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问题"孩子调查-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段女士没意识到,自己如此娇惯儿子,却正在播下一枚苦果。就在段女士为儿子买手机并支付高额话费的这学期,期末考试儿子两门功课不及格,以前这孩子门门功课可都优秀。
明明是孩子迷恋手机无心学习,段女士夫妇却一点没醒悟,反听信了孩子的话,说老师课教得不好,商量着要找学校给儿子调班。
面对段女士这样的家长,该校赵铭老师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们:“现在一些家长实在太娇惯孩子,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就说我班上,不少学生都有了手机,还有mp3、mp4、CD,上课学生偷偷听音乐,用手机发短信、拍照片,有的还玩手机游戏,什么‘贪吃蛇’、‘星际战车’等等,自己无心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你要是发现后没收他们的东西,下课后,这么贵重的东西还得还给他。一些学生宠惯了,天不怕地不怕,受了批评当面和你吵,有些不仅学生吵,家长也跑到学校吵。”赵老师边说边轻轻摇头:“说现在学生难教,我看很大原因在家长。”
也许并非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赵老师的话,他们依然把自己过多的爱无原则地洒向孩子,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那么陌生……
甜甜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爸爸是武汉市一家汽车配件公司的经理,住的是别墅,来去有小轿车,钱自然不是问题。爸爸对甜甜只有一个要求,只要学习好,每天包给20元零花钱,因此甜甜便成了校园里有名的大款。平时她手里总有一些买来的时髦小玩意,隔三差五还要请要好的同学们到餐馆去吃一顿。小学升初中,甜甜成绩考得不错,老爸高兴地逢人就讲:“只要丫头学习好,我每天保证她30元零花钱!”
可上初中后不久,甜甜每天30元的零花钱开始变得不够用,学习成绩却直往下滑。原来,富有的甜甜交友越来越多,朋友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一些行为不端的同学便开始勾引她学坏,泡舞厅、上网吧、逛商场。很多玩伴都是冲着她的钱,每次都要她放血,甜甜又极爱面子,同学面前总要充大方,钱就自然不够用。她开始额外向爸妈要,爸妈也从不追究,还自豪地说,女儿多交些朋友,在这个社会并不是坏事。
但他们没料到的是,长期花花绿绿的生活使女儿再也没心思学习了,不但上课不用心听讲,还经常逃学和一些坏孩子混一起,甚至和男生一块开包间住宾馆。等到爸妈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女儿已不服管了,在他们面前只是要钱要钱再要钱,不给钱就对父母破口大骂。女儿变得让父母无法再相认了……
家长爱孩子,谁都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爱变成娇惯和溺爱,往往就会事与愿违。段女士夫妇和甜甜爸妈的教训,值得人们警醒和反思。
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许多家庭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总让孩子处于说一不二的位置,事事依着孩子,处处围着孩子。一些家庭是父母两人宠一个孩子,还有不少家庭除了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多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样就很容易使孩子陷入过分的宠爱和保护中,处处“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和霸道等不良习性。
如有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只因和爸爸争了几句,就对爸爸大打出手。有人问他为啥这样,这孩子竟说:“平时在家里我排第一,妈妈排第二,爸爸第三,我是家里老大,可爸爸竟敢顶我,我当然要打他!”这样的事听起来不可思议,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却并不少见。无原则地娇惯溺爱,使无数孩子成了唯我独尊的“小皇帝”。
在十堰市,我们做了一次小型家教调查,在对50户有高中以上孩子的家庭进行调查后发现,23户对孩子过度宠爱和娇惯,12户对孩子管得过严,只有15户对孩子的管理宽严适度。在这些被调查家庭中,娇惯孩子的占了近一半,但这些娇惯出来的孩子,学习和品德好的仅不到10%,学习特别差和有较严重品德问题的却占了39%,其中有好几个孩子经常逃学、上网、打架、顶撞甚至打骂家长。而对孩子管理较严和正常管理的家庭,孩子普遍显得懂事,学习成绩也好得多。娇惯带来的危害毋庸置疑。
。 想看书来
我们的家教偏差在哪里?(2)
过度的宠爱,在某种程度上还扼制了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使孩子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受到限制,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就更低了,不要说长大后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一些孩子恐怕连谋生糊口都很难,不少孩子面对实际问题,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中国心理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吴世煌教授就说,中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是“心理脆弱的一代”。由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备受宠爱甚至溺爱,长期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客观地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与他人交往中,往往表现得过于敏感或处事不当。一些大学的新生,由于一时走不出“小皇帝”的阴影,个性张扬、我行我素,很难与同学沟通,结果不少患上心理疾病,有些性格残暴、有些性情忧郁、有些甚至绝望自杀。
是谁宠坏了“小皇帝”?就是我们无原则施爱的家长。
爱是柄双刃剑!在对孩子过度溺爱时,往往也会深深地伤害自己的孩子。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请你千万不要举起你的宠爱之剑,去刺伤自己心爱的孩子。
为什么孩子比商人爸爸更“精明”?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站,家长的一举一动常常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可如今,许多父母并不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举止大大咧咧,说话随随便便,而且经常把成人的很多不良行为毫不遮掩地暴露在孩子面前。家长自己如此,却又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成绩优异、品德优良。应该说家长的要求没错,错就错在自己的榜样没做好,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孩子的要求两个标准。面对两个标准,孩子常常会发出疑问:“你们那样做,为什么要要求我这样做?”孩子的提问并不奇怪,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模仿,如果他每天生活在欺骗、虚伪的环境中,他也就很容易学会欺骗、虚伪,如果他经常听惯了假话、套话,他也就自然而然会说出一套套假话和套话。
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定警示。
据《十堰晚报》2003年7月19日一篇报道:
“聪明”小孩如此求师
你放我上网 我给你小费
本报讯(见习记者 朱贲)当田先生打进热线电话诉说的时候,还为那位孩子痛心不已,他小小年纪怎么就学得比成人还精了呢?
