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如此江山-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好的结果,那就是成就了李晟这个大功臣。
  事情要从田承嗣的死讲起。田承嗣是安禄山手下的大将,也是后来最重要的藩镇割据核心人物。《新唐书》的《藩镇列传》第一个就是他。建中二年(781),田承嗣终于死了。他的侄儿田悦想继位。割据藩镇中,节帅父死子继的规则,在代宗朝早已经成了一个“潜规则”,皇帝向来不干涉。这也是藩镇势力确立的最重要的标志。
  但现在,德宗皇帝不希望继续看到这种局面,于是他很强硬地直接拒绝任命田悦继位为魏博节帅。田悦很不满,联络各方势力,暗中策划叛乱。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同一年内,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又去世了。德宗照样没有对他的儿子李惟岳的继任给予承认。终于,唐王朝和割据藩镇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战争分好几个战场,但关键战场在魏博镇这里。魏博地处黄河北岸,德宗派就近的山西地区两个藩镇——河东节度使马燧、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去对付,另外还派遣了一支神策军的精兵,就由李晟率领,与马燧、李抱真一起联手围攻田悦。这三位都是能征善战的名将,军队也是精锐之师。德宗那是志在必得。
  战争初期很顺利。特别是洺水一战,三军用命,将魏博军打得大败,几乎全歼主力。形势一片大好。这时如果乘胜追击,消灭魏博并非难事。可是,李抱真这时偏偏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拖拖拉拉,不愿全力进攻。这种行径,叫“玩寇”,就是要留着敌人,不能全给消灭干净了。否则以后就再没有“立功”的机会了。“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武将们最清楚不过。特别是在唐后期,藩镇军队中出工不出力乃是顽疾。当年安史之乱末期,仆固怀恩没有将田承嗣等人的军队彻底消灭——虽然这有相当困难,但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只要皇帝要用到藩镇的军队,那就无法彻底实现自己的目的。除非是所有战役都由神策军来打。但在当时情况下,这并不现实。
  总之,李抱真等人的态度微妙,给了田悦一个喘息机会。他回过神后,联合了其他割据强藩的力量,再次反扑。在洹水一战狠狠地回敬了一次,唐军大败。之后双方就陷入僵局,一直对峙。
  一下子,大好的形势转变为战争结束的遥遥无期。这对李抱真等人来说,是好事。因为只要在打仗,他的军队就会有补贴,是稳赚一笔外快的机会。
  不过李晟可不是味儿。他是中央军,这么干耗粮草可说不过去啊。于是他要求换个战场——北上攻打幽州朱滔和成德王武俊。
  其实李晟也很清楚,幽州和成德也都是强藩,不容易对付。于是他就领军围攻了一个小县城——清苑。好歹立点小功。
  可没想到,小小的清苑县也是块硬骨头。从正月一直打到五月,也没有能啃下来。随后,朱滔亲自率军救援,一战击溃神策军。
  李晟退军到定州后,一点想法都没有了。于是一直从五月待到十月,从夏天待到了冬天。
  从清苑一战来看,李晟和神策军战斗力似乎并不强。其实,这和整体形势、士气有关。在当时情形之下,所有人都明白,单靠这一支神策军孤军,在河北战场是绝对没有可能打开局面的。败局已定。唯一有点信心的,大概只有那有点偏执狂的德宗皇帝了。
  胜利眼看就要到手却活活开溜,德宗不甘心啊,他已经抓狂了:他差不多把老底都掏出来了。自从战争打响,他是一次又一次地把神策军派往全国各地的战场,前后率军的有阳惠元、莫仁擢、曲环、哥舒曜、尚可孤、刘德信等人。到最后,中央神策军已经无兵可派,以至于当时的“神策军使”白志贞甚至提出,让曾经当过节度使、都团练使的人,出人马组织成军队,让神策军将领刘德信带队,再赴前线。这真正叫做“穷兵黩武”,仗打到这个份上,危险可是随时会爆发的啊。
  《资治通鉴》里说,此时“人心浮动”。当时的大臣陆贽和段秀实都直接向皇帝提出过警告。德宗完全听不进去。其实危险真的临近了。
  前线的胶着让德宗很是上火,但真正起火的地方就在他的后院——长安。
  一支本来派往前线的泾原军队,在路过长安的时候,突然爆发了叛乱。仓猝之中,德宗逃往西北不远的一个县城——奉天。而长安很快出现了一个叛乱的政权,并随后围攻奉天。对唐朝来说,这次危机甚至比安史之乱更加凶险,因为这次皇帝都已经危在旦夕。
  还在定州百无聊赖的李晟,突然收到了一份十万火急的圣旨——泾原兵变,皇帝出逃奉天,放下一切,赶回去救驾!
