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据点短期内迅速繁荣起来,给葡萄牙和荷兰带来了大量的税收。

不过,好景不长,数年之后,孟买港落成,迅速成了印度洋西部的转运中心,大批的财货和人流纷纷汇集至孟买。果阿、柯钦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萧条之中。

大明商人进取心十足,繆力在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大食和奥斯曼突厥地区拓展,扩大贸易范围。这些有利条件,促使孟买的货物转运量超过淡马锡,并最终成了大明在海外最重要的据点。

后来,孟买当局凭借强大的实力,挑拨当地土邦与葡萄牙、荷兰的关系,葡萄牙和荷兰最终无法忍受入不敷出的局面,彻底退出了印度。

如加尔各答、果阿、柯钦之类的据??的据点,最终由大明接管。

数十年之后,莫卧儿帝国内乱,国内分裂成诸多小势力。孟买当局秉着一个分裂的印度才是好印度的原则,促使印度半岛上成立了诸多小国家。

印度,依然是地理概念,以后永远只是地理概念。

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谈。

且说林纯鸿见印度西海岸大局已定,率领一帮文武,踏上了返程。

行至广州时,海事都督府都督张兆并未留在广州,而是随同林纯鸿一同北上。

按说,林纯鸿带着张兆一同下南洋,该吩咐的事、该说的话应该早已说完,为何还要带着张兆北上?

此举透露出的信息显然不同寻常,荆州高层不免疑疑惑惑,猜测林纯鸿的用意。

猜来猜去,更加坚定了当初的猜测:林纯鸿有可能对高层来一次大规模调动。

果不其然,林纯鸿还在半路上,就命令各路总督返回荆州,令张道涵准备召开阁幕属扩大会议。

待到林纯鸿一行抵达荆州,立即宣布召开阁幕属扩大会议。

扩大会议直直商议了十数天,林纯鸿签署了一系列命令:

将马尼拉、淡马锡、巴达维亚、达古潘的名字分别改为宋州、星州、椰州、碧瑶,并对四城进行改制,建立府县制,成立宋州、星州、椰州及碧瑶四府,由海事都督府直辖。

将原海事都督府的军事功能剥离,成立新的海事都督府,治所星州,除了直辖新成立的四府外,还负责管理南洋、西洋、大西洋所有据点及领土的民政事务。

最让外界吃惊的是,林纯鸿居然任命朱之瑜为海事都督府都督。

朱之瑜乃标准的儒生,除了上次跟随林纯鸿南巡外,从未离开过大陆,这次居然一下子跑到了天涯海角,担任劳什子的海事都督府都督。

难道朱之瑜失宠了?还是林纯鸿希望朱之瑜到天涯海角传播华夏文明?

除了参加阁幕属扩大会议的重臣外,谁也不知道原因。

同时,林纯鸿还发布命令,海事都督府下,设立南洋总督府及孟买总督府。

南洋总督府,治所坤甸,负责吕宋、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诸多岛屿之民政。

彭新就任第677章中在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张兆返回荆州、张杰夫至监察府任职等变动上。

张杰夫在林纯鸿身边呆了将近七年,如果这样还不算心腹,恐怕天下任何人都找不到一个心腹了。张杰夫掌管大理司,主管天下刑案,如果林纯鸿没有兴大狱、整肃官场的意思,恐怕连街头的老太太都不相信。

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荆州城内,暴风雨即将来临。未来几年,到底谁会倒霉,谁也不知道。

至于张兆,作为林纯鸿的第一个封疆大吏,权力大得没边,行政、军事一手抓,几乎掌握着和大明差不多的疆域。

林纯鸿令张兆返回荆州,难道担心张兆坐大,威胁荆州的权威?

还是林纯鸿担心周望把持都督府,造成所谓的外戚干政的威胁?

与或两者皆有之?

朱之瑜就任海事都督府都督,大明才智之士迅速将这件事与另外两件事联系在一起。

一是林纯鸿若干年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大明内阁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内阁首辅基本都来源于翰林院,地方官无一例成为内阁首辅。事实确实如此,凡是金銮殿登科后,若被任命为地方官,则表明这辈子担任内阁首辅无望。

林纯鸿认为,连地方行政首脑都未担任过,如何执掌庞大的大明?

朱之瑜从未担任过地方行政首脑,这次远赴天涯海角,是否有积累资历的意思?

二是张道涵已经将近七十岁。七十岁对于大明朝廷官员而言,并不算老,还属于当任之年。但是,荆州高层的工作压力比朝廷大得多,不仅需要应付堆积如山的案牍,还需要经常深入地方查探民情,七十岁已经显得有点老。

即便张道涵精力再旺盛,最多干到七十五岁,五年之后,中书府令由谁接任?

