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发明-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暂时结束,第三师留赣州,第四师留徽州,分别领赣省和徽州,组织地方守备部队并镇守地方。第二师退回福建整训。第五师回浙江休整,新编第六师转移营地到宁波,同时东海舰队也转移到舟山港口。”由于前方战事结束,叶枫决定将主力部队收回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但也不是一点军事行动没有,上一次俄国人企图
骚扰华夏沿海地区的计划给伍廷芳带来一些启发。他向叶枫提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方案。
不管怎么说是国内的内战。叶枫自然不会愿意像俄国人那样去到处搞破坏,但是如果利用海军的优势。在沿海实行登陆作战还是可能的,虽然这种登陆作战不能和后世那种登陆相比,但这个时代地海岸防守也是相当地薄弱,叶枫相信依靠海上的机动能力,还是会给僧格林沁之流带去不少惊喜的。
当然要在海上行动,英国人的远东舰队是能忽略的,好在经过上一次暗地里的交锋,似乎英国人也知道了华夏不是软柿子,至少要提升到瑞典那样的新兴工业国来看待。
何况如今美国发生了内战,对英国工业地原料进口和商品销售都造成了许多不利地影响,幸好是中国这边的商品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又距离印度比较近,所以英国人对中国市场地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虽然英国人还是希望能在中国扶持一个对手,以限制华夏的发展,但是他们舍得在中国提供的资源实在太少,总不能指望他们向湘淮军提供几万条步枪,特别是在南北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他们也要向南军提供大量的援助。
当然最关键的问题是英国人发现华夏在欧美的影响力非常大,而且本身的技术能力非常不俗,特别是和诺贝尔公司的关系密切,很多先进的设备和装备就连英国人也需要从诺贝尔公司那里获得。
而借着和诺贝尔财团的密切关系,华夏和法国以及新兴的普鲁士、瑞典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想要在贸易上设置关卡,那完全是对自己的伤害,而且根本不能对华夏造成任何不利的影响,反而是便宜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英国人似乎调整了对华的策略,那就是暗地里虽然还支持淮军和湘军,但是在官面上不断向华夏发出善意,大量在美国受到影响的生意都转到远东,额尔金多次登门拜访,询问华夏新近控制的几个地区的贸易问题。
“英国人还是不得不防,但是在目前的形势下面,估计他们也不会明着跟我们干,所以这次就由东海舰队护送第六师在海州、淮安一带登陆,这些地方清军相对比较薄弱,也不利于满蒙骑兵的展开,第六师要凭借突然性拿下如皋、东台、盐城一线沿海地区,视情况实现局部突破,最重要的是在江北扎下根基,并顶住清军的反扑。”
“第五师返回浙江后,驻扎湖州、杭州一带,第一师全部到上海集中,另外在广东、台湾、兰芳三地各整编一个主力旅,组建第七师。”这些军事上的部署是战后正式转正的总参谋部制定的,主要针对的还是英国人或者说是列强。
第一师全师回来以后,以一个主力师驻扎在上海可以对上海的英国海陆军形成巨大的威慑,虽然军舰随时都可以跑,但总要有靠岸的时候,而在见识到华夏陆军的强大实力以后,英国人知道要在路上作战的话,除非是让他们在印度的陆军全部调过来,不然肯定是不行的。
除了第一师,第五师撤回浙江,驻扎湖州、杭州不仅可以防范苏州方向的李秀成,同时可以随时增援上海或者宁波。
至于宁波的第六师,这次则要北上在海州、淮安府沿海一带登陆,争取打开江北的局面,叶枫是希望中国实现统一的时间越早越好,当然他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免发生反复。
和平总是打出来的,发生在一八六一年上半年的几次会战带来的和平局面是叶枫乐于看到的,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虽然前方战事频繁,但是华夏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耽搁过。
华夏钱币的发行已经逐步稳定下来,钱币的信用得到充分认同,随着银行系统的逐步完善,大面值纸钞也成功推出,现在在华夏内部,不仅华夏银元、铜元流通顺畅,纸钞使用也很方便。
银行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就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这个系统直接间接盘活了大量的资本,而且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华夏国民银行、华夏商业银行、湖州商业银行等几家规模较大的银行,已经将分行设置到各个府城,而且很多县城也有支行,发展可谓非常迅速。