  大场面!大场面终于到来了。李晟就是为真正的大场面而生的,他注定要在大场面中写就自己的辉煌。
  

六、奉天救难(1)
其实,严格来说,奉天救难功臣之中,就重要性而言,李晟并不是第一号人物。第一当属浑诙隙ㄒ憷罨彻猓谌怕值蒙侠铌伞2还铌墒亲詈蟮模彩亲畛晒Φ囊桓龉Τ肌@铌删褪侨玫伦诨实鄢员サ淖詈竽且煌敕梗运墓饣匝诟橇怂腥耍负醭闪司仁乐鳌
  其实对李晟来说,这几乎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泾原兵变,纯属意外。这桩意外的起因,居然是因为招待不周引发的。
  德宗在几乎派遣了所有神策军去前线后,开始动用西部藩镇的军队,其中包括泾原镇,征兵五千。泾原军队是防守吐蕃的重兵,居然也被调到东边去,足见德宗已经把吃奶的劲儿都用上了。
  十月三日,泾原军来到了长安城外,统率军队的节度使姚令言离开军队,单独进长安城内,他要面辞皇帝而去。而招待军队的工作,则是由当时的京兆尹(长安市长)负责。可能是因为当时战争不断,财政困难,也没有太多余粮了;也可能是因为过于马虎,对泾原军队的招待相当不周,说是犒赏军队,结果端上来的都是些粗茶淡饭。
  这与泾原镇将士的期待差得太远了。他们本来期待有很多的赏赐,所以这次出征,军队中还有很多“子弟军”,都是准备吃“奖金”的。所谓子弟军,就是志愿军。唐朝军队有很多义从军,是一个传统。唐后期,军队的编制都是定额的,称为“官健”,相当于“正式工”。不过在作战的时候,军队数往往会超过正式编制,那些新增人员相当于“临时工”。虽然他们没有固定的工资福利,但国家会发给他们很多补贴,相当于奖金。当然,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正式工”的子弟们,所以称为“子弟军”。在有些情况下,子弟军人数甚至超过正式官健。比如后来李怀光的军中,正式编制的军人只有五万,而子弟军就有十万,居然超过一倍。所以,唐后期藩镇军队都希望打仗,喜欢打仗。只要打仗,就有利可图。而国家则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回过头来看这支泾原军队,他们本来就很有“骄兵”的风气。面对这些粗茶淡饭,自然很是失望,并迅速变成了怒火。一干将士当场就踢翻了案桌,嚷道:“我们就要上前线去送死,居然还吃这等猪食!”越说越恼火,一点愤怒的情绪来回激荡,很快就成了熊熊烈火,整个军队一下变成了红眼的公牛。恶从胆边生,干脆,打到长安城去,打到皇宫去,亲自去要钱!于是乎,一大彪人马,转换方向,朝长安城奔去。
  城里的姚令言听说后,急忙跑出来制止,但已经完全指挥不了愤怒的军队了,反而被裹挟着去攻城。德宗皇帝急忙又派中使(宦官使者)来赏赐他们,每人两匹绢!打发叫花子呢吧?将士们被气得发笑,纷纷拿箭射中使。
  其实德宗皇帝此时除了金钱,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了。禁军主力早就派往前线,剩下的都是些无赖市井之徒。因为当时禁军收入特别高,所以有大量长安人贿赂取得禁军“正式工”名额,领一份工资,却完全没有军人素质。所以一旦事情危急,皇帝急召禁军,居然无人听命,整个地人间蒸发了!*真是害死人啊。
  就这样,德宗皇帝仓皇逃往奉天,而叛军异常轻松地进入皇宫,然后开始大肆劫掠宫中库藏。当他们抢饱了之后,才回过神来。这下闹大了,怎么收场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奉天救难(2)
姚令言自己就是被胁迫者,他也没有主张。不过他知道该找谁——朱泚,朱泚原来做过泾原节度使,但更重要的是,朱泚的弟弟朱滔,现在正是河北的叛军首领。显然,朱泚的叛乱资格和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的。
  姚令言劝朱泚说一道反了吧。朱泚一开始也颇为犹豫,但很快,他手下那些幽州兵纷纷叛乱,从各处投奔于他,给他吃了定心丸。八日,朱泚开始称帝,而且就在第三天,也就是十日,朱泚亲自率军猛攻奉天。要干就干个彻底,拿下唐朝皇帝,那就好办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此时唐德宗及其朝廷,可谓是内外交困,岌岌可危。近的朱泚,他已经打出了称帝的旗号,这显然是要取唐而代之;远的还有朱滔和李希烈,幽州镇的朱滔已经与河北诸藩镇联结,眼看就要南下河南,目标是东都洛阳,而淮西李希烈的军队连打胜仗,非常嚣张,一方面是阻挡了东南漕运,另一方面也导致东南一带的藩镇们都各自固守本镇,按兵观望。