田先生说近日他家里来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一进门就自我介绍是市内一家建筑公司老总,姓王,说是放假了,给儿子请辅导作文的老师,因经常看到田先生写的文章,就来麻烦田先生了。条件是每周到家辅导两次,每次两小时,报酬嘛,一月400元,问田先生愿不愿意。田先生虽然是个业余作家,但也是一个商人,16个小时400元钱的账还是算得清清楚楚,就说愿意。王总说,那么你明天晚上就来吧,随后递给田先生一张名片,交代他按图索骥。
王总刚走不久,门铃又响了起来,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推门而入。“你就是田老师吗?”小男孩问,“嘿嘿,我是王总的儿子,刚才我老爸是不是来请你到我家辅导我?”小孩嬉皮笑脸,小小年纪显得十分老到。
田先生觉得有点蹊跷,他为啥不和他爸爸一块来?他来干吗?田先生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孩没有急于回答,而是先端起茶几上的茶呷了一口,举手投足与他爹一个样子。喝完后说,我爸过去就给我找过几个辅导老师,嘿嘿,都被我炒了鱿鱼。这几天我跟在他后面已经到过两三个老师家。他笑一笑,得意地说:“我爸什么事能瞒得了我呀!”然后问田先生答应他爸没有。看来这小家伙真是人小鬼大。田先生故意卖了个关子,说他还没呢,正在考虑。
“考虑?你还考虑啥呀?”小家伙有些急了,从裤兜里掏出一个红包递给田先生说:“你答应我爸,我给你200元钱。”田先生的心当时就一颤,问他:“你这是干什么呀?”
小家伙把头一埋,说:“我不喜欢老师给我辅导!老师死板,不通人情。我这人喜欢自由,喜欢网络游戏,那些老师一点时间也不给我,烦死人了!”
田先生这才明白,小孩原来是来“走后门”的,说:“你怎么知道我就会一定瞒着你爸让你去玩网络游戏呢?”
小家伙眨了眨眼睛说:“怎么不知道,你不是老师。你虽是作家,但你也是个商人,商人讲的是利润。以后,你辅导我,只要你放我出去上网,我一个月给你100元小费。我爸有的是钱!”田先生心里一惊。去还是不去呢?
这篇报道几乎就像一篇小小说了,但它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事件。它让我们为小家伙的精明而叹服,同时也为小家伙的聪明没用到正点上而惋惜。
可这能全怪小孩吗?从这篇报道可以看到,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平时的举动已极大影响到了孩子的言行,小小年龄便已学到了一身商气。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影响绝不能忽视。另一方面,王总盼子成才心切,为孩子不断找家教,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说不严,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也不能说不尽心。但这种严、这种投入孩子都很难接受了,因为他已经从老爸身上学到了一身不应有的商气。正因为有了这身商气,孩子才能运用老爸那套商战手法,悄悄跟在爸爸后面,一个个无情地打发走了不通融他上网的“古板”老师。正因为有了这身商气,孩子才深知“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奥妙”,像侦探那样偷偷跟在老爸后面,去“贿赂”新请的那个“也一定喜欢钱”的“商人”老师。
我们的家教偏差在哪里?(3)
这个故事真的有点可怕,小小年纪的儿子,把成人爸爸身上的商人恶习琢磨得如此精透,运用的如此惟妙惟肖。应该说,这个小孩给我们不少家长上了一课,指明了成人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重要。
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最早的偶像,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父母以身作则、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也很容易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一些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骂人、说脏话,最早都是从家长那里学来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教育的迷失与呼唤(1)
是谁强暴了幼小的心灵?
