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纵横三国的铁血骑兵-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仍有二百多人却懊恼不已,此次殿试失败,只能再等九年再考了。不过,按照科举所颁布的制度,这些通过州试的考生,仍然可以回到本州去当小吏。
当天下午,一百名虎贲甲士在顾雍的带领下,来到了文学馆,摄政燕王张彦要亲自召见今科的前三甲,于是,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人则全部跟随着顾雍去了燕王府。
燕王府的大厅里,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人坐在那里静静的等候着燕王的到来,府中的家丁端上泡好的茶,以供三人享用。
过了片刻,一个身穿劲装的汉子从大厅外面走了进来,扫视了一眼大厅里的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个人,便直接问道:“想必你们就是今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吧?”
三个人都同时点了点头,看着这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穿着平平无奇,也就没有多说什么,纷纷端起了手中的热茶,品了一小口。
谁知,那中年汉子径直走到了正前方的上首位置,竟然大摇大摆的一屁股坐了下去,让在场的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人都惊讶万分。
&胆狂徒!你竟然敢坐在燕王的位置上?”高堂隆见这中年汉子的如此行径,登时大怒了起来,指着中年汉子便厉声呵斥道。
高堂隆年约二十五,是今科三甲当中年纪最大的一个,他这一声喊出后,只见那中年汉子咧嘴笑了笑。
这一抹淡淡的笑容,让高堂隆的内心里生出了一丝狐疑,扭脸再看了看大厅外面的燕王府守卫,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似乎对大厅里的一切都不闻不问。
燕王府守卫森严,怎么可能会有狂徒混进来,而且守卫目不斜视,似乎对这个中年汉子无动于衷。
联想到种种,高堂隆的心里忽然生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这个中年汉子很有可能就是摄政燕王张彦。
电光石火间,坐在上首位置的中年汉子突然笑了出来,从腰中拿出了一块金光闪闪的腰牌,直接亮在了众人的面前,缓缓的说道:“我就是燕王!”
此话一出,高堂隆立刻跪在地上,连忙叩头,并自责道:“学生有眼无珠,未能认出燕王,以至于才……还请燕王恕罪!”
张彦摆摆手道:“不知者不罪!快起来吧!”
高堂隆还没有站起来,但见司马懿、傅干二人不约而同的战了起来,然后直接跪在了地上,向着张彦参拜道:“学生叩见燕王殿下。”
司马懿、高堂隆、傅干都从未见过燕王张彦,这还是第一次相见,在他们的印象中,张彦已经贵为燕王,应该是身着华贵的服装,高高在上才对。可是今天一见,才知道张彦平素并不在乎穿着打扮,一身劲装,足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随意的人,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给人一种极为随和,又十分容易接近的感觉。
&起来吧!”张彦朗声说道。
&燕王殿下!”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人异口同声的道。
三人站起身子,没有再落座,显得很是拘谨和严肃。
张彦见状,便道:“不必太过紧张,我又不是什么吃人的怪物,你们那么害怕干什么?都坐下吧!”
三人这才缓缓落座,但谁都没有开口说话,大厅内一片寂静,也没有人敢直视张彦。
张彦道:“你们是今科的前三甲,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我打算给你们官职。不过,我对你们了解甚少,你们就自己说说吧,什么样的官职适合你们!”
司马懿、高堂隆、傅干三人都是一番面面相觑,都感觉这燕王太不可思议了,封官,还问自己想要什么官。
三个人沉寂了片刻,却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张彦见状,便道:“既然你们不说的话,那本王就开口了,今科状元司马懿。”
&生在!”司马懿连忙站了起来,十分谦卑的道。
&年纪还轻,心智还不太成熟,不宜当官,姑且进入太学,再学习三年吧!”
此话一出,让司马懿很是震惊,高堂隆、傅干二人的心里也是咯噔一下,状元进入太学了,那么他们榜眼、探花还有什么希望?(未完待续。。)
373新式武器
&什么?”司马懿听完张彦的话后,立刻反问道,“我是今科的状元,按照大汉的规定,我应该要做官的,为什么还要让我进入太学?”
