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教育怎么了-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鞋子,外面的窗户上挡着窗帘。而在另外一栋民宅的三楼,记者也看到数十名学生在补课。“他们补课都是很隐蔽的,都不会让你明着看到的,而且一旦有什么风声就立马撤退。”知情人告诉记者,这些教师都是常年从事课外补课,已经“身经百战”,不会轻易暴露目标。
  接近9点钟的时候,补课孩子的家长陆续骑着摩托和电动车来接自己的小孩。
  据了解,该路段教师租房补课的现象非常普遍。从2007年开始,附近小学的教师为掩人耳目陆续在新兴路租民房,组织学生晚上或者周末补课。据知情者称,新兴路全长不到1500米,两边民宅内就隐藏了9个补课点。教师们每个月以400元到500元不等的租金租下民房,周一到周四组织学生晚上补课。学生补课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补课费标准是语文、数学每科每月100元到120元不等,英语每学期300元,补课教师每月大概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有的教师补课收入甚至比工资收入还高。
  在补课教师收入颇丰的同时,不少家长反映不堪重负。一位学生家长说:“一般家庭很难负担得起,我家两个小孩都在同一所学校上学,如果两个都补课的话,每个月要600元左右,我的收入低,所以只能让一个孩子补课。”
  据调查,为了规避检查,教师们补课的地点越来越隐蔽,说法越来越含蓄,但始终脱离不了对象就是自己的学生。为了补课,教师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备课量和批改作业量也增大了许多,教学方法变得简单了,教学水平也下降了。特别是有个别教师把知识中的关键点在课堂上隐去不讲,强迫学生去校外补课点补课,严重败坏了教师形象。同时,补课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
  读了这则新闻,我有窒息的感觉,这哪里是在搞教育,哪里有半点师德可言!根据我对周围人的了解,在各个中小学,收费补课已经是普遍的现象。一位朋友的妻子在某中学当语文教师,她每个周末都要在自己家里给学生补课,每年仅补课的收入,就多达十多万元。这位朋友坦诚地对我说:“不参加补课的学生,就不会得到老师的重视。要想考上好的大学,必须参加补课。”
  他说这番话的时候,显得很得意,没有半点不安。他哪里知道(也许他知道),在这些补课学生的身后,多少个贫困家庭为了缴纳高昂的补课费而苦不堪言。这些家长和学生,还真的相信学校是育人的地方吗?
  有一位家长是个收荒匠,为了缴纳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的补课费,他连晚上都要出去搜寻能够卖钱的垃圾。有一次,补课回家后的孩子发现父亲深夜还没回来,就出去寻找,最后发现父亲正在一个苍蝇飞舞臭气熏天的垃圾堆码场里翻捡垃圾。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死活不参加补课了。
  那些狠心收补课费的教师,连起码的良知都丧失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德问题了。
  为了收钱,有的学校和教师到了疯狂的地步。据《检查日报》报道,在北京,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不准乱收费,北京市教委也已发文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禁收“择校费”,但孩子上学的费用却总不见少。一位学生家长反映,为了孩子能上海淀区一所“重点”小学,托了无数关系,还给学校所谓教育基金会“自愿”捐助了3万元。孩子入学时又缴纳了8000元的学杂费、食宿费等,不过拿到的单据上却只写了80元!
