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汉艳史-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昨天打败章邯后,今天项羽准备和王离在巨鹿城下决一死战。巨鹿之围能不能解,赵王能不能脱困,成败在此一举。

  项羽首先发表了热情扬溢的讲话。

  他的大致意思就是:自渡黄河破釜沉舟以来,今天已是第三天了,干粮就只够今天吃的了,前面是秦军,身后是黄河,现在大家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向前才是出路。(后面省略2千重复噜索的话)

  正当士兵们听的热血沸腾时,项羽把调动人积极性的口号给喊了出来。

  “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

  “大家有没有决心?”

  “有!”

  “大家有没有恒心?”

  “有!”

  Ok;既然大家有了“三心”,那就再来个“二意”吧。

  “二意”简单归纳为:注意和满意。

  杀敌时,注意了,眼睛不能老是盯着敌人,能左盼右顾最好,万花丛中,千万别伤了漂亮MM。

  如果能让我满意,我会重重有赏。

  项羽花花公子YD的本色,关键时刻暴露无疑。

  当然,这“二意”是会后,项羽悄悄地附在几个心腹校将耳边说的。

  我项羽好歹也有二十五了,少年时被叔父逼着学这学那,只能和书籍、刀剑亲密接触;青年时又跟着叔父整天穿梭在红白喜事中,暗中准备革命的事宜。再后来就参加了革命。

  就这样,自己忙的一塌糊涂。至今还保持一项羞人的记录:虚度了二十五个春夏秋冬,至今还没有握过MM的手。

  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的项羽够CJ的了。

  当然,项羽对几个心腹部下提出“二意”时,完全是一时心血来潮,说完后他甚至还感到后悔。

  但几个心腹校将却坚决的按他的意思去做,在战斗结束后,果真为他带来了一位绝世MM,年方十八,美貌如花,她的名字叫虞姬。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霸王别姬”中的女主角。

  对于这位女主角后面的章节里再慢慢地说。这里来是回到战场,把第三天的战况先公布一下再说。

  其实列位看官看到这里,已经很清楚了,战斗肯定是楚军嬴了。但这一战嬴的并不轻松。

  开打前,项羽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他早就派手下两大王牌大将英布和蒲将军把秦军的输粮甬道给切断了,随后,他亲率大军来到巨鹿城下和王离火拚。

  双方进行了激励而残酷的阵地战。农民起义军的战士与敌人的决战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们不畏强敌,勇猛异常,最后秦军大败,王离被擒,苏角被杀,涉间自焚身亡。

  至此,围巨鹿城外的秦军几乎全军覆灭。

  王离军的覆灭是章邯带兵出战以来遭到最严重的一次打击。从此项羽伟岸的身影成了章邯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让他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重新组织人马来决战。

  东方不败终究到了败的这一天了,而独孤救败还没有到求败的时候。

  胜利了,这时其它各路来支持赵国的诸侯出现了。他们出现的真是及时啊。不到胜利这一刻坚决不现身。

  到了项羽军帐,他们个个伏地而拜,并称愿意听从他的调遣,并主动把项羽的官职由“上将军”提升为“诸侯上将军”。

  赵王在张耳的陪同下,亦来向项羽道谢,他不顾唐唐一国之王,埋头就拜,嘴里还象法术师一样念念有词,大概意思就是说项羽简直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说这句话时丝毫不顾他亲生老父老母的感觉)。

  然而项羽并没有露出喜色,他的眼光悠远而深长的望着无边的苍穹。一个声音在心底响起。

  章邯,看你往哪里逃?纳命来吧,我叔父的血仇该用血来尝还了。

第九章:章邯进退两难
接着更新,你献的花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2)章邯进退两难

  “倘若信心没有行为,我知道

  它就像一棵没有生命的树; 

  故此信心与行为要一起增长,因为 

  分割的生命永不能被人认识; 

  人有灵魂有躯体,有手也有心, 

  神所连结的,人岂能分开?”

