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谜-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新法、旧法之争太敏感了,几乎每个帝国官员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要怎样统一?答案是不可能统一,人类的心灵从来没有哪怕区区两个是能够完全契合的。那么就要去强制。像王安石当初推行新法,是有宋神宗支持,才能强行推出。
这时司马光要反手,也必须得有不寻常的招数。招数有两点,第一就是不讲理。我只给你们5天,不干就滚蛋,等着挨整穿小鞋。根本就不给下边人反驳打折扣的时间。第二是皇宫里的支持。他同样得到了。
当时,我这太皇太后看到5天期限之说后,心花怒放。司马爱卿真是空前的妙人,做人做事就是让哀家喜欢!于是,我大力支持:太皇太后懿旨,废免役法令即日行之!
此时,绝大多数的大臣都选择了沉默。事情是明摆着,连首相大人都被整垮了,谁还敢趟这混水?
政治是种理智的游戏,身家性命更是现实的东西,大家都是聪明到能当大官的人,自然明白怎样做。只是还有一个人是例外的。这个人的一生都从来没有所谓的“聪明”过,他只干自己想干的、应该干的事。
谁?章惇!
现在,这个章惇是新党仅存的宰执了,可以说是他们最后的一面旗帜了,他不出面,兴盛了十多年的堂堂新党就会安乐死,而这是种难以想象的耻辱!
章惇在一次朝会上当堂和司马光辩论,两人大吵。章惇很有理,但是章惇很尴尬,他一个年青力壮的壮年人和一个随时都可能倒毙的糟老头儿在互相叫唤。还把沉香甜睡的我也惊醒了,问清情况后,我大骂章惇。章惇一时委曲难当,竟然跟我也顶了起来。结果,我不论是非了,我只追究态度了,章惇被斥吵架时没风度,旧党的一领袖吕公著曾有记载“惇所论固有可取,然专意求胜,不顾朝廷大礼。”
既然章惇有“不顾朝廷大礼”之罪,旧党群起攻之,兴奋啊,刚打倒了新党的蔡首相,又能撂倒新党的章枢密,旧党能不欣喜若狂吗?
高太皇太后在继续回忆,这个章惇并不好对付,当时面对围攻,章惇指出,围攻他的言官范纯仁、范祖禹都是司马光的亲戚。按宋律,言官是监管宰执人员的,故言官与宰执若是亲戚,一方必须辞职。所以,这两范一司马,随便都应该走一个姓范的,如此,这围攻就不解自破了。
本人在鄙视,这个章惇,会作文,会打仗,却是个呆子。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与司马相爷不理你,我们有法不遵法,我们清醒装糊涂,你能怎样?
有我掌舵,章惇这个大刺儿终于倒台了,被赶出京城了,新党就此一败涂地,中高层的办事人员,如吕嘉问、邓绾、李定、蒲宗孟、范子渊等一古脑的都被贬到外地。本人再度大爽。
新党大败,旧党大胜,大局已定,接下来人人都以为阳光明媚了,和风细雨了,轻松日子终于来了,包括本人。哈哈,司马光砸缸升华为司马光砸光了,爽!
然而,我们错了,被我们誉有圣人、清廉、公正、博学、博爱等美誉的旧党党魁司马光却在已经咬了这么多人后还不消停,他咬出瘾来了。
这时,旧党中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员,在紧靠司马光的同时,认为形势大好,是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了。这些人的代表就是苏轼、范纯仁、韩维。他们想表达的想法,集中在免役法废不废、怎样废、废完了用什么代替上。
先说说范纯仁,他是范仲淹的二儿子,以当年的道德标准、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是一位完人。他拥有一颗平衡之心。想他父亲范仲淹,一生贫苦,从文臣到武将,走过了一个完整的人生,所以他有包容大度、不偏不倚的心灵。拥有这种心灵的人,当官时怜悯百姓,做平民时保持自尊,平素里温文尔雅,有外敌时却冲在最前线。
传到范纯仁,他还保持了一些家风,同时也有了点变化。范仲淹温文、恢弘,他则是温文、仁厚外加一点点的愚蠢。不过这点愚蠢很可爱,它是范家的特质,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明明知道要得罪权贵也要忠于自己的心灵,甚至明知道自己无能为力,也要为国分忧。所谓“在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这时的范纯仁觉得司马光的行为有问题,他跑去提了个醒。说废除免役法是件好事,但是要看怎样去做。太急了会让基层一团糟,老百姓无所适从。尤其是实施废除法令的人,要是选不好,会造成大面积的混乱。
平心而论,这是常识。当年王安石改革时,免役法是他和宋神宗反复研究了两年多才逐步实行的,先京郊再河北,然后才推广全国。他司马光可好,5天之内全国都改!这种急燥程度真是有点发疯了!
