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色图腾-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ɡ季拥耐乘У幕埃抑挥屑岵慷油耸匚咚购樱╒istula)和桑河(San)河川线的后方,适时的寻求反击的机会,尽管这种机会微乎其微。当然作为统帅要让他放弃全国大部分的工业设施以及煤田恐怕很难作这个决断,更何况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挽救波兰的危亡。
如果我是英法军队的统帅的话,我就会更加果断的使用手中的机械化部队,利用在大部队云集在法国国境线上的机会,对渡河的德军前进的侧面发动一次装甲部队的反击,威胁其左翼攻击,并终结其前进步伐。然后就可以把德军拖入无限的消耗战中去。这对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联军来说是最为有利的,而德国人则经不起这样的拖延的,这样局势就可以扭转过来,找回主动权。”
盛杰边说边注意朱可夫的神态,见朱可夫不断的点头,好像对于自己的论点比较认同。
而后的两周内盛杰就开始参与到军区演习计划的制定工作之中去了。
由于朱可夫要求强化机步协同能力的提高和演练,所以军区作战处把演习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了机械化部队和步兵部队的配合当中。而盛杰则不断的对计划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他从处于守势的一方计划中极其被动的地方着手开始设计自己的方案。
后来朱可夫竟然让他的指挥防御部队的作战演习。于是守方部队在盛杰的指挥下从初期的静态防御战迅速转入机动防御。而盛杰指挥部队在基辅军区周遭地形中除了坚守可以让敌人长驱直入的少数几个高地以外,在北部战线上的坦克部队都开始进行机动防御,用一个坦克旅外加一个步兵师在山谷中挡住攻方惊涛骇浪般的冲击,其它部队在四周机动歼敌,在将敌人的攻击力量消耗得差不多以后,全线转入反攻,长驱直入突入对方腹地,直逼敌军核心位置;在南线,不与优势敌军缠战,而是适时将预备部队转入外线进攻,渡过了第涅伯河,包抄敌军机械化部队的后路,将这支敌军围住,使得战局朝有利于自己一方倾斜过来。
看到如此精彩的演习,朱可夫大呼精彩,对于盛杰的作战指挥和装甲部队的使用上赞不绝口,说自己没有看走眼、挑错人,并且还上报国防人民委员会要求给予盛杰正式调往基辅军区的调令。调动虽然最后没能实现,但是盛杰却开始在朱可夫这些将帅眼中崭露头角。
※※※※※※
注一:最近看了有些朋友的评论,意见非常中肯,在此斧钺非常感谢。另外想就苏军坦克车载电台问题作一些解释。1931年12月6日,A&;#8226;O&;#8226;费尔索夫被总参谋部派往T2K坦克设计局主持BT…5的工作。研制工作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用国产M…5航空发动机(由米库林领导设计)取代进口的自由发动机(Liberty)。除此之外,BT…5坦克还将安装威力更大的45毫米火炮,替换BT…2上的37毫米炮。BT…5坦克还为车长装备了71…TKI无线电台,并在炮塔上安装扶手状天线。所以说并非苏联没有这个技术储备,也不是老一辈将帅的观念问题,因为军械的制造和生产他们仅仅有否决权(也就是是否可以成为制式装备而已)。完全是因为坦克设计者没有实战的数据,而且苏德战争前苏联所经历的几次战争都是以强对弱(无论日本、芬兰还是波兰),于是主观上为了便于量产而暂时不装配车载电台。但是他们是有装置电台的计划的,因此才能在苏德战争一开始就大量装配,但是由于时间和材料等的限制,无法装备到每一辆坦克。
注二:原先写的可能有点乱,没有交代。1940年苏联恢复军衔制,苏军团级指挥员领上校衔,而苏芬战争后,盛杰回国就因战功升为旅级指挥员,因此现在跟着520局的设计师们一起升级后,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少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六节 疯狂的东瀛人
第六节疯狂的东瀛人
说起没能调动成功的原因,不光是盛杰自己,就连朱可夫都觉得惊讶。报告递上去结果回答是抱歉,沃斯克列先斯基少将已经被暂时借调到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了。盛杰自己实在是弄不明白,自己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吃香了?先是朱可夫点名要他参加演习,现在又是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要自己。不过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借调自己干什么?
