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近世传奇英雄:杨度(上卷)-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行,卖给我吧。”杨度从怀里掏出一块约值二百文的碎银。
  “先生,我没有钱找。”猎人说的是实话,他原本没打算在这里做生意。
  “不要找了。”杨度一向大方,慢说一百文钱,得意之时,就是一百两银子,他也可以随手送给毫不相识的人。
  “这就谢谢了。”猎人得了便宜,脸上露出了笑容。
  夏寿田问:“大哥,你就住这一带吗?”
  “对,家离这里有五里地。”
  “平时都做些什么?”夏寿田又问。
  “种庄稼。”猎人答,“闲时就在这洼地打点野物,摸点鱼虾,换两个零钱用。你们是城里来的?”
  夏寿田点点头。
  “我知道你们是来散心的。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里的风景比这里好。”也许是回报多收的一百文钱,猎人一下子变得主动热情起来。
  杨度、夏寿田在猎人的带领下走了一里多路,忽见眼前现出一排高耸笔挺的白杨树来,树边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晶莹透亮的溪水悄悄地流进芦苇丛中的洼地,溪上横跨着一座小平板石桥,石桥旁边有几个做工粗糙的石凳。这里视野开阔,富有诗意,与刚才的洼地相比,又别有一种趣味。走了个把时辰,两人也累了,就在石凳上坐下休息,也招呼猎人一起坐坐。猎人坐下,那只瘦狗蜷缩在主人的脚边,不停地摇尾巴。
  “大哥,家里几口人,日子还过得下去吗?”夏寿田问。
  “家里七口人吃饭。”猎人叹了一口气,“什么过日子,到世上来变人,真是活受罪。”
  猎人的脸又回复到先前的阴沉了。一句话堵得夏寿田不好再问下去,看看他那一身穿戴,也可知日子过得是挺艰难的。杨度忽然想起了安慰的法子,大声说:“大哥,不要担忧,过年把两年就会好起来的。”
  “怎么会好起来呢?”猎人皱着眉头问,这话显然没有给他带来兴奋。
  “皇上已下了诏书,要变法了,你听说了吗?”
  “皇上要变法?”猎人大为吃惊,“变什么法,怎么个变法?”
  此地离紫禁城不过二三十里地,真正是天子脚下的子民,居然对闹得天翻地覆的维新变法懵然不知,热衷于此事的杨度不免气沮,喉咙哽了一下后还是作了解释:“皇上要变法,就是把过去的旧法子去掉,立新法子。新法子立起来后国家就富强,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
  “立新法子?”猎人似乎明白过来,“请问先生,新法子里有没有说把田分给我们庄稼人?”
  分田!这不是当年太平天国的主张吗?他想到哪里去了!杨度摇了摇头。
  “不分田给我们,是不是今后可以少给官府交粮谷呢?”猎人又问。
  轻赋!这几年赔款赔得朝廷一贫如洗,皇上恨不得给各省加赋增税,主张变法的书生们谁也不敢说轻赋的话。杨度只得无奈地又摇了摇头。
  猎人彻底失望了,脸色阴沉得可怕。他站起身说:“既不分田,又不少收粮谷,庄稼人的日子从哪里好过起?这变法有屁用!两位先生自个儿在这里观风景吧,我要打猎谋生去了。”
  说完喊了声“来富”,那瘦狗立刻站起,使劲地颤几下,便跟着主人走了。
  夏寿田望着杨度呆呆的傻样子,说:“一个种田打猎的人懂得什么!你跟他大谈维新变法,不是自找没趣吗?走,我们到亭子里去,把这只鸭子炒了,痛痛快快地喝几杯去。”
