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亡新论-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峥嵘,并未注意到他情感变化,才把心放了下来。

  “李冰说得好啊!咱们既体验了‘云即雾’,也体验了‘身不宁’,现在该走啦!”嬴政勒转马头,突然再问:“前面还有险道吗?”

  “前面是剑阁县”蒙毅应道:“据微臣所知,其名虽为剑阁县,其实很小;险道因在其管辖区内,故名‘剑阁险道’;此外还因险道位于巴蜀境内,也有人将其称为剑阁蜀道。从而吟诵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其实蜀道好走的地方多的是……”

  “好啊!咱们已经上了一次‘青天’,走吧。”嬴政欣然地笑言了一句,两腿一磕,策马而去。

  嬴政一行离开险道后,一路晓行夜宿,经剑阁、梓潼,并于绵阳城边渡过发源于岷山流经九寨沟的涪江河后,不日抵达距巴蜀重镇成都仅约二百里的德阳。由于距成都越来越近,大家的情绪也越来越轻松活跃,离开德阳前,嬴政已打听到,离德阳县城不远,即开始进入川西平原。在平原上,他们胯下战马善于奔跑的优越性,就能充分地发挥,因而提出:鸡鸣出发,午时过后赶到成都!

  蒙毅及众卫士对嬴政的提议,一来以王命所系,不得不遵。再则辛苦多日,也想早到成都,一睹天府之国的英姿,更还因大多卫士家住关中,急切地想看到都江堰的效果,使自己的家乡早日摆脱旱魔的威胁。因此早歇之后,鸡叫头遍,便起来喂马,黎明前开始上路,太阳升起后他们已离开德阳八十余里,开始进入川西平原了。

  嬴政一行立马于平原边的又一小山梁上,欣喜地眺望着广袤富饶的川西平原。半晌后,嬴政感奋地赞叹道:“大秦第一粮仓,果然名不虚传……”蒙毅策马上前,由衷地赞美道:“微臣听说都江堰建成前,水旱灾害也连年不断。李太守父子之功,必将光照千秋!”

  蒙毅的话更引起了嬴政对都江堰和李冰父子的牵挂,道了一声:“走吧,咱们快去看都江堰!”便一抖缰绳,催马下山,率队奔上了通往成都的大道。

  自接到丞相吕不韦下达的:秦王一行将来成都考察都江堰,并让他们在离城十里迎接王驾的命令后。巴蜀太守王越除在府门上披红挂彩,派人打扫街道外,还在离城十里的地方,搭起了凉棚,并以三十里为一站,在秦王必经的剑阁到成都一线,派出了心腹差役,使自己对秦王赴成都的进度均有所了解。以免临时措手不及,怠慢了王驾。如此精心安排之后,又心神不宁地等了半月,王驾已至剑阁的消息传了过来……又提心吊胆地苦等两天后,今日一早王驾已离开德阳的消息才终于传过来了……由于早有准备,一得到消息,王越便将郡属文武官员带到离城十里的凉棚内,准备接驾。郡属文武官员中大多未见过秦王,早先的印象只以为他还年少,只知狩猎游乐,朝中事无巨细皆由吕丞相作主,大家都没把他放在心上。吕和到来之后,经他把自考察关中旱情起,至决定亲赴巴蜀考察都江堰的整个过程一说,把郡属文武全吓了个目瞪口呆,无人不竖起大拇指敬佩地连连道“好!”不止!眼看秦王即将到来,大家都把能亲眼目睹这位无冕之王的风采,看作是自己的荣幸,偌大的数间凉棚内,全坐满了前来接驾的巴蜀郡文武官员,连一个告病的也没有。

