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马踏天下-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越如何不明白这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便立刻恭敬地再次行礼道:“这一点在下的确也有责任,若非我让兄长回去,就不会有这场大胜了。”
马越之所以如此说话,便在于他的立场了。董卓在对张温一事上,向来是希望对方不断失败,从而好衬托自身的。而之前所发生的一切也都符合这一点,张温和其他几路人马不断输阵,几乎被困死在了陇县。而董卓一路人马却在望垣硖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从而保住了这一路人马的完整。只要事情继续这样下去,董卓取代张温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虽然朝廷对张温更是信任,但在西凉事态近一步恶化的情况下,为了扭转局面,朝廷也必须选一个更有能力的人来指挥一切,这个人自然非已经立下了不小功劳的董卓莫属了,这也是马越和众谋士们在去年就定下的策略。
但谁料人算不如天算,陇县汉军居然就在绝地之中突然反败为胜,打了个大大的翻身仗,这对董卓的既定方针可就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自然让他愤怒不已了。而马越,作为此事的始作俑者——是他最先想到了有内应,这才有后面的一系列变化——自然是难辞其咎的。
其实就马越的本心来说,还是乐见于此事发生的。一来在这次战斗里,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得了大功,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二来,对董卓这个后世评价很差的枭雄,马越其实并不想他能这么快就获得整个西凉的控制权,只是如今身在其侧,必须依靠董卓来一点点获取属于自己的力量,马越才不得不全力为其所谋了。但这并不代表马越就会全心为董卓设想,有些事情上他还是乐于见到董卓吃瘪的。
董卓可不知道马越心里的真实想法,现在看他一副自责的模样,而且事情也的确如他所说般只是意外,便也稍稍收敛了一些怒意,问道:“如今事情已变得不受控制,张温在帅位上是坐得更稳当了,我们却该如何是好?”
这显然是不再打算追究马越此事了,这让他大大地松了口气,却也更希望能表现一下以让主公不存芥蒂,所以便道:“其实以在下愚见,这次的胜利对主公来说也不算是全无好处,至少西凉局面不至于太过糜烂,而最终失去控制。”
“这一点我也与仲凌的看法一致。随着前次战斗的连连失利,羌人的气焰已经嚣张已极,若不能及时胜上几场,势必难以振我军威,从而改变眼前的困境。至少现在这一场胜利已经大大地鼓舞了咱们城中军民的士气,倒也不全是不利的。而且,即便张温军胜了这一场,也只是暂时的,一rì不曾彻底将羌贼击溃,这最大的功劳还不知道是谁的呢。”李儒也同意地说道。
“不过要想从他们手中抢夺到最大的功劳,我们却还必须尽快出兵,与陇县的大军一起前后夹击羌贼!”马越打铁趁热地提议道。之前董卓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一直都没有下决心出兵陇县。但这一次,已经到了关键时刻,自然不可能再拖延了。
果然,董卓点头道:“这一点某早已有了决断,只等向七家借兵之事有了着落,便即出兵。”
马越见董卓面sè好看了些,便继续说道:“主公,还有一点这次的胜利对我们来说也是很有利的。本来我们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拉来世家豪门的力量为我所用还有些困难,但有了这次的胜利,情况便自不同了。”马越这才有机会将自己在李家的遭遇说了出来,最终分析道:“显然李家也是在突然知道了陇县胜利之后,才会点头答应借出三千人马来的。而其他六家,想必也会做出相同的决定,很快地,主公就能平添两三万的助力了。”
“哦?”这样一来,董卓的神态就变得有些高兴起来了。事实上,这段时rì里他一直在为兵员的数量伤脑筋。西凉毕竟地广人稀,想要征兵也不那么容易,在之前失利损失了一部分人马之后,董卓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损伤。现在能突然得到两三万的生力军,而且都是jīng锐之士,对他来说自然是大好事了,这足可以抵消掉由张温的大胜而带来的副面影响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没错,但这些人马终究不是主公一手一脚招收来的,事后七大家总是要收回去的,对我们又有什么助益呢?”李儒却有些不以为然地道。
“这点在下也想到了对策,只要我们能把这些人马的兵卒之心收拢了,就能叫他们彻底归顺了主公!”马越淡然一笑,已是胸有成竹。
??????????