  二人走出洼地,来到江亭,拣了一个临窗的桌面,把买来的野鸭子交给酒保,要他来个一鸭三吃:肉蒸,内脏炒,骨头熬汤。然后要了一壶仿唐名酒万里春,点了四个菜,两人便对酌起来。
  夏寿田的兴致很高,谈诗文,谈翰苑掌故,谈这几年的东洲同窗生涯,颇有点春风得意的味道。杨度本来就有心事,再加上被猎人这么一冲,更是兴味索然了。他信口应酬着夏寿田的高谈阔论,脑子里猎人那句“这变法有屁用”的话总不时浮起,又想起朝廷中的明争暗斗,变法前景黯淡,又想起袁世凯虽信誓旦旦支持变法,但他的顶头上司荣禄是太后的死党,且荣禄还掌握着聂士成的武卫军、董福祥的甘军,这两支人马合起来,要远远超过新建陆军。后党如果真的动起手来,帝党岂能抵挡得了?维新变法啊,看起来是凶多吉少!几杯酒吞下后,杨度心中千头万绪如乱麻,满腹忧国忧民之愁都随着酒兴而涌起,看着几个游人正在新刷的白粉墙上题诗,他从账房柜台上抓起一支大毛笔,快步走到墙边,略加思索,便在上面飞快地写起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0)
百字令·江亭抒怀
  登临眺远,见幽燕大地,风高云扫。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果儿未熟,花瓣落尽,雏燕愁已老。一番浓兴,且付野山荒岛。  却思尧舜基业,汉唐江山,何时已杳杳?空有诸葛济世才,困隐茅庐谁晓!不如归去,随牧童樵子,摘捡梨枣。书生意气,徒招万千烦恼。
  在杨度挥毫题壁的时候,夏寿田一直注目细看,当读到“西山王气但黯然,极目斜阳衰草”的时候,心里不觉叫道:“晳子,你太悲观了!”新科榜眼毕竟处于人生最得意的时刻,他对皇家的恩德感激莫名。尽管他也和许许多多的士人一样蒙受了国耻,对国事日非也痛心疾首,但他认为皇太后皇上执掌的朝政大计还是英明的,少有外侮,足以警惕在位,不宜遽作此亡国之音而失哀乐之正。他心里也在构思,要和作一首,把晳子的颓废心绪矫正过来。杨度写完,又坐到座位上。他说:“你这首《 百字令 》写得好是好,但调子太低沉了点,我来给你奏点明快之音。”于是接过杨度手中的笔,饱蘸浓墨,也走到粉墙边,一气写下来:
  百字令·江亭远眺
  仲夏时节,喜莺歌燕舞,落日归棹。万顷菰蒲新雨足,碧水明霞相照。酒帘高挑,江亭雄峙,词客醉里笑。莫负雅兴,风物最宜远眺。  从来盛世难逢,千年史册,有几时光耀?都说贞观与文景,也只隐恶扬好。且请宽心,虽略有惊吓,偶遇强暴,恰如警钟,九重朝夕鸣号!
  当夏寿田的《 百字令 》快要写完的时候,亭子间慢慢地踱进一位今科新进士。他刚刚落座,把眼睛向外面一扫时,便从背影上将夏寿田认了出来。原来,清代在会试结束后照例要举办恩荣宴,这是一个很隆重的宴会。该科所有新中的进士和参与该科考试的所有官员包括主考大臣、读卷大臣、銮仪卫使、礼部尚书侍郎等等都出席。在恩荣宴席上,状元一人独占一席,榜眼和探花两人合共一席,其他进士则八人一席,这样鼎甲三人就分外引人注意,待到宴会结束,所有出席宴会的人无不对这三人非常熟悉了。他向桌上几个朋友介绍:“那边题诗的人就是今科榜眼湖南人夏寿田。”
  “真的,那就是榜眼公吗?”
  “听说还是一位巡抚的公子哩!”
  “待我去看看。”
  说话间便有人离开座位,绕过桌子,从另一个窗户口对着夏寿田的正面仔细地看了很久,然后回到座位上大声说:“好一个榜眼公,又年轻,又俊雅,真正是文采风流!”
  这么一嚷,满江亭的游客都知道了这个新闻。夏寿田刚一落笔,便有不少人围了过来,有钦佩的,有爱慕的,有好奇的,有凑热闹的,把个榜眼公围得水泄不通。那新进士分开众人硬挤了进去,对着夏寿田作了一揖,说:“年兄也来游江亭了,怎么不叫小弟一声?”
