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历代游记选-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悲者矣。”;也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但作者最终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这极富哲理的论点来,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思索、倾倒、振奋。岳阳楼也终因此篇而扬名华夏。  全文写景议论就一个“异”字生发、展开。景色的变化以及随之此起的感情悲喜的变化,源于“异”辽;最后的议论,也围绕着“异”字。本文开始叙事,中间写景、抒情,最后议论。写景部分分全用对比,八百里洞庭“衔远山,吞长江”的浩瀚气势正是作者襟怀的写照。写景为抒情、议论、铺垫张本,环环相生,转换自然。韵散相间,奇偶互用的句式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色的描写,以及因景引起的对忧乐的评论,表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其思想感情突破了个人的悲喜而着眼于天下,因而高于一般的“迁客骚人”,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北宋前期改良运动领袖,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景祐年间开封府,因上《百官图》剌时相吕夷简,贬饶州。后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戍边多年,西夏不敢凯觎,人称“龙图老子”。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院副使,参知政事。诗、词、文均很出色。有《范文正公集》。

    。。。

 ;。。。 ; ;
●宋朝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舍于其址,而牵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梅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安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题记:这是篇借题发挥的文章。文章开头,记叙褒禅山之名的由来,然后考证褒禅山也叫华山,其中“华”的读音应是“花”,是花草之“花”。说现在读“如“华实”之“华”者”,是错误的。作者借游褒禅山洞的经历,抒发感想,作者叹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啊!要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就要比别人有更多的付出。文章以记叙助议论,阐述层层深入,议论全面、透辟,有很强的逻辑性。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代表了王安石文章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游记多议论的特点。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曾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县),知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政绩显著。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论理财之道,主张改革朝政。嘉祐六年,自度支判官除知制诰。神宗熙宁二年(1069)参加政事,力行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王安石几度任免,终因政敌众多,推行不力,流弊丛生而告失败,晚年引退江宁,不问政事。有《王荆公诗文集》。

    。。。

 ;。。。 ; ;
●宋朝 黄州快哉亭记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题记:快哉亭在什么地方?当长江出西陵峡之后,汇合沅江、湘江、汉江、沔江,气势更加壮阔,等长江流到赤壁之下,竞如海一般了。快哉亭就在这个地方。可以看到大江奔流的盛况,所以苏东坡名之曰“快哉”。作者这样描述在还快哉亭的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这正合东坡居士的胸怀,“快哉亭”这个名字叫到了最妙处。

    文章用平淡、朴实的文风铺叙开来,最后说到了人生境界的妙处:“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况且“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谁又不快乐呢?真是“快哉亭”啊!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辙,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东坡弟。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

 ;。。。 ; ;
●宋朝 烟霏楼记
    烟霏楼者,本西楼也。太守仲并更名之。

    余自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烧苇夜行,投宿民舍。迟明,道上车夫与牙兵相詈击,慰谢之,然后肯去。践小杨湖,一步数陷,所过空堤绝岸,败芦衰莽而已。入灈港,乃见黄梅诸峰雄秀可喜。而百余里之间,碎坡丛岫,靡迤连接,浅泉细石,经络田畔,则蕲之士无不辟而居者相望矣。

    然而州无城堞,市无廛肆,屋无楼观,佳卉良木不殖,公私一切简陋。四方之集徙者,以欺诞苟且为生,促具衣食则止。其于绝埃烦,近清凉,理榛荒,致茂好,居高览远,以遂其生之乐,非惟不能,亦未之知也。故郡之涵晖、见山与超然观之废址,不散则逼,景蔽而意昏,皆不足以处。  烟霏者,直通判厅直西。其下中洲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盖一州之观,无以过此。

    夫蕲,山泽之聚,淮之名城也,岂其天趣不足哉?特地力有未尽尔。以余之不肖,忝长吏于是,不能疏涤其陋以安利之,徒品择其美以自纵也,岂古人所谓富而教之者乎!顾今之吏有不可以此责者,故记其说以遗通判事朱君俉,刻之楼上,使蕲之人能尽其性之德以为材,尽其地之力以为利,生殖遂长而英发,器用坚实而久成,如韩之乐,公刘之芮鞠,淇澳之君子,亦欲其知自兹游者始也。

    绍熙三年正月四日

    题记:烟霏楼在蕲州,即现在湖北的蕲春县,是那风光最好的风景名胜。作者从湖口渡江,沿淮北上至王潼州,最后几经曲折终于到达蕲州。围绕烟霏楼为中心,浓墨重彩描述蕲州的风光,“烟霏者,直通判厅直西。其下中洲隐士李之翰所居,稍有水竹花石之胜,四旁庐宅,以宽且远,不见甚陋。鸥鹭之羽,鸡犬之声,飞走喧寂,各会其性。林樊间错,晻霭西去,对灵虬、马下等山,拱揖宾伏,阴晴旦莫,天地之气迭为降升,登之者亦如在吴、越绮丽之乡,湖、湘清幽之滨,使吟者忘句而饮者忘酒也。”蕲州是“淮之名城”,如作者所述,是个好去处!

