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里巴巴神话:马云的美丽新世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合资后的股份公司中,马云仍出任总经理,但大股东肯定是南方公司。
  对于10万元人民币起家长期患资金饥渴症的中国黄页来说,140万就是个天文数字。有了资金支持的中国黄页业务扩展大大加快,到了1996年年底;中国黄页不但实现了盈利而且营业额突破了700万。
  分道扬镳
  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时,合资并不是一条出路,尤其是两种文化两种模式两种所有制的合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的合资是一种变相收编,也是一种变相国有化。
  合资之后,尽管公司业务在推进,但双方的裂痕则愈来愈深,直致破裂。
  1995年和1996年的马云,心中一直装着一个伟大的梦想:把中国黄页打造成中国雅虎。应该说马云当时还是有机会有可能的。第一,中国黄页毕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占有绝对的先机;第二,中国互联网产业起步虽晚但市场巨大;第三,马云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感悟使中国黄页一启动就找到了一种成功的盈利模式。正是这个盈利模式以后困扰了中国网络企业多年,无数网站倒闭的根本原因也是徘徊多年死活找不到一个盈利模式。
  但马云还是失败了。摧毁马云伟大梦想的是两把重锤:一是北上失败,二是合资失败。相比而言,无疑是第二把重锤制造了毁灭性的效果。
  中国黄页与南方公司合资不久,裂痕就出现了。
  马云的战略目标是打造中国的雅虎,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品牌培育策略,但南方的目标是赚钱,为此它也有一套急功近利的经营策略。对此马云曾说:“做‘。’公司如同养孩子,你不可能让三岁小孩去挣钱吧!”
  随后,双方分歧日深。几乎马云所有的经营方案都被大股东否决。此时,马云这个总经理已经难有作为了。
  几个月后,破裂终于不可避免。
  马云带人到外地拓展业务,回到杭州一看,公司大变。南方自己又注册一家自己的全资公司,名字也叫“中国黄页”。
  为了利用中国黄页已有的品牌声誉,东方公司建立了一个“”网站,和中国黄页的“”相近,而且中文名字都叫中国黄页。于是杭州有了两个“中国黄页”。
  新黄页利用老黄页之名开始分割老黄页的市场。两家黄页一个套路,同城操戈,自相残杀。做一个主页,你收5000,他就收1000……刚刚起步的商用互联网陷入混乱之中。
  直到现在马云才明白,西湖网联并无合作诚意。“因为竞争不过你,才与你合资,合资的目的是先把你买过来灭掉,然后去培育它自己的100%的全资黄页。”
  马云一手创办了黄页,在他眼里黄页就是他的亲生儿子。两年多来,马云带领黄页团队左突右杀、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打出一片天地,到头来突然发现“儿子”已经改姓,天地已经易主。
  悲愤至极痛苦至极的马云,为了保住黄页,为了迫使对方关掉新黄页,愤然提出辞职。紧接着,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也提出辞职。
  黄页的辞职风潮惊动了《人民日报》记者。
  辞职风潮后来虽然平息,但马云知道大势已去,这个别人控股的黄页已经不可久留。
  。 最好的txt下载网

高位出走(3)
就是与美国的网络先驱比,马云创建中国黄页的时间也并不算晚。
  然而两年之后,雅虎如日中天,亚马逊闻名遐迩,而中国黄页却面临分崩离析。再次饱尝失败苦酒的马云,不禁仰天长叹。
  但马云并没有流泪,也没有被击倒。“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通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那么明天真的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还能怎么样?来吧,我都能扛得住。”马云事后如是说。
  自从1995年上半年下海创办黄页到1997年下半年黄页变色,马云已经在网络江湖闯荡了两年半。虽然大业未成,但也名声在外。
  1997年10月,马云偶然认识了外经贸部的王建国。
  不久,久闻马云大名的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诚邀马云加盟,共创大业。
  马云考虑再三决定二次北上,毕竟外经贸部这棵大树比杭州通信粗多了,但真正使马云下决心再次北上的原因,还是EDI的业务与马云的电子商务情结之间的联系。
  到了1997年底,马云去意已决。
  离开黄页对于马云来说,不仅是自断其臂,而且是自剜其心。中国黄页曾是他的所有事业和未来,是他的全部希望和梦想!