  夏寿田正愣着,心想:好亲热的一个人,但我怎么不认得他呀!那人忙从衣袋里掏出一张大红名刺,上面印着几行黑字:钦赐戊戌科进士出身江西瑞州殷连奇字慕白号石屋居士。原来也是今科的进士。夏寿田忙还了一礼,满面笑容地说:“慕白年兄,你也来了,真是幸会。”
  “难得这次见面,就请年兄放驾,到我席上坐一坐,我的几位朋友都想一睹年兄丰采,聆听年兄馨咳。”
  殷连奇边说边伸出手来,挽起夏寿田的胳膊向外走。夏寿田说:“年兄好意小弟领了,小弟还有一个朋友,现正在那边等着我哩!”
  “好说,好说,我们痛饮几杯后再把年兄的朋友请来一起聚会。”殷连奇不由夏寿田分说,硬把他向自己的酒桌拉去。围观的人见这位也是新科进士,遂平添三分敬意,让出一道空隙来,放他们走出圈子,然后再跟在他们的后面,一边走,一边不停地发出赞叹声,眼光里流露出无限的艳羡。
  杨度眼看着这一幕情景,心里不是滋味。人世间就是这样:颂扬成功者多,抚慰失败者少;攀荣附贵者多,扶危济困者少;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它凸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一面,同时也有激励人心向上的一面。杨度默默地想:且忍下这口气,三年之后再把天下所有的风光都挣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1)
“先生!”一个娇嫩的声音,把杨度从思索中唤回。他转脸一看,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正笑吟吟地站在他的旁边。那女子穿着一身藕绿色的衣裙,身材匀称,五官清秀,肌肤白净,眉目之间透出一股妩媚的气息,尤其是盈盈笑意之中那种恬静纯情的神态,更令人一见便生爱心。
  “是叫我吗?”杨度立刻从失意中跳出来,满脸春色荡漾。
  少女点点头。
  “请坐吧!”
  少女略带一丝羞涩,挨着杨度身边坐下来。
  “找我有什么事?”杨度和颜悦色地问。刚才这一丝羞涩,更增添了几分少女的娇美。杨度想,再加一番修饰,她真可以说得上倾国倾城的。
  少女从怀里掏出一把桃形豆绿绢扇来,轻声说:“先生在粉墙上题的那首《 百字令 》真好,我想请先生题赠给我,就写在这把绢扇上,不知可不可以?”
  “可以,可以,我给你写上。”这么一位美人看上了自己题的词,还要求写在扇子上,真是一件趣事。闻着扇面上悄悄透出的脂粉香气,二十四岁的三湘才子不觉心旌摇动起来。
  “小姐,你叫什么名字?”杨度不忙着题词,拿着少女的绢扇细细地欣赏着。
  “我叫静竹。”
  静竹。杨度的脑子里浮起了家乡的满山翠竹,再看看眼前的静竹,一身绿装,真是一枝秀美文静的苍新竹。
  “听你的口音,像是江浙人?”杨度满目含情地望着静竹。
  “先生说对了,我是苏州人。”静竹答,声音仍是轻轻细细的。
  “你来京师几年了?”
  “两年多了。”
  “今天是跟父亲来的,还是跟哥哥来的?”
  杨度不知不觉地想起前几年跟他一起去归德镇的妹妹来,她那时跟这位少女的年龄相差不多,也常常要自己把新吟的诗句抄好给她。
  “我是跟师傅一起来的。”静竹的声音更轻更细,头微微低下,脸上泛起浅浅的红晕。
  “师傅,教你什么的师傅?”
  “教我弹琵琶,吹箫的师傅。”静竹的头更低了,长长睫毛下的眼睛里似乎水盈盈的。
  杨度不再问了,他已略知静竹的身份了。京师里妓院、戏班里许多从苏州卖身来的年轻女子,她们或卖笑或卖艺,总之都是身份低贱的可怜人,看来静竹是这中间的一个了。杨度从隔桌席上借来一支小笔,静竹又替他磨墨。杨度屏息静气地用端端正正的小楷,将自己的新作抄录在小巧精致的绢扇上。静竹一直凝神看着,对这位五官端正、棱角分明的年轻才子,她心里充满了感激。从他那一笔不苟的字迹中,她看出此人对自己是喜欢而尊重的。静竹常受别人的喜爱,但很少受到别人以平等相待的尊重。这份尊重,对她来说是一份多么难得的礼物啊!
