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新中国海战档案-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华东军区决定首战滩浒山,一是就此拉开海上作战的序幕;二是歼灭黄八妹,杀鸡儆猴,震慑其他海匪。编队航线是:单纵队出长江口,沿浦东川沙、南汇折向东南,过南汇嘴,向右转,航向西南,直指杭州湾内滩浒山岛。
海上作战指挥所设在“古田”号步兵登陆舰上。作为指挥员陈雪江身在指挥台,望着身前身后的艇队心里颇不是滋味。此之前他曾经放出话,要坐在第一艘炮艇上,艇翻了先淹死他,如今却没兑现,不知道人家会怎么看呢。
炮艇编队驶出长江口风力骤然加大,刚才还是平静的海面转眼之间狂风巨浪,测风仪显示已经达到5级风力,且还在增大。刚拐过南汇嘴,暴雨又铺天盖地,海面一片迷蒙,舱面人员全成了落汤鸡。
陈雪江伏在指挥台,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后面跟的12艘炮艇。望远镜里,忽然少了两艘,他心一下子揪紧,重数一遍,又少了两艘,他的心提到嗓子眼儿,再数,已经剩下6艘,也就是说还没有参加战斗12艘炮艇已经损失过半。他脑袋“嗡”地一下,正在不知所措,忽然浪峰之巅,又冒出来炮艇的影子,跟着又跳出来一些,仔细数数,一共11艘,一忽而又变成7艘,他不再着急,知道是波峰浪谷挡住视线,艇队一直跟在后面一艘也不少。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攻占苏南沿海诸岛(5)
再看此时甲板上,除了训练有素的原海军,大部分艇员因晕船横七竖八,有的嘴角挂血,倒那不能动弹。这时,风浪更加肆虐,达到7级。编队渐渐难以保持队形,陈雪江后悔当时话说得太大,炮艇的设计参数只能抗御6级风,眼下远远超过这个数据,继续航行下去也不知道能否抵达作战海域。
步话机里频频传来炮艇的呼叫,有的舱室进水,有的甲板上无法呆人。
他望着滔滔海面,思考刚离开长江口已然如此,再航行下去不等与敌交火就自取灭亡。他问方汉卿是否可以转舵返航。方汉卿回答:“大队长,现在继续前进和左转向都危险,返航更是死路,转弯时舰艇侧面正好迎着风浪,没等转过来就被掀翻!”
陈雪江闻听呆住。
“只有一条路可以试试,抛锚。”
陈雪江立刻发电报请示张爱萍:
01首长:
海上风浪达7级以上,编队前进不能,后退不得,为了避免翻船,拟就地抛锚。
很快张爱萍复电:
根据海情,14首长酌处(“14”即陈雪江作战代号)。
陈雪江接到命令,一声令下,原地抛锚。4艘登陆舰若簸箕里滚动的元宵,炮艇早找不着,东一个,西一个,跟着过来的是急促呼叫信号:
“我艇脱锚!”
