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曹操·阿瞒出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愫托苷萍娑弥兀
他对就任并州牧开出了自己的价码:就任并州牧可以,但我要带上我的亲兵。这对朝廷来说是闻所未闻之事,为臣子的竟然敢明目张胆地同皇帝谈起了交易。凭此举,就可以拿董卓问罪。可是,皇帝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国家疲弱,实在无力对这样的强臣做出处置。只要他能交出兵权,他有什么要求,就尽量满足吧。
董卓便得意洋洋地率领着三千亲兵前往并州赴任了。这三千亲兵可是他从十几万骄兵悍将中优中选优挑出来的特种部队。
现在这支国军把枪口瞄准了朝廷政府,开到了渑池,朝廷政府害怕了,能不害怕吗?政府连这支王牌中有多少兵员都不知道,谁知道他董卓从凉州带出来了多少人马?
况且,这次董卓是奉诏进京,名正言顺。
现在种劭送来了天子明诏:停止前进。再往前走名又不顺了,怎么找个赖理由?
董卓决非一些品三国的大师们所说的那样:是个只知蛮干的莽撞之“枭雄”,比曹操还曹操的“奸雄”,点子他也多得很。
董卓在进军洛阳途中有两次上书,一次是在渑池,一次是在新安(今河南省渑池县东)。《资治通鉴》和清人严可均所辑《全后汉文》则把它们混为了一次。
《三国志·董卓传》注引《典略》中就记载了董桌的第二次上书,即新安上书。上书中是这样写的:
臣认为天下之所以会出现大逆不道的人,原因就在于黄门常待张让等人侮慢天常,篡夺王命,他们父子兄弟霸据州郡,凭借一纸文字就可以获得千金的利益,京师附近数百万的肥沃良田都被他们霸占去了。这一切使得怨气充塞,###不绝。我前一次奉诏###于扶罗——(董卓就任并州牧的使命之一就是###于扶罗。于扶罗,南匈奴单于,活动在河内、河东一带)——的时候,将士们又饥又乏,不愿意渡河作战,都要求先进京杀阉宦,为民除害,向朝廷讨要军饷。臣加以安抚,军队已经行进到新安。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
注意:董卓在这里虽然仍旧把阉宦作为###的对象,但他却只字未提朝廷诏令,而是把手下将士摆在最为显要的位置。也就是说,是因为将士的请求,我董卓才进京的。这其中不乏恐吓意味。
董卓两次上书拒命,却对停止进兵洛阳的天子诏书置若罔闻,渑池上书,直至新安上书,再加上这之前的拒绝升迁及讨价还价,皇权、圣旨在董卓眼里不过是几则安全套的广告,听不听你的,那要看本前将军高不高兴了,朝廷?哪是干嘛事儿的?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您啊,一边凉快去吧!
董卓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时机,要不,大军早就开到洛阳城下了。在中央也有董卓的无间道高手——董卓的亲弟弟董旻时任奉车都尉,在洛阳政变中也是一个活跃的人物,他伙同何进的家将,杀掉了何苗——无间道高手弟弟给哥哥发来了“鸡毛信”:何进已壮烈牺牲,小皇帝逃到了北芒,朝廷已群龙无首,洛阳城中大乱,现在已处于无政府状态!
眼下这种形势,正是董卓进军的最佳时机!走!众将官!随俺北芒救驾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3)
现在该说说小皇帝少帝和他的弟弟陈留王的去向了。
小哥俩儿挺机灵,前边大兵一堵路,两个小孩就趴到了草丛里了,他们也明白,杀人最容易引起人激动的,尤其是手里拿着刀的人,杀红了眼的大兵哪会管你什么皇帝、亲王?说不准知道了有个皇帝、亲王之类的让他们试刀反而更加兴奋呢。
终于躲到了天黑,救驾的部队收兵回营了,十四岁的少帝领着九岁的弟弟钻出了草丛,借着萤火虫的光亮找到一个农家的草堆,权当龙床凑合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急着来救驾的河南中部掾闵贡才算找到了哥俩儿,三人两匹马,经北芒阪回京归位。
时任太尉的崔烈闻知真龙天子起驾回宫,立时意识到了自己领袖百官的责任,带领文武百官不辞劳苦、无限忠心地从洛阳赶到北芒迎接圣驾,未及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只见西北方向人喊马嘶,尘埃蔽日,无数铁甲骑兵席卷而至。
前将军、斄乡侯、并州牧董卓的西凉铁骑到了。
太尉崔烈护主心切,迎头拦住一马当先的前将军,先给他展开了大辩论:
“天子在此,闲杂人员回避!没接到圣旨吗?谁准你们凉州部队来的洛阳?”
