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墩上的悖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是汉初一项“事出无奈”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是一种羁縻策略。否则,就笼络不住那些手握重兵、喑哑叱咤的“强梁”。
  但是,这毕竟是和刘邦的“家天下”体制大相悖反的。史载:高帝在日,即曾杀白马而为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因而,“谋反”云云,不过是一种借口;那些异姓诸侯王即使不以“谋反”见诛,也会因其他罪名、以其他形式,遭致杀身之祸。后世的宋太祖说得再露骨不过了:“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耶!”
  作为一个雄猜、鸷狠的封建帝王,从他防止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政治需要而言,或从巩固其刘氏一家一姓的专制统治来考量,诛杀异姓诸侯王,自有其足够的理由;但是,若从人性的角度、道义的角度、做人的角度,来评说刘邦的立身处世、功过是非,那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诗人看问题,有其敏锐的视角。纵观历代诗坛,大多数人对于刘邦都持鄙薄、批评的态度。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两位诗人的绝句。张方平有一首《歌风台》诗:
  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
  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
  诗人前面叙说:当年落魄失意的刘郎,现在当上了皇帝,衣锦还乡了,乘酒作兴,激昂慷慨地唱起了大风诗;后面反问道:连那些当年立下汗马功劳的元勋宿将,像韩信、英布、彭越等,都被你一个一个地绑缚、杀戮,夷灭三族了,现在,还呼唤更多的猛士干什么呢?
  王安石在《读汉功臣表》一诗中,诘问得也十分峻厉:
  汉家封土建忠良,铁券丹书信誓长。
  本待山河如带砺,缘何俎醢赠侯王?”
  尖锐地揭示了刘邦杀功臣和求猛士的矛盾与对立。
  清代诗人黄任也借着这个题目,向刘邦发出了质问:
  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凉。
  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
  意思是说,与其现在高呼猛士,何不当时爱怜韩信、彭越那一些“功狗”(指为汉家天下建功立业的人),让他们镇守四方,靖难天下呢?出语冷隽,即使刘邦于地下闻之,亦当声噎语塞。驳诘力是很强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写过这样一首诗:
  

汉高祖还乡(7)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苍黄钟室叹良弓”之句,专说韩信。其中包括两层意思:一是,韩信被杀之前,曾被囚禁于长乐宫的钟室。二是,汉高祖六年,有人密告韩信谋反,刘邦将他绑缚起来。韩信慨然长叹,说:“果然像人们所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然应该遭到杀头的命运。”后面两句,下笔如刀,道尽了封建制度下登坛拜将的功臣良将的共同的悲惨下场。
  五
  在楚强汉弱,实力悬殊的情势下,刘邦居然能够获得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坚持了正确的政治主张,得到人民的拥护,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成功的战略、策略;特别是善于用人,多谋善断,都是重要因素。但是,应该说,同他善用权术、不择手段、不守信义,不放过任何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根本不考虑什么形象、什么道义、什么原则、什么是非,一切都以现实的功利为转移,从而能够掌握先机,稳操胜算,也有直接关系。
  正是他的那种不守信义、六亲不认的卑劣人格与无赖习气,那种政治流氓的惯用手段、欺骗伎俩,那种只求功利、不顾情理,只看现实、不计后果,只讲目的、不择手段的实用主义,多次帮助他在战场上走出困境,化险为夷。而这种道德与功业完全脱节的情况之所以出现,乃是由于秦汉之际,价值体系紊乱,社会道德沦丧,法家学说盛行,重功利、轻伦理成为一时的风尚,从而使刘邦的肆行无忌,不仅逃脱了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里有一个典型事例。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受困于荥阳,粮饷断绝,命运岌岌可危。为了帮助他脱离险境,将军纪信假扮作汉王刘邦,穿上王者之服,乘上黄盖车,用在东门外“假投降”的办法,来哄骗项羽。还把许多美貌女子安排在前边,后面跟随着两千多名军民,大家鱼贯而出,造成一种集体逃亡的假象。而刘邦则趁着这个时机,带上了数十骑,悄没声地由西门溜出,逃往成皋去了。项王弄清真相之后,气得暴跳如雷,当即把纪信连同车辆一齐烧毁。刘邦就是这样,为了一己活命,置将军纪信的生命于不顾,而且,使数千军民跟着蒙难。说来也并不奇怪,只要联系到他残酷无情地剪除那些与他一道出生入死、创立了伟绩奇功的开国元勋,就一切都洞若观火了。
  在刘邦看来,这一切,都是正常的,必要的,是当时的险恶环境使然。###,有如两军对阵,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不吃人就会被人吃掉。如果一味地讲道义、守信誉、重然诺、讲交情,满脑子仁义道德、温良恭俭让,恪守公平竞争原则,而不懂得如何运用政治手腕、策划阴谋阳谋,那就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保不住,更何谈斗争的胜利、事业之成功呢!