  
  曾经在书中看到一个外国名人这样一段对信心的诗歌,可惜我已记得不得他的名字了。

  巨鹿之战失败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末所有摧残。他把军队驻在棘原(今河北平乡)堡垒中坚守,不敢再和项羽交战了。

  项羽可不同意,他一心想要为叔父报仇,自然准备不息一切代价去强攻了。

  这时候,伟大的范增同志站出来了。

  对于年逾七旬的范增来说,少年时贫困潦倒(祖父世代为农),青年时流浪飘泊(战国七雄战火纷飞),中年时怀才不遇(此时他虽习得满腹经纶,但天下已是大秦的天下了,他已无施展才华的空间),好不容易到了老年,他以为他的一生就将这样碌碌无为的度过时,陈胜吴广起义的革命春风却吹遍了五湖四海,也吹醒了他壮志末酬的梦想。

  一展才华的时候终于到了。于是,他不顾满头苍苍白发,不顾年老体弱,不顾乡里父老的嘲笑,毅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这里,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范增是不是当时参加革命的最大年纪记录的保持者。但谁都知道,范增这样“老骥伏枥”参加革命是没有白费的,他的血最终也不是白流的,因为他的名字已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参加革命,范增成了项梁手下的八千江东子弟中的一员,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遂渐出人投地,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才能。

  项梁也逐渐发现了范增是个人才,正要委以重任时,他自己却“出师末捷身先死”(被章邯干掉了),留下范增“常使英雄泪满襟”。

  项梁一死,项羽毕竟还有点嫩,项氏集团的大权已被楚怀王成功收回。范增的出头似乎遥遥无期了。

  然而,令人稍感意外的是,楚怀王在制定北伐计划时,他并没有忘记这位年白发苍苍的老人,任命宋义为上将,任命项羽为次将,而任命他为末将。

  一个将领的称呼也许微不足道,但却让他的一生从此改变了。

  自安阳目睹项羽刀劈宋义时,他看到了项羽的坚决和果断,还有那种与生俱来的霸气。

  这不是一般地痞流氓的霸气,而是一幅帝王将相的霸气啊。

  都说良禽择木而栖,从这以后,范增终于找到了自己认为可以跟随的名主了。

  项羽从此成了他眼中的唯一。

  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他辅佐项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谱写出一曲悲壮之歌。

  此时,在巨鹿之战大胜之际,他站出来对项羽有话要说了。

  他的话虽然不长,但直接教会了项羽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当然,范增为了加深项羽的印象,还对这个关键词进行了特别的解释。

  他先是把章邯比喻成骆驼,然后把项羽比喻成马,意思已经再明显不过了。虽然这次章邯连吃败战,但手下还有二十多万人马,比起楚军的人数来说,并不落后。

  他这是叫项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不要过于乐观。

  不过,听了这个关键词的项羽并不高兴,显然范增把自己比喻成马他并不满意。

  好在范增见机快,及时补充说他就算是马,也不是一匹普通的马,而是一匹千里马时,项羽的脸色才由阴转晴。

  第二个关键词是:狗逼急了也会跳墙。

  这句话就更好理解了,当好奇的项羽要他解释时,范增说,你去找一条狗去试范一下不就什么都知道了。

  项羽不傻,自然不会去试,但想到这句话把章邯比喻成狗了,他的脸上顿时绽放出如花般灿烂的笑容。

  都说名师出高徒,范增的这两个关键词一教,项羽便茅塞顿开,大有拔开乌云见日之感悟。

  于是乎,他把兵马屯在漳南,和章邯军遥遥相望,眉目传情。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进攻,他会意味深长的说一句:狗逼急了都会跳墙,那人呢?

  两军就这样眼对眼的望了近一个月。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如果天天大眼对小眼,再美的西施也会有厌倦的一天。

  章邯自然对楚军也早已厌倦了。但厌倦归厌倦,日子还得过呗。只是接下来章邯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接到了秦二世的一封诏书后,就度日如年了。

  如果朝廷这时还不知道他败兵的消息才怪。那时候虽然没有手机电话等无线通迅设备,但那时候的马也不是白养的,快马加鞭一天也可以行好几百公里。

  因此,在章邯按兵不动的这二十多天里,咸阳早已闹的沸沸扬扬。章邯就是秦朝的一面大旗,如果这面大旗倒了,那么秦朝的气数就真的气了。

  一直躲在胭脂堆里醉生梦死的秦二世,虽然后知后觉,但终究还是听到了章邯兵败的事。

  秦二世问起赵高这件事,赵高继续以“江湖传言不足信”来唐塞秦二世,他还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会去催章邯抓紧时间灭敌。

  这赵高其实早就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眼见章邯兵败,怕自己独段专行一手遮天的事被人发现,要想推掉自己反抗革命不利的罪过,他已决定把章邯弄成自己的替罪羔羊。

  李斯死后,朝中唯一能对他构成威胁的就是手握重兵权的章邯了,如果把一切罪过弄到章邯身上,他就万事大吉了。

  就象男女自愿发生关系后一样,一个你情一个我愿,完事之后就不用再负责了。

  但章邯毕竟是章邯,不是一个象秦二世那样随便就可以糊弄过的人。诏书一到手,他就知道这完全是赵高假借皇上的名义弄的。

  全力灭贼,不得有误。延误战机,军法处置!

