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如此江山-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言(1)
把酒临风,登高望远,大唐如此江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三百年的大唐天下(618—907),单就个体朝代而言,是中国历时最久的皇朝——不算夏、商、周三代的话。这三百年的历史,之所以吸引人,我想更多的在于它的特异性,就是说,如果走入唐朝,你也许会觉得像是到了外国,因为你的所见所闻,会超出你想象中所谓的“典型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事实上,唐以后,中国文化才开始变得“典型”,宋以后的中国人,才和我们今天的中国人比较接近,宋型文化才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比如西方有人总结中国文化说是“小脚文化”,但缠脚这让无数古代妇女痛苦不堪的破事,就是从宋朝开始的。唐朝的妇女,才不会受这等气呢。她们高举的是女权的大旗。她们走上了国家的最前台,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让男性雌伏的女皇。有趣的是,唐朝还是惧内官员最多的时代,而且这些官员职位越高,越惧内,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再谈到男女关系,说起白居易的《琵琶行》,讲的是白居易和朋友晚上偶遇琵琶女之事,有一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浩叹,留下一段千古佳话。可宋人看了,却发出另一番感慨:“怎么几个大男人,半夜三更,居然也进了有夫之妇的船?那是相当于入了闺房啊!有伤风化啊!呜呼!”我们今人看了这等议论,也只能呜呼一声了!如果你走在唐朝长安的街头,你会发现十分之一的人是外国人,这比今天任何一个中国城市都要更加国际化。可以说,长安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美国的纽约。在唐朝的外国人,甚至可以做官,做高官,一点没有遭歧视。因为唐人的心态是开放的,眼光是世界性的,所以唐文化的特点是外向型的,是积极开拓的,是广大恢弘的。就是最应该文质彬彬的诗人,也喊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雄强之音!
这一切,都让三百年的大唐成为后来中国人心目中最辉煌的一页,几乎可以承载所有的美好词汇:帝国正午,高标跨苍穹,煌煌帝业,*倜傥,花团锦簇……不过所有的形容词都及不上“大唐”这两个字的分量,因为“大唐”,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早已是一个形容词。一提到大唐,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立刻就出现了一个梦,一个荣耀辉煌的梦。
在这个梦想的天空中,闪烁着无数耀眼的星辰。有一些,从当年一直闪耀到今天,如天纵英武的唐太宗,古今无二的女人武则天,英姿勃发的白袍将军薛仁贵,德才兼具的宰相兼神探狄仁杰……今天看来也是如此炫目,难以企及;也有一些,今天的我们看去,似乎已经黯淡了,但当年却曾如流星划过天空,夺人眼目,像那经济天才、一代财神刘晏,会昌名相、贵族气度的李德裕……
事实上,整个三百年的大唐皇朝,就是被这一个个不平凡的名字所构架起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三百年大唐是一条河,那么这些名字,就如同是航标灯,标志着唐朝历史的里程碑。
眼前的这本书所提到的名字有十三个:李世民、房玄龄、李、薛仁贵、狄仁杰、武则天、太平公主、李林甫、安禄山、李辅国、刘晏、李晟、李德裕。概言之,就是“帝王将相”——两个皇帝,五个宰相,四个大将,一个公主,还有一个宦官。由这些名字所串起来的唐代历史,无疑会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政治军事历史。你将跟着这些名字,来一次惊心动魄的唐朝之旅。
前言(2)
但在这本书中,除了宏大的历史叙事,你更会读到一个个真实生命的喜怒哀乐,甚至是所谓历史家不屑的琐细小节。他们是活生生的人。现代人更关心的历史其实依然是人,是人性,是人心。是的,历史就是由人创造的,就是由一个个有思想、有喜怒哀乐的人创造的。所以,读史就是读人,读人心。此外,历史之所以有趣,并不在于它总是必然的,而在于它也总是充满了偶然性,带给人意外,带给人惊诧,更带给人深思。
在这些帝王将相身上,历史尤其演绎得声情并茂,活色生香。这也就是我要给诸位指指点点的所在。
当我在“指点”这些“星们”的时候,我也希望常常能给读者一个意外。比起那些陈词常说,我更多着眼于他们不太为人所熟悉的一面。比如李世民,他最出名和备受推崇的,是“贞观之治”,他因此也是古代帝王中“文治”第一者。但实际上,李世民同时又“武功”赫赫,是他,真正塑造出了大唐的“武魂”,大唐的彪悍勇武。所以,我愿意为他谱一曲“秦王破阵乐”。又比如,李林甫是古今公认的大奸臣,但作为大唐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他绝对不可能一无是处。所以,我想给读者指出的是,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奸臣,但同时也是一个有真才实干的,甚至还可以说是奉公守法的能臣。除了澄清一些强加在他身上的罪名外,我们还不妨看看作为一个有漂亮女儿的父亲,他又是如何地温柔慈爱。
还值得一提的是刘晏,他是一个真正的神童,更是真正的“大唐财神”。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像他这样具有超凡的理财能力和经济头脑,对国家贡献如此之大,又善揣人情,甚至用行贿来构建人脉,营造改革氛围,降低改革风险。其超前的意识,几乎让人怀疑他是个“时空穿越者”。一般的吏干之才,往往在营建事功的同时,少不了顺手往自家腰包里或多或少塞点金子银子的,明代张居正就是在改革的同时成了贪腐奢侈的典型,而刘晏,作为一手掌控大唐财权近二十年的财神,却真正做到了两袖清风,最后被抄家时,人们发现,他家里除了书,只有几石米麦,家徒四壁。这才叫不可思议,让人意外。——又怎能不令人思考叹惋!
