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第1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正色说道:“储君乃是国之根本,宜当早立!”
虽然刘子秋现在英明神武,但谁也不敢保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不会出现一些昏庸荒唐的举动。魏征等人也算是未雨绸缪,这才一心要册立太子。太子一旦册立,若不能轻易废除了,而必须经过朝堂之议。只要他们这批大臣仍然忠心耿耿,朝廷就不会出现动荡。至于太子的人选,目前自然是刘思根无疑,没有人可以撼动他的地位。而且魏征、李靖甚至花云都是看着刘思根长大的,就冲着这份关系,将来刘思根继位,也可以保得他们的家族无忧。
刘子秋却想起了道信大师对刘思根的评语,虽然不甚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刘思根显然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第70章 求助
当然,刘子秋现在也没有更好的人选。花云也生了个儿子,不过,小刘思武才两岁,更看不出他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刘子秋依然采取拖延的战术:“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知道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岂可不慎?朕以为,还需从长计议。”
魏征却笑道:“陛下,大皇子天资聪慧,又兼具神力,自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又何须再议。”
刘子秋对道信那些神乎其神的话也是半信半疑,但隐隐之中,他总觉得在刘思根身上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而一个王朝要想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既然已经怀疑刘思根身上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刘子秋就不可能王朝的未来命运押在他的身上。想到这里,刘子秋便叹了口气:“根儿尚幼,恐怕难以承受大气运,朕想等等再看。”
那个年代,儿童夭折是常有事情,人们往往会通过迷信去解释这些现象,认为是孩子福缘浅薄所致。刘子秋这番话却正好戳中了大臣们的心思,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再提议现在就册立刘思根。万一刘思根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那么这些硬把刘思根推上太子宝座的人就有身家性命之忧了。
刘子秋这才呵呵笑道:“放心吧,太子的事情,朕心中有数,不会乱来的。”
忽然,殿外有内侍来报:“启奏陛下,宫外有一位姓孙的老先生前来求见!”
“姓孙的老先生?”刘子秋微微一愣,什么人前来求见却敢不报自己的全名,莫非是孙思邈不成?刘子秋不由精神一振,挥手道:“请那位老先生先到偏殿休息,朕散朝以后,便去相见!”又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启奏?”
李靖拱手说道:“近日有从西方返回的商队带来消息,说是波斯的萨珊王朝和遥远的拜占庭帝国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波斯是大汉通往西方的必由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过去,中原的商队最远只是到达西域,再往西的交易一般都是由波斯商人接手。只是在刘子秋统一天下以后,这才鼓励大汉的商队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空间去。但是,汉人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不愿远离故土的习惯,所以这些商队的脚步大多也只是涉足波斯王朝一带,并不愿意继续向前。
这场爆发于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源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摩里士被他手下的重臣弗卡斯杀害,萨珊王朝的国王库思老二世趁机利用拜占庭帝国的内战发动了侵略。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七年,库思老二世派遣大将沙赫巴勒兹和沙欣兵分两路,分别攻击美达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先后攻占了许多要塞。而最近的这场战争,则是为了攻占叙利亚的安条克。
波斯跟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和大汉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影响了连接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而这条商路对于大汉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彰显。目前的商品是以丝绸为主,但是一些瓷器和茶叶在波斯也开始畅销起来,为大汉王朝带来了大笔财富。当然,无论丝绸还是瓷器和茶叶,只是主打商品而已,还有许多其他商品也会随之销往西方。正是有了这笔财富,刘子秋才能倾尽全力,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每一次战争,都牵动着大汉王朝的神经。
当然,目前的形势对波斯有利,对于大汉商队的影响尚未显现。不过,刘子秋对任何事情都喜欢考虑长远一些。
听了李靖的话,刘子秋不由沉吟道:“萨珊王朝连年征战,国库必然空虚,恐怕会对国民课以重税,我大汉商队也难以幸免。税赋一重,物价必然上涨。如今已近寒冬,来年开春,可以选派几名使者前往波斯,身库思老二世提出照会,要求萨珊王朝必须保护我大汉王朝商队的利益和安全!当然,咱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丝绸之路上,还必须另辟蹊径!”
