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恺撒大帝-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叹卡塞路斯!
恺撒注意到了这边发生的事情,他抑制住胸中的悲痛,率领罗马士兵继续战斗,抵御着愈来愈多的埃尔维提伊人的疯狂突围。士兵们也是杀红了眼,个个将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为卡塞路斯报仇,用敌人的鲜血奠祭他的亡灵,士兵们一个一个地倒下,一直到天黑,整个大地像穿上了黑色的孝服。
在埃尔维提伊人辎重附近,直到深夜还进行着战斗。
埃尔维提伊人把车辆排列起来当作堡垒。站在高处向罗马军队投射矢石,另有些人则躲在战车和四轮车之间,发出锐利的梭标和投枪。这大大杀伤了罗马军队的力量。
战斗持续了很久,但最终辎重营寨被恺撒军团占领,至此埃尔维提伊人才真正尝到了战败的滋味。奥尔及托列克斯的女儿玛洛丽和儿子贝塞迪,都在那边被罗马士兵所俘获。
罗马士兵们擎着火把寻找死伤的同伴,恺撒精疲力竭地靠在一辆战车旁。他的心情不仅紧牵着血洒疆场的士兵们的尸体,而且更沉浸在对卡塞路斯的悲痛之中。
恺撒朝士兵吩咐道:“赶快寻找卡塞路斯的尸体!”
失望的心在颤抖,士兵们拿起火把,默默无声地跟在恺撒的身后,深深的悲痛使他们舌头变僵硬了。在卡塞路斯倒下的地方,大家四下散开。传入耳际的尽是伤兵的阵阵呻吟和昏迷者的谵语。
周围的悲伤和痛苦,恺撒简直无法去正视,他实在不愿相信,眼下他确实在寻找卡塞路斯的尸体。他令人震惊地淌着泪水说:“高卢的大地啊,你睁眼看看吧,你为之怒吼吧!我们正在你的怀抱中寻找卡塞路斯的尸体,你难道毫无怜悯之心吗?请将卡塞路斯还给我们吧!他不正是为了你,为了高卢的大地而倒下的吗?”
恺撒昏沉沉地说着,过了一会儿,忽听到一声叫喊:“快来呀,弟兄们,卡塞路斯将军的尸体在这里呢!”
恺撒忙打起火把朝那儿跑去。来到尸体前看见卡塞路斯的躯体已经支离破碎,骨头茬儿裸露在外,满身鲜血,盔甲落在远处,他再也压抑不住满脸的悲愤,大声吼道:“这群该死的浑蛋!”
恺撒面对惨不忍睹的尸体,又道:“这丝毫无损你圣洁的身躯,你作为无畏的英雄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被罗马人民牢记!”
  接着,恺撒对身旁悲伤至极,不知所措的士兵们命令道:“快把担架抬来,快去!怎么都愣着不动了!”
几个军官抬来担架,大家一起把尸体挪到担架上。恺撒捡起那顶已破瘪的头盔,把它搁在卡塞路斯的头旁,然后,盖好尸体。
在悲痛的沉默中,大家抬起担架朝临时营地走去。
所有幸免于死的军官将领都痛苦地垂首肃立在担架两旁,目光中蕴涵着深深的悲伤。
恺撒用铿锵的语调对大家说:“冷静些,弟兄们,不要悲伤,悲伤并不能使卡塞路斯转死为生,它只会使我们忘记应尽的职责。眼下的事,是要扫除埃尔维提伊人的残余部队,为卡塞路斯报仇!”
大家抬起头,紧咬着牙表示决心和力量。他们凝视着恺撒统帅,等待着他的命令。
“卡塞路斯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恺撒接着说,“英勇的士兵永远不会倒下。各位请听着,埃尔维提伊人的残余虽已为数不多,但如果让他得以喘息的话,将后患无穷,所以我们必须斩草除根,只要还有埃尔维提伊人活着,战争就不会结束!”