是啊,太尉者,大汉朝最高军事统帅也,还镇不住你个小小的前将军?
董卓将眼一瞪,怒火盈胸:太尉?你还真拿自己当根葱啊?
“老子一天一夜赶了三百里来救驾,你小子敢叫我回避?你觉得我砍不断你这当太尉的脑袋?”(卓骂烈曰:“昼夜三百里来,何云避,我不能断卿头邪?”——《三国志·英雄记》)
汉典略中记载的董卓稍客气点:卓曰:“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官大不如刀快,太尉顿时蔫了,保持沉默吧,大官不与小官一般见识,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少帝一见来了救国之忠臣,一时激动得心血沸滚,眼含热泪,无法言语;那陈留王人小鬼大,心智乖巧,眼见这位连太尉都敢骂的人,气势非凡,绝对英雄,便坐在董卓怀里,小嘴不亚于秦时甘罗,竟把这次宫廷政变描绘得有声有色,叙述得条理分明。董卓心中一动:让陈留王与皇帝换换岗位吧。
“众将官!随俺保驾进京!”
一路走,还不忘教训皇帝几句:
“陛下令常待小黄门作乱乃尔,以取祸败,为负不小邪?”(《三国志·董卓传》)
这皇帝要是换了可是大有好处:
一、九岁的小孩兴许还尿床呢,还不是我说黑了他就乖得像猫似的闭眼呀。
二、这刘协是董皇后一手带大的,咱老董也姓董,管他陇西董氏和河间董氏是否亲族,这皇戚咱是当定了。
三、一旦有了外戚的身份,那现在残存的外戚势力不靠咱靠谁?
四、关键是这少帝如果继续当皇帝,那个老不死的何太后就可以依法临朝听政,何家没死的家将、兵丁、旧部就没法子挖过来。光凭带来的三千人哪能在这大都市里长混下去?
可这皇帝也不是说换就能换的,得先比比哪家的拳头硬气。
己方:就这三千敢死队。
敌方:袁绍:五千号全国之精锐的西园部队,据密报他还私招了两千黑兵;
袁术:两千虎贲军,据说也不是善茬;
曹操的一千羽林军更小视不得,那可是刀头子舔过血的王牌军;
还有原属大将军何进和车骑将军何苗的家兵有接近一万人,都是个顶个上阵敢拼命的愣种;
执金吾丁原所部并州军:两千人,战力强悍,领军大将吕布吕奉先素闻天下无敌;
鲍信、张辽募集的兵卒虽战斗力不强,但人数不少,有近一万士卒……
别再算了,就这三万多也够我董卓喝一壶的,敌我力量对比,十比一略强。
董卓押着皇帝、陈留王、文武百官进了京城,先吓唬着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大司空。
是武将董卓干够了,想换换口味做文官了?非也,董卓心里明白着呢,若想长期在朝执政非依靠那些穷酸的士大夫不可,扒不下这身军装啥时候也别想当国务卿,那些文人最瞧不起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丘八,先从职务上和他们拉近乎再说。枪杆子真攥在谁手里都清楚着呢,就看谁会玩政治了。
第一步,先唬住他们再说。
董卓成天把他那三千西凉兵拉到大街上搞检阅,白天折腾一天,晚上悄悄地拉出城去,隔个三五天再威风凛凛地大白天开进城来,再搞阅兵式,晚上再调出去,两天后再调进来,没事,权当行军演练呗,反正都骑在马上,又累不着士兵。
就这一手,把洛阳城里诸位领兵大员给吓懵了,更不用说那些文官朝臣了,这家伙从凉州带来多少人马呀?咱别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了,自古枪打出头鸟,能缩头就缩头吧,当乌龟也不能当傻鸟!