细究荆州中书府各高官,除了朱之瑜、郭铭彦,还有谁有傲人的经历和崇高的声望?

也就是说,将来的中书府令不是朱之瑜就是郭铭彦。林纯鸿究竟会从两人中挑选哪个,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当各路人马纷纷猜测荆州官场变动对自己的利弊时,林纯鸿似乎有意淡化官场轮调的冲击,在大明掀起了一股更大的风浪。

第681章 恩科取士

“交趾、广南之土地、山林、矿藏,皆属大明皇帝,所有良田,唯有对大明皇帝忠心之人,才有资格耕种……”

大明皇宫内,朱由检正在读奏章,他觉得这句话非常顺眼,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句话,来源于马世奇、钱祚徵的联名奏章。

早在交趾、广南平叛令下达之前,林纯鸿在朝廷备案,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后来,马世奇、钱祚徵被林纯鸿任命为交趾、广南布政使,由杨一仁上奏朱由检,建议朝廷认可。

朱由检犹豫不决,后在杨嗣昌的力劝之下,终于追认。

既然马世奇、钱祚徵是朝廷任命的布政使,当然有了上奏之权。奉林纯鸿之命,马世奇、钱祚徵将征服、治理交趾、广南的方略,实施过程一一上奏,供皇帝陛下阅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朱由检读着奏章,忽然想起了这句话,觉得林纯鸿对交趾、广南的治理,可列为践行这句话最经典的实例。

不过,当朱由检继续往下读,却变了脸色,马世奇、钱祚徵建议,今年由礼部在交趾、广南特设恩科,收取交趾、广南士子之心。

马世奇、钱祚徵还建议,交趾、广南士子中举或中进士后,可至大明任何一处任职,一应待遇皆如大明人。

加恩科,接纳交趾、广南士子,这些都不是问题,朱由检也想收交趾、广南士子的心,毕竟,交趾、广南名誉上还是属于他嘛。

朱由检所不解的是,林纯鸿早已将大明的官制破坏得不成模样,为什么忽然又想起了科举这条路?

在大明登科,对交趾、广南士子而言,固然是几辈子的荣耀,可这份荣耀哪里比得上在交趾、广南或者荆州控制范围内掌握权力?

朱由检想不通,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内阁,让内阁票拟,希望杨嗣昌能琢磨明白林纯鸿的目的。

杨嗣昌并未立即票拟,反而票拟了一份命令,要求交趾、广南布政使提供户口、土地统计数字,并如同广西一般向朝廷纳税。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林纯鸿打着皇帝陛下的旗号出兵,又宣称,土地都属于皇帝陛下。既然是皇帝陛下的,那总该纳税吧?

朱由检收到这份票拟后,一眼就看出杨嗣昌想与林纯鸿做交换,以纳税换取朝廷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

朱由检大惊,立即将杨嗣昌唤来,说道:“开科取士,乃朝廷大典,此事宜早做决定。至于纳税,现在不急着做决定。”

朱由检出于皇帝的脸面,将话说得隐晦,无非表明,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林纯鸿有向朝廷靠拢的迹象,不必为了一年几十万圆又起纷争。

杨嗣昌心里明白,断然道:“一码事归一码?一码事,交趾、广南的税一定要缴,往后,吕宋、爪哇的税也要缴。”

交趾?广南?吕宋?爪哇?

朱由检被杨嗣昌的强硬弄得一愣一愣的,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杨嗣昌接着说道:“户部下设理商司,架构基本完成,各使司、各府、各县,都设立了理商相关机构,既然已经详细登记大明各地工坊及商户,就应该按照登记征收商税,不如赋予理商司征收商税之权。”

这话说得更加不靠谱,朝廷要是能把长江以南的税收收上来,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不过,正是由于这等不靠谱的话,最终让朱由检明白:既然林纯鸿繆力侵蚀大明中枢的权力,与其被动地等待,还不如主动出击,将朝廷改造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朝廷,最终融合荆州团体。

朱由检也琢磨过,自从他登基以来,看起来权力很大,凡事一言而决,事实上,留在他手头的权力小得很。任何圣旨,只要群臣们不认可,就绝对出不了宫城,最终成为一纸虚文。

若是群臣们能把事情做好,朱由检倒也忍了,从隆庆、万历到天启,先辈们都如此,没什么稀奇的。最让他受不了的是,这帮混蛋居然将大明整得一团糟,成天内乱、外敌入侵,好不容易内乱、外敌入侵没了,最终又弄出了林纯鸿这个怪物。