世上的事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看似离大汉十分遥远,也不会对大汉的商队构成直接威胁。但是为了发动战争,库思老二世必定会加重税赋,而税赋的加重自然会影响百姓的购买力。百姓口袋里没有了钱,大汉的商品就会卖不出去。而大汉的商品卖不出去,受损的并不只是商队,生产这些商品的百姓同样会受到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到朝廷的税收。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也成为大汉王朝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条商路太过脆弱。
朝堂上的这些大臣都是聪明人,很快便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赵凌连忙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实乃万民之福!只是不知陛下所指的另辟蹊径可有所指?”
刘子秋点了点头,说道:“赵爱卿可以派人从蜀地再往滇南的山区寻找,说不定能寻出一条古道。”
崇文殿中藏书颇丰,刘子秋这段时间也经常在殿中翻阅各种典籍,而他看得最多的,则是一些史书关于周边一些国家的记载。在汉书关于西域的记载中就有一段,当时出使西域的张骞就在当地发现了蜀布,这些原产于蜀地的布匹显然不是通过丝绸之路到达那里的,显然在在中国的南方还有一条商路。只不过连年战乱或者其他原因让这条商路泯灭了,从而不为后人所知。
赵凌拱手道:“臣遵旨,只是山路艰险,恐怕难以成为让大型商队通过。敢问陛下,是否要在蜀、滇两地开凿山路?”
刘子秋笑了起来,挥了挥手,说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里的山路不是咱们现在可以开辟的,能够把现有的道路利用起来就算不错了。另外,传朕的旨意,令陈棱、张镇州组织一支大型舰队从岭南沿海岸出发,向南向西行进,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相比于滇南那条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的小道,来自后世的刘子秋显然更加看重海上贸易。虽然现在离海权至上的二十一世纪仍然非常遥远,但刘子秋却不介意先分出一部分力量在海洋上寻求突破。沿着亚非大陆前行,也就是数百年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只要循序渐进,逐步探索,应该可以找出一条前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魏征大惊道:“大海无边无际,还是走陆路比较安全一些,望陛下三思!”
刘子秋摆了摆手,说道:“陈棱前往流求,也是经历了惊涛骇浪。要想有所开拓,又岂会没有危险?朕相信,我大汉的好儿郎们,一定可以探寻出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
当然,面对着充满各种未知情况的茫茫大海,这条道路的艰辛可想而知,也注定有许多好儿郎将葬生在这片蔚蓝的世界中。但是,只要能够发现几块新大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
这是刘子秋有史以来开得时间最长的一次朝会,当然,解决了册封大典的问题,立储的问题也得以顺利延后,又制订下开辟西南和海上两条新的贸易通道的方略,收效也算十分显著。
散朝以后,刘子秋迫不及待地赶往那处偏殿。还未到殿门外,就听见大殿内传来刘思根欢快的笑声。刘子秋步进偏殿一看,果然见到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正在逗弄着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不是孙思邈却是哪个。
原来,孙思邈见刘子秋迟迟不来,又提出要见一见高秀儿。当初在洛阳西山,孙思邈和高秀儿有祖孙之谊。听说孙思邈来了这里,高秀儿自然赶来相见。她是个重情重义的女子,虽然现在贵为皇后,又为刘子秋生下了一双儿女,却丝毫不敢忘记孙思邈当年的救命之恩。不仅她自己来了,还把刘思根和襁褓中的女儿也带来了。
孙思邈一见刘思根就喜欢上了这个小家伙,连夸他将来必成大器,还抓了他的手腕仔细帮他号脉,弄得刘思根一阵发痒,因此笑个不停。
见到刘子秋进来,高秀儿慌忙迎了过去,满脸喜气地说道:“夫君,爷爷来了。”
孙思邈也赶紧松开刘思根,便要行叩拜之地,却被刘子秋一把扶住。
刘子秋笑道:“孙老先生,果然是你。这些年,你却叫朕好找!”
孙思邈深深作了一揖,说道:“陛下,当年老夫果然没有看错你。这一年来,陛下在各地设立医馆,刊行千金方,老夫都看在眼里。老夫在这里替天下万民谢谢陛下。只是,老夫云游四海,以治病救人为业,却不能常侍陛下左右。”
刘子秋笑道:“老先生此言差矣!老先生纵有三头六臂,一天十二个时辰不休息,又能治得了几个病人?朕已经在洛阳设立了太医院,传授医学之道,尚且缺一个主事之人,还望老先生相助!”