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董卓行事便很是果断和迅速了,短短两rì之内,那一万多人马就已整顿成功。而后不久,李家的三千人马也赶到了,随即被迅速编入了董卓军中。而随着李家人马来到之后,其他诸如林、童、周、张等豪门也纷纷派了人马前来,他们多者派遣了五千,少的两三千,这样董卓军一下子就凑成了一支接近四万人的队伍。而他们的说法也很是一致,因为心向朝廷,要为汉人对羌人的平定出一份力,所以特从地方上招募了这些jīng壮前来相助。
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个托词而已,为的就是事后不被朝廷问责。但这些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随意找到的借口,却给了马越以可趁之机。
六月初四rì,天刚蒙蒙亮,临洮城中人马就开出了城,直往陇县而去。这一回,除了留下两千jīng兵由牛辅这个心腹率领守城之外,董卓是倾尽所有要与羌人决一死战了!
第82章 张董内斗
() 陇县一战的胜利,一举扭转了此次汉羌之战中汉人处于颓势的状况,终于让被困陇县多rì的张温得以反手为攻了。
其实以当下汉军的战斗力,并不怵面前的羌人。这个时代正是即将风云际会的三国之始,绝不同于后世的晋、宋和明的中后期般,汉人彻底的衰败而可任由外族欺凌。只是因为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又连连吃了败仗之故,汉军斗志才会消散,从而被羌人赶到了绝地,几乎困死在陇县城中。
但这一场出乎敌我双方的胜利,却打破了原来的格局,汉军终于重拾了信心。在羌人吃亏后退之后,有了取胜信心的汉军便即发动了反击,提兵出城与之一战。不过,因为在兵力上汉军终究还处于劣势,所以虽然时机不错,却无法真个占得主动。而随着羌人慢慢地稳下心神之后,他们反而开始占居了主动,眼看着汉军又要重蹈覆辙,被迫再次退守陇县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董卓的援军总算是赶到了。这支兵力足有三万余,且已养jīng蓄锐多rì,斗志旺盛的生力援军一到,情况便再次发生了变化。有它在后牵制,羌人再也无法全力对张温军发起进攻,而在面对张温军的进攻时,也要时刻提防身后董卓军的趁势袭击,顿时就陷入到了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之中。
如此一来,战斗就再一次的陷入了胶着,只不过就态势来说,汉军已经开始反过来控制了局势,只要两路人马之间的配合足够默契,或许一战就能彻底击溃当面之敌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董卓军的动向却变得有些怪异了起来。几次那边汉羌开战,已经有了可以直插羌军后路的机会,董卓军都没有及时出兵,只是坐等着机会白白从眼前溜走。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情况,便在于董卓有着他自己的考虑。
就在两军形成有利态势,对羌人成前后夹击形势之后,董卓便就眼前的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问计于马越以及李儒两个心腹,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提议。
对此,马越和李儒的意见是一致的:“如今我们已出兵来援,羌人自不可能再全力进攻一方,这样张温就不可能再失陇县。而这,已经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了。接下来,就是我们为自己考虑的时候了,绝不能在这个时候便让这支叛军被歼灭,不然主公的功劳也就止于此了。我们该做的,就是使眼下的局面一直存在,逼迫羌人退兵,然后再主动进攻,以我军一己之力击败羌贼,如此才能揽到更大的功劳!”虽然马越真心里是不希望董卓独揽大功的,但在眼下局面里,只有这么说了。
对于这样的方针和策略,董卓是非常赞同的。本来他就因为张温的陇县之胜而大感不满了,现在自然更不希望对方是在自己率军的配合之下取得根本xìng的大胜,要知道如果是在两路人马前后夹击时取得对羌人的大胜,此战最大功劳必然会是张温,而不是他董卓。而这势必会让张温成为朝廷重点封赏之人,最终被就地封为凉州牧也是可能的,这并不是董卓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他不可能助张温达成此战的胜利。
但张温可不会忍耐太久,在几次或是出击,或是故意卖破绽让羌人来攻而给董卓军以机会,可董卓军依然无动于衷之后,他终于忍不住谴人来质问董卓何以迁延不动了。
六月十七rì,第三名前来问责的使者到了,来的乃是张温的一个族中兄弟张节。此人因为借了张温的势,行事向来骄狂,即便是和董卓这样手握重兵的一方军阀面对面,依然不改其本sè。
在被引进大帐之后,他便傲然面对董卓,将头高高抬起:“董将军,我奉张大帅之命前来问你,为何几次机会出现在眼前,你军却一直不曾有任何出兵的动作?难道你就不怕大帅奏请朝廷,定你个贻误军机的大罪么?还是说你早与羌贼有勾结,此时想暗助他们?”
