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侠.历史-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信任是维和的第一步】………
作为联合国蓝盔兵赴达尔富尔维和的先头部队,135名中国工兵已于11月25日抵达南达尔富尔省首府迪亚拉,开始履行维和使命。
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纠葛,当地民众久久悬盼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派遣问题久议不决,旷日持久的拖延不仅给当地民众平添苦难,而且一度令某些国家、组织和个人将此归咎于中国“不作为”,如今中国政府积极作为,中国蓝盔兵率先到位,其意义自不待言。
但达尔富尔问题由来已久,条件之艰苦、矛盾之复杂、维和任务之艰巨不必说,中国蓝盔兵还未到达,两大反政府武装之一“正义与公平运动”(JEM)就发出威胁,反对中国维和部队到来,其发言人伊布拉希姆不仅声称“欢迎中国以外的国家维和”,而且含沙射影地表示“没有说要袭击中国部队,也没说不会袭击”,表达出明显的敌意。就在中国部队抵达前不久,该组织袭击中国在苏丹油田并劫持多名工人;今年10月1日,非盟驻当地维和部队遭到不明身份武装分子的大规模袭击;今年早些时候,由于经费匮乏,塞内加尔不得不暂时撤回维和部队,加上关于维和部队构成、安排和时间表的谈判一拖再拖,另一个反政府武装“苏丹解放军”(SLA)更直接对维和部队的组成表示反对甚至一度声称退出和谈……这一切都表明,中国蓝盔兵在达尔富尔的维和使命,前途面临着重重坎坷。
撇开错综复杂的国际因素不谈,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之所以迟迟不能落实,关键在于冲突各方由于长期冲突和隔膜而互不信任;如今联合国维和行动千呼万唤始出来,两个反政府组织却又横生枝节,最本质的原因仍是缺乏信任,即不相信中国蓝盔兵能不偏不倚地维和,认为中国部队的到来,会让他们吃亏。不管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形成这种认识的背景是什么,都不得不承认,信任问题不解决,维和使命必将遇到更多困难。
包括中国部队在内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来到达尔富尔,目的是“维和”,即确保冲突各方停火的有效性,确保当地和平局面的延续,蓝盔兵所代表的是联合国,所扮演的是不偏不倚的“裁判”和“使者”角色,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关键的第一步,就是获得包括冲突各方在内的当地各界人士信任,就是让他们相信,蓝盔兵是公正公平、无党无偏的,不会拉偏架,更不会成心让谁吃亏,目的只是还当地以久违的和平。作为此次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先锋,中国蓝盔部队所担负的担子更重、任务更艰巨,就更需要尽快赢得冲突各方和当地民众的心,赢得他们对自己“裁判”、“使者”身份的信任和认可,这就需要全体官兵以极大的耐心,细致的工作,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和甘受委屈的肚量,在当地站住脚,并尽可能获得各方各面的接受,这当然很难,但非如此不足以完成历史使命,不足以确保达尔富尔的和平。
达尔富尔问题错综复杂,国内、国际势力盘根错节,相互影响,要成功达到让中国维和部队取信于各方、取信于当地的目标,不仅需要维和官兵的努力,也需要更高层面的高瞻远瞩、折冲樽俎。当地的危机已历多年,任何一个利益攸关方都不免形成许多定式、定见,如今都应本着维和使命第一、和平第一、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第一的原则加以适当调整、修正,这当然不容易,但为了和平,却不得不如此。
信任是维和的第一步,破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取信于人,尤其在冲突热点地区取信于杀红眼的冲突各方和惊魂未定的当地难民,就更非易事,但为了和平,再难做到的事,也必须不折不扣地做到。
………【哲学缘何不再性感?】………
对于忙碌的当代人,和节奏紧张、经济至上的当代社会而言,哲学似乎是门高深到不近人情的学问,哲学家自然也是从语言到文字,从行为到习惯都让人难以索解,并因此不由自主敬而远之的一群人。
然而在这群人中却颇有几个异类,他们被无数人追捧,像影视明星般曝露在粉丝和媒体镜头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保守关注,成为不折不扣的明星哲学家,或简言之——性感。