  在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工作的钟伟(化名)收到了中关村三小的短信,上面写着“您的孩子已被录取,请到海淀影院东边的北京银行缴纳赞助费,以父母名义各存××元”。一个多月的焦急等待,存进银行的几万元赞助费,只换来了一张薄薄的录取通知,没有任何收据和发票。
  这哪里还是教书育人的学校!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1)
价值之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教育就成为达成个人功利目的的跳板和工具,这与教育的真实意图背道而驰
  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生中很有市场
  有一位女生,第一天踏入大学校门时,由她妈妈陪伴着。面对即将开始的独立生活,该女生在学生公寓里不知所措。她的妈妈手把手地教她如何铺床单,如何叠被子,如何洗衣服。一个19岁的女孩子,不会铺床单,不会叠被子,不会洗衣服,令人难以置信。
  这种现象,或许在大学里并不普遍,但的确存在,它生动地表明,很多大学生除了对考试能够应付自如外,其他方面几乎就是无能。
  只有好好考试才是敲开大学之门的唯一路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更需要拼命地应付考试才有可能挤进去。上大学是通向幸福未来的捷径,在这样的共识之下,考试就成了学生读书的唯一目的,学生的生活能力锻炼、自信心的训练、动手能力的训练、责任心的训练、爱心的训练以及行为能力的训练,被全盘忽略,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应付考试就成为学生唯一的任务。
  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之下,学生们的大脑被高度扁平化。行为能力训练的缺失,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方式,使学生们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的目光被锁定在教学大纲的高墙之内,在这个画地为牢的围墙里,一切答案都是现成的,他们无须思考,仅仅需要牢牢地记住那些标准答案,就能应付考试。
  他们不但失去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还失去了个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他们必须面对的是考试,而不是创新能力的测试。标准的课程设置,标准的教学方法,标准的考试路径,标准的考试答案,作为最为迷人的花朵——个性、创新能力、理想等等,在这样高度标准化的流水作业中,已无存在的必要和空间。
  类似前面所说的这位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女生的现象,并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它顶多是个笑谈,不会对该学生的前途产生负面影响。对于她的父母以及她所就读的学校来说,她能考出好的分数,才是唯一重要的。不会铺床单,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不会料理,这样的学生除开应付考试以外,是不可能具备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充其量她只是一架能够获取高分的考试机器,其他什么都不是。
  在本书的前面几部分里,我对中国教育的现状作了一些粗浅的阐述:由于考试成绩成为教育结果评价的单一方式,考试成为学生们的唯一任务,高分低能也就成为无法回避的普遍现实。学生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品格和价值观普遍混乱,这些难以修补的缺陷已经在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暴露无遗。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他们做不了,企事业单位对很多大学生的评价是:连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资格都不够。
  师德的缺失、师道的败坏、瘟疫般流行的学术*,无疑又使糟糕的现状雪上加霜。至高无上的唯一重要的考试,已经让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高度异化。
  教育是保留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学校则“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社会服务看作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语)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2)
在爱因斯坦1看来,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我们的学生有个人独创性吗?有个人志愿吗?当教育目的和手段被高度异化之后,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必然要出现千奇百怪的怪象。很少有人有真正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必然要泛滥。
  当父母和学校培养出的孩子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时,还奢谈什么高深的独立精神,奢谈什么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如果一个人连个人责任都不能担负(他本可以很容易就担负起来),还能担负公民责任?
  我接触过的大学生和中学生中,很少有人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恰当的,大部分人对考试深恶痛绝,但他们却必须认真对待这种令人生厌的考试,一遍又一遍参加这种被他们认为是没有意义的考试——学校正是用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小就培养成了虚伪的人。他们并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却要一遍又一遍地去做,而且还要时时表现出对这种考试很感兴趣的样子,在这样反复的训练中,他们的人格被扭曲,哪里还相信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哪里还有半点独立精神?
  当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时候,教育的功能就已经被彻底异化。在应试教育的残酷竞争中,教育的高尚目的被抛到九霄云外,蜕变成追逐功利的必经路径。问一问学生们,还有几个人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几个知道什么叫公民责任、国民精神?又有几个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违心地参加那些无穷无尽的考试?