一个12岁的男孩,站在教室讲台上,全班男同学排成队,一人上前向男孩打一耳光,打得不响的,被喝令再打。班上的女同学偶尔有人咬耳朵笑笑,大多则面无表情。这不是在做游戏,也不是这个小学六年级班级的同学们在恶作剧,而是该班班主任为惩罚犯错误的小男生,让全班男同学对这名男孩进行“印象深刻的帮助和教育”。
有家长和知情者愤怒地说:这不仅仅是体罚,而且是对孩子,包括打人者和旁观者的肉体和心灵极残酷的摧残!
老师体罚或用粗暴语言羞辱学生,在一些学校时有发生,少数手段还十分恶劣。如一名年仅8岁的二年级小女生晶晶,仅因课堂上背错一首唐诗,就被语文老师罚背10首,小女孩更加背不出,语文老师便拧着晶晶粉嫩的小耳朵说:“上课你是怎么听老师讲课的!”直到把耳朵拧得又红又肿,晶晶也哭成了泪人,老师仍不罢休,还罚晶晶站一节课。
除了对学生进行体罚,老师使用粗暴的语言,同样极大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在一些学校和班级,时常可以听到老师这样训斥学生:“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有病啊?”“你智商是不是不正常?”“不要脸的东西!”“像你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来上课!”“你怎么一点廉耻都没有?”“简直是个废物!”“滚出去!”诸如此类。这些刺人的话老师可能认为是随便说说,是为教育不听话的孩子,却不知道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要知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错误,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理应为他们指点迷津,耐心引导教育,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如果老师错误地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便不尊重他们,甚至简单粗暴无理地对待他们,必然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引发令人痛心和无法挽回的悲剧。
据报载,安徽某中学一位初一学生,因多次被学校老师体罚,一气之下服农药自杀。这名学生在写给其父母的遗书中满怀悲愤和痛恨地说:“对不起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我知道哭、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是我能有什么法子呢?我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要以死证明他们没有资格做一名教师,至少不能做一个好教师……”这是怎样的无奈和悲情啊!这泣血的遗言、这强烈的斥责和控诉,难道不值得那些粗暴对待孩子的为人师者自悔、反省?
教育是门艺术,老师和学生在这门艺术中是两个对等的主体,尽管老师处于引导地位,但如果居高临下,不尊重学生,那把灵魂的雕刻刀就可能雕刻出完全不同的作品。
手头有两个资料,是关于学校和老师的处罚改变两个孩子命运的故事。
一个是关于英国著名解剖学家麦克劳德的。上小学的麦克劳德有一天忽然好奇心大发,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约了几个同学,偷偷套住一条狗宰杀了,然后把内脏一件件割出来细细观察。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好奇心却惹了大祸,原来,他们宰杀的这条狗不是别人的,而是他们所在学校校长家的爱犬。平时校长对这条狗宠爱有加,现在得知爱犬被麦克劳德如此残杀,心中十分气恼,决定对麦克劳德严加惩罚。
但校长在了解情况时得知麦克劳德平时喜爱生物课,屠杀狗是因为一时好奇,想搞清狗的内脏结构。校长沉思良久后,便想了一个独特的处罚办法,即让麦克劳德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麦克劳德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了后悔,就十分诚恳地接受了处罚,按校长的要求仔细画好了两幅图交上去。校长和老师看了,都认为他认错态度不错,图也画得很认真,就没再追究他的责任。而且从这以后,老师和校长还有意识地培养他生物学方面的爱好。这使麦克劳德既感动,又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从此更加热爱上了动物研究,后来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解剖学家。由于他在生物解剖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于1923年荣获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台湾一位已故著名女作家的。这位女作家小时候也受过学校的一次处罚,但处罚方式和后果与麦克劳德的恰恰相反。
小时候,该女作家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她又一心想学好这门课。有一次,她认真做完书上的练习题,并把答案都背了下来。恰恰考试时,老师出的就是这些习题,女作家一下子得了个100分。但她还没高兴起来,便被老师叫去严厉批评了一通,说她作弊,根本就不相信她能考出这么好的成绩来。无论女作家怎么分辩都不行,老师硬是当堂出题让她重新做,平时数学不好的她当然就做不出来了。于是老师更认定她作弊,竟在她脸上粗暴地画了个“零蛋”,当着许多同学的面污辱了她。这件事使女作家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从此自闭了五年。要不是后来家长和一位教她画画的老师的耐心引导,培养她新的兴趣,使她热爱上了旅游和文学,重新找到了生活的起点,很可能她一生都走不出那位老师给她带来的伤害的阴影。然而那次伤害,给她的性格造成了太大的负面影响,最终她还是没走出自闭的心理阴影,用自杀的方式了却了一生。
上面两个方法不同,结果也截然相反的故事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健康成长,要让孩子成才,就必须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只有充分了解和尊重他们,才可能找出科学有效的施教方法,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常常站到学生一边,更好地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忧他们之所忧,和他们成为朋友,就不会再以粗暴、专横和武断的方式教育孩子。
