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中国海战档案-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中国海战档案》
中国海军到底有没有打过海战?打过哪些海战?在哪里打的海战?海战是怎样一个经过?等等一连串人们所关心的有关中国海战的问题,始终没有一本书做出较为全面地、权威性的回答。
  中国海军的前身——华东军区海军,是在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下成立的?这样一支包括有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及各种舰船的庞大舰队后来又去了何方?他的第一任司令员张爱萍为何离开海军和他所热爱海防事业?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手下的将士们命运又流向何方?这些,随着岁月的流失,都已经为世人所淡忘,化作礁石沉入历史的汪洋。
  至今为全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大陆和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偶然事件所致?当时存在武力解放台湾的可能性吗?海军在做好了解放台湾的准备后,为何又没有攻打台湾?一直在民间口传的“金门岛登陆战”、“登步岛登陆战”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赢谁输?死伤多少?有关中国海军和中国海战的话题始终困扰着国内读者的求知欲望,传闻与猜测共存,褒贬与感叹相抵,失望与希望交替,人们渴望在和平盛事之年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以史为鉴,看清过去,展望未来。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八十周年之际,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中国海战档案》一书中,海军资深作家、评论家崔京生以他多年来的积累与探索,客观诚实的态度,另辟蹊径的笔锋,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用了洋洋二十余万言,加上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见证了1949至1965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战事,集合成篇,以飨读者,可谓书界与读界的一件幸事。
  1949至1965年习惯性地被国人称之为新中国建设时期,是一个极具政治色彩与精神特点的历史阶段,因此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发生的一系列海上战事,都披上了一层传奇的神秘亮色。透过海战的烽烟,人们可以从另一个窗口看到共和国、中国海军成长的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从而扪心自问,得到启发。
  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中国所有的海战几乎都发生在1965年之前(不包括西沙之战,越南扫雷和南沙之战),而这些战斗的百分之九十又都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不包括南海发生的“垃圾尾之战”、“海战”等),本书作者从这一时期所发生的数以百计的海战中遴选出数十场经典战斗,通过语气平和地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的层层剖析,客观公正地双方评价,全方位的、尽心尽力地满足了不同层面的读者:年轻人对海军常识的渴求,中年人对成长的怀旧,以及老一辈革命家回顾荣誉的心理。这些篇章包括:迄今为止我军唯一的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一江山岛登陆战”,鲜为人知的“反封锁长江口扫雷战”,脍炙人口、被改为电影《海鹰》的“击沉洞庭号”、“海战”、“海战”,大陆与台湾海军之间驱逐舰、护卫舰编队的正面较量“东矶列岛海空大战”,催人泪下的“瑞金舰沉没”,以及至今仍然谜一般的“琅矶山海战”、“解放大陈岛”,长期避讳不谈的“金门登陆战”、“登步岛战斗”……有关权威审读机构在看了此书后预测,这样一本史料性强,阅读性又极强的爱国主义军事读物首次面世,一定会给这方面盼望已久的读者推开一扇观察历史的新窗口,对创作和阅读带来一缕清新之风。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1)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一举攻陷南京,国民党政府逃遁广州。
  也就是在这一天,江的对岸,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成立。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转年,华东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一支包括3个舰队和若干大队的作战编队已初具规模,总体作战实力超过当时国民党海军,时刻准备听从党中央的召唤升帆南下,一统国土。
  可是,为何后来的岁月里这样一支浩荡水师名不见经传?它去了哪里?那些曾经征战海疆的将士今又在何方?打开弥漫硝烟的历史画卷之前,便于讲述,还是有必要追根溯源,话说当年——