  与接驾官员在凉蓬中肃然端坐相反,由成都北门到十里凉棚的大道上,却又是一番万民拥塞,摩肩接踵的盛大景况。原来自数日前太守王越命令郡守属官,均在府门上披红挂彩以来,好奇的成都百姓便已猜到,数日内一定有喜事光临,尽管有何“喜事”?又与自己有何关连?大家都不清楚。可天性旷达乐观的成都百姓,仍然乐呵呵的企盼着“喜事”早日来临!当他们看到郡属文武官员都听命列队前往凉棚时,便立即意识到“喜事”就要到来了!再经一些好事者的多方打听,“少年秦王将赴巴蜀考察都江堰”的消息,便不胫而走,一下子在百姓中春风吹绿大地似地传开来了!于是成都百姓便万民空巷地倾城出动,在由城门至凉蓬警界线前的九里之内,形如长廊似地,在军士的吼叫声中列队两边,等侯着秦王的到来。

  嬴政一行从远处鞭马奔来,虽说早已下令让王越在离城十里接驾,可王越一则为保秦王安全,再则以显示自己对朝庭的忠心,将警界军士放至了离城三十里的地方。

  嬴政在远处早已看到执戈肃立于路边的军士,知道离成都已经不远了。可再一想不远也不止十里呀?正踌躇间,只见从列队军士中突然冲出一骑快马,迎着自己跑了过来,马上一员身着戎装的中年将领,在三丈外飞身下马,跪地执军礼禀报:“末将吕和奉吕丞相令,于大王之前先到成都,知会王太守在十里凉棚接驾……”

  嬴政此时才回想起来,离咸阳那天吕不韦曾转身对一戎装将领说了些什么。当时自己也不在意,此时一听,才知道此人就是吕和,是吕不韦让他先来巴蜀知会王越接驾!关于吕和的情况,自己虽不太清楚,但吕旺大伯的形象却一直活跃在自己的心中,于是亲切地问道:“由此去凉棚还有多远?”

  “三十里整!”吕和俯首朗声答道。

  “你快起来带路!”

  吕和道了一声“遵命!”便起身上马,与蒙毅一左一右,陪侍着嬴政向凉棚奔去。

  太守王越,见嬴政率队催马快到近前,便率郡守文武横排于道中,准备恭迎王驾。

  嬴政策马过来,在距王越不到三丈的地方驻足,目光敏锐地盯着跪在前面的王越……

  “臣巴蜀太守王越尊奉吕丞相之命,率郡属官员,离城十里恭迎王驾!”王越言罢,身后的众多郡属官员,齐声拜祝道:“臣等随太守恭迎王驾,祝大王不辞辛劳前来采撷都江堰之花,早结降服关中旱魔之硕果!”

  嬴政看着伏跪在地的巴蜀官员,高兴地道:“众卿平身!”见众人在“谢大王!”的礼敬声中均已起身,除个别大胆官员趁起身之机,窃视了他一眼外,大多官员仍然俯首埋头,不敢有任何失礼之举,便朗声道:“本王常居咸阳,难得有此巴蜀之行;众卿为官一世,也难得与本王有面谈的机缘。这样吧,本王特许众卿可以放胆瞻仰龙颜,看看本王到底是啥模样,将来告老之后,也好向儿孙夸耀一番……”没想到回应的却是一片:“臣等不敢”之声。

  “真不敢吗?啊!”嬴政巡视着众人再道:“本王已经开口,过了此山,再无鸟叫。你们不想看本王,本王还想看你们呢?都抬起头来,让本王好好看看你们……”一句话立即引来巴蜀官员的一片笑声,气氛马上轻松了许多。太守王越举头笑道:“臣等均想瞻仰龙颜,只是……”

  “只是什么?只是怕本王也看到你们,是吗?”嬴政言罢,又轰然响起了一阵轻快的笑声。

  笑声中,嬴政再道:“本王是想多看众卿两眼,是你们每年都为秦国交纳无数的粮食,是你们把川西建成了天府之国……”

  王越急忙躬身道:“这些都是先王之功是惠文王夺得了巴蜀之地,是昭襄王派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成都才有今天!”

  “本王今天正是为都江堰而来。王越领旨!”嬴政端坐马上,肃然地盯着王越:“本王此次亲临巴蜀,既要看看你治下的成都,更要好好看看都江堰何以使川西平原,变为天下粮仓!”

  王越恭敬地对嬴政深深一揖:“臣遵旨!”

