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美元的衰落-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4?1黄金价格,1995~2008年   

  黄金价格的变化趋势,至少可以在部分上归结于2001年世贸中心的恐怖袭击事件。但是,它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联邦政府的货币政策,以及建立负债基础上的螺旋式经济复苏。在黄金价格开始上升的同一时期,我们还可以审视一下流通货币量的变化趋势(见图4?2)。   

  图4?2美元流通量,1990~2007年   

  资料来源:联邦储备银行。   

  从变化趋势上看,美元遇到的麻烦对黄金来说却是好消息。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全球经济和政治形势是我们不能忽略的:疲软的美元,宽松的货币,还有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听起来似乎很熟悉吧?这正是黄金价格从每盎司35美元上涨到1980年的超过850美元时,我们所看到的情形。自1995年以来,流通货币量近于翻番(达到95?7%);到2006年,注入经济的“假币”已经高达7 835亿美元。美联储的政策就像一则非常流行的牛奶广告:“需要钱吗?我们再印点。”   

  统计数字表明,黄金将成为未来的投资对象。尽管全球的黄金年均开采量只有8 000盎司,但需求量却已经达到了1?1亿盎司。因此,如果中央银行要保持稳定的黄金储备量,每年就必须保证至少3 000盎司的黄金进入市场。这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打压作用。当美元贬值时,中央银行就会增持黄金,而不是出售黄金。这就是黄金价格开始上涨的原因,而且这种趋势还将一直持续下去。只要在美元贬值的同时,黄金需求还在增加,供求力量的结果必然是推动金价继续上涨。   

  但是,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中央银行要抑制金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整个货币机制运行的全貌。大多数国家已经效仿美国,采取了货币与黄金本位脱钩的政策。于是,当黄金价值上涨时,它就会与这些国家的货币形成竞争关系。当然,随着货币日渐疲软,黄金需求的逐渐增加,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黄金价格仍将出现强劲的上升势头。   

  迷雾和镜像效应:法定货币的悲剧   

  美国取消金本位至少在当时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尼克松总统把这一举措和工资价格冻结政策当作解决一系列经济问题的法宝,随心所欲地印钞票,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幸的是,全球经济闻风而动,紧随其后,都采取了以法定货币为基础的模式。   

  法定货币的由来,是因为它不需要以金、银或是贝壳之类的任何有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货币的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强制力规定:这种货币就是合法的交换媒介,它具有我们赋予它的价值。那么,对于一种缺少黄金或其他贵金属支撑的货币来说,它的价值到底何在呢?是否在国家的某个地方存在一种特殊的储备呢?当然没有,有些经济学家试图以美国拥有多么多么高的生产率、自然资源或是土地之类的论调,来搪塞法定货币存在的种种问题。就算是有这些资产,可这些资产根本就是无法流通的,它们也不可能成为交换体系中的一个部分。似乎我们只能这样认为:只要使用这种货币的人相信它具有价值,只要人们在商品和服务交易中还接受这种货币,那么,这种所谓的法定货币就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货币的价值在于人们的信心和期望。于是,当这两个赤字泡沫继续涨大时,只要消费者的负债还在继续膨胀,我们的法定货币就将会一贬再贬。相比之下,黄金则具有建立真实市场供求力量之上的有形价值。   

  金本位变为法定货币的短期效应是一片繁荣。因此,它带给人们的整体印象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仅能创造繁荣,而且还能维持这种繁荣。既然如此,美元为什么会贬值呢?   

  事实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货币陷阱。如果我们剖析一下身边的经济泡沫,就会发现,我们最终面对的,肯定是过剩的货币,只有彻底纠正问题,才能最终解决问题。这意味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美元的贬值和黄金价格的上涨。   

  一旦放弃黄金本位,政府就可以印制更多钞票,而且政府也愿意这么做,在经济发展的历史中,这样的惨痛教训数不胜数。对任何一种经济体系来说,最终的结局都只能是灾难,因为多余的货币流通量(换句话说,就是太多的负债)必然会鼓励与政策相对应的消费行为。因此,我们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信用卡负债、再贷款抵押和个人破产居高不下的旋流之中,而这一切,又都与建立在超额印制货币,(或者说法定货币)基础之上的所谓繁荣联系在一起。         

§虹§桥§书§吧§BOOK。  

第27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4)         