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完善带来的最大作用就是民间资本的活跃,东南各省从来都不缺少有钱人,浙江、福建的商人本来就很出名,加上华夏开放的商业政策,更是调动了民间资本的热情。
民间资本的兴旺反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就是各种企业的股票越来越多,短短半年的时间就增加了几百种股票,这还是证券管理司严格审核标准以后的结果,当然这种所谓的审核标准和后世相比还是很简陋的,但起码要求规范的管理,严格的财务审核,而且必须接受独立的会计审核,这种新式的管理也被引入到上市的商户中,只有通过审核的商户才能在交易所发行公众股票。
除了股票,交易所还公开进行债券的交易,目前发行的主要是像铁路、电报这样几个大工程的债券,而叶枫则筹划着发行第一期华夏债券,相当于国债。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02 产业
华夏在过去的几年里得到高速发展,但是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依靠诺贝尔财团的技术和资本输入,以及叶枫作为政权执掌者控制的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近代工业存在的技术壁垒并不大,譬如蒸汽机、轮船甚至是发电机的制造精度都不是很高,也就是在冶金、化工等领域对于配方、温度和工艺等技术性比较强,但也不存在微电子行业那种天然的工艺级差。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前夜,在绝大部分领域都还是手工作坊时代,就算是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但一直到六十年代湘淮地方实力派掌权,开始发起洋务运动,中国都没有真正的近代工业。
叶枫回国时国内的工业基础可谓是一穷二白,好在他对此早有准备,第一批就从美国带回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技术资料和设备,在台湾开矿山、办工厂,开始了工业化的步伐。
正是依靠诺贝尔财团的技术和资金,又利用国内的资源,叶枫奠定了华夏的发展基础,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华夏的发展也都离不开诺贝尔财团的支持,特别是研究中心出现的新技术,都会毫无保留地被使用,而且还可以根据这边的需要,制定专门的研究计划。
叶枫一直认为只要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人从来是不会比任何人差的,他利用诺贝尔财团的资源播下种子,在台湾、福建、广东、浙江兴办起一批近代工矿企业。早有一批先行者投身工业化地努力,他们中有少部分人是看到工业化对华夏复兴的意义,但大部分人却是些精明的商人。
在这些先行者的影响下,加上华夏政府刻意营造的工商业氛围、各种鼓励政策,随着证券市场、银行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叶枫觉得是时候让诺贝尔财团转变角色了,这同时也应该是华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叶枫的计划是让代表诺贝尔财团的远东基金会从其控股地华夏公司各产业中逐步撤出,虽然叶枫本人对财富没有多大的概念,但是诺贝尔财团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即便他是远东基金会的唯一股东。但是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财团向这个基金注入了大量的资本,却丝毫不影响他在财团的股份,如果细细算起来的话,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好在诺贝尔财团的核心成员关系都比较亲密,叶枫过去作出地贡献也最大,加上财团的发展情况非常好,尤其是在美国和俄国的石油工业带来了大量的利润,当然诺贝尔财团在煤化工、军工、电气、通讯、冶金等行业也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很高地利润率。足以满足叶枫的要求。
不过随着华夏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继续依靠诺贝尔财团肯定是不现实的,而且叶枫还有别的考虑,那就是诺贝尔财团的重心毕竟还在瑞典,虽然他现在还是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但时间长了就不好说了,他总不能让一个瑞典的财团控制华夏地经济命脉。