后来他才知道自己由于在T…34K的设计工作中的杰出表现,使得莫洛佐夫等人对自己推崇备至,以至于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想让自己去参与其他同期正在设计制造的装甲车的验收工作,提供些意见,看看哪些装备更合适装备全军。
经过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人员介绍,盛杰才知道原来当时苏联的现代军事思想已经完全走在了世界的前头。早在20年代中期,当时任红军参谋长的图哈切夫斯基就已经开始要求军械制造部门为炮兵部队设计制造装甲炮兵牵引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火炮的机动性,以提高与坦克部队的协同能力。当时为了是否有必要制造装甲炮兵牵引车而在红军高层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结果还牵出了最早的设计制造自行火炮的想法。有人提出既然要用装甲牵引车来牵引火炮,那么为什么不能把火炮和装甲车结合在一起呢?这个想法非常诱人,火炮已经成为了装甲车的一部分,也就不需要像马拉火炮那样费劲地从马身上卸炮,将炮推入发射阵地,手忙脚乱地准备发射,如果需要转移阵地,那么还得将上述程序倒过来来一遍……还可以跟上坦克的突进速度,提供炮火支援。于是当时便开始设计制造自行火炮,30年代初就诞生了基于T…18轻型坦克的自行火炮,而且还有反坦克型和榴弹炮型各两种方案,不过由于T-18的尺寸太小,使得这些自行火炮的战斗室过于狭窄,而且对于T-18这种轻型坦克来说,它的结构能否承受这些火炮的后坐力也是个大问题,这些不利因素没能通过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的验收,最终未能让它们投产。后来又有其他的一些改进设计,包括基于T…26坦克的自行火炮设计方案,但是由于大清洗中部分设计人员受到牵连,而力主这些计划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也成为了被清洗人员中的一个,结果这个计划就搁置了下来。而如今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已经平反,所以就有人把这个计划又提到了台面上来。
参加过一次坦克验收工作的盛杰不得不承认,苏联对于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验收和检验实在是非常缜密和严格,而且还非常能够总结。他们不停的给设计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又使用近乎苛刻的审查方式,使得苏军的这些武器都非常的可靠,尽管这些武器未必很先进。
在其后的三个月内(1940年11月~1941年1月),盛杰参与了各类装甲车的验收检验,还不停的和各个设计部门提出意见(当然是以后世人的观点来看这些装甲车的优劣)。虽然看过后世世界各国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等各类装甲车辆,但是面对如此名目繁多的装甲车辆实在还是看的眼花缭乱。不过他还是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在各类装备中他向管理局推荐了几种:SU…37自行火炮(基于T…37坦克)、新改进的SU…14…BR2自行火炮(基于T…35重型坦克)、IT…28架桥车和ET…28装甲抢救车等(基于T…28中型坦克),当然也少不了БМ…13火箭炮系统(也就时喀秋莎),不过他更看好即将诞生的基于T…34坦克底盘的“装甲家族”。(盛杰不知道就是由于他的建议,原本没什么作用的T…35和未能好好使用的T…28和T…37都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而且几乎所有的T…35都在换装的同时被回收进行改装成为SU…14…BR2了)
另外,盛杰还向红军军械工程部推荐了其他一些优秀武器,希望这些装备能够迅速装备苏联陆军。例如120毫米M1938迫击炮,这种武器是苏联在战争中最为成功的步兵武器之一,它作为120毫米迫击炮非常轻巧,只有280公斤,可发射16公斤炮弹,射程可达6000米,命中率也很令人满意,而且可以在步兵需要火力支援的时候迅速投入战斗,它在其它各种迫击炮(50mm,82mm,107mm,160mm)中绝对是山地作战部队的优良选择。