第71章 实习岗位
孙思邈捋了捋颔下那几缕长须,笑道:“老夫散漫惯了,这个主事之人就免了吧。不过,老夫对这个太医院也是颇感兴趣,倒是不介意收几个弟子。这样吧,老夫便在太医院呆上一年,陛下可还满意?”
说实施话,刘子秋恨不得孙思邈在太医院呆上一年,对这个结果显然不太满意。但是他一转头便看到高秀儿嗔怪的眼神,不由笑了起来,说道:“老先生愿意在太医院相助一年,朕求之不得。这一年内,老先生但有所需,朕无不应允!”
孙思邈却指了指刘思根说道:“陛下,这孩子颇具灵性,老夫想让他跟在身边一年,不知道陛下可肯应允?”
刘思根眨巴着一双黑亮的眼睛,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孙思邈。他是皇长子的身份,地位尊贵无比,皇宫内外,谁不对他恭恭敬敬。这个白胡子老爷爷一来就抓住他的手腕乱摸一通,现在好像又要收他做弟子,这让他很不高兴。
刘子秋忽然想起孙思邈跟袁天罡是朋友,又想起道信说过的话,不由问道:“老先生,你莫非看出此子有什么奇异?”
孙思邈哈哈笑道:“老夫又不会相面,如何看得出来他有什么奇异?老夫擅长针灸,所用之针有金银两种。这些年来,老夫也指导过一些人,却只能使用银针,却不能使用金针,若是待老夫百年之后,金针之术难免失传于世。刚才老夫替他把脉,衣袖里的金针却不停地跳动,这种情况从未有过,所以老夫打算试一试,看看他能不能传老夫的衣钵,学会金针之术。”
高秀儿吃惊道:“爷爷莫非要传根儿金针度厄之术?多少医道高手都不能学会,他一个五岁的小娃娃,又如何学得会?”
她的医术都是孙思邈所传,也听孙思邈说过他有金针和银针各一套的事情,但却知道金针之术不仅是孙思邈的不传之秘,更不是寻常人可以学习的。所谓针灸,往往又称为金针度厄。但真正的金针度厄之术,却必须使用一种紫金制成的长针。此针只有长短两支,即使是短针,也长达一丈。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金针不像银针坚硬,而是十分柔软,几乎跟羊毛相似,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将这样的金针刺入人体。
孙思邈叹了口气:“老夫年迈,不知道还能撑过几时。这套真正的金针度厄之术,或者普天之下只有老夫一人会的。如果不能流传于世,老夫有何面目再见历位祖师?根儿能不能学会姑且不论,但老夫总觉得他和这金针有缘,纵使暂时学不会,能够略通此法也是好的。”
刘子秋这段时间潜心传授刘思根武艺,希望他将来像自己一样成为叱咤风云的勇士,并不希望他成为一个把脉问诊的郎中,因此皱着眉头说道:“老先生如果有意将此法传下去,朕可以命人将金针度厄之术刊印成册,传布天下。我泱泱大汉,千万子民,难道就没有人能够学会吗?”
