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武侠.历史-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在这届奥运会上,多哥派了3名选手,男子800米跑的塞克伯纳(JanSekpona)、刚刚提到的女选手提艾波-康尼,和K1级男子皮艇激流回旋的布克佩提(BenjaminKudjowThomasBoukpeti)。

    皮艇激流回旋是项既艰苦又困难的项目,而且选手对赛场的熟悉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比赛成绩。正因如此,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3名选手早早奔赴海尔尼科(Hellniko)赛场,投入到紧张的每日赛前晨练中。

    练着练着组委会发觉不对:报名的明明是23国、84人,多哥的布克佩提哪儿去了?问多哥代表团,对方居然也含含糊糊说不清。

    布克佩提就这样糊里糊涂失踪到预赛当天,点名的时候他居然扛着皮艇出现了,所有的人都送了一口气:还好,总算赶上“重在参与”,没白来一趟雅典。

    比赛开始后众人才发现,这个一直玩失踪的黑人小伙身手端地了得,不论顺水、逆水都发挥得相当娴熟,通过水门的技巧分寸也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当天天气恶劣,风大流疾,但他丝毫不惧,一轮比下来,居然以3分18秒92在84个选手中排到了第15位,顺利进入复赛。

    复赛时天气要好得多,选手们的成绩也普遍提升了不少,布克佩提的成绩(1分42秒42)虽也进步很多,却比不过对手,最终以第18名的成绩结束了短暂的奥运历程。然而这个第18名,已是多哥奥运历史上最好成绩,更值得称许的是,这是多哥选手首次在奥运赛场上战胜对手,套用中国一句老话,布克佩提堪称铁中铮铮,庸中佼佼了。

    布克佩提1981年8月4日出生于法国,父母都是多哥移民,因为选择了代表多哥,只是激流回旋“票友”的他幸运成为奥运参加者。他是个很刻苦的选手,作为一个学生却长期坚持这种必须在野外激流中进行的艰苦项目训练,他之所以未能参加赛前联系并非不愿,而是租不起赛会提供的练习艇,又不舍得动用比赛艇:那是他从法国一个赛艇俱乐部托关系好不容易借出来的,万一不小心弄坏就麻烦了。

    他的顽强拼搏赢得了对手、主办者和观众的尊敬和掌声。有的行家评论道,他在恶劣环境下发挥上佳,在理想环境却成绩平平,是因为他长期业余训练的恶果;也有人认为,他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平衡感和柔韧性相当出色,如果不是赛前缺乏场地适应,理应获得更好战绩。

    布克佩提在赛后当场宣布不再参加下届奥运,如今他已成为法国南方一位普通的中学体育教师。也许他是不想让祖国为难:多哥奥委会在所参加过的几届奥运会上选项极为飘忽,几无任何继承性:1972年是男子短跑、中长跑和自行车,1984年是拳击,2000年又变成男子跳远和女子800米,剩下几届不是没参加,就是只派去一个举旗的“代表”,在这种形势下想连续参加,实在不易。话又说回来,如果多哥奥委会在参加奥运会上有布克佩提在激流回旋中表现出的韧劲和持续努力,谁能断定,多哥选手不会取得比现今好得多的奥运战绩?



………【两个马里农民的真实生活】………

    9月本来该是纳马康。凯塔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地里的小米、高粱正当收割登场,忙活完场上的活儿,他还要赶紧把收成换成钞票,再领着全家赶到80公里外的首都巴马科,去进行一年中最大的一次采购。

    “农具、农药、种子,还有布匹、茶叶、白糖,给孩子的玩具和给老人们的蜜糖点心,一年当中,这个时候最宽裕么,再说,眼见着就要斋月了,这可是穆斯林的大日子。”

    是啊,农药、农具、种子都是纳雷拉,这个马里乃至西非最好的谷物产地,农民们所一生一世绝离不了的,不能不买;斋月是农民们的大日子,要换最好的衣服,喝最好的茶,还要让老人孩子们都高兴,这些没了钱不行。好在这里风调雨顺,日照又足,小米也好,高粱也好,都能比别处多收那么两三成。

    不过今年有点特别,都9月初了,本该忙得屁股不沾板凳的凯塔却很闲地坐在田头树荫底下,和邻居穆罕默德。巴蒂利不紧不慢地喝着茶。他们并非不想忙碌,是没活:除了一小片玉米已收割干净,他们面前6公顷多良田的大部分,本应挂满谷穗的高粱、小米,却还只有零零落落一点点绿色,大部分尚未返青。