  虽然吕和到成都后,已按吕不韦的指令,将秦王赢政赴成都考察都江堰一事,知会了巴蜀太守王越,让他作好接待。王越也早已考虑了一个方案,并认为已十分稳妥。可今日一见,想到嬴政不但年少英俊,气宇轩昂,确有王者风范;更感到王驾不顾山关险阻,亲临都江堰考察,万一自己思虑不慎,回询有失,使嬴政生气,必将影响自己的前程。于是他便找来心腹幕僚,连夜再次筹谋一番,直到鸡叫头遍,认为已无不妥才各自歇息。

  第二天一早,王越便陪同嬴政前往位于成都西北约二百里的因有都江堰而得名的灌县(今之都江堰市)。到灌县后,也不先去看都江堰实体,而是将秦王一行引到能居高远眺川西平原及都江堰全景的李冰庙前。

  站在李冰庙平台的栏杆前,王越指点着对嬴政禀报道:“岷江上游支流甚多,水源极其充沛。可数千年来,岷江水一直沿老河道绕川西平原而去,这与泾河水绕关中平原而去极其相似,至使川西官民望水兴叹,无奈之至……”

  嬴政随王越所指方向望去,果见青山苍翠欲滴,岷江水冲破山峡阻拦,汹涌澎湃地奔来眼底。岷江水源丰富,令人着实可喜。特别对王越所言“数千年来,岷江水一直绕川西平原而去,这与泾河水绕关中而去极其相似,”更是痛惜不已

  “一旦山洪爆发,泥沙俱下,岷江又对邻近区域造成重大灾害……”王越的声音仍在继续着:“为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害,川西农人年年都要宰杀牲畜,祭奠河神,可灾害仍然连年不断……”

  嬴政沉痛地听着王越的讲述,内心不断地翻腾着——关中灾民不也是这样吗?

  王越的声调突然变得激昂了:“大王先祖昭襄王二十六年,亲临巴蜀考察之后……”

  “先祖昭王也来过巴蜀!”嬴政惊诧地转脸问道。

  “不但来过,而且一住长达三月之久!”王越点头着道:“昭王经过反复查看岷江水情,及川西地势,下令让李冰太守整治河道,修堰拦水。李太守率川西民众几经失败,历时十年,终于建成以‘分水鱼嘴’,及‘宝瓶口’为主的渠道工程,随后又修建了宠大的内渠系统,川西平原至此才变成水旱从人,年年丰收的天府之国……”

  “如此说来‘分水鱼嘴’,及‘宝瓶口’是都江堰成功的关键!”

  “确如大王所言‘分水鱼嘴’和‘宝瓶口’,是都江堰成功的关键。一项水利工程只要关键技术成功,其它的都好办……”

  嬴政目光深邃地“好”了一声。充满信心地默然片刻,转脸盯着王越:“爱卿把‘鱼嘴’如何分水?‘宝瓶口’如何输水,给本王再说一遍。”

  王越指点着道:“‘分水鱼嘴’位于岷江河心稍稍偏南。为达分水目的。李太守以‘鱼嘴’分流之法,在河中顺流抛填装有石块的长形竹篓数万个之多,并使其整体形如侧放之鱼状,即下腹稍宽,以防水流冲击,上为鱼脊以利分水顺畅;其前端尖突,形如‘鱼嘴’,岷江水经此‘鱼嘴’被分为外江和内江;为将内江水从渠道引入川西平原,李太守还带领农人,横向开通了玉叠山……”王越比划着再道:“这是使岷江水流入川西平原困难最大的关键工程。此口不开,岷江水仍然对川西无益。李太守将其命名为‘宝瓶口’,‘宝瓶’二字蕴意之深,形象之美,令人叹服。太守之功,善莫大焉!”

  嬴政及侍立身旁的蒙毅,都被王太守的讲述,深深地感动了。默然有顷,王越激昂地再道:“‘宝瓶口’开通后,岷江水驯服地在‘鱼嘴’前,被分流为二,内江部分经‘宝瓶口’沿渠道流入川西平原……都江堰不仅对川西平原,乃至平原以下的广袤地区,都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不朽业绩。臣敢断言;巧夺天工的都江堰,将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川西农人为纪念李冰父子,在此处修建了李冰。如今再没有人去祭奠河神了……”

  嬴政极目自都江堰始,逐步向远处的川西平原望去——数十万顷碧绿的良田,一望无际地奔来眼底,不由深沉地感慨道:“都江堰名不虚传,李冰之功,善莫大焉!”

