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征长长叹了一口气,说道:“陛下,臣若说些实话,能不怪罪吗?”
  李世民点点头。
  “其实先太子也是一位英明之主,臣的话,他也能听进去,奈何齐王常常在其身边打岔。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先太子实在不该与陛下为兄弟。
  论智谋,论行动,他终究要被陛下比下去。
  最要命的是,他也明白了事情的曲直所在,也知道应该如何来办。
  只可惜,行动的时候总是迟缓,这样就落了下乘。
  唉,一个人若常常犹豫,往往在最紧要关头会一败涂地的。”
  李世民转移话题说:“你看别人看得挺准,如何看你自己呢?”
  “臣有自知之明。
  臣比不上房杜,因为不能筹谋善断;臣比不上李靖、李世羙,因为没有他们的帅才;兼之手无缚鸡之力,也不能和尉迟敬德、秦叔宝相比;臣比不上陆德明、孔颖达等人,因为臣所知驳杂,不能专一;加上臣相貌猥琐,难当重臣。
  臣尚有一点自慰的地方,就是所学甚杂,粗通文史,能够古为今用,且臣不畏,敢直言相争。
  当然,臣只是因为有幸遇上了陛下,才会有今天。
  若遇到如隋炀帝那样的昏君,则臣一无是处。”
  李世民听后哈哈大笑。
  “臣实话实说,不敢妄言。”
  魏征道。
  李世民凝视着魏征,脑海中忽然现出了初次逢房玄龄的情景。
  那是西略渭北进至泾阳的时候,房玄龄拄着一竹杖,脚穿草鞋,踏着泥泞深一脚浅一脚来见自己,形貌也很狼狈,和眼前的魏征差不了多少。
  他深叹自己没有早一些将魏征招至自己的麾下。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魏卿,群臣中各有所长。
  至于你,朕知道你有经国之才,且性格耿直,无所屈挠。
  你这样的性格若在隋炀帝之时,确实无用。
  然你刚才让朕做一位明君,为臣下树一楷模,以成就清明政治,朕今后将努力为之。
  政治清明,最需正直之臣,望你也为群臣树立一楷模才好。
  这样,我们君臣相得益彰,若果见成效,后世也多了一段佳话。”
  魏征起身拜道:“臣喜逢知己之主,定当竭尽全力。
  诸葛孔明《前出师表》有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臣也是这样。”
  李世民也立起身来,上前执着魏征之手,说道:“与君一席话,若拨云见雾,乍见光明。
  魏卿,朕即位以来,惟盼盛世。
   。。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11)
然如今的景况,确实不如人意。
  天下遭隋末离乱,人口锐减,国力极衰,国库之中空空如也,朕难道不想与颉利打上一仗吗?奈何国库之中捉襟见肘,几无隔宿之粮,且民心思静,朕不敢再开仗啊!我们现在谈隋炀帝的朝纲败坏,然我朝武德年间又好到哪里去呢?太上皇性格简慢,朝中之事多要看裴寂等人的眼光。
  哼,一个后妃竟然也敢来坏朝廷制度。”
  李世民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尹德妃强索分给李神通的田亩一事。
  魏征知道李世民说的是肺腑之言,这样的话,他在朝堂之上断然不会说出。
  魏征接口道:“是啊,陛下面临的正是百废待兴的局面。
  国家一统,其实仅仅走了第一步,外人难以明白其中的艰难。
  陛下,时辰不早了,明日你还要临朝理政,容臣告退。”
  李世民扭头问掌时宫人现在的时辰,原来不觉已交三更了,遂点点头,说道:“魏卿,朕今日意犹未尽,今后朕还要时时传唤你。
  嗯,外面寒露已下,冷气逼人,你可乘舆回家。”
  魏征拜道:“皇上之物,臣下不敢僭用。
  宫门外,臣家人在那里备马等候。
  如此,不劳皇上操心了。”
  李世民哈哈一笑,说道:“魏卿,你刚才让朕行事去繁杂,务简约,看样子你是言不由衷。
  朕既然有旨,你何必还行这些虚礼干什么?”