  说到对待功臣,刘邦也有他自己的一套主张。在他看来,韩信出身微贱,不过是一名“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谋划)不用”的普通士卒,是皇帝识微末于草莽之中,破格任用了他,为他提供了施展英才、建功立业的机会。要说承恩戴德,首先功臣要感激皇帝,而不应该由皇帝去俯谢功臣。一切立足于自我,“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正代表了这类枭雄的价值取向与个性特征。
  汉兴之初,还有一个以现实功利为依归的典型事例。汉高祖遍封功臣之后,听到沙滩上有数人偶语,原来是在议论:皇上所封的都是故人及所亲爱者,而诛杀的都是平生仇怨之人。许多人担心因遭到疑忌而被屠杀,于是,聚到一处,图谋反叛。刘邦适时地采纳了张良的建议,把他的最大仇人、曾经多次污辱过他的雍齿封为什方侯。这样,那些聚议反叛的人都安定了下来,说:“雍齿尚且能够封侯,我们这些人还怕什么呢?”
  听到这些,有人会接上问一句:那么,那个当年为他献身的纪信,死后可曾获得了什么封赏?对不起,皇帝老倌儿早就忘到“耳前脖子后”了。对此,清代诗人吴昌荣为诗以剌之: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汉高祖还乡(8)
沙中偶语坐斜曛,雍齿封侯解众纷。
  忘却焚身功第一,黄金未铸纪将军。
  而这一点,恰恰是出身于贵族世家,耳濡目染孔孟仁爱忠信之道,从而常常束缚于各种道德规范的项羽所不具备的。汉将高起和王陵,曾对刘邦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听了,刘邦并未予以驳斥,可见,他是认同这一结论的。所以,我们有理由说,项羽的悲剧,从一定意义上讲,是道德的悲剧。当时以致后世,之所以对这位失败的英雄追思、赞叹,人格的魅力与道德的张力起了很大作用。而刘邦的胜利,则颇得益于他的政治流氓的欺骗伎俩和善用权术、不守信义的卑劣人格与无赖习气。
  “偶因世乱成功业”。功业把“流氓皇帝”妆扮成了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却因失败而声名受损。流氓成功,小人得志,辄使英雄气短,混世者为之扬眉吐气。
  这里揭示了一种历史的悖论,亦即功业与道德的背反。正是:
  我是流氓我怕谁?汉家天子有施为。
  项王仁义输天下,千古堪怜更可悲。
  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亦并不鲜见。《左传》记载:
  公元前638年,宋与楚战。当时,宋军已排成阵列,而楚军正在渡河。当楚军半渡之时,宋大司马公孙固提议:“我军人数少,楚军兵力强,应该乘他们还没有渡过泓水之时,向他们发起攻击”。宋襄公回绝说:“不能乘人之危!”当楚军渡河完毕,尚在列阵之时,公孙固又请求发令进击楚军,襄公还是说:“不,我不能乘人之危”。等到楚军列阵已毕,宋襄公这才下达攻击令。结果,由于失去了战机,宋军溃败,襄公也被射伤了腿骨,他左右的将士,尽被歼灭。
  事后,国人埋怨襄公奉行仁义而遭致败绩。襄公分辨说:“仁者作战时,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攻打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人作战,并不依靠关塞险阻取胜。宋国虽然就要灭亡了,但寡人仍不忍心去攻打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实际上,宋襄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视奸诈为智慧、视欺骗为才能的时代。而他却在残酷的两军对阵中,固守所谓“仁义道德”的底线,那还能取胜吗?
