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听老板的就错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时服务不打烊”的构想时,几乎所有人都持反对意见。
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都认为银行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对客户提供服务,不觉得寿险业有必要在办公时间以外提供服务。万一真有理赔发生时,晚个一两天将支票送给客户,也不会让人觉得保险公司服务很差。而且等业务员下了班,再亲自去服务客户,不是更周到,时间也没有耽搁吗?但我总认为:“当其他人都不做的时候,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而且我们不仅要做,做完之后还要大力去宣传,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一个概念:“无论什么时候,安泰都有专员为您服务,而且是在第一时间内提供服务。”
创意和心血的付出
能够把上述这种无形的感受,变成是可以说出来的、被感染的、具有说服力的,可以说相当不容易。经年累月下来,一句“安泰服务好像不错”的背后,不知是多少创意和心血的付出。
例如,服务中心成立的第一年,我就规定科级以上的主管每个月要到服务中心轮值一天,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到第一线,亲自接听客户打进来询问的电话。当时我的广东国语常常让我出丑,但也令客户很惊讶信服,真的是安泰的总经理亲自在接听电话,因为全公司只有我是香港人。印象中,有一位只买了一千多元意外险的客户还幽我一默,在电话中很开心地说道:“真划算,我只花一千多元,就能和安泰的总经理通上电话,谢谢喽!”我当年亲自坐镇服务台的动机有两点:第一,大家当时对客服中心该怎么运作都没有经验,不如直接面对客户,吸取经验。第二,我做领袖的自己也下去学,有带头和重视这个部门的意味。
这项传统沿袭至今,尽管公司大了,产品也比从前复杂许多,科级以上的主管每个月仍然要到服务中心的主管轮值室值半天班,从过去的“接听电话”改为“监听对话”。我始终相信:“直接面对客户,最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最能有效地改善服务。”这点心得和从客户互动中学到的经验,真是千金难买,不是同业在短期内能够模仿或是跟上的服务水准。而我也从亲自接电话的经验中体会到,客户打电话来,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是来找麻烦的,反而是给我们改进的机会。
奇招1 中层主管是创意杀手
为了避免创意被扼杀,我经常采取“走动式”管理,跨越中阶主管的层级,听取第一线工作同仁的建议。
因为中层干部虽然是公司最重要的中坚分子,但往往也是最封建、最怕改变的一群。他们好不容易爬上中层主管的位置,要再高升还要等个十来年,万一中途有个年轻人提了个创意,是很容易把他取代的。因此他们普遍的心态是:“创意我有就好,其他人不需要,这样就只有我一个人容易成功。”常常看到新进的年轻人充满热情,却碰到这些中层干部跟他说:“公司有很多政策限制!”“没有预算支持你的想法!”“上头不会批准的”,其实是他们不批,不是我不批。我觉得中国人大都有一个特性,就是不敢挑战老板。就像我从小念书到大,不曾举手问过老师一个问题,个性内向是原因之一,同时也很怕自己问的是个笨问题。因此,当员工有胆量提出新构想时,他一定是充满热情,为公司好,此时做主管的千万不能回答说:“不要再问,不要再讲,听话就好了!”我反而希望有不听话的员工,才会激发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如果年轻人都乖乖听话,这家公司就很难有创新的能力了。
基层是创意的泉源
所以我喜欢主动跟基层人员接触,常常听他们的意见,就算发牢骚也好,听完之后帮他们去推动创意。很多时候创意都不是我想的,但是我听了以后,会在开会时跟中层主管提出来,他们以为是我的创意,就会积极去推动。
尤其很多创意需要跨部门合作才能推动,说是我的点子,大家才不会有各扫门前雪的心态,而能全力配合。我事后也会给出点子的员工奖励,但我不会公开说,以免伤害他的主管。所以我在安泰这十几年,常有同仁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人升级特别快,其实是他们私下很有贡献,提供了很多创意给我。