虽然书稿出版在即,但在这个时候,最主要的感觉不是轻松,而是遗憾——大唐,煌煌太宗业,有多少*人物可以细数啊!然而限于篇幅,在选择人物上,过于集中于帝王将相,而几乎没有单纯的文化人物——我不得不承认,很大程度上,在整体上是失衡了。我们所钟爱的人物,玄奘、慧能、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等,他们的意义,完全不比帝王将相们逊色,更何况在今天,他们的意义恐怕只有更大。
如果,还有如果的话,我希望以后再写一本“大唐*人物”,以弥补这份遗憾。而眼下的这本,既然写的都是豪杰(虽然有两位女性,但也属于女中豪杰呢),我自己暂且叫它“大唐风云人物”吧。
一、超级音乐会
时间:大唐贞观七年(633)正月。地点:玄武门。
盛大的宴会,高官显贵、地方刺史、蛮夷酋长,济济一堂,觥筹交错。突然间,鼓声雄浑,一支军队风一般冲来,铠甲鲜明,刀枪雪亮。眨眼间,摆开了战斗阵势,拼力格斗冲击。鼓声也激越起来,伴随着武器击打在一起的声音,整齐有力,节奏强劲。接着,“秦王破阵!”“秦王破阵!”高亢的呼喊声一阵高过一阵,各种强力的声音混合在一起,震耳欲聋,惊心动魄。
现场所有的人,不由得目眩神摇,扼腕踊跃。大家忍不住一起高呼“万岁!”蛮夷酋长们按捺不住,伴随着音乐节奏,手舞足蹈。武臣列将更是血脉贲张,兴奋得端起酒杯,不停向皇帝献酒,大声喊着:“这就是形容皇帝陛下百战百胜的光荣啊!”狂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音乐声震荡山谷,传得很远很远,也持续了很久很久。
与其说这是一次超级音乐会,不如说是战场实景的再现。而这独一无二的乐舞,就是大唐第一曲——《秦王破阵乐》。所谓秦王,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这个乐舞所要表现的,正是李世民出生入死的英勇和他的赫赫战功。
说来挺有趣,唐太宗是唐代第二个皇帝,但人们几乎都将他视为“开国之君”。这种印象是有道理的。首先,几乎是李世民一手打下了大唐江山,完全掩盖了高祖李渊的风采。其次,也更重要的是,他塑造了大唐的强悍性格。
今天的我们,都以大唐为荣,视大唐为盛世。梦回大唐,倾慕的便是它的气势恢弘,风格彪悍。其实每个朝代,就和每个个体的人一样,都有其独特的气质。相形之下,宋代就显得文质彬彬,更像一个文士。而唐代则是一个气吞山河的武将。
一个朝代的气质如何,往往取决于开创者。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虽然也是出身武将,但似乎缺了点气概。宋人的最痛,就是幽云十六州被割占,以至于辽国就像悬在宋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但赵匡胤首先想到的解决之道竟是拿钱赎买。他曾说,把每年的财政结余都存起来,叫“封桩库”——等攒得足够多了,就用来向契丹人买回幽云十六州!简直是开玩笑。开国之君如此,难怪整个宋代从头到尾都挨人揍,唉!可以设想,倘是换了李世民,必是第一时间就杀将过去,跃马扬鞭,直捣黄龙!