“我锚链挣断,向岸边漂移……”
陈雪江这回算是尝到了出海作战的苦头,4艘登陆舰锚链较粗,将就可抵抗风浪。12艘小炮艇在风浪中脱锚、断锚、丢锚,互相碰撞,险象环生,命悬一线。他手中的望远镜投向南汇嘴一片滩涂,只剩下一个念头:抢滩。这纯属无奈之举,也不知是否可行。他问方汉卿,方汉卿经过打水砣测量,认定正值高潮期可以实施。这时,再来不及请示张爱萍,他下令,除了指挥艇用钢缆系在“古田”舰尾保持机动,其余11艘炮艇抢滩南汇嘴。
转眼之间,炮艇从四面八方一头扎进泥沼。
陈雪江心里暂时可以放松一下,祈祷风浪快些平息……
1950年6月16日,华东海军出海作战的第一天。
这一宿,陈雪江是睁大眼睛熬过来的。天蒙蒙亮,海上风力减弱,雨也停歇。他发现雾散处,滩浒山就在正前方,孤零零一座馒头形岛屿插在波浪间,连岛上树木都隐约可见。他再回首找自己的炮艇大队——他本来是想召唤部下投入战斗——一下子惊呆,只见昨天汪洋一片的地方,此刻裸露出光滑坚硬的滩脊,水鸟在悠闲觅食,11艘炮艇采取整齐队形搁浅在距离水面几百米处,推进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不是昨天那一番亲身经历,这个场面简直匪夷所思。
陈雪江赶紧找到随舰陆军师参谋长商量对策,如果要等11艘炮艇脱险,还要等到下一次涨潮,而现在编队已处在长江口外,敌方飞机和军舰随时可能出现,一旦发现编队必定一番恶战,攻打滩浒山的战斗意图也将暴露。这位师参谋长态度明确,按照预先分工方案办。预先的方案就是,航渡期间听陈雪江指挥,登陆作战开始指挥权转移到陆军手里。
“那好,如果听我的,就用现在5条船开打!”陈雪江拍板。
他把建议拿到战斗动员会上,立刻引起争执。一部分人认为,主要火力都在炮艇上,失去炮艇火力支援,登陆作战很难保障,坚持等11艘炮艇脱浅后发起攻击。另一部分人则主张趁敌人没发现,出其不意,在现有火力掩护下进攻。讨论一圈,陈雪江看看表,表态:“大战临头,不是开会的时候,不是听我的吗,咱们说干就干立刻出发!”陆军师参谋长提议大家晃了一天肚子里的东西都吐光,吃些东西再走。陈雪江手枪往皮带一插说:“哪里还有那个空儿,打完仗再吃吧!”当即发电报请示。得到同意,一声令下,各舰拔锚启航,炮艇为前导,指挥舰居中,其他舰随后,直杀滩浒山。
上午8时,编队抵达作战水域。令他们奇怪是,岛上静悄悄,未发一枪一炮,不见任何反应。陈雪江疑是诱计,命令各舰加强警戒观察,一旦发现敌人立刻开火。但是,一派和谐宁静的场面在轰隆马达声中仍延续,岛上鸟语花香,鹰在蓝天盘旋。直到登陆舰完成登滩部署,放下吊桥,陆军争抢着冲上滩头,没有听见一声枪响。
。 想看书来
攻占苏南沿海诸岛(6)
“难道敌人发现我们跑了?”陈雪江眼睛一直没离望远镜。
“走,下去看看。”陆军参谋长也纳闷。
他们下舰,越过沙滩,像漫步在自然风景区。前方有一块地瓜地,后面山坳里是村庄。此时,先头部队已经完成搜索,陆军营长报告没有发现敌情,村子里约有300渔民,都集合在场院上等候清理。这样的战果,确实出乎两位指挥员所料。他们跟过去,看见男女老少都用惊恐的眼光望着这边。参谋长赶紧上前宣传,从渡江作战讲到全中国解放,宣布滩浒山从此回到人民手中。他在上面讲,陈雪江在下面观察,注意到这群人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青壮年男人占据了大半数。根据他的经验,这些人眼神里都藏了一股杀机,他判断这些人身上很可能带了武器,一旦出现情况便会发生近距离枪战,伤及百姓。就在他琢磨该怎么下手时刻,人群中忽然跳出一个青年,大声叫道:“报告,我是解放军,有情况汇报!”
现场立刻死一般静止。
“首长,这里面有海匪!”
所有枪口都调过来朝着一个方向。
陈雪江拔枪问:“有什么话慢慢说,叫什么名字?”
“林小强,淞沪警备区后勤部战士。”
青年中等个,脸上露出喜逢亲人的表情。
“你怎么到这里?”
林小强讲述了他被俘的经过:几个月前,他带领全班驾驶船由吴淞驶往崇明岛,运送当地所需日用品。行至长兴岛忽然遭遇海匪袭击,后被劫持到滩浒山,班里3名战友已经被押往台湾,他与另一人扣留,曾几次逃跑都没成功。
“你说人群里有海匪,哪个是?”