至于高阶主管如何激发他们的创意呢?我的做法是经常调动他们到不同的部门去做主管,而且是调去“非专业领域”的部门。一方面借重他原来的专长,可以为新部门带来新的
创意;一方面他自己要去学习新部门的新专业。我总认为“人只要有成长和学习,就一定会有新创意”。
奇招2 计划跟不上变化
在外商公司待久的人都会发现,西方人做事很讲究计划。但是我的经验却告诉我:“所有不合理的事情,都有合理的解释。”反过来想就是:“合理的逻辑或计划,在执行当中一定会产生意外。”因此我常提醒同仁:“计划跟不上变化!”当我们依着逻辑做计划时,常理所当然认为其他人也会配合事情发展,但是这世界充满变量,1+1不一定等于2,有可能比2多。所以虽然是合乎逻辑的计划,但执行之后,同业见风转舵,马上应变,而这些出招和应变,可能都不在你原来的谋算之内。计划常引用一些数据,许多人都以为数字说的话一
定是客观的,其实任何数字都有一体两面的解释。 所以很多计划看似有逻辑和数据支持,实际上,里面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假设和主观的成分。所以我常说:“数字都是做给老板看的,让老板觉得你不是在乱搞,如此而已。”在我认为,做什么事情就是要乱搞,才会成功,否则其他同业都想得出来嘛!因此我会提出“计划跟不上变化”这样的认知。确立目标之后,我比较相信有“热情”比有“计划”更重要,支撑一个计划的部门领袖,以及所有参与计划的人,都要有不达目的不善罢甘休的热情,才有希望成功。
奇招3 最高招的服务:认错!
每个人都会赞同这句话:“客户永远是对的。”但未必明了“客户导向”的真谛。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假‘客户导向’之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在ING安泰只有一个标准答案:“是的!任何人都可以假‘客户导向’之名,向我们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我常开导员工,不管客户有理没理,只要他来投诉或抱怨,一概接受。然后很有技巧地让客户知道自己是不合理的,但是最终还是要满足对方,让他有种愉悦的先说出这句:“对不起,我们安泰错了!”会让客户觉得我们是一家很有担当的公司,员工也不必觉得错误是针对他个人而来,才有进步的空间。
“惊喜,这才是最高段的“客户服务”。有些员工觉得自己没有错,为什么要向客户认错?
这的确是蛮困难而且需要高度容忍的。因此我建议员工说:“对不起,我们安泰错了!”这样比较容易些。
遇上客户投诉时,员工的直接反应其实都是人之常情:第一,真倒霉,为什么是我碰到这样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人;第二,不关我的事,这个事情又不是我做错的;第三,找出错误的人,由他去负责。就像从前我们和银行或是邮局打交道,他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有错。真有错误,就推说是计算机当机,反正计算机也不会说NO!因为如果谁承认自己犯错,追究起责任来,可能会被调职或丢官。即使急着帮客户找出究竟是哪个部门的错误,也是
不对的。因为找出元凶于事无补,客户此刻最需要的是有人为他解决问题。当然最终还是要找出犯错的人,帮助他改进,但不必急在这一时,因为任何公司的作业流程都很复杂,如果花很多时间找谁犯错,岂不耽误了更正错误的宝贵时间。
奇招4 客户说不买反而是机会
我称这一招叫做“起死回生”,专门帮业务员克服客户的拒绝。业务员出去推销保单,最普遍的现象是,客户立即反应:“我不买。”业务员就追问:“这张保单很好,为什么不买呢?”任凭怎么强调保单的好处,客户还是不买。其实客户不买这张保单,并不表示他拒绝买保险。我们都很清楚,“心口不一”是人性的特色,无论中国人或是老外,常常嘴巴上说一套,心里想的是另一套。当然很多人否认这一点,说:“不是这样子的,我绝对心口如一。”其实不然,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心口不一,再怎么诚实的人也一样,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这个阶段应该换个角度切入:
1。拉拢客户的心。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同意他的话,因为当他说“不买”时,当下的气氛不免有点对立,我们当然不希望彼此存有这种负面的感觉,因此要想办法将对立气氛降到最低。