高堂隆、傅干二人都用惊讶的眼神望着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公然顶撞当今的燕王。二人急忙跪在了地上,高堂隆更是用手拉了一下司马懿,示意他也一起跪下,并且对张彦说道:“燕王息怒,司马懿年轻不懂事,公然顶撞了燕王,还请燕王看在司马懿是状元的份上,宽恕他这一次吧!”
&没有错!宽恕我什么?若只是因为我年纪小,就不让我当官的话,那燕王也太看不起人了。历史上甘罗十岁为相,我司马懿今年已经十七岁了,比甘罗还要大七岁,他能当相,我为什么就不能做官?”司马懿道。
&马懿!你大胆!竟然敢直接顶撞燕王殿下,你……你不想活了?”高堂隆毕竟年纪稍长一些,为人处事也比较圆滑,看似他在指责司马懿,其实也是为了司马懿好,同时也立刻撇开了自己与司马懿的阵线。
张彦阴沉着脸,看到司马懿站在那里不卑不亢的,并且据理力争,突然哈哈大笑了起来。
司马懿听到张彦的笑声,感觉到有些毛骨悚然,也极为让他不舒服,这笑声里,若是暗藏着一把刀子,他司马懿的生命,今天也就到头了。
可是,事情却出乎了众人的意料,张彦止住笑声后。便对司马懿道:“本王不想让你过早的涉及官场。这也是为你好。既然你一心想要当官。那本王就成全你。从现在起,本王就任命你为苍亭的亭长,即刻上任,不得有误!”
状元当亭长?
这倒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才华出众的司马懿,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获得了这一届殿试的状元,可到头来。却获得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的官。这要是传了出去,只怕会遭逢天下人的笑话!
司马懿的脸色异常的冷静,深邃的双眸紧紧的盯着张彦,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抱拳道:“多谢燕王赐官,下官一定好好的当好这个官!下官这就前去苍亭赴任,先行告辞!”
说完,司马懿转身便走了,头也不回。
张彦望着司马懿远去的背影,心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殿试的时候。张彦一直都在现场,只是没有人注意到他而已。因为他扮成了一个虎贲甲士,混在考场之中,考生的一举一动,他都看的一清二楚。
而且,张彦也在之前调查过此次考生的名单,当得知这里面还有一个叫司马懿的人时,张彦便安排徐盛秘密的将司马懿调查了一番。根据司马懿平时的为人处事的经历,张彦给司马懿下了一个定论,年轻的司马懿是一块好的材料,但是在性格上未免太过张扬了。
而且,张彦对司马懿在历史上的事情一清二楚,在他看来,司马懿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伤人,也能伤己。
现阶段,张彦的帐下人才济济,暂时还不太需要像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徐庶等这样的人才。这些大牛人,也不适合过早的涉及到官场当中,以免会搅乱张彦的整个布局。所以,张彦才会让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去研究和开发武器。
至于司马懿,张彦本打算将其雪藏,但现在看来,司马懿的个性太过刚强,只能想法设法的将其打磨一下,打磨的越是圆滑,用起来也就越省心。
所以,张彦才会打压司马懿,只给了司马懿一个区区亭长的职务。
至于高堂隆、傅干二人,张彦都一视同仁,分别任命他们去当县令,前去雍州上任。
其余二百多位学士,或任命为县令,或任命为县吏,总之都下派到了基层去了,填补了县级官员的严重不足。
司马懿堂堂一个状元,却只当了一个亭长,消息传出去后,立刻引来了轰动,有人为司马懿鸣不平,有的则幸灾乐祸,觉得司马懿是罪有应得。
但随后,张彦发布了一道圣旨,说司马懿舞弊,取消了司马懿今科状元的称号,罚他今后两次殿试都不得参加。并且将状元的称号转移到了高堂隆的身上,探花傅干成为了榜眼,此次殿试的第四名,顺延成为了探花。
张彦更是派遣锦衣卫秘密监视司马懿,从此,司马懿在张彦的影响下,开始了长达十八年的雪藏。
司马懿带着一丝的遗恨,离开了彭城,带着上任用的一纸文书,去苍亭上任去了,同时心中更是充满了对张彦的恨意。
科举的事情,终于告一段落了。而这时,濮阳那边也传来了消息,经过几个月的辛苦研究,诸葛亮、马均、庞统、徐庶、王伦等人终于研制出来了几种新式武器,希望燕王能够抽空过去看看。
张彦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刻让阿尤布将自己的白龙给牵了出来,他只带了阿尤布、徐盛这两个人随行,将政务暂时交给了陈群、张昭他们代为处理,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马不停蹄的赶往濮阳。
从彭城到濮阳,平时少说也需要走上三四天的,可是张彦等人却只走了两天便抵达了濮阳。
张彦策马来到濮阳城后,直接去天工局,诸葛亮听闻张彦来了,立刻喜出望外,急忙带着天工局的全体人员出来迎接。
一番寒暄之后,张彦便问道:“新造的武器呢?”