比如斯拉沃热。齐泽克,这位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哲学家,拉康派精神分析哲学的正宗传人,却以明星学者的气魄风靡全球,他能用英语或法语写出优美、激动人心的散文,能用当前最热门的时事(如布什登上航母做秀)或最走红的电影(如《泰坦尼克号》)为例,去诠释深奥的哲学理论;他不惮于在哲学主题演讲中引用通俗文学、民间故事,甚至“荤段子”,;他把一生中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在全球各大学巡回演说,目光却及于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家长里短的全球动态;他既能一本正经地在学刊上跟学院派哲学家辩论,又能“在媒体聚光灯下走钢丝”;他在大学里的演讲几乎常常爆满,台上台下互动热烈;他的现象如此引人关注,以至于有人专门在网上建立《齐泽克研究国际学刊》,以便“挺齐”“倒齐”两派交锋,甚至直接与齐泽克本人论难。
再比如贝尔纳。亨利。列维,这位法国哲学家身兼社会活动家、政论家、小说家、剧作家、导演、战地记者多重身份,“在《巴黎竞技画报》(老资格的法国明星八卦杂志)出现的次数比在哲学杂志上还多”,他是所谓“新哲学家”,其身份不被“圈内”认可,却依靠惊人的著述和广泛的媒体传播,让众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和观点,甚至他俊朗的外表和故意敞开的前胸钮扣。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伊拉克战争前夕美国《大西洋月刊》会专门邀请他走访美国全境,而他随后发表的《美国眩晕》又能引起全美主流媒体的口诛笔伐;甚至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全球最重要艺术盛会)上,一部由意大利名家弗朗西丝科。维佐里编导、众多美国顶级政治顾问参与录制的舞台剧《民主疯狂党》也把他设为男主角,这部假定2008年美国大选背景的架空讽刺剧,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赫然正是列维,而共和党则是女明星莎朗。斯通;他甚至改掉了美国白宫为他准备好的讲演稿,加入“自己的东西”,《名利场》杂志曾称他“全美找不到媲美者”,足见号召力之深,已全然不亚于好莱坞明星。
对于这类“性感哲学家”非议不少:一些哲学家批评齐泽克粗俗、黄色,甚至通过电影剧中人之口称“不担心他被大众忘记,最担心他被大众接受”,一些人批评他投机取巧,能把任何事物和他自己的哲学观点扯在一起,还有人干脆把他形容为20世纪初俄国巫师拉钦斯基那样的疯子;对于列维争议则更大,不少人抨击他是腹中空空的“花瓶哲学家”甚至“哲学掮客”,2004年,竟有7本名人撰写、攻击列维的书同时上架,内容从对学术态度的批评,直到声称其“巨额家产有问题,应进行司法调查”,但非议越多,他们受欢迎的程度也越大。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许多严肃的哲学家都承认,齐泽克粗俗浅近语言的背后,是深刻的哲学理念和扎实的哲学功底,如学者罗伯特。帕弗勒所言,他总是知道自己所举例子的目的和实质,“肮脏的语言只是他手中锋利的工具而已”,是“达到更有意义结局的一种方式”;而列维也不仅仅是玩弄文字技巧的掮客,他的《萨特的世纪》,用半哲学、半文艺的手法创作,却被认为是最成功还原萨特这位哲学大师复杂一生的作品。他们都是真正的哲学家,“性感”不过是让大众接受的手段。
齐泽克曾说过,他只在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被大众接受,既然大家不喜欢深奥的学术术语,那就用大家熟悉的事情和语言作比方,比如拉康的“因果链条”大家听来味同嚼蜡,但齐泽克用“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和“里根演讲漏洞越多选票却也递增”来解释这种矛盾和悖论的现实合理性,就能让听众一下子恍然大悟,今年夏天,他在南京精心准备、进行了两次哲学演讲,头两场“正统”谈哲学,结果散场时只剩20名听众,第三场改从《泰坦尼克号》切入,深入浅出,结果爆棚,对于身经百战的他而言,这本身何尝不是他对自己“性感哲学”的又一次形象论证?列维同样在遭到围攻时坦言,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因为“BHL(他名字的缩写)只是个符号”,媒体的聚焦和自己的“性感”,本身就让原本冷冰冰的哲学,变得让更多人愿意了解、愿意接受,甚至愿意反对,可以说,他们之所以“性感”,之所以成为明星,是因为大众需要和喜欢,他们喜欢平易近人的哲学家,需要“听得懂的哲学”。