  1997年11月的一天,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这时的黄页已经有了将近40人)一起乘车前往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这是一次集体出游也是一次集体婚礼,几对黄页的新人要在度假村举办集体婚礼。
  在度假村的晚宴上,马云站起来让大家安静一下,然而宣布了北上之事,并宣布了随他一起北上的8人名单。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惊呆了。对于这些同创业共患难,朝夕相处,亲如兄弟姐妹的年轻人来说,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因为走的不是别人,而是黄页的创始人,是整个团队的领袖和灵魂。谁都知道马云的离开意味着什么。
  长时间的沉默之后,人群中突然迸发出哭声。开始一两个,后来一大片,当时在场的女员工几乎都哭了。“男儿有泪不轻弹”,从不掉泪的马云没有哭,即将随行的8员大将也没有哭。
  回到杭州时,大雨倾城。几十个情绪激动的年轻人,以雨洗面,以泪洗面,走进了一家餐馆,含泪举杯为马云一行饯行。马云也动情地说:“我去北京但并没有离开黄页。去北京是去做一个事业,想把黄页带起来。如果北京能做成,杭州至少也会有一个分公司,那时一定回来,回来和大家相聚,我不会丢下你们不管的。希望留下的人在杭州好好工作,等我们回来!”
  那时的马云并没有想完全放弃黄页。
  马云带走的8个人,应该说都是中国黄页的骨干。他们只是第一批。后来黄页中还有人陆续北上进京。这些人后来都成了阿里巴巴的创始人。
  走还是不走,当时的抉择决定了许多人一生的命运。
  马云并没有带走中国黄页所有的骨干。他为黄页留下了不少人才,甚至把最好的工程师也留给了黄页。
  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马云还是真心希望中国黄页在他走后,还能生存,还能发展。
  两年之后,我又问起中国黄页的命运。马云说,黄页还存在,还坚守着那块阵地。“我是在黄页赚钱时走的,那年黄页的营业额是700万。我马云不会在失败时放弃,只会在成功时离开。黄页毕竟是我们的儿子,不管黄页今后怎样,我们都不会动它一根手指。”
  李芸是马云的第一个秘书。马云在夜校教英语时,李芸是马云的学生。1995年9月,李芸加入中国黄页并成为马云的秘书。李芸除了专职秘书外,还负责公司财务和招聘。她在这个岗位工作了两年多。
  1997年11月泪别桐庐时,李芸也在场,但那时还没结婚。几周后,李芸结婚。新婚的李芸不顾两地分居还是跟随马云到了北京。但李芸在北京只待了一个月就回到了杭州回到了黄页,原因是她觉得家庭的稳定更重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高位出走(4)
1998年2月,马云夫妇回杭,由何一冰牵头,包括李芸在内的黄页老员工一起请马云夫妇吃饭。宴会上的气氛很融洽。会上还谈到把EDI的业务分给黄页一些,帮助黄页度过发展期的话题。但不久李芸就发现马云和何一冰渐渐产生了矛盾。马、何的矛盾让李芸很为难。
  1999年初马云重回杭州创建阿里巴巴时,打电话叫李芸参加。马云知道李芸的难处,建议她先回家待三个月,然后再到阿里巴巴来,这样压力会小一些。李芸思索再三最后还是没有去。
  几个月后,收购马云股份的10个员工中有李芸。2003年8月,李芸离开名存实亡的黄页来到一家化妆品公司任职直到现在。
  李芸没有去阿里巴巴,也没有再回到马云身边。假如李芸去了阿里巴巴,她的人生轨迹就会完全不同。
  5年之后,马云和我谈起此事,依然充满感伤和遗憾。5年之后,李芸和我重提旧事,眼圈里依然有泪水。“有时候去看看他,一起聊聊天,这样也蛮好。”李芸最后对我说。
  

“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1)
马云二次北上的目的地还是北京,目的不是去找信息而是与官方合作二次创业。
  这一次,马云没能把黄页的总部迁到北京,但把他的部分团队带到了北京,可谓移师京城易地再战。
  这次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只待了一年零两个月。他们做成了许多事:做了外经贸部的内网,也做了它的外网;搞了合资公司,并做到了一年盈利。似乎一切都很成功。
  但这次马云还是失败了。他最后还是放弃了北京,率队再回杭州创建阿里巴巴。
  马云在京的日子似乎并不快乐,有时甚至很郁闷。他说:“在北京那一年多吃的苦胜过在黄页时……”可他团队中的大多数人的感觉却是开心。
  马云在北京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和痛苦,他与外经贸部的相关部门到底发生了什么分歧,将永远成谜。因为马云从不告诉任何人。