2。让客户心情放轻松。接下来就向客户提议:“你不买没关系,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啊!”这个很重要!先让客户的心整个松懈,再做要求。中国人对于“做个朋友”这样的提议是不会拒绝的。根据我的观察,百分之百都会响应说:“做朋友当然可以!”简短几句话,一开始的对立情势,已经转为朋友之间的和缓气氛了。
3。攻破客户心理防线。做了朋友之后,再进一步询问:“既然我们是朋友,你可以帮我做件事吗?”当然客户第一个反应是:“糟糕!他要我做事了!”一般人都会说:“要看是什么事情啊?如果你要我借钱给你的话,当然不行。”“不是这样麻烦的事。因为很多客户都不愿意买保单,所以公司要我们做个调查。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你不买保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客户不会马上给一个真正的答案,可能会随口说说:“因为保单设计不好”、“暂时没钱”、“好像不需要”等很多不同的理由。这些都是客户当下的一些借口而已,并非真正的原因。
绝地大反攻
4。针对理由,各个击破。最后绝招出现了:每当客户说出一个理由,我们当场马上响应:“是不是解决掉这个原因,你就愿意买保险?是不是排除这问题,你就会买这个保单?”这是个过滤手法,客户很可能心生惶恐,连忙说:“不是这样,还有别的原因……”之所以惶恐,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被你的话套住了。例如,客户可能会说:“保单设计不好。”“那将保单设计改过来,你是不是就会买?”“不是,不是这样,我是因为……”这样抽丝剥茧,把不相干的理由一一滤除掉,就可以探知客户心里真正的想法。比如:“我其实没有钱,如果有钱,我一定买这份保单,这是真正的原因。”
客户一说出这句话,就表示他已经说好,但是没钱。安泰对于这样的情境仿真,乃至于到最后该怎么临场应变,有一本小手册,专门教业务员面对各种“被拒理由”,如何反客为主、反败为赢。例如客户说自己真正的理由是“没钱”时,怎么办?客户当然有足够的钱来买保险,这时我们应该说:“这个保单这么重要,你就是借钱都要来买……”以前,客户说第一个理由,业务员就出招,客户说第二个理由,业务员再出招……来来回回折腾了一个月,一百个理由都说完了,大部分的交易还是没办法搞定,甚至还没说完一百个理由,客户就流失掉了。然而用这个“起死回生”的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决定案子的成败。这种“诱导默认法”(Implied Consent),利用快速紧密的攻防战略,让客户从防卫拒绝的心态,瞬间变成“只要解决一个问题,我就买了”。业务员从被动的、被客户兜在表面问题上苦无出路,转为主动出招,将借口各个击破,过程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这一招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太太要求你去做某件事,你可以问:“是不是我做好这件事,你就会开心?”如果太太说:“是!”那当然全力去做。如果她说:“不是!”“那要怎么做你才开心?”不断重复这个问话模式,最后一定能诱导出她心中真正的想法。
提醒大家:这种“诱导默认”的对话方式,用在商场上可以“起死回生”,但是用在人际相处,我认为并不妥当,别人会觉得你太厉害了。
人生1 不做跟昨天一样的事
年轻时起,我的工作态度就是,只要派给我的工作,我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尽全力做好。因为既然命中注定我在这时候要做这件工作,不好好做,岂不是浪费生命?我常勉励自己,是很有“运气”和“机缘”,才能做当下的这份工作。很多人看我个性很“不安分”,怎么也猜不着我年轻时当过公务员,而且是派在社会局发放救济津贴,和我日后一直从事的保险行业,有些类似关联。
冥冥之中,上天似乎有他巧妙的安排。我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下家庭,父亲是电车公司的职员,母亲在家照顾我和两个弟妹。从小到大,考试、念书从来难不倒我,靠着半工半读和奖学金,我一路念到香港大学毕业。因为个性内向、不敢发问,小学四年级时,我曾有过数学考零分的记录。但是一旦让我弄明白了,好强的个性马上就逼自己考个一百分,让大伙见识到我的厉害。
平常我给同学的印象是“成绩不错、很文静的好学生”,一旦上场踢球比赛,冲锋陷阵,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我那股“搏杀”的狠劲,为我赢得了一个绰号“亚丧”(广东话指拼命三郎的意思)。进社会做事后,我发现主管们对我的印象也是如此:“Patrick这年轻人,静静的话不多,但是很肯做事!”