  着名学者钱理群2先生发表过一次演讲,从他演讲的内容里,我们可以粗略地看到大学教育的现状。
  “……年轻人总要做梦,总要找一个地方做精神的寄托,一个精神的圣地让他做梦。如果这个地方都没有了,那这个国家就成问题了,这个民族就成问题了。”
  他接着说:“社会喧闹,大学更喧闹;社会*,大学更*;社会浮躁,大学更没有定力。中国的大学弥漫着两种可怕的思潮,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潮。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完全被个人利益所驱使,有用就干,无用不干,因此必然是虚无主义,除了时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足靠,一切都可以放弃抛弃。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就导致了大学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知识的实用化,一切与实用无关的知识都被大学所拒绝,既被大学里的教师所拒绝,也被大学里的学生所拒绝。还有精神的无操守,拒绝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我觉得这样的实用主义和虚无主义两大思潮所导致的知识的实用化和精神的无操守,是现在大学里的两个基本的弊病。”
  对于大学里流行的实用主义,钱理群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
  有一天钱先生去上课,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对他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钱先生就开始讲课,他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对他的讲课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这表示他听懂钱先生的课了,钱先生因此很高兴,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
  下课后这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跑过来,说:“钱教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钱先生一向是有警惕的,他也遇到很多人对他的课大加赞扬,但他总是有些怀疑,认为并没听懂,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钱先生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是真听懂了,钱先生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教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钱先生对这个学生有了好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3)
如此一次,两次,三次,钱先生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这个学生来了:“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请你给我写推荐书。”钱先生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这个时候钱先生才明白,这个学生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
  钱先生调侃说:“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这就是今天的大学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尖子学生。这也不是这些学生本身的问题,是我们的实用主义、实利主义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这是我们弊端重重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结出的恶果,这是罂粟花,美丽而有毒,不能不引起警觉。”
  他认为,利己主义者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和目标。“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最感忧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3先生就痛斥过教育界的实用主义:“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上大学的人,都选择读法科,因为读法科是进入官场的捷径。
  “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由于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读书的时候就会吊儿郎当,放任自流,临到考试了,就赶紧背讲义(也就是现在的标准答案),根本就不管是不是学到了真学问,只追求考试分数多少,考试完了,就把课本扔到一边,不再过问,敷衍三四年,把文凭搞到手,就可以拿着文凭去招摇混世了。
  先生认为,这样的学习,“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如果读书是为了谋私利,因此敷衍了事,会产生什么恶果呢?“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如果当教师,就要误人子弟;做官,就要贻害国家。
  九十多年过去了,先生所深恶痛绝的现象不但没有绝迹,反而愈演愈烈,成为教育界的普遍现象,如果先生九泉之下有灵,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着名学者、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姚国华4先生这样描述高校现状:
  职称*严重,首先表现为官僚控制职称这一利益资源的授予,学术权威官僚化,其次职称作为利益资源被滥用,造成鲤鱼过江之势,完全失控。教授、博导漫天飞舞,知识分子却落为功利之徒。
  真正的创造性人才青黄不接,中国长期与世界一流的科技发展无缘,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也严重下滑。从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直到院士,人数却以惊人速度递增。教授终身制,评教授难,当教授容易。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4)
上方指定学术带头人,给以各种好处,没有列入的,再努力也没用,行政主导权力造成学术泡沫。
  学术*严重,假成果、假学问、假效益遍地都是;学术会议、成果鉴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过程普遍玩手段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做交易反倒成了实质内容。尽管高级职称和高级学历四处泛滥,学术思想水平的绝对值却在下降。
  文化水平作为一种资格、一种摆设,随意地为功利目的进行炫耀、交易、买卖,也是文化本身的贬值与*。
  许多“科研”是剪刀加糨糊的工作,学生做论文也多是抄袭。某着名大学的教师创办一家公司,从该校三年来的一百多项科研成果里,选择购买几项通过正式鉴定并获了奖的用来开发,结果个个赔本,原来这些所谓“成果”大多是假的。
  学生工作*严重,每年几万元经费学生根本看不到,搞活动又要人再交钱,没人敢问;公然截留奖学金的一半,说是补助特困生,却在隐性途径里消失;成绩最好的学生奖学金没份,而拍马屁、送礼、做人女朋友,就可以入党、评奖、当干部、当标兵,被赋予各种肉麻的名誉;许多政工干部家里礼品成堆。学生向上反映*事实,反被指责:“这般大惊小怪,将来如何适应社会?”