  而关中的诸藩镇,虽然也有部分勤王,但大多出工不出力,徘徊观望为主,几乎没有全力以赴的。甚至就连神策军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神策军中最早赶回来的一支,就是刘德信军,他在十月十九日就从汝州赶回来,一直就驻扎在东渭桥,当时的物资转输都集中在这里,算是守住了军资。但对十万火急的奉天之围,显然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以刘德信的军队数量直接对抗朱泚军队是必败无疑。甚至就是神策军主力军的李晟,也是不敢。实际上,李晟的军队是最迟到达战场的。他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才“赶到”。这离收到救驾的命令,已经足足过去了四十多天,也比李怀光的军队到达时间晚了九天之多。
  朱泚的军队从十月十日开始,猛攻奉天小县城,一直打到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有四十天之久。在这一最困难的阶段,奉天城内军队的全权指挥是浑挠⒂峦缜亢椭腔郏崾刈》钐炝⑾铝说谝徽焦Α
  但朱泚军队的进攻无疑也是凶猛无比,最后的一次进攻,甚至箭都射到了德宗皇帝身前三步之地,让皇帝大惊失色。
  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李怀光拍马赶到。虽然用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但他的军队一路上招兵买马,等出现在战场上时,已经达五万之众,实际上,加上子弟军,居然达十五万之多,可谓声势浩大。据说朱泚听到李怀光军的战鼓声,不觉从榻上滚落。他意识到大势已去,立刻收军,退回长安。
  当时人都认定,如果李怀光再迟到三天,奉天必然失陷。李怀光这次立下的功劳,可谓高比泰山。李怀光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长安地区战场的态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全国的政治态势。之前一直在观望的很多藩镇,一下子都改变了嘴脸,特别是东南藩镇,纷纷运输物资,“贡赋山积,争功效死,如百川之赴沧海”,唯恐落后。岌岌可危的唐朝,显然已经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就在第二年的元旦,德宗皇帝改了年号为“兴元”,并对全国下了一个罪己诏,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并宣布免除了朱泚之外的所有敌手的罪过。这个罪己诏的政治作用非常之大,一下子就把全国局势给扭转了,同时也把朱泚给孤立起来了。据后来的李抱真入朝说:“此诏一下,我就知道山东不足平也。”从此,战事转入第三阶段。

六、奉天救难(3)
第三阶段的战争,才真正进入高潮。李晟也才算真正登台,开始焕发光彩。
  这一阶段最让人意外和不可理解的是,已经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李怀光,居然也开始叛乱。他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时奉送给了李晟一份超级大功勋。
  李怀光的“叛乱”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李怀光和朝廷对立的开始,来自他和宰相卢杞等人的对立。李怀光在救驾途中,就表示了对卢杞等人*无能误国的不满。尽管他立下大功,但德宗在卢杞等人的谗言之下,居然没有接见李怀光,而是让他立即投入收复长安城的战斗,这让李怀光非常之失望不满。他屯兵咸阳,根本不打算进攻,并且连章上书,痛斥卢杞等人。最后德宗不得已为他贬逐了好多位大臣,包括德宗一直信任的宰相卢杞。李怀光暂时得到满足,但双方的矛盾和猜忌已经无可挽回。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则是来自军队之间的对立。这就是李怀光的朔方军和李晟的神策军的对立。当时唐军开始围攻长安的朱泚,李怀光算是总指挥,但实际上各支军队各自驻扎,各自为政。其中李怀光军在咸阳,而李晟军在东渭桥。后来李怀光要求双方联营,于是李晟军从东渭桥转移到陈涛斜,与李怀光军相连。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军矛盾加深。主要原因在于“同工不同酬”。李晟军是神策军,属于中央禁军,所以历来待遇优厚,将士工资比地方藩镇的高很多,这本来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现在双方都同样在攻打长安,干的是同一件事情。况且,作为藩镇军队的朔方军,战功赫赫,不久之前还解了奉天之围呢。可待遇还是远不如李晟军,这就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双方出军的时候,李怀光军总是军纪很差,掳掠抢劫不止;而李晟军总是纪律严明,不干这种事情。而且,李怀光军常常要将劫掠的物品分给李晟军——分赃!