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点蹊跷吗?有,此人就是原并州将领骑都尉鲍信。
有一天他找到了现在手中兵力最强的袁绍,商议灭董:
“这个董卓现在拥有强兵,看样子不怀好心哪,现在趁着行军没缓过劲来,不如趁早灭了他。”
但是,袁绍没有采纳。凡是记录了此事的史书都采用了一个共同的口吻,说:“绍畏卓,不敢发。”
也怪不得袁绍,大家都给董卓吓唬住了,一个个全想着保存手中那点实力,谁愿意替他人火中取栗,当这个冤大头?没奈何,看透了形势的鲍信干脆辞官回了老家。
曹操这时候也见风稳住了舵,手下就千多人,还轮不到咱出头打擂。
人们被凉州军的“强大”折服了。群龙无首的何进、何苗家兵归顺了董卓;吕布杀了丁原,率并州军投入到凉州军营中;在此带动下,张辽也没了选择,所部近万人步了同乡的后尘……
董卓心里得意了,对自己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天下精锐尽在自己掌控之中,还有谁会在董卓面前说个不字?换皇帝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老董要甩开膀子大干了。
皇帝司空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4)
幼时读过这么一个童话:一只嘴馋的狮子想吃一头牛解馋,可是对付一群牛它又不是对手,于是聪明的狮子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战略战术,把笨牛们分别一头头地骗出去,结果,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狮子解决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食物供应问题,一群力大无比的牛成了给狮子储存的牛肉罐头。
现在洛阳的董卓就是那只聪明的狮子,大部分肥牛已成了他的口中美味,换皇帝的议题也就自然地排上了议事日程。
对于换皇帝这种大事,其重要性不亚于对伊朗动武,那是需要召开联合国大会的,自古弱国无外交,已经成为饿狮口中餐的士大夫集团又能怎么办?谁敢不投赞成票?朝中的文武大员们又没有哪一个具有常任理事国的身份和能力,你就是投了反对票又没有否决权,安理会就不作决议了吗?
其实介入了洛阳血腥政变的士大夫们心里还有个小九九:宦官的剪除,外戚的消亡,对于士大夫来说,理应击节相庆,但洛阳政变的遗留问题,又使得他们难作欢颜。因为少帝、太后幸免于难,还朝执政指日可待,到那时政变的罪责是不是要由士大夫承担?有谁不怕秋后算账?
天子是上天之子,皇权神圣不可侵犯,重新选举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皇帝这件事,你就是真给这些士大夫头上安两只角也没有用,打死他们也没有人敢动这个念头,就是像农家耕牛头上长了两只角也变不成西班牙公牛一样。这种拿皇帝不当干部的事儿也只有董卓这头野狮子才能干出来,现在有人要干自己内心最深处想干的事情,那就打着呼噜装睡着吧。
所以在表决皇帝下台议案的联合国大会上,绝大部分文武大员都投了弃权票,默认了。
投赞成票的也有: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亲自“解帝玺绶”,尚书丁宫套用《春秋》大义来印证废少立献的合理性。其实就是俺前边说过的原因,这两位士大夫的头头以实际行动印证了俺的推断。
投反对票的也有,尚书卢植就表示反对,董卓当场就想拿卢植开刀,杀鸡吓唬群猴,被侍中蔡邕给劝住了,卢植才算保住了一命。
第二个就是袁绍,这袁绍一反董卓刚进洛阳时的懦弱常态,表现得强硬起来。
当董卓就废旧立新的事情来咨询袁绍意见的时候,袁绍表示不可行,董卓大怒,手按佩剑,大声呵斥袁绍说:“小子!天下事在我不在你,我想做的事情,谁敢说个不字?你以为我的剑还不够锋利吗?”袁绍这时表现的也像一头公狮子,同样强硬相向:“你以为天下有利剑的就你一个?”随即把佩剑一横,拱手而出。
袁绍为什么突然由弱牛变成了雄狮?他经过这段时间,看准了董卓这个超级大国的软肋:
董卓进京之后,凭借武力的威慑,将皇权视为股掌上的玩物,前辈武人梦寐以求的听政朝堂,在他那里被大大地向前跨越了一步。
然而要自行其政,要让身边的凉州将士、羌胡兵脱下甲衣,穿上朝服,去整治朝纲,怕是他们没有这个本事,在公文案卷面前要败下阵来的。给猪八戒戴上副眼镜他也当不了大学教授,做点整容手术也炒不成“超女”。
袁绍明白董卓现在还不敢把自己怎么样,所以才斗胆学了一回海湾战争前的萨达姆,向董卓亮了亮“飞毛腿”,董卓一时没借来小布什的霸气,虽嘴狠却没敢立时动用“巡航导弹”。