  1948年的冬天是漫长的,长江上飘过零星雪花。
  从东北战场、华北战场、淮海战场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队麇集江南岸。蒋介石此时白发搔更短,引退溪口垂帘听政。回顾他的从政生涯,这已经是第三次下野了。桂系魁首李宗仁临危受命登基。不可一世的枭雄们此时早已看到了前景日薄西山,惟抱着一丝侥幸,就是:划江而治,养精蓄锐,东山再起。
  长江的北岸可谓一片飘红,车辚辚,马萧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陕北窑洞迁移抵近北平的西柏坡村,目标明确: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可是,一直拖延到来年春天,局面仍在僵持,两党之间的谈判放在北平艰难地进行,看不到任何和解的希望……
  其实早在1948年初,三大战役还没结束毛泽东就在考虑渡江战役。每次面对作战图,他手中的红色铅笔总不免戛然止步于宛延而泻的长江边。作为一个湖南人,他深知渡江作战远非陆上打仗可比,而恰恰这又是手中的一张弱牌:没有海军。
  他的眼前滑过这些年因为没有海军而吃的大大小小的亏——
  1945年,抗战刚结束,国民党当权者命令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组织原地不动,国民党军却动用海、空力量将80万装备精良的正规军从大后方抢运至东北、华北战场,仅一个月就完成兵力部署。而共产党领导下的万毅、吴克华所部10个团3万余人接到出发的命令,从山东航渡渤海湾登陆辽东半岛,竟耗费一个月之久,造成的被动局面后来花费一年多艰苦作战才逐渐扭转。
  1946年11月6日,国民党陆军第八军在军舰飞机掩护下大举进犯掖县,舰炮猛轰胶东军区守军侧翼和后方,造成惨重伤亡。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激战正酣,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围调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又以沈阳地区11个师组成西进兵团,实施南北夹击,向“四野”塔山阵地发起进攻,海军司令桂永清坐镇“重庆”号,指挥舰队以152毫米、120毫米大口径舰炮支援陆上作战,在历史上留下了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一笔。
  辽沈战役尾声,营口万余守敌,葫芦岛12个师,面临围歼的最后时刻从海上逃生……
  滔滔大江,昼夜不息。
  古人云:“长江天堑,古来阻隔,虏军岂能飞渡。”
  眼前的战场,双方投入兵力近200万人,沿岸正面战场宽1800公里,纵深战场300公里余,可谓继三大战役之后死后存亡的关键一仗。而这一仗的特殊性则在于,国民党陆、海、空三军集结了全部重兵,凭借长江天堑构筑了一条立体作战防线,坐迎没有一艘舰艇的共产党军队。
  纵观国民党陆、海、空三军防线中海军的实力,眼下依然保持着以往的战斗力,几乎没有损伤,在编4个舰队,即第一、第二舰队,江防舰队和登陆运输舰队,以及10个巡防艇队,总兵力4万人,拥有各种类型舰船275艘(在编舰数,舰艇总数为428艘),总排水量达20万吨。对于没有海军的人民解放军来说,占有绝对优势。这些兵力全都部署在长江中下游一线,其中海防第一舰队担任吴淞口至江阴段防务,海防第二舰队担任江阴至江西湖口段防务,江防舰队担任湖口至湖北宜昌段防务,每个舰队配备了各种类型舰艇数十艘,每日24小时不分昼夜巡逻在长江南侧一线,见到可疑目标立刻开炮击沉。并以海军总部直属巡洋舰“重庆”号镇守吴淞口外,担任对外封锁和对内监视任务。最为致命的是,国民党军撤往南岸时掳走所有船只及航渡工具,哪怕是一条小舢板,也不留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2)
再看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战线,纵有两万条船只,却都是征集自江淮、山东,甚至更远的辽宁沿海的渔船,既无机械动力,也无航行保障设备。每船上仅能装载一个步兵班,更是无水战经验可谈。
  由于木帆船满载步兵,速度更加慢,在航渡中既无相应火力对付江面舰艇,且一旦中弹很容易沉没(尽管部队进行了专门的轻武器水上射击训练,但携带弹药有限,效果也有限),所以船队在航渡阶段基本上不具备与舰艇对抗的作战能力,原则上尽量避免战斗,主要任务在于登陆作战。很明显,航渡阶段是我军渡江作战中的致命弱点,江面国民党舰艇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我方要做到的,则只有尽力摸清对岸舰艇在江面的活动规律,采取乘隙偷渡和在北岸炮火掩护下全速强渡,以巧制胜。
  在探索渡江战役可能遭遇的风险时,有关作战部门曾经有过概略的计算。
  以第三野战军为例,共4个兵团15个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以第一梯队展开10个军,每军展开两个师测算,共20个师60个团;以每条帆船载步兵一个班测算,每排需要3条帆船,一个连需要10条,一个营需要40条,一个团需要160条,60个团共需要9600条至一万条,才能基本满足第一梯队的需要。这样一算,江北岸的两万条帆船就不是多,而是不足了。
  而“三野”渡江的正面,正对的是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的防区,所辖军舰20余艘,以每艘舰甲板装有762至100毫米舰炮两门(平均值),37至40毫米机关炮4门计算;炮艇80余艘,以每艘装有25或37毫米机关炮一门,127或13毫米机关枪一挺计算;若北岸舰队在船渡中与之遭遇,舰艇可以充分利用其速度,机动性,防弹及其火力等优势,对帆船进行抵近直接射击,如在夜间,还可以探照灯照射引导火炮射击,由于帆船队形密集、速度慢、火力弱,所以被击中沉没的概率相当高。测算结果显示,第一梯队在航渡中可能被击中7500艘左右,占航渡用船百分之七十五,可见之风险。而按照国际战例评估,登陆战役中第一梯队损失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航渡即应立刻停止,战役宣告失败。