说完,恺撒带领大家在卡塞路斯尸体前做起祷告。所有的人都稽首跪拜做了一番虔诚的祈祷。在结束祷告前,恺撒说:“英明的神啊,您已经唤走了卡塞路斯。请您也让我们如同他一般光荣地死去,以便在另一个陌生的世界与他相逢时问心无愧!”
说罢,恺撒飞身上马,率领军队展开了对埃尔维提伊人的追灭战。
大约有万名埃尔维提伊人从战斗中逃出性命,他们通宵赶路,一刻不停,疲于奔命,在第四天,逃到了林恭内斯人境内。
恺撒得知消息后,便派使者送信到林恭内斯人那边去,命令他们不准把粮食和其他物资接济罗马人民的敌人——埃尔维提伊人。如果胆敢抗令不遵,罗马骑兵将用以对付埃尔维提伊人的同样的方式对付他们。
果然,胆小的林恭内斯人一接到恺撒的命令,便手足无措,惊慌失措。埃尔维提伊人派来的求援使者被他们拒之门外。
埃尔维提伊人感到大势已去,不得不派使者来见恺撒求降。他们拜倒在恺撒脚下,含着眼泪低声下气地求和。
恺撒完全是战胜者的姿态。他吩咐埃尔维提伊人就留在林恭内斯人所在地,等待罗马军队的到来。使者便回去复命了,当恺撒来到林恭内斯人驻地时,他便向敌人索取战争中损失的武器,被抓的人质以及逃亡的奴隶。
当这场搜索和集中工作正进行时,大约是属于埃尔维提伊人中维尔毕琴纳斯部落的六个人,不知是恐怕交出武器后将手无寸铁,而受到惩罚,还是妄想保全自己,认为反正投降的人很多,自己乘机溜走可以混瞒过去,别人不会注意。因此,天一黑他们就从埃尔维提伊人的营中逃出来,向莱茵河上日耳曼人的地界奔去。
恺撒一知道这件事,就向他们经过的地区的居民下令:如果他们想开脱自己的罪名以致不受惩罚,就得把这些逃亡的人搜索出来,送回到罗马军队的营寨中。
那些当地的居民慑于恺撒的军威,无可奈何地把隐藏的维尔毕琴纳斯人一一交出,这次恺撒没有轻饶他们,把返回的人全部杀了。
其余部落的埃尔维提伊人交出人质、武器和财宝后,恺撒都接受了他们的投降。他命令埃尔维提伊人,都林忌人、拉多比契人,都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去。又因为他们家乡的一切庄稼都已经毁掉,没有可以恃之度日的东西,他命令阿罗布洛及斯人把足够的粮食供应给战败的部落,并命令这些部落把已经烧毁的市镇和村庄重建起来。
恺撒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长远考虑的。因为他不愿意让埃尔维提伊人迁走后那块地方空出来,深恐住在莱茵河对岸的日耳曼人看到这里土地肥沃,先迁出自己的领土,住到埃尔维提伊人的土地上,成为高卢行省的一个威胁。
爱杜依人也出于同样的原因,愿意把勇敢善战的波依人安插在自己土地上,恺撒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在埃尔维提伊人的营帐中,发现了用希腊文写的字板。搜查部队拿来交给了恺撒。这是一本埃尔维提伊人编好的名册,逐个记载着他们从故乡出来的能手持武器作战的人的数目,同样也逐一地记载着儿童、老人和妇女的人数。
在这些记载中,埃尔维提伊人总数是万,都林忌人是万,拉多比契人是万,劳拉契人万,波依人万。这些人中,能拿起武器作战的约有万,合起来总数为万,其中能够返回故乡的,大约是11万。
就这样,毕布拉克德之战就以罗马军队的最后获胜而告终。但是,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战斗完全结束后,差不多全高卢的使者——都是各部落、各国的首领,统统赶来向恺撒道贺,企图巴结他。他们向恺撒取悦,虽然他们知道恺撒之所以和埃尔维提伊人大动兵戈,是为了替曾受埃尔维提伊人羞辱的罗马骑士报仇。但事实上,这件事的结果,使高卢地方受的利益却不下于罗马人。
因为埃尔维提伊人极具野心。他们在盛极一时的时候离开故乡,目的在于向全高卢发动侵略战争,争夺统治权,在全高卢的广大土地上,选取他们认为是最有利、最富饶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基地,把其余的各国作为纳贡的臣属。代表们要求恺撒允许他们约定一天,宣布召开全高卢大会,同时也是庆祝恺撒打胜仗的庆功大会。在这个会上,他们有一个请求,希望在取得一致后,向恺撒提出来。
他们之间还相互起了誓,保证除了会议上大家同意授权的人之外,任何人不得擅自把讨论的内容泄露出去。
恺撒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他们的言辞中,恺撒似乎已预感到什么不祥之兆。

高卢之战(23)
这正是一波才平,一波又起!