袁绍也是个聪明人,知道长留在洛阳没有好下场,在人家的势力范围内早晚免不了被宰杀,于是当天挂印于东门,溜之大吉了。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5)
对东汉皇朝实施斩首行动,董卓的理由极勉强:小皇帝长得不帅,且有生活作风问题,何太后教导无方,理应给予就地免职处分。
他抛出了一纸文字——《策废少帝》:
“少帝天姿轻佻,没有帝王应具有的威仪,在服丧期间,怠慢懒惰,德性恶劣已经昭然于世,淫秽之举已为人所知,他的行为已经侮辱了神器和宗庙。太后教导无方,没有母仪之德,使得政治荒乱。永乐太后暴崩,至今仍令人困惑不解。天地所设立的三纲之道,已经有了缺陷,这可是莫大的罪过……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
看来这十四岁的小皇帝性成熟的不晚,大有其老爸汉灵帝遗风。
小皇帝刘辩下台了,更小的皇帝刘协上台了,史称汉献帝。这个帝号也谥得够损的,摆明了讽刺人家把帝位献出去么,至于献给谁,那时候连八卦高手也是算不出的,献给的人竟是目前绝不起眼的典军校尉曹操的儿子。
废帝后,董卓也把自己升了一级,封自己为相国,郿侯。并且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当官不忘孝顺,又封自己的老娘为池阳君,以嘉奖老娘的教子有方。
有一招董相国大概是向小布什总统学的,就是“民主阵营”的萝卜加大棒政策。
大棒:派自己的西凉铁骑,搜捕恐怖分子,遇到百姓们成集设会,那就算民主联军走了大运,马上包围,彻底剿灭,人头一律割下,挂在洛阳城头震慑那几个无赖国家。
萝卜:一、委托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负责组织新一届民主政府——这两个人可是士大夫的代表,看,咱说话算数,还政于你们自己的民选政府了吧?
二、亲自带领司徒黄琬、司空杨彪“俱带锧诣阙上书”,要求给窦武、陈蕃和党人们平反。
这里所说的锧,是刑具,轻易可动不得,只有在极刑中才会使用。把它带上,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董卓连命都可以不要,也要还党人一个清白。这事由董卓亲自来做,颇有些像现在互联网上的恶搞。谁不知道董卓把持朝政,废立的事情都做得出来,给党人平反也只是动动口的事情。之所以要把动静闹得这么大,无非就是要把文章做足,让地球人都知道,民主国家与专制政权一样可以精诚合作的。
三、征辟名士:此次受到征辟的名士应为数不少,像郑玄、荀爽、申屠А⒉嚏摺⒊录汀⒑凇⒅L⒑物J等人都名列其中,阶级异己分子袁绍的挚友何颙也被董卓委以重任,出任相府长史,虽然长史的秩级不高,但却是董卓府上的总管,被视作“毗佐三台,助成鼎味”,是非府主的亲信不得担任的职务。
四、京官外任: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骑都尉张邈为陈留太守,孔伷为豫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另外,尚书郎许靖也在外任之列,安排去做巴郡太守,但是没有成行,留京做了御史中丞。这位许靖,是著名的人才专家,他堂弟就是给予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评语的名士许劭。
五、升曹操为骁骑校尉。这可是一个掌握京师军权的实缺,充分表明了董卓对曹操的无比信任。
这两手就令洛阳所有的官员都变成了利比亚的卡扎菲了吗?NO,有一个人就是硬脖子,他要给董卓拍板砖,效仿起了本·拉登,给民主卫士董相国来了个洛阳版“”。
这个人就是越骑校尉伍孚,他内着小铠,在朝服内暗藏佩刀,去见董卓。在伍孚告辞之时,董卓送至门口,伍孚突然拔出佩刀直刺董卓。董卓出身行伍,身手也颇为敏捷,遭遇突变,也能避开这致命的一击,伍孚则被董卓手下拿下。董卓对此大为不解,问伍孚:“你想造反不成?”伍孚怒答:“你我并非君臣,何言造反?你乱国篡主,罪大恶极,今日诛杀你这恶贼,恨不得将你车裂于市朝以谢天下。”
还有一个人也不买老董同志的账,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主人公、被董卓重用为骁骑校尉的曹操,这曹操居然对董相国的刻意栽培毫不领情,对紧跟董核心的辉煌前途不抱希望,他也步了袁绍的后尘,挂冠而去,临行前还恶毒地散布对政府的不满言论,狂妄叫嚣要回到老家发动群众武装闹革命,阴谋推翻新一届领导班子,实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是可忍孰不可忍!