  “谢谢你,杨先生。”当杨度写完“戊戌仲夏湘潭杨度题于江亭”一行字时,静竹方知词人的名字,她以极其真诚的心情向杨度表示谢意。
  “粉壁上还有一阕《 百字令 》,是我的朋友写的,我给你题在背面吧!”杨度翻过绢扇的另一面来。
  “谢谢,不必要了。”
  “你不知道,他可是今科的榜眼公哩!”
  “我知道,刚才这里人人都在说。”静竹不以为然地说,“他虽然是榜眼公,但我看他的那阕不如你的这阕好。我喜欢的是词,不是榜眼。”
  此时此刻,正当不远处人们簇拥着夏寿田欢声笑语的时候,这位有可能是沦落下层的苏州少女的两句平平淡淡的话,犹如一块石子,在自命不凡而两挫会试的三湘才子的心中激起千百层涟漪。他的心被震动了,世上居然有这样慧眼独具却又超凡脱俗的姑娘!他后悔与她相见太晚,想起骡车已经定好,心中十分惆怅。见静竹已站起,他只得把绢扇递过去。静竹接过扇子,对杨度嫣然一笑,轻柔地说了一句“谢谢你了,杨先生”,然后转身离开。轻风吹动她薄薄的藕绿衣裙,宛然一位仙姑欲离开人世,杨度痴痴地看着。走了几步,静竹又回过头来,对着仍呆望的杨度粲然一笑。杨度如梦初醒,大声说:“静竹姑娘,我们后会有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2)
六 潭柘寺定情
  杨度望着衣带飘动款款而去的静竹,心里蓦地涌出一种落寞感。这是一个可爱的女子,他虽然只和她短暂地相处一时半刻,但她的笑容、举止、言谈,已伴随着一种无形的魅力深深地留在他的脑中,令他回味,令他迷恋。杨度多么不愿她离去,多么希望时空永远凝固在刚才那一段温馨的时刻上!突然,静竹停止了脚步,转身向他走来,杨度惊喜地快步迎上去。
  “杨先生,五天后我会在西郊潭柘寺,你愿意去那里和我再见一面吗?”
  “愿意,我愿意!”真正是神灵成全自己的心愿,杨度不假思索地一口答应。
  “好,那就这样说定了,五天后我们潭柘寺再会。”静竹又嫣然一笑,露出两排贝壳似的雪白细牙。一刹那间,杨度觉得天地人间一切美妙都集中在眼前,集中在这个寓居京师的江南女子身上。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杨度喃喃地背着古人的诗句,两眼怔怔地望着越走越远的静竹,直到她消失在人群中。这时他才记起,自己原来已定了明日启程的骡车。“明天哪怕是八台大轿来抬我,我也不出京师了!”杨度心里拿定了主意。
  晚上,他向夏寿田撒了一个谎,说感了风寒,得在会馆将息几天再走,让骡车主等一等。夏寿田当然不会催他走。
  潭柘寺在城外西郊宝珠峰下,离城里有八十里路。三年前,杨度曾和友人去过一次,那是一处旅游胜地。为了不误期,头天下午,杨度便去西直门外雇了一驾马车。太阳快要落山时,他来到了宝珠峰下。
  潭柘寺的客人向来较多,尤其夏秋两季是京师的好季节,游人香客往来寺院的络绎不绝,寺门外的几家客栈都住满了人。杨度巴不得早点见到静竹,便到客栈里去四处打听寻找,却一直没有见到她。他心里想:她不住客栈,又住哪里呢?这时还不到,难道硬要等天黑才进店?或许她根本就没有来?杨度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着,一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他便起了床,随便吃了早点就向寺院走去。真个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通往寺院的路上已有不少的人了,或背手漫步,或斜挎香袋,或一人独行,或三五结伴,原本是清静寂寞的山寺却变得热热闹闹的了。