  超额发行的结果应该不难想象。随着负债水平相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逐渐升高,我们会在其他某些方面看到积极的效应,比如说就业机会的增加。但是,这种做法根本就不符合对价原则。虽然就业机会在增长,但实际收入水平却在下降。高收入的制造业岗位已经被低收入的零售服务业所取代,因此,尽管工作人数有所上升,但总体收入水平却下降了。一个真实的统计体系不能单纯去衡量就业的数量,还需要对这些工作的平均工资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所创造的,只是更多的低收入岗位,而丧失的,却是高收入的工作机会。   

  新罗马帝国   

  公元前20世纪,古罗马帝王奥古斯塔斯命令,位于帝国边疆地区的金矿每天24小时开采,不过,这仍然赶不上印制钞票的速度。以后的帝王同样不能摆脱这样的诱惑——无休止地消费着。古罗马暴君尼禄为弥补庞大的开支,削减罗马帝国与殖民地及其他贸易国之间日益膨胀的赤字,竟然故意降低货币价值。当然,这些政策只不过是让昔日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走向衰亡的部分原因而已。   

  历史中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榜样。大约在110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发行了纸币,但最终却由于超额货币流通量导致的通货膨胀而不得不放弃。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发现了丰富的黄金资源之后,便摇身一变,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西班牙人开始用手里的黄金到处采购,扩大军事势力。但连绵不断的战争最终让他们的财富丧失殆尽,于是,西班牙政府不得不依赖发行债券来支付债务,曾经拥有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转瞬之间便化为泡影。18世纪的法国也经历过同样的遭遇,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大而导致恶性的通货膨胀。   

  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曾经根据《法定货币法案》(Legal Tender Act)授权政府发行货币,结果造成了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尽管负债为南北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但却让政府因此而臭名昭著,这种局面几乎一直延续到1913年建立联邦储备为止。   

  进入20世纪,因货币政策而带来的灾难依旧屡见不鲜。20年代的德国,战事赔款几乎摧毁了这个国家的整个经济,为了赔款,政府不得不大量印制货币(借新债还旧债)。当然,这种做法的唯一结局,只能是货币的大幅度贬值。1934年,美国也卷入了这场大潮。为了尽快结束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总统确定了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货币标准。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多年之后,尼克松和福特步罗斯福的后尘,干脆取消了黄金本位制,他们希望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   

  这一政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它只能促使人们更加疯狂地投资于黄金。历史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当一个国家老老实实地实行金本位时,他就会繁荣昌盛,而一旦脱离金本位,迟早会让麻烦接踵而来,其间似乎存在着一个长达30年的潜伏期。因此,如果我们从1971年尼克松作出取消金本位决定之日算起,2001年应该进入发病期。事实上,黄金在2002年开始升值。也就是说,取消金本位30年之后,美国的繁荣期也就走到了尽头。   

  法定货币制度的历史   

  回顾历史的风风雨雨,有些事情总会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一个暂时摆脱黄金本位制束缚的国家随后便跌入无底的深渊,这同样是我们熟悉的教训。无论是政客、暴君、政治家还是民主人士,黄金本位制都会迫使他们节制支出。如果一个国家坚持黄金本位制,它就必须量入为出。而一旦脱离黄金本位制,就可以使用法定货币,于是,他们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消费。   

  这就是货币问题的根源。   

  只要一个政府能无限制地印制货币,它就会麻烦不断,这是铁打不动的真理。我们永远也并不能指望政府去自觉地约束其支出,就像一个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他永远觉得父亲给他的信用卡是花不完的。只要政府觉得必要,它就会毫不犹豫地给自己印出一大堆钞票。不幸的是,即使是最好的经济学家,也只能在货币已经让经济体系无法承载的时候发现这些问题,但总是为时已晚,因为此时的经济体系恐怕已经崩溃了,亡羊补牢的机会早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妨回顾一下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罗马帝国公元前20世纪,为了给日益膨胀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奥古斯塔斯命令法国金矿昼夜开采。即便如此,黄金储备仍然跟不上印制货币的速度,由此导致通货膨胀。以后的帝王让这种趋势延续着,一直到公元64年,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禄才下令减少流通银币的数量。可怜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政治精英们随心所欲地糟蹋,使得罗马帝国的消亡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虹▲桥▲书▲吧▲BOOK。▲  

第28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5)         

  公元9世纪的中国一种新的发明——纸币,应运而生。人们把纸币称为“飞动的货币”,因为一阵微风就能吹走你手里的钞票。最初,由于缺少黄铜,纸币只是作为铜币的一种临时替代品,但是到后来,纸币制度却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而唯一一件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就是无休无止地印刷钞票,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而马可·波罗却接受了这个再糟糕不过的想法,他把中国的纸币带回了欧洲,而一些人竟然对中国的纸币神话笃信不已。谈到中国人严肃对待纸币的时候,他写道:   