“他就是!”林小强上前指人群中一戴绍兴毡帽中年人。“是他们大队长!”
随着林小强话音未落,两个战士上前按住这位大队长。
“这个也是,他们中队长!”
中队长刚要抽身枪已经顶到脑瓜门。
经林小强指认,人群中藏匿的匪徒一个个被押出来,高举双手排列一边,经过清点共46人。“不错,正是这个数,他们派我烧饭,烧46个人的。”林小强说。
“他们武器呢?”
“都扔进村外池塘里。”
原来,海匪们发现舰艇编队靠近岛屿,本来还想反抗,后见陆军人多势众,便放弃抵抗将武器扔进池塘,化装成渔民混进村庄。
“黄八妹呢?”这是陈雪江最关心的。
林小强回答不知道。
陈雪江命令进行全岛搜查,在岛西南处找到了黄八妹老巢,山洞里藏了一部电台及大量武器。经审讯敌大队长,得知两天前黄八妹突发奇想,把守岛人马一分为二,一部分人坚守,自己率大部分乘3条渔船去杭州湾打劫,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临时决定竟躲过了杀身之灾。
至此,华东海军出海首战,未伤一兵一卒告胜。
不过,陈雪江不免遗憾,看来黄八妹注定还要扮演他冤家对头的角色。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岛争夺战(1)
1952年11月8日,华东海军迎来了新任司令员陶勇。
陶勇,原名张道庸,1912年1月生于安徽省霍邱县一个农民家庭。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军连长、团长、师长、新四军苏皖支队司令员,华野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九兵团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值得一提的是,在陈毅、粟裕领导下,1942年新四军成立了第一支海上武装:新四军海防团。团长陶勇。海防团创立之初,仅3条“黄花船”,百十号人,在陶勇率领下转战南北,收编海匪孙二虎,策动敌伪新亚救国军副司令员陆洲舫起义,一年多时间里扩编为3个团,成立了新四军苏北海防纵队。《新四军水兵战歌》中唱道:“我们是中国未来的新海军,我们要担负起海上的使命……”
毛泽东1953年视察华东海军舰队,曾握住陶勇手赞誉:“我久仰大名,你的仗打得好呵!”
陶勇到任后,转年根据海军统一部署,在浙东地区进行了国防工程战役勘察。勘察中,根据朝鲜战场经验总结出一整套基地建设原则,提出了“重点建设与分散配置、地面工程与地下工程、固定设施与机动设施相结合”的海军基地建设方针及方案。后经全体勘察人员、中外专家的精心运筹,共同努力,华东军区海军的整体作战指挥体系、舰艇停泊体系、海岸防御体系及海军航空兵基地配置等基本部署和国防工程建设逐步全面形成,并开始抓紧建设。
这年,扩编后的炮艇大队进驻海门,成立了温台巡防区。
军港码头由一个变为两个,有了专用输油、送水管路。陆地上成立了黄礁观通站,直接归巡防区管,站里没有雷达,还是凭望远镜观察瞭望,太阳一落山就成了“盲”站。鱼山过来的特务仍然和陈雪江他们保持着良好关系。这些人化装成商人,弄一些走私手表在镇上兜售。魏垣武花了80元人民币买了只21钻英纳格手表,一直戴到他离休还走得非常准。
营区周围环境也有所改善,海门镇上不仅有邮电局、银行,还有一个电影院。这一年,码头上有了女军人的身影,她们是巡防区领导的家属。当地人没见过女海军,每当她们走出营区就追在屁股后面围观,成为当地一条靓丽风景线。
原有的组织结构调整后,巡防区人员和装备都有待于加强充实。不久,上级把改装日本渔轮的实验任务交给陈雪江,答应改装成功拨一部分舰艇扩充巡防区。
这也是陈雪江一直翘首企盼的。前不久,他去上海开会看见这批因进犯舟山渔场而被我国扣留的日本渔轮。一看见这种形似军舰,浑身铁甲的渔船就喜欢上,比起自己手中的炮艇来,这种轮船吨位大(排水量100吨)、机器性能好、速度快,一旦装上武器远比小炮艇强得多。他当时就建议华东海军司令部改装这批日本渔轮充实部队。
不久,日本渔轮驶进海门港。跟着安装的炮也到了,是陆军战防炮。具体改装方案是:舰首安装一门37毫米口径战防炮,舰尾安装一门57毫米口径战防炮,两舷各安装一门25毫米口径机关炮。
在上海方面派来的技术人员指导下,安装工作很快完成。陈雪江亲自出马,指挥试射。他有了上一次试射“25”炮的经验,船开到海门口内河汊,选好地方,放慢速度,发布口令:“目标敌碉堡,预备——放!”