    这里的庄稼还得靠天吃饭,往常,凯塔、巴蒂利他们总是在5月15到6月1日之间播种,等6月中,秧苗出土,这里一年一度的雨季就开始了。丰沛的雨水会连绵不绝,一直下到9月,然后天气会放晴,庄家也已成熟,正是收割打场的好时候。可今年天公不作美,整个雨季居然没下几滴雨。

    “一开始没什么不同”凯塔谈起雨水显得很无奈:“我们播种,播种完了就等着,可6月都过完了,雨还是不来,田里的秧苗都晒得枯死了。”凯塔说,他们不得已在7月中重新播种,又等到7月底,总算下雨了,这让全村人都很高兴。

    “可惜就下了一天,就这么一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再没下过一场雨。”巴蒂利无奈地摇着头。他说,在这个地区,小米的成熟期为75日,而高粱为90日,期间需要充足的水份,否则收成就会大减。“可是现在这样,已经不是大减不大减的问题了,是会不会颗粒无收的问题。”他一面说,一面指着开裂的农田和萎靡干枯的禾苗。

    其实水也不是没有,离他们20公里外的尼日尔河里就有。

    “可是太远了,光靠铁桶挑,小车运,能救得了这么大一片庄稼么?”两个田把式异口同声地说。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从河里弄来、有限的水浇灌玉米田,毕竟玉米种得少,需要的水也不多。

    今年的旱灾影响面很广,从卡马莱到西比,从西比到纳雷拉,整个马里最富饶的农业区都被旱魔笼罩着,成千上万的农民每天一早跑到田里,仰望着苍天,希望雨水早日降临,但日复一日,他们所能看到的,仍是蓝蓝的天,毒毒的太阳。

    “不光是庄稼受影响,”巴蒂利说:“高粱小米没收成,我们就得把玉米当口粮,这样一来牲口就得饿肚子;没有收成就换不来钱,没钱就没人买东西,没人买东西做买卖的就得赔本;买卖赔本就会关门,买卖都关门了,那些来这儿淘金、找矿的也只能到别处去,因为在这里没人招呼他们”。在马里,每10个成年人人中就有差不多9个靠种田、畜牧、行商和淘金过活,“你想想,这雨季没雨,该有多少人遭罪?”

    两个田把式都为如何熬过没钱的斋月发愁,新衣服是做不起了,早许给孩子的玩具也只能等明年,斋月之后,还有开斋节、宰羊节,都是要花钱的日子,眼下也只能捱得一关是一关了。

    谈到外面的世界和国际组织是否能帮他们点什么,凯塔摇摇头,在他看来,“白人”(他们把所有非黑人都称为白人)就没几个知道马里的,就算知道,也只知道巴马科、廷巴克图这样的大城市和旅游点,有谁会惦记他们这些偏远农村、靠天吃饭,过着和他们几世纪前差别不大生活的马里农民呢?

    巴蒂利倒不太认同凯塔的观点。他有个儿子在附近的城市库里克罗念书,收到过外国慈善组织捐赠的文具,他娘家的村子也领到过外国捐赠的面粉和食用油,因为那里连玉米也颗粒无收,遭灾更严重。但有一点他完全认同他的邻居,即这些外来的帮助只是隔靴搔痒:“我们是庄稼汉,我们不要他们的面粉,我们要的只是他们帮一把,让我们的田里能长出足够的庄稼来就行了。”照他们俩的看法,如果“白人”真想帮他们,就干脆帮忙找到水源,或者把远处的水想办法引过来,以后他们就不会一碰上旱灾就发愁了。



………【CFAF:和美元脱钩?】………

    美联储的降息使全球范围内众多重要货币对美元比价创了历史新高,引起一片哗然。从经济学家到普通民众,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欧元、加元甚至人民币上,却很少有人关注一批弱势的连带受害者:非洲法郎区的民众。

    这不是个小数目:非洲法郎区包括西非经济与货币联盟8国、中非经济货币共同体6国和科摩罗,共计15个国家,占非洲56个国家总数1/5强。这15国统一使用由法国财政担保、在法郎区内可自由流通兑换的货币非洲法郎(CFAF),自欧元诞生以来,原本锁定挂钩法国法郎的CFAF便顺理成章地挂钩欧元,1CFAF=655。957EURO的比价一直没有改变。