  

血腥家族(1)
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得意的、失意的,杀人的抑或被杀的,知心人还是死对头,为寿为夭,是爱是仇,死后,统统地都在北邙山碰头了。诚如《列子》中所言:“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元人散曲中也讲,“列国周秦齐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社会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列国纷争,群雄逐鹿,最后胜利者究竟是谁呢?魏耶?晋耶?应该说,谁也不是。宇宙千般,人间万象,最后都在黄昏历乱、斜阳系缆中,收进历史老仙翁的歪把葫芦里。
  一
  这篇文章的作意,萌生于一次闲游。临风吊古,触景生情,始而震撼、愤慨,终而由情入理,由感而悟,蔚然勃然,不能自抑。无以名之,遂想出了“血腥家族”这么一个词语。相对于“神圣家族”、“黄金家族”,这个“血腥家族”的提法,听起来未免有恐怖之感。无奈,这却是真实的,绝非我蓄意炒作。西晋王朝白痴皇帝当政时期的司马氏家族,确是这样。
  那天,我和一位中州的文友,在凭吊过洛阳的魏晋故城遗址之后,兴犹未尽,便又登上了北邙山。纵目四望,山上山下,前后左右,陵冢累累,星罗棋布。。怪不得唐代诗人王建有这样的诗句:“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看来,“邙山无卧牛之地”的说法,虽属形容,却十分贴切。
  原来,这里紧邻着恢宏壮观的帝京,地势高爽,眼界开阔,前有伊水、洛水,后有黄河,亿万斯年地滋润着、孕育着,土层深厚,风水绝佳。俗谚云:“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因此,自东周起,中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直至五代,历代帝王陵墓比邻而依。就连“乐不思蜀”的刘禅,被称为“全无心肝”的陈叔宝,“终朝以眼泪洗面”的李煜,这三个沦为亡国贱俘的后主,也都混到这里来凑热闹。其他名人,像伊尹、吕不韦、贾谊、班超……简直数不胜数,都把此间作为夜台长眠之地。那天,我们踏着黄沙蔓草,穿行于累累荒丘之间,确实有一种阴气森森,与鬼为邻的感觉。
  早在青年时代,“八王之乱”就通过史书给我留下了太深太重的刺激,所以,这次话题便集中在西晋王朝的帝王身上。我问:
  “听说,司马氏祖孙父子,死后大都葬在这里,可是,无论是司马懿的高原陵,还是司马师的峻平陵、司马昭的崇阳陵、司马炎的峻阳陵,怎么一丝踪影也没有见到?”
  “这就要说到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了。”文友说,“这位谋略家兼野心家,担心他的墓葬会被人盗掘,所以,临终前嘱咐子孙,以首阳山为土藏,不起坟堆,不植树木,不立墓碑,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
  “这真是虑远谋深,比曹操死后遍设七十二疑冢还要保靠,还要来得神秘,至死还不脱奸雄本色。”我说。
  “不过,也说明了作贼到底心虚。”文友说,“如果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胼手胝足,辛劳治水的大禹王,还会担心有人去抛尸、掘墓吗?”
  这种形制的确立,影响到了整个西晋王朝。所以,司马懿父子三人,连同四代帝王,以及统统死于非命的“八王”的陵寝所在,直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
  为了一顶王冠,为了争权夺利,生前决眦裂目,拚死相争,直杀得风云惨淡,草木腥膻,死后却连一个黄土堆堆也没有挣到自己名下,说来也是够可怜的了。隋炀帝死得很惨,可是,也还有一盔孤冢留在扬州,“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唐人罗隐诗句)
  当然,包括“八王”与杨广者流在内,他们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毫无价值可言,死后那些臭皮囊更是与草木同腐,甚至“骨朽人间骂未销”,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知不知道他们的埋骨地,似乎也没有什么打紧。
  有趣的倒是,由于这里“地脉”佳美,那些帝王公侯及其娇妻美妾都齐刷刷、密麻麻地挤了进来,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异的现象:生前无论是胜利者、失败者,得意的、失意的,杀人的抑或被杀的,知心人还是死对头,为寿为夭,是爱是仇,最后统统地都在这里碰头了。像据说是晋人伪造的《列子》中所言:“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元人散曲中也说,“列国周秦齐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血腥家族(2)
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归一个土馒头。
  关于这一点,莎士比亚也讲了,他在剧作《哈姆莱特》中,借主人公之口说,谁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一些什么下贱的东西,谁知道亚历山大帝的高贵的尸体,不就是塞在酒桶口上的泥土?哈姆莱特接着唱道:
  凯撒死了,你尊贵的尸体
  也许变了泥把破墙填砌,
  啊!他从前是何等的英雄,
  现在只好替人挡雨遮风!