  所有纸币的发行都是在严格的审查和授权下进行的,如同这些纸币本身就是纯金或是纯银;而且在每一张纸币上,都需要主管官员签名盖章。在完成这些程序之后,再由皇帝亲手指定的官员用委托给他的皇帝印章,蘸上朱砂盖在纸币上,在每一张纸币上都留下皇帝的红色印章:于是,纸币也就拥有了皇帝授予的权威。任何因疏忽而未在纸币盖章的人将会受到死刑的处罚。'4'   

  但是到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皇帝们便准备用自己的信誉去印制纸币了。   

  15世纪的西班牙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们在墨西哥发现的金矿。那时的西班牙是一个充满分歧和争端的国家,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财富;另一方面,声名狼藉的西班牙宗教审判所,使这一时期成为西班牙历史中最黑暗的一个时期。1481年,费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任命臭名远扬的宗教裁判托马斯·托奎曼达(Tomás de Torquemada)掌管国家经济。于是,唾手可得的财富便酿成了殖民主义的掠夺、社会的动荡、惨无人道的镇压和最终的巨额债务,乃至国家的崩溃。   

  ?里弗是当时的法国货币单位名称及银币。——译者注   

  18世纪的法国约翰·劳(John Law)曾试图对货币及其使用方式进行改革。他说道:“我的秘诀就是用纸去做黄金。”'5'这也是西方国家最早对纸币制度进行的尝试,同时,也奠定了当今货币制度的基础。在经历了路易十四时期法庭暴政的摧残之后,法国的铸币几近一文不值。在其在位的最后14年统治中,这位国王的支出已经超过纳税收入20亿里弗?。约翰·劳的想法就是以票据促进商业发展,从而解决法国面临的货币问题。到了1717年,他精心炮制了一套事无巨细的庞氏计划(Ponzi scheme)?。他的承诺是,任何人投资于自己的私人银行,都会盆钵满地,满载而归。政府还授予约翰·劳以独立的管辖权,负责控制货币,印制钞票,掌管海上贸易,管理烟草和盐类收入以及新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巨额财产。然而,随着投机活动的加剧,到了1720年,庞氏计划几乎已经支离破碎。到最终放弃庞氏计划的时候,法国的纸币已经贬值90%。劳死于1729年,在他的墓志铭上,用法文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里安葬了一个让后人永远不能遗忘的苏格兰人,一位出类拔萃的数学家,他用数学规律,把法国变成了一个贫民窟。”'6'   

  ?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现在常指采取欺骗手段,诱使人们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支付给最初投资者。——译者注   

  18世纪的美国1764年,无数分文不值的票据让美国人感到焦头烂额。这些发行于法国人与印第安人战争期间的纸币,让美国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衰退。于是,英国人宣布,在新大陆不得再发行任何票据或是纸币。而到了南北战争期间,议会再次授权发行纸币。这种所谓的大陆币(continental money)应该以金银为基础,各州必须保证以一定数量的金银储备作担保。但事实却大相径庭,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大陆货币的印制没有任何基础可言。而英国人又开始凭空发行自己的票据,更是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大陆币随后便一落千丈,到1780年几乎已经毫无价值,人们称其根本“不配用‘大陆’这个名字”。'7'直至1781年,大陆币被兑换成新发行的英镑纸币(Treasury note)。新货币由新任法国总督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负责发行,并由此而得名“莫里斯纸币”。虽然这种纸币可以按票面上规定的日期兑换为硬通币,但由于缺乏任何真实储备的支持,这些纸币同样无法逃脱贬值的命运。'8'   

  难道又是一场新的谢斯起义吗?   

  1787年1月,前独立军军官,丹尼尔·谢斯(Daniel Shays)率领2 000名农民,在马塞诸塞州的春田与荷枪实弹的美国政府军发生了武装冲突。这场主要由农民参加的起义,旨在反抗当时严峻的经济形势,尤其是缺乏稳定的货币。他们要求政府建立一种“稳健的货币”。换句话说,农民希望有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尽管当时市场上流通着多种货币,但绝大多数物非所值。         

。§虹§桥 虫 工 木 桥 书§吧§  

第29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6)         

  2 000名起义农民全部被俘,起义首领被判处绞刑,但随后又全部获得赦免。在一个缺乏稳健货币的国家,动乱是不可避免的,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小小的侧面而已。   