何况从远东基金地情况来看,当时只是考虑播种,起到工业化的示范作用,不仅产业分布比较广,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而且地域分布同样广泛,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投资。虽然说现在有电报。未来还可能有电话,但是叶枫显然无力管理这么复杂的产业,他还是华夏联盟的首脑,光是总督府这里的事情就够他忙了。
所以叶枫决定对远东基金进行改组,首先是名字改成华夏基金,所有者当然是他自己,然后就是从大部分产业中撤资:“一些基础性地产业全部要撤出来。不管是我还是诺贝尔财团都无力管理那么多工厂。基金下面掌握地所有矿藏、田产都收归国有,当然政府也不能亲自去管理那些工矿。所以还是要拿出一部分股份到公开市场发售,所得资金一半补偿华夏基金,一般收入国库,工矿还是交给商人们去运营,但是要成立董事会,政府也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
伊莉莎跟着叶枫这么多年,早已经不再是女仆地身份,可以说是他的私人秘书,主要就是处理生意上的事情,不过对于华夏基金这件事,叶枫还让韩雯也参与,虽然在罗斯柴尔德家族韩雯的地位并不高,也没有机会参与商业上的事情,但是良好的教育、长期的熏陶以及这几年经营梦特娇的经历让这个美丽的混血女孩显露出聪慧的一面,而她这次能来中国,也可以看成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两人关系的默认,虽然叶枫不是他们家族的近亲,但是诺贝尔财团在世界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恐怕是罗斯柴尔德也无法相比的,毕竟在最受人瞩目的那几项新技术上,几乎都是诺贝尔财团的成果。
叶枫向两人描述自己的大概想法:“华夏基金的产业还是要集中在那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核心领域,首先是石油这一块,要扩大规模,研究中心那边有几个项目正在做,如果成功的话,未来的石油工业会非常可观,现在要做的就是提高生产加工能力,并勘探开采油田,华夏这边看上去易开采的油田不多,美国又在打仗,不过还是要想办法走出去。法国那里不正在开掘苏伊士运河?我们可以组织力量去波斯湾那边的沙漠里看看,研究中心那边的地质专家说那里发现石油的可能性比较大。”
叶枫随口胡扯,当然这个时候的石油主要还是用来提炼点灯用的煤油,虽然白炽灯、发电机比历史上发明得要早,但要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还非常遥远,灯用煤油的市场还非常广泛。
另外诺贝尔公司开发了新的燃油蒸汽机,虽然这玩意和煤炭比起来代价太过高昂,只能在军舰等特殊的地方才有使用,多少也扩大了煤油的使用领域,至于研究中心还在研究的一些新产品,如果能成功的话,石油的时代无疑会更早到来,叶枫也希望华夏能抢到一个有利的位置。
“除了石油工业以外,化工、橡胶、机械、通讯、冶金、军工这几个行业都要进行整合,分别保留一到两处生产基地,保持技术和产业的领先,至于整合剩下的,就转让给华夏政府、当地的商人或者通过证券交易所发行股票。”
叶枫知道现在的华夏工业基础还很薄弱,还少不了要先行者引导,何况诺贝尔研究中心的力量始终还是这个世界上最先进的,有了这些产业的存在,也可以尽早将那些技术引入到华夏。
至于将其它的工厂转让,一定会得到商人们的追捧,要知道这些工厂大部分都是华夏最先进的,至于那些商人能不能做好,叶枫是丝毫不会担心的。
产业的集中有利于管理,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有效使用,整合以后华夏基金在华夏拥有的产业基本和诺贝尔财团的产业类似,形成了化工集团主营石油采掘和炼油、煤炭化工、化肥、赛璐璐、橡胶等,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四年的培育,人工橡胶林终于可以采割树胶,这也就意味着橡胶工业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预计今年在海南和兰芳的橡胶林就可以源源不断提供树胶,橡胶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将成为叶枫新的敛财途径。
不过这样一来,橡胶树的种植必然会兴起,东南亚的战略价值会更加突出,特别是兰芳不像海南岛距离大陆比较近,那里不仅要面对荷兰殖民者,还是当地的土著,所以在新的整军计划中,叶枫已经将兰芳整编一个主力旅的计划更改为一个师,相信以荷兰人在加里曼丹的实力还不敢轻举妄动,就是不知道橡胶的巨大价值会不会让更多的人铤而走险。
化工集团的产业基地基本上设在台湾,这里海运非常方便,特别是台湾本岛就有石油和煤炭的资源,虽然不多,但以后也可以从东南亚、澳洲等地输入,总之这里将成为华夏基金旗下的一个产业基地,同时也会成为华夏的重要工业基地。
当然台湾也有不太方便的地方,主要就是劳动力有限,虽然华夏的台湾开发计划可以缓解这一情况,但是相对紧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叶枫并没有让华夏基金的大部分产业基地都选择台湾,虽然那里是他最早开发的地方,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除了化工集团的基地留在台湾,冶金公司的生产基地则主要在福建,因为这里的矿产主要是铜矿比较多,随着电信产业的发展,对于高效率的导电材料精炼铜需要越来越大,当然福建临海,想要进口也方便。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03 重组