套用一句话,彪悍的朝代,不需要解释。反过来看,彪悍的唐朝,恰恰来自李世民的彪悍。虽然李世民最为人所知的是“贞观之治”,甚至他的谥号也是“文”。但我总以为,他那被掩盖的赫赫武功,才更可以代表大唐之魂!
二、贵族家世,胡人血统
李世民这个名字,看起来很普通,其实挺有内涵:据说李世民刚出生三天,就有一个会相面的书生自己找上门来,说这襁褓中的孩子有“龙凤之姿”,以后必是非常之人,二十岁时将“济世安民”。于是李渊就给他取名“世民”。而二十岁,正是晋阳起兵的时候,李世民从此开始了以武力一统天下的征程。
二十岁的李世民,形象已经很威武了,长着一副大胡子——“虬髯”。唐人甚至给他取外号叫“髭圣”,意思是“大胡子皇帝”。虬髯是英豪人物的典型标志。唐代传奇风尘三侠中,就有“虬髯客”,这也是一个意欲争夺天下的豪侠,很可能就是以李世民为原型创造的。
说到虬髯,很让人怀疑唐代皇室的血统有胡人成分。根据“官方”说法,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是汉人,而且还是高门。但这个说法,谁都不信。其实李家在北周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姓叫“大野氏”,虽然今天听起来像日本姓,其实是个鲜卑姓。那么有可能祖上是胡人吗?这个现在无法查实了。今天虽然有DNA,但也没法去测唐代皇室的血统。不过根据陈寅恪的研究,李氏祖上应该是汉人。因为他们祖上的坟墓在赵郡,而赵郡的李氏,是李氏最出名的郡望。
其实李世民家族,从母系来说,则肯定有鲜卑的血统。比如他母亲姓窦,祖母姓独孤,都是典型的鲜卑姓。说起独孤氏,我们知道隋文帝的皇后也姓独孤。没错,她们是亲姐妹。也就是说,李渊就是隋炀帝杨广的表哥,而隋炀帝就是李世民的表叔。
李家、杨家、独孤家……这些人都是一个“贵族俱乐部”的成员,这个“俱乐部”,我们可以称为“关陇军事贵族”(关是关中,现在的陕西;陇是现在的甘肃),先后开创了三个朝代——北周、隋、唐,是当时最厉害的一个“政治俱乐部”。独孤家族中,还有一个是北周的皇后。也就是说,独孤家族三姐妹,分别是三个朝代的皇后——这肯定是空前绝后的。后来虽然也有宋氏三姐妹,但远不及独孤氏三姐妹的辉煌。
这个“俱乐部”的贵族本来就是军人出身,军事传家的老传统一直保持得不错。比如李渊,虽然史书上对他颇为丑化,但其实他是个高明的政治家,而且年轻时身手极佳。他的老婆——窦氏,就是他用高超的箭术赢回来的,成就了一段“雀屏中选”的佳话。
说起来,这个窦夫人,也就是李世民的母亲,从小就是不凡人物。她妈是北周公主,也就是说,她的舅舅就是北周的皇帝。当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舅舅家被杨坚夺了皇位,她很生气,发狠说:“要是我是个男儿,就一定替舅舅报仇!”而神奇的是,后来她的丈夫和儿子替她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很可惜,她没来得及看到这个辉煌就去世了。后来李世民每当想起这个,总是会难过落泪。因为这样一个奇女子,所以父母就想着给她找个英雄丈夫,于是给那些求婚者出了一道难题——以一个画了孔雀的屏风为靶子射箭,中孔雀眼睛者中选。结果李渊一上来,“嗖嗖”两箭,正中两只眼睛。于是皆大欢喜,英雄抱得美人归。
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性格偏于谨慎稳重,而母亲则坚强而激烈。很可能李世民更多的是继承了她的性格。有人曾评价李世民“性刚且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1)
李世民出身于这样的家族,自然从小就娴习武艺,尤其擅长箭术。他所用的弓箭与众不同,首先尺寸上就要比普通弓箭大一倍,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大;也有的说是要比普通的箭长一“扶”(扶是箭的长度单位,一扶约是四指),这个说法看来比较可靠。箭的尾端则装有四支白色羽毛(一般的箭尾是两支羽毛)。这样箭能飞行更远。据说李世民一箭之威,能够在百步之外“射洞门阖”,就是能把门给射穿。我们常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李世民能射穿百步之外的门户,力道之强,实在令人惊异。据说突厥人曾在战场上得到了李世民的箭,到处传看,叹以为神。
在战场上,李世民曾屡屡展示他的箭术,甚至数次在危急之中凭箭术逼退敌人,挽救了自己。在虎牢关和窦建德对峙的时候,他只带了四五个人就敢去探营。别人劝他别亲身冒险,他却对尉迟敬德说,我的箭,加上你的槊(超过一丈八的枪就是槊,张飞的丈八长矛也就是槊),天下何人能当?不用怕!显然他对此是非常自负的。以至于后来唐王朝在祭天等大礼之中,都要特别陈设李世民所遗留的“大弓一、长矢五”,以彰显武功。