  那些追随丹尼尔·谢斯的农民深知,只有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才能在经济上自立。起义迫使政府实行了单一货币政策,并对流通货币进行控制。2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依然面对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问题的影响面更大。尽管单纯的反抗绝对不是今天的解决方案,但很多严峻的问题却依然如故:缺乏一贯性的不平等税负、高昂的司法费用以及政府官僚的畸高收入。听起来应该不会陌生吧?当年,正是这些民怨让丹尼尔·谢斯揭竿而起。   

  18世纪的法国(第二部分)尽管约翰·劳和他的货币骗局让法国深受其害,但这似乎并没有给他们敲响警钟。1791年,政府再次决定重拾纸币制度。在反对贵族统治的旗号下,法国政府开始没收贵族的不动产及其他资产,并兑换为政府发行的艾塞特?,这是一种类似于土地抵押性质的付息票据。但是,这种极端的措施非但没能解决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反而使原有的问题进一步激化。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通货膨胀率暴涨了13 000%。没有任何金融工具能像艾塞特这样,在如此之短的时间下跌到零值。在一本有关法国货币政策历史启示的书中,约翰·麦凯(John Mackay)在前言里描述了法国在法定货币制度方面进行的尝试:   

  ?assignats,1789年到1796年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行的一种纸币。——译者注   

  在世界历史中,这是一个政府为创造不可转换的货币,并在不同价值水平上维持其流通能力所进行的最大胆的尝试,同时,它也许是最伟大的政府……通过政府力量对商品价格加以限制。一切可能妨碍民主意志或反对民主意识的桎梏都已经分崩离析,但美中不足的是,它以彻底的失败而告终。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只有精神和物质上的荒芜和悲哀。'9'   

  19世纪和20世纪的阿根廷也许是吸收了欧洲人的教训,阿根廷在1853年的时候仍然采用黄金本位制。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阿根廷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繁荣和兴旺。1943年,胡安·贝隆(Juan Peron)通过政变推翻了阿根廷的国家体系和经济体系,也让金本位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纸币。于是,阿根廷就此陷入了螺旋式的经济衰退,而且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19世纪的美国在国内战争时期,为资助战事,林肯总统下令发行纸币。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让人们对纸币怨声载道,这种局面几乎一直延续到1913年建立联邦储备为止。   

  20世纪的德国192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临时政府——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不得不面对巨额的战争赔款。为了这笔赔款,政府开始大量印制纸币,最终导致货币变得分文不值。这场灾难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纳粹运动铺平了道路,并由此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0世纪的美国放弃黄金本位制,转而实行法定货币制度,这是美国最近的一次货币政策革命。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首先是在1934年,罗斯福总统宣布,把每盎司黄金的价格由原来的20?67美元提高到35美元。他希望能通过此举结束旷日持久的经济大萧条。第二个阶段是1944年达成的《布雷顿森林协议》(具体内容见本书序言),从而确立了各国货币钉住黄金的币值标准。但是在实践中,美元已经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货币,其他国家直接把本币钉住美元,此外,布雷顿森林体系还导致世界各国普遍通过债务(即超过黄金储备额印制的多余货币)达到促进国际贸易的目的。第三个阶段发生在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停止以黄金兑换美元。实际上,美国已经开始在超过其储备水平的基础上印制货币;黄金本位制的废黜彻底破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导致全球性黄金紧缺的出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由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政府货币政策。这是一个创造国际性稳定货币的大好时机,让人类能一劳永逸地实现货币价值的稳定性。1944年7月22日,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聚会美国新罕布什维尔州布雷顿森林的一个度假村,在这里召开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会议。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也是天赐的良机。但会议的成果却远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但不管怎么说,它确实是货币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作为本次国际会议的成果,《布雷顿森林协议》最初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货币稳定计划,以及向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提供基础建设贷款,帮助这些国家完成重建工作。到1946年,该体系已经通过当时新成立的国际重建与开发银行(IBRD,即现在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得以全面运行。         

※虹※桥※书※吧※BOOK。※  

第30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7)         

  布雷顿森林所签署的协议之所以让我们在今天依然兴趣盎然,原因在于,这些针对国际货币政策制订的计划,拥有一个坚实的基石——各签约国同意采用统一的黄金本位制。所有签约国都承诺以黄金价格为基准,保证本币价值围绕黄金价格做有限波动。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仅仅是为了缓解暂时性国际贸易失衡而提供资金。   