  王越未听清嬴政所言何事,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胆怯地躬身道:“请大王示下,微臣是否说错了什么?”

  嬴政旷达地忡憬着道:“没错,爱卿讲得很好!本王也要在关中建一个,能与天地共存的‘天府之国’,”转对蒙毅问道:“爱卿以为李斯、蒙恬,能把郑国‘请’到咸阳去吗?”

  “请很难办,捆没问题。”

  嬴政诡谲地一笑道:“那也不是‘请’吗?”

  蒙毅会意地大笑后道:“巴蜀之行,因山高路远而多耗时日,待大王转回咸阳,郑国想必已‘请’到多日了。”

  嬴政高兴地点头着转身对王越道:“还是由爱卿带路,咱们先到庙里看看,然后再去都江堰……本王还要好好地看看川西平原呢?”

  李冰庙内香火鼎盛,善男信女叩拜不绝。

  嬴政随王越来至雕塑有被巴蜀农人称之为治水之“王”的李冰父子像前,只见李冰坐于一石块上,展视着手中的绢图,对修堰早已成竹在胸,极其自信;其子李阳手握锄镐,英姿勃勃地目视前方,随时准备投入修堰工程。栩栩如生的巨型雕塑,生动地刻划出其父子二人,似乎至今仍在关注着他们为之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都江堰,观之令人崇敬不已!

  亲赴都江堰考察之后,嬴政满怀在关中建大秦第二粮仓的豪情,回到了咸阳。他不顾长途骑行的乏累,第二天一早便临朝主政,把沿途经过和在成都的所见所闻,向满朝文武叙述了一遍。当讲到李冰父子赴成都攀越剑阁之险后的艰辛和评价,以及先祖昭襄王亲赴成都考察三月方回,李冰父子率成都农人以‘鱼嘴’分水,以‘宝瓶口’引水,十年建成都江堰……后。满怀激情的表示:“只要能将泾河之水引入关中,关中沃野必为大秦的第二粮仓。关中必然能成继成都之后的又一个天府之国……”出乎意外的是,满朝文武在听他的讲话中,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复杂——时而深受鼓舞,极为亢奋;有时又似有难言之隐,情绪极为低落……正纳闷间,吕不韦出班向他禀报道:“臣等自大王离咸阳后,第三天便去了仲山,对泾河水况和沿线情况再次作了调查,并再次认定只要建好水渠,从泾河引水灌溉关中是完全可行的,当前的关键是李斯和蒙恬未能将郑国‘请’来,大秦仍缺水工……”

  一听未将郑国‘请’来,嬴政终于明白了,众臣对修渠情绪低落的问题所在。他隐含怒意地把目光在李斯和蒙恬身上,巡视片刻后,沉声道:“离咸阳前本王安排了三件大事,其中两件已有实效,郑国为何未能‘请’来?!”

  “臣等在韩国经二十余日跟踪考察”李斯、蒙恬俯首奏道:“要将郑国强行捆缚入秦不成问题,难的是韩王若知此事,必然牵怒于郑国的妻儿老小,如此不明不白地反受牵害,郑先生能不生气吗?所以将郑先生捆缚入秦不仅于我无益,反会使他因牵挂家人而仇秦恨秦,臣等只好空手而回,向大王请罪!”

  嬴政语塞半晌,缓声道:“那该怎么办?难道引泾水入关中仍只限于空谈,让关中三年两旱长期如此吗?”李斯叩首再道:“臣等认为只有采取‘明礼暗兵’双管齐下之法,伺机进行,此事方能结出善果。”

  “何为‘明礼暗兵’之法,本王要听实质!”