  学生*严重,政工干部直接给某些学生指定职位、授予权力,造成学生分化,学校与学生之间产生鸿沟。
  有的人有着令人尊敬的知识分子面纱,实际上是不学无术,专事投机钻营,既无忠诚的信仰与理想,也放弃了严谨的学问与思想,知识分子斯文扫地。虽成不了暴发户,但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无论社会竞争多么激烈,仍旱涝保收。
  学校员工心思不在学生需要、项目进展上,上下班开口就是钱、权、利,生活里更只有吃穿行住用玩。文化学术活动没时间搞,但餐馆、娱乐场所却高朋满座。最饶舌的人、最闲着没事的人,却往往是最得实惠的人。
  一些行政和后勤人员没有世俗生活之外的任何追求,由于他们在公开场合下的人格地位较低,所以许多人需要以无形的方式寻找补偿,能捞什么就捞什么。他们对教学的干涉却无孔不入,常常为了体现和验证自己的面子,不惜让教授和大学生们的腿都跑断。师生本是学校的主人,却得罪不起普通的行政人员。学生更是背气,见谁都得毕恭毕敬,无一人得罪得起。
  从食堂的师傅到看门的大爷,通常都是权势人物的“关系户”,这造成了校园恶劣的人事关系。后勤部门正式职工多是家属子弟,许多人根本不干活,指手画脚,在家拿工资,房子占几套,真正干活的是从外面招聘的待遇极低的临时工、合同工。
  大学里考研究生最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收集所报考导师的作品,摸清其研究领域、套路,特别是主要观点。答问时要显得自己完全被导师的高大身影所覆盖,且佩服得五体投地。导师一看自己如此了得,开怀一乐,自然觉得孺子可教,收入门下。
  姚国华痛心地说,今天,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形成,创业的机会缺乏。大学生走出社会,求职困难,身份低微,失去尊严。一些女大学生甚至成为青春剥削的对象,求职尤其苦涩。招聘者挑脸蛋,要看身着泳装袒胸露背的“*”,简直成了侮辱人格的“选美”。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5)
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或“幸运儿”,男生显得格外无奈。他们通宵达旦看盗版海外影视,玩电子游戏;甚至酗酒、殴斗和赌博。因嫖娼被抓获而开除屡见不鲜。受青年女性拜金主义的刺激,他们急不可待地梦想发财,比尔?盖茨是他们最为仰慕的偶像。
  姚国华先生前面所罗列的这些现象,让我看得冷汗直冒。教育之神圣,在于它能引导人类走向文明的彼岸,让更多的人有担当的意识和能力,但现在它却催生出漫山遍野的恶之花,这是怎么了?
  解剖是残酷的,但这种解剖,或许有助于我们接近真相。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有可能出自古代寒门学子之口,那些富家子弟早就对黄金屋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如玉之颜玩弄得丧失了兴趣,如果他们要读书,那一定是为了做官,满足对权力的欲望。他们是不会在乎黄金屋和颜如玉的。
  为什么寒门学子对黄金屋和美女如此感兴趣呢?
  千万不要嘲笑他们胸无大志,一天到晚只知道幻想钞票和美女。当一个人饿得发狂的时候,他需要什么呢?当一个人因为家境贫寒连老婆都娶不上的时候,他会幻想什么呢?
  事实上,古代不少人通过读书这一辛苦的路径实现了梦想,“十年寒窗苦,一举天下知”。从而得以夜夜搂美女,天天吃肉馍。这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广泛传播,自然会提起无数寒门子弟的兴趣,自然就会发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叹,然后就立志读书,争取早日过上好日子。
  这句古训能够流传数千年,人人皆知,连目不识丁的人都能够随口说出来,这说明在人们(主要是寒门)的心目中,是高度认同这一观点的,否则它就不会流传这么久,也不会流传这么广。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读书的确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路径。你想通过经商改变命运?不可能,因为没有资本金。就算你有资本金,那些赚钱的项目早就被垄断了,能让你做的就是街头卖锅盔之类略有小利的买卖。你想通过勤奋劳动来改变命运?还是不可能,土地被土豪劣绅们占据完了,你连土地都没有,怎么勤劳致富?
  所以,算来算去,只有读书才是唯一有希望的路径(好在古代帝王们也知道要给老百姓一条希望之路,如果把路都堵死了,那就极有可能逼出遍地悍匪来)。用现代的话说,这叫路径依赖。产生这种路径依赖的背景,就是社会资源的垄断。
  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学子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几本破书上。他们读书是相当专心的,发展到凿壁借光、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地步。头悬梁锥刺股这样的故事是相当令人心酸的,如果一个人有第三条路可走,他会好端端的拿锋利的铁锥扎自己的肉吗?