  如此看来,水面一役,事关重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若受挫,不仅接下来的沪杭之战谈不上,40余万南岸陆军也可趁机获得喘息之机,巩固防线,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局面就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人民解放军南下的步伐则就此一役告失而终止,从而推迟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深入到国民党内部的策反行为在关键的时刻再一次起到了作用,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渡江战役前夕听从了从江对岸过来的共产党统战人员劝导,率部起义。导致长江中下游一线国民党海军防线全面瓦解,共产党陆军百万雄师挺舟过江成功。从这一点上讲,林遵对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功不可没。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1948年1月8日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决议中明确:“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所有的字里行间都渗透出紧迫感,人民必须拥有一支海军力量。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初步决定,组建人民空军的任务交给“四野”。考虑到“三野”下一步承担着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和解放台湾的任务,国民党海军舰船和人员大多分布在华东,这些船和人是组建海军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内主要造船厂又分布在上海和华东地区,是建设海军重要物质基础,遂将组建海军的任务交给“三野”。
  毛泽东让华东军区上报海军司令员人选,陈毅不假思索地说出张爱萍。很快,毛泽东在呈阅件上签署了“同意”。他和陈毅一样欣赏这位能征善战、气度儒雅的将军。
   。 想看书来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3)
张爱萍,生于1910年,原籍四川达县罗江口。1925年,正是陈毅带上他离开巴蜀盆地投身革命。从此,南征北战,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从一个红小鬼成长为优秀指挥员,截至他最后一次战斗负伤,时任解放军华中军区副司令员。
  张爱萍接到“总前委”命令时正在大连养伤。1946年一场两淮保卫战,他在行军途中头部负伤,送往苏联抢救治疗,回国后一直因伤势未愈没有重返战场。此期间,他已经被任命第九兵团司令。在他心中,渡江战役马上就打响,这时候召唤他重返前线肯定就是披挂上阵。他马不停蹄赶到“总前委”所在地,蚌埠郊区的小镇孙家圩子。不过这一回他失算了,两天的总前委扩大会上传达了上级精神,布置了作战任务。会议结束陈毅留下他,他领到的的军令不是南下,而是留下来组建海军。
  “可是我连游泳都不会呀!”这是他反应过来第一句话。
  陈毅的回答是,历史逼着我们干,我们只能干,而且非得干好。不过,他从这位爱将脸上看出不同于以往的某种神情。
  张爱萍的担忧不无缘由,就在不久前他刚刚在葫芦岛登上“重庆”号巡洋舰甲板。
  这艘巡洋舰前身是英国皇家海军“震旦”号,1936年编入英国皇家海军序列,满载排水量为7500吨,航速18至32节,舰上装有152毫米双联装主炮3座,100毫米双联装副炮两座,并配有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和深水炸弹投放器等,编制575人,是世界第一流的舰只。抗日战争中,日军攻陷香港,英政府将征用中国海关的6艘缉私艇沉入大海,战后中国政府要求英国赔偿损失,英政府答应以“震旦”号巡洋舰相抵,同时租给中方新型护航驱逐舰“孟狄浦”号,这两艘军舰也就是后来国民党海军王牌旗舰“重庆”号和“灵甫”号。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在长江口宣布起义,躲避开国民党飞机和军舰的一路围追堵截,开进山东解放区烟台港。
  张爱萍迈进的是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脚刚一沾甲板,身着全白礼服的哨兵同时鸣哨敬礼。他看见高耸蓝天的桅杆上猎猎飘动了彩色信号旗,电自动指挥仪在转动,主炮炮塔纤尘不染,所有的扶梯、开关、舰钟、舵轮,铜质机械擦得金光闪闪。接下来,所到之处,训练有素的陪同舰员操了一口流利的英文海军用语。参观结束,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领教了为什么世界上称海军为“贵族兵种”,深感到未来武器和战争的发展趋势,及一个饱受苦难折磨的民族与外界之间的差距。
  “这可是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哟。”陈毅手中有一个京剧舞台动作。
  “那我就服从命令!”