    作者简介:叶适,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人,淳熙五年进士,后去官。烟霏楼在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乃一州风光佳胜之地。

    。。。

 ;。。。 ; ;
●宋朝 雪窦游志
    岁癸已春暮,余游甬东,闻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__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湖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临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鸡洞”,相传凿石破山,有金鸡飞鸣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路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图画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兔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隐秀,翳万杉间,溪声绕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华,多留题,不暇读;相对数步为漱玉亭,复泉,窦虽小,可汲,饮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为两。先朝御书“应梦名山”其上,刻石其下,盖昭陵梦游绝境,诏图天下名山以进,兹山是也。左折松径,径达雪窦;自右折入,中道因桥为亭,曰锦镜,亭之下为圆池,径余十丈,横海棠环之,花时影注水涘,烂然疑乎锦,故名。度亭支径亦达寺,而缭曲。主僧少野,有诗声,具觞豆劳客,相与道钱塘故旧。止余宿;余度诘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岩,流瀑自锦镜出,泻落绝壁下潭中,深不可计。林崖端,引手援树下顾,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练,触崖石,喷薄如急雪飞下,故其上为飞雪亭。憩亭上,时觉沾醉,清谈玄辩,触喉吻动欲发,无足与云者;坐念平生友,怅然久之。寺前秧田羡衍,山林所环,不异平地。然侧出见在下村落,相去已数百丈;仰见在山上峰峦,高复称此。

    次妙高台,危石突岩畔,俯视山址环凑,不见来路。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动人;凡陵登,胜观花焉。

    土人云,又有为小雪窦,为板锡寺,为四明洞天。余兴亦尽,不暇登陟矣。

    题记:雪窦山是四明山的一个山峰,又称云梦山。在溪口风景区附近,作者以为“闻雪窦游胜最诸山”,雪窦山是最美的山。雪窦山是“山势奥处,仰见天宇,其狭若在陷井;忽出林际,则廓然开朗,一瞬百里”。而且山上有许多亭子,在千丈岩上,还有瀑布泻落潭中,潭深不知底。山上不但有“危石突岩”,还可以“周览诸山,或绀或苍;孟者,委弁者,蛟而跃、兽而踞者,覆不可殚状。远者晴岚上浮,若处子光绝溢出眉宇,”作者看的胜景太多了,以至最后筋疲力尽,连小雪窦上的板锡寺都不能登临观看了。

    作者简介:邓牧,字牧心,钱塘人,号九锁山人,世称文行先生,宋亡不仕。雪窦山为四明山分支,又称云梦山。

    。。。

 ;。。。 ; ;
●宋朝 游天平山记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瞿然曰:“予从选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诏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邪?”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曰:“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曰:“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菙辔之劳。翌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圆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经,下瞰白龙潭而归。翌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

    明日,契圆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圆曰:“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圆曰:“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曰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曰罗汉峰,上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曰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边接,崭岩峭崒,虽善工不可图画。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圆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数日之间所见云。

    题记:本文详于记游而略于绘景,主要通过作者的心理变化表现天平山的景色之美。文章以作者的怀疑开始,以他的惭愧、感慨而终,首尾呼应。中间记游的部分,记叙了作者从“先有倦意”到“遂忘菙辔”,“不觉日将晡”,“恍然疑在物外”,以至最后“不欲去”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作者用一连串简短的句子,写出所游赏的众多的名胜,表现他恨不能一口气看遍天平山胜景的心情。所以,尽管文中直接形容描绘的地方不多,但天平山胜景之多之美,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柳开(947…1000),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河北大名人,北宋初期散文家。以韩愈、柳宗元的继承自居。后改名开,字仲涂,意为“将开古圣贤这道于时也”。开宝(宋太祖年号)进士,官殿中待御史,终忻州剌史。主张作文应宣扬封建道德,辅助教化。反对宋初的华靡文风,其文质朴而有枯涩之病,影响不大。有《河东先生集》。

    。。。

 ;。。。 ; ;
●宋朝 新城游北山记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蛇。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碟然有声,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嘴,相扶携而上。篁口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馆,与之语,愕而顾,如麇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木盾,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尺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

 ;。。。 ; ;
●宋朝 沧浪亭记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函五十寻,三向皆水也。矼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裴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

    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笑。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反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直趣,不亦鄙哉。

    题记:全文仅三百余字,作者始述建亭原因,继叙觅地经过,终言游亭逸趣。叙事井然,状景宛然,抒情悠然,于淡泊忘机中,寓追悔往昔、鄙薄官场之意。

    作者简介: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南)人,生于开封。少慷慨有大志,初以父任补太庙斋郎,举进士,迁大理评事。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因参加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被除名,退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其诗与梅尧臣齐名,风格豪健,甚为欧阳修所重。有《苏学士文集》。