但李晟军从不接受。史书中记载了这个细节,自然是想说明李晟比李怀光来得纪律严明。这大概也是事实,但问题是,两军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是和他们待遇不同有密切关系的。李怀光军的这种表现,尤其反映了他们微妙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两军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军下水,大家同流合污。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德宗也是看在眼里。他曾经让大臣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是希望各军都得到与神策军同样的待遇,可这完全无法做到,因为财政根本不能支持如此巨大的支出!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神策军的待遇是非常之优厚,实在超过藩镇诸军太多。
  李怀光则提出另一个方案:削减神策军的待遇。可见,李怀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这样大家也可以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给朔方将士一个交代。但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形下,李怀光及其军队消极怠工,一连几个月下来,攻打长安几乎没有进展。李怀光与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时李晟不停向朝廷进奏,认为李怀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后,李怀光公开声称,说自己已经和朱泚联兵,让德宗圣驾远避。虽说如此,可哪有这样的叛乱呢?既然造反,那就干到底,居然一边造反,还一边让“圣驾远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怀光怎么想的,他造反的事实已经被认定。德宗在仓皇之中,从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顺利,一直来到梁州。
  此时,处境最危险的要数李晟的军队。当时李晟军驻扎在东渭桥,正好处于李怀光的咸阳和朱泚的长安中间,所以,如果双方真的联手合击李晟,那么神策军必将全军覆没。
  后来史书对于此时此境下的李晟,都过多地夸大了其英雄气概,认为他孤军在两强之间,坚强不屈,力挽狂澜。李晟的忠心孤胆,固然有可夸之处,但真实情形,恐怕并非如此。有记载表明,当时李晟卑词厚币,向李怀光示好。显然李晟是采取了低声下气的讨好姿态。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解读为李晟采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么说,和“坚强不屈”的描写还是有差距的。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李怀光摇摆不定,他其实并没有彻底和朝廷撕破脸,而是存心“坐山观虎斗”的。所以,李怀光一直没有采取什么举动,没有真的和朱泚联兵。一个月之后,他主动退出关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过一劫。
  李怀光退出之后,关中地区就成了李晟和朱泚两军的决战战场。此时,对李晟来说,是大大地占优:关中地区各支军队,已经全面包围了长安,现在都受李晟节制,统一指挥。而朱泚军队基本龟缩在长安一城。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如此,唐军的进攻还是很困难,于是德宗拍板引进了“强援”——吐蕃军队。五月,在河北战场上,朱滔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与此同时,李晟发起了最后总攻,一举攻破长安城。
  战争过程非常顺利,以至于攻下长安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相当平静,较远的坊人过了一天才知道官军已经入城了。史书描写说:“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胜利的消息传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这真是一场非常漂亮的胜利。