  全高卢大会召开的那一天,仍旧是上次那些国家的首领们,回到恺撒这边来。他们请求恺撒允许,让他们商谈一下有关他们本身和全体安全的问题,恺撒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这些国家的首领都愁眉苦脸,拜倒在恺撒面前。他们哭泣着恳求,希望恺撒绝不要将这次谈话的内容告诉外人。他们说,如果泄露出去之后,他们将会遭到最最严厉、残酷的处罚。
代表他们发言的是爱杜依人的第一执政官——狄维契阿古斯。他哭诉着,向恺撒诉说了详情。
全高卢的每个邦,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结成两大对立集团。一个集团的领导权由爱杜依人掌握。另一个则由阿浮尔尼人掌握。多年以来,他们之间一直在激烈地争夺对高卢的霸权,以至于阿浮尔尼人和塞广尼人竟花钱雇来了日耳曼人。
当这些日耳曼人第一次渡过莱茵河时,大约有万。后来,这些粗鲁而又野蛮的人爱上了高卢的土地、文化和富庶,又带过来更多的人,至今在高卢的日耳曼人已达12万左右。
爱杜依人和他们的属邦一再和日耳曼人刀兵相见,在吃了数次败仗后,遭到极大的灾难,全部贵族、全部*和全部骑兵都损失干净。
因为战争和灾难的打击,这些本来由于自己的勇敢,再加上罗马人的恩情和友谊,过去一直在高卢享有霸权的人,被迫不得不把自己国内最尊贵的人交给塞广尼人做人质,还要用誓言束缚自己的国家,不得索回人质,不得向罗马人求救,必须永远服从他们的权力和统治。
在爱杜依全国,只有狄维契阿古斯一人由于外出的原因,而没有被弄去宣誓,也没有把孩子交出去做人质,就为这缘故,他自己才逃出本国,赶到罗马向*院求救,因为就只他一人不受誓言和人质限制。
可是,获得胜利的塞广尼人,他们的处境比起失败的爱杜依人来说,处境只有更坏些,因为一位残暴的统治者——日耳曼人的国王阿里奥维司都斯就住在他们境内。
日耳曼人占据了塞广尼三分之一的领土,这是全高卢最富饶的土地。而如今,阿里奥维司都斯又要塞广尼人另外再让出三分之一来。因为几个月以前,万名阿鲁得斯人又来到他这边,希望塞广尼人能让出地方给他们住。照这样发展下去,恐怕过不了几年,全部日耳曼人都将跑到莱茵河这边来,这里的人都要被赶出高卢领土。
高卢的土地不知比日耳曼的土地肥沃多少倍,高卢这边的生活也要比莱茵河对岸富庶得多。也许,日耳曼民族的本性就蕴涵着一种扩张的因素吧。
阿里奥维司都斯在马其多勃里加一战中,大败高卢本土的军队之后,就极傲慢、极残酷地进行统治。把血统最高贵的贵族们的孩子拉去做人质。只要这些人质略微做了一些未经他同意的事,就将遭到各种各样的惨刑。阿里奥维司都斯是一个粗野、任性、蛮横、残暴的人,对他的统治,全高卢的人们谁也无法再多忍受一天了。
当狄维契阿古斯哭诉着,把情况向恺撒讲完之后,他便话锋一转,进而恳求恺撒的援助。他说,要不是恺撒统帅和罗马人民赶来,设法给一些帮助,全高卢都得背井离乡,远远离开日耳曼人,另外去寻找别的家乡,别的安身之处,去碰碰运气。无论可能将碰到何种情况,但为了脱离阿里奥维司都斯残暴的统治,也只能去尝试一下了。
狄维契阿古斯接着又告诉恺撒。如果刚才说的一番话被阿里奥维司都斯知道的话,毫无疑问,他会把最残酷的刑罚加到在他那边的全部人质身上。只有伟大的恺撒统帅,可以利用他本人或他的军队的威望,利用新近取得的胜利,或者利用罗马人民的名义,阻止阿里奥维司都斯把更多的日耳曼人带到莱茵河这边来,保障全高卢不再受到他的蹂躏。
讲到这时,在场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本国的君主——竟不顾体面地号啕大哭起来,恳求恺撒的帮助。
恺撒环视全场,注意到塞广尼人的首领里戈亚蒂斯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哭泣,只是神色凄惶地低头注视着地面。
恺撒一欠身,注视着里戈亚蒂斯,问道:“你为什么没有哭呢!”