  辛辛苦苦地自虐了十年,有的人终于成功了。由于对黄金屋颜如玉的渴望太久,神经早就绷得要断了,现在幸福来得太突然,于是就大叫一声“噫,中了!”顿时精神失常(《范进中举》)。
  所以,与其说古代寒门子弟读书是出于对书的热爱,还不如说是被逼的。这种高度被动状态下的读书,除开练出一手好书法、背得数十篇应考的古文以外,对读书人本身的创造力是不会有多大提高的。
  虽然古代也有“精忠报国”的说教,读书人也常常以报国自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从本质上来说,古代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不然“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样充满*裸的功利色彩的句子就不会流传千古。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6)
古代人读书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给予,而是索取(他拿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出来给予)。如果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出发点读书,社会必然要出问题——大家都要索取,谁来给予呢?
  所以,古代很多读书人中了举,获得官位,立即就要大肆*,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钱都装进自己的口袋里,把天下所有美女都放进自己的后宫。出现这种普遍的现象,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这个,读书只不过是个幌子而已,钱和女人才是目的。
  我一点也没有鄙视古代读书人的意思,他们这种自私的出发点,完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的产物。如果他们生活得相当幸福,有美满的家庭,银行里有大笔的存款,还有养老保险之类的好处,我估计他们是不会用铁锥去扎自己的肉,也不会整夜幻想黄金美女的。
  虽然他们中间一部分人在获得成功后,也在自己的诗文里留下了一些忧国忧民的语言,但那是成功以后的言论,“馍馍吃饱了,就要干点别的事情”。对这种言论,我一向认为附庸风雅借此提高自己社会形象的嫌疑比较大,因为在他过去几十年里,经历的都是痛苦和歧视,他的骨子里面,是不会真的相信“社会担当”这种高雅的玩意的。
  我并不是全盘否定古代读书人没有一个好人,事实上,在古代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寒门子弟里面,有相当一批人逐渐学会了社会担当。但他们读书的出发点的确有问题,因此才产生了那么多的*官吏。
  于是乎,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就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意识形态——利己,为民众谋福利是假,谋一己之利是真。
  教育界出现的种种怪象,或许能从以上的解剖中找到答案。
  在老百姓心目中,读书本身不重要,读什么书更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考上大学,可以过上好的日子
  好好读书能实现黄金美女的梦想,从这个角度分析,实用主义在中国一直都是很发达的。
  在柏拉图5时代,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开始仰望天空,从事几何、算术、天文和音乐的研究和推广,试图探索那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他们不但奠定了西方科学的基础,还为西方社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而我们这边却发明了科举制度6,号召读书人们死记硬背。由于这种死记硬背是寒门人士通向另一种生活的唯一路径,于是一代又一代人就加入到死记硬背的行列中来,至于死记硬背有没有什么意义,估计没有人去质疑。
  柏拉图们的努力,培育了西方人无止境地追问真相的习惯(科学精神),而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除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书呆子和蛀虫以外,什么也没有培养出来。人家那边在昼夜思考怎样才能找到宇宙的真相,我们这边却在摇头晃脑之乎者也踱方步,大量宝贵的时光就在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的死记硬背中被耗费掉,大量具有天赋的人才就被这该死的科举给贻害了。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0一3岁的幼儿在育儿所里受到照顾,3一6岁的儿童在游乐场内进行故事、游戏、唱歌等活动,6岁以后,儿童进入初等学校接受初级课程。
  在教学内容上,柏拉图接受了雅典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安排了简单的读、写、算、唱歌,同时还十分重视体操等体育训练项目。17一20岁的青年升入国立的“埃弗比”接受军事教育,并结合军事需要学习文化科目,主要有算术、几何、天文、音乐。20一30岁,经过严格挑选,进行10年科学教育,着重发展青年的思维能力,继续学习“四科”,懂得自然科学间的联系。30岁以后,经过进一步挑选,学习5年,主要研究哲学等。至此,形成了柏拉图相对完整的金字塔形的教学体系。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教育怎么了 价值之忧(7)
根据其教学目的,柏拉图吸收和发展了智者的“三艺”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课程,也总结了雅典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四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其后便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达千年之久。
  柏拉图认为,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性格的发展。在17岁之前,广泛而全面的学科内容是为了培养公民的一般素养,文法和修辞是研究哲学的基础,算术是为了锻炼人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学习几何、天文,对于航海、行军作战、观测气候、探索宇宙十分重要,学习音乐则是为了培养军人的勇敢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他还很重视选择和净化各种教材,如语言、故事、神话、史诗等,使其符合道德要求,以促进儿童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