  移师北上之后紧接着就是挥师南下,杀回老家重新创业,那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了。时间是1999年2月。此时的中国大地已是网络大潮排山倒海,新浪、搜狐、网易、8848相继而起,来势逼人,而作为中国互联网先锋和###的马云依然两手空空、前路茫茫。于是有人说,他才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但这一切并不是结局。马云没有认输,没有放弃,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互联网的好戏还在后头。
  二次北上
  1997年12月,马云率队二次北上。这次北上是坐火车走的。
  第一批跟随马云进京的有8人:孙彤宇、吴泳铭、盛一飞、麻长炜、楼文胜、谢世煌,再加上马云和张英。后来又有了第二批和第三批:彭蕾、韩敏、蒋芳、戴珊和周越红。北京团队三批共来了13人。
  马云受邀率队北上实际上是来加盟外经贸部所属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马云出任该中心信息部总经理。
  EDI重金邀请马云北上的目的是做网站。外经贸部毕竟是做外贸的,它是国务院各部委中最先上网,最先建立电子商务的。而这第一个部委网站就是马云团队做的。
  所谓重金是指当时马云的北京团队的人每月能拿到上万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的北京已经算很高的了。
  但EDI毕竟是政府的机构,因而它的网站建设思路也具有浓浓的政府色彩,路数还是依靠政府力量依靠红头文件。EDI要马云团队建设的这个网站实际是个外经贸部的官方内网,靠各地拉光纤联在一起。这个内网是收费的,收费的办法是靠红头文件。
  马云是靠互联网起家的。他破釜沉舟撇家舍业所献身的也是互联网大业。因而马云一开始就反对这个内网方案并试图说服EDI把网站建在互联网上。尽管马云反对,但他这个EDI下属部门的小经理做不了主,方案还得部里官员定。
  于是马云的北京团队就开始按照官方的意志建设内网。当时的北京团队云集了不少在网络江湖摔打了好几年的高手,做网站对他们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网站做得很快也很成功,但网站的运营并不顺利。红头文件下去了,但反应寥寥。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企业已经不会轻易为政府买单了。
  二次北上时,也许真是“壮士一去不复还”。从杭州出发时,张英租了一个集装箱,把家整个端到了北京。不久马云和张英还把儿子接到北京上小学。当初并没想到回去,当初肯定是想在京城大干一场。
  刚到北京时,整个团队都住在外经贸部位于潘家园的集体宿舍里,办公地点在外经贸部7号楼。
  12个人分成三群,分住在三套房间里。房子很简陋。
  开发网站的工作很苦很累,还得经常加班。时值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每天早上,大伙都要在潘家园等公交车,车很难挤上,出租车又很难打着;遇见大雪纷飞,车就更难坐,时常天黑才能回到家里。每天早出晚归,几乎见不到太阳。周日大多用来休息睡觉。这些江南游子,西湖丽人,很难习惯北京的生活。
   。。

“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2)
好在大家住在一起,吃在一起;上班一起走,下班一起回,其乐融融,就像一个大家庭。假日,大家经常到附近的一家东北饺子馆去撮一顿,小鸡炖蘑菇是他们必点的菜;十几人围坐一桌,自然又是人声鼎沸,笑声飞扬。
  晚上,有时楼文胜拿出吉他弹上一曲(楼的吉他造诣非同寻常),大伙围过来,轻声伴唱……那样的岁月很难忘。
  马云时常提醒大家:你们必须提高自己,否则就会被淘汰。于是,晚上就开起了英语课,马云亲自为大家讲课。
  那时的分工是:孙彤宇负责网站建设和推广,吴泳铭和周越红负责技术,楼文胜负责策划文案,谢世煌负责财务,张英和彭蕾负责行政和服务,其他人则做网站编辑。因为人手少,分工很初步,多数人都是一人负责好几摊。
  艰难时期的马云,依然抹不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时他会拿着一串钥匙对大家说:你们可以想象这就是你们在法国庄园宝马车库的钥匙。他永远在做梦,也没忘了不断给大家做梦的机会。
  最难的是与EDI的磨合。
  马云继续游说EDI建互联网。几个月后,EDI成立了合资的国富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马云虽然在公司占有股份,实际上还是每月拿工资。