针对曹操的追捕行动立即展开,通缉令紧急发往全国,哪怕你躲在巴基斯坦边境山区部落,也要坚决搜出来,让你受到正义的审判!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曹操又能逃往何处?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6)
还是要先说点阶级斗争的新动向,因为这与我们下面要讲到的故事息息相关,让俺先说完天下大势再来专心追寻曹操的逃亡之路。
董卓主政,朝中的士子豪强逃亡的不仅是袁绍、曹操二人,袁绍的兄弟袁术也趁机溜走,文武百官炒董相国鱿鱼的有近三成左右。
大批员工纷纷跳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老板不怎么的。
董卓这个老板的工作作风都在那儿明摆着呢,上欺天子,下残百姓,给这样的老板打工,将来还能跟着发财?小老鼠给猫当保安——搭进自己是早晚的事!所以,这些“小老鼠们”分成了三类:一类继续做发财梦,二类没联系好接受单位暂时先凑合着;三类干脆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提前下海了。
提前下海的这部分人又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像后世陶渊明一样,回家侍弄菊花去吧;另一部分投亲奔友,联系单位,另求发展;剩下的就是像袁氏兄弟及曹操这样的了:武装割据,自己当家做主人。
袁术去了南阳,去策反做了太守的张咨,两人是一块同过窗的老同学;袁绍去的是冀州,韩馥在那里做刺史,那是一块扛过枪的老战友;曹操也没回老家谯县,而是准备去投奔在陈留做太守的张邈。
三个人把社会上的四大铁哥们儿占了三项,就剩下一起分过赃的没找到。
注意,三个人三个方向:袁绍去的是北方,冀州是当时有中国的粮仓之称;袁术下的是南方,南阳是控制京师洛阳与江南稻米运输的水陆命脉;曹操奔的是东方,兖州、陈留一带人口密集而贫困,人穷爱造反,地穷易招兵。
是不是三个人商量好的俺没考证出来,这三大州三面包围洛阳是明显的,奸诈而富有作战经验的董卓当然不会注意不到这种战略态势。
董卓现在有点顾不上这三个方向,他的眼盯的是他的老家,西方。
别忘了,现在的凉州还有一个手握重兵的左将军皇甫嵩呢。
皇甫嵩在军事上是个帅级人才,身经百战,败绩甚少,战功卓著,威震华夏,且治军有方,士卒爱戴,现在手握着董卓原来的全部西凉精兵,他对朝中政局的态度决定董氏政权的存亡。这一话题容俺以后细讲。
再就是京城内现仍在坚守工作岗位的文武大员,人心隔肚皮,虎心隔毛衣,身边的敌人更加危险,是谁不好说,但有一点董卓是肯定的:脑后长有反骨的官员仍存在于宫廷内!
领袖高瞻远瞩,事实也是如此,那主动投靠的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还真是和董卓玩无间道,采取的是“曲线救国”的老套路。
大量的事实证明:常常是对你过于友好的人别有用心。
在对袁绍明目张胆对抗中央的问题处理上,就可以看此二人的用心,他们这样给董卓建议:“袁氏是政治世家,在东汉政坛上有影响,您要是把袁绍逼急了,他起兵造反,那可是一呼百应。不如既往不咎,让他在外面做个官,安抚为上。”
董相国虚怀若谷,纳谏如流,接受了这个正确建议:不仅让袁绍在冀州境内有了身份,做了渤海太守不算,还封了邟乡侯。高明!
但对于已经没有了后台的曹操来说,董卓就没有这么大肚量了。现在曹操的老爸曹嵩已经退休了,退休门前车马稀,连开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都懂得人一走茶就凉,董卓及朝臣们焉能不知道这点基本常识,谁会理睬失权失势的人?
现在的曹操已具备了一切从重从严的标准和条件,通缉令已经发到了###县,而###县又是曹操逃亡的必由之道,大网早已架好,就等曹操这只惊弓之鸟撞进网来。
曹操这次逃亡事先并无准备,一接到董卓所发的骁骑校尉任命,丝毫没有犹豫便仓皇而逃。他清楚,董卓的官做不得,只要一上任,自己这半世清白就算完了,染缸里啥时也倒不出白布来,将来自己会百口莫辩,如果自己被天下人当成了欺君贼董卓的铁杆,就等于政治生命到此结束。
朝局还会进一步恶化,这一点曹操看得一清二楚,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去陈留,密友张邈现为陈留太守,定会助我募兵起事,到那时曹某振臂一呼,天下响应,举国讨贼,靖难有日,天下英雄虽众,独占鰲头者非操又谁?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当在今日也!