里戈亚蒂斯摇摇头没有回答,仍旧保持着原来的凄惶神情。
恺撒为了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进一步追问道,但里戈亚蒂斯仍然是缄口不言,还是狄维契阿古斯替他作了回答:塞广尼人的命运比起其他部落更为惨痛、更为伤心,因此只有他们,哪怕在背后,仍旧不敢诉苦,也不敢乞援。即便阿里奥维司都斯不在这里,对于他的残忍,也和他亲自在这里一样的惴惴畏惧。因为其余的人,无论如何,逃走的机会总还是有的,只有塞广尼人,因为他们把阿里奥维司都斯邀进自己境内,所有的市镇都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不得不受尽各种苦难。
听狄维契阿古斯说完这番话,恺撒知道他应该对高卢人说些鼓励的话,他连忙说道:“对这件事,我绝不会袖手旁观的!”
恺撒用充满感情的口吻说:“我们罗马军人是最讲情义,最关心朋友的人。朋友有难,拔刀相助是我们的本分。”
同时,他又说:“希望阿里奥维司都斯能够看在我的恩惠和威望面上,不要再做伤天害理之事。否则,我们罗马军团是绝不会饶过他们的。”听了这番义正词严的诺言后,各位高卢人的首领的面色均略有好转。
经过与埃尔维提伊人的交锋,大家终于了解到恺撒的军威和实力,他手下的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尤其是第十军团,那更是一支猛虎之师。如果恺撒真能像刚才承诺的那样。给予高卢人以保护的话,那么他们的日子就会好过多了。

高卢之战(24)
随后,恺撒遣散了会议,他嘱咐各位首领,一定要加紧筹备粮草和操练军队,准备到时配合他的行动。
  其实,老谋深算的恺撒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利害关系,这件事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他不得不作出以上的承诺。
首先是因为,他知道屡次被*院称为“兄弟”、“亲人”的爱杜依人,正在受到日耳曼人的残暴的奴役和统治,甚至他们中的王族还有子女作为人质落在凶恶的阿里奥维司都斯和塞广尼人的手中。这种尴尬的情况,无论是对于恺撒本人来说,还是从罗马城邦来看,都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而且,在恺撒看来,如果日耳曼人逐渐把渡过莱茵河当作理所应当或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大批大批涌入高卢来,对罗马人民来说,将会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何况,像日耳曼族这样粗野蛮横的人,绝不肯安会守己,一旦占有全高卢,他们野性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像过去的饮布里人和条顿人那样,涌进罗马的行省,再从这里蜂拥奔向意大利。
特别还因为塞广尼人的居住地和罗马的行省相距很近,只隔了一条罗纳斯河。而且由于阿里奥维司都斯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态度,对于骄傲而又自尊的恺撒是绝对无法容忍的。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恺撒认为非迅速采取行动不可,因此,才对狄维契阿古斯作出了那样的承诺。
恺撒为了遵循“先礼后兵”的原则,决定派遣使者到阿里奥维司都斯那边去进行商谈。主要任务是选择一个和双方距离相仿的会面地点和双方都合适的会面时间,能让恺撒和阿里奥维司都斯都坐下来商谈一些和双方都有重要关系的公务。为了慎重行事,恺撒将出使日耳曼人的任务交给了足智多谋的那拉坎特。