  魏征也一笑,答道:“如此,臣就遵旨了。”
  第二日,李世民下旨立中山王承乾为太子,另封长孙无忌为齐国公,房玄龄为邢国公,尉迟敬德为吴国公,杜如晦为蔡国公,侯君集为潞国公。
  并定功臣的实封,以裴寂居首,实封一千五百户;其次为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长孙无忌、侯君集,实封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李孝恭一千二百户;张公谨、刘师立一千户;李世羙、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咬金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屈突通、萧礒、封德彝、刘义节六百户;钱九陇、长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张亮、杜淹、马三宝四百户。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世民让裴寂仍为司空,实封最多,那是顾着李渊的面子,让天下人来看的。
  至于后面的人,多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的人。
  陈叔达立在殿下,将以上的封事逐个唱名示之。
  宣示完毕,李世民说道:“朕封卿等勋赏若有不当,可以当面向朕提出来,朕立即改正。”
  群臣面面相觑,大多数都不敢提。
  独其中的李神通见未增加自己的实封,心中忿忿不已,走出班外奏道:“陛下,太上皇太原起事之时,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居功大焉。
  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皆为刀笔吏,而功居臣之上,臣私下里很是不服。”
  李世民正色道:“不错,当初太上皇义旗初起,叔父立即响应,确实有功,然叔父也有自营脱祸的想法。
  及至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其后刘黑闼又起祸乱,叔父望风而北,这些也不可不提。
  至于玄龄、如晦,他们虽为朕之幕府,然实为国家股肱。
  他们运筹帷幄,坐安社稷,岂是简单的刀笔吏?朕虽定天下,其实只是挂了一个名儿,内里的功劳皆是他们所建,论功劳,他们确实在叔父之上。
  不错,你是朕之叔父,为国之至亲,然毕竟为私,朕不能因为私恩而与勋臣同赏。”
  李世民当场提起李神通的尴尬之事,李神通顿时变得面红耳赤。
  他张了几下嘴,想想自己确实过大于功,不免气馁下来,低头退回班中。
  群臣中也有不满意的人,他们见皇上对自己的叔父尚且不讲情面,遂不敢再提。
  李世民又说道:“刚才所封之人,朕的旧属确实多一些。
  然他们也是积功而来,朕不会滥赏的。
  

魏征强项驳重臣  唐皇思治求真言(12)
譬如秦王府旧人,有些人至今没有官职,就生了一些怨嗟之言。
  玄龄,是不是这样?”
  房玄龄出班奏道:“不错,秦府旧人找到臣说,‘我们侍奉皇上已经好多年了,皆忠心为皇上办事。
  然皇上即位之后却把我们忘记了,那些前东宫、齐王府之人反而都有了要职。
  ’”    李世民厉声道:“他们与朕有私,然与国家无功,这正是他们与玄龄等人的差别。
  君王应该至公无私,所以才能服天下之心。
  朕与卿等日常的衣食,皆取诸于民,因此设官分职,就要为百姓着想,应当择贤才而用之,岂能以朕的新旧人为先后秩序啊!玄龄,你告诉他们,若他们有能必得擢用,无才者不得再有怨言。”
  房玄龄答应后退回班中。
  魏征站在班中,看李世民以理服人,很快就平息了这场小风波,心想昨晚的谈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时孔颖达出班奏道:“陛下,臣等奉旨议论年号,已经议出了一个。
  请陛下定夺。
  ”    “好,呈上来。”
  李世民观看孔颖达呈上的奏章,见上面拟出的年号为“贞观”,下面还注明了这个称号的含义。
  贞观一词源自《易大传》中的一句话:“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他看罢后不由得喜上眉梢,说道:“贞观?好呀,就这样定了,来年就用这个年号。