李世民经常亲冒锋镝,深入重围,这一方面是战术需要,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出于爱好。那种疾风卷残云般冲击摧毁敌方阵营的感觉,必是无比痛快。更令人称奇的是,李世民经常冲锋陷阵,却从来没有受伤。当然创造这个奇迹,离不开他身边的那些勇士猛将。每当李世民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时候,他的旁边和身后总是有一支最精锐的队伍,替他挡住了如林的刀枪、如雨的箭镞。如果说他是宝剑的尖,那么其他人就是宝剑两边的剑刃。这整支精骑就是一把无坚不摧的宝剑。
这种作战方式不由得让人想起了西方的一位英雄帝王——亚历山大。亚历山大面对绝对优势的波斯军队之时,并没有任何犹豫,直向着大流士冲过去。而他身边的人都紧紧跟着,替他挡住了所有的攻击;大流士看到这个场面,不由得就胆怯了,转身逃跑,于是落败。亚历山大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可以说,李世民屡战屡胜,关键的一点,正在于他有一支非常精锐和非常忠诚的队伍。他是一个真正的领袖,能让人死心塌地追随的领袖。一头雄狮率领的一群狼,结果只有一个:所向披靡!
这个领袖气概,在李世民年轻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了。史书上说他年轻时“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典型的老大风范。
他忠诚的小弟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尉迟敬德。尉迟敬德本是降将,李世民爱其骁勇,坦诚相待,甚至“出入同卧起”。尉迟敬德大为感动,屡次在生死之间挽救了李世民的性命。后来有人诬告尉迟敬德谋反,尉迟敬德立刻脱了衣服,露出累累伤痕,每一道伤疤,都印记着一次生死之战。李世民当场为之落泪。最后在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又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武将之中,他是李世民第一心腹。
其实,在李世民的权力核心圈子中,如尉迟敬德这样一见倾心、终身相随的文臣武将,比比皆是。善于团结人,可以说是李世民最大的长处。不仅是在打天下的时候,更有后来争夺帝位中,危难之际,李世民的班子中,没有一人背叛。李世民的领袖魅力是无可置疑的。这个优点,在“贞观之治”中,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为后世津津乐道。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2)
如果仅凭一人之力,就是再天纵奇才,也是做不了什么大事的。团队很重要。正是因为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李世民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李世民不仅是个少年英雄,更是一个极孚众望的少帅。
当上皇帝之后,李世民曾经做过一番自我评价,开头便是:“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
他自称十八岁起兵,后来白居易写诗也说“太宗十八举义兵”。其实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岁末,公元599年年初。李渊晋阳起兵则是在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世民当时虚岁二十。
不过,在此之前李世民已经有了一点儿军事经验。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被突厥围困在雁门,下诏求援。李世民应募从军,当时军情危急,敌众我寡,他向云定兴提出“必赍旗鼓以设疑兵”的策略,“虚张声势”,吓退敌人。虽然不可能起到什么实质作用,但李世民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初露峥嵘。