倒是周边的内侍好用,凡事都听他的。不过,群臣们对天启年间的事情记忆犹新,拼命压制内侍。而且内侍行事名不正言不顺,所能获得的权力也极为有限。

与其看着这帮混蛋败坏大明江山,还不如把荆州团体引入朝廷。虽然他的权力会变得更小,但至少还能把大明江山治理得花团锦簇。

群臣们混蛋时,朱由检总会冒出这种想法。不过也就是想一想罢了,若真将林纯鸿引入朝廷,朱由检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大明朝廷的存亡都没有信心。

最终,朱由检点头,对杨嗣昌说道:“理商司的事先放一放,其余的,都按你说的办!”

……

朝廷准备在交趾、广南征税的消息传至林纯鸿耳朵后,林纯鸿对杨嗣昌趁火打劫的做法相当鄙夷,对左右说道:“杨嗣昌想拿科举开刀,自己胆子小,不敢做。轮到我们想开刀时,他倒好像很不情愿似的,还想着谋取好处,虚伪!鼠目寸光!”

张道涵说道:“虚伪和鼠目寸光倒谈不上,杨嗣昌心里没底,才是真的。”

这话说得客观,林纯鸿不得不承认张道涵说得对,点头道:“确实,杨嗣昌不知道我们想把科举往哪个方向改,自然无法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态度骑墙,也属平常。”

事实上,林纯鸿令马世奇、钱祚徵提出朝廷特为交趾开恩科,固然有收交趾士子之心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林纯鸿想对朝廷抡才大典乃至官制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最终稳定官制摸索经验。

朝廷从未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也就是说,交趾不存在科举的既得利益集团,无论林纯鸿怎么折腾,都不会引起巨大的反弹。

至于交趾、广南小朝廷以往折腾的科举取士,林纯鸿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毕竟,这帮人不是成了刀下亡魂,就是心灰意懒返回山野,或者在荆州悠哉度日。

杨嗣昌一眼看出了林纯鸿的用意,自然没有阻扰的意思。不阻扰,并不代表杨嗣昌不会趁机从中捞取好处。

对林纯鸿而言,摸索官制,其重要性远远高于每年几十万的税收。杨嗣昌摸准了林纯鸿的目的,方才肆无忌惮地讨要好处。

摸索官制与几十万圆的税收,孰轻孰重,阁幕使们分得门清,虽然他们心里有点疙瘩,还是一致同意,每年按照老规矩,将交趾、广南税收的一部分缴纳给朝廷。

崇祯十四年七月中旬,交趾、广南税收账目送至户部,陈奇瑜令人核实后,最终确认两省夏税税额总计三十八万圆左右。

户部签署文书后,仅仅过了一日,三十八万圆就由广南、交趾布政使司在邦泰钱庄设立的户头划账至户部在源丰钱庄开设的户头。

自大明银行成立后,荆州方面就督促商家、行政机构设立对公户头,便于彼此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查账。这股风一直刮到了朝廷。

杨嗣昌、陈奇瑜皆是一时之俊杰,一眼看出了此举的好处,奏请朱由检后,命令各部门在源丰钱庄开设了户头,并宣告天下,接受各省各地利用划账缴税。

以往耗费巨量人力和物力的起运,最终寿终正寝,变成了简单的划账。

不过,此举并未带来任何赞誉,反而怨声载道。对公户头的设立,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欲望,没有怨气,显然不可能。

崇祯十四年八月初,朱由检下旨,在交趾、广南设立恩科,并派礼部尚书林欲楫至交趾、广南,监督两省的科举考试。

堂堂礼部尚书,居然不避海上风波,千里迢迢地跑到偏远之地监督科举考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过,自朱由检登基以来,发生了太多惊世骇俗的事情,这点小事,并不算什么。

林纯鸿这边的规格丝毫不亚于朝廷,令尚在南下途中的朱之瑜暂时先不赴任,立即赶赴交州,组建督导小组,全权组织两省的恩科取士。

火药味渐浓,一场争斗在所难免。

这仅仅只是序幕,当朝廷在交趾、广南开设恩科的消息在各大报纸登载后,一时之间,大明上下沸沸扬扬,说什么的都有。

不过,颇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的有识之士都一致认为:交趾、广南的恩科取士关系到大明未来科举考试的走向,是维持旧制,还是由林纯鸿折腾出一套面目全非的规矩,都由这次恩科取士决定!