  也不知是哪位具有非凡眼力的高僧选择的寺址,潭柘寺真正是建在一块绝妙好地之上。寺院的左右后三方,有九座山峰环绕其侧;寺前一峰笔立,宛如一座巨大的屏风,人们赞之为“前有照,后有靠,左右山环抱”。京师大小百多处庵寺,再没一处的地势能赶得上它了。主峰宝珠峰上有一个深潭,称为龙潭,山上多有柘树,于是此山又名潭柘山。寺院建于东晋太康年间,原名嘉福寺,武则天时期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重修后改名为大万寿寺,清代康熙乾隆两朝又作了大规模的修建,改名岫云寺,因为山名潭柘,人们习惯于依山名叫它潭柘寺。潭柘寺立寺于晋代,比北京立都要早八百余年,故史家都说先有潭柘后有幽州。
  这是一座气势非常宏伟的梵宇。山门外有一座高大的木牌坊,牌坊三间四楹三楼,顶部覆盖着黄色琉璃瓦,檐下装饰有斗拱结构,全部彩绘。前额上有四个金字:“翠嶂丹泉”,后额也有四个金字:“香林净土”,均为康熙御笔。牌坊前有两座石狮。石狮旁长着两株形状奇特的石松,两株松树挟肩握手,犹如一对挚友,枝枝叶叶相互交通,组成一顶绿色的天棚。牌坊后是一条涧水,上面有一座单孔石拱桥,迎面是一道绵延十来里的围墙。墙约一人高,刷着赤红颜料,上面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未见殿堂,单是这道围墙,就给人以气魄恢宏之感。高大的山门为砖石结构歇山顶,均以汉白玉石砌成,正中嵌着康熙御笔“敕建岫云禅寺”。山门两边,有八个巨大的白粉书写楷体字,左边是“佛国生辉”,右边为“###常转”。走进山门,潭柘寺便出现在视野之中。
  它的主要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毘卢殿依山势建在南北中心轴上,左右两边则分别为方丈室、祖师殿、观音殿、楞严坛、戒坛、僧舍等大大小小二三十座殿堂。寺院内外古木参天,流水淙淙,僧塔如林,修竹成阴。杨度虽是重游,面对着这一处庄严清幽的京郊第一道场,仍然有浓厚的兴趣。他一边欣赏,一边留意进进出出的游人香客,努力寻找静竹的倩影。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3)
太阳已升起很高了,人越来越多,杨度却没有在人流中发现静竹。她真的没有来吗?他的脑子里数十次地浮起这个疑问。每当疑问冒出,他又自己迅速地否定了:这样可爱的女儿家,怎么会失信呢?何况是她主动约我的呀!杨度不怨不悔,满怀激情地边走边寻索,嘴里不停地念叨:她一定会来的,我一定可以找得到她!
  杨度顺着南北中轴线,不知不觉地走到这个偌大建筑群的北端终点毘卢殿。毘卢殿东侧有一座碧瓦朱栏、雅致小巧的精舍,一圈围墙将它包围着。这座房子原先是专为康熙修建的,建好后康熙来住过几次,以后乾隆驾幸潭柘寺时也住在这里。乾隆之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帝王再没来过,房子便一直锁着,无人居住。同治五年西藏的###喇嘛参谒潭柘寺,在这里住了两天。自那以后这座精舍便从皇帝行宫的地位上降了下来,变成了贵宾休息之地。先是王爷、贝勒、贝子及其眷属可以住进,后来住持为广结善缘,京师中的一二品大员也在这里住。再到后来,外地来的巨商富贾,只要为寺院捐上一二千两银子,也特许在这里住几天。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和尚们从来不出山门,也不知时局的演变,只是从这座精舍房客的变化上已觉察到世风不古了,他们常常摇头叹息。年轻的僧人却讥笑他们不通时务,拿这座现成的房子去赚来银子有何不可?莫说和尚,连佛祖也食人间烟火哩!没有银子,佛祖的金装如何能更新?座前的油灯如何能长明?