  “第一,首先臣愿为特使,持国书面见韩王,许以献城割地借用郑国;与此同时,由蒙恬将军多带校尉,乔装打扮潜入韩国。第二,若韩王执意不许借用郑国,臣等即设法强行将郑国全家搬离韩国;第三,请大王屯兵边界,万一韩王发觉派兵追杀,就请大王冲关接应。总之只有郑国举家入秦,郑水工才能安心,以后的事也才好办。”

  随着李斯情理通达的禀报,众臣虽俯首殿中,却又都举目窃视。见嬴政高踞王位,脸色已缓和了许多,悬着的心才又放了下来。当李斯说道:“总之,只有郑国全家入秦,郑水工才能安心,以后的事也才好办。”时,他们看出嬴政简直已经坐不住了。

  听完李斯滴水不漏地道出“明礼暗兵”,双管齐下之法的全盘计划,嬴政也已感到非如此不能让郑国安心。如果郑国不能潜心投入,即使数年之后,渠虽成而不能灌溉,那还了得!同时他还从李斯“仅郑国入秦,韩王必然牵怒于郑国家小”的话语中,悟出郑国全家入秦,其家小不也是一质吗?!同时还进而想到:如若善待郑国及其家人呢?郑国不也会感激地办好修渠之事吗?……就在这短暂的瞬间里,嬴政在脑海中飞快地盘算着,让郑国举家搬迁入秦的风险和得失。同时从此一事例中,他更看出了李斯的才干,和对秦国的忠心……以及自己的不足!

  满殿文武先前见嬴政脸色已有所缓和,全都以为风雨已经过去,不料见他默然半晌,一言不发,猜不透他在想些什么?又把心提了起来……正踌躇间,嬴政终于发话了……

  嬴政经反复思量认定让郑国举家入秦,对修渠有百利而无一害,天大的风险都值得去冒,并且一定要成功!于是既欣慰未蛮撞行动,又感到几乎错怪了李斯和蒙恬,于是自嘲地笑道:“如此说来,是本王操之过急,错怪二卿了。”

  李斯和蒙恬深深地一揖道:“不,是臣等未将实情及时向大王通禀……”

  韩都新郑。

  近年来因无战乱,加之地属王都,因而街市繁华,吆喝不绝,一片热闹景象。

  王宫后殿中,众多舞女和着节拍,翩翩起舞;乐师们尽心吹弹,各显技艺。殿中全是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而观舞者仅韩王及其后宫二妃。韩王双手搭在二妃肩上,饮酒吃菜全由二妃侍奉……与其说是观舞,还不如说在和二妃调笑!

  丞相孟尧匆匆走来,跪禀道:“臣孟尧叩见大王!”

  韩王面色一凛:“不是说寡人今日不朝吗?怎么又来啦!”没好气地挥手道:“你们下去吧。”见孟尧不急于开口,待乐师舞女退去后,不屑地抬眼问道:“什么事这样急,非此时说不可……”

  孟尧叩首再道:“大王已十日不朝……”

  “秦国连年大旱,吕不韦终日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其它。本王趁此天赐良机,喘口气不行吗?啊!”

  “秦使李斯已到我国五天,大王再不接见,他就整日坐在微臣府中。如此冷漠秦国使臣……”

  “两国眼下无事,他来干什么?探到点风声了吗?”

  “据探报,秦国为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大旱,吕不韦已计划引泾河水入关中,再汇入洛水……”

  韩王闻言猛然一怔,不待孟尧说完,随即昂首大笑道:“引泾水入关中,要不是痴人说梦,也是异想天开,那可能吗?”孟尧恳切地:“据微臣所知,泾水地势高于洛水,虽有仲山阻挡,只要水工得当,不惧投入,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听说为使关中建成秦国的第二粮仓,嬴政还考察了都江堰……”

  韩王不以为然地撇嘴一笑:“打通仲山,筑坝拦水,那该是多少年后的事,这对我们韩国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

  “是大好事也是大坏事!”孟尧双目如炬,直盯韩王:“不管多少年,总有建成之日。一旦引水成功,关中必然会变成秦国的第二粮仓,届时我国首当其冲,势必被强秦所灭……”

  韩王两手一摊,无奈地叹道:“那有什么办法……”

  孟尧决然地挥手着道了一句:“有办法?”盯着不解其意的韩王再道:“臣有一‘疲秦’之计,让秦国修渠数年,而功亏一篑!”