教育的迷失与呼唤(2)
此外,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某些老师的专横和粗暴,才导致了受害孩子的心理严重压抑和扭曲,一些孩子因此对社会冷漠、对他人冷漠,一些孩子自卑自闭,还有些孩子则产生暴力倾向,报复社会、报复他人,成为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问题少年”。
面对严峻的后果,我们真诚地希望老师们能够加强自身修养,真正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心灵中的朋友、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教知识,更要先教做人
目前人们普遍担忧的是青少年成长中综合素质的下降。
在公共汽车上,你很难看到那些精力充沛的青少年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家里,从学校回来的孩子看书、听音乐、打电脑,却极少有孩子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减轻一下工作了一天的家长的劳累;在做人理念上,不少孩子自我为中心,一切要围着自己转,稍有不如意便发脾气、使性子,不懂礼貌,不知道尊重人;在生活上,许多孩子没有基本生活技能,自立能力极差;在适应环境、敬业精神上,一些孩子自私、低能,毫无敬业精神可言。
有一个事例是很能让人警醒的。据报载,2004年7月,重庆一公司招聘了21名大学生。让人始料未及的是,在随后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该公司陆续开除了其中的20名本科生,仅仅留下了一名在工作中勤奋谦逊的大专生。据该公司反映,这些大学生被开除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能胜任公司的人才需求。
在这些被“炒鱿鱼”的学生中,有的是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服从管理;有的自以为是,给公司业务造成损失;有的是睡懒觉、上班经常迟到,还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有的是夸夸其谈、作风松散、不拘小节,造成恶劣影响。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学生自私冷漠,如有一次公司老总带领员工到外地搞促销,在海边租了一套别墅,有20多间客房,但员工有100多人,很多老员工甚至老总都只能睡在过道上。而几个新来的大学生却迅速给自己选定好房间,然后锁上房门独自看电视。这些学生好几次走出房门看见长辈睡在地上,竟都视而不见。此事又让几名大学生丢了饭碗。
发生这类事情,症结出在哪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沃建中教授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育人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创造力的发展。以致一些孩子有知识而缺乏生存能力,会读书而不会做人。
这使我们想起2004年8月12日至17日,由中国、韩国、日本三国90名青少年组成的国际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这次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进行的活动,中国孩子的表现令人失望。
夏令营期间,正值罕见的高温天气,整个行程十分艰苦。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显然此前已把野外生存条件的艰难想到了极致。当地随行的人员看到日本小孩瘦小的身体却背着与其不相称的包裹,想要帮忙,立即遭到严词拒绝,日本孩子觉得受到了侮辱。同行的中国孩子却叫苦不迭,队伍中手机铃声不断,全都是中国孩子在向家长诉苦。活动结束时,日本、韩国的孩子对当地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加赞赏,中国孩子却不以为然,只盼望着能早点回家。
如果说这是一次检验,它暴露的不仅是中国孩子的失败,还暴露了我们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孩子缺少野外生存能力、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缺少探险的激情、缺少对大自然的感怀和对祖国的热爱,而这些素质的缺失不应归罪于年少的他们,只能归罪于我们的教育。是我们的教育机制和教育方式有问题,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错位,我们对孩子生活上无原则的溺爱和学习上无限制的施压,才使他们只会读书而不会生存,娇嫩而无能。如此发展下去,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不要说让他们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就是连将来的生存也是个问题。
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做人。这绝不是一个一般的概念性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国民素质、未来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千秋大业。而在这项千秋大业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肩负着神圣而又至关重要的责任。
教知识更要先教做人。这被认为是当代教育的一句至理名言。在教学生做人方面,除了能力的发展,品德的发展也很重要。由于我们现行应试教育重知识、轻能力、轻品德,导致不少孩子自私冷漠、不爱劳动、集体观念差、争强好胜、经受不了挫折。有人甚至在实践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习好的孩子更自私”,这种结论是非常让人担忧的。而这样的教育结出的恶果也频频出现。如某重点高校一高材生,为讨女朋友欢心,竟编造父母双亡,给家里打电话要和贫困的父母断绝关系;一高二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考第一名,竟偷偷将竞争对手的学习资料撕毁,等等。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优秀生们竟如此作为?多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竟然都是一些道德低能儿?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