范纯仁提这个醒,是觉得但凡有点理智的人都会答应。可是他错了,司马光这时的状态、心灵都绝不能以一个正常人去衡量,他是垂死前的疯狂,临进棺材了,还决意:我死,你们痛苦着。
范纯仁的多嘴,司马光理都没理。
苏轼第二个登场。说实话他上来时司马光没想到会听到不同意见,想当年苏胡子是坚定地旧党新锐,和王安石斗得火花四射,多少年后都是旧党人士心里永恒的闪电嘛。
可是十多年过去了,苏轼已经变成了苏东坡,人的经历决定心灵,苏轼从最初的一步登天的小地主,贬到外地成政治**犯,回归土地沉淀灵魂,这一步步走来,他对事物的看法和从前有所不同了。
这也是他和司马光的最大区别,司马光从地主到贵族,哪怕是归隐洛阳,都处于人文之巅,享受着世人的膜拜,从来就没有身份上的变化,他始终以纯正的士大夫自居,你们都是无知的草根、贱民、庸人,唯我独大、唯我独尊!
对此,这时的苏轼却没觉悟,他把这时的司马光当作是一个纯正的学者、公正的长官,所以,他摆事实讲道理,把他流放在全国各地的实地经验告诉司马光,说免役法也好,募役法也好,其实都是各有利弊,没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真正衡量起来,基本分不出好坏,差不多,只看着眼点在哪个阶层受益。
这时司马光沉默不语。
苏轼满腹经纶荡漾,大段语录喷涌。忽然间从两个具体法令过渡到法令改变的根本上,他想在原始点上彻底阐释法令的由来和变化。为此,他从神话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说起,历经秦、汉、唐、五代,最后说到了宋朝,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形成一个核心——法令是可以改变的。
司马光继续沉默不语,法令是可以改变的?那你不就是变法派了?
苏轼却暴跳了起来,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在堂堂当代文坛领袖苏东坡说事时,听众居然脸露愤色,表情不爽,这是对他学识、风彩的极大蔑视!
却不知在司马光的心里,他苏轼已经把当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侮辱得身无寸绦了。和《资治通鉴》的作者说法令的优劣?尤其是该法令还是他15年之间念念不忘刻骨铭心的免役、募役两法?苏轼你当我是白痴啊。
更可气的是,我不理你,你居然从夏朝开始说事,一大堆的一直啰嗦到了本朝。你不知道我15年期间都干的什么吧,我用你来给我讲历史?居然还要求我听的时候脸露微笑!何况你口口声声说法令必须变,得与时俱进,我看你是忘本了。本党魁在15年前就公布了旧党的法令观念——法不可变!最好是三代时的古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才会是最完美的社会。你这样子与俺当面唱对台戏,你是个叛徒吧。
可惜的是,苏轼口若悬河的一直讲了下去,这中间司马光的心理动态被他统统忽略。见到党魁大人脸色不悦,他反而怒了,觉得应该给对方上上官方礼仪课、行为规范课。
苏轼说,当年你和韩琦老相公争论陕西刺勇事件时态度很恶劣,说得很尖锐。韩琦很不高兴,而你坚持到底。现在你当了宰相,难道就不容许下属说话了吗?
众目睽睽,司马光的老脸上艰难地挤出了一丝笑容,貌似认可了苏轼的指责。心里的郁闷却成几何数暴增,在当时只要稍微有心的人,都能察觉到司马光几十年间口不对心,言行不一的众多证据,可当面指出的,除了刚刚被赶走的章惇之外,就只剩下这个苏东坡了。
一时口快,把话明说,苏轼爽了一小会儿。至少司马光承认了自己气量不足,狭隘跋扈。可是一来给自己种下了祸根;二来根本于事无补。
司马光尴尬归尴尬,难堪就难堪,目标达到才是最重要的,就算承认了丢脸又如何,苏轼讲的话照样被无视,不批准。当天苏轼顶着一脑门子的乌云回到家,一边脱衣服,一边摇头叹气:“司马牛!司马牛!”