华夏前期的工业化离不开华夏基金,华夏基金选择收缩以后,将保留台湾为中心的化工、军工产业,福建为中心的冶金、机械制造产业,浙江为中心的电信、电气产业,以及上海为中心的金融、教育产业。
华夏基金的重组对华夏来说又是发展的机会,基金掌握的庞大产业将有大部分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转让,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商人中间引起轰动。
经过近四年不遗余力的经营和推广,本身底蕴就比较丰富的东南各省的工商业氛围已经变得非常浓厚,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秩序在明末就已经崩坏,不管在哪个时代,财富早已成为必需的追求。
清朝在思想统治上比较极端,但是到了一八四零年被英国人轰开国门,带来了西方的思想,加上太平天国这么一闹,人们的思想一活了起来,冯桂芬推出顺应时势的“新学”风行一时,也为兴办工商建立了思想基础。
人们在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政治也不例外,如果说过去士绅们通过士农工商来维持自己的地位,那么当工业革命兴起,土地特别是农田的价值大大降低,士绅与商人的结合日益密切的时候,兴办工商便不难被接受。
虽然新事物的发展从来不缺少反对者,福建和广东还好,广东一直一来作为对外的港口贸易发展的历史悠久,华夏实行鼓励工商,扶持工矿地政策。大家当然都很支持,他们有资本,华夏基金有技术,所以广东现在也还是工商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福建是叶枫的根据地,而且利用石达开对旧势力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清扫,所以推行新政也比较顺利,上海这个地方也和广东差不多,近二十年开埠以后已经成为远东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新政的推行也比较容易。
只有浙江这个地方不同,这里是叶枫投机取巧占领的。虽然说占领后对地方政权进行了一番整理,而且牢牢地控制着军权,但是很多旧官吏还是留了下来。
按照清朝异地为官的规定,留下来的多数是福建、广东或者江苏这些清朝控制范围以外的官员,其他地方地官吏可不敢为华夏效力,免得被抄家灭门,但是这几个地方的官吏则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不过这些官吏人是留下来了,思想却未必转变,叶枫现在也没有那么多的人对基层官员全部更换。所以至今为止浙江的旧势力还是最庞大的。
叶枫这一次将华夏基金庞大的产业拿出来进行交易,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进入近代工商业这个***,只要进来了,大家的利益一致,至少傻乎乎为清廷唱赞歌。鼓励旧秩序的人会少一些。
就算还有人抱残守缺,新事业地支持力量也会更强大。
果然如同叶枫所想的那样,华夏基金的产业进入市场,将进行转让的消息刚放出去,许多人就坐不住了。
不管是浙商也好,闽商也罢,不管是商人也好,士绅也好。不管是土财主也好。地方宗族也好,在财富面前,大家的表现都是差不多,那就是都想拥有更多地财富。
华夏基金的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比较成熟,不管是设备、技术还是工人都是齐全的,只要买下来。相当于换一个老板。生产都不用停,就可以继续赚钱。
中国的工业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华夏的工矿企业都是这几年发展起来的,其中华夏基金旗下的产业又是最早、技术最好、发展最充分,也就是最赚钱地。
这些产业涉及地行业要么是基础的矿产、冶金、机械,要么是先进的电信、电气,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巨大的发展前景。
对于这些产业的评价,就只有两个字:赚钱,四个字:非常赚钱。
消息一公布,很多人就动了起来,到豫园拜访华夏基金会副会长韩雯、伊莉莎的,拜访这次转让在金融市场操作地瑞典远东银行、罗斯柴尔德远东银行地,甚至直接拜访华夏联盟总督叶枫的人都络绎不绝。
这个消息甚至传到其他地方,由于华夏鼓励工商和保护私人财产地政策,加上在年初的会战中大获全胜,刚刚又消灭了不可一世的俄国舰队,咸丰皇帝又在这个时候翘辫子,留下个娃娃做皇帝,很多人已经对清廷有了观望的态度,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从来不缺忠贞之士,但对改朝换代也已经习以为常。
用老话来说,看来看去,这清朝的气数也要尽了吧?