  这样只有十六个字的督促信,看的章邯的心却凉嗖嗖的。是啊,他在战场上拚死拚活,如果好不容易才败了两场,朝廷非但没有只字半语安慰,反而有怪他进攻不利之意。

  他自己也很想进兵啊,可是此时不说项羽他就打怕了,而且四面都有各路联军(虽然还是远远观望),他想打能打胜吗?

  看来皇上给蒙蔽了,得派一人入京告之实情,再派些兵来,否则他可真是孤掌难鸣啊。

  章邯静下心来,如是想。

第九章:逼良为娼
(3)史马欣的咸阳行

  司马欣便是章邯派去咸阳告之秦二世巨鹿战况的一员手下悍将。然而司马欣此次咸阳行却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凶险万分。因为他差点就掉了脑袋。

  司马欣快马加鞭赶到京城后,就直接就去找秦二世。

  然而,他很快就悲哀的发现,他虽然在战场上跟着章邯出生入死好几年,也算是风流人物了,但此时连皇宫的大门也进不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领到赵高签发的许可证,宫中的卫士就不给放行。

  见皇帝还要赵高许可,史马欣这时才感到事情比想象中还要严重,看来朝廷果然和传闻中的一样,朝中大权被赵高独揽了,秦二世早已被架在空中了,只是他自己身在云里雾里还不知道罢了。

  秦二世终究会体会到这种架空的感觉并不一直都是美妙的,当他从空中重重摔下来的那一天,就会摔的粉身碎骨,尸骨无存。

  虽然进皇帝的大门还要去赵高那里领许可证,这明显有违常理。但人在屋檐下,哪有不低头,没办法,司马欣只得去找赵高了。

  现在我们如果做生意办个什么经营许可证,无非是找这个部门(单位)签个字,找那个部分(单位)盖个章。手续看似繁锁,但也很简单,最为关键的一点无非是多准备点钱给那些张口就要的人就行了。

  司马欣当时就不明白这一点,以至于他一连数天走到赵府都吃了闭门羹。

  后来他猪一样的头脑终于开了窃,悄悄地塞了一些碎银给那些门卫,这下那些原本把脸绑的紧紧的霜打的脸马上变成了另一幅笑脸。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真他妈的不假。当时司马欣在里这么想。

  看在银子的份上,那些门卫就悄悄地告诉了他一些实话,他们主子(赵高)是抱定主意不会见他的,想拿去见皇帝的许可证,还是省省吧。

  不让自己见皇帝,这明明是心中有鬼啊。司马欣不敢再逗留了,于是,他连夜就逃出了咸阳。

  因为是夜里赶路,他走着走着竟迷了路,可世上的事就是这样,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倚,正是由于他的迷路却捡了一条命。

  赵高本来就打算这几天把司马欣就地解决了,惊闻他连夜出了咸阳,情知不妙,马上派人来追,可惜他们派的追兵走的是阳光大道,自然就没有追到他了。

  司马欣如实的汇报了咸阳的所见所闻,章邯的心悲凉到极点。

  果真不出他所料啊,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难道换回的就是这样无言的结局。

  看来大秦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

  一个可怕的想法在他脑海里产生了,他自己也为这个可怕的想法吓了一跳,是啊,如果这个想法付出于实际行动的话,这意味着他一世英名将彻底毁了。

  然而,除了这样,他又能怎么样呢?