董卓见这么个小人物也敢在自己面前放肆,心头便有怒火升起。但碍于对方代表的是张温,自己又不想与张温真个撕破了脸皮,只有暂且忍耐,但这话也并不客气:“本将军行事,还容不得你这么个无能之辈来指手画脚,妄加指责!至于你所说的我不出兵一事,本将却无法接受,若本将真个想助羌贼,现在大可以将人马留在临洮,何必来此呢?至于现在为何按兵不动,却是为了战斗的胜败考虑。你道羌人已经露出了破绽,但谁敢保证那不是羌人有意摆出引我们入彀的陷阱?为了不使麾下将士徒添损伤,本将自不会随意对敌开战!你们这些文人书生,懂得什么叫用兵之道了!”最后那句话却是将张温也连带着骂进去了。
“你……你就不怕朝廷怪罪么?”张节还想再说什么,却被董卓的气势所慑,一时不敢发作说什么重话了,只得拿出了朝廷这面大旗来撑腰。
对此,董卓只是一声哂笑:“本将只为了取胜才来的这里,即便朝廷真有令旨到了,我也可说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遑论其他!我还有几句话要你转告张大帅,西凉不比他处,与敌开战更不是在洛阳吟诗作画,这可是关系到千万将士生死的大事,万事当先求稳,然后才能求胜。若人人都如他般急于求成,我西凉早入羌胡之手了!”
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打发了张节离开之后,董卓军不但没有依言向前,反而向后退去,反距离敌我双方的主战场更远了一些。这摆明了就是在威胁那边的张温了——若是你敢真个以势力压人,或者是向朝廷告状的话,我就敢撤军而去,到时由你单独一军与敌周旋去。
之前的董卓或许还会考虑到隐藏自己的一些想法,不敢把事情做绝了。但现在已经手握三四万jīng锐,有了一定势力的他已经开始不满足于之前要受于张温节制的状态,而要与张大帅平起平坐了。
看到这一切的马越,心下不由得叹道:“董卓终究是董卓,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那一心为国的忠心臣子,即便是如今这样还面对强敌的时候也不会有改变。这是他人生真正起步的开始,他必将由此而走上那条权势的不归路!”
??????????
“他当真是这么说的?”张温在听完张节的回禀之后,有些难以相信地追问了一句。
“这个董仲颖,他完全是没有将大帅你放在眼里哪,甚至连朝廷,他都不在乎了。他还让我给大帅带话了,说你根本不懂兵事,窃据帅位委实是沐猴而冠,贻笑大方!”张节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在董卓那受了气,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挑唆的机会了。
“岂有此理,这个董仲颖还真是放肆哪!”这下,饶是张温涵养不错,也要愤怒不已了。一个人,往往是当别人直指你的缺陷时,才会最感到羞愤交加,而张温的缺陷正在用兵一道上,这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但却又最不愿意别人指出此点。现在对他最是熟悉的张节借此挑唆,自然很容易就让他怒火中烧了。
“前番我军被困陇县,他董卓手中有兵就不知及时来救,直到如今我们的局面稍稍改善了些,他才赶来分功。对此,本帅已经忍了下来。却没想到,如今他居然变本加厉起来,这分明就是不听号令了,本帅这就要向朝廷请奏,夺了他的兵权!”张温勃然怒道。
“正是,大帅早就应该给朝廷写奏报了,让朝廷拿下这个不听号令,别有用心之徒!”张节也在旁煽风点火地说道。