临行前,恺撒又不禁为那拉坎特担心。如果阿里奥维司都斯一生气,将他扣留,那岂不是让恺撒折了左膀右臂。
那拉坎特看出了恺撒的心事,因此他劝恺撒说他会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果然,没过多少天,那拉坎特就安然地返回军营。但是,他带回来了的有关双方会谈的消息却令恺撒十分恼火。
那拉坎特告诉恺撒。阿里奥维司都斯其人不但残忍,而且给人的外表印象也是十分粗犷。高大魁梧的身材,粗壮的四肢显示出男子的力量;狡猾的双眼,浓密络腮胡给人以成熟的印象。
当那拉坎特把统帅恺撒的意见转告给阿里奥维司都斯时,这位日耳曼人的领袖表现出一种蛮横而又傲慢的态度,他回答说,如果他本人对恺撒有什么要求和意愿,他会亲自到恺撒这里来;如果恺撒有什么事情有求于他,那么同样恺撒也应该自己到日耳曼人的驻地来。
阿里奥维司都斯又特意补充说,如果他不带军队的话,绝不敢到恺撒所占有的这部分高卢来,但是如果要把军队集中起来的话,又必须随军携带大量粮草,很费周折。
  解释完之后,他还奇怪地问,在他用武力征服的那一部分高卢中,有什么事情用得着恺撒和罗马人费心。
恺撒听到这番回答之后,感到很是棘手。从阿里奥维司都斯的言谈中,他感到此人的意志、韧劲是出人意料的。
恺撒再次派遣那拉坎特前往日耳曼人的驻地,第二次会见阿里奥维司都斯,传达罗马人民的意见。
那拉坎特告诉阿里奥维司都斯,尽管恺撒和罗马人对他恩德备至,就在恺撒任执政官的那一年,*院给了阿里奥维司都斯“国王”和“友人”的称号。但他竟然对这种大恩大德置若罔闻,连邀请会面都不愿接受,对于双方都有关的事情也不屑商谈和了解。
恺撒希望阿里奥维司都斯能够做到以下三点:首先,不要再带更多的日耳曼人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其次,归还从爱杜依人那边取来的人质,同时也允许塞广尼人把他们手中握有的人质还给爱杜依人;第三,不再侵犯爱杜依人,也不再对爱杜依人和他们的同盟发动战争。
如果他能做到这些,恺撒和罗马人民将永远对他和日耳曼人保持友谊和好感。反之,如果他不答应这些要求,那么,根据马克斯·梅萨拉和马古斯·毕索两人任执政官那年*院的决议:负责高卢行省的人,应当从共和国的利益出发,对爱杜依人和罗马人民的其余友邦加以保护。因而,作为高卢行省的长官——恺撒,绝不能坐视爱杜依人受到伤害。
阿里奥维司都斯听完那拉坎特的阐述,他马上回答说,根据战争胜负的权利,战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他所战败的人。同样,恺撒作为罗马军团统治被征服者,也只是凭自己高兴,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既然他自己从来不干涉罗马人行使自己的这种权利,他本人在行使这种权利时,就不该受到罗马人的阻碍。
至于说到爱杜依人,他们曾经在战争中试过运气,刀兵相见之后,吃了败仗,才开始向他纳贡的。恺撒已经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恺撒的到来,已经使他的贡赋收入减少了。因此,他绝不会把爱杜依人的人质还给他们。
如果爱杜依人能够履行先前的诺言,每年交付贡赋,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对他们和他们的盟邦作战。
反之,爱杜依人如果胆敢违背以前的约定,罗马人的“兄弟”头衔,绝帮不了他们的忙。至于恺撒对他发出的警告——恺撒不会坐视爱杜依人被伤害,他认为没有谁和阿里奥维司都斯作战不是自取灭亡的。恺撒如果愿意和武艺高强的日耳曼人较量的话,他肯定不会得到什么好下场。