  进退两难,章邯陷入了所前末有的困境。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信。当时还没有邮政,自然不是直接寄给他的,而是有人亲手送到他手下的。

  信使告诉章邯,派他送信的主人叫陈余。

  陈余,一个大家都并不陌生的名字,一个识大局顾大体却被自己的结拜兄弟张耳误会至深的人。巨鹿之围被解后,因为误会一时间无消除,他和张耳之间的关系甚至发展到了水火不融的地步,于是他黯然地带领手下士兵归顺于项羽麾下。

  这封信是他和范增经过激励的讨论后才这完成的。

  这封信的主题只有两个字:求和。

  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瞒着不让项羽知道。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对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还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还是先瞒着项羽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信的开头和我们现在写信模式一样,以拉家长开头,什么别来无羌别来有羌说了一大通,然后大笔一挥,涉入正题,开始讲故事了。

  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换成赵高了,说赵高如何如何的独断专行,又如何如何的指鹿为马。直到最后,才说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报国……

  这封信如果站在用现代文学角度来看,信中运用了大量修饰手法。归纳如下:

  1、 对比:拿当年劳苦功的蒙恬来跟同样劳苦功高的章邯来比,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2、 暗喻:把指鹿为马的事作比喻,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之极。如果此时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马”又是谁呢?

  3、 夸张:章邯如果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就可免遭生灵涂炭。一个秦军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只算上最低的五个人,二十余万士兵就将影响一百万人的命运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给了司马欣。

  这信要是朝迁知道了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此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

  其实经过这一趟咸阳之行,他心里也就早已产生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还没敢说而已。

  看来,现在已不用再隐瞒了,他终于说出了五个字:答应请和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九章:相逢一笑抿恩仇
(4)相逢一笑抿恩仇

  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对于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枭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

  既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想过背叛过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甚至毫无疑问可以和项羽继续斗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阵叙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

  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

  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究竟是一颗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萌封(极有可能因功高震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说,无论胜负,他的命运可能都是一样的。

  哀莫大于死心,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么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长久不息,就象“离离原上草,春风春又生”一样,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巢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总之,尽管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广大人民群众是不怕被砍头的。

  不革命活不下去,革命了还有一现生机,你说他们会选择什么呢?

  秦朝已到了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他这些年扮演的不正是郐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无形中已双手沾满了漓淋的鲜血,他已范下了滔天大罪,等待他的将是后人的唾骂。

  现在只有帮助广大人们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自己的一点罪过。

  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

  如果不是碍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只怕始成就要血溅当场了。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原因很简单,项羽根本就不同意。

  但陈余范增却心里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

  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章邯此时已已不愿再和革命义军为敌,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已胜利告终。

  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需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这边粮草不足,那边章邯连吃败战,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

  章邯在心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决择。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选择了求和。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吏司马欣出马。

  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长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血来还才是硬道理。

  范增这时“等”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充分发挥嘴上功夫,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

  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其实什么求和不求和,说白了实际上就是投降。

  求和这两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两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足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

  我们的汉字语言真是富有魅力。什么时候运用什么的样的遣词造句真是一门艺术。

  就象在后来,我们看到一些将领把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在上报朝廷时改成“屡败屡战”一样,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稍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意思虽然还是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经过范增反复开导,项羽终于放下了心中那个结。

  章邯来求和这一天。项羽表现的很大度,并没有对叔父的仇耿耿于怀,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怨,但如果都怨怨相报何时了?

  为了大局,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项羽

  最终选择了善待章邯。

  相逢一笑泯恩仇。

  面对项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惧的心这才放下。当他要跪拜时,项羽却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了二个字:“免了”。

  这一刻章邯感动的一塌糊涂,他双眼一热,宛如少女般流出梨花带雨般的泪来。

  项羽心中一动,想不到这看似铁人的脸上还有这么丰富的感情啊。于是当时就给了章邯一个承诺。

  “将军如若与我携手灭敌,将来同享天下富贵,苍天作证!”

  对章邯来说,项羽这不单是一个承诺这么简单了,简直就是在发毒誓啊。

  嘴上说完,项羽接下来来了点实的。

  封章邯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边当大将用。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降军。

  当时楚怀王本来就是项羽为上将军的,但此时项羽却封司马欣为上将军,可以说他此时已完成摆脱了怀王的指挥。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主权和领导权。

  这条巨龙终于腾到了半空云中。

  事实上章邯也对项梁很忠心,只是他和司马欣包括董翳后来都再没有当年镇压革命军时那么有作为了,究其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就是项羽在新安把投降的二十多万秦军都坑杀了。