  张爱萍心说:哼,还不是你在耍啥子哟。
  “回去就干,先拨一批人给你,有教导师全套机构,‘三野’直属侦察营,苏北海防部队,差不多四五千人马,还会慢慢调给你。”
  张爱萍清楚,主力部队都去参加渡江战役了,拨给他的这些人马都属于非主力战斗人员。
  泰州,苏中地区一个县城,古老的运河在这里流淌千年。
  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所设在泰州城南19公里处白马庙村。相传这个村名还有些来历,元代末年,张士诚起义,屯兵此地,坐骑白马夜间出厩,践踏庄稼,张士诚闻之,一怒之下,令人将铁钉揳入马蹄。当地农民感其纪律严明,集资建白马庙以表尊敬。于是,“白马庙”名沿袭至今。
  张爱萍回到驻地。身边有限的渡船惧于飞机轰炸全都藏匿进芦苇荡,部队在村边的滩涂上用铁锹挖出一个个船形,人坐在“船”上操练战法,军用小铁锹便是船桨。看见他们随着口令整齐划一的驾舟动作,他眼前又浮现出“重庆”号巍峨的银灰色舰桥,心里颇不是滋味……
  4月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4月21日,毛泽东、朱德下达《向全中国进军的命令》。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4)
23日午后,南京陷落。
  当时,白马庙第三野战军渡江战役指挥所内,作战值班员黄胜天接到攻克总统府的电话,禁不住兴奋,叫醒了正在休息的“505”号首长(张震的内部代号),呈上电话纪录。这时,机关党支部书记过来,悄声告诉他,中央决定组建海军,张爱萍需要一名有经验又靠得住的作战参谋,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他前往。“你立刻放下手里工作,回去准备一下,找张司令报到。”这是他离开陆军听到的最后一个命令。
  他赶回驻地,草草收拾了一下,再赶到张爱萍所在指挥室,才发现人家已经出发了。当时,他伫立在这个古典式富户小院里,周围砖雕影壁,朱红色二层小楼灯火通明,传出发电报的嘀嗒声。粟裕、张震等人的脸在煤油灯光映衬下都很兴奋。
  在黄胜天的记忆中,他后来和一名协理员共乘吉普车赶往江边,一夜里不停地颠簸,吉普车老出故障,总是停下来修理,有一次还差点翻进壕沟。折腾一宿,天亮赶到靖江,张爱萍带着另外两辆吉普车已早到,在江边等着,看见他们很高兴,数了数到位的第一批部下,连司机在内一共13人,说:“看来我们的人民海军只有在路上组建啦,大家立刻上车,咱们去江阴。”
  一行人弃车登舟。江上细雨蒙蒙,给疲惫的将士们带来一丝爽意。路上黄胜天才知道了党中央的精神,海军机关设在长江南岸的江阴要塞,而几天前那里还是国民党江防舰队总部所在地。
  对岸天空不时被闪光所映亮,勾勒出要塞炮台的剪影轮廓,红色的江水在震荡,分不清是炮火在燃烧还是血在流淌。这里的江面最窄处仅一公里,素有“江海门户”之称,从宋代就设炮台,成为军事战略要地。清朝,曾国藩率湘军水师攻打南京,在这里与太平军水师杀成“鼙鼓惊天,千桨飞动,血溅碧涛”。1937年“八·一三事变”淞沪抗战爆发,国民党为阻止日本海军长驱直入,45艘舰艇和185艘民船集体沉江,封锁江阴至靖江一段航道,谱写了一曲自杀式的抗日悲歌。就在两天前,驻守在此的7000名国民党官兵慑于对岸百万雄师扬桨启航,弃暗投明……
  黄胜天感到有些紧张,历史一下子离自己如此之近,他不停地看张爱萍。
  一行人兴冲冲来到国民党海军江阴要塞司令部,看见的是这样一幅情景,偌大个院子里,人去屋空,遍眼狼藉,真可谓:一个光杆司令,几间空荡营寨。
  不过,很快也有好消息传来,就在他们驾舟赶赴江阴的同时,江上游,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30艘舰艇在南京笆斗山江面易帜,加之江阴投诚的23艘舰艇,这样一算,不费一枪一弹,张爱萍已经掌握了国民党海军的半壁江山。喜出望外之余,他很想马上看见这些钢铁艨艟,登上甲板去体会一下乘风破浪的惬意。