  嗯,现在离年关已经不远了,这件事要抓紧办。
  虞卿,还是由你来拟诏,今天就要发出去。”
  这篇诏令很快就发了出去。
  诏曰:        朕遐观方州,历选前王,大道既德,至功斯革,莫不思树风声,用隆鼎命。
  太皇膺受图,功成治定,鄙圣人之余事,顾天下而睿然,永言俗累,高居物表,爰以大宝,俯授微躬,自肃奉神器,亟移灰律。
  属三正在但,万国来廷,长世之术既弘,惟新之命方始,体元居正,今则其时,诏改武德十年为贞观元年。
  

贞观新元训朝臣 显德大殿勉外官(1)
每年的元日,朝廷照例要在太极殿举行元日大典。
  李渊现在仍旧住在太极宫内,大典只好在东宫显德殿内举行。
  这里比起太极殿来,略显窄狭。
  元日卯时,夜色依旧笼罩大地,群臣依次入殿拜见皇上。
  他们迈入殿门,首先就感到了一点不同,所奏的不是耳熟能详的雅乐,而是铿锵劲猛的《秦王破阵乐》。
  在喜气融融的大典之上演奏如此快节奏的乐声,一些人感到有一丝不和谐。
  李世民接受百官朝贺,九岁的皇太子李承乾在太子少师李纲、太子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李百药的相拥下,用稚嫩的童音念了拜辞。
  诸般朝贺之礼过后,按照以往的惯例,李世民应该最先退出,百官再依次出殿。
  然而李世民今天并不这样做,他有话要说。
  “众爱卿,今天为贞观元年之元日。
  贺礼已毕,该是说说今后事情的时候了。
  新年要有新气象,眼下百废待举,亟须朕与众卿夜以继日,勤政为民。
  朕想好了,今日大家可以在家团聚一天,从明日开始,就要署理公事。
  嗯,待天下大事安定一些,再恢复这些假日。”
  李世民的这番话,让一些人措手不及,原来安排的一些宴请要取消了,往年要到正月初五才开始升衙办事。
  李世民接着道:“一国之中君为上,这并不是仅指其有尊崇的地位,还有一层含义即是要做百官及百姓贤明之楷模。
  自朕以下,你们为朝中股肱之臣,为朝中栋梁,外官接触你们最多,你们要做外官的楷模。
  如此推而广之,只要官正其身,勤勉理政,则百姓能知朝廷清明,与炀帝之吏治形成反差,即为朕之初衷。
  缩短假日事小,然细微之处能窥大节,望众卿今后修身明理,以兴我朝为己任。
  众卿可能注意到了,今日殿上所奏乐声为《秦王破阵乐》。
  这是朕的主意,朕以前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此曲虽无文德之雍容大度,然朕之功业由此而成。
  朕奏此曲,一者不敢忘本,还有一层意思,即是大家要以致天下大治为根本,舍绮糜繁复之吏治遗风,化繁为简,以此曲声韵慷慨为节奏,发扬蹈厉,艰苦创业。
  “至于如何实现大治,年前我们已经多次议过,主旨为八个字,即‘抚民以静,惟重教化’,不以苛猛刑律滥施于民。
  望众卿各司本职,依此主旨制定细务并妥善行之。
  眼下有几件事,有司要在近几日办一办。
  “既想去奢省费,就要从宫里做起。
  这第一件事儿,就是裁减宫人,此次至少要裁掉三千人。
  隋代末年,求采无已,至于离宫别馆,即使非御幸之所,也多聚宫人。
  他们这样做法,朕所不取。
  将她们放出宫外一者可以省费,二者让她们归其戚属,得以配人,生儿育女,有利于人口的增加。
  “第二件,要想轻徭薄赋,必须按制度办事。
  戴卿,自今日起,大理寺不可仅仅沉溺于刑狱之事。
  由你主持,要对各级官吏违背《均田法》及《租庸调法》者重重责罚,不可让他们在两法之外滥征百姓民力财力!当然,要使百姓有喘息之机,国家也要节衣缩食,免其赋役。
  朕新即位,又是贞观新元,已诏免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二岁租,给复天下一年。
  这样做仅是权宜之计,根本的还要严格按两法办事不额外滥征,方是百姓之福音。”
  李世民即位后,认为戴胄有忠直秉公办事的长处,且处事干练,案无滞留,敢于犯颜执法,仍授他为大理卿,掌管大理寺。
  戴胄也没有想到李世民在元日大典上,依旧如朝会时那样宏篇大论,有那么一丝儿的不自然。
  现在李世民点到自己的名字,他急忙出班答道:“臣遵旨。”
  

贞观新元训朝臣 显德大殿勉外官(2)
李世民看见戴胄又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来,说道:“孙伏伽现任大理丞,是吗?”