其实,人都不喜欢做跟昨天一样的事情,但是事情总是要做的。何不将事情交给新来的、没有经验的同仁?我从自己的身上看到,例行公事对于资深职员来说,没什么挑战性,可是对新鲜人来讲,却是很好的学习契机。所以我常建议ING安泰的主管们,应该将机械性的例行公事交给新人去做,他们一定会很开心、也很有热忱地去做。“每个人都做自己觉得新奇的事情,就会感到快乐;资深的人若为了薪水勉强自己去做例行工作,不肯放手给别人,固然熟练度很够,可是并不会感到快乐,工作绩效也连带受影响。”这是我年轻时担任公务员最深刻的体会。
人生2 态度决定高度
常听到年轻的员工抱怨:“不知道是否入错行?眼前的工作既单调又没挑战,看不见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于是好奇地向我请教,年轻时的Patrick,一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没有人一毕业就坐上总经理的位置,年轻时的我也是从实习生做起,许多看似例行又单调的基层工作,其实是很好的磨练,就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当年的我沉默寡言、个性羞赧温和,与现在判若两人,但对老板交代的事一定全力以赴。
尽管年纪轻职位不高,却有一种自视甚高的工作心态──凡是交到我手上的工作,我都把它当做是自己的事业,拼命秀给大家看,因为有“我的参与”和“我的努力”,一定做得比别人好!果然“态度”决定了“高度”,我在短短三年内,职位连跳三级,一路高升,打破了公司过去的传统。最主要是我的工作心态,不像一般人“将老板交代的事做完,就算交差了事”,我会反复思索: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前面的人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常会去翻阅档案,希望对问题掌握通盘的理解。总之,每一个指派给我的工作,或是交付到我手上的任务,我都希望“因为有我的参与,而变得更好!”这是我年轻时工作的最大动力。我的积极表现,很快就让我升上了部门的小主管,并且在三年内坐上了部门经理的位置。当然这也和我很顺利地考上精算师执照,不无关系。
人生3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我不迷信,也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常提醒同仁有两种“教”是不能信的,就是“比较”和“计较”!
过去安泰成功之处,就是我从不跟寿险同业做比较,如果做了比较,原本安泰可以做得更好、更优秀,甚至是同业还没来得及想到的事,反被同业影响、牵制。另外就是不计较,因为当我们凡事很计较的时候,会让自己很不快乐,而且斤斤计较在小利益上,反而失去了感情、友谊,甚至是事业,这是很不聪明的。英国有句俗谚“Penny wise,Pound foolish”,正是意味着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守则1 成功者的四项特质
面对茫茫前路,年轻人难免提心吊胆,就像在迷雾中驾车行驶,既看不见路面,也摸不清方向,心中不断揣测:什么时候该迂回绕路?什么时候又该加速前进?告诉你,惟一能带你趋吉避险的,就是你自己的驾驶技术!一个新世代的年轻人想要成功,我认为应该具备四项特质,可以用ABCC来说明:
A:Adaptability应变力
B:BrainPower智力
C:Creativity创新
C:Courage勇气