当然,“物以稀为贵”,在当代社会,像他们这样能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诠释哲学者凤毛麟角,才导致他们如此走红。然而作为“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本不该如此高深和学术,如此远离大众,或者换言之,哲学原本就应该是“性感”的。
列维书中的萨特,就是个如他本人所言“身兼司汤达(小说家)和斯宾诺沙(哲学家)”的奇人,他一生的挚友兼死敌加缪也不遑多让,弗洛伊德不仅善于文学批评,精通多国语言,而且文字和演讲极富感染力,尼采是哲学家、诗人,而且有吸引众人的表达能力;再追溯几十年、几百年,罗素、卢梭、伏尔泰……一个个兼具哲人和文学家、学者与偶像气质的哲学家的名字镌刻在哲学史上。在中国同样不例外,孔子身兼六艺,墨子技艺惊人,他们不但有深远的学术影响,也同样有偶像般的群众拥护度,而这样的“性感哲学家”,在当代中国同样很难找到。
哲学的性感,建立在深厚的社会体验和平易近人的学风上。卢梭身世坎坷,晚年更对自己作过残酷的剖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建立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更遍尝民间疾苦,因此他们能、也愿意用浅近的语言、生动的例子诠释自己的学说,让大众能够接受和理解;和先辈一样,齐泽克经历过南斯拉夫解体、斯洛文尼亚独立的巨变,体会过社会转型的苦辣酸甜,又遍历诸国,留心时务,这才让他能信手拈来地用五花八门的事例诠释自己的学术思想,而且深入浅出,让人人都听得懂,他在南京谈到《泰坦尼克号》时,指出如果没有沉船,两位主人公平安到达,世俗生活仍将拆散他们,因此“灾难既破坏、也成全了爱情的永恒”,其对人情世故的练达令人佩服,而从中导出“矛盾是合理且需要的,无需强作解决”的立论,更让人不由眼睛一亮;列维对美国事务的熟谙和频繁引例,同样与其曾以1年时间驱车2万多公里遍访美国,广泛接触其社会各阶层密不可分,而他对与自己流派毫无关系的萨特的深刻认识,又何尝不是一个“性感哲人”对另一个“性感哲人”的隔世共鸣呢?
把简单变复杂最简单,把复杂变简单却最复杂,很多哲学家,表面上更学术、更客观,但都歪曲地过分重视其所运用的研究方式,反忽视了其探索知识的实质目的,正如英国学者保罗。A。泰勒所言,“从方法论上来讲,这就等同于你在路边黑暗处丢失了钥匙,却在路灯下寻找,仅仅因为路灯下光线最充足”,作为指导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纲领性学科,哲学原本就应该是易懂的、普及的、“性感”的,像孔子与墨子,卢梭与萨特,齐泽克与列维这样的“性感哲学家”,原本应比比皆是,齐泽克和列维的哲学造诣远不如先哲,但他们生前的人气却超过许多先辈,这只能归于“资源型稀缺”。
因此而导致的明星效应,是齐泽克和列维们的大幸,却是大众和哲学的不幸:对于前者,
他们原本应该得到更多哲学养分,拥有更多选择;对于后者则更似一种因果——既然哲学选择远离生活的大众,大众的生活也自然选择远离哲学。
………【塞内加尔民族语:里程碑还是活化石?】………
黑非洲有多少种民族语言?谁也数不清,据说仅仅在西非,仅脉络分明的主要语言就多达126种,小语言、方言更不计其数。可如此多的语种有多少形成文字的?不到10种,被普遍应用、得到公认的更只有两种:西非的豪萨语,和东非的斯瓦西里语,如此而已。
现在西非大国塞内加尔打算跻身这个伟大行列之间:11月29日,该国“扫盲、民族语与法语推广部”部长马卡鲁(MamadouMakalou)宣布,将在2008年举办为期3天的“塞内加尔民族语图书展览”,以体现塞内加尔民族语的新地位。
和豪萨语、斯瓦西里语等不同,塞内加尔民族语并非一种自然形成的民族语言,而是该国开国总统、塞内加尔著名诗人桑戈尔(Senghor。Leopold,1906-2001)苦心孤诣自创的一套语言体系。这位曾当选法国议员、入选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前总统在其执政的20年间不遗余力地反复修改和推广民族语,甚至亲自带头负责编定字母表、术语和语法。