  这个体系只维系了25年,因为它的基本前提就存在着致命缺陷。它把国际货币的价值固定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标准上,按照这一标准,货币价值当然无法反映1934年以来黄金价值本身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购买力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削弱,另一方面,随着欧洲经济重整旗鼓,日渐干涸的美元储备迟早会让《布雷顿森林协议》作为一个永久性货币系统的使命而告终。谈到这个问题,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位高级副总裁说:   

  从一开始,黄金就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当时的极端情况下,通过布雷顿森林协议让美国政府承担起兑换黄金的角色,显然是可以理解的。到战争结束的时候,美国拥有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200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官方黄金储备的60%。到1957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超过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黄金储备总和的3倍。美元如同巨人一般在外汇市场上独占鳌头。'10'   

  1971年,面对黄金储备不断加速的流失,美国政府终于作出取消黄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此成为历史。   

  在某些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背后的运作机制更像是一个经济联合国。20世纪30年代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促使众多国家走上了这条经济大联合的道路。   

  今天,我们往往把这场全球性经济灾难的罪过归结于贸易壁垒和高成本,至少部分如此。此外,通过本币贬值影响邻国的进口,并就此减少支付赤字,在当时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手法。不幸的是,这种做法常常会导致长期的通货紧缩、失业以及国际贸易的衰减。20世纪30年代的这场大萧条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但随即就被很多国家抛在九霄云外),就是让我们意识到,把货币作为一种应急性经济工具所带来的问题,远远多于它能解决的问题。   

  1933~1944年期间任职的美国国务卿考德尔·霍尔(Cordell Hull)对此作出了极为精辟的总结,他写道:   

  无拘无束的自由贸易对应着和平时代;而高关税、贸易壁垒和不平等的经济竞争,则对应着战争……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更自由的贸易流通……这样,一个国家就不必无端地去嫉妒另一个国家,所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会得到改善,进而消除种种酝酿战争的经济不平等,于是,我们就可以用足够的理由去期待一个更长久的和平。'11'   

  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来看,霍尔把战争视为经济根源的说法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美国为制约日本扩张而实行的贸易禁运,很可能是催生军国主义的一个主要动因。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各国之间箭张弩拔的紧张关系“必然会带来经济上的战争,而经济上的战争只不过是军事战争的序曲和导火索而已”。'1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意是缓解经济上的冲突,从而解决经济不平等所带来的问题。与会国家认为,战争本身至少是造成这些经济问题的一部分原因,而经济改革则有助于防止未来战争的爆发。当时,美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是世界上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国。由于两次世界大战都未曾波及美国本土,因此,美国也凭借战争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在向盟军供应武器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经济实力。到1945年,制造业的增长率已经达到1935年到1939年间增长率的两倍。'13'   

  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使得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同样也发挥了领导者的角色。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美国拥有全世界80%的黄金储备。'14'因此,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美国都有足够的动机以黄金本位制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并以此达到创造和鼓励自由贸易的目的。这个由中央银行、政府和商界主导力量一手打造的黄金本位制,毕竟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纵观整个19世纪,金本位一直操纵着全球的外汇体系。黄金在各国之间创造了一种灵活的汇率。由于货币供应必须受黄金储备的制约,因此,一个缺乏黄金储备的国家只能依赖负债为其生产和投资提供资金。   

  在采用金本位的情况下,各国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的总和必然为零,因为贸易账户最终是用黄金来结算的,这就限制了信贷的规模。相比之下,在今天的法定货币制度中,决定一个国家支出规模的不是黄金,而是信用。于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也不再取决于黄金储备,而是他的借债能力。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也仅仅在理论上是“平衡”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差额最终是要通过债务来抵消的。         

※BOOK。※虫 工 木 桥 虹※桥书※吧※  

第31节:货币历史中的前车之鉴(8)         

  钉住汇率,即货币价值与黄金价值的比率,可以保证一个国家在生产率和黄金储备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世界各经济大国均以协议形式确定了本币对与黄金之间的钉住汇率。   

  这个想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中,所谓的国际性货币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美国的美元,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变成了钉住美元,而不是黄金。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际结果是以美元本位制取代了黄金本位。只要美国采用每盎司黄金35美元的币值标准,这个体系也就尘埃落定了,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由于美元可以自由兑换为黄金,其他国家货币钉住美元,于是,一个伪黄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便应运而生了。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代表英国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凯恩斯倾向于建立一个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是钉住黄金的货币体系。他主张建立一个国际中央银行,甚至创造全球统一的货币。他提议,应该把会议的宗旨定位于“寻找一个所有国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方案、共同标准和共同的规则”。'15'   

  当然,人们并没有接受凯恩斯的观点。作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代表团更倾向于亨利·迪克特·怀特(Harry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