这是个变动的年代,世界每一天都在改变,预测未来是最不安全的事,过去的成功也不保证将来一定成功。年轻人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改变是必然的,不改变才奇怪。”谁越能适应环境,谁就越具有竞争优势。年轻人应该对“改变”感到高兴,如果没有改变,那些工作经验丰富或占居高位的人,将永远都是赢家。因此我认为年轻人最需具备的特质就是“应变力”,第二个特质是“智力”。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有聪明才智不可能生存下去,年轻人一定要有思考分析和学习的能力,才能更快进入状况。在我的眼里,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其实差不多,端看你如何发挥。当然有些天才绝顶聪明、异于常人,但对一般公司营运来说,并不需要天才,要的是可堪造就的人才。
第三是“创新”。ING安泰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它和其他保险公司非常不一样,每个阶段都有与众不同的创意,足以在外商同业间保持领先的地位。年轻人也一样,不必担心绩效考核,而要担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还跟昨天一样?”如果工作内容和做事方法十年如一日,工作十年等于只有一天的工作经验,你有什么前途呢?每回鼓励年轻人,我都强调多看书、多吸收新知、多观察别人的经验,并且动脑筋去思考分析,绝对有助于培养创意和创新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就是“勇气”。勇气可说是信心的表现,我喜欢做事有信心的员工,他们不会枯等外界信息进来,而是率先采取行动,这就是勇气。明明知道做这件事有风险、可能会犯错,还是鼓起勇气去尝试,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当然心中要有应变的计划,如果怀抱应变计划,勇气一定加倍。
专注力量大
我观察到,有勇气的人大都懂得利用有限的资源,做事情容易专注,成功的几率相对也比较高。譬如年轻人刚跨入职场,因为缺乏信心,往往会同时应征五六家公司,谁给的条件较好,就去那一家。但是这种散弹打鸟的做法,到后来你会发现,没有人会雇用你。相反的,如果你专注于一家公司,把他们的情况弄清楚,成功机会将更大。
很多年轻人误以为有勇气改变环境,就是要不断换公司挑战自己,其实不然,兼具勇气与智能的做法,应该是待在一家公司而历练不同的职务,成功的机会比较大。记住!机会只留给准备好的人,想成功,就要尽量培养自己的实力,不断学习、历练!
守则2 乐观是唯一的方法
熟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凡事喜欢从正面看。在职场闯荡几十年,我并非盲目的乐观主义,也不是冲动型的凡事乱闯,但是每一次经过风险评估与分析之后,结果都一样:“乐观,是惟一的方法。”因为负面思考根本无法帮你解决问题。只有乐观,只有看机会,你才容易成功!所以“悲观是零机会,乐观至少还有机会”。因此面对挑战或是挫折时,惟一的方法,就是“乐观”。当然,“乐观”是自信的产物。而无论是“乐观”或“自信”,都让我深受好处:
1。因为自信,我自知总有办法可以因应,状况一定会好转,所以乐观。
2。发生问题时,我从不担心,只问自己“可以控制或无法控制”而已。道理很简单,如果是你不能控制的事,毋庸担心,因为担心也无济于事;如果是能控制的事,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3。面对批评,能改的我就改,不能改的我也不受影响;对于莫须有的批评,我的心从不为所动。
4。即使犯错,我也不担心,因为我有自信、也很积极,相信一定可以找出办法去修改它、矫正它,甚至反败为胜、反亏为盈。
5。因为有自信面对问题,不介意出错的是别人或自己,因此我可以直言不讳。对事不对人,诚实而快速地把问题揪出来,不会有所顾忌。
在我看来,习惯说话之前再三思考的人,多半是不太诚实的。英文里面有一句格言说得很对,我一直奉为圭臬:“诚实是最佳良策。”尤其随着年龄增长,记性越来越不好,只有“讲实话”才不会让别人感觉你颠颠倒倒地前言对不上后语。相信我,用正面思考和乐观的态度处事,凡事无往不利。好像我们打高尔夫球,打得杆数少,是我打得好,这天心情特别好;打得杆数多,等于我这天多做了运动,身体更健康,不也很好吗?