  至此,泾原之变的一场大戏算是基本收场了。李晟虽然登台晚了点,却是收网的人,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辉煌之后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怀光的失败之上的。李怀光的军事功劳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较幼稚,犯了错误。这点无可推诿。但李怀光“叛乱”这个“事实”,是值得推敲的。
  李怀光及其军队的不满是真实的,但说到要造反叛乱,实在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李怀光在反与不反之间,称之为“跋扈”更确当。首先他没有对德宗怎么样,他只是公开宣称“吾今与朱泚连和,车驾且当远避”,但是一个真心要叛乱的人,怎么会如此宣称呢?也有资料说他曾经派了一支军队追击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这也有点不可思议。其次,与朱泚联兵之举,应该不是事实。可能李怀光曾经和朱泚沟通过,但很明显双方并没有合作。
  李怀光的行为颇有奇怪和矛盾之处。大概一方面他对朝廷很不满,这个不满,有他自己的不满,也有他部下军队的不满。实际上,他的属下有很多胡人,他们对唐皇帝的忠诚度是相当可疑的。李怀光自己也不是汉人,而是靺鞨渤海人。显然,李怀光有这方面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他个人又不想真的造反——造反名声不好,下场也很可担忧。总之,李怀光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最后,李怀光往东退却的路线,是走向并占据山西的河中地区——之前,德宗授予了他河中节度使的头衔。他这也算是“回归本镇”。大概李怀光的目的是想效法河北藩镇,占据一块地盘后,自立为王,成为可以自己做主的一方军阀。这倒不失为一条退路。
  李怀光之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其实德宗也颇知李怀光的苦衷和无奈,因此,在后来也一直对李怀光抱有期待,期待李怀光能重新投向朝廷。后来德宗曾经悄悄地派宦官去河中和李怀光联系,想赦免他。
  结果事情暴露后,李晟公开弹劾宦官尹元贞“矫使”,将德宗的这个企图给阻住了。李晟的功劳都是在与李怀光对比之下才显得光辉。如果李怀光被赦免了,那人家的奉天救驾之功,恐怕还在李晟收复长安之上呢。这一步,那是非争不可的。
  李晟立刻上奏,宣称“赦怀光有五不可”,这些道理都没什么错。这个时候,李怀光是不能赦免了,否则中央权威更是丧失殆尽。但从李晟的角度来说,总是有点落井下石的意味。
  事实上,李怀光的“叛乱”,一半是由李晟促成的。在李怀光军和李晟军联营期间,双方矛盾的加深,就李晟来说,固然属于无可奈何,但他并没有积极弥合双方矛盾,没有促进朝廷和李怀光的和解,反而是拼命向朝廷揭发说李怀光要反。李晟并没有什么证据,只是自己推断,基本上可以算得上是诬告。
  说到吞并军队,反而是李晟自己开了这个先例。当他进军东渭桥的时候,这里本来驻扎着刘德信军,率领的就是那支神策子弟军。李晟到来之后,找了一个借口杀了刘德信,合并了这支军队。当时,李晟身为神策军行营节度使,是所有神策军的上司,指挥刘德信军本来也是合情合理,但他为什么要杀了刘德信呢?恐怕还是有抢夺功劳之嫌。正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其实刘德信也算是神策军大将,李晟随便就杀了,实在可算得上是跋扈的行为。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李怀光并没有反叛中央的决心,那么李晟力抗李怀光军这项功劳,其实也就一笔勾销了。这样,属于李晟的军功,其实就是收复长安一项。收复长安固然重要,但这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换个将领,肯定也能拿下。而且就这种情形下,李晟还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搞定。当时李怀光屯兵八旬,也不到三个月。后来李晟在接驾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收复长安时间太迟了,有罪。当然,从为人处世角度讲,他这个态度,就是李怀光远远赶不上的地方。
  李晟军收复长安的时候,其实也干了很多坏事。当时朱泚的伪朝官员的所有家产,都被将士们吞并了。这明显属于擅自做主的行为。与李怀光军的公开劫掠,其实也相差不远。