  精舍围墙后面有一块亩把地大小的竹林,林内修竹丛生,枝叶葱绿,青翠欲滴。从山顶龙潭里流下的清水形成一条小溪,穿过竹林。溪水丁冬,给幽静的竹林增加了几分生气。杨度看着轻轻摇曳的翠竹、欢快清澈的溪水,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倘若能在此处住上几年,也真不虚度一生了!
  正流连之际,从竹林中忽然传出一阵清脆舒缓的琵琶声来。林中有人!杨度正欲循声进去,转念一想又停住了,这么好听的琴声,若是冒昧进去,岂不打断了?那太可惜,不如在外面偷听为好!他倚在一根大楠竹边倾耳听着。
  杨度对于音乐很有兴趣,自己也能操琴度曲。略听一会,他已断定这是一首古曲,再一听,他会心笑了,这不就是《 霓裳羽衣曲 》吗?这绮艳柔曼得近于颓靡的乐曲,让年轻举子立时想起千年前大唐宫廷内那壮观奢华的大型歌舞会,想起歌舞会中的灵魂 —— 那位领舞的贵妃娘娘,想起白居易那首世代传诵的《 长恨歌 》。琵琶声轻轻的慢慢的,正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忽而又变得急促起来,原来已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千乘万骑西南行”的时候。渐渐地,杨度的脑子里浮出排空驭气的道士、海外虚无缥缈的仙山、梦魂初惊的太真仙子、七七长生殿里的帝妃私语……
  杨度陶醉在乐与诗的美轮美奂的境界中,忽然他想起,在这样幽雅的竹林里,弹这样优美的琵琶古曲,非窈窕婵娟,即绝代佳人,此人莫不就是我今日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静竹?
  就在这时,“啪”的一声弦断了,琵琶声戛然而止,只听见竹林里传出一句娇媚的女音:“偷听我弹琵琶的杨先生,请进林子里来吧!”
  果真是静竹!杨度惊喜万分,急匆匆分开竹枝闯了进去。竹林中有一块不大的草坪,坪中有一个四四方方的石桌,旁边有四个石凳。静竹正站在石桌边,右手拿着那把杨度题词的豆绿绢扇。
  “静竹姑娘,你原来躲在这里,我到处寻你半天了。”杨度望着他苦寻苦等的姑娘,只见今日的静竹比五天前更显得娇艳俏丽:她梳着时髦的高髻凤尾发型,头上横插一把翡翠悬链嵌珠簪子,沿发际绕一根珍珠银丝带,带子正中浅浅地坠一块心形墨绿宝石,身穿嫩绿宽松上衣,下系一条鹅黄大摆百褶乌丝绣边裙,薄匀粉面,深描黛山,白净如凝脂的耳垂上挂两串波光闪闪流水环。
  “杨先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4)
“不,你叫我晳子吧!”杨度有点忘情地打断静竹的话,“大家都是这样叫我的。”
  “好。”静竹笑吟吟地说,“我也在这里等你半天了。”
  “你怎么知道是我在听你弹琵琶的?”杨度快活地问。
  “古人说,弦断有知音。我猜想一定是你。”姑娘回答,脸上飞起一阵淡淡的红晕。
  “听了你这话,我高兴极了。不过我倒要讲你一句。”望着仿佛与四周化为一体的美丽姑娘,杨度爱抚地说,“此处是清静无为的佛门寺院,你怎么可以在这里弹琵琶?倘若让和尚们听到,一定会谴责你的。”
  “不要紧,我是得到住持###师特许的。”静竹依然笑吟吟地说。
  “真的吗?”杨度疑惑地问,“住持怎么会特许你弹琵琶?”
  “以后再告诉你吧!”静竹嫣然一笑,掉转了话题,“晳子先生,潭柘寺你从前来过吗?”
  “三年前与朋友来游过一次。”
  “太好了!”姑娘轻轻地拍拍手,“你带我四处看看吧,我是第一次来。”
  “好,我们走吧!”
  静竹紧挨着杨度走出了竹林。
  “唉呀!”杨度突然想起了一件事,“静竹姑娘,你的琵琶还放在石桌上哩!”