“轰!”
随着惊天动地一声巨响,渔轮原地颤抖,停止前进。
硝烟散尽,众人松开堵住的耳朵,半天还晕头转向。只见——驾驶台玻璃都不见了,一甲板碎玻璃渣,天遮布被震得粉碎。满脸硝烟的技术人员过了半天才清醒,看看现场,确认战防炮不宜安装在渔船上。陈雪江却不甘心,又射两炮。结果更糟,连住舱里电灯泡、暖水瓶全震碎,再发射下去估计甲板上建筑会坍塌下来。
试射结束后,技术人员回上海。很快陈雪江得到通知,日本渔轮不适合安装57战防炮,改装到此结束。陈雪江拿到通知,郁闷良久。我国没有自己生产的舰炮,进口舰炮又不可能,弃用57战防炮等于放弃改装日本渔轮,而放弃改装则意味着巡防区的牌子虽然挂起来,却还是那几条小炮艇,换汤不换药。
四岛争夺战(2)
他冥思苦想熬了好几天,叫来魏垣武,让他再给司令部拟一份改装日本渔轮的报告。魏垣武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难以下笔。
“就说第一次实验没有经验,火炮位置离驾驶台太近,造成失误。建议炮座与驾驶台拉开些距离。”
“行吗?”
“叫你怎么写就怎么写,哪那么多啰唆!”
他拿出自己画的改装图纸,魏垣武差点儿把饭喷出来。只见上面的改动就是把前甲板37战防炮调到后面,后甲板的57战防炮调到前面。不过他心里还是很佩服陈雪江能屈能伸,足智多谋。
报告递上去。
不久,果然华东海军司令部同意了他们“再次装试”。
这次陈雪江多个心眼儿,亲自到现场样样把关,在射击理论许可情况下,尽量把炮座安装在远离驾驶室位置。一切就绪,又亲自驾船到海门口子,开炮前每人发了一团棉花堵住耳朵眼儿,清理了所有舱面物品。准备完毕,舱面陷入紧张。陈雪江心里也没有底,一旦试射再失败,不单改装付之东流,巡防区今后的日子也没有着落。
炮弹进膛,关闭炮闩,一群人堵住耳朵张大嘴。
“目标敌碉堡,预备——放!”