  “正是。”
  “一名叫元律师的人被判死罪,朕已勾决了,这还是他去年犯的事儿。
  孙伏伽上疏说,此人罪过虽大,然依《武德律》尚不至于死。
  朕翻看《武德律》加以对照,果然如此。
  戴卿,大理寺有人如此,朕何忧也。
  要大加赏赐孙伏伽,可擢其为大理少卿,另赐给兰陵公主园以为居住。”
  李世民此言一出,群臣顿时惊呆了。
  孙伏伽因为谏对了一件事,又被升职,又得赏赐。
  要知道,兰陵公主园是京城中很著名的园林宅第,价值超过百万钱。
  萧礒实在忍不住,出班谏道:“陛下,孙伏伽直谏有功,擢其官职已经足矣,再赏赐如此豪宅,委实太过。
  其所谏亦为平常事,实在不相称,请陛下明察。”
  班中的魏征嘴角边浮起微笑,他知道李世民这样做,是想鼓励臣下纷竞直谏。
  果然,李世民挥手让萧礒退回,语重心长道:“朕所以对孙伏伽厚加赏赐,无非为了两点。
  一者,元律师之死罪已由朕勾决,孙伏伽坚持律制,不畏强颜,敢于直谏,功莫大焉。
  戴卿,朕今日赏了孙伏伽,就是想让你们知道,国之大莫过于法。
  就是朕的话,也不可与法相触。
  二者,朕想让孙伏伽开一个好头,望众卿慕之效之,多谏政之失,朕之失,开极言规谏之风气。”
  群臣纷纷点头,但像尉迟敬德这样的人还是觉得这样太便宜:不用一枪一刀,仅写了几行字就得了一处大园子,天下真有这样的美事啊。
  李世民挥手让戴胄退回班中,接着说道:“既然引出了这个话题,朕就多说几句。
  前些日子,魏卿曾经劝过朕,让朕克制己欲,接受群臣之规谏。
  朕想想实在有理,为君者一言兴邦或丧邦,威权太重。
  朕与众卿一样亦为人,非神也。
  若无国法规之,若无臣子谏之,则所失甚多。
  隋炀帝去今不远,朕观其诗文,非不明事理之人,然他以为贵为天子,君临天下,人莫能撼。
  先失国法,再拒人谏,成为后世不齿之暴君。
  朕今日所以重赏孙伏伽,盖为此也。
  “再还接着刚才的话题,任用廉吏,当访良吏,这是朕要说的第三件事。
  武德之后,设州太多,如今官吏比起前隋来,一点都不少,甚至超之,其中良莠不齐,须加抑简。
  这件事由玄龄酌之,不管是京官和外官,都要设法裁撤,将那些能干的吏员放在关键位置上。
  另外,可诏天下诸州推荐良才。
  这些年战乱频繁,一些良才不免散落乡间,要将他们简拔上来。
  封公,你知事吏部,可与无忌一起从速办这件事。
  “其四,朕致力于使民衣食有余,则诸州刺史最为关键。
  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各地能否治乱,惟系那些都督、刺史之身。
  无忌,今年考绩不能走过场,要多派人微服出行,实地看看他们到底做得如何。
  玄龄,你可与无忌一起办好这件事。
  要将那些平庸者,特别要将一些举地降唐因荫其地者考核清楚,大唐的官位不是用来赏赐的,是要造福庶民的。
  待你们考功事毕,二月望日将留任者召来京城,朕要见他们。”
  封德彝、房玄龄、长孙无忌出班接旨。