  国富通成立后搬到了崇文门的新世界饭店,马云也带队到新世界上班。部里的官方网站只留下韩敏一个人,其他都是EDI信息中心调过去的人。突然离开团队,韩敏有些孤独。每天下班,她都从长安街走到新世界,然后和大家一起回家。
  马云团队在北京的一年多里,成功地推出了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站点。其中,外经贸部站点成为国内部委中最早上网的政府站点,也是1999年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推荐优秀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中国政府首次组织的互联网上的大型电子商务实践,被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称为“永不落幕的交易会”。同时,马云还与雅虎杨致远合作,使国富通成为雅虎在中国的独家广告代理。
  实际上,北京团队的任务是两大块:一块是外经贸部官方网站(是个大内网),开始大家一起做,后来留下韩敏一个人;一块是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在互联网上),这块是马云真心想做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也是收费的,收费的办法是外经贸部在各地建立代表处,然后代表处把当地中小企业放在网上。实践证明,因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是互联网,因而企业上网很踊跃,网站很快就盈利了。
  马云团队的北京二次创业,业绩是很明显的:国富通和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站,都是当年创建当年盈利,而且纯利高达287万元。
  北京的二次创业似乎是成功的。新公司和新网站势头不错,工资很高,团队很团结,大家很开心。
  但马云不开心。马云也没有成功的感觉。
  1998年年底,马云突然向大家宣布:我要回杭州了!
  告别长城
  马云为何不开心?马云为何郁闷?似乎没人知晓他的重重心事和纷乱思绪。
  中国黄页和杭州信通的合作,其实质是马云被“招安”。那一次是为了资金。
  马云团队与EDI的合作,其实质是马云二次被招安。这一次是为了平台。
  折腾了快五年,马云始终未能摆脱政府的控制。这五年,马云就像孙猴子,而政府就像如来佛。
  马云太超前了。他做的毕竟是网络产业而不是传统产业。一个民营企业的成功是需要环境和时机的,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也不能少。可惜当时马云有的只是人和。在互联网领域,1998年前的中国,根本不存在民营网络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气候,根本不可能诞生中国的雅虎!时势比人强。无论是谁都不行,就算你是齐天大圣也不行。马云不行,张树新也不行。
  因此1998年以前的马云,失败是必然,成功倒是不可思议。中国的门户网站出现在1998年也是历史的必然,是因为直到那一年中国政府才开放网络产业。试想如果1998年,政府依然管制,不允许网站出现新闻,中国人还能见着新浪、搜狐的踪影吗?
  

“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3)
当史家回顾这段历史时,必然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王志东、张朝阳、丁磊是应运而生;马云、张树新则是生不逢时!
  马云加盟EDI不久就发现,这不是他的公司,而是政府的公司。无论是EDI还是国富通,都不是让马云自由驰骋的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种思维两种模式的冲突日见明显,商人和官员的冲突日见剧烈。
  尽管EDI给了马云很高的礼遇,很高的职务,很高的薪金,但马云心里清楚:他不过就是一个做网站的高级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团队一直都是外经贸部的编外人员。如果部里有会做网络的人才,谁会找他们?
  在马云参加的外经贸部的大小会议上,那些中央和地方的经贸官员,谁会把马云看在眼里?在官本位的中国,这一切本来就是常态。
  张英后来回忆说:“我知道马云受冷落,但他是个很乐观的人。从我认识他到现在,他从来不说今天很郁闷,很气愤,他总是用平常心对待这些,总是给我希望。”
  马云的痛苦和烦恼从不表现出来。但是马云进京是来创业的,是来追寻他的互联网梦想的,他不是来挣钱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马云再也付不起这巨大的机会成本了!