塞内加尔是西非“法语化”较深入的国家,但能较熟练使用法语的人口仅占总人口30%左右,甚至20%人口完全不通法语,全国共有36种部族语言,数十个大小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各无统属,人口多少不一,36种语言中,竟有26种使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率不足1%,富有西方现代政治经验的桑戈尔认为,倘任凭这种状态延续,塞内加尔既剪不断与法国的脐带,更无法将国内各部族拢成一股绳,甚至“有涣散成无数小邦国的危险”,正因如此,他才如此执着地推广民族语。
马卡鲁部长自然深明个中奥妙,他认为,民族语的推广普及,可以“促进国家发展,推动民族团结”,是巩固国本的重要举措。推广民族语,可以让诸如扫盲、知识普及和科技推广等形成全国一盘棋,而不必在一个地区就不得不同时派出多种语言的工作人员,全国1040万国民用同一种民族语言说话,也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尽快形成,而这在部族争端不断的黑非洲,是确保国家稳定、和平发展局面的最有力基石。
按照他的构想,为期3天的图书展览会可以为民族语制造影响,吸引国内外更多关注、报道和资助,如此则可以为这种“人造语言”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创造有利的氛围,提供必须的支持,在他看来,这有史第一次的民族语图书展览会将成为推广民族语的关键起点,塞内加尔民族语也将成为黑非洲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然而相对于部长的乐观,现实是残酷的。自1960年民族语的雏形问世至今,出版的民族语图书,诗集和识字书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应用书籍却凤毛麟角。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视察时,一名数学教师曾使用民族语向学生们讲解笛卡儿定理,引来热烈关注,但就在课堂外的大街上,成百上千民众互相交谈,他们使用法语、沃洛夫语或富拉昆达语(后两种民族语言未形成文字),却没有一个人使用塞内加尔民族语。
作为纯粹的生造语言,民族语之于塞内加尔人,其陌生、难学和晦涩程度,比舶来品法语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马卡鲁部长认为“应像士兵攻山头那样拿下民族语读写阵地”,但相较于可带来实际利益的法语,学会写民族语对于普通人而言实在谈不上有意义:既不能给人写信,又不能帮自己找活,攻如此山头,士兵们显然缺乏士气。
正因如此,民族语的推广举步维艰,尽管成立了专门部委,但迄今为止,这种语言仍只能得到一小群诗人、作家的垂青,而于普罗大众几不相干,民族语书籍出版也好,民族语的普及与教学也罢,忙得起劲的总是相关政府部门和少数志愿者,市场和私人企业反应冷淡,图书发行渠道更是冷眼相迎,这让好不容易印出来的一些民族语书籍蒙尘库房,无法进入销售网络。
对此部长颇有微辞,认为商人重利忘义,对这一关乎全民族利益的大事漠不关心,希望通过书展让大家猛醒,但许多人对此不以为然,普通民众且不论,本应是盟友的、使用民族语写作的作家们也显然有话要说。
女作家迪亚卡黛(Diakhaté)认为,推广民族语的关键,是让全民充分认识到统一的、书面的民族语言对国家和自身的重要性和利益所在,这需要耐心,需要策略,而不能仅仅指望书展之类雨过地皮湿的活动;作家阿里奥…恩道(CheikhAliouNdao)更直言不讳地指出,政府和有关方面沉湎于形式主义和空谈,才是民族语始终束之高阁的根本症结所在,不但有关部门口头多于实际,一些领导人和官方学者还主张,给使用人口最多(42%)的民族语言沃洛夫语(lewolof)设计一套字母表,以代替空中楼阁式的塞内加尔民族语,这在他看来不啻自己给自己拆台。
书同文当然是统一民族国家的重要标志,但纵观古今中外,统一文字语言形成与推广的背后,往往是国家及其民众现实的需要和推动,而非相反,通过一种统一语言的强制出炉,来促成和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命脉。正因如此,死亡千年的希伯来语如凤凰般浴火重生,而西夏文、契丹大字却旋兴旋灭,被着意呵护的几代女真文字也不绝如缕,最终成为活化石。
塞内加尔民族语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它的前途究竟是里程碑还是活化石,塞内加尔共和国的发展取向和前景,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蒙泰萝的微笑】………
