家全都坐下,薛氏赶紧的向来帮忙的媳妇们道谢,“谢谢几位姐妹了,以后谁家有事,尽管吱声。”
子轩的娘在一旁就笑了,“嫂子,你这话就见外了,咱们村子里,谁家有事你们不去的?你家难得有一回喜事,我们还能不来?嫂子可不要再说这些了,咱们一个村住着,哪里还用这么外道?”旁边的那些个媳妇们也全都说是,大家一起说说笑笑的吃了饭。
酒席吃过,帮忙的媳妇们又帮着把碗盘啥的全都收拾下去,这才各自回家。薛氏妯娌几个自然是不能歇着的,还要预备明天早晨送亲的吃食呢。
☆、第四十章
这一晚的许家,注定是个不眠夜了,收拾好东西之后,薛氏领着弟媳妇又开始包饺子了。幸亏肉馅是早就剁好的,只要剁点菜就行了,而陈家的两个媳妇自然也不好意思在那干坐着,就全都过来帮忙。
慧心今晚上什么也不能干,只要养足精神就好了,所以早早的就被送回西屋睡觉去了。而陶家迎亲的人,今天晚上是要住在陶家的,自然是把他们安排到志新他们住的东厢去了。剩下的自己家人,就在其余的屋子挤挤将就一晚上。
上房东屋里,灯火通明,所有的女人们都在那包着饺子,一边笑呵呵的聊着天。陈氏和她的二嫂两个,也都没闲着,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聊天。“二嫂,大哥他们有信儿吗?”
“没有,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唉,当初咱娘一走,大哥就卖了家里的地,然后带着他们那一股全都走了。”陈氏的二嫂摇头说着。“二妹啊,当年是你二哥对不住你,如今他也想明白了,你可别怪他。”
陈氏笑了,“二嫂,这都多少年的事了,还想那些干什么?如今我这过得也还好,就不想了。咱们都这么大的年纪了,以前那点磕磕碰碰的,就全都忘了吧。”陈氏看了一眼两个侄媳妇,“二嫂,你家这两个媳妇都挺不错的,看样子也能干。好好的和媳妇们相处,可别像咱娘似的,成天的难为人家。”
陈氏的二嫂点点头,“是啊,我对她们还好,倒是不像咱娘那时候,成天对我们不是打就是骂的。好了,不说这些了,今天是慧心大喜的日子,不说这些扫兴的话。赶紧的包好了饺子,咱们也都歇会儿,明个还得早起送嫁呢。”
大家忙活到了亥时中,这才算是包完了饺子。整整的八盖帘饺子,全都拿到外面冻着,明天早晨直接下锅煮上就行了。忙活完这些,大家都各自去休息了,明天早晨还得忙呢。
初八一早,静涵早早的就醒了。今天家里忙,恐怕没空管她们,所以静涵起来之后,就出去打了一盆水回来。然后就和静雅两个,帮着静婉、静娴还有丽华、丽珠她们几个一起梳洗,好在静和是跟着韩氏一起的,不用静涵操心。总算把一干小丫头全部都打扮好了,一个个的全都水灵灵的,看着就让人心情好。“好了,咱们去小姑姑那屋看看吧,估计小姑姑也梳妆好了。”
几个小丫头就跑到了慧心的屋子里,果然,慧心已经梳妆完毕。身上穿着大红的嫁衣,更是衬得慧心雪肤玉貌,娇艳无比。静涵心中暗叹,小姑姑长得果然是够美,难怪陶大夫无论如何也要娶到小姑姑。
这时,厨房那边已经煮好了饺子,所有的人全都去吃饺子了。陶家迎亲的人,还是安排在东厢房里面吃东西。薛氏招呼着大家伙都使劲吃,这送嫁是不能空着肚子的。
等到辰时中,外面的吹鼓手就开始吹吹打打了。陶庆年来到了东屋,那边也有薛氏和朱氏把慧心扶到了东屋来,然后两个人给许老爷子和老太太磕了头,拜别父母。之后志新就背起慧心,送到了迎亲的车轿之上。陶庆年也从屋里出来,上了马,骑马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再次下马拜别许家老两口,这才出门往外走。
抬嫁妆的人,都是许家这边请的村里面的小伙子,也不是一路抬到陶家,只是抬到车上就行。嫁妆的车子在前面,吹鼓手在中间,然后才是新郎官和新娘子的车轿。最后,是娘家送嫁的人。
今天去送嫁的,是志新三兄弟和妻子,另外还有陈天顺和陈天福夫妻,他们坐在一辆马车上面,跟在最后面。
陈氏看着送亲的队伍开始走了,就赶紧让老爷子端起慧心梳妆的水盆,把里面的水泼到了刚才车轿停的地方,这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了。看着送亲的队伍远去,陈氏的心里就跟空了一块似的。