史书上说李世民少年时代就“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虽然有吹嘘之嫌,但也能反映出李世民并非有勇无谋之辈。“聪睿”,是聪明,但不是小聪明,而是大聪明。“玄鉴深远”,一般指城府很深,稳重,喜怒不形于色。说明李世民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考虑问题比较周全。“临机果断”,就是敢拍板,敢负责。这是一个领袖必备的素质。“不拘小节”,不会瞻前顾后,受人束缚。这显然也是做大事的气概。“时人莫测”,可以想象,大概是由于李世民的聪睿和成熟,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可以看到,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早熟的人,并且是具备了团队CEO特质的少年英杰。
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说,他最得意的有几次战役,正是凭着这几次战役,唐朝不仅坐稳了,而且得以再度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帝国版图。有趣的是,这几次战役,交战的对象刚好是跟今日中国省份大致吻合的几个区域的割据势力。我们就按照今天的省份区域来看看李世民的王业长征路。
陕西——晋阳起兵,克定关中
大业十三年,李渊由晋阳进军关中,直指长安,拉开了李世民逐鹿天下的序幕。
进军途中,李世民和李建成分领左右军,统军作战,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时的李世民已经充分表现出善于以骑兵冲锋陷阵的特点。他的军事才能也迅速得到成长。但是,这个阶段,李世民还不是统帅,而只是先锋的将领角色。所以这份功劳,李世民最多得三分之一。
在坐稳了关中之后,李世民才真正开始了统率千军、横扫天下的辉煌。
甘肃——先败后胜,西平薛举
隋末群雄并起,远在西北一隅的豪杰也不甘寂寞。在李家占据了长安、克定关中的时候,一个兰州富豪薛举趁机占据西北,而且打出了称帝大旗,自称秦。
薛举如果要争天下,只能是东向争夺关中。因为他往西进军,就进了沙漠,几个绿洲显然不足以支撑他的梦想。薛举争天下,并非痴心妄想,还是有一定的资本的——兵强马壮。所谓“兵强”,这一带有相当多少数民族混杂居住,历来民风彪悍,历史上就是出良将的所在。汉武帝时代的皇帝禁军精锐,都在这一带拣选。所谓“马壮”,因为这一地区是隋朝的马监所在,马匹数量多,质量更佳。单纯从军事角度看,薛举确实有资格说话。不过弱点也是明显的——地盘狭小,经济实力相当弱;地处边缘,缺乏政治号召力。所以,夺取关中地区,是薛举必须要走的一步。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3)
与此同时,抢先一步夺得关中的李氏,则把矛头对准西北。李渊、李世民要争天下,东边与诸强并列,形势尚不明朗,不能轻举妄动,因而坐山观虎斗是上策。但西边的形势相对简单,和薛举没有什么谈判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搞定薛举,一则稳定后方,二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良马——这是当时第一要紧的战争资源,其重要性相当于现代战争的石油。
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当军队统帅。然而这个第一次,给了他当头一棒。
唐军和秦军在高(zhí)对垒,唐军人数占优,但比较轻敌,不设防备,战术上落了下风。秦军在对峙时调集了精锐骑兵,绕道后方掩袭,前后夹击,一下就冲垮了唐军,使其死者十之五六,损失大半,数位大将被俘。这是名副其实的大败。
后来史官为了给李世民*,推说当时李世民病了,没有亲自指挥战斗,而把失败归罪于刘文静和殷开山的错误指挥。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谁能不犯错?关键在于是否能“不贰过”,及时吸取教训。在这一点上,李世民堪称模范。
这次失败给李世民上了非常好的一课。首先是打消了他的骄傲情绪;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李世民从薛举那里学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骑兵战术——善用奇兵:前方用大军吸引敌军主力;然后运用骑兵的高度机动性能,绕道,从敌军背后、侧翼发动冲击,前后夹击,冲垮敌阵。事实上,这一战术后来几乎成为李世民最拿手的绝招,而且是屡试不爽。之所以后来凯旋之曲叫“秦王破阵”,主要就是指这个战术而言。
可以说,这次失败对李世民来说,来得正是时候。这次失败甚至比一次胜利的意义还要大。
天佑唐朝。薛举本来可以乘胜进军,可这当口,他居然一病不起,呜呼哀哉了。其子薛仁杲继位,智勇人望都远远不如薛举。而唐军正由李世民率领,卷土重来。