  李世民谈兴甚浓,自御座上立起,又向前跨了几步,目视群臣道:“朕刚才说的四件事,与天下之纷纭事务相较,实在是挂一漏千。
  朕知道,要使国家大治,靠朕一人是不行的,须靠众卿家以及刺史、县令来共同努力,只有群策群力,方能实现。
  那日魏卿曾经说过,要想实现天下大治,须有清明政治以为基石,朕深为赞同。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贞观新元训朝臣 显德大殿勉外官(3)
朕刚才已经说过,朕定当克制己欲,劬劳理政,惟以国家法度为绳。
  至于众卿家,今后不可再说什么揣测圣意之类的话,朕之心意放于明处,再无幽暗之心机。
  朕力求做到不以个人好恶判事,不偏不倚求得公正。
  朕今天说了,众卿今后各司本职勤勉为之,不思偏邪,即为好官。
  若再进一步,大家在理好本职的同时,再为国进一言,献一计,如孙伏伽这样,则为良吏,朕定依功赏赐。
  朕不学秦始皇、隋炀帝,对于臣子的进言,只要是心为国是,哪怕是偏激乃至过头的话,朕不会怪罪。
  还有,朕不管你们以前有过何种过失,曾有过何种卑下的伎俩,从现在开始,只要行正大光明之举,将不忠不正之言行弃之如敝履,则是我朝正直之臣。
  若再有人行一些鬼蜮伎俩,朕定严罚不贷!    “好了,朕今日就说这些,大家散去吧。
  敬德、志玄、无忌,还有侯君集,你们先在宫外候着,随朕一同看看叔宝兄。”
  百官依次退出殿外,众人皆默默不语,仔细咀嚼着李世民说的这番话。
  李世民退出显德殿略显疲惫。
  他令宫女重新为自己净了面,并嘱咐要用凉水,这样就觉得精神许多,然后进膳连喝了两碗小米粥。
  饭罢坐在躺椅上闭目小憩片刻,便即刻恢复了精神。
  李世民迈出殿门,就见内仆局已经备好了革辂车供他出行,尉迟敬德等四人也候在那里。
  他们将跟随革辂车出宫门之后,再上马随驾。
  李世民皱了一下眉头,挥手道:“不用车驾,牵马来,朕有敬德四人随侍即可。”
  秦叔宝居住在朱雀大街西侧的安业坊里。
  他们五骑出宫门后过禁苑再入芳林门,向南绕上朱雀大街,很是驰骋了一阵。
  李世民自从夺宫成功之后,除了上次到渭水边与颉利可汗相见以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与武将一起扬鞭疾驰。
  城里虽没有田野那样空阔,然行在街上,看到两旁家居皆悬幡张灯,路上行人以串门者多,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别是一种风情。
  李世民侧头问侯君集道:“叔宝兄原来身体一直康健,怎么说病倒就病倒了呢?”
  侯君集道:“其实秦将军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不好。
  想是他为陛下之事一直强撑着,现在大事已定,他再无牵挂,就此躺倒不起。
  唉,听说他到了年关之时,症候似乎又加重了。”
  “什么症候?”
  “浑身疼痛无力,经常咯血不止,脸色蜡黄且白,如纸一般。”
  “请太医看过没有?”