另一个武器就是CC75毫米无后坐力反坦克炮(苏联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是上层不太重视,没有正式投产,直到美国的M20在朝鲜战争中的出色表现才使得苏联重新开始重视无后坐力炮),它的近程反坦克效果几乎可与德国的88高射炮相媲美,但它仅长米,重53公斤,可打击6400米以内的目标,使用10公斤炮弹,其反装甲高爆弹对付大多数坦克都非常有效,这种轻便支援武器完全属于步兵,可以装备到一个班,用于拔出碉堡、攻击加强阵地和对付坦克都而无需请求几十公里外的炮兵部队的支援。
还有就是技术非常领先的榴弹炮,近似于战后苏联的D…30牵引式122mm榴弹炮,口径稍小了一点,只有105mm,但是作为步兵部队的制式装备却能非常有效的提供足够可靠的火力。这种武器编号为105毫米M1940/15型牵引式榴弹炮(由于当时苏联追求大口径武器,因此结果没有投产,但是却成为了战后D…30的原型),M1940/15使用三条而不是两条炮架,可以干净利索地折叠起来以备牵引。在实际操作中,三条炮架与一个发射基座形成一个炮声可以快速成圆周旋转的平台,从而提供极佳的稳定性、而且其后坐系统的两个不见安装在身管顶部而不是常见的上面和下面,由一个独特的金属防护盾覆盖。车轮比使用发射底座的大多数其他系统要抬高许多,这是火炮迅速转向目标运动时清除车辙的一个必须的特点。它没有使用典型的驻锄,而是使用道钉稳定炮架末端,高低射界可达…7~65度,发射标准炮弹最大射程为14800米,火箭助推性炮弹为21000米,长身管时该炮由上佳的表现。在执行不间断打击任务时,每分钟可发射8发炮弹。弹药基数为80发。不过盛杰也和设计者提了个意见,就是不采用105mm,而是改为两种:1、把口径扩大为122mm,因为苏联生产的炮弹105较少,相对的122的更多,更便于补给,而且这样也可以增大威力。2、以该炮为基础改为76mm或85mm的反坦克炮,而且以后世人的观点来看牵引式火炮的正侧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行火炮小一半。它在单独与坦克战斗中,特别是在最大射程处战斗时,投影面积小比装甲或机动性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这种火炮唯一的缺点其实也是苏联当时的国情造成的,就是没有如此多的车辆用来牵引,当然这也是世界各国军队的通病,就连当时最机械化的德国依旧还在使用马来驮载步兵火炮。
最令盛杰欣喜若狂的就是发现了可以和德国的FLAG18/36/37高射炮,也就是德国引以为豪的“无敌88”比肩的武器——Г…40型100mm移动式防空/反坦克炮。这种高射炮也可以针对地面目标平射,100毫米口径允许使用重型的有效炮弹,50倍径的长身管有助于炮弹达到834米/秒的高速度。该炮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都有非常优秀的射程,垂直可达13643米,水平射程可达18660米。Г…40使用自动机械后膛,有助于达到卓越的射速,在平均每秒的间隔可发射一颗炮弹,较之“无敌88”还要快(FLAG18每3秒可发射一颗炮弹)。第一颗炮弹手动装填上之后,后膛会紧接着关闭、打开并弹出弹壳,当新炮弹完全填进炮膛后再关闭,如此周而复始。与德国88毫米高射炮不同,Г…40的炮兵分队在火炮后膛周围有一个操作平台,多数炮手在开炮时不会受炮架的影响。一个大护盾可以保护炮手不受来自前方轻武器火力和炮弹碎片的伤害。炮架在火炮机动的时候可以向前折起,平台也是如此,但Г…40仍然体形巨大,但其优良的性能让盛杰依旧青睐有佳。
就在盛杰为装甲车辆验收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远东的日本酝酿已久的又一场针对苏联的阴谋发动了。也许是在哈勒欣河畔受到的教训还不足以让他们牢记,又或者是在东南亚的征服狂潮带来的刺激使得他们盲目自大,反正不管是什么原因,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日本陆军部开始垂涎起苏联在远东的石油和煤矿资源来。已成为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极其庇护自己的老下级和作为自己嫡系的关东军。他为关东军不久前在哈勒欣河的失败归结为准备的不充分和没有足够的支持,致使关东军放不开手脚,丝毫不提关东军的实力上的差距,而且还极力为关东军优先供给武器装备,妄图打造一支不败的帝国“皇军”。也正因为他的庇护,关东军似乎也有些忘乎所以了,他们精心策划了一次庞大的进攻,来挽回他们所谓高贵武士的面子。