除此之外,他再想不出别的什么话了。
大文豪没话说了,基本上役法是不是要变的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是要怎么变,变成什么样。这时一个小人物有了个创新式的方案。
监察御史王岩叟,他主张实施“诸役相助法”。顾名思议,既然免役、募役都有缺陷,为何不把它们中和一下,取长补短呢?
司马光大发雷霆,言官管的是纪律,谁允许你乱议国策的?!闭嘴。王岩叟就闭嘴了。这记霹雳挨得一点不冤,他根本就不懂为什么司马光一定要用募役法来取代免役法。
这里面有个秘密,试问司马光推崇古法,三代以降中国历代的役法太多了,为什么他一定要选择这个争议巨大的募役法呢?答案在千里之外的江南。
这时的司马光已经针对性的废除了王安石批注的所有新义,复辟了熙宁前的科考;这时的司马光已颁令严禁阅读王安石晚年的重要作品《字说》。司马光一定要用募役法来取代免役法,他是要让活着的王安石知道,你当初认为免役法先进,比募役法好,我偏偏改回来,让你眼睁睁地看着!
在司马光废除免役法的仅有的5天的期限中,在范纯仁、苏轼有话要说时,5天内废法行动一直在进行中,司马光在一片反对声中突然迎来了一股春风,一份公文摆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开封城周边州县按时完成任务,所辖地区内免役法全部废除,募役法已经生效!司马光惊喜交集,在这种时刻是谁这么乖,当了他的突击队长?
看公文署名,开封府尹蔡京。
蔡京,一个新党,是王安石的亲戚,这很犯司马光的忌,可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反是最好的典型。想想连王安石的人都这样支持他,旧党党内该怎样反应?
他召来了蔡京,亲手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同志,要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办事,还有什么命令贯彻不下去呢?由此蔡京捞到了他人生的第二桶金,旧党党魁司马光赏识了他。
王安石派蔡京下基层,司马光树立蔡京是模范典型。这时的蔡京看上去人畜无害,实际上蔡京的人品极差而手腕又极强。试想让庞大的京城周边州县在5天以内废一法、立一法,多么复杂的操作,在高官遍布的京城周边,蔡京迅速搞定,能量匪浅。
免役法废除之后,青苗法、将官法迎刃而解,司马光在国内举世无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可是他非但没有快乐,反而唉声叹气。他苦闷啊,对身边的人说了一句话——“西夏未服,吾死不瞑目。”
此言一出,新、旧两党人士都深深共鸣,从太宗时起到神宗一生,都被西夏拖得筋疲力尽,这是大宋近百年的无解毒瘤了,司马相公终于要对它动手了!
但是怎样操作呢,四位皇帝和无数能臣都搞不定的事,司马光会有什么好办法呐?事实胜于雄辩,司马光给出的答案惊天动地,事先谁也想不出来。
司马光认为,宋之所以会和西夏恶化至此,都是王安石惹的祸,那么解决的办法也简单。把熙宁、元丰年间历次战争所得到的好处统统还给西夏人,不就得了嘛。比如米脂、浮图等四座城寨,恢复与西夏的买卖,至于每年的赏赐当然更不能少了,一切都以仁宗、英宗时代的待遇看齐……
这样的开价让西夏人笑疯了,还使劲咬嘴唇,我在做梦吗?
西夏人张大了眼睛,看到了事实,还不敢相信:宋人死了几十万人夺得的四座城真的还过来了,赏赐什么的也全数送来了,至于回报,宋朝只要求西夏像从前一样称臣,每年写点格式标准的拜年信即可,如拜年信的书笺欠缺,他们也能赠予。
西夏人实在过意不去了,想了想,这样吧,我们也厚道些,把永乐城之战中抓到的几百个俘虏还给宋朝吧。如此这般,司马光终于安心了,拿着西夏人送来的称臣报表,他向全国宣布,西夏被我们征服了!西夏被我司马光征服了!
兴奋之余,司马光意犹未尽,他想起来王安石当政时期,好像还打下了一大片土地,现在叫什么熙河路。作人要诚实,要还一起还,把这个也还给西夏吧。
这时有人终于忍不住了,拿张地图给他看。告诉他,你要死快死,别再说胡话了。看清楚喽,这片地原来是吐蕃人的,跟西夏人没关系。再看看地理位置,真要还给西夏,宋朝就被合围了!