  他把机关人员召集到一起——主力部队南下作战,剩下些教导师和零散人员——作了题为《为建成发展新中国人民海军而奋斗》的讲话。强调:“我们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护航与军运能力的海军,待命配合陆、空军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和台湾,最后解放全中国!”跟着宣布华东军区海军领导机关正式成立。
  一墙之隔的院子里,魏垣武带了特务连看押着抓来的俘虏,不敢有丝毫大意。
  5月4日,中央军委及总政治部电复“三野”前委会:
  同意以张爱萍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及其司令部的组织形式,并以冯文华为司令部办公厅主任,张元培为副主任,孙克骥为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办公厅主任,汪大漠为副主任,并同意华东海军司令部党委会组织及其人选。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机关从此正式成立。
  遵之兄:
  请你率队于23日傍晚驶离南京,江阴炮台已于21日易手,已命空军轰炸江阴要塞,并派空军掩护你们下驶,你们务必于23日晚间驶离此地,以免空军误会。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5)
桂永清
  4月23日
  此件乃国民党海军司令桂永清在离开南京逃往上海之前留给林遵的手令。他已经察觉到这位闽系海军部下,前海军司令陈绍宽嫡系,跟自己不是一条路上之人,字里行间以空军轰炸相威胁,迫使第二舰队南下沪埠。而在此前,他曾经许愿:“只要你把舰队带到上海,哪怕只剩下一条军舰,我也要报请总统晋升你为海军中将,出任海军副总司令。”
  不过他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
  早他4个月前,194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已经从西柏坡发出绝密电报:
  你们可以派得力干部去与林遵接洽。我们的态度是欢迎他们起义,为人民立功。起义一个舰队即编为一个舰队,起义一个分队即编为一个分队。起义的时机,待接洽后再定。
  第二舰队的哗变在国民党内和军中引起了极大恐慌。他们是决不能看着这样一支完整的海上战斗力落入冤家对头手里,那样的话等于在自己脖子上套了一根绳索。于是,像当初出动空军追炸“重庆”号一样,长江上重演了类似的一幕幕——
  4月26日,锚泊在南京燕子矶江面的“楚同”舰被炸沉。
  4月28日,隐蔽在采石矶江边的“惠安”号被炸沉。
  4月30日,“吉安”、“太原”两舰刚刚靠上码头,水兵们正在清洁甲板,雨点般的投弹、扫射忽然降临,还没等脱下炮衣熊熊燃烧的舰体已经沉没……
  短短一周时间内,第二舰队起义的6艘主力军舰炸沉了4艘,仅存的两艘也遭重创。江阴起义的7艘主力作战舰船同样难逃厄运。而此时,张爱萍正在忙着组建班底,甚至连这些被炸沉的军舰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
  张爱萍在江阴得知第二舰队遭遇轰炸后深感问题严重,即派下属李进赶赴南京协助林遵做好善后工作,临行前反复叮嘱不管怎么样,一定要团结这部分人,争取他们比我们自己培养海军所需要的工夫要少得多。待遇问题,起义的恢复9元伙食;俘虏来的,没技术的送走,有技术的每月4元大洋;家属问题,没有生产能力、不能维持生活的,可发家属证明由政府照顾。送走李进,他亲自巡查了一遍江边的防空部署。
  此时此刻,张爱萍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上海解放后接管国民党海军资产上。