口令声在水面回荡,听上去充满悲壮意味。
“轰”、“轰”、“轰”……
随着火焰喷射,三声巨响。硝烟散尽,命中目标,甲板设施安全无恙。
这真是出人意料。捷报传到上海,不久华东海军下发了在16艘日本渔轮上安装战防炮的文件,并且指定陈雪江负责抓这项工作。陈雪江忙,把权力转批给魏垣武。魏垣武到了老年还念叨,“耳背”的毛病就是干那一担活儿落下的。而且不止他一个,渔轮上服役过的舰员后来耳朵都不好使,对方大声喊话才听得见。
改装渔轮的同时,另一项充实舰艇装备的措施也在抓紧落实。早在张爱萍离任前,江南造船厂就接受了开发研制适应近海作战的53甲型50吨级护卫艇任务,对于一个始建于洋务运动,以制造商轮享誉的百年老厂来说,无疑这是新课题。
设计师和工人昼夜加班,两艘53甲型护卫艇停靠在码头,军地有关各界人士无不欢欣。而后,在众目期盼下驶往长江试航;如果试验成功,前线疲于应战的老式炮艇将有幸退役。孰料,去时还是一双,回来却剩下单只——另一艘沉没。
出师不利给研制工作蒙上一层阴影。沉艇打捞起,发现竟然没有放置压舱铁。赶紧着,设计图经修改,再送华东海军司令部审批。分管人员阅罢都不敢承担责任,说:“我们也是外行,还是请‘炮艇专家’看看吧。”他们说的“炮艇专家”就是陈雪江,在他们眼里陈雪江有海战经验,又改装过渔轮,最有发言权。
陈雪江舟车更叠赶到江南造船厂,碰见李进,表示自己是玩儿炮艇的,对于造船一窍不通。李进也不多言,几位工程师早摊开一堆护卫艇设计图纸,恭候高见。他们见走来之人披了一件油渍麻花棉大衣,其貌不扬,不免失望,并不知道里边有个典故——陈雪江一年四季在海上总爱披件棉大衣,当年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彭德清下来视察,二人不认识,彭德清也是一身朴素,到码头上问候众水兵:“同志们辛苦了!”陈雪江给了一句:“辛苦不辛苦关你屁事!”后二人得知对方身份,释然大笑。
陈雪江长这么大没见过舰艇蓝图,横竖看了半天也没看懂,还得装着不能露馅。绷到最后,干脆卷起图纸,提出来去码头上看看新造的护卫艇。
一行人到专用码头。长年泡在小炮艇上的陈雪江第一眼看见新型护卫艇就被深深吸引,银灰色艇躯,高耸的指挥台,双联机关火炮,这样的炮艇开到外面别说打仗,吓也能把敌人吓跑。他攀上指挥台,又钻进住舱,艇首兜一圈,溜达到艇尾,手指头习惯性左量量,右比比,找了一周也没找出毛病,忽然想起来炮艇大队有两艘25吨炮艇正在厂里大修,于是问靠在哪儿。李进告诉他,艇已经修好,就靠在前面码头。他让人快把两艘炮艇开过来,靠在新型护卫艇旁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岛争夺战(3)
众人不明白什么意思。两艘日式炮艇和两艘新型护卫艇并排靠拢在一起。
陈雪江后退到远处,站起来,又蹲下,来回打量,沉思不语。工程师也搞不懂啥路数,忙着打开图纸摆在他面前,敬候吩咐。半晌,陈雪江拧成疙瘩的眉头解开,招呼众人过去跟他站成一排,说:“看见了没有?”众人不解何意,模棱两可点点头。
“看出什么问题来没有?”
众人愈加糊涂,不知该怎么作答。
“你们看它的指挥台,再看看日本人造的指挥台,有哪些不同?”
“……”
“咱们可以想想,人家只有25吨,却能抗住五六级风,在大风大浪中还能作战。咱们的比人家大一倍,按说稳定性应该更好,可是刚出黄浦江就折个儿,原因在哪儿?”
众人拿眼睛比量,货比货,尽了然,不用再看什么图纸已经明明白白摆着。
“日本指挥台紧贴舷坡,靠近艇中部,重心低,稳定性能好,符合出海作战各种需要。咱们的,你们看,傻大黑粗,在艇首,一旦转向就会失去重心,翻船在所难免。”
众人眼观耳听,无不佩服。
“你们再看人家两舷。”他又带领大家蹲下仰视。“舷面向里凹陷,刀削出来一般,这样的流线形在航行中可以大大减少阻力。再看咱们,两个孕妇挺个大肚子,向外鼓凸,既费工废料,也不符合战斗要求,说得难听一点看着都不舒服。”说着话,带领众人从艇首绕到艇尾,道理深入浅出,一口气说出十多条意见,工程师又是往本子上记,又是在图纸上画,深信不疑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可以呀!”李进凑到陈雪江身边悄悄翘起大拇指。
“硬打鸭子上架!你把我弄来,莫非还让我丢脸回去?”