    由于欧元大树的庇护,非洲法郎区金融市场相当平稳,这不仅让这一地区成为西非、中非区域商业最活跃、转口贸易最繁荣的地区,也让各成员国在相当长时间内,远离其邻居们几乎难以躲避的恶性通货膨胀;然而如今,美元没完没了地阴跌加暴跌,却让CFAF的使用者们叫苦不迭:9月12日,欧元对美元比价达到1:1。3879,突破了7月24日刚刚创下的1:1。3852历史高位,22日更达到1:1。4120,这使得CFAF也不由地跟着水涨船高。

    这15个国家的经济大多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资源或单一经济作物出口,高企的CFAF汇率让它们的产品价格毫无竞争优势可言;不仅如此,由于币值稳定,通货膨胀压力低,传统上,非洲法郎区承担着邻近非法郎区国家“自由市场”的功能,如几内亚人之于科特迪瓦市场,加纳人之于多哥,尼日利亚人之于贝宁,如今CFAF被欧元拖着一路上扬,使得法郎区国家市场上的商品在非法郎区顾客眼中变相扶摇直上,这势必严重损害法郎区国家的商业利益。

    对此西非国家中央银行和中部非洲国家银行的银行家们议论纷纷,争相表示,要“重新认真反思和检讨”CFAF的理念和政策,以免“被欧元殃及池鱼”,多哥《共和国报》更刊出评论员文章,建议以和“一篮子货币”(欧元、美元、日元、瑞郎等等)挂钩取代目前单纯和欧元挂钩,来避免这种连带效应一再发生。

    然而这些议论若非头脑发热,就只能解释为对国内政商各界的一种策略性姿态。正是得益于CFAF和欧元的挂钩,以及其背后法国政府的财政支持,非洲法郎区才得以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避开非洲金融最常见的痼疾——通货膨胀,并可以相对稳定的价格和法国、欧洲乃至整个国际市场交易,一旦脱钩,CFAF就势必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届时谁能保证,它一定会在理想的道路上疾驰?

    不仅如此,CFAF和欧元的联姻,实际上是法国政府一手承担的,与其说它是欧元的新娘,毋宁说它是法国私下养在外宅的小妾,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的管,既然享受了挂钩的好处,那么也不得不忍受挂钩的连带痛楚。更何况,由于维持CFAF体系负担沉重,精疲力竭的法国人早萌推脱之意,新任总统萨科奇上任迄今,更多次露出口风,在此微妙时刻非洲人倘自己喊出脱钩,弄不好正好遂了法国人顺水推舟的心愿,下车容易,再上可就难了。何况CFAF升值对非洲法郎区也非全无好处:币值升高,进口成本下降,这对成品油和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的他们,终究还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由此看来,虽然心中不痛快,但CFAF挂在欧元身上那只钩,一时半会是不会摘下来的。



………【取消历史的历史教科书废掉也罢】………

    有争议的上海二期教改历史教科书最终被停用,引起部分编者和知名学者的一片不满、惋惜之声。

    最普遍的抱怨,是此举“扼杀了思想进步”,是过去那种将历史政治化的保守思想的回潮与延续,并且妨碍了学者表达“鲜明文化态度与选择”、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另一些人则认为,当初针对教改的批判有偏颇,是以偏概全。

    让我们且撇开那些纷繁的争议和复杂的理念,只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历史?什么又是高中历史教科书?

    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回答,历史是后人对前人语言、思想、行为,前代所发生的事件所作的纪录,高中历史教科书则是尽量以客观、准确的语言,将历史的来龙去脉阐述给中学生的教材。

    只消明白这点,那么是非不难明辨:在“教改二期”高中部分,王朝更替,国家兴亡,革命与战争,殖民与反殖民等等传统的历史编纂内容全部消失,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所有的历史时代都不见了,代之以“大河文明”、“海洋文明”“草原文明”等泛泛而谈的东西。上完这套教材,你基本上不知道各个西方国家的盛衰,也不会知道中国近代的屈辱,你也看不到十月革命,法国革命,既没有唐太宗和魏征,也没有岳飞和秦桧,如果单从这套书了解历史,你甚至不会知道从猿到人之后,中国到底经历了哪些朝代,试问,一套没有历史年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迹的“历史教科书”,教得是怎样一种历史?