  “看过了,太医说他积劳成疾,内伤复发,需慢慢调养。”
  李世民想起了去年秦叔宝与尉迟敬德为自己值守一事,因叹道:“他的身体这样,还接连为我值守数日。
  唉,说不定他的病因所起,还是那时候落下的哩。”
  说话间,他们已到了秦叔宝的住宅门首。
  侯君集让门人入内通报,被李世民挥手止住,说道:“不用麻烦了,若叔宝兄知道我来,定要强撑着起来行礼,如此就不是我来瞧他的初衷了。”
  那名门人在前引路,领着几个人穿门过院,直奔秦叔宝居住的后堂里。
  房内略显阴暗,居中拢着一盆彤红的炭火,将屋内烧得暖融融的。
  左边的桌榻面前,点着一盏红灯笼。
  秦叔宝闭目躺在榻上,柔和的光芒射在其脸上,略微增加了一些红润。
  榻前坐着一名妇人,想是秦叔宝的夫人,身边站立一名侍女手端瓷盏,不知要为叔宝喂药还是喂饭。
  那名门人进房后轻声禀报了一声,叔宝夫人原来没有见过李世民,现在闻听皇上驾到,顿时慌忙起来。
  她匆忙起身要向李世民下拜,不小心撞翻了侍女手中的瓷盏。
  只听“咣啷”一声,那瓷盏在地上跌得粉碎。
  

贞观新元训朝臣 显德大殿勉外官(4)
这声响惊醒了秦叔宝,他睁开眼,见李世民等人已走到榻前,急忙挣扎着要起来,嘴里说道:“臣未及时迎接皇上,罪该万死。”
  李世民伸手将他按回去,轻声说道:“叔宝兄,我悄悄来这里,是我不让他们事先通报。
  你身子沉重不可妄动,千万不能再加重症候。”
  尉迟敬德在旁说道:“叔宝兄,你就好好躺着吧。
  别因此再有什么闪失。”
  秦叔宝点点头,慢慢又躺回,他的眼中忽然涌出了热泪,哽咽道:“皇上刚刚即位,正是需要臣等出力的时候。
  唉,臣之身体实在不争气,不能为皇上效力不说,还累皇上挂念,臣心中……心中……实在不安。”
  叔宝夫人取来椅子,李世民点点头坐了下来。
  其他人不敢坐,依旧侍立在李世民身后。
  李世民用手抚在秦叔宝手背上,安慰道:“叔宝兄,以往征战中,敌阵中骁将锐卒张扬炫耀时,我多命你杀入敌阵以夺其势。
  你每次不辱使命,跃马负枪而进,冲杀于万众之中。
  那日我们说起,你已经历二百余阵,屡受重伤,前后出血计有数斛,焉得不病乎?你为国如此,功已甚大,何得不安?若说不安,还是我心里最为不安。
  眼下天下渐平,该是你们这些功臣休憩的时候了,你却得了如此重疾,唉!眼下只有多为你访名医,用药石,争取早日调养好,我心才安啊。”
  “皇上这样说,臣惟有感激涕零。
  臣看眼下之势,不能起身为皇上效力了,可还空挂着朝廷的官职,皇上又赐下了丰厚的实封。
  皇上,臣有一事相求。”
  “叔宝兄尽管说。”
  “臣不能为皇上效力,然也不能占着朝廷的位置。
  请皇上答应赐臣致仕归家养病,也算是报君恩之万一。”
  李世民扭头看着身后四人,感叹说道:“人称叔宝兄仁义勇猛,这仁义一节并非皆轰轰烈烈之事,惟从细微处才见精神。
  叔宝兄为朝廷考虑如此周到,疾病之中不愿荒弛朝廷制度,委实可叹啊。”
  他又转过头来面向叔宝,摇头道:“不可。
  你现在好好安心养病,不许再虑其他。
  现在朝中文武官员确实需要裁减,然你万不能告退。
  你病情沉重时,不许他们前来叨扰你。
  待你病有一些起色,可据你的精力让他们入府来向你禀事。
  叔宝兄,今天为贞观元年的元日,天下的大事还要我们君臣一起来办,这日子还长着哩。”
  秦叔宝更是热泪盈眶。
  李世民举目四壁,见房中家具简陋,又兼光线不好,因嘱咐长孙无忌道:“无忌,传我的话。
  让殿中省为叔宝兄另觅住所,并添置家具,费用由殿中省支付。”