“大帅,此事绝不可行,不然西凉局面将会彻底失去控制!”这时,一个急切的声音从屋外传了进来,随着声音之后出现的,正是一身甲胄的皇甫嵩了。他因为有要事需要禀报张温,所以刚好来到了屋外,正好就听到了他放的狠话。
“怎么,皇甫将军要替董仲颖说话?你和他之间难道还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交情不成?”张节很有些不快地道。原来他并不把皇甫嵩放在眼里,但这次的陇县之胜都是在他的指挥下打成的,现在此人在军中声望颇高,这才让张节有所收敛。但今天皇甫嵩的反对话语,却还是让他感到了不满,忍不住出言不逊。
“我与董仲颖不过数面之缘,说不上什么交情。末将之所以如此说话,完全是为了大帅和我们汉军上下考虑的。”皇甫嵩正sè说道:“就在刚才,末将就收到了消息,说是位于羌军身后的董卓军突然向后撤出了三十里地,现在与敌我双方间的距离更远了一些。”原来他来见张温是为了禀报此事的,本是想问问这是否张温之意,现在听了他们两人的对话后,皇甫嵩就猜到董卓这么做的用意了。
“你说什么?董卓竟在此时突然退兵了?”张温先是愤怒,然后就变得有些担忧了,一旦董卓真的撒手退兵,只靠自己单方面与羌人作战就很是吃力了。
“正是!这明显就是董仲颖在威胁大帅了,若无他从后牵制,只怕羌人反会占了上风,这对我们可很是不利哪!”皇甫嵩苦笑道。
“他真是好大的胆子,我一定不会轻饶了他!”张温拍案喝道。奈何此时他也只能这么发发脾气了,其实对董卓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谁让董卓手下的那支军队都是他自己的呢,张温根本没有可能调动那数万jīng兵。
而就是这么一场似乎看不见的内斗,却使这场战事又一次发生了转变,一场本来可以在此就决定胜负的战斗就此有了新的变数,这却是董卓和张温没有想到的……
第83章 羌人退兵
() 羌人乱军这一段的rì子很是难过,陇县之败对他们的打击那是相当沉重的。先是两万最jīng锐的羌军铁骑被伏杀,就大大地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要知道那rì中计入城的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羌骑,他们本来是想夺得入城首功的,以及想要在入城之后进行杀戮和掳掠的,结果却成了赶进城去送死,两万jīng锐只有五千多人跑了出来。
而兵力的折损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剩下人马士气因此一落千丈。本来以为可毕其功于一役了,而且自开战以来他们都没有吃过什么败仗,羌人乱军的士气已经到了顶点,却不料一战便输出去了大半,使军心士气瞬间落到了谷底。但是这也不是最让羌人首领们感到不安的,真正让他们感到威胁的是军中势力的突然转变。
本来,这支乱军自然是以羌人为主了,无论是兵力还是战力,后来加入的他族兵马以及韩约为首的汉人军队都只是个陪衬。可是两万jīng锐羌军被杀陇县,羌人在这支人马中的势力便即大跌,原来一直不敢做主的韩约已经开始显露锋芒,有时候已敢于在北宫伯玉等羌军主将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想法了。虽然这一切都只是藏在水面之下,寻常兵卒都不知晓,可如北宫伯玉和李文侯这样的主将却是能够清楚知道的。
对此他们虽然很是不安和愤怒,可随着势力的转变,他们想要压制住韩约也已经变得不如以前顺手了。这也使得羌人的内部开始变得不稳,再难如之前般上下一心了。事实上,这支依然被人称为羌人乱军的军队在经此一败之后,已经名不副实了,真正占主导地位的变作了与敌军一样的汉人!