守则3 永远说YES,BUT……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令你终身感佩,因为他们的一个小小建议,让你终身受用不尽。我在马来西亚工作时,结识了当地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师级超级营业员。这位当时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传授了我一招与业务员相处的秘诀:“永远不能跟业务员说No!AlwayssayYES,but……”这一招果然厉害,化解了长久以来我和业务员之间兵戎相见的对峙。
首先,一定要让人觉得“跟你讲话永远有希望”。他提醒我,谈判时不要一开头就把事情讲死。当然公司的资源有限,不可能让人予取予求,但是即使明知不可行,也不能劈头一句:“这事绝不可能!”换种说法四两拨千斤:“这件事不是不能谈,但是公司目前有困难,暂时先缓一缓,你看如何?”毕竟人都是好面子的,无论如何都要留台阶给对方下。第二,让对方感觉自己被“升级”。在这之前,如果业务员有事跟我商量,我总是摆张扑克脸,端出精算师一副“别想占我便宜”的态势,高高在上,从不妥协,结果双方关系越来越恶劣。老先生点醒了我,人都是要面子的,如果能顾全对方的颜面,把对方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甚至让对方有一种“升级”的感觉,他才能敞开心胸,接受不同想法,和我一起把事情谈定。
第三,改变着眼点。把心态从“怎么做对我有好处”,改为“怎么做让对方也有好处”。因为只有双赢,彼此才能长久和谐,而这也是最高段的谈判技巧。
从大局与长远利益着眼
年岁渐长后,我发现老先生这套“永远说YES,but……”的应变之道,不仅谈判场合适用,应用在待人处世上,也有它圆融周到之处,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气氛。中国成语“以退为进”,和英文说的“AlwayssayYES,but。。。”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守则4 不要比老外还老外
很多在外商工作的基层主管,以为遵循总公司的文化或做法行事,就能讨得大老板的欢心。有些人甚至比老外还老外,要求更严格、更高标。想用这种方式取信老外,其实往往适得其反。
请记住,不论任何工作,最重要的是善用自己身为当地人的优势,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老外。因此我常提醒下面的主管,虽然在外商公司做事,但永远别忘了,我们的优势就在于自己是当地人,不要本末倒置,表现得比老外还老外。
守则5 能影响人才是大成就
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并没有钱,父亲在香港电车公司上班的薪水,只够一家人糊口,勉强维持生计。但父母亲总是慷慨解囊,经常接济从广东乡下前来投靠的亲朋好友。那时家中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几乎所有来香港的亲人,都会先到我们家拜访落脚。只见母亲忙里忙外,招呼亲友吃的住的,从没有丝毫的不乐意、不欢迎。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多一位客人,多放一双筷子就是了。”经年累月下来,几乎花光了家中的积蓄。他们没有钱买自己的房子,但是一直很快乐、也很自豪有能力照顾亲人,这幅景象经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个性重义轻钱财
可能是受到父母亲的影响,长大成人后,我的个性也是喜欢扮演老大哥的角色,帮助他人,保护弱者。
安泰的员工都知道,我最不能容许办公室里有性骚扰的行为发生。一个员工一时起贪念偷公司的钱,我都可能原谅他,但是对于欺负弱者的行为,无论如何我绝对不原谅。在我的想法里,偷钱还得凭本事,而且对象是冲着公司来,但是性骚扰却是欺负一个女孩子家,真是很差劲的行为。私底下,朋友们都知道我喜欢帮助人,几乎是有求必应。我一直有个想法,认为朋友来找我帮忙,是给我面子,一定要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如果考虑再三、问长问短的,已经伤害对方了。因为他来开口之前,内心一定有过一番挣扎。
钱,可以再赚回来,朋友却是一去不回的。我总觉得人生在世,能够帮助或影响他人,才是最大的成就。中国人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一直是我心中自我期勉的最高境界。
一路走来,我很骄傲自己从事的保险行业,是一个可以帮助人的金融服务业──给客户长期承诺,让客户愿意拿出钱来买未来保障的行业。
有些人主张企业必须赚钱,以为这是企业存在的惟一目的。其实不然,我认为利润不是目标,而是结果。就好像在球场上赛球,我们是看着“球”打球,而不是看着“计分板”在打球。
荣列杰出校友
我常被人问道:“为什么每天都是快快乐乐地去上班?”答案很简单:“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每天都在帮助人和影响人!”这是一个责任的行业,不只为公司赚钱,也为社会维持安定的基本生活水平。
放眼未来,中国大陆更是一个我想去“好好发挥影响力”的市场。
2001年适逢我的母校香港大学九十周年庆,校方特别发行纪念专刊,名为《GrowingWithHongKong》,记载一个世纪以来香港走过的繁华岁月,和历年来对香港建设有功的杰出校友。翻开此书,首页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在1923年返校的留影大合照,他是港大首届医学院的毕业生,成绩第一名。而我何其有幸,也被校方编列为保险界卓越成就的杰出校友。图文照片能与世纪伟人一同刊载在母校的纪念专刊上,真是无比荣幸。
最欣慰的事特刊的编辑委员告诉我,她是听到电台访问我谈前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