  莎翁在另一部剧作里,还拉出理查王二世去谈坟墓、虫儿、墓志铭,谈到皇帝死后,虫儿在他的头颅中也玩着朝廷上的滑稽剧。我以为,他是有意向世人揭示一番道理,劝诫人们不妨把功名利禄看得淡泊一些。当然,他讲得比较含蓄,耐人寻味。
  而在中国古代作家的笔下,就显得特别直白、冷隽、痛切。旧籍里有一则韵语,讥讽那些贪得无厌,妄想独享人间富贵、占尽天下风流的暴君奸相:
  大抵四五千年,
  着甚来由发颠?
  假饶四海九州都是你的,
  逐日不过吃得半升米。
  日夜宦官女子守定,
  终久断送你这泼命。
  说甚公侯将相,
  只是这般模样;
  管甚宣葬敕葬,
  精魂已成魍魉!
  马东篱在套曲《秋思》中,沉痛地点染了一幅名缰利锁下拚死挣扎的浮世绘: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
  鸡鸣时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何年是彻?
  看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嚷嚷蝇争血。
  ……
  投至狐踪与兔穴,
  多少豪杰!
  鼎足虽坚半腰里折,
  魏耶?晋耶?
  他分明在说,社会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列国纷争,群雄逐鹿,最后胜利者究竟是谁呢?魏耶?晋耶?应该说,谁也不是。宇宙千般,人间万象,最后都在黄昏历乱、斜阳系缆中,收进历史老仙翁的歪把葫芦里。
  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一切都是虚无。败叶飘飞、泥沙俱下之后,总会有精金美玉存留下来。体现着生命自由与人文觉醒的“魏晋风度”,就正是这么生成的。
  二
  按说,一个由分裂达到统一的朝代,总该是面貌一新、有所建树吧?那也未必。西晋王朝结束了魏、蜀、吴三国割据政权的统治,实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可是,“合”了以后,比“分”的时候更乱、更糟,弄得昏天黑地,一塌糊涂。而且,为时很短,整个王朝传了四帝,满打满算,仅仅五十二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短命王朝;如果从它出兵灭吴,到最后一代皇帝被俘,都城沦陷,实际上,统一中国不过三十年。
  一般地说,一个新兴的政权,总会比垮掉了的旧政权具有活力,具有较高的施政能力吧?西晋王朝却是例外。司马氏为了夺得政权,处心积虑几十年,把一切精力都放到如何谋国,如何篡位上,而当真正登上九五之尊,已经到了第三代,此时恰恰进入了危患重重的瓶颈期。当政者从根本上就不具备那种挽狂澜于既倒的决策能力,到头来,就只有宣告灭亡了。对此,宰相何曾早有预感。一次,他对儿子说:国家刚刚创业,应该朝气蓬勃,才是正理。可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或者皇帝的宴会,从没有听到谈过一句跟国家大局有关的话,只是说一些日常琐事,这可不是好现象。你们或许可以幸免,到了孙儿那一辈,恐怕就逃不脱灾难了。
  对于这个王朝的腐败成因,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是这样分析的:“西晋一朝之乱亡,乃综合儒家大族与法家寒族之劣点所造成者也。”本来,两个异质集团结合在一起,其优点、劣点的“存活率”是各占一半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优点未能得到发扬,劣点却充分显示出来。这令人想起英国大作家萧伯纳讲的笑话。一个女演员对萧伯纳说:“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以你的聪明和我的漂亮,生出来的孩子肯定非常理想。”萧伯纳说:“如果反过来,以我的丑陋和你的愚蠢,生出的孩子又将如何?”西晋的结局就正是这样。
  

血腥家族(3)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往古来今,哪一个王朝的开基创业,不是经过数十载的浴血奋战,惨淡经营,才获取成功,臻于郅治!因此,那些开国皇帝和创业元勋,都是大有作为的一代精英。唯独西晋王朝,是以禅让的名义,未曾动用一兵一卒,就从曹魏手中接管了天下。而第一代当政的司马炎,原本就是一个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又兼到他登上帝座之后,整个朝廷已经没有可用之人,凡是有才能的都被他的父、祖辈的恐怖政策赶尽杀绝,侥幸存活下来的,也都选择逃避、忘却,转移伤恸,遁入清谈,懒于问事了。