那拉坎特把阿里奥维司都斯所说的一切,都如实向恺撒作了汇报。同时,罗马军团的侦察员和爱杜依人、德来维里人也给恺撒带来了一个极为震惊的消息!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高卢之战(25)
这一日,爱杜依人和德来维里人派来了两位使者,日夜兼程。赶到罗马军团的驻地,两位使者满身的灰尘,一脸的愁容,在卫兵的带领下,来到中军帐参见恺撒。
其中爱杜依人的使者乃是他们军队侦察兵的头领,名叫雷格特。雷格特稳定了一下情绪,对恺撒说:“上个月,刚刚渡过莱茵河进入高卢的阿鲁德斯人正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厌恶战争,提出以人质换取和平他们也不答应。他们说只需要高卢的土地和财宝。”
德来维里人申诉的是:“苏威皮人——日耳曼人的一个大部落,正在企图渡过莱茵河进入我们的国境,带领他们的是奈苏亚和钦百里乌斯兄弟两人。”
恺撒和那拉坎特听完两位使者的申诉,心里都一惊,然后不约而同地跑到地图前,查看军力分部情况。两人指指点点,紧张地分析着局势。
恺撒显得很不安,他说:“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果断行动。一旦新来的苏威皮人和阿里奥维司都斯原来的部队兵合一处,将打一家,那么他们的力量将异常巨大!”
熟谙高卢人情的那拉坎特也说:“据说,苏威皮人是河那边最野蛮、最凶残的一个部落。他们穿兽皮,喝兽血,在深山老林里同野兽搏斗来训练武士的胆量和技巧。如果他们加入到阿里奥维司都斯那边的话,情形将对我们极为不利!”
恺撒的心情十分复杂,他明白如果让敌人三流合一后的结果是什么。所以当天晚上,他便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最后,恺撒拍案而起,对众将高声说道:“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最快的速度,赶在日耳曼人前头!”随即,他吩咐卡尼尼乌斯、坎那将军连夜起兵,而小克拉苏则被授予征调粮草的重任。
这样,恺撒军团昼夜兼程,赶往莱茵河沿岸地区。
在第三天的时候,在四处侦察的巡逻哨兵前来报告说:“阿里奥维司都斯已率领他的部队离开自己的领地,前往塞广尼人最大的市镇维松八阿。”
这个消息对于恺撒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他知道,自己应该竭尽全力防止这件事情的发生,因为维松八阿储藏着大量的战备物资,而且地势险要,有极好的天然屏障,特别利于战守。杜比斯河差不多像圆规画的那样绕整个市镇一圈,成为一道天然的护城河。只留下一个缺口没有包合,长度大约在1600尺左右。
然而在这个缺口上,恰巧有一座极险峻的山封闭着这个缺口。这座山的两面山脚,都一直延伸到河边。在山的外面,有一道坚固的围墙包着这座山,与护城河连成一体,使它变成一个坚固的堡垒。
这些情况,都是恺撒通过一个高卢当地人得知的。如果这座镇被日耳曼人夺去的话,那么恺撒就会丧失主动权。所以,当他得知阿里奥维司都斯正率兵赶往维松八阿,他马上作出决定。派先头部队2000骑兵,由坎那将军率领日以继夜地赶往维松八阿。争取抢在敌人之前夺下市镇,如果敌人已抢先一步达到,则不要轻举妄动,赶快回来报告,恺撒其后统帅大部队赶往维松八阿。
坎那将军得令之后,点齐2000精锐铁骑,风驰电掣般地朝维松八阿赶去。望着远去的卷卷尘土,恺撒略有一丝担心,他深恐坎那勇猛有余,智谋不足,马上又派那拉坎特率500弓弩手骑马与坎那汇合,协助他行动,办完这些后,恺撒才暂时放下了心。
几天后,前军的通信兵带着一个喜讯来向恺撒报告了!