诸葛亮朝手下的官吏打了一个手势,官吏立刻将新造的几种武器全部抬了过来,一一摆放在张彦的面前,一共有三种,分别为连弩、火铳、火炮。
连弩按照张彦的要求,一次发射一支,可以连续发射十支弩箭,小巧精致,携带方便,利于单兵使用。
至于火铳和火炮,诸葛亮等人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张彦给他们讲解了造这些武器的原理,但是毕竟诸葛亮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些东西,但在实际的研发过程中,却让他们耗费了不少脑细胞。
好在诸葛亮、庞统、徐庶等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另外再加上马均、王伦这两个技术高超的工匠,以及整个天工局里的五百各个领域里顶尖的匠人,历时几个月,终于将火铳、火炮给研制出来了。
他们也曾经试验过几次,觉得效果还算不错,这才敢拿出来让张彦过目。
张彦看了一眼摆放在面前的三种武器,立刻喜笑颜开的道:“走,拉到校场上试练一番!”
诸葛亮等人也都对新式武器充满了信心,派人将武器带到校场上,他们则跟随张彦一起快步来到了校场上。
一炷香后,校场上的军士按照张彦的安排,在远处摆好了箭靶,张彦首先拿起连弩来进行试射。
张彦端起连弩,只觉入手沉重,弩机完全用铁皮包裹着,看不出里面的构造,但是单手无法握住,必须用双手来握。
弩机的前端较重,后部分的机括部分较轻,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弩机的前端有一个长长的匣子,张彦只看了一眼,便知道这匣子里应该装的是弩箭。
张彦双手握着弩机,连续试射了好几支箭矢,虽然射速并不像现代手枪那么快,但比起反复装填弩箭要来的轻松许多,若是大军人手一张这样的连弩,一千人便可以射出一万支箭矢,真正的达到万箭齐发的状态。
弩箭飞射出去,都正中箭靶的靶心,在一旁的将士看了,都一起欢呼雀跃,说燕王殿下神射!
紧接着,张彦又站的稍微远了一些,刚才是在五十步的地方,这次在八十步的地方,同样射击时,却发现在八十步的位置时,弩箭射出去,也射倒靶心了,但是却没有多大的劲力了,已经成为了强弩之末,有几支箭矢都无法射在靶心上,直接掉在了地上。
诸葛亮急忙过来说道:“燕王殿下,连弩的最佳射程是在五十步的位置,在五十步左右,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连弩的威力来。”
张彦将手中的连弩递给了诸葛亮,说道:“换火铳试试!”