1940年12月8日,首先是桦太岛(日称,库页岛的一部分。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根据《普次矛斯条约》萨哈林岛沿着北纬50度线被分成两个部分。当俄国人占据着岛的北部时,日本人在岛的南部建立了殖民地桦太。)的日本驻军突袭北萨哈林岛的亚力山德罗夫斯基,当地驻军毫无防备,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驻岛苏赤塔方面军第15集团军所部在坚守三个昼夜之后,最终不得不放弃最后据点雷布诺夫斯克,撤至尼古拉夫斯克。至此,日军占领全岛。
就在萨哈林岛争夺战开始后几个小时,日本关东军第一、二飞行联队出动轰炸了哈巴罗夫斯克、中乌拉加尔、斯沃博得内和共青城的苏军几个主要空军基地,苏军远东空军部队几乎陷入瘫痪。随后,关东军集中了第9、10、11、14、25、29六个师团和第4战车旅团突击了哈巴罗夫斯克-拉扎列沃一线的苏赤塔方面军第35集团军和红旗第一集团军的农垦军。农垦军和第35集团军损失近两个半师,才突围撤离。而在奥布卢奇耶比罗比詹,红旗第一集团军的第38步兵师被3倍于己的敌人包围,闻讯赶去支援的第39步兵师遭遇伏击,遭受重创。随后突围的两支残军开始重新组织防御,企图在拉维塔亚阻截日军继续推进,但未能成功。终于伤亡过半后,被迫退守斯沃博德内。
远东方面军司令什捷尔恩立即上报国防委员会和斯大林,同时组织部队就地展开防御和反击。随后的一周内,双方各自投入了近15万人的兵力展开拉锯战,互有攻守,但都没有占到一丝上风。
战况陷入了僵局……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节 统帅召见
第七节统帅召见
最高统帅的召见是出乎盛杰意料之外的。当时他不在莫斯科分配给自己的寓所里,而是在红军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他听说上级决定委派他新的职务,于是就去找管理局局长达沃卢波夫中将。这位将军在当时可以算是非常精通机械化的老一辈红军将领了,他在西班牙内战时期就指挥过早期的坦克部队。他是一位为人谦和、头脑冷静、精明强干、精通现代战术的军事家,在军界虽无盛名,却很有实际经验。盛杰一向尊重他的意见。他俩在局长办公室里从容地饮茶聊天。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局长拿起话筒,照例先报了姓名:“我是达沃卢波夫中将”,但他脸上忽然显得有些异样,抬眼望望盛杰,低声说:
“找你的,彼得罗&;#8226;沃斯克列先斯基……斯大林同志的助手打来的。要你接电话。”
盛杰接过话筒,报了姓名。一个陌生人不带任何命令的口吻,用平静的、好像经过训练那样沉着的声音向他问好,不叫军衔,而是称“彼得罗&;#8226;伊里奇涅夫同志”,然后很客气地问他能否在今天下午两点钟去见斯大林同志,并问汽车开到什么地方来接。
“如果不太麻烦的话,就开到机械与装甲车辆管理局大门口。”盛杰回答。
放下话筒后他对着沃卢波夫疑问的目光好一会没有做声,不愿流露出突然攫住他的激动情绪。自从苏芬战争后盛杰开始注意自己的军人仪态,不太喜欢别人看到他激动的样子。最后他看看表,平平淡淡地说:“过一个半小时……去见最高统帅。原来是这么回事。”
“不过你要注意,彼得罗&;#8226;伊里奇涅夫,”达沃卢波夫挽着他的胳膊提醒他说,“在那里不论问你什么,都不要急于回答。所有见过他的人都说:他不喜欢太灵敏的人。还有千万别忘了:不能叫他的名字和父称,就按正规称‘斯大林同志’。他讨厌别人叫他的名字和父称……晚上我到你那里来,你把所有的情况给我详细讲讲……”
在斯大林的装饰着橡木镶板的客厅里光线很暗淡,窗外是灰蒙蒙的深秋寒冷天气。两位盛杰不认识的将军交叉着腿,坐在结实的、蒙着硬面子的椅子上,他们在默默地等待着。当那位头发斑白的中年上校(是他陪盛杰乘车前来的)带他走进客厅时,一个身材矮小、秃了顶的人从摆满电话机的宽大的写字台后站了起来。这人穿着普通便服,干巴巴地微笑着,疲惫得发灰的面孔上毫无表情。他看着盛杰的眼睛,用没有骨头一般软弱无力的手同盛杰握手,说是需要等一等,但没有讲明要等多久。他亲自把盛杰带到两位将军旁边的一张空椅子跟前。
“请您就在这儿……”
盛杰坐了下来,这个穿便服、带倦容、秃顶的人——正是打电话到管理局的那个人——朝他笑笑,带着惯有的礼貌用发黄的指头轻轻碰了一下盛杰拿在手中的公文包。
“彼得罗&;#8226;伊里奇涅夫同志,请允许我把它放到角落里去,这样您会方便些。”
他小心地把盛杰的公文包拿走,轻轻地靠在桌子后面的储物柜里,然后同样轻手轻脚地坐回到自己那只放着文件和电话的桌子跟前去。