有一位老师曾非常诚恳地说:什么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就是让所教的学生诚实、负责、自律、有爱心、能奉献、坚忍不拔、敢于进取。他说,教书育人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学做人,做有知识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有自立能力的人。
教育的迷失与呼唤(3)
在武昌,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小学从教的蔡老师,蔡老师多年教书育人,深知培养学生正确做人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培养学生正确做人体现在方方面面,特别要注意从一些苗头抓起。
蔡老师说,有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虽用功了成绩却上不去,蔡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互相交流学习方法、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他让平时成绩好、学习方法也好的孙胥军先介绍自己的经验,谁知孙胥军先是不愿意,后经反复做工作,虽在班上发了言,却是短短几句听课要认真,做作业要用功,学习要不怕吃苦之类的套话,没一点实际内容。蔡老师知道这是在应付差事,便找他谈话,不料孙胥军竟说:“我干嘛要把方法说出来?别人成绩上去了,我不就得落下来!”蔡老师知道孙胥军是个好苗子,但不培养他正确做人,一棵好苗子也可能会毁了。他便经常找孙胥军谈话,告诉他集体观念,爱的力量,从一些小事启发他做人的道理,由于蔡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教导,终于使孙胥军成为一个富有爱心、乐于助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还有一次,班里选班干部,一个成绩平平的女生落选,这已是该女生在班干部选举中第三次落选了,落选的原因仅仅就是该女生学习不拔尖,但班上的同学却没看到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做事认真负责等优点。蔡老师为此在班上开了个专题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成绩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吗?通过蔡老师的耐心诱导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伙认识到,学习对一个学生固然重要,但做一个健康、快乐、有责任心的人更重要,青少年的成长应该是全面的。后来,这名女生被选上了班干部,不仅工作热情,由于找回了自尊心和成就感,学习也更加用功,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她的成绩也渐渐赶了上去。
正是在蔡老师高度负责又细致入微的教育下,他带的学生很多都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不少学校都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方面积极探索,并摸索出了许多好的做法。如广州市天河区华成小学为弘扬中华孝敬美德,在学生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孝敬教育,包括让学生与父母签订《孝敬教育协议书》,协议内容由学生与家长双方协商达成。不少同学在协议书中签上了“要关心家长的身体,遇到家长生病,要像家长关心自己一样”;“要体贴家长的辛苦,主动为家长做一些家务”;“不要只顾自己,有好吃的东西要先让家长吃”等内容。
除了孝敬协议书外,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从小孝敬长辈的美德。通过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完善自己的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等一系列孝敬教育,不少孩子开始变得明理懂事,一些孩子回家后主动承担了做饭、洗碗、扫地、拖地、擦桌子等家务。家长们感叹地说:“感谢学校和老师,是他们开展的孝敬活动改变了孩子,也使我们家庭更幸福了!”
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在全国更多学校开展,而且开展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负面影响(1)
从局长级待遇到“班长级”待遇
早就听说一些唯利是图的老师摸学生家长的底,按家长官职大小、财产多少给学生排队,以便为其所用、从###利,没想到这种坏风气竟也在学生中存在。一些学生不但给自己的同学排队划等级,而且还建立起相互利用的利益小圈子。在我们采访中,曾听说过一个关于“联络图”的故事。在襄樊市东郊一所小学,一位家长一次在检查读小学五年级儿子的作业时,发现儿子作业本里夹了一张奇怪的图表,图表中分别用红、蓝和黑笔画出许多小方框,每个方框内都写有姓名和电话号码。图表中的方框呈梯形,红框在上,蓝框在中,黑框在下。这位家长看了半天,弄不明白图表是什么意思,便问儿子,儿子一副小大人样说:“嗨,这都不懂!现在办事不都靠关系嘛,这是我的‘联络图’,方框里的名字都是我的同学,有本班的,也有外班的。对了老爸,你别看图上方红框里的同学不多,但他们有的是班长、学校大队长,有的老爸是大官,都挺能办事;中间蓝框里的同学,有的是班干部,有些父母当官或有钱;底下黑框里的同学,大多是好朋友,嗨,反正平时都用得着!”
父亲对儿子的这种功利观和“创意”感到吃惊,同时也为孩子人小鬼大而感叹不已。这位家长意识到儿子这样发展下去并不是好事,便严肃教育儿子要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