诸葛亮命人将火铳拿来,张彦拎着火铳,仔细的观看了一番,只觉得这火铳与现代的枪支相去甚远。
这种火铳只有一个长长的筒子,火药需要从枪管的头部填装,在尾部也没有扳机,也没有枪托,只有一根引线,点燃引线后,枪管里的火药便会发生反应,剧烈膨胀后,形成冲击气浪,然后将枪管里的圆形弹丸发射出去。
这样简陋的火铳,根本算不上火铳,只能算是一种发射工具而已。
张彦不是很喜欢,但还是进行了试验,结果在实验中出现了一点问题,引线点燃了,但是枪管里的火药并未引燃,枪管里的弹丸也就发射不出来,直接卡在了枪管里面。
而且,这样的火铳,只能在晴天用,万一下雨了,根本无法使用。
张彦皱着眉头,再看火炮,只觉得这火炮比山寨还山寨!跟火铳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就是管子粗了一些而已。
张彦冷笑了一声,随手将火铳丢在了地上,不太高兴的对诸葛亮说道:“连弩倒是我想要的连弩,关键是射程太近,至于火铳、火炮,都不是我想要的东西,你们就拿这些东西来糊弄我吗?”(未完待续。。)
374燧发步枪
诸葛亮、马均、庞统、徐庶、王伦等人都纷纷跪在了地上,不敢直视张彦。
&王殿下请息怒,属下等在实验的过程中,确实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既然燕王不满意这些武器,那属下等再加以改进便是。”诸葛亮朗声道。
张彦道:“你们都起来吧,这三种新式武器,连弩尚需改进,火铳、火炮必须要重新铸造。我已经跟你们说的很清楚了,我要的东西,不是这么简单的,你们也不要来敷衍我。如果你们谁还不懂的话,我可以再给你们讲解一下火铳、火炮的原理。”
随后,张彦等人回到了大厅,张彦再次就火铳、火炮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讲解。诸葛亮等人都是头一次接触到这些新鲜的事物,难免会有一些迷茫,但是在张彦详细的阐述中,这些人的脑海里也大概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概念。
不过,张彦还是有些不放心,便决定常住濮阳,亲自参与研究和设计,准备亲手打造出第一支真正的火铳。
有了张彦的参与后,火器的研究和设计也快了很多。张彦对枪支弹药十分熟悉,虽然自己不会造,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摸着石头过河,再制造火器的每一个过程中,都亲自监督,并且加以指导。有些火器的零部件以现有的条件无法制成,但聪明的张彦用其他东西作为代替。
经过七天的不懈努力,史上第一支火铳被完美的铸造了出来。
说是火铳,其实就是一支仿造的步枪。枪托、枪管、扳机。应有尽有。即使是枪支内部的小零件,也都非常完善,可以很好的完成发射的准备。
不过,由于技术的缺乏,以及物品的匮乏,再加上时间的紧迫,张彦只是铸造出来了一支前装步枪。不过,再发射的装置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再依赖于用火引燃,而是采用用燧石来进行发射。
所以,此次张彦铸造出来的一支步枪,是一支燧发步枪。
此枪长约一百一十厘米,口径约有二十毫米,枪管内装填火药,然后再装填一颗小型的铁弹珠,扣动扳机时,步枪的撞针会直接撞击到夹着燧石的部位。从而制造出极大的火花,使得枪管内的火药剧烈燃烧。并且加以膨胀,最后形成一股巨大的冲击力,将前方的铁弹珠给弹射出去。
生产出来这支燧发步枪之后,张彦亲自拿着这支步枪进行了几次试验,最后给出了结论,此枪的最佳射程为一百米,但是由于枪管内没有膛线,准确性能却比较差,在最佳射击距离内,张彦连续射击了十次,结果只有六次命中箭靶,其中命中靶心的只有两次,其余四次全部脱靶。
虽然这并非是张彦所中意的步枪,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并且以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能够生产出这样的枪支来,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燧发步枪的生产成功,也为诸葛亮等天工局的人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如何提高射程,如何提高准确性,如何提高射击的速度,都成为了他们未来将要研究的方向。
同时,火器的发展以及装备到军队里,也成为了张彦日后的重点。
于是,张彦便让诸葛亮等人先制造一百条步枪,至于火炮,仍然采取点火发射,不过,炮筒要粗大很多,也要深很多,总之火炮要威力大,射程远。
之后,张彦离开了天工局,并告诉诸葛亮等人,一百条步枪生产完毕后,便派人送往彭城,至于需要什么物资,尽管提出来,张彦会尽力满足他们。
回到彭城之后,张彦立刻从锦衣卫里挑选出来了一百个人,让他们时刻待命,准备迎接新的武器到来,把锦衣卫当成第一批使用新式武器的人。