设计人员一行听取了,又请教修改方案。
“我完全是凭借直觉谈一点看法,有用的你们就听,没用的全当耳旁风,至于怎么修改还要靠专家们。”陈雪江实话实说。
“哪里哪里,您就是我们的‘炮艇专家’。”众人愈发恭敬。
“这样好吧。”李进插进来。“陈大队长也很忙,还有许多事情,他的意见你们认真研究,消化以后拿出新方案报给我们,再请首长审批。”
众人应诺,不舍离去。
待人走干净,陈雪江长松一口气。从此,“炮艇专家”的绰号一传十,十传百,在华东海军里叫开。
1952年9月,海军成立了舰船修造部,华东海军舰艇装备发展纳入军委统一计划、统一标准的轨道。护卫艇还在研发中,崇明岛秘密进行的改装日本渔轮工程陆续完毕,陈雪江分配到5艘改装渔轮炮艇,正好一个中队。
不过,真正拿到手里只有3艘,另外两艘还停泊在公文上。3艘轮船的军内注册编号分别为605、606、607。他望着这些似舰非舰、似艇非艇的水面航行器,甲板上风格抵牾的武器,心中别一番滋味。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拉出这支新军打一仗,试试战斗力到底如何。
这一年,巡防区遵照党中央制定的“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剿匪方针,结合两年来剿匪经验,制订出新的行动方案,就是:军事清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陆地岛屿清剿与海上游动清剿相结合;公开游剿与化妆游剿相结合;突然包围袭击与隐蔽埋伏堵击相结合;剿匪作战与发动群众组织渔民相结合。并提出战斗口号:海上剿匪一名,等于陆上歼匪一排;海上剿匪一船,等于陆上歼匪一连。要求各艇做到,来则歼之,散则捕之,绝不漏网。
过了些日子,机会来了,基地下达命令,一艘地方上“亚平”号轮船从舟山启航驶往海门港,中途停靠石浦港卸油,要求巡防区派炮艇前往护航。陈雪江研究了海区敌情,命令二中队副中队长单桂芳率领607号前去执行任务。单桂芳领命,颇费了一番准备,因为陈雪江还让他捎脚带上一船人——基地下来的文艺演出队,到石浦慰问驻扎在那里的三中队。
四岛争夺战(4)
一群扛着锣鼓家什的“男女准军人”上船后,渔轮炮艇解缆出港。驶没多远,就是敌占岛一江山,上面敌人活动情况看得清清楚楚,航线上充满火药味。单桂芳催促赏景的男女躲进舱别露头,生怕打起来伤了回去不好交待。他脑袋里始终萦绕着陈雪江的话,碰上敌人一定要好好干一家伙。
令人失望的是,607号一路平安抵达石浦港。
不日,“亚平”轮到达,双方办理交接手续,607号护送“亚平”轮上路。临行前,三中队领导告诉单桂芳,半途上大、小鹅冠山岛附近有中队的4条炮艇在活动,遇上麻烦可以请他们支援。
是日上午,海面起雾,两船摸索航行,607号以8节航速在前,“亚平”轮以6节在后。至大鹅冠山岛附近,透过阵阵飘雾,单桂芳发现前方有一黑影,凭经验断定是一艘国民党“永”字号扫雷舰。他当即让“亚平”轮靠内侧航线贴岸行驶,沿白带岛拐弯向海门,自己在外侧担负掩护。
借助雾障,这一行动顺利兑现。这倒让他内心里有些不甘,他知道“亚平”轮很快便可以顺利抵达海门港,而他的“战斗任务”还没有完成呢。他驾驶607号在白带岛坳子里找到三中队的3艇,得知还有一艇在外面担任警戒,把想法一说,几条艇的人听说外面有“永”字号送上门,立刻手心痒痒。于是,4艇拔锚解缆,会合外面一艇,贴雾海寻找目标。找了一圈,也没有发现目标。扩大范围,“永”字号就好像蒸发。于是作罢,双方分手,4艘艇北上,607号南下,继续驶往海门港。