不过即便如此,羌人在失利之后依然不肯就此罢手,还想再尝试着夺取陇县。因为他们知道陇县对整个西凉地区来说的要紧作用,只要真个夺下了西凉,位于西域各地的其他羌族之人就会来归,他们的势力便能重新再次庞大起来,从而再次控制一切。另外,夺下西凉,也意味着他们的兵锋就可直指中原腹地,到那时,入主中原也未必是梦了。正因为怀有这样更高一层的想法,羌军上下才会继续逡巡在陇县附近,韩约也没有在这个节骨眼上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情。
但随着张温率军出城与羌人连战数场而不落下风之后,羌人的这个妄想才轰然崩塌。原来已经重振士气的汉军根本不象他们所想的那般无能,以如今自身的实力已经不可能在这路汉军的手中夺下城池了。
羌人意识到此点,便想要撤军了。但最让他们害怕的事情随之发生了,董卓就在这个时候突然率军赶到,堵住了他们的退路。前有张温的四万多人马,后有董卓的三万多人马,羌人顿时就陷入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之中。
当然,要是羌人乱军硬是要走,全力突围攻打董卓军的阵线的话,也是能冲出去的。毕竟论兵力他们还在董卓军之上,可不同于之前汉军被围时的场景。但是这样一来,伤亡势必大增,无论是北宫伯玉还是韩约都不想冒这个险,所以羌人便僵在了这里。
但时间过得越久,对羌人就越是不利,这点眼光他们还是有的,所以在经过几次试探之后,他们还是决定拼一把。不想,当他们还在思考着该如何于尽可能地保存兵力的情况下突围出去时,一个让他们颇感意外的消息传了过来:“董卓军突然后退三十里,让出了向西的道路!”
“这会不会是汉人故意卖出的破绽,为的就是让我们堕入他们的陷阱?”这是听到消息后,羌军上下人等的第一反应。没有办法,已经吃过大亏的他们现在都成了惊弓之鸟,对汉人的jiān狡用兵已经深怀戒心了。
“我以为这应该不是什么yīn谋,而是汉军之间出现了问题。”韩约却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或许你们不在西凉官场,所以对这个董卓并不熟悉。事实上,此人向来是有野心的,而现在张温的到来已经明显威胁到了他的地位,所以他才会如此行事,为的就是扯张温的后腿!”随着在军中势力的增强,他不再象以往般沉默,以表面自己的立场。
“都到了如此时候了,你们汉人之间还会产生这样的分歧和矛盾?”李文侯颇有些难以置信地问道。
“是的,这便是汉人的特点所在了。”韩约苦笑了一声:“不然是无法解释他为何退兵的理由,这分明就不利于对我们的围困。至于说这可能是个陷阱,董卓军这么多人马在此地根本藏匿不起来,汉军也没有了其他军队,根本不可能设下什么伏兵了。所以,以我之见,我们该趁这个机会立刻退兵!”
他的提议还是很有几个人支持的,大家都清楚继续留在此地已经不可能改变战局了,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确实是到了退兵的时候。但有人依然还有着顾虑:“但是,你全无根据就判断汉军内部有了矛盾是不是太武断了?要是这就是汉人引我们退兵,然后趁我后退时突然两面夹攻的yīn谋,我们却该如何是好?”
“对此我虽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但有一点却可以作为佐证!那就是这几rì里我们与汉军交锋时两路人马之间形同陌路的表现。我们几次与城中汉军交锋,但身后的董卓军却总是按兵不动,要是他们真有心联手击败我们,根本就不用设什么陷阱,只要两路人马前后一夹,我们就败定了。所以从此看来,汉军也不可能一心。何况,如今我们军中粮草将尽,再继续留在此地也是死路一条,为什么不趁此机会退兵呢?”韩约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主张。
“这个……”一些羌人将领顿时也没了话说,他们自然最清楚眼下军中的困境了,的确若不走的话,只怕全军都要折在这里。
“那就退兵吧!”最终,北宫伯玉这个现在还是羌军首领的人下达了命令。他已经从韩约说话的语气里听出其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了。要是自己继续坚持,只怕会引起这支队伍的分裂,现在的韩约绝对有这样的底气这么做。而且,他还知道西边的边章手里尚有几千残兵,只要把这几千人马重新整合,或许军中势力不会被汉人所夺,这才是他这么决定的关键。
羌人的行动效率的确是要高于汉人的,在作出决定的当天夜里,几万羌人就趁着夜sè的掩护突然后撤,从两路汉军的眼皮底下逃之夭夭了。而当次rì天明,城中汉军登城看下去时,只看到了那原来有羌人驻军的地方是一片的空旷。
??????????