  韩王意外地“哦!”了一声,关切地趋身问道:“爱卿有何妙计,可‘疲秦’于修渠……”

  “微臣琢磨李斯此次出使我国,是专为借用我国水工郑国而来,臣请大王恩准此事,让郑国赴秦为其修渠……”

  “不行,不行!”韩王连连摇手着道:“寡人以为爱卿有何妙计可以‘疲秦’。若让郑国为其修渠,岂不是为虎添翼,让暴秦早灭韩国,哪里还谈得上是‘疲秦’之计!”

  “此计之妙”孟尧诡谲地晃脑着道:“全在于郑国为其所修之渠是一条死渠!水渠完工之日,也就是它报废之时。泾水根本流不到关中!届时吕不韦将望渠兴叹,叫苦不迭。若要重修,又需数年!”

  韩王终于恍然明白,孟尧所言的‘疲秦’之计的要害,是不动声色地让郑国为其修一条废渠!不由兴奋地连连叫“好!”着道:“爱卿此‘疲秦’之计,看似简单,却极为歹毒!以此计‘疲秦’实为本王除了心中的一口恶气!”思忖着忽又转态道:“郑国为人倔犟,所经手工程皆求尽善尽美,他会应允以错误的设计,去坑蒙秦国吗?”

  “郑国全家都在韩国”孟尧双目生辉,极有把握地:“只要以其妻及二子为质,不怕郑国不依计而行!此事交由微臣去办,定可万无一失!”

  韩王这才把心放了下来:“那好。明日早朝本王就接见李斯,然后送郑国赴秦修渠——为秦国修一条举世无双的死渠!”言毕昂首一阵大笑后,见孟尧已经离去。拍掌着对重又上场的乐师和舞姬们道:“本王数年来,从没有现在这样高兴过,你们可得为本王奏最美的乐曲,跳最美的舞蹈,为本王助兴!”

  须臾,殿内重又霓裳飘动,倩影婆娑;仙乐袅袅,不绝于耳。

  韩王象什么也没发生过似地,完全沉浸在美妙的舞乐之中。他既为优美的乐曲,也为设想好了的妙计陶醉了。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悲歌》第 十二 章
长篇历史小说《大秦悲歌》第 十二 章

  斩嫪康嬴政惩恶徒  平反叛嬴蟜初率兵

  话说郑国回到咸阳后,百官为祝贺其举家乔迁入秦,夫妻团聚,都陆续前来送礼祝贺。嬴政也通达地下旨:罢朝三日,让百官自由三天。如此一来,郑国府中更是成了比赶集还要热闹,比看戏还要拥挤的地方。三天过后,郑国因惦记工地上既繁杂、又关键的大坝工程,第四天一早便将家事撂给夫人,让侯振派兵护卫着上工地去了。

  按秦国体制,重臣遵奉王命外出办差,离京都咸阳前都得亲往王宫,向秦王陛辞。一则让秦王知道他要走了,再则还想知道,秦王是否还有新的旨意!可郑国一来因工地离咸阳不太远,二来更因在朝中没事,所以他说走就走,连个招呼都没打。更何况在韩国的二十余年间,韩王连一次都没召见过他,有事全由丞相安排。他更是养成了终日忙于修渠,很少回朝更不需去“陛辞”的习惯。

  三日后早朝,当赢政从蒙毅口中知道郑国已赴工地的消息后,不由深情地点头着轻“唔”了一声,表示他已经知道了。由于把解决关中大旱的希望全放在郑国身上,而郑国又是如此地敬业,他对郑国的敬佩也就可想而知了。

  罢朝后,赢政得知王后紫娟带扶苏在御花园中游乐,便兴冲冲地率侍卫向御花园走去。陪侍紫娟王后的侍女见嬴政走来,急忙向紫娟禀报:“禀王后,大王来啦。”

  紫娟也听到了脚步声,刚转过身来,见嬴政已来到身边,急忙敛容施礼道:“臣妾拜见大王。”

  “爱妃平身。”赢政欣然地一笑:“本王听说爱妃带着扶苏在园内玩耍,下朝后就忙着来陪爱妃了。”

  “今日大王面有喜色,不知何事如此高兴?”