盛杰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室内一片寂静,可以闻到一股淡淡的木器味儿和暖气管发出的气味。秋天的莫斯科已经白雪遍地,隔着这古老、厚实的石墙,甚至听不到一点白昼的喧哗。走廊里听不到讲话声和脚步声。
客厅里也没有声音,没有人走动,听不到椅子嘎吱嘎吱的声响。
穿便服的人默默地坐在桌旁。两位不认识的将军默不作声。盛杰也一言不发。“斯大林可能就在旁边的屋子里,房门马上会打开,于是客厅里就走进一个人来,这个人的形象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里,比自己父母亲的容貌更难以磨灭。”盛杰想到这里,越来越奇怪地感到自己在这打不破的寂静中陷入了一种神思恍惚的状态,感到对这次谈话毫无准备。或许两位陌生将军和坐在桌旁带着倦容的人也有同感吧。
这儿的一切都说明了,有一个支配着战争命运和千百万人命运的人物每日每时都待在这里。千百万人怀着坚定的信念准备为他而死,准备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准备一看到他站在主席台上淡淡一笑或者挥一挥手,就欣喜若狂地高呼和幸福地欢笑。盛杰所以产生这种紧张的等待心理,还因为斯大林这个听惯了的响亮、有力的名字,似乎并不仅仅属于某个个别的人,而是同一个独特的人联系着,这个在当时的苏联给予人们所谓的希望和信念而在另一方面又操控着无数人生杀大权的人。
客厅里谁也没有打算开口说话,似乎讲话声会把大家引入另一境界,从而破坏某种神圣的东西。身体笨重、上了年纪的中将叉开肥壮的两腿,悄悄地变换着姿势,但皮靴突然在椅子下面“吱嘎”响了一声,他好象被这声音吓了一跳,涨红了脸,瞟了瞟邻座那位外表整洁、神态端正的年轻炮兵少将。中将刷得干干净净、熨得服服贴贴的军装上没有一条折皱;他挺胸而坐,眼睛凝视着那个穿便服、身材矮小、一直坐在写字台旁边翻阅文卷的人。
十四点十分,那个面带倦容、穿便服、秃顶的人根据只有他才知道的某种迹象,断定斯大林已在近旁。
他轻手轻脚地站起来,不等呼唤就走进办公室去,回来时把门半掩着,说了一句:“请吧,彼得罗&;#8226;伊里奇涅夫同志。”
盛杰走了进去,竭力不露出紧张害怕的样子。
在最初一瞬间,他末细看这间象大厅一样宽敞的办公室。会议长桌上庄重地铺着绿呢台布,另一张大桌上是地形图和几架电话机,长长的皮线一圈一圈地拖在地毯上。在这一瞬间,盛杰全神贯注,只看见斯大林本人——矮个子,乍看不象画像上的样子。斯大林穿上穿着没有响声的软靴,踩着轻软的步子,身体有点摇摆地迎着盛杰走来;身上穿的是两肩微削的陆军式直领制服,厚厚的唇髭和浓密的眉毛稍见斑白,一对狭长的淡黄色眼睛安详地朝他看着。盛杰心想:“他现在要问我什么呢?”
斯大林跟盛杰打了招呼,但没有和他握手,没有请他坐下,自己也不坐。斯大林开始不出声地在地图桌边的地毯上踱步,把似乎不能弯曲自如的左手放在肚子前面。
经过相当长的沉默之后,斯大林走到办公室一头的写字台前站住,朝盛杰转过半个身子,用含糊的语气问道:“您对于最近的事件有什么想法,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
盛杰没有完全理解斯大林提出的问题,想问问清楚:“您指的是哪个事件,斯大林同志?”但他没有这样问,却用审惧的声调费劲地回答说:
“如果您指的是远东地区最近的战事,斯大林同志,那么,我认为只要我们不让日本人突破斯沃博德内-中乌尔加尔-共青城一线的防御,我们就有机会展开反攻,而且我感到,这将使战况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
“您仅仅感到呢,还是确信,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
盛杰迟疑了一下,说道:“我确信,期大林同志。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在防御中消耗敌人,以及能否运动战中彻底分割和歼灭入侵的敌人。”
盛杰没说下去,他感到斯大林在听完他的回答后,动了动他那并不宽阔的、鼓起的背部,似乎要他停下来,表示自己同意他的意见。
办公室里阴冷而安静。斯大林从烟缸里拿起烟斗,转过身来,划了根火柴,点燃烟斗,同时,眼睛从火柴的火焰上面紧紧盯住盛杰,他似乎没有听清别宋诺夫的回答,坚定地说:
“如果我们派您指挥一个机械化混成军,您不会有异议吧,别宋诺夫同志?我们很了解您指挥部队在芬兰作战的情况。朱可夫向我大力的推荐您……”
盛杰想:“这么说来,关于我任职的传闻倒是真的。如果回答说我不完全理解任命的理由,或者说这次任命使我感到突然,这虽然是实话,但显得有点傻。这么说,我是朱可夫提名的。没想到事情正好是这样。”