这位通信兵从正在奔驰的坐骑上飞身而下,大步流星跑入帐内,拜倒参见恺撒统帅,并奏上坎那和那拉坎特的书信。
恺撒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展开书信观瞧。坎那和那拉坎特在信上让恺撒放心,他们用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维松八阿,敌人连影都没有。现在,他们正动员当地民众,加强防御工事,加快征集粮草。一切都在井井有条地进行着。
读罢书信后,恺撒全身顿时涌起一种说不出的*,他霍然起身,传令道: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到维松八阿。
不几日,恺撒的军团主力便已开到了维松八阿。在离城三四里的时候,众人已经看见远处那座山峰了。随着不断的逼近城镇,整个的轮廓也就愈加清晰地呈现在恺撒面前。
大军来到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十分浑厚、坚固的城墙。在城门外,先期到达的那拉坎特已经列队相迎了。
那拉坎特在前面领路,恺撒随后走入城门,过了坚固、雄厚的第一道城关之后,才真正来到山脚下。绕着小脚的石边走了一会儿,便来到了连山的环城河——杜比斯河沿岸了。
杜比斯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宽,比通常所见的人工护城河要宽出两三倍。而且,据当地人介绍,这河还非常深。因此杜比斯河与这座山结成的第二道防卫线,也可以说是十分坚固的。
再往里面走不远,就正式进入了维松八阿的内城了。有许多城镇的居民挤在路旁,能一睹恺撒的威严,恺撒也是不断向他们招手致意,以获得支持。
全部人马安排停当之后,恺撒偷偷地乔装打扮,与那拉坎特溜出大营,微服私访。他们来到一家高卢人开的酒店,经过与主人的一番谈话,他们与主人已结成好友。这位高卢人也把他所知的日耳曼人的情况告诉了恺撒。
他略带着醉意,但还是以一种害怕的口吻对恺撒说:“这些日耳曼人呐,你是没亲眼见过。高过你两头,比你宽一个身子。头发,胡子长成一片,身上也是大把大把的黑毛。平时在路上遇到他们时,简直不敢直视他们的面孔,看了后真叫人恶心。”而且,他还补充说这些日耳曼人不但身材惊人,而且天性勇敢、坚忍,武艺也十分精熟。

高卢之战(26)
恺撒听完后,对他的话表示怀疑。那位酒店主人见他不信,一定要指天为誓,证明自己没说假话。
  过了两三天,不知是谁也得知了这些情况,带回了军营,结果一传十、十传百,这些对于日耳曼人的“介绍”就流传开了。
  而这种传言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军营里面充满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对于日耳曼人的一切,都感到毛骨悚然。
这种恐怖在军官中首先发生在军团指挥官。军团指挥官和其他一些人本来就没有多少经验,只是因为友谊或是为了讨好恺撒,才跟随他离开罗马前来的。
军团指挥官本来是真正的战场指挥官,但恺撒这时候,他们只担任军团中的行政工作,很少指挥作战。即使指挥也只是一个营或一条船罢了。他们都是出身于*或骑士家庭,来参军纯粹是为了镀金,好作为往上爬的晋身之阶。在实际行军作战上没有什么实践经验,因此在战斗中的作用,已被首列百夫长所代替。
以军团指挥官为首的这批“动摇派”是最先来向恺撒请求的。他们提出各式各样的理由来说明自己不得不离开的必要性,请求恺撒批准让他们离去。
此外还有一些人本来也准备走的,但是为了顾全面子,想避免别人说他害怕,才勉强留下来。但是这些人既掩饰不住愁容,整日愁眉苦脸,只是躲在营帐中,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抱怨自己的命运,或者和他们的熟人在一起,为共同的危险而悲叹。
总之,整个罗马军队的营帐中由恐惧日耳曼人而产生的凄惶的气氛在不断扩展着,似乎全营的人都在签署遗嘱。
不久,就连军事上一些颇有经验的人,像兵士们、百夫长们,以及骑兵部队,也都因为这个传闻而感到人心惶惶了。
还有一些内心胆怯但表面上还要装作勇敢的人则戏称他们不怕敌人,他们担心的是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