  说到这里,需要就“禅让”一词解释几句。这是魏晋时期一种特别显眼而且层见迭出的政治现象。当时,有个美妙的说法,称为“上袭尧舜”,实际上,所谓“异姓禅代”,就是曲线谋国。
  公元219年(汉建安二十四年),孙权被曹操打败,上表称臣,并奉劝曹操称帝。本来,篡汉自立,位登九五,这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事。孙权的劝进,对他来说,自是求之不得的。事实上,汉朝早已名存实亡,曹操手握一切权力,献帝不过是任其随意摆布的玩偶。只是慑于舆论的压力,曹操始终未敢贸然行事,不得不把皇袍当作内衣穿了二十多年。
  当下,他就找来老谋深算的权臣司马懿试探一番。,说:孙权这小子劝我称帝,这简直是想让我蹲在火炉上受烤啊!司马懿心里是透彻明白的,立即迎合说,这是天命所归,天随人愿。曹操听了,心中自是狂喜不置。可是,还没有等到动手操作,他便“呜呼哀哉”,抛下的篡夺大业只能靠他的儿子来完成了。曹丕继位之后,经过一番“假戏真做”的三推四让,终于在公元220年登上了受禅台,是为魏文帝。
  此后,司马氏祖孙三代,处心积虑,惨淡经营,心里想的、眼睛看的、天天盼的、实际干的,仍然还是篡夺皇位。魏文帝死后,司马懿又辅佐了明帝曹睿、幼帝曹芳。最后,这个四朝重臣终于按捺不住了,趁着曹芳外出祭祀机会,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在城内指挥政变,铲除了政敌,独揽了曹魏王朝的军政大权,曹芳名义上还是皇帝,实际上成了傀儡。曹氏宗室被迫迁居于洛阳城内,不准相互往来、自由进出。
  司马懿死后,相继由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执政,他们竟然用灭族的惨刑,杀戮曹氏集团中人。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曹芳,立曹髦为魏帝;六年后,司马昭又杀了曹髦,立曹奂为魏帝。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全按照“汉魏故事”进行禅代,从曹奂手中夺得了皇权,是为晋武帝。
  一百五十五年以后,宋主刘裕“依样画葫芦”,接受了东晋恭帝的“禅让”,即皇帝位。一切处置“皆仿晋初故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第二年就被刘裕杀掉了。
  从公元220年曹魏代汉,到公元420年刘宋代晋,二百年“风水轮流转”,历史老人在原地划了一个魔圈。三次朝代递嬗,名曰“禅让”,实际上,每一次都是地地道道的宫廷政变,而且伴随着残酷、激烈的流血斗争。
  三
  晋武帝司马炎篡夺曹魏政权后,接受曹魏没有分封诸侯王,致使皇室孤立,失去应有的屏藩的教训,封建皇族二十七人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都是野心家,他们有封地,有武装,有的还掌管着中央或者地方的军政大权,这样就形成了强大的割据势力。结果,不但不能屏藩帝室,反而成为皇族内乱的根源。
  待到司马炎一死,统治集团内便发生了争权夺位的斗争,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发生了一连串的军事混战与政治残杀。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八个诸侯王参加夺权,互相攻伐,如百兽狂斗,群魔乱舞。他们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史称“八王之乱”。 
  继承武帝的是惠帝,即“白痴太子”司马衷。他只知道寻欢作乐,坐享其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多岁了,还认不上几个字,经常是,上午教会,下午又忘了。宫人们背后说他“蠢钝如猪”。有一次,随从们说,老百姓灾年日子难过,许多人都饿死了。他却奇怪地问:“这些人怎么这么呆?他们怎么不吃肉末粥呢?”由这样一个痴乜呆傻的人来做皇帝,必然沦为“聋子的耳朵——配搭”。
  

血腥家族(4)