  “不碍事,它不会丢的。”静竹悄悄地推了杨度一把,瞬时间一股热流流过杨度全身。
  杨度带着静竹绕过毘卢殿来到三圣殿前,静竹对殿堂兴趣不大,倒是对殿堂左右两侧两棵银杏树惊讶不已。这的确是两棵罕见的银杏。高达六七丈,树干从中部开始枝繁叶茂。时近正午,两棵树投射在地的浓阴遮盖了大半个庭院。
  “晳子,你说这树有多大年纪了?”
  杨度发觉静竹的称呼中已去掉了“先生”二字,他心里一阵喜悦,自己也随即将“姑娘”二字去掉了,“静竹,依我看,它至少活了一千岁。”
  “噢。”静竹点点头,“那有那有,说不定有一千二三百岁。你看这树干多粗,我们来围围看。”说着便伸出手来。杨度拉着她纤纤细细的手,两人紧贴着树干,双手用力伸开。
  “晳子你看,我们还没有围到它的一半!”
  静竹咯咯咯地笑着,脸涨得通红。在杨度的眼里,分明绽开了一朵鲜丽的红牡丹。他猛然意识到:这是自己有生以来所遇到的最美的女子。
  “静竹,你看左边的那一棵与这棵有什么不同吗?”松开手后,杨度指着另一棵问。
  静竹靠着银杏树出气不匀,一边端详着前面的那一棵:“差不多,也有这么粗。对了!它的主干下部有一个侧枝,这棵没有。”
  “那株侧枝是怎么生出来的,你知道吗?”
  “不知道。”静竹摇摇头。
  “那一年康熙皇帝要来潭柘寺朝佛,早半年寺院就开始做准备,又是建行宫,又是修驿道,又是给佛祖重塑金身,大家都忙忙碌碌的,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两棵银杏树。直到康熙皇帝来的前一天,住持法师才突然发现左边那棵银杏长出了一枝三尺长的侧枝,满寺和尚得知后都惊讶不已:这棵树有上千年的岁数了,怎么还会长新枝呢?第二天康熙皇帝来,住持把这件事告诉给他听,康熙皇帝哈哈大笑。身边的大臣趁机恭维道,这是皇上洪福齐天,才使得千年银杏发新枝。康熙皇帝高兴极了,对住持说,这棵树竟然知道为朕而生新枝,朕封它为帝王树!住持向皇帝合十鞠躬说,贫僧代它领旨,谢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度不自觉地学着和尚的模样双手合十弯腰点头,静竹被逗得快活地大笑,笑完后说:“晳子,你这是哪里听来的胡编,什么洪福齐天、皇爷感化等等,那都是献媚讨好的话。其实很简单,那株银杏是母的,这株银杏是公的,公的母的长年相爱,哪有不生儿育女的道理!”
  “是的,是的!”杨度鼓掌赞道,“还是我们的静竹见识高明,公母相爱,不但是人,万物都是一样的。”
  

《杨度》第三章 浅涉政坛(25)
“你不要扯远了。”静竹意识到刚才的话有点出格了,脸上羞得泛起满天红霞。
  三圣殿旁是观音殿。静竹说:“观音是女菩萨,你陪我进去看看吧!”
  “好,我们一道去参拜这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好心肠菩萨。”
  观音殿不大,只有三间房子,正中门楣上挂着一块金字横匾,上面“莲界慈航”四个字是乾隆皇帝的手笔。殿中供奉的观音坐像敛目合十,俊秀端庄。塑像前有一个陈旧的大蒲垫。静竹忙走过去,跪在蒲垫上,向菩萨磕了三个头,口里念念有词。她说的什么,杨度一个字都没听清。站起来时,她指着蒲垫前面的空缺说:“这寺院里的和尚也太懒了,缺了一块砖也不补进来,恰好在菩萨像前正中,多难看。”
  杨度笑道:“不是和尚懒,这里有个故事。”
  “什么故事,讲给我听。”静竹顾不得佛殿的规矩,扯着杨度的衣袖央求着。
  “你看你,就像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