    有些编者争辩说,高中教材只是教改的一部分,上面空缺的内容早在初中教材中就载明,无需浪费时间再说一遍。但就在“教改二期”初中课本里,历史上分裂的朝代,如魏晋南北朝等,不是一笔带过,就是干脆不写,而所有关于农民起义的内容干脆统统消失了,这样一套把历史剪裁得千疮百孔、缺失无数的教材,如何能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同样的历史事件,初中、高中、大学都应教授,只是深度不同,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为什么到了某些学者那里就成了“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如果真觉得是浪费时间,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取消高中历史,取消教科书,而偏要出这样一套根本不符合历史教科书起码要素的“历史教科书”?

    还有一种论调,说在教科书里淡化政治色彩是“历史的进步”,在书中淡化一些“不美好的东西”,如某些人物,战争及暴力等,是“让下一代少一点仇恨感”,这更是让人匪夷所思的论调:历史就是历史,作为后人,可以对历史上的人或事作出自己的判断、评论,却无权将事件本身抹煞、封锁,不让后人得知,这实际上等于把自己的历史观(或者“自由”)强加于人,却剥夺了下一代对历史事件分析思考、并独立形成历史观的自由。中国古代有所谓“春秋笔法”,曹丕篡汉可以曲解为“禅让”,宋徽宗被俘可以隐讳为“北狩”,这固然是一种陋习,但魏兴汉灭、宋室播迁的事实终究还能看出,相比之下,“教改二期”将众多史实、人物及最基本的重大历史脉络删得面目全非,岂不是以大谬纠正小谬,越改越糟了?照这些先生的逻辑,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国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屠杀陈列,岂不都应该关门大吉,因为他们都是纪录了“不美好”的历史污点?

    再说,以前的历史教科书固然存在过度政治化的问题,理应修正,但“教改二期”教科书的某些修正,如不谈农民起义,不谈朝代更迭和分裂历史,甚至“为什么蒙古能迅速统一”的答案被写成“人民都希望统一”(照这逻辑“三国为什么出现”则是“人民都希望分裂”了,岂有此理),这种与常理相悖的写法,难道不带有一点“政治化”色彩?或者如某些编者、名流所言,纯粹是为了“学术的自由”?

    古今中外,曲解、阉割历史的史书比比皆是,但抹煞历史的史书却绝无仅有,“教改二期”的终于取消让我庆幸,中国终于没有成为那个不光彩的例外。还是那句老话,历史就是历史,你可以反驳,但无法取消;学术自由理应尊重,但任何人都不能为了兜售自己的自由,而剥夺了数万学子了解、学习、思考、认同或不认同的自由。(



………【冯唐易老桑家雷】………

    不知什么原因,许多黑非洲国家在刚刚涉足奥运会时,不约而同选择了拳击运动,作为步入奥运竞技大家庭的起点,马里共和国也不例外,他们派出的第一位奥运选手,就是1968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参加拳击81公斤级比赛的巴卡约科(SoungaloBagayogo),可惜他在首轮遇上奥地利选手鲍姆加特勒,激战三回合(当时奥运业余拳击规则为3回合,每回合3分钟),以点数2:3惜败,未能走得更远。回国后巴卡约科成为一名军官,很快淡出了拳击届。

    此后接连3届奥运,马里不是压根没参加,就是只派一名旗手象征性参与,直到1980年,才再次派出运动员奔赴莫斯科赛场,这次所派又是一名拳击手,次羽量级(54公斤级)的穆萨。桑家雷(MoussaSangare)。

    桑家雷1959年3月24日出生于马里首都巴马科市一个雇佣军人家庭,当时年仅21岁,却已在非洲业余拳击届声名雀起,曾获得当年金沙萨业余拳击锦标赛次羽量级冠军,在素以盛产彪形大汉著称的马里,他5英尺8英寸(不到173厘米)的身高实在不起眼,但身材匀称,肌肉发达,爆发力和步伐都相当出色,被不少拳击经纪人看好,并动员改打更来钱的职业拳击,但桑家雷却接受了国家奥委会的召唤,决心代表马里参赛,在奥运会上获得好成绩。

    桑家雷奥运会的首轮对手是同样来自非洲的赞比亚选手卢奇。穆塔雷,此前桑家雷曾战胜过这位选手,因此比赛伊始便主动猛攻,想一举击倒对手。不料穆塔雷聪明地采用闪躲、缠抱等战术,先消耗桑家雷体力,再利用对手久攻不下的急躁以刺拳频频偷袭,比赛结果,被一致看好的桑家雷以点数落败,而且比分是0:5。