1984年才进入奥运竞技项目行列的艺术体操,以其韵律与优美迅速成为最有观众缘的项目之一。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也不例外,在这个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艺术体操场馆总是观众云集,即使预赛也不例外。比赛成绩毫无悬念:老牌劲旅俄罗斯包揽了团体和个人金牌。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本届艺术体操赛最受观众热捧的不是奖牌选手,而是一名叫做瓦尼娅。蒙泰萝(WaniaMONTEIRO)的、来自西非小国佛得角的黑人姑娘,她每一次出场、每一次谢幕,都赢得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欢呼,赛后她的1分45秒球操比赛视频被多次上传到YOUTUBE,点击率竟超过冠军、俄罗斯美女卡贝娃。
她的成绩很好么?本届艺术体操赛共有24名选手参加,蒙泰萝便以71。900的总分获得了第24名——也就是最后一名,这个成绩比冠军卡贝娃的108。400分低了36。5分,4个小项平均丢分高达9分多。CNN的记者在报道时曾讥讽“这名女子笨拙而夸张展现其还算不错身材,并摆弄她手中那些球、棒、带、绳时,不免让人联想起露天马戏团的蹩脚演员”,然而就是这个得了最后一名的黑人女孩,却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天使,她的微笑被网友们评为“本届奥运最美的风景线”。
帮助她赢得观众心的,是她无时无刻不绽放在脸颊的、充满自信和阳光的微笑。她的动作不规范,连最简单的踮脚旋转都做得磕磕绊绊,在棒操表演中甚至出现多次重大失误,但她修长的双腿总是绷得笔直,举手投足,无不表现出生涩的美感,她的音乐和服装都谈不上出色,动作编排更是一团糟,但透过微笑和舞蹈,她的感染力却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
其实蒙泰萝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由于佛得角是个小国、穷国,直到1996年才首次参加奥运,艺术体操项目的积淀更是几乎为零,蒙泰萝开始接触艺术体操时已16岁,等到雅典奥运,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在这个青春项目里算不得年轻,对于早熟的非洲女孩而言更有些太迟了。
她没有名师,也没有队友,训练场地只是个破旧的健身房,由于屋顶太低,根本不能做抛接动作,这也导致了她球、棒小项的先天不足。但她仍一丝不苟地坚持训练,并勇敢地走向奥运赛场。
当德国《明库思图片社》记者问她对比赛的感想时,这个18岁的女孩微笑道:“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拿冠军,而是为了告诉大家,佛得角没有好的训练条件,如果有,我们会给大家带来更好的艺术体操”,她露出更加灿烂的笑容并告诉围拢来的记者们,她很高兴来到这里,这是一次美妙的体验。
当有人半开玩笑地问她,缘何她能赢得观众的青睐,却没能得到好一点的名次,她顽皮地笑称“因为观众只看见我表演中好的一部分,而裁判恰好只看见剩下的另一部分”。永远微笑的她被许多人称为“艺术体操赛场上心态最好的选手”,对此她同样有很好的解释:“其他人来这里是为了赢,而我来这里只是为了参与,因此,我当然不紧张。”
蒙泰萝的自信和微笑不仅为自己赢得观众的好感,还为佛得角的艺术体操项目赢得重视和赞助。在雅典奥运会不久,佛得角艺术体操队就有了新训练馆,有了成年和青年两级队伍。2006年,在南非举办的非洲体操冠军锦标赛上,蒙泰萝领衔的佛得角艺术体操队获得亚军,仅排在非洲最早开展艺术体操运动的南非之后,她本人获得全能铜牌,绳、球、带三枚单项铜牌,更让人拍手赞叹的是,在雅典奥运会让她大跌跟头的棒操单项中,她以13。65的成绩力压另全能和3个单项金牌得主、南非选手奥黛特。理查德,获得平生第一枚国际大赛金牌。
2008年北京奥运时,瓦尼娅。蒙泰萝已年满22岁,她是否能参赛,参赛是否能取得佳绩,都是个未知数,不过蒙泰萝的微笑不会就此绝迹——她不满16岁的妹妹维维安。蒙特雷已成为佛得角艺术体操队的生力军,接受过系统训练的她有望获得比姐姐更理想的成绩。
………【国家林业局不能回避虎照真假】………
12月4日上午10时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曹清尧就近来引起轩然大波的镇坪华南虎照片真伪问题答复记者提问,称照片中老虎真伪、死活,均“难以评估该地区野生华南虎状况”,但拒绝就此问题置评,理由是“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采取了事实上的回避和置身事外态度。
不缺位、也不越位的态度,是任何责任部门所理应采取的、对待一切相关问题的合理态度,问题是,何为缺位,又何为越位?