  若让殿中省支付费用,则是由皇上自掏腰包,这下子等于又赐给了秦叔宝一处宅子。
  叔宝夫人一直退在一侧,心里不免惴惴然。
  现在听了李世民的话,总算明白要赏给自己一处宅子。
  她见叔宝只顾哽咽难说成话,急忙跪下拜道:“贱妾代拙夫谢皇上赏赐。”
  李世民说道:“起来吧,你要好好照顾好叔宝兄。
  只要他的身体好起来,即是你的最大功劳,朕会单独赏你的。”
  李世民又与秦叔宝说了几句话,然后起身出门。
  他走到院子里过了中堂,忽然停步,转对长孙无忌道:“叔宝兄如此仁义英烈,可以下一道明诏彰其事迹,使天下武官心慕效之。”
  长孙无忌道:“秦将军仁义英烈,性情敦厚,且时时为朝廷着想,有可彰之道。
  臣定传旨秘书省,让他们及早拟诏。”
  “你还是告诉如晦吧,他知道我的心意,可让他先拟诏交由秘书省。”
  “臣遵旨。”
  这时尉迟敬德插话道:“皇上刚刚说过要抚民以静,现在天下战事不起,再彰叔宝之功,似乎有点不妥吧?”
   。。

贞观新元训朝臣 显德大殿勉外官(5)
长孙无忌听完不安地瞪了尉迟敬德一眼。
  自从玄武门事变后,尉迟敬德以为自己功劳最大,似乎变了一种性子。
  他对同级僚属往往如斥下属,就是到了房玄龄、杜如晦面前,也常常根据自己好恶直言相抗。
  眼下李世民刚刚说过要下明诏彰叔宝之功,他马上就提出反对意见。
  要知道,这是一种抗旨的行为。
  李世民听后倒是没有什么反感,思索了一下说道:“不对。
  抚民以静不意味着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眼下北面有颉利和梁师都,四夷也未完全安定。
  敬德,眼下不可有任何懈怠,习兵练武,那是一刻也不能停的。”
  尉迟敬德又道:“然没有战事,诸多将士对着空靶子练武,实在练不到好处去。”
  这句话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他看了尉迟敬德一眼,语调依然平和,说道:“自古以来骄兵必败,你和志玄、君集现仍为武职,不能染上什么骄气。
  我说过现在要偃武修文,那是对治理天下而言,然武备不能有一丝儿松弛。
  以往君主在太平之时,多修长城以阻外狄侵扰,长城修好,就以为万事大吉。
  殊不知长城为死物,抵抗外狄毕竟要靠人。
  这样反而受了长城之累,终致败亡。
  敬德,要知武备一道,须常抓不懈。
  何况天下尚未太平,万万不可产生骄逸之心理。”
  尉迟敬德、段志玄和侯君集急忙答应,尉迟敬德虽目空一切,然到了李世民面前,依旧心怀畏惧。
  “还有一点,”李世民的眼光扫过四人,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们皆为我的旧属,又立有大功,与其他人相比和我多了一层情分。
  这一点,我心知,你们也心知,那是什么时候也改变不了的。
  然到了群臣面前,你们不能有任何的特别,大家都是平等的,与我没有远近之分。
  我已非往日的藩王,现为一国之君,应舍一己之私,求天下大同。
  敬德,我听说你近来盛气较旺,动辄欺凌同僚,甚至和玄龄、如晦争吵。
  你若始终有理,我欣赏你的正直之气,然若是因为骄横所致,什么时候都以为自己功大,老虎屁股摸不得,那是不许的。
  魏征劝我要克制己欲,那是为国着想。
  你们作为臣子克制己欲,力求中规中矩,与同僚和睦相处,一心为国办事,那也是为国着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