    桑家雷在国人一片失望声中回国,不久便移居法国求学,而且放弃伊斯兰教,皈依了希腊东正教。他在半工半读之余仍坚持训练,并将自己从次羽量级提升到羽量级(57公斤),在一系列3回合、4回合和5回合的业余拳击赛中成绩不俗,他自信地认为,凭借良好的状态保持,自己一定能在下届奥运会中一雪前耻。

    没想到4年过去,马里奥委会仿佛忘记还有桑家雷其人一般毫无讯息,桑家雷望穿秋水,结果却只能在电视屏幕前目睹马里代表团再次以一名旗手的阵容“重在参与”洛杉矶奥运;又过了4年,汉城奥运开幕,他仍然只能是观众,马里代表团依旧是“举旗团”。

    此时桑家雷已29岁,学生身份已保持了8年,不论经济还是颜面,都不允许他继续等下去,无奈之下,已过拳手黄金年龄的他投身职业拳坛,在此后的11年职业生涯里,“老当益壮”的他共出赛49场,34胜(19次击倒对手)10负(4次被击倒)5平,对于一个年近30才“入行”的职业拳手而言,算是相当不错的纪录。

    1999年1月23日,还有两个月另1天就满40“高龄”的桑家雷在法国北方省大散特市(Grande…Synthe)戏剧性地和法国拳手迪迪埃。杜阿勒以点数6:6握手言和,结束了自己虽不辉煌,也算优秀的拳击生涯。此时距悉尼奥运只剩1年多,自他从莫斯科铩羽而归至此,奥运已开过4届,马里只在96年亚特兰大奥运派出一名女子铁饼选手,其余全部“举旗”;非但如此,2000年、2004年,马里虽大举参赛,却再未派出一名拳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同样渴望优异成绩的马里奥委会和穆萨。桑家雷因为运气不济、磨合不佳、沟通不畅,结果双双耽误:被普遍认为极具拳手天赋的桑家雷因苦候奥运参赛机会而虚度黄金生涯,未能谱写更辉煌的篇章;以盛产大力士著称的马里不但丧失了一位可能为国家获得好成绩的拳手,而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遗憾地远离了奥运拳击舞台。



………【学校和监管的责任不能让学生承担后果】………

    国庆前夕,湖北省教育厅宣布新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首次把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学院纳入资助范围。

    对于众多湖北省的贫困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长期以来,民办学院的学生不但在就业、升学等方面被有意无意打入另册,也同样是奖学金、助学金阳光所照射不到的死角,对于和公办大学学生同样付出大量金钱,同样旨在学习知识的民办院校学子而言,无疑很不公平,新办法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这一现象,若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当会受到社会各界、尤其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遍欢迎。

    但“办法”本身也仍存在不尽如人意、或值得商榷探讨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其中规定,这些受助学生所在学校必须“办学行为规范”、“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如果说允许民办学校学生获得奖学金、助学金旨在平等,那么这两条规定,却是在平等的规则中加了两条不平等的尾巴。

    不但民办学校,任何学校都应“办学行为规范”,否则不是奖学金问题,而应是质疑其办学资质问题,但这个责任应该由学校和有关教育监管部门负责:学校有义务遵守规范,教书育人,而相关部门既然制定了“办学行为规范”,就有责任、有义务检查、督促各学校按照规范行事,有责任、有义务对不符合规范的学校进行整改,或令其达到规范要求,或在其一再达不到要求情况下依法取消其办学资格。无论结果如何,在学校求学的学子都是无辜的,如果他们真的不幸进入一所不符合“办学行为规范”,并因而得不到应有的奖学金、助学金资助,从而令其本人及其家庭增添不必要负担,那就太可悲了,因为“犯规”的是学校,而失察的是相关部门,结果却是最无辜、最弱势的贫困学子当了替罪羊。

    许多国家都有各类官方、民间和商业性质的助学、奖学金机制,虽各有特点,但除了个别学校自行设立、或资助者特别指定的之外,共同的特点,就是这种助学、奖学金计划仅是设立者和学生之间的契约,所要求的是受助者(学生)本人达到规定标准,而学校则只要合法、符合开办和招生规定即可。即使这些学校中途被发现有问题,如果学生本身无问题,都会被安排转学,其奖学金、助学金也会在办理一些手续后照常发放,不受影响。如加拿大,近年来有英皇等多所私立学院被关闭,但其原有学生的助学、奖学金只要手续齐备、来源正当,基本未受影响。贫困学生能升学读书本已不易,不幸碰上学院有问题更是雪上加霜,此时此刻,他们之需要社会的扶助帮衬更甚于常人,如果“办法”却恰把他们屏于扶助保护伞之外,岂不是有些不近情理?