自“周老虎”事件曝光至今,争议一直不绝,而置疑的论据、论证层出不穷,固然在双方论据不全的情况下,不应就镇坪是否有虎妄加品评,但照片中华南虎是真是假,已不仅仅是摄影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关乎镇坪县政府和陕西省林业厅的社会公信力、乃至关乎国家林业局、乃至国家公信力的高低。作为政府最高林业主管部门,弄清并向全社会通报大巴山和镇坪地区的林业生态状况和生物种群真相,是国家林业局的职责范围,在目前“周老虎”已成社会焦点、各方相持不下之时,国家林业局有责任就照片真伪作出明确表态,这样做并非越位,而是履行主管部门的职责,倘一味回避,反倒有缺位之嫌。
镇坪是否有虎,原本是个严肃的科学问题,国家林业局一直坚持的“认真调查、慎重表态、实事求是”态度是合理的、正确的。问题在于陕西省林业厅在调查不充分、疑点很多、争议很大的情况下,率然公布了所谓鉴定结果,并至今仍坚持这一匆匆出台的、针对“周老虎”和镇坪华南虎种群的鉴定结果是合理的、真实的,而置铺天盖地的相反论据和论证于不顾。
在新闻发布会上,曹清尧主任认为陕西省林业厅公布“周老虎”照片的作法“经过了有关方面论证”,并相信林业厅会“科学认真地对待公众置疑”,问题恰在于,公众和舆论并不相信林业厅的态度是“科学认真的”,对林业厅的“有关方面论证”也提出大量置疑,而林业厅则对这大量的怀疑和置疑视若罔闻,在这样的僵持局面下,作为陕西省林业厅的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对林区生态情况和种群情况拥有最权威解释权的国家林业局,采用回避和置身事外的对策,是不是有自己一再声称反对的“缺位”之嫌?
正如林业局所称,要弄清大巴山是否真的有虎是很难的,需要长时间科学调查和反复核实,在此之前任何表态都是不负责任的。但要弄清“周老虎”照片上老虎的真伪、死活,却并不应该是很难的事,既然镇坪县、陕西省林业厅等单位能在短短几天内作出认证,条件更好、设备更齐全的国家林业局在更充足的时间内拿出论据翔实、论证缜密的认证结果,就更不应是一件难事,更何况,在科学调查、反复核实前匆匆拿出“有虎、真实”结论的,恰是林业局管下的陕西省林业厅,在此情形下,要求国家林业局在短期内拿出对“周老虎”照片的认证结果、在较长时间内拿出当地是否有虎的认真结果,绝非让林业局越位,而是让其对此前的缺位给予应有的弥补。
作为陕西省林业厅的上级主管部门、作为政府最高林业主管,国家林业局本身不仅是镇坪华南虎事件的仲裁者,也同样是当事人之一,作为当事人,是不应对事关大额税款用途、事关政府和责任部门公信力的重要问题,采用回避表态的态度的。
………【布基纳法索:棉商的节日 棉农的难日】………
——单一产业链得不到改善,棉贱伤民、棉贵伤农的两难就会年复一年重演下去
作为本国经济最重要的支柱,棉花种植业自独立以来还没碰上过这么好的一季:雨水不多不少,没有蝗灾、旱灾和瘟疫,虽然统计数据一如既往地迟迟不见出台,但毫无疑问,今年是棉花丰收的一年,在该国三大产棉区波波迪乌拉索、索伦佐和崩杜库伊,不论棉农、棉商或国家银行的人,都相信今年棉花的收成是记忆中最好的一季。
对于收购棉花的棉商而言,这是个快乐的节日。该国最大棉花收购商“布基纳纺织品公司(SOFITEX)”11月22-24日刚刚在波波迪乌拉索召开了盛大的年会,总经理迪埃德雷贝奥哥得意地向《瓦加杜古国家报》记者宣称,这是“有历史意义和伟大价值的一季”。
他当然有理由这样高兴:由于欧元升值,和欧元挂钩的西非法郎(FCFA)水涨船高,这使得棉花在国际市场的售价一路攀升,与此对应的是,棉花丰收导致产地收购价降低,今年在三大产地,一级皮棉收购价为145FCFA,二级仅120FCFA(1欧元=655。957FCFA),这都是历史新低。低价进,高价出,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快活的么?
可惜并非每个人都快活,比如像在产棉区任村长的卡米尔。邦格雷(CamilleBangré),和像皮埃尔。巴伊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