傻皇帝登极之后,一切实权都由他的骄横跋扈的外祖父杨骏把持着。而他的皇后贾南风,也不是个让人的角色,更是野心勃勃,阴险凶悍。她拉拢其他几个皇室成员,兴风作浪,要拼死争夺最高权力。一个槽上拴着两匹尥蹶子的马,那还能安稳吗?于是,西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你死我活的夺权斗争,便拉开了大幕。
  杨骏一当大权在握,便迫不及待地树立个人威信,极尽拉拢之能事,他把全国官吏,全部提升一级,参加了皇帝丧事的提升两级;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又都加封为关中侯。这引起了群臣的非议。有的说,三皇五帝到于今,还没见过皇帝尸骨未寒,就给臣子论功加封的。于是,贾皇后便乘机出来干预,联络了几个忌恨杨骏的藩王和大臣,通过制造杨骏“阴谋谋反篡位”的舆论,逼令惠帝颁下###诏书,命令楚王司马玮和东安公司马繇一起发兵,杀进相府,将躲藏在马厩中的杨骏刺死,同时捕杀了他的亲属、死党,诛灭三族,达几千人。这是“八王之乱”中的首次祸乱。
  紧接着,贾后又阴谋制造了第二次祸乱:她假惠帝之诏,召令汝南王司马亮入京,与开国###卫瓘共同辅政,借以掩饰后党掌权的真相。不料,司马亮上台之后,便学习杨骏的作法,大封党羽,光封侯的武官就有一千零八十一人,有的竟连升三级。对于司马亮专横跋扈,作威作福,许多人都气愤不过。尤其是贾后,认为她的权力已被架空,便再次逼迫惠帝颁发诏令,命令楚王司马玮火速进京,发兵###司马亮和卫瓘。司马玮对于司马亮和卫瓘,早已恨之入骨,巴不得立即把大权夺过来,于是,很快就把两个人杀害了。
  面对这种滥杀的场面,文武百官都仓皇失措,莫知所以。为了防止重新出现藩王专权的局面,贾皇后听信了太傅张华的进言,又以“专权擅杀”的罪名,处死了剽悍嗜杀的司马玮,连同他的亲信,都被夷灭了三族,送掉性命的多达数百人。就这样,卸磨杀驴,获兔烹狗,贾皇后一个个地铲除了###、强藩,终于达到了独揽朝纲的目的。
  当时面临的最大课题,是由谁来继位接班。贾皇后虽然骄横妒悍,却没有武则天那样的才气与胆识,她不敢自身临朝问政,但又绝不甘心由已定的东宫太子继承皇位。经过一番周密策划,终于把太子椎杀了。这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只好声称是太子自裁,结果,扮演了一场“猫哭老鼠”的闹剧,哀恸逾常,并以王礼下葬。但是,纸里终究包不住火,结果又导致了第三次祸乱。贾后谋杀太子的阴谋败露后,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兴师问罪,当即捉住贾后,逼着她喝下一杯金屑酒。临死前,贾后恨恨地叹着气,说:拴狗要拴狗脖子,我却拴了狗尾巴;杀狗要杀老恶狗,我却只杀了几只狗崽子。老娘今天死了,算是活该!
  司马伦不学无术,庸碌无能,却野心勃勃,凶残毒狠。他一面大开杀戒,乘机把所有的冤家对头一一送上刑场,一面将他的几个儿子全部封为王侯,自己出任相国,接着,就从惠帝手中夺取了御玺,称帝自立。尔后,又下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官雨”,不仅遍封了徒党,而且,连拥戴他的奴隶、士卒也都赏赐爵号,一时受封者达数千人。
  赵王伦称帝才一个多月,齐王司马冏便首先发难。他是参加过废除贾后的政变,立有大功的人。为了笼络住他,赵王伦又连续加封他为平东将军、镇东大将军,但他哪肯就此罢休,便又联络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共同起兵###,六路大军直逼洛阳,战火燃遍了黄河南北。于是,掀起了第四次祸乱。司马伦兵败被杀,白痴皇帝司马衷重新登上皇位。这场“三王内讧”,历经六十五天时间,死亡达十万人之众。
  在齐王司马冏执政一年多的时间里,司马氏诸王之间争权夺势的斗争更加激烈,继续相互混战,导致了长沙王司马乂反对司马冏的战争,这是第五次祸乱。结果是洛阳城内飞矢如雨,火光冲天,经过三天的混战,司马冏连同其党羽两千多人被杀。
  

血腥家族(5)
长沙王司马乂掌握中央大权之后,又爆发了第六次祸乱。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联合出兵###司马乂。连续作战三个多月,死伤八、九万人,最后,司马乂被烧得红红的炭火活活地烤死。
  长沙王司马乂死后,河间王司马颙在长安任王朝的太宰、大都督;成都王司马颖却在
  邺城被立为皇太弟,成为皇帝接班人,担任丞相并都督中外诸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