送亲的都走了,家里人开始收拾东西,要把昨天借来的桌椅碗盘全都收拾好了给人家送回去。这还有规矩,就是不能空着碗盘往回送,里面要放上些瓜子糖果,或是一些好的剩菜之类的,这才行。陈氏赶紧的把该给人家的东西分好,然后文翰他们就开始挨家的往回送东西。
众人忙了一头午,才算是把这些全都送回去。等到午时末,送亲的人也都回来了,陈氏就忍不住问那边都是什么样。
“娘,他们陶家还真是,那菜还赶不上咱家的呢。量也少,每一盘里都浅浅的一点,到最后盘子全都是空的。慧心他们的新房,里面也没有多少的家具,铺盖也只给做了两铺两盖。”朱氏一回来,就忍不住说了起来。韩氏和志德一家根本没回来,他们直接回家了。
陈氏一听,就有些担心,“唉,我就是担心这个。可是慧心就是看好了,咱们也不好强拧着。”女儿的婚事,一直是陈氏最挂心的。
薛氏看婆婆这个样子,忍不住劝道,“娘,你也别担心了,咱们给的嫁妆,别说是在村里,就是在镇上,也是数得着的。今天去贺喜的那些人,一看咱们慧心的嫁妆,那全都赞不绝口,一个个的都说咱们家肯花钱,新娘子有面子。”薛氏这是宽婆婆的心。不过也的确,慧心的嫁妆,不说是别的,光是志祥带回来的那些东西,还有志新给特意添得那些皮毛,就得值不少银子,一般的人家,根本就拿不出来。“娘,你就放心吧,有这些嫁妆撑腰,凉他们也不敢小瞧了慧心。更何况,咱们还给慧心了不少的银子压箱底呢。”
慧心出嫁,陶庆年送来的那三十两还剩十两,陈氏全都给慧心带走了。另外陈氏又给带了十两,薛氏她们妯娌三个也凑了十两,这样子,光是压箱底的银子,就有三十两了,这可不是小数目,慧心以后不会难过的。
“唉,这慧心的性子绵软,也不知道能不能压得住。”陈氏摇头,叹了口气。“行了,不说这些,咱们这也累了好几天,该歇歇了。美林啊,你和英子都去歇着吧,家里也没啥事。还有不少的剩菜和饺子,一会儿我就把饭热了。”
薛氏和朱氏也实在是有些累了,没多说什么,就各自回屋休息去了。陈氏和娘家哥嫂还有侄儿、侄媳妇一起在那唠嗑。
陈氏的二哥说道,“二妹,这慧心也成了亲,我们明天就回去,不在这多呆了。以后咱们多来往,当年的那些事情,是哥哥不好,你也别怪哥哥。”
陈氏笑了,“二哥,咱们是亲兄妹,说那些干什么?都这么大的岁数了,还想那些干啥?好好的过日子,多享点福就是了。二哥,回去以后,好好的对待嫂子,二嫂是个好人。当初你非得听咱娘的,成天欺负二嫂,现在怎么样,能陪着你的,还是自己的老伴儿。”陈氏语重心长的劝着。
“哎,知道了,这些年我的脾气改多了,不信你问你二嫂,我们好多年没吵嘴了。”陈氏的二哥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
第二天,陈氏的哥嫂带着孩子们走了,陈氏给他们带了不少的东西。虽说许家如今过得也不算太富裕,可是看样子总比陈家要好些。再说,这也是实在的亲戚,哪好让人家空手回去?对于这些,老爷子倒是啥也没说,家里的事情,他全都听陈氏的。
送走了舅爷爷,静涵就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了,跑到奶奶的跟前,“奶,为什么舅爷爷他们不经常来啊?”
陈氏看了看眼前这些孩子,就笑了一下。“也没啥,当初我爹去世的早,留下我娘和我们兄妹四个,我是最小的。那时候家里艰难,就靠着两个哥哥干活挣钱。然后他们就每天都说我和大姐是白吃饱,白眼狼,赔钱货,还经常打我们。那时候,我娘也是每天愁着日子过不下去,所以并不管两个哥哥,有的时候还帮着他们。后来,为了给两个哥哥说亲,就把我大姐给卖到人家去做妾,而我,也被嫁给了你们的爷爷。”陈氏从来都没有说起以前的事情,这一说出来,就连志新他们都惊讶不已。
“娘,你怎么从来都没说过啊?”志新和两个弟弟都看着母亲。
“这有啥好说的?当时你们的爹曾经娶了个媳妇,可是身子不好,死了。我娘就是为了许家给的聘礼多,这填房的聘礼,要比正常娶媳妇的多两倍呢,就这么把我嫁到了许家。好在你们爹还是挺好的,这些年,我也没吃什么苦头。”老太太说起了当年的事情来。“要不人家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