孙思邈却摇了摇头:“金针度厄的施针之法与银针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使用金针讲究一个悟字!若无悟性,即使能够催动金针也是无济于事。所以,老夫的金针度厄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刊印成册,也是无益。”
是让金针度厄之法失传于世,还是让儿子跟着孙思邈受一年的苦,刘子秋一时难以做出决断。
倒是高秀儿态度转变很快,拉了刘子秋的手说道:“夫君,你不是说过,当皇帝是件很累人的事吗?咱们的孩儿也不一定非要当什么皇帝,让他学一件手艺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何不就让跟着爷爷。学得会学不会,也就一年时间嘛。”
刘子秋沉吟半晌,这才说道:“也罢,就让根儿随老先生学习一年。不过,这一年中,根儿的功夫可不能落下。”
对于做出这个决定,刘子秋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已经有了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只要他愿意,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孩子。当然,他是皇帝,他的孩子可以由国家抚养。但是,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子又生子,繁衍生息,不知道会有多少个后代。如果这些人都要由国家来抚养,将成为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事实上,在原来的历史上,千年之后的大明王朝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就成为一群不劳而获,大量吸食民脂民膏的毒瘤,明朝的灭亡,也不能说没有他们的责任。
刘子秋一直在考虑削弱皇权的事情,但不管怎么说,皇位总会一代代继承下去,而登上皇位的人自然会由国家负担。没有继承皇位的皇子们,刘子秋也必须考虑他们的未来。给他们封王,让他们像寄生虫一样依附在国家身上,并不是什么好办法。而孙思邈要传授刘思根金针之术,却打开了刘子秋的思路。儿孙自有儿孙福,秦始皇希望子孙可以享千秋万代之福,结果二世而亡。明亡之后,朱元璋的子孙下场也不是特别美妙。自己的子孙能否平安幸福地生活下去,还是要看他们自己。刘子秋能做的,也只是为他们学习、择业,提供一些便利而已。
……
从此,可怜的刘思根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被送进了刚刚成立的太医院,跟在孙思邈学习医道。因为金针度厄之术只是一种特殊的针灸治疗手段,必须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为基础,这对年幼的刘思根来说,几乎是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幸好小家伙足够聪明,孙思邈教过的东西他都能牢牢记住。或许因为从小泡过多种药浴的缘故,刘思根对药材有种特别的兴趣,各种药材送到他手上,闻一闻便能分清楚是什么。但是中医博大精深,望闻问切,任何一项都必须集多年的经验方才能有所小成。一年下来,刘思根也只能算是到一点皮毛而已。
更痛苦的是,在这一年中,刘子秋依然会逼着他每天早晚练武。而且刘子秋对细节抓得很死,不许他的动作有一丝一毫的走样。即便刘思根的身体比同龄的孩子结实了许多倍,每天练完功依然是精疲力竭。
好在除了医术和功夫之外,只有虞世南会抓住他练习书法,其他人倒不是太过严厉。箭术、骑术、琴技、茶道等的练习基本上处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其实,这种教育方式有点类似于后世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给孩子报了无数个兴趣班、辅导班,让孩子没有一点空闲和娱乐的时间。刘子秋自己当年也吃过这方面的苦,不过幸好他的父亲并没有坚持多久,因为他根本就不是学习的料子,转而便让他专注练武了。但对于刘思根,刘子秋却寄于了厚望,又有得天独厚的培养条件,渐渐地也限入了这种误区。
不过,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是,刘思根坚持了下来,居然没有叫过一声苦。而且只要有空闲,他也不肯把箭术和骑术落下。作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基于刘思根的表现,如果不是担心给他带来不必要的伤害,魏征等人几乎又要重提立太子的往事。
……
整整一年多,大汉王朝便在平静中走到了中兴六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一十五年,距离杨广之死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而刘子秋来到这个世界也整整八年了。这一年多,大汉王朝发展十分迅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百姓安居乐业,朝廷政治清明,呈现出一种步入盛世的势头。
而通过第一届科举考试的三百六十名考生也在太学院学习了两年,对于国家的各项律法、制度也已经颇为了解,接下来的两年,他们除了继续在太学院学习之外,还会被派往各个衙门从事实际操作,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实习。当初的排名已经成为过去,考生们在实习中的表现将决定他们今后的前程。所以,实习的这两年尤为关键,也不由得那些考生不加以重视。
实习的去向有两种,一种是朝廷各部衙门,另一种是地方官府。两种不同的实习去向,也就意味着他们将来会在两种不同的机构担任官职。对于这个年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自然是希望能够留在各部衙门。毕竟各部衙门都设在洛阳,而洛阳是国家的首都,各种资源都不是地方可以比拟的。而留在洛阳的这些实习岗位中,有两个岗位最为引人注目,这两个岗位是内阁随员,将跟随内阁诸位大学士后面学习治理国家之法。也就是说,能够到这两个岗位实习的考生,将来就有很大希望进入朝廷的中枢。因此,没有人不想得到这两个实习岗位,竞争异常激烈。
这种情况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魏征等人不敢自专,前来请示刘子秋,说道:“陛下,臣以为,内阁随员接触到许多朝廷机密,当慎之又慎,不可只看平时表现,还要看他跟朝廷的亲疏远近。臣举荐谢氏兄弟,还望陛下恩准!”