首先反应过来的是晋商,晋商的票号原本在上海就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华夏实行金融改革,推行新币和组建银行,传统的票号再没有市场,只能退出,但也联合组建了一家大唐银行,发展得还不错。
在银行改革中晋商抽出了大量的资本,又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华夏,虽然这次产业转让都是实业,但是对商人来说,只要赚钱就是机会。
商人的信息都是比较灵通的,晋商参与华夏产业的买卖虽然很低调,但还是被很多人知道,受到他们的影响,更多的商人对这件事发生了兴趣,当然能参加的外地商人都是有一定实力的,这些人除了想赚钱,同时也是政治投资,谁都知道现在大清岌岌可危,看起来眼下势头最猛的就是华夏。基金会旗下的产业分批推出,比较小的就在当地组织考察、签约和转让,这些多数是直接卖给当地的富商、士绅、地主,有的时候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时候就可以选择竞拍或者合作。
地方上的事情一般都比较复杂,会涉及很多的利益纠纷,但是因为华夏基金发展初期产业的选择多数是在比较成熟的地方,周边不稳定因素大多数被清除,所以转让还是比较顺利。
规模比较大一些的则集中在上海进行交易,其中一部分是在证券市场发行公开的股票,当然大客户可以成批认购,这个就是由瑞银进行操作,罗斯柴尔德对这个似乎不感兴趣。
华夏基金会一直都在清理相关的资产,但是从开始转让到最后全部清理完成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候,到一八六一年底的时候,这次产业转让才算尘埃落定(奇*书*网^。^整*理*提*供),步入发展的轨道。
华夏基金会的这次重组,同时也是华夏工业体系的重组,华夏基金会重组后旗下的产业形成诺贝尔华夏集团,叶枫持有百分之八十的股份,还有百分之二十为诺贝尔财团所有。
重组以后诺贝尔华夏集团还是一个实力强大,规模庞大的工业集团,但与此同时,华夏也真正拥有了一大批近代工矿企业,这些企业包括最基础的矿场、炼油、冶金,也包括最先进的电气、电信、造船,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
这些产业从诺贝尔基金会剥离以后,大部分是被个人所有,官方也选择性的在重要行业选择代表企业进行控股,而军工、电报仍然保持国有。
这样一来,事实上华夏的工业体系形成了诺贝尔华夏、官营和私营三大部分,基本上每个系统都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叶枫希望通过模式,可以让华夏的发展停留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
诺贝尔华夏差不多相当于他个人的公司,可以将最新的技术引入华夏,引导华夏的技术发展。
官营企业的存在在目前还是必要的,这是为了保障官方的需要,比如军方需要的军工产业,而且还要从方向上引导、影响私人企业。
私人企业始终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也是最庞大的部分,所以叶枫觉得应该鼓励发展,但是他们也有局限,特别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商人眼界和技术认识远远不够,这就是诺贝尔华夏和官营企业存在的理由。
不过正和叶枫所想的那样,整合以后,为工矿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本,绝大部分投资者在买下工矿产业以后,都要进行新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毕竟现在的国内市场还是卖方的。
整合后的私营企业爆发出更强大的活力,扩大生产、控制成本、开辟市场,初期的成功刺激他们追求更大的成功,而他们的成功又刺激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可以说一八六一发生的这次产业整合,是华夏近代工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这次整合完成以后,华夏的近现代工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的进程,唯一遗憾的是这种发展还局限在东南沿海。
叶枫当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在完成产业整合以后,他的主要目标就是将新政扩大到更多的地方上去。
第六集 中国攻略 304 科学化