  到了1998年底,网络大潮席卷全球,中国也第一次出现了网络热。五花八门的网站如雨后春笋,新浪、搜狐、网易一路高歌猛进,曾是中国网络第一人的马云,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马云怎能不心急如焚?
  这一年的7月,刚进中国的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真诚邀请马云出任雅虎中国的总经理,被马云拒绝了(但马云和雅虎的因缘还没有完)。这一年年底,刚刚起步的新浪重金诚邀马云加盟,也被马云拒绝了。
  此时的马云,有点像辛稼轩:“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马云终于再次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放弃北京,回杭州二次创业(实际上是第三次),从头来过!
  决定之后,马云把他从杭州带过来的团队召在一起,对他们说:“我近来身体不太好,打算回杭州了。你们可以留在部里,这有外经贸部这棵大树,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也非常不错;你们在互联网混了这么多年,都算是有经验的人,也可以到雅虎,雅虎刚进中国,是家特别有钱的公司,工资会很高,每月几万块的工资都有;也可以去刚刚成立的新浪,这几条路都行,我可以推荐。反正我是要回杭州了。”
  接着马云又说:“你们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创业,工资只有500元,不许打的,办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里,做什么还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网站。如何抉择,我给你们三天时间考虑。”
  像当年在桐庐一样,马云的决定又一次在团队里引起轩然大波。所不同的是这次没人哭。
  大家讨论时,很多人不能理解马云的决定,也有人坚决反对这个决定。
  楼文胜事后回忆说:“也许是因为年龄大保守,我总是最后一个改变现状的人。回杭州我是最反对的一个,北京做得挺好,为什么这么快抛弃刚创业的东西?当时不知道是自己的短视。”
  谢世煌反应也很激烈。“从终点又到起点,不断创业,不断漂泊,这是为什么?”
  孙彤宇心里也很郁闷:“从业务上业绩上,从任何角度看,我们都干得不错,没有任何理由一定要重新开始从零开始。”
  不管多么反对,多么不理解,但到做抉择时,大家没有任何犹豫,也无需三天时间考虑,五分钟后抉择就出来了:全部跟马云回杭州!
  彭蕾后来追忆道:“马云给我们三天考虑,我几乎没什么考虑。对于北京我没什么留恋,对于钱也没有强烈的欲望。一起来当然一起回去。”
  毕竟这是一个合作多年、相知多年的团队,这是一帮情同兄弟姐妹的战斗集体。大家都是奔着马云来的,都是奔着团队来的,都是奔着事业和梦想来的。金钱诱惑不了他们,利益也拆不散他们!
  

“我要创办全世界最好的公司”(4)
泪别黄页,慷慨北上,很悲壮也很迷茫。
  泪别北京,慷慨南下,也很悲壮也很迷茫。
  虽然在马云宣布回家时,无人落泪,但当真要起身告别京城时,还是有人哭了,毕竟这里有他们难忘的岁月,有他们首创的事业。整整14个月,400多天的日子,真的可以随风而去吗?
  告别宴会上,大家竟喝起了北京的二锅头,许多人都喝得半醉,席间弥漫着无奈和沮丧,也洋溢着坚毅和希冀。大家谁也没有认输。不见输赢怎能下赌场?
  不知是谁带头,大家一起含泪唱起了《真心英雄》:“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让你忘掉所有的痛,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此时此刻,这帮网络江湖的独行侠,这群久经沙场未见成功的老兵,这个志存高远雄心未死的团队,这伙微醺半醉泪眼朦胧的年轻人,为什么选择了这首歌?
  五年以后,阿里巴巴首战告捷,在五周年庆典的大礼堂里,二千多名热血沸腾的阿里巴巴员工又唱起了这首歌。而站在前排的那些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老歌重唱,又是什么心情?他们还会想起当年那个小酒馆吗?想起他们含泪而歌的那个晚上吗?