第72章 印证
刘子秋却摇头说道:“保密固然重要,但却不能依赖亲疏远近,就算是最亲近的人,也有泄密的可能。保守朝廷机密,最重要的还是依靠制度的监督。让这些考生到不同的岗位实习,也是为朝廷选拔出合适的人才。而内阁作为朝廷的中枢之地,只有最优秀的人才方可进入。”
魏征沉默半晌,说道:“根据太学院两年来的记载,最优秀的考生非长孙无忌莫属。”
刘子秋不经意地摆了摆手,说道:“那就让长孙无忌担任内阁随员!”
魏征又说道:“排在第二位的考生叫潘志,出身贫寒。”
刘子秋点了点头,说道:“英雄何出处,那就让潘志也担任内阁随员吧。”
……
中兴六年四月夏,陈棱派往西南的舰队返回了设在岭南的水军基地。这支舰队经过了被称为天竺的印度,一直抵达了遥远的非洲大陆,历时两年,才重新返回中原。当然,他们此行收获也极其丰厚。利用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从天竺换取了大批金银珠宝。在非洲,他们也曾经深入内陆,只是所遇到的不过一些土著部落。有些土著部落对他们还算友好,招待了他们,另一些土著部落则和他们爆发了冲突。
那些土著部落手持长矛,腰间裹着树叶,使用着简易的毒箭,脸上涂着五颜六色的迷彩,看上去十分吓人,真正打起来,却不堪一击。冲突的结果,这些土著部落自然遭遇了灭顶之灾。不过,他们从这些土著部落除了获取了一些食物以后,就只有一些奴隶,其他几乎一无所获。也正因为如此,陈棱的舰队在非洲没有什么收获以后,便打道回府了。
当然,最大的收获还是他们绘制的海图和航海日志。水师原本在海上航行是没有航海日志的,这都是刘子秋带来的理念。但以当时的条件,航海日志中主要记载的还是各地的气候情况。无论是海图还是航海日志,都极为重要。有了这些东西,下一次再走这条航线就方便多了,可以清楚地避开各处暗礁,从而节省大量时间,也就可以让舰队走得更远。
而这两年内,刘子秋也没有闲着,亲手绘制了一幅世界地图。当然,这幅地图很简易,只是大致标出了五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勉强算是给这个年代的人开个眼界罢了。过去,刘子秋一直没有把这幅简易世界地图拿出来,因为众文武不会相信世界是这个样子。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所处的这片土地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称之为中原。而在他们眼里,大海是没有边际的,不可能在大海的另一边还有一片广阔的大陆。最重要的是,所有人依然坚信世界是天圆地方,没有人会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蓝色星球上。陈棱从非洲归来,给了刘子秋解释自己的“理论”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在大兴殿,刘子秋接见了从远方归来的陈棱一行。
陈棱躬身行礼,眼含热泪,大声说道:“启奏陛下。臣奉旨南行,按照陛下所指的路线,果然抵达了天竺。这是臣自天竺所购得的物产。”
早有随从献上几盘珠宝,有鸽蛋大小的各种宝石,还有各种金银器皿。大汉是个金银短缺的国家,普通百姓家中大量使用的都是各种陶器和瓷器,金银器皿只在贵族中才会使用。而刘子秋崇尚节俭,皇宫之中也大量换用了陶器和瓷器,杨广遗留下来的许多金银器皿则被刘子秋公开拍卖,用来换取大量财富,投入到最需要花钱的行当中去。而陈棱开具的单据上表明,此行两年,他们获得的金银器具竟然可以满足全国一年之需。这还是舰队的规模不够大,只有二十条船的情况下,如果多派几支舰队前往贸易,所获应当更加丰厚。
看着那些价值连城的珠宝和金银器具,殿上众文武都不由怦然心动,张亮更是忍不住咽了一下口水,拱手说道:“想不到天竺如此富裕,陛下何不兴义兵,将其纳入我大汉的版图!”
刘子秋眉头微微一皱,喝斥道:“我大汉乃礼仪之邦,素来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策略,又岂能行此强盗之举!”
陈棱躬身道:“陛下所言甚是。其实天竺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王国。这些王国风俗迥异,臣在其中也见过许多奇闻。比如,有一个王国,和尚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国王,女孩子出嫁之前,必须先送到庙里让和尚睡三天,就连王后也不能例外。”
众臣一片哗然,齐声议论:“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种寡廉鲜耻的地方。”
来自后世的刘子秋却是听说过这种事情,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诸位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也没有什么好惊讶的。朕只想知道,这些王国对我大汉的舰队可还友好?”