“什么?羌军居然突然撤军了?”直到中午时分,董卓这里才得到了这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消息,董卓更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来。自己这一下可有些托大了,居然让羌人有了这么个可趁的机会。
而马越身为董卓的心腹谋士也是心里苦笑不止,他早在主公下此命令时就有过这样的担心,只是因为此事涉及到某些争斗,他才没有出言劝止。但现在最坏的后果出现了,他身为谋士的却还是有些责任的:“是在下一时疏忽了,才让羌贼有了如此可趁之机。不过,现在我们最该上心的还不是如何追击退却的羌人,因为这已经没有必要,而是如何应付对面的人!”
“不错,张温身为此次平乱的主帅势必要对此负起责任,但他也会把罪责都推到了主公头上,我们必须尽快想到应付之法。”李儒也不无忧心地道。
“这一点,却是谈何容易哪。”许令好不容易才抓到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他张温无论是地位、权势,还是在朝中的靠山,都比主公要强得多,要是他真个向朝廷进了言,只怕……”
董卓听着手下谋士们担忧的话语,脸sè也变得很是难看。本来只是一个要挟和表态,却想不到闯了这么大祸,要是张温向朝廷告他个有意纵敌的状,他可就真吃不了兜着走了!这张温可是朝中当权的宦官们推举出来的人物,只要这些阉人向皇帝一进言,自己这个刚到手还没捂热的官职就又要被罢免掉了。
“如之奈何?”在思来想去依然没有解决之道后,董卓再次将目光落到了李儒和马越的身上,这两个他最是亲近的谋士总能在关键时刻给予自己帮助,现在也可以么?
但这次马越也没了话说,他确实想不到有什么法子能帮到董卓解眼下之危,反倒是李儒在沉思了良久之后,终于谈起了头来:“如今,或许只有一个法子可行了!”
“却是什么?”董卓连忙问道。
“在朝中找一个可以替主公说上话的靠山。”李儒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主公以往因为怕身陷朝廷纷争之中无法自拔,所以一直不曾真个投靠某人。但现在,我们必须要找个坚实的靠山了,而且此人还必须有能力与那些宦官一争的大人物。就我所知,现在朝廷之中还真就有这么个人物,只要主公能投到他的麾下,来自张温和宦官们的压力便会轻上许多。”
“你是指让我彻底投向大将军何进?”董卓当然不可能对朝廷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了,尤其是如今在朝中与宦官们斗得正烈的皇后之兄,当年国舅,大将军何进之事他更是清楚。如今看来,投靠到何进麾下,与投靠在宦官手下的张温一斗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正是。”李儒的回答也很是干脆,却让听得这话的马越心里一紧。
第84章 身不由己的董卓
() 通过这翁婿二人很有默契的对话,马越已经能够判断出他们应该早就与何进有所交集和沟通了。不然平时不烧香的董卓凭的什么临时去抱何进的佛脚呢?这何进在朝中势力也自不小,不可能是个人投靠过去就会点头的,从这里就能看出董卓对自己的信任还不足够哪,至少有些事情上依然对自己有所保留。
同时让马越感到心惊的还有何进这个名字。纵然他对这段历史只限于小说影视剧,何进此人他还是知道的。正是因为何进与宦官之间的权力之争,才最终使得原来就摇摇yù坠的大汉朝廷威望彻底崩溃。也正是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招董卓入京,这才导致了后面的纷争和群雄并起。只可惜这一切,也只能在他的脑子里过一遍而已,如今的他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情,包括董卓与何进之间的往来。
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去年想获得平羌人之乱而不成,最终为张温摘取此位之后,董卓就对眼下自己在朝中没有坚强靠山一事起了心思,以往他以为身为外官,在朝中没人没有太大关系,只要手里有权有兵便可,但这次的变故却给了他一个教训。
所以在吃了亏后,董卓就改变了方针,由李儒这个亲信谋士和女婿来进行运作。李儒也没有让他失望,经过一段时rì的cāo作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是何进了。
其实真要论起来的话,这个最近才冒起的大将军何进实力还远不如朝中官员,更不如那些得天子信任的宦官之流,但正因为如此,董卓他们才更坚定选择他。其他势力虽然实力更强,但附庸其上者也更多,董卓这点实力根本不放在他们眼中,只有这个希望在朝中攫取更大势力的人,才会接受董卓这个边地将领的投诚。
而且,何进是被封为大将军的人,有了武职的身份,自然也与同样是武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