啊——,这样啊?
司马光勉强提起精神看了看,那好吧,熙河就留着吧。
以上的事件单纯着来看,已经让人忍无可忍,如果结合起历史来讨论,才会明白司马光此举有多么的,唉,不说也罢,谁教此人是……
司马光是历史大宗师,远在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都如数家珍,那么中唐时期的事情会不知道吗?他不是不知道,他是向前辈学习了。
唐朝党争最激烈的时候,分为两派,牛党、李党。在唐文宗时代,牛党党魁叫牛僧孺,李党党魁是李德裕。两党互相排挤,在公元830年左右,牛僧孺是首相,李德裕被贬到西川边疆站岗。西川与吐蕃接壤,岷山的西北有座维州城,很多年前被吐蕃人夺走。
这时吐蕃的守将悉怛谋仰慕李德裕,带着全家,把维州城打包一起投降了。李德裕喜出望外,上报朝廷,结果让牛僧孺非常不爽。
你的成就是我的失败,要怎样搞点破坏呢?牛僧孺选择从懦弱昏庸的唐文宗下手。他说为了一个城池和吐蕃人交恶,小心对方出兵,从蔚茹川,直入平凉阪,不到三天就可达到咸阳桥,只怕京城都守不过来,得到一个维州算得了什么呢?
文宗害怕了,命令把悉怛谋交还吐蕃,把维州城也送回去。结果悉怛谋全家被吐蕃人虐杀在唐朝边境上,从那以后,再没有吐蕃人敢于向唐朝归降。
牛僧孺把党争放在国家利益之上,事情过去才200多年,以司马光的学识这是最基本的小儿科,可他明知故犯,重复这种罪恶,为的是什么呢?唉,有些话真的只能自己去想的。
在司马光病重的最后的日子里,他听说有人在我高太皇太后这儿提议重新启动青苗法,他立马赶到了皇宫,肇事者还没来得及跑,被他堵个正着。范纯仁他站着在解释现状,阐述理由。司马光进来,没看人,直接说,是哪个奸邪劝陛下重施这个邪法?
范纯仁立即闪到了一边,一个字都不敢说了。奸邪,这顶帽子压过来,他的终生就得被定性,连他父亲都得被追贬。
司马光又成功了,哪怕奄奄一息,他都震慑全朝。可是天下的形势怎么样了呢?要知道范纯仁并不是新党,他不会没事申请雷劈。他是看到了危险的现状,因为国库又开始空虚了。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被废,在原有的法令下土地、农民又被地主们霸占,国家的利益重新缩水,这样的实际问题谁来解决?这些司马光不管,他只管废,打破一个旧世界;兴?你们去创造一个新世界吧。
现在的我,也有点后悔,也觉得司马光虽然有光辉,但灯下黑不少,处事也偏执。都知道,光辉是不能点饥的,想想,如一直按司马光的既定方针走,恐怕只要一二年,公务员的工资都要发不出了。如今,在大宋,最能挣钱的莫过于小木匠了,所以,下了个决心,我把小木匠给诱来了,看看,该如何去运作一下,来解决些我目前的经济危机呐?
第0541章 缸砸司马光
在一旁的小黛妮在想,你们在干吗呀?你们这算是在正说历史呐?或是戏说历史?反说历史?评说历史?品说历史?瞎说历史?趣说历史?谜说历史?嘿嘿,难得进一次中国的皇宫,那,我也来说一回?说一回最新版的《司马光砸缸》?所以,小黛妮就对着王木木:“王老板,你们在说《司马光砸缸》啊,我在我家乡听到的版本可不是这样的呀!差别可大了。
话说,在某一年,某一月,某一天,有一名叫司马光的小孩跟带着一群小屁孩偷偷地钻进一老员外家的后花园玩耍,他们从来没有来过这么有趣的地方,玩得正高兴的时候,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一口盛水的大缸砸裂了,缸里的水开始泄漏,水从裂缝中大量的渗了出来。闯了祸的孩子吓得哭起来。
大家都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司马光一声不响,从旁边捡起一块大石头,狠狠地向缸砸去。只听‘咣’的一声,大缸被砸开一个大洞,水奔涌而出。这下祸闯得更大了,大家都埋怨司马光。
司马光笑着说:‘别怕!只有这样,老员外才不会让我们赔呢。’
司马光拽过那个孩子,说:‘一会儿你钻到缸里,只要把衣服沾湿就行,然后就说你不小心掉到了缸里,我为了救你,就把缸砸破了,不然你就非淹死不可。’又对其他人说,‘你们都做出惊慌的样子,有的喊救命,有的跑去喊大人,明白了没有?’