当下仅带了两名贴己亲随,飞马出南门,绕道东行而去。
时重阳已过,秋风乍冷,满目稼禾零落,路少行人。曹操悲愤难舒,盲目疾奔于前,惊恐犹追于后,夕阳似染,却羞枯叶遍赤;逝水如泣,更碎残云乱纷。几声孤雁凄淚,尤增路人苍凉。
暮色渐浓,曲径无尽。座下战马蹄声渐稀,饥渴已不仅于人,马儿也盼主人能体贴驮载之苦:我要吃饭,我要喝水,我要休息。
遥望远方,稀疏的枣林遮不住隐约的灯光,显是有人家晚炊。曹操细察四周景物,猛得想起一事,转身招呼随从,一声长笑:
“天不灭曹!吾等有救也!”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子金山侃史之曹操——阿瞒出道 (37)
中国有句极宽人心的老话:“天无绝人之路。”据说我国的自杀率远远低于比我们富裕的日本,大概就是老祖宗传下来这句话的缘故吧。
曹操三人既担心后面追来的西凉骑兵,又担心前面受到各类检查站的盘查,内心毫无逃出的喜悦,反而时刻感觉四周隐藏着无数大网在等着自己。虽巧施声南击东之计,但人家也不是傻帽一个,如果径沿弓弦迎头一兜,我曹操岂不成了网中的北京板鸭,有翅也难飞了!
任何人都知道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怎奈人虽有志马却无力,要想学红一军团夜奔二百四十里飞夺泸定桥,实是有心无力。
正惶恐之间,忽然想起有一位父亲的挚友家居此地,自己曾随老爸来过数次,此人姓吕名伯奢,为人忠实仗义,在《三国演义》中此人独占鳌头——为全书中独一无二之双字名闱。
那微露灯光之处,不正是这位仁伯之居所么?当下心中大喜,招呼二个亲随照顾坐骑,自己上前叫门。
圣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吕伯奢一家具有农村人特有的诚厚淳朴,一见故交之子不期而至,喜出望外,忙杀鸡宰猪,殷勤招待这位身为国家干部的贵宾。
俺现在正赶写一个电影文学剧本,以下的故事干脆用电影文学剧本的形式讲给大家。一共有三个版本,大家乐意选哪一个作拍摄脚本自便,别忘了开机时请俺到场剪彩就行。
一
'乡村农舍,曹操与陈宫正在敲门,曹操、陈宫疲乏的身躯后面跟着他们的坐骑。'
曹操:这位吕伯伯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了,从小把我当他的亲儿子看待,绝对是安全的。
陈宫:明公真是名不虚传,走到哪里都有熟人啊。
'开门声;吕伯奢的儿子吕五憨厚略带迫切。'
吕五:谁呀?是后庄的小凤吧?哥正想妹子呢。
[吕五的面孔由乐转惊继而转惊而喜。'
吕五:是曹哥呀,哪阵风把您给吹来啦!爹——娘——俺那当官的曹哥来了。
二
'吕伯奢家客厅。吕伯奢居下作陪,(古时候主位在八仙桌下首,与今人正相反)曹操、陈宫端坐于八仙桌上首,吕伯奢的儿子吕大、吕二、吕三、吕四、吕五两边作陪。'
(正好八个人,一边俩,导演:俺编的周到不?)
(注:那时候据说还没发明出八仙桌,不要紧,现在的观众谁懂得这个?容易糊弄得很。)
(又注:导演:真遇上个内行拍砖,你让他骂俺,现在都时兴找骂,越挨骂越出名。)
'八张人脸,表情不一。'
吕伯奢:听说大侄子最近进步挺快呀,升了骁骑校尉了?赶明儿让你这几个不争气的兄弟都和你干去,看看能混上个非农业户口不?大侄子放心,别怕花钱,你大爷我是个明白人,现在办事哪有不花两个的?
'曹操欲言,陈宫摇摇头不让他说出逃亡实情。'
'吕大媳妇拿酒葫芦进来。'
(注:此角色最好能找个盘靓点的青春型女演员,对后面的剧情发展有利,观众容易产生同情心。)
吕大媳妇:爹,咱家的酒没了。
吕伯奢:大侄子你先浅喝着,我去镇上打葫芦酒就回来,今天你大爷我舍命陪君子,咱们不喝趴下不算完。
曹操:都不是外人,伯父自便。
吕大:曹哥,咱俩划两拳。
三
吕伯奢骑驴远去的背影。
四
'客厅继续喝酒;曹操与吕大划拳行令,热闹非凡;陈宫逐渐不安;吕家其余四兄弟起哄;女仆进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