这次李世民充分扬长避短,先是坚守壁垒六十多天,和对方比耐性,比后勤,比消耗。终于,秦军粮食吃尽,有将领投降。李世民一看时机成熟,就策划了一次“以子之道还子之身”的决战。
李世民先是派一支军队到外驻扎,引诱秦军。秦军大喜,主力尽出。在秦军主力移动的时候,李世民亲率大军,从浅水原之北出击。而且,李世民亲率数十骑兵,率先冲入敌阵。唐军“表里奋击”,敌军大溃。李世民终于报了一箭之仇。
硝烟未尽,李世民立刻率精骑两千,马不停蹄,直扑薛仁杲所在的折城,当夜兵临城下。不知所措的薛仁杲第二天就出城投降了。当时力劝李世民不要孤军深入的手下都很惊讶。李世民告诉他们,秦军野战大败,主力军队都逃跑了。如果这时候不及时赶过去,主力就会入城,薛仁杲心里有底,就不容易投降了。而抢先一步,扼住归路,秦军就四散逃亡,薛仁杲既无信心,也无实力守城。怎样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这就是!所有将官都用崇拜的目光看着李世民,这大概也是当年“背水之战”胜利后将官们望着韩信的目光吧。
这一战,可以说是树立了一个样板。李世民后来几乎每次大战,都是运用这一套路:先是固守,消耗敌军,寻找战机;然后是决战,奇兵突起,前后夹击;最后是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胜利。
这一战,我们可以总结李世民的很多优点,不过最突出的一点是:善于学习!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少年英雄,领袖气度(4)
山西——艰苦卓绝,平刘武周
按照既定方针,本来接下来的步骤是要解决河南。可是中间出了意外,严重的意外。
这个意外就是刘武周突然冒出来,占据了山西。刘武周本来是山西北部的地方小官,不过他被突厥看上了,打算将他树立为傀儡政权。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一支来自河北的精兵,有猛将宋金刚、尉迟敬德等。
虽然山西本是唐的根据地,基础相当牢固,不过守将不争气,先是李元吉,有勇无谋,后是裴寂,全无将略。而且两人都贪生怕死,一触即溃,一败千里。几乎一夜之间就把山西送给了刘武周,只剩下西南一角——蒲州。那就且看李世民如何绝地反击吧。
李世民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如果他再失败,那么刘武周将很快渡过黄河,兵锋直指长安。这可是生死存亡的问题。李渊也认识到这点,几乎将关中精兵全都押上了。对李世民而言,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李世民第一时间渡过黄河,直达最前线的柏壁,与敌军对峙,像一堵大坝,牢牢地扼住洪水般而来的宋金刚军。
接下来还是对峙,漫长的对峙,整整五个月之久的对峙。这种局面是有利于唐军的。因为虽然唐军作战要跨越黄河,但紧邻关中地区,后勤供给线非常安全,而且方便。相反,宋金刚的后勤补给则要从晋阳运过来,中间经过浩州,而浩州一直牢牢被唐军坚守着,还不时出击一下供给线,截断粮道。这样坚持下去,撑不住的是宋金刚。终于,他要撤了。
这一战就像两个高手过招,双方对峙不能有破绽,一旦露出破绽,就会全盘皆输。宋金刚面对的,正是一个绝顶高手。他一转身要跑,李世民就影子一般贴了上去,而且绝不给对手喘息的机会。
李世民一旦出击,就如离弦之箭,勇猛决绝。他一口气追了一昼夜,急行两百多里,打了数十次,所向披靡。大将刘弘基执辔进谏说:要等大军跟上来,吃饱饭再追击不迟。孤军深入,太过危险啊!这个建议被李世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等李世民追到雀鼠谷,已经是“不食二日,不解甲三日”。军中只有一羊,他与将士分而食之。接着在介休决战,恼羞成怒的宋金刚将二万之众,布阵七里。唐军虽然疲惫,但气势如虹,怎么可能被打败?宋金刚继续败退。
李世民又一路追击,终于来到了浩州城下。此时的李世民,已是满身硝烟,满脸征尘,人们根本辨认不出他是谁。为了让守城的唐军将士相信自己就是秦王,李世民不得不脱下甲胄,扬起脸来。这一刻,经过了漫长期待和艰苦战斗的唐军,爆发出了最热烈的欢呼,声震云霄,接着又纷纷哭起来。他们一直绷紧的弦终于松了下来,因为他们看到的,是秦王!是希望!是胜利!
就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军中首次唱响了一首凯旋之歌,也是一首军民自发唱起来的歌。这就是后来的《秦王破阵乐》。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李世民一口气把宋金刚,包括刘武周都给赶到了草原上。整个山西都重新回归了唐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