不过,这个等待的时间比较漫长,因为生产步枪的工艺较为复杂,生产一支步枪的时间也比较长。
随后的几个月里,中原大地上一切太平,很快便迎来了公元二零一年。这年的春节,张彦正是颁布天下,因新皇刘冯的登基,以及平定了河北,稳定了北方的边境,所以改元武德,以公元二零一年为武德元年。
也是这个时候,朝廷中的文武大臣都放假十五天,过了元宵节之后,再开始上班,让各位辛苦了一年的文武大臣们,都得以和家人好好的团聚团聚,过个好年。
元宵节刚刚过去没有三天,刚刚上班的摄政燕王张彦,便接到了一封来自河南的上疏。
奏疏是河南州州牧张纮亲笔书写,洋洋洒洒的数千言,但其奏疏中的大致内容概括起来,却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迁都”。
随着大汉逐渐的稳定,加上旧都洛阳连年的恢复,彭城已经不太具备作为一个都城的资格,虽然彭城一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大型的都市,移民的人口也与日俱增,原先张彦所规划的彭城也随着人口的激增而变得越来越拥堵。
营建一个新的的都城,来缓解地区之间的差异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所以,张纮想人之所想,首先以奏疏的方式呈现给了张彦,建议将大汉的都城迁回洛阳。
为什么要迁都,张纮在奏疏中旁征博引,阐述了迁都的重要性,以及洛阳作为龙兴之地的必然性。
这封奏疏数千言,张彦竟然一字不落的看完了,而且看完之后,竟然也有一种想立刻迁都的冲动。
不过,张彦并没有立刻展开行动,而且冷静的思考了起来。
现在的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雇佣兵了,在来到这个世界里的数年内,随着许多事情的发展,张彦也渐渐的武装了他的头脑,他现在已经是一个身处高位的人,掌握着全天下的权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彭城是他的老巢,若真的打算把大汉的都城迁到他地,需要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是,彭城的地理位置确实有些欠佳,不如洛阳一带有高山险阻,八关紧锁,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龙兴之地,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还位于整个大汉的中心位置。
于是,张彦就迁都之事,专门在早朝上进行了一番商议,希望群臣能够给出比较中肯的意见。
朝堂上,一向鲜有人声,但今天迁都的话题一经提出来,便立刻引来了轩然大波。
大臣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最终还是汇聚成两股意见,一是赞成迁都,认为洛阳本来就是大汉的都城,只是遭逢董卓之乱时,才会被付之一炬,回到旧都,是必然的事情。
另外一种意见是反对迁都,认为洛阳虽然是旧都,但那里已经成为了一片荒芜,如果要迁都,还需要营建新的都城,劳民伤财,不如就在彭城原有的基础上进心扩建,可以省去很多的烦恼。
赞成迁都,和反对迁都的意见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两边人在朝堂上唇枪舌剑,针锋相对,喋喋不休的吵个不停。
最后,张彦懒得听了,直接宣布退朝,迁都之事,以后再议。
退朝之后,张彦把张昭、陈群、顾雍等心腹之臣留了下来,向他们再次询问迁都之事。
陈群说:“迁都不是不可以,但现在时候未到。河北刚刚平定,边境刚刚安定,战事初定,许多地方需要用到很多的额钱财,此时迁都,未免有些操之过急了。”
张昭、顾雍也都是差不多的意见,认为迁都可以,但却不是现在,或许十年之后再迁都不迟。
不过,张昭却向张彦建言,迁都是早晚的事情,所以,也应该及早定制营建新都的事情,可以在洛阳旧都的基础上,营建一座新的都城。
张彦听从了张昭的建议,给张纮写了一封信,答应迁都,但是却不是现在,因为洛阳现在根本不具备迁都的条件,并嘱咐张纮在未来的十年时间里,潜心营建新都的事情,准备建造一座新的,庞大的都城。
同时,张彦专门参考历史上的都城建造,画出了一幅宏伟的巨制草图,派人把新的都城的草图送给张纮,让张纮全权负责营建新的都城的事情,并且按照图纸上的比例进行建造,分批次,分期进行建造,准备用八年的时间,建造这座宏伟的都城。
信使派出去后,张彦接着又接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消息是李财送过来的,说是公孙度已经在辽东死了,但是公孙康并没有举行发丧,并且秘密集结军队,意图不轨。
张彦得到这个重要的信息后,便陷入了沉思当中,河北刚刚平定,边境上的游牧民族也受到了他的重创,按理说这个时候的辽东应该会有所警示,老老实实的待在那里才对。
可是,李财的信息却说公孙康在秘密集结军队,意图不轨,难道公孙康是傻子不成,竟然敢顶风作案?