  总的来说,李晟和李怀光相比,功劳不及李怀光,就罪过而言,除了没有公开不服朝廷之外,其他诸如杀将并军等行为,也是差不多的。李晟的最大“优点”,就是对朝廷一直表现出顺服姿态。从结果来看,李晟是一步登天,而李怀光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何止天壤之别啊。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不公平。
  但政治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关键之处,不能犯错。李怀光是不懂政治啊。李晟更懂政治,所以他成功了。
  在此后每次宴会及赏赐时,排第一的总是李晟,而第二的总是浑渌慕喽家沃U飧鲎危匀皇欠钐於压Τ嫉淖瘟恕6耸保罨彻庠蚧乖诤又校嗫嗨朗刈潘囊荒度值兀獾茸危前敫鲆裁挥辛恕
  尽管李晟非常成功,非常风光,但有趣的是,德宗很快就剥夺了他的大权,将他派往节镇去镇守边疆。很显然,德宗这是变相地贬了他。德宗的心态,是颇可玩味的。
  

八、将相不和
基本上,德宗后期,李晟在政治上比较失势。除了德宗本人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将相不和——李晟与宰相张延赏发生了深刻的矛盾。说起来,张延赏和李晟还是同年生的,可以互称一声同年兄了,无奈八字不合。
  张延赏也是个人物,书香门第,开元名相张嘉贞之子,博涉经史。而且也很有真才实干。就在建中四年(783),全国一片混乱之际,张延赏正做西川节度使。部将趁机造反,将他赶出了成都。他不动声色,杀了个回马枪,将叛乱一举平定,稳定了唐朝的西南一隅。功劳不细。
  张延赏确有宰相之才,德宗也颇为欣赏,在贞元元年(785)的时候,准备起用他为宰相。可就在任命下达的时候,被半路杀出的李晟给坚决阻挡了。
  李晟对张延赏意见这么大,原因却很小——因为一个营妓。唐代有很多官妓,地方政府、军队都有。军队的官妓称为营妓。大历十四年(779)的时候,李晟率神策军入蜀击退了吐蕃和南诏的进攻,大获全胜。当他凯旋的时候,偷偷带了一个叫高洪的西川营妓(插一句,著名女诗人薛涛,也当过西川官妓)。结果节度使张延赏听说后,大怒,立刻派人将营妓追回。
  这事看来是很有八卦内幕的。本来营妓脱籍送人的佳话,也是常见。李晟为什么要不告而取呢?想来是张延赏不愿意,所以甚至不惜和李晟翻脸,也要追回高洪,多半是因为张延赏也很喜欢她。李晟武将出身,内宠也不少,但他自诩家风严谨,想来也不是太随便之人。何以对此事如此难以忘怀呢?自然也可以理解为他对这个高洪旧情难忘吧?
  这样说来,两人就是为了一个营妓而争风了。想必这个高洪有过人之处,以至于迷倒了这样两位大人物。可惜史载不明,这虽属臆测,但也合情合理。
  事实上,多年之后的李晟,对此事仍然耿耿于怀,甚至不惜力阻张延赏当宰相。要知道,这可是大大得罪人的事情,不啻与人结仇。这份恨意,那可真是不简单。对于此事,古人就颇有批评,认为李晟太不该小题大做了。不过如果考虑到感情因素的话,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德宗为了照顾李晟面子,硬是将任命收回。不过他又特地将韩滉找来,让他来调和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韩滉和李晟关系不错。一番说和之后,终于还是任命了张延赏为宰相。
  不久之后,在一次宴席上,皇帝亲自做调和工作:拿出一段“瑞锦”,让两人分别系上,表示和解之意。皇帝出马,那是天大的面子。两人似乎已经握手言和。
  不过接下来的一幕,却是大出意外。李晟当场表示,为了表示和解的诚意,他愿意和张延赏结为儿女亲家。没想到张延赏断然拒绝。李晟很生气地说:“我是武夫,有什么旧恶,一杯酒之间也就烟消云散了。你们这些所谓知识分子,脾气倒是大得很,冒犯不得呢。虽然表面笑眯眯的,其实心里还是含恨。你不许婚,肯定是因为你心里愤怒未解!”这真是戏剧化的一幕,俨然是新版结局的《将相和》了。
  这样,两人矛盾不仅没有化解,反而越发严重。
  此后张延赏一直身居宰相,主持大政。而李晟显然遭到了抑制。虽然表面上,李晟仍然不停地得以加官晋爵,宠荣不断,但在重大决策上,基本上都没有参与的权力了。甚至在一些军政大事上,张延赏专门与李晟反其道而行。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和吐蕃和谈之上。李晟一直是强硬派,对吐蕃也颇有胜绩。但德宗皇帝一直对吐蕃抱有好感,几次三番打算和谈。贞元三年(787)的时候,张延赏力驳李晟的反对意见,积极促成了和谈。结果就在双方会盟的时候,吐蕃突然翻脸,把唐朝将官们杀的杀,抓的抓,唐军几乎全部覆没。一场“结盟”变成了“劫盟”。
  经此事件后,张延赏惭惧交加,不久就去世了。把互相不合的意气之争带到国家大事上,就很不合适了。
  从两人交恶的过程来看,李晟发难在先,张延赏报复在后,应该各打五十大板。
  。 最好的tx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