  5月28日,上海解放第二天,他就率领华东海军机关踩着炮火进驻上海武昌路9号——原国民党海军上海补给站,挂起了“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接管部”的牌子,自己兼任接管部部长。
  同时,向青岛、福州及广州派出办事处。连云港、芜湖、九江、湖口成立接管组。加上原先派出的江阴、镇江、南京等地的接管组和海军办事处,共派出十余个接管理部门。“接管、整理原国民党海军起义、投降、被俘获的舰艇、人员及工厂、仓库和其他全部海军资产,组建成一支作为将来建设强大的中国人民海军的初步基础的海军”,是当时明确之方针。
  劳碌奔波,夜以继日。自4月25日至6月14日,51天后一份对国民党海军资产的接管清单落在张爱萍手里,上面分明登记着:
  青岛地区:海军码头、海军造船厂及营房一部分。
  上海地区:陆上资产:海军第一军区司令部营房、上海补给站、海道测量局、江南造船所、浦东修船工厂、复兴岛修船厂、军械工厂、油漆厂、橡胶厂、电工修理厂、被服厂、海军机械学校、第一巡防司令部、海军总部船舶办事处、水兵训练所、海军服务社、海军俱乐部、海军月刊社、海军医院、复星岛海军农场、水雷仓库、汽车修理厂、复兴岛海军警卫营、吴淞港口司令部、武昌路码头、吴淞码头、油库及营房仓库等共计53处。舰船:“接”字号日式护卫舰3艘(国民党遗弃的严重锈蚀的船壳)、“中”字号大型坦克登陆舰两艘、“美”字号中型坦克登陆舰一艘、货船两艘、修理舰一艘、拖船、杂式舰艇共22艘。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6)
江阴地区:陆上资产:江阴补给站。舰船:俘获的日式护卫舰一艘、国产旧炮艇一艘、流动修理舰一艘、江防舰一艘、拖船3艘。
  镇江地区:陆上资产:第二舰队司令部、第一机动巡防艇队、镇江修船厂。舰艇:炮艇7艘、登陆艇4艘、巡防艇5艘、杂艇4艘、合计各种艇20艘。
  南京地区:陆上资产: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下关补给站、草鞋峡营房、下关海军码头、海军医院、浦口修船厂。舰艇:起义军5艘,炮艇、登陆舰、交通艇等24艘。
  芜湖地区:仓库一座。
  九江地区:补给站一座。
  湖口地区:鱼水雷工厂及仓库各一座。
  以上合计接收陆上机构70处、舰船22艘、艇只66艘、人员约3000人、各类职工2584人。
  本来,这些陆上机构是张爱萍所急需,但大多数只剩下残破建筑,内部设施、档案都被国民党运走,很难迅速恢复。而接管到手的舰艇情况更为糟糕,虽说各类舰船有80余艘,但基本上是吨位小、型号杂、船龄老、机器旧、航速慢,用桂永清逃离上海时说的话讲:“留给共产党的不过是一堆废铜烂铁。”他手里实实在在掌握的,只有4000多陆军和2000左右原海军人员。
  千万双眼睛都在注视着张爱萍。接管的结果与设想相差甚远,他举步维艰。他脑部的伤还没有完全好,连日里熬夜头疼欲裂,不得不靠服药来支撑。他提醒自己,投身革命以来,不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地走过来的吗,没有困难要我们这些共产党员干什么?他开始思考,现在该怎样用手里的这些菜去办一桌宴席,也就是创建一支什么样的海军?
  又是个不眠之夜,张爱萍推开窗户,望着冉冉升起的旭日眼前一个轮廓渐渐清晰。
  从长远观点看,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必须建立一支足以完成国防重任,能与帝国主义对抗的强大海军,这没有错。但是要建设这样的海军,必须有雄厚的工业、经济与科学技术实力,需要懂海军的人才,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相对长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