“今年蚕学院的优质蚕种从春天开始就在浙江各府县全面推广,由于去年蚕种试用的效果很不错,所以今年接受的人更多,基本上主要的桑蚕产地都开始选用,蚕种的供应颇有些紧张,好在已经有不少蚕农学到我们的蚕种选育方法,陆续有新的种站建成,预计到明年春天的时候,蚕种的供应会更宽裕,各地也能逐渐普及饲育优良蚕种。”陈启的蚕学院如今已经成为华夏农学院的一部分,陈启作为农学院的院长,还承担着研究和推广农业技术的任务,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始终是头等大事,何况这个时代不仅吃的粮食要靠农业生产,穿的衣服也要靠农业。
生丝是华夏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在禁绝鸦片的同时,虽然每年都要从欧美进口大量的工业品,依靠生丝的出口,华夏还能保持进出口的平衡,叶枫希望通过提高蚕茧产量、实行缫丝、丝织本地化,来进一步提高华夏丝织业的规模和水平,毕竟其它工矿行业还只是刚刚起步,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能力,都和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不是从诺贝尔研究中心拿来最先进的技术就能解决的,工艺、管理甚至是熟练的产业工人都需要通过发展来积累。
丝织作为传统的优势产业,虽然近十几年逐步沦为蚕茧、生丝这种初级产品的出口国,但产业基础还在,通过引进新的丝织机械和技术。提高蚕的养殖水平,或许可以较快地形成一个优势产业。
“嗯,这样做很好,蚕学院地定位就应该是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者,而不是卖蚕种的,既然现在优良蚕种逐渐被接受,那你们可以找些有意向的投资者,多办些育种站,还有大型育种场,引导他们自己也来研究、提升技术。让大家都意识到提高技术就能多赚钱,那些生丝商人都有钱得很,可以专门搞个大型的招商说明会,让他们来投资,去向蚕农推广,他们收购蚕茧生丝,和地方上蚕农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说不定比你们去做效率更好,”叶枫想了想说道。
以前是因为这种育种方式刚刚引进。大家都不相信,所以只能让蚕学院自己来搞,如今既然效果出来了,就要想别的办法,通过商业的手段来推广。
陈启原本也是读书人。不过他进入华夏的系统一年多,对叶枫赤裸裸地谈赚钱也习以为常,当然让他自己去想,眼界上自然比不及叶枫这个后世来的人,有地时候想不到这些方面。
听了叶枫的主意,陈启笑了笑道:“大人的想法果然,本来还在犯愁距离年底还有几个月,要留种就在这几个月了。蚕学院就算全部力量都拿出来。毕竟能育的蚕种也有限,如果能尽快召开这样一个招商会,在今年就扶持几个大的育种场的话,明年一定会有更多优质蚕种的。”
在叶枫的鼓励和引导下,现在招商大会这种活动在华夏已经变得非常流行,毕竟这个时代讯息的传递和交通都还不是很方便,通过举办招商大会。让感兴趣地客商聚到一起来商谈生意。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蚕种培育的推广还算比较顺利,桑树种植技术的突破并不大。也培训了几期学院,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倒是学院的模范桑田也已经形成了规模,想来过两年也会有收获。
农学院地框架也已经形成,在杭州建成的学校古色古香,让叶枫很喜欢,虽然工业化是必须的,但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需要保留,尤其对一个想要撅起的民族来说,文化的独立性和先进性是必须的。
农学院建在杭州,也重点依托杭州建成了蚕学院、茶学院、莲学院、鱼龙学院、五谷学院、龙凤学院、林学院等近十个分院,从他们的名字上都很难看出这些学院是干什么地,甚至曾经有卫道士向议政会提出质询,认为设立这些学院是玩物丧志,而在了解到这些学院是真地做研究的时候,又有人认为这是有辱斯文。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做学问是儒生的事情,能称作研究的也只能是圣人学说,然而在农学院中,蚕学院是研究蚕虫养殖、蚕丝纺织和桑树种植的;茶学院自然是研究如何种茶、采茶和炒茶的;莲学院是研究荷藕和水生植物种植、果实加工、综合利用的;鱼龙学院听上去很唬人,其实就是研究养鱼、养虾、养蟹地;五谷学院在儒生看来还算顺眼,毕竟圣人说民以食为天,研究稻谷、麦子等农作物地生长习性和种植还是可以的,当然也不是很顺眼就是了;至于龙凤学院研究禽畜养殖,林学院研究果树种植这些,都是儒生们所不能想象地。
叶枫则直接让人写了一副《红楼梦》里的对联刻在农学院的大门上: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