孩子们一下子高兴起来,太好了,太有趣了,就这么做!我们小孩子也能欺负大人了。于是司马光一声令下,孩子们分头行动起来。
听到喊声,老员外和他的伙计们跑过来,慌慌张张地问:‘孩子怎么样了?’
那个身上还在滴水的孩子指着司马光说,‘多亏光哥做善事,砸破了大缸,不然我早就淹死了。’
老员外拉着司马光的手,激动地说:‘想不到你这么小就这么聪明,长大一定有出息。’
司马光说:‘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我必须这样做的。’
司马光对着孩子们来了个大招手,说:‘走,咱们到外面继续玩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外面的员外更痴呆!’……”
在一旁的小香妮有想法了,唷,黛姐有表现了,我是不是也该表现表现呐?最近看了点中国的杂书,那我也取长补短的推断一个能做插件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于是,小香妮就对着王木木,说:“王老板,我们家有一百多个三娘,什么赵三娘,钱三娘,孙三娘,李三娘,扈三娘,等等三娘。那世界上也一定会有好几个司马光吧?因为我读书看到的《司马光砸缸》跟你们的版本都不一样啊。书上说,某司马光官居高位了,一些拍马溜须的想为他树碑立传,于是就开始动脑筋为司马光撰写故事了。
撰写故事的秀才们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必有他的历史渊源和人生历程,一切伟大人物,其小时必是天才。应该借鉴前人所撰的《少年孔夫子》、《少年秦始皇》、《少年诸葛亮》等成功经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令人信服的伟人形象。
这些秀才搜索枯肠,终于从狗仔队的口中获取了三个关键词:司马光、救人、砸缸。
秀才们如获至宝,日夜兼程,赶到司马光老家陕州实地调查。村里人对司马光的名字倒还依稀记得,但是砸缸救人之事却都说不清楚。
秀才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已经搬迁外村的老员外的孙子,孙子便带着秀才们来到传说中司马光砸缸的地方。这里已经繁华褪尽,一片衰草。
孙子听了闻所未闻的传说,说,从常识出发,这其中好多环节,不合常理、不合事实啊。再说,就是有这么件事,有必要在几十年后再大张旗鼓、大加赞美吗?
秀才们觉得有理,回去便向宣传大臣做了汇报。没想到,宣传大臣勃然大怒,说,‘你们以为只要是典型就都是真的吗?如果都是真的,就没有典型了。谎言重复一千遍也能成为真理,谁敢在一千遍后否定一千遍前之说呐?人家的皮夹子没有掉你就不能先捡起来?你就不能开发个期货市场?唉!材料不够就编一些嘛,有点线索就挖掘一些嘛,事情太小就升华一些嘛,别人的东西就借鉴一些嘛。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就算有些出入,这历史遗留问题就让它遗留在历史上嘛,谁会事事小心求证?对不?大不了,你们把老爷子自己的话附在后面:‘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不可以吗?’
于是,《少年司马光》就流传千古了,《司马光砸缸》就家喻户晓了……”
小黛妮来劲了,接口道:“是呀,这个世界真是太大了,这个地球则是太小了。大千世界,同姓不同性,同名不同命,多了去了。我来说说我家乡的另一个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
话说,有一小孩叫司马光,与众小孩在花园里玩耍,司马光见一水缸里有金鱼,搬了块大石头垫着脚想捞鱼,不慎头重脚轻,一个倒栽冲,翻入了水缸。其它小朋友们慌了,司马光却很冷静,叫缸外的小朋友把刚才自己那垫脚的大石头抬起扔入水缸,以便自己能踩着石头踮着脚爬出水缸。不料,大石头太沉,几个小孩合力抬起投入时把缸底砸破了。缸破了,司马光得救了。不过,大家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把人家的一大水缸给砸破了呀。司马光说,没问题,小狗子,你过来,配合我。如此这般的,等等,等等后,就有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了。小伙伴们都很佩服司马光,司马光的乾坤大挪移,炉火纯青啊,消灾化难,转危为利,千古一人啊!砸了人家的缸,还名垂青史啊!”