陈棱拱手道:“回陛下,大部分王国都能跟我大汉舰队平等相处,有些国王还会盛情款待臣等。但也不乏一些贪得无厌之辈,意图劫掠我大汉舰队所载运的财物。不过,这些王国的军队实在不值一提,舰队中随便一支十人队,就可以杀得他们千余人落荒而逃。臣正是遵循了陛下所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对方不强取豪夺,臣便与他们公平交易。若是敢对臣不怀好意,臣必定还以颜色。这些珠宝和金银器具,有一些就是臣从他们的王宫中抢来的!”
“敢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抢他一些珠宝,给他一点教训,也没什么大不了。”刘子秋挥了挥手,说道,“只是你的舰队历时两年,缺少补给,再与这些国家和部落交战,难免会有伤亡。这一路上,损失也不小吧。”
陈棱脸色沉痛起来,垂首道:“不敢有瞒陛下,臣出海时共有二十条船,两万多名水手、士卒,如今回到中原的,只剩十条船,万余人!”
当初得知陈棱归来,大家都沉浸在喜悦和兴奋当中,就连刘子秋都没有过问舰队的损失,如今听说折损过半,都禁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陈棱继续说道:“真正在战斗中伤亡的将士不过千人左右,许多将士都死于疾病和风浪。损失的十条船,有七条毁于风浪,另有三条触了礁石。”
这样的情况原本也在刘子秋的预料之中,毕竟现在的航海技术仍然相当落后,只能顺着海岸线航行,自然容易触礁。事实上,即使到了后世,有了各种先进的科技,海难事故也是层出不穷。大海蕴含着无穷的财富,但也潜伏着无尽的危险。
刘子秋不由点了点头,问道:“陈棱,如果朕再让你下一次西洋,你可敢出行?”
陈棱拱手说道:“臣这次远航,已经记下了合适的路线,如果有充足的准备,臣敢保证,将损失减少一半以上!”
刘子秋哈哈大笑,说道:“陈爱卿是我大汉走得最远的人,去过许多前人没有去过的地方,就冲这一点,朕便要大加褒奖。传朕旨意,封陈棱为三等公爵,享二品俸禄!”
大汉王朝的爵位是没有俸禄的,属于精神奖励,所以刘子秋才会另外将陈棱的俸禄从四品调到二品,让他的物质待遇同样得到提高。当然,爵位也不是全无用处。至少爵位是可以继承的,而官位却不能继承。另一方面,拥有爵位的勋贵子弟可以在求学、科举中获得相应的照顾,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也会带来相当的好处。
自开国以来,也只有寥寥几人获封公爵,而陈棱不过带领舰队进行了一次远航,就获得如此丰厚的奖励,不仅众文武大臣眼热不已,就连陈棱自己也是感激涕零,不由挺起胸膛,大声说道:“只要陛下给臣一个月的时间加以休整、准备,臣愿意领旨再次远行!”
“不急,不急。朕先给你看一样东西。”刘子秋朝身边的内侍挥了挥手,说道,“把那件东西抬上来。”
两名内侍领命退入殿后,不一会便抬过一具硕大的屏风。不过,这件屏风上面不是什么画作,而是一幅巨大的彩色地图。地图的中心标明了大汉王朝所处的位置,东边是茫茫大海,几片陆地清晰可见。而在大海上,又有几道金钱将这些陆地相连接。
陈绫看了一眼这幅世界地图,忽然激动起来:“陛下,原来你才是走得最远的人!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臣好像都去过。没想到陛下早知道这些地方,而且这幅地图比臣所绘制的海图范围还要广阔得多!”
魏征却是知道刘子秋当年是从海上来到长山村的,也激动起来:“原来陛下早就去过那些地方,难怪坚持要派舰队出海。”
刘子秋却笑了起来,说道:“朕哪里去过那许多地方,这只是前段时间,朕梦中所悟而已,特地绘制出来,想请陈爱卿来印证一番。”
第73章 寻找矿藏
陈棱闻言,走上前又仔细看了一会,说道:“回陛下,臣所绘海图与陛下所绘这片区域差别不大,只是更为详细罢了。看来陛下梦中所见果是真实境地,实乃天意啊!”
刘子秋笑道:“朕在梦中还看到一景。”说完,他朝着地图上非洲所处的位置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