    至于““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就更不近情理了:“平均水平以下”的学院,倘使国家办的,是否也一样失去资助资格?若是,岂不意味着我们的助学、奖学金把整整一半学子抛弃在外?若不是,那么还有何平等可言?

    和收入相比,中国家庭对子女上学费用负担之沉重,已到了让所有人不得不关注的地步,在此情形下,“损有余以补不足”的奖学、助学金发放,就更应力求公平、普及,让更多学子及其家庭受益,而不能因一时考虑不周,让追求公平的努力过程,又产生出新的不公平来。



………【还员工以领或不领加班费的权力】………

    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国庆长假期间仍有众多加班者领不到加班工资或补贴,其中既有白领也有蓝领,既有民企也有国企,甚至外企也有不能免俗的。

    按相关制度规定,7天长假的前三天,加班者需支付相当于本人日工资三倍的加班工资,且不得用补休代替,而后4天则必须给予补休。但事实上,许多企业连日常工资标准的加班费也不肯拿出,甚至不给不休也绝不罕见。

    如果我们不仅把目光瞄准“长假”,而更多关注员工们的日常作息,就会发现双休日加班和平时晚下班等“变相加班”现象更加普遍,而且这种加班和变相加班往往分文不给,补休更是想也别想,也就是说,节日无偿加班现象蔓延的背后,是一些企业在平时即频繁迫使员工加班、变相加班这一普遍现象的突出表现。

    和国外相比,中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在加拿大,《劳工标准法》、《联邦劳工法》等对加班有严格限制:一周工作时间不得高于44小时,如果超过则算加班,必须按小时付给150%的工资;一周内加班只要超过4小时,老板必须征求雇员及其公会的同意,且要报请政府的主管部门“雇佣标准局”备案;不论出于任何理由,都无权要求雇员加班超过每周16小时。

    对于这项规定不论雇主还是主管部门都严格执行,主管部门会定期监控执行情况,并对违反规定者严惩不贷;雇员一旦被要求超过法定标准的加班,或无偿加班,就可通过公会或自行向主管部门要求核查、补偿,甚至直接向法庭起诉,只要证据确凿,几乎铁定胜诉,而违反加班规定的雇主将受到极其严厉、难以承受的处罚:今年6月5日,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一位34岁出纳达拉。弗莱斯科以银行拖欠加班费为由,代表银行员工将雇主高上法庭,如果胜诉,银行将不得不赔付6亿加元的巨额补偿。

    不但加拿大,欧美各国都对加班加以严格限制,对无偿加班予以制止,甚至一些小国、穷国也不例外。笔者曾在西非穷国贝宁工作多年,当地劳动部门对加班就有严格限制,有一家中国公司雇佣了一名当地女佣,4年间拒绝给她带薪休假并多次让其无偿加班,结果女佣告上劳动仲裁法庭,该公司不得不乖乖掏出相当于四倍假期薪水的罚金。

    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对比国外,中国员工缺少了两项权力,即“领加班费权”——加班领取加班工资的权力——和“不领加班费权”——拒绝加班坚持休息的权力。

    付出劳动,依法获得报酬,是劳动者的神圣权力,任何人不应侵犯;在法定工作时间外行使休息权,放松自己,与家人团聚,同样是劳动者神圣权力,同样不应受任何人侵犯,加班有偿,加班自愿,是天经地义的两**则。遗憾的是,中国有关劳动监察部门对“加班有偿”尚且难以给员工以有效保障,“加班自愿”更是连法规里都寻不到多少蛛丝马迹的规定。

    由于人口众多,就业形势紧张,人才竞争激烈,使得中国员工在企业、老板面前出于弱势,你不加班有人加,你不干,旁边有很多人等着抢你的饭碗,在这种情形下,把争取“领加班费”和“不领加班费”权力的责任一味推给员工本身,单纯指望他们去和企业力争,去向有关方面举报,是不现实、不负责任,也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劳动者愈弱势,有关部门的政策力度和执法力度就应愈强势,只有有关部门加大立法、监察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