小香妮不甘示弱,说:“我也有一种另类的《司马光砸缸》:话说,司马光家里的一珍贵的精陶大水缸不慎被司马光自己玩耍时砸出了条缝,司马光怕老爸责骂、怕老妈肉痛,怎么办?灵机一动,有办法了!他认识一位富二代,他家很有钱,但他家很抠,孩子手中从来都没有一文零花钱的。司马光立即邀请了这位富二代来家玩,于是,这么那么的,就有了大家所知道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了。后,土豪赔了司马家一只新缸,还奖赏了司马光的救子之恩。事后,司马光给了富二代一成所得,作为演出费、作为他当演员被冷水淋了一身的补偿费、作为他为背台词脑筋要急转弯的执行费……”
小香妮继续,说:“我刚才说的是我五岁时听到的《司马光砸缸》,我六岁时听到的《司马光砸缸》,更另类:话说,有一小孩叫司马光,在一开大酒楼的土豪家的花园里玩耍,眼馋那些封存着的坛罐瓮缸,因为那里面装有好吃的腌菜、酱油肉。司马光想吃,看看边上没人,就捧起两只腌菜缸,一只是腌大头菜的,一只是腌酱油肉的,将两小瓮缸往园中的一贮水的大石缸砸去。后,腌菜缸碎了,腌肉缸也碎了,司马光有菜吃、有肉吃了,他的馋虫得救了;坊间则开始流传起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司马光砸缸》了。”
小黛妮对着小香妮:“没了?你这个故事结束了?”
小香妮一脸无邪:“是啊!没了,这个故事就这样了,结束了!”
小黛妮较真了:“那,不对啊!你后面那故事中的司马光并没有救人啊;且,你说那大水缸是石头制的,这更加砸不出洞了;还有,你故事中还没有其它小朋友!谁掉水里了?你这故事太没逻辑,不扣题,有点神经质,别人听不懂,太飘逸了,所以,阿乌特!”
小香妮很原则:“黛妮姐,我这故事咋不成啦?我自己觉得都能升v了!你看,故事中有司马光,有砸,有缸,有救,很扣题啊!我小缸砸大缸了呀,我小缸破了,我馋虫得救了,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个没拉,咋就会不及格了呐?至于逻辑啊、事实啊什么的,这重要吗?重要的是我诞生了《司马光砸缸》这一故事了,而且我诞生的《司马光砸缸》可以被任何人任意化的,我只要求关键词同一。唉!高处不胜寒啊,千年之后,我相信,我这模块将被恶炒,事实与故事间的间隙,早晚会是文人雅士绝好的平台,我孤独求败了。再说,我这《司马光砸缸》与点击率最高的《司马光砸缸》也不就是一百步和五十步的差别吗?这有所谓吗?要知道,本来,在这里,我们都是在讲故事,找个说法而已,而不是在讲事实。而且,我这版本多好,有菜吃,有肉吃,不像你们,一二号主角个个都得作成落汤鸡,导演疙瘩点的,落水娃还得擞擞抖。抖了半天是司马光在出名,咱们顽童,千古奇冤啊!”
小黛妮:“不行!别叨唠了,反正不行!你这故事太另类了,里面有好几道脑筋急转弯,不合时宜,罚你再来一段!要求:简单,顺畅,有情节!”
小香妮:“好,好,好,再来一段就再来一段。哎唷,真是罪过,我一个外国小美女,千里迢迢来你们大宋,也不赏赐我几套官窑宋瓷汝哥钧定,弄几只荷叶碗、青蛙盘来,倒叫我砸缸。不但要出苦力、流大汗,还得动脑筋、搞逆袭,命苦啊!好了,好了,废话少说,咱酱油肉换泡菜了,话说,有一小孩叫司马光,在花园里玩耍时,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盛满水的缸里。小伙伴们慌了,司马光冷静的搬起块石头向缸砸去。缸破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得救了,大家都称赞司马光了。
第二天,他们又去河边玩,司马光不小心自己落入河中了,小伙伴们冷静的从地上搬起一块块石头,纷纷向河里砸去。后,司马光,卒,享年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