片刻之后,锦衣卫便送来了公孙度的一封书信,张彦接过之后,匆匆一看,便皱起了眉头……(未完待续。。)
375问计刘备
公孙度在信中提及到,自己病入膏肓,虽然用了樊阿给的药方,身体有些好转,但身体却大不如从前,可能将命不久矣,希望自己在死了以后,由他的儿子公孙康来继承辽东侯的爵位,但不再担任辽东太守的官职,希望朝廷能够派遣一个人去当辽东太守。
信里的内容,就是这些,字里行间里,更是透露着一股子的诚恳。
然而,这却让张彦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前者李财才派人送信过来,说公孙度已经死了,其子公孙康密不发丧,并且秘密集结部队,图谋不轨。可后者公孙度又派人送来了如此诚恳的书信,把事情弄得扑朔迷离。
但不管怎么样,辽东公孙氏的问题都要进行处理,张彦迅速召集幕僚,张昭、陈群、顾雍等心腹纷纷来到了燕王府内。
张彦将两封书信都亮在了张昭、陈群、顾雍三人的面前,三人匆匆看了一番后,已经大致知道张彦让他们来的目的了。
&信你们都看了,不管公孙度死还是没死,辽东的问题都要有一个圆满的解决。你们可都有什么意见吗?”张彦问道。
陈群率先说道:“燕王殿下,属下以为,李财不会说谎,但公孙度也未必是真的已经死了。”
&话怎讲?”张彦听后,顿时来了兴趣,急忙问道。
陈群道:“很有可能公孙度已经知道燕王派遣李财去了辽东,所以故意散步假消息,骗过李财。并且让燕王对李财产生怀疑。从公孙度的书信中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老奸巨猾的人。他知道燕王殿下早晚会对辽东下手,所以提前做好准备,虽然提出来只让公孙康袭承爵位,却不让公孙康当太守,并且提出让燕王委派太守,这是一招以退为进的策略。公孙氏盘踞辽东多年,其势力早已经根深蒂固,要想用正常手段将其连根拔起。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便是燕王殿下派去了一个太守,但是实际的权力却不在太守的手里,派去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反而会因此激起矛盾。”
张彦觉得陈群说的极有道理,问道:“那依你之见,本王该如何应对?”
&续维持辽东的原状,敕命公孙康为辽东太守,袭承辽东侯的爵位。不管公孙度是真死还是假死,这样一来,都能暂时让辽东暂时得到安定。殿下刚刚平定河北。需要花费许多心力去让河北的百姓得到安定,暂时不宜再发动战争。唯有此法,可暂时换回数年和平。数年之后,殿下再收拾辽东公孙氏不迟!”陈群道。
张彦听后,对于陈群给的策略还是很肯定的,当即便按照陈群说的去做,敕命公孙康承袭父亲公孙度辽东侯的爵位,并且担任辽东太守一职,公孙度的小儿子公孙恭,封为朝鲜县侯,乐浪太守,并且以圣旨的方式加以颁布。
北方一统,天下初定,然而,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却都感受到了张彦带来的压力。不过就实力而言,刘表要远远强过被经济制裁下的孙策。
武德元年正月刚过,荆州的襄阳城里迎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客人,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被刘表任命为荆南都督的刘备。
刘备自从担任荆南都督以来,已经有了好几个年头,去年张彦率领大军北征,刘备听到消息后,便主动上疏来说服刘表,希望刘表率领荆州之兵,趁着张彦北征之际,偷袭张彦的后方。
但是,刘表却拒绝了刘备的建议,只是说张彦实力雄厚,军力强盛,肯定不会让后方空虚,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最后刘表得知了张彦是倾全力而北征河北之时,才幡然醒悟,再想行动,张彦已经回到了彭城,只能说是一种遗恨。
为此,刘表对刘备的先见之明也非常欣赏,于是决定让刘备来到襄阳小聚,并且希望与刘备畅谈一下未来的打算。
刘备在关羽、伊籍二人的陪同下,三个人骑着三匹马,从长沙一路赶到了襄阳。
刘表得知刘备到来,便派人将刘备安排在了驿馆,准备明天一早,隆重的接见刘备。
第二天一早,刘表派人去驿馆迎接刘备,刘备乘着马车,在关羽的陪同之下,一起来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