  “郑先生仅在家休息了三天,今日一早,就忙着上工地去了。郑先生如此倾心于秦,工地绝无大错,本王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此事难道不值得高兴吗?”

  “臣妾祝大王迎接郑夫人成功!郑夫人不来,臣妾也担心万一工地出错,数年之后,大王无法向宗庙长老和王亲重臣交待……”

  “爱妃现在放心了吗?”赢政十分得意地昂首问道。不料,紫娟王后却诡谲地晃脑着道了一句:“不放心!”

  赢政一怔:“怎么,爱妃还不放心?”

  紫娟王后见嬴政一脸讶然之态,终于大笑着道:“臣妾说‘不放心’,就是放心!”

  “好你个紫娟!”赢政终于大彻大悟地笑道:“竟敢以反话取笑本王……”伸手去抱紫娟,王后早已笑弯了腰,被赢政轻易地揽在怀中,仍在大笑不已。众侍女见状,知趣地抱着扶苏避到一边去了。

  乐了一会儿,紫娟爱抚地盯着赢政:“好啦,该办正事了。”赢政拥抱着紫娟,亲吻了她一下:“再玩一会,赵高还没来呢!”紫娟以目示意,要赢政往脚下看——

  赢政偏头一看,见赵高早已伏跪于足前,猛然松开紫娟,愤然地指点着斥责道:“好你个赵高,怎么象鬼似的,竟敢入园也不禀报?”

  “小人已经禀报,是大王未曾听见……”

  “未曾听见!你不会大点声吗?啊!”

  “声大了小人怕惊吓着王后……”

  “赵高你起来吧”紫娟王后伸手扯了赢政一下,意在让他息怒,随后一起步入亭内。

  嬴政坐于石案旁,气欲未消地盯着赵高:“现在你总可以大点声了吧!别再跟蚊子似地嗡嗡了半天,说了也等于没说。”

  赵高小心地道了一声:“是!”

  “是就快说!”赢政瞪眼吼道。

  赵高又“是!”了一声,嗫嚅着道:“眼下小人知道的大事……第一件,华阳太后找吕丞相商定,已将公子赢蟜收入军中,分配在樊于期将军帐中任都尉之职……”

  嬴政听罢,不解地盯着紫娟道:“自王祖殡天以来,太王太后霜居华阳宫已十年有余。蟜弟在她身边尚且有所寄托,怎么会让蟜弟去从军呢?”不待紫娟开口,赵高已乖巧地回应道:“华阳太后说,秦室子弟无军功不能晋爵。让公子赢蟜从军是要让他去阵前杀敌,以补军功,才对得起早逝的兰妃王妃。吕丞相几经考虑,后来也同意了……”

  紫娟边听边颔首道:“太王太后为蟜弟深谋远虑,实在难得……”不料赵高却抬眼望着她道了一声:“不过……”显然赵高对她的话,另有看法……

  “不过什么?”嬴政插话问道。

  “……子傒生前与樊将军来往密切,”赵高尽显忠诚地盯着赢政:“樊将军一次醉后失言,说自大王先祖至今,秦国对他不公。他身经百战,屡建战功,至今只是一员裨将!太王太后对大王也时有怨言,小人怕公子嬴蟜年轻,受樊于期利用,给大王添乱!”

  紫娟听罢,不由暗吃一惊,大婚入秦以来,她还是第一次听说樊于期怨气如此之大!刚想再问什么,嬴政已在她的前面晃脑着道:“樊于期时有不满,太王太后对本王也有偏见,但蟜弟与本王有手足之情,绝不会受樊于期利用……”

  紫娟机敏地敛目有顷,乜斜着看了一眼嬴政:“这件事可大可小,不得不防!”言毕盯着赵高:“告诉你的眼线,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不论好坏三五天必须报一次。”

  对紫娟的安排,嬴政不以为然地皱了一下眉头,转题问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