    。。。

 ;。。。 ; ;
●宋朝 登西台恸哭记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章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予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待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湥咭貨掠簦×帜荆粝嘀员摺D艘灾袢缫饣魇鞒枵兄眨骸盎瓿獗摺D艘灾袢缫饣魇炷褓猓锌谥煅墒常俊备桡祝袷闼椤S诹肯嘞蚋形簦吹嵌ǎР允鬼诎裰小0袢耸季嗫蓿疲骸笆视新咧壑玻烈浦睿俊彼煲瓢裰辛鳎倬葡嗍簦魑约乃肌1∧貉┳鳎缌莶豢闪簦前端抟壹遥垢锤呈彻拧C魅眨娣缪鸺子诮S嘤氡拦椋腥铮衷剿弈酥痢F浜蠹滓允榧氨鹗矗允侨辗绶唬饩枚蠹茫燃茫捎猩褚跸啵灾扔沃啊S嘣唬骸拔睾簦∪畈奖溃丈轿蘅奚仪暌印H羯裰滩豢芍H蛔扔我嗔嘉埃湮拇牵蛞源镆猓喑峡杀印!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题记:“山川满目泪满衣”(刘过《木兰花慢》),本文以颜真卿喻文天祥,以记游之名,行伤时吊亡之实,诉国之痛。语极悲怆,意极惨痛。文中历数随公征战,梦中忆公和哭公亡灵的往事,情哀意挚。作者哭祭时烟雨风雪凄楚寒凛的气氛,以及他为避文网,而使构思措辞约闪烁的手法,更加重了文章悲痛哀伤的气氛。

    作者简介:谢翱(1249…1295):字皋羽,号晞发子,南宋长溪(今福建霞浦县)人。倜傥有大节,元南侵后,曾从文天祥抗战,为咨议参军,后别去。及闻天祥殉国,悲不自禁,只身游浙水,过严陵,登西台,以竹如意击石,歌招魂之词,祭奠天祥,竹石俱碎,因作《西台恸哭记》。著有《晞发集》、《天地间集》等。

    。。。

 ;。。。 ; ;
●宋朝 游金精山记
    金精山在宁都西郊十五里,未至县一舍外,望阵石截云,丹崖翠壁,烟霭明灭,知为神仙区宅。出北门渡拱辰桥,折而西入,至苍山筼筜谷,石峰已渐献奇,昂首尻坐作伏狮状,项凑圆石如悬铃,是为狮子峰。入青牛峡,清涧出嵌壁下,诸石魁岸拥道,山气清肃,愈前愈奇,不一名状:挐龙而骧马,囷立而屏张;截者玉削,跂者鹏飞,锐者圭列,展者旗扬;界立者如剑剖锯分,壁峙者铁城环闼,穴聚者蜂巢燕垒;石脂摇光者膏凝液流,高岫出云者炊气郁蒸,千奇万异,骇目怵心。

    石之著名者十有二峰,狮子其一焉。微圆而长,承以盘砥,如菡萏出擎盖中者,莲花峰也。又峰合峙,中泐至麓,如僧作礼梵呗者,合掌峰也。双石颗顿,中出孤木,枝叶扶疏,如带叶果饤者,仙桃峰也。削壁色,石纹墨缕,拂布石面者,披发峰也。怒踞当道,耽耽俯视者,伏虎峰也。林木葱蔚,苍翠辉明者,翠微峰也。阚洞前立,与灵泉仙龛对者,望仙峰也。珑玉叠琼,脔石丛珍者,三山献峰也。万筱丛生,根柯特异者,瑞玉峰也。千仞峭耸,中通洞天者,凌霄峰也。丰首低尾,色如渥丹,状如腰鼓者,石鼓峰也。回峰有窦,出半壁中,裂修缝,垂椽藤。樵牧黠勇者,板藤猱升,窥洞中极广敞,宛然厅堂房闼,旧传有金床玉几,是名碧虚洞焉。有石远睇如踞,近则团立直上,有金缕者,黄竹峰也。峰麓崎险,路绝梯磴,两石倾轧,中仅线通,匍匐登其巅,广平可容千家,两泉涌出其甚冽,极旱不涸,中更寇乱,辟而寨居者,多得免焉。兹十二峰,亦随见指名,要未尽兹山奇也。

    题记:本文节选自作者的《金精山记》。他凭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贴切的比喻、准确的语言,把难以名状的奇峰异石,一一描绘得形神毕现。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是本文的又一特点。第一段作者全用陈述句式,主语在前,描绘状写主语的谓语部分在后,而主谓词的字数由少而多,逐次增加;与此同时,对偶的句数由四句对到两句对,逐次减少。第二段作者全用倒装的句式(也称“倒文”),把描写山水、人物情状的部分前置,加以突出,极其描缓摹状之能事,然后才点明被描述的主体。这种“……者……也”的名式既造成悬念,突出重点,又增加了音节上的铿锵和顿挫。

    作者简介:曾原一,生卒年不详。字子实江西宁都人。南宋理宗绍年间(1228…1233)应礼部试,博学工诗。避乱钟陵(今江西南昌),从戴石屏等结江苏湖吟社。有《选诗衍义》、《仓山诗集》。

    。。。

 ;。。。 ; ;
●宋朝 书幽芳亭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条,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口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姓,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楚辞》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以是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生,初不殊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之虽不若兰,其视椒口则远矣。世论以为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

 ;。。。 ; ;
●宋朝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