  项羽为什么要坑杀这么多秦军,后面的章节将会说到了。这里还是把冷落在一旁多时的刘邦揪出来说说吧。

  要不然这个主角可不干了,真要闹革命了。

  乖乖,你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样的旷世人才,我这凡夫俗子可不是对手噢。

  呃,大家欢迎主角刘邦同志出场吧。

第十章:西征的开场白
十、刘邦入关中

  (1) 西征的开场白

  刘邦(开场白):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首先感谢《汉朝在线》剧组,感谢历史记者,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所有支持我的朋友……终于轮到我出场了,我憋的太久了;先吟一首诗润润嗓子再说。

  历史记者(一脸苦笑):皇帝老儿,主角是你的啊,才让你休息一会儿,用不着这么激动啊。MS你的诗跟当时的年代背景不符啊,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凉州曲》被你剽窃到秦朝来了。

  刘邦(拍拍脑袋):MS近来记心真不好了,连每晚轮流侍侯朕的宫女的芳名都不记得了。除了戚姬……

  历史记者(擦汗):拜托,你的戚美人也还没到出场的时候啊。现在你还是在西征啊。

  刘邦(作惊怒状):西征西征,谁说我就不能一边西征一连征服美女呢?

  历史记者(狂擦汗):残念!

  刘邦(色眼圆睁):残什么念,自古英雄爱江山更爱美人,美人自然也爱英雄。就算老子不泡妞,妞也会来泡我。

  历史记者(衣袖拧出水来):恩,泡妞的事私下再说。您老能说点正经的么?

  刘邦(作深思状):西征战役始于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7年冬),结束于朕的汉朝元年十月(公元前206年冬),历时一年多。

  历史记者(满脸期待之意):能说的再详细点些么?

  刘邦(点了点头):西征之路共经历的大小战役有百余次,西征战役行军所经过的地区有砀郡、三川郡、颍川郡、南阳郡、内史特别行政区(包含今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行程1000多公里。

  历史记者(笑):MS你当年的创举可以跟红军革命时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媲美了。

  刘邦(得意的笑):哪里哪里,一般一般,世界第一。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稍胜一筹。

  历史记者(冷汗):……

  刘邦(板着脸):红军长征时好歹有十余万革命军队,可我最开始奉楚怀王之命西征时,你知道多少人吗?不到一万啊,从这个意思上说,你说谁更胜一筹呢?

  历史记者(惊讶):……

  刘邦(扳着手指头):我在家乡沛县起义时,那时候才两三千人,后来项梁慷慨的“送”给我五千人,然后跟着我结拜兄弟(项羽)在战场上收到的一些“战利品”,再加上楚怀王那小气鬼太吝啬,把革命军都拔给了他的心腹宋义,对我可是一毛不拔啊。总之,西征开始时,我手下的人马,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人啊。

  历史记者(好奇):项梁同志真是大方啊,居然送五千革命军给您老效劳。

  刘邦(一脸无奈):当初我只是借了他五千革命军,但后来他撒手不管了(指项梁兵败被杀),非要我照顾他借给我的这些人,我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试想想,这么多人每天三餐的伙食就累的我够呛。

  历史记者(摇头苦笑):天上掉陷饼的事怕是别人还想不到呢?

  刘邦(抬头望天):陷饼我并不稀罕。不过对老天送了不少人才给我,我还是很感谢的。别看我当时手下的革命军不多,但都是精兵强将。韩信、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灌婴、傅宽哪一个不是响当当人物呢?

  历史记者(愕然):韩信当时不是还在项羽军中当普通的士兵么?

  刘邦(猛拍后脑勺):不好意思,朕又超前了。

  历史记者(微微一笑):恩,把你的西征之路做个总结吧。

  刘邦(胸有成竹):好的,按我的亲身经历来看,西征之路主要分为九大战役。

  历史记者(询问):具体呢?

  刘邦(一脸严肃):九大战役也就是砀北之战、陈留之战、开封之战、颍川之战、洛阳之战、南阳之战、武关之战、峣关之战,最后是咸阳之战,其实咸阳之战最简单了,没动一刀一抢就解决了战斗。要是 每一战都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历史记者(赞叹):恩,总结的非常不错,受教了。

  刘邦(不以为然):别夸我,我知道你还想我问每一战的具体经过。对不起,无可奉告。我没那么多时间折腾,后宫那些娘们宽衣解带的等的要发飙了。母老虎我可惹不起啊。

  历史记者(感概:三句话不离本行啊):MS你指的是吕后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