接着他回答:“斯大林同志,我是一个红军军官,不管派到哪个岗位上,我都坚决执行命令。”
“我估计您在机械管理局也待的够久了,现在也该重新回到部队作战了,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照我看,您对这一点也不会有意见。”斯大林缓缓地摆了摆手,灭了火柴。“到地图这边来吧。”
盛杰轻轻的走了过去。此刻盛杰站得离斯大林这么近,以致可以闻到他衣服上甜丝丝的烟草香味,从侧面看到他那开始斑白的粗眉毛和有着麻点的发灰而租糙的面颊。斯大林望着地图沉默了一阵,慢慢抬起淡黄色的眼睛,眼睛里含着由衷满足的笑意,这使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了。
“我不反对您的论断,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斯大林低声说。“远东方面军在斯沃博德内-中乌尔加尔-共青城一线也只能进行防御,没有力量进行反攻。如今在欧洲的情况想必您也有所了解,局势完全在德国的掌控之中。现在欧洲大陆上除了资本主义英国以外就只有我们能够威胁到他们了,尽管我们和德国有协议,但是我们不能指望他们能够完全遵守这薄薄的几页纸。为了在欧洲保持足够的兵力以防范德国人,因此我们不可能抽调大量的部队投入远东的反入侵作战。国防人民委员会也认为此刻不宜和日本展开全面作战。但要让日本人彻底放弃对苏联的图谋,就只有打残他们的关东军,使得他们没有力量能够再次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因此就必须要有一支部队去打破远东战区僵持的态势。设想是这样的:由远东方面军和赤塔方面军群在正面构筑坚强的防线,阻滞日军的进一步向内深入。同时要有一支行动迅速的部队快速穿插至波亚尔科沃-列宁斯科耶一线打击日军的补给线和后勤部队,迫使日军与我远东方面军集群决战,从而彻底的打残日本关东军,从根本上消除远东的隐患。”
说到这里,斯大林他开始顺着厚厚的、听不出脚步声的地毯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一面咳嗽着,又像在清嗓子。他那肘部弯着的、不甚灵便的左手放在腹部稍前的地方;狭窄、微削的两肩有点向前弯。
停顿良久,他继续说:“因此,我们准备从外贝尔加军区的预备队里抽出一个装备良好的摩托化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一个坦克团,组成一支机械化混成军。朱可夫同志极力推荐您,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他认为您是非常好的人选,尽管您从未担任过军一级的指挥官,但是他说从您在基辅军区的演习中的表现来看,您完全有指挥一个军甚至一个集团军的能力。
国防人民委员会也同意这个想法。所以这个军将由您指挥,去加强远东方面军,并展开大规模的反击。您要彻底击溃日本关东军。您在这方面有什么设想吗,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
“斯大林同志……”盛杰说,他懂得斯大林为什么要对他说到关于苏德关系的问题,那是因为时间——对于斯大林来说必须尽快解决远东的威胁,这样他才能放心的应对来自西方的各种可能。“我想说,斯大林同志,现在一切取决于消灭这个庞大的日军集团的速度。既不能排除日军从苏维埃城-阿穆尔河以东一线突破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他们沿阿穆尔河向西迂回打破防御的可能性。听说我军的行动不是很迅速,有些重要的据点尚未完成防御……”
盛杰刚说出最后一句话,马上想,“这一点他比我更清楚,也许我讲得不适当。”但是斯大林把擦燃的火柴拿到烟斗跟前,微微点了点头。
“您说日军可能改变进攻方向吗?没有弄错吧,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日本人正从满洲里向哈巴罗夫斯克方面调动兵力,这个情报倒是有的……请继续说吧。”
“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把部队调往前线,斯大林同志。”
斯大林用烟斗嘴触了触厚厚的淡棕色胡子,似乎在专心考虑什么问题。过了一会,他用非常明确的话气强说:
“当然,国防人民委员会也有这个意思。”
他走到办公室最里面的写字台边,拿起电话筒,但他清了清喉咙、咳嗽了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