约半小时后,607号驶过大鹅冠山岛,见“永”字号横挡在路上,摆开战斗架势,显然在这里已经埋伏多时。单桂芳眼前一亮,心中暗喜,叫道:我找你多时,你倒自己送上来。双方迎头行驶,渐渐连彼此甲板上的人都看得清楚。“永”字号率先发炮,白色浪柱在607号前后左右此起彼伏,就火力讲607号明显处于下风。单桂芳命令转舵,向白带岛靠拢;他有他的想法,607号吃水浅,可以借助岛岸作为屏障,“永”字号吨位大,吃水深,靠近岛屿不敢加速,正好便于57战防炮发挥威力。
双方一前一后在海面周旋,607号牵掣对方一点点向岸边靠拢,“永”字号进入浅水区后停车,呈漂泊态。单桂芳见时机到,一个调头,冲上去。当时渔轮上没有装置射击测距仪,单桂芳翘起大拇指,端平手臂,采用陆军目测办法指挥57战防炮开火。“目标敌舰,距离2000米,预备——放!”
“轰隆”
巨响一声,惊天动海。
测距兵报告近弹。
“目标距离3000米,预备——放!”
“轰隆”
炮手报告远弹。
单桂芳这下乐了,在正规射击教材上这一远一近正好形成夹中,是修正数据的典范。接着,他毫不犹豫下达了“距离2500米”的口令。这一次,炮手的观察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因为海面上再也没出现水柱,敌舰甲板却升起了一股黑色浓烟。最先发出惊呼的是担任运弹手的炊事员老金,一声“哈哈中啦”,鼓舞起全体斗志,接连命中,战后诞生出一个典故:“一嗓子立了个三等功”。
“永”字号停射,缓缓调头,向外海移动。
单桂芳命令全速追击。对方一见607号脱离岛岸依托,立刻调头180度,迎着607号集中火力齐射,顿时607号战防炮被压,单桂芳赶紧下令转舵,向白带岛撤退。“永”字号紧追不舍,一直把607号逼进岛坳,见607号依助岛礁,重复阵地战,无计可施,再次拉至远处,采用曲炮吊射。单桂芳见敌舰远离,又命令出击。
如是,双方展开海上拉锯战,你进我退,你退我追。单桂芳原想借助某个出击机会突然转向,回海门港搬援兵。无奈渔轮速度太慢,全速才只有8节,而“永”字号巡航速度就有18节,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追上。几次尝试失败。“永”字号丝毫没有放弃的意思,咬住不放。单桂芳不敢贸然把607号拉出去对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近来对手变得越来越狡猾,战术多端,经常采取海空协同,诱惑单舰外出,或空中打击,或以群舰围剿。
。。
四岛争夺战(5)
眼见日头偏西,单桂芳只好发报向海门港求援。
这一次故障频频的老步话机没有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海面出现一字排开的白色浪迹,炮艇大队接到电报赶来增援。“永”字号知大势已去,调头驶向大陈岛。单桂芳看一眼船钟,这一仗自上午11点30分直打到傍晚4点,高度紧张之中不知不觉一天竟然过去。
战后清点,607号射出炮弹70余发,直接命中敌“永”字号数发,而渔轮上除了部分人员耳鼓震破流血,船身仅有轻微擦伤。
陈雪江问单桂芳改装渔轮的战斗性能,单桂芳翘起大拇指,一个劲儿夸战防炮好使唤,声音大,在海上有震慑力。陈雪江又问他,渔轮牛车样的速度怎敢跟“永”字号周旋一天。他说,其实打仗跟打架一样,你只要主动出击就在气势上压倒对方;如果你上来就怵,那肯定倒霉,被对方吃掉。
这次战斗结束不久,8艘50吨级新型护卫炮艇也出厂编入陈雪江麾下。每艘艇上都配备了25毫米、3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