  分别时,许多人潸然泪下。老楼看见马云也在抹眼泪,但事后马云不承认。
  席散天色已晚。推门出来,大雪纷飞。喝多了的谢世煌坐在路边的便道上,突然号啕大哭。如烟往事一幕幕重现眼前:杭州创业,泪别黄页,北京创业,又要泪别北京。“从1995年闯到1998年,该收获了,为什么我们还是这个样子?还是这么迷茫?还是不知道路在何方?”
  小谢动情大哭,旁若无人。这时一位北京老大妈走过来,拍拍小谢肩膀说:“小伙子,别哭了,好姑娘多的是。”
  临行前,马云和他的团队一行8人去爬长城。京城一年,生活是两点一线,根本没有时间游玩,这是他们第一次上长城。
  当他们看到长城的砖墙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到此一游”时,马云说,这不就是BBS吗?我们的BBS能做到这样就OK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爬上了长城的这支团队还不是好汉。
  但他们发誓要成为好汉!
  现在谁也记不清当时他们在长城上喊了些什么吹了些什么,只有马云的一句话,至今仍回荡在他们心中的长城上:要做一家中国人创办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以后好几年,壮别长城的这一幕还会经常出现在马云的梦中。
  告别长城后的一周,马云的北京团队开始陆续返回杭州。
  

模式决定行动(1)
马云团队在北京的14个月;并非完全失败。国富通网站当年创建,当年盈利是中国互联网早期绝无仅有的奇迹。抛开业绩不说,马云他们二次北上的收获依然重要。他们毕竟做的是外经贸部网站,毕竟是站在了当时中国外贸的制高点上,和世界对话,和互联网巨头们对话。
  马云在这里亲身感受了国家宏观经济的脉搏,感受了世界网络产业的脉搏。建在互联网上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一开通,各地中小企业反应热烈的场景不会不给马云留下深刻印象。
  马云后来说:“我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验使我了解了许多中小企业的需求,也教会我如何让互联网能用于世界和中国的中小企业,这的确对我帮助很大。”
  谁也不能否认阿里巴巴是马云和他的团队的一个伟大的创新,阿里巴巴的B2B商业模式堪称是世界互联网上的第四种模式。但这个模式的影子从1995年马云在西雅图放到网上的海博社的网页上就可以找到,那不也是个贴上去的企业信息吗?这个模式的影子从后来的中国黄页的页面上也能找到,只不过黄页上的企业信息是收费的,而且主要是大企业的信息;这个模式的影子更能从北京的“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页面上找到,虽然也同样是收费产品,但那上面已经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信息了。
  阿里巴巴模式是一支年轻团队6个月关门制作,潜心打造的产物,而后横空出世,震惊天下。
  但阿里巴巴模式不是凭空创造的。它是有源头,有历史的。
  模式
  1998年底离开北京时,马云曾对大家说,回去做什么还不知道。其实那时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模式。
  阿里巴巴的模式来自马云的灵感和直觉,来自他五年的互联网商业实践,也来自他与团队的激烈的思想碰撞。
  马云从一开始就觉得互联网是个很灵的工具,它可以节省贸易成本。而全球的每年贸易成本是4700亿美元,这是多大的蛋糕!为什么会想到面对中小企业,那是因为浙江就是中小企业的海洋。
  马云心中的网站模式是逐渐清晰的,经营模式更是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后来的阿里巴巴也为大企业做过网,也开过网上商铺,甚至做过饭店预定,直到2001年7月阿里巴巴的“遵义会议”,模式才完全清晰。但这个清晰了的模式并不是马云想象的模式,马云心中的阿里巴巴要到10年后的2009年才能成型。
  也许互联网命里注定就是一个模式不断变化永远变化的产业。
  1999年2月,新加坡政府组织了一个“亚洲电子商务大会”,会议组织者邀请马云作为中国唯一的与会者。
  当时的与会者80%是美国人,演讲者80%也是美国人。所有的演讲者讲的都是eBay(易贝)、AOL、亚马逊和雅虎,轮到马云演讲,马云发出的是唯一的不同声音:“美国是美国,亚洲是亚洲,我们不能照搬eBay、AOL、亚马逊和雅虎的模式,亚洲80%是中小企业,亚洲一定要有自己的模式。”
  其后,马云和杨致远有过一次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