于是,各路人马再也坐不住,开始行动起来。

黄宗羲、顾炎武组织了大批光禄士,打着顾问的旗号,义无反顾地从上海坐船至交州。

东林党、复社当然不会落在后面,瞿式耜、堵胤锡、张溥、张采亲自出马,也从上海登上了海舟,不避风浪,前往交州。

交州偏远之地,居然破天荒地聚集了这么多华夏精英,可谓空前绝后。

交州城,已经不仅仅是火药味渐浓了,而是在全城撒满了火药,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足以燃起滔天大火!

第682章 交趾风云

短短两个月内,朱之瑜再一次踏上了交趾的土地。

马世奇、钱祚徵正汇集在交州,商议交趾、广南两省恩科取士的方案,当两人接到朱之瑜欲至交州的消息后,先是愕然,继而大喜,这个月来绷紧的弦终于松弛下来。

待到朱之瑜进入交州城,马世奇不无抱怨地说道:“交趾、广南恩科取士,牵扯甚广,关系到科举革新,甚至关系到大明的长治久安。仅靠属下与钱大使,如何能担起此等重任?朱幕使来得正好,属下和钱大使可以偷偷懒了。”

朱之瑜哼了一声,斥责道:“汝等作此想法,可算没有明白江陵侯的用意。江陵侯费尽心思,为交趾、广南争取了恩科取士,无非想借着两地偏远、与士林牵扯不大的优势,闯出科举取士的新路。江陵侯上次南巡交州、金兰,这话已经说得非常明白了,要汝等二人不怕犯错,尽一切努力去试,为何到头来,汝等倒生出畏难之心?”

“朱幕使教训得对,属下知错了!”一席话,说得马世奇、钱祚徵羞愧难当,满脸涨得通红。

朱之瑜也不去管两人的感受,径直说道:“试错,虽然有成本,但对于交趾和广南而言,并非不可忍受,这是江陵侯的本意。可是,现在情势有变,想照着试错的老路走下去,可能行不通了。”

马世奇、钱祚徵大惊,问道:“莫非京师有变?”

朱之瑜点头道:“确实。杨嗣昌奸猾,故意把恩科取士搞得满城风雨。南雷先生、亭林先生、东林党、复社都在往交州赶,非常复杂。接下来如何做,江陵侯已经有了大致方略,不过方略如何实施,我等三人还得细细琢磨。”

……

接下来十数日,各路人马陆续抵达交州,交州一下子成了全大明关注的焦点。

朝廷高层官员、大明最具实权人物之一、超重量级大儒陆续抵达交趾,普通交趾人当然茫然不知。

他们只知道,交趾大街上突然出现了许多四轮马车,四轮马车里坐着的人一看就不一般,有的温文尔雅,有的肃穆清冷、不怒自威。

这些都还算了,交州城内来什么人,不关小百姓什么事。但是,与他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是,交州城内的酒店、客栈处处爆满,一房难求。顺带着,城内的生意也好了不少,总有一帮操着大明官话的人,四处寻找具有交州特色的小吃、工艺品。

最让交趾人感到吃惊的是,城内忽然突然冒出了无数被称作“报纸”的纸张。报纸制作精美,写满了汉字。

听识字的老爷说,报纸有好多种,有交州时报、有时闻录、有交州商报……

于是,茶馆里兴起了一项新业务,由说书先生读报。

交趾老百姓在想什么,朱之瑜、林欲楫当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当林欲楫抵达交州后,朱之瑜与林欲楫之间发生了第一次交锋。

林欲楫,泉州人,第一次参加乡试,就中了解元,万历三十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可以说,林欲楫就是现行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林欲楫根本看不起仅仅只是贡生出身的朱之瑜,心里又对他心目中的乱成贼子充满了怨气,见到朱之瑜后,语气颇为不善地说道:“按照惯例,皇上恩准交趾、广南两省恩科取士,需由布政使司群官组织。汝身无官职,为何却大喇喇地身居两位大使之前?”

林欲楫明知故问,显然抱着抢占先机、打击荆州士气的目的。朱之瑜掌管荆州职官司多年,与无数奸猾的官员打过交道,此等小伎俩,放在他眼里,显然不值一谈。

林欲楫开口之前,朱之瑜还有点担心他难以应付,现在见他只有这么点斤两,反倒放下心来。朱之瑜微笑道:“奉江陵侯之命,本人忝任辛巳恩科督导,并署理海事诸务。”

林欲楫张口结舌,面色微红。朱之瑜坦言得到了江陵侯的授权,他若要继续驳难,必须从江陵侯的命令是否合法入手。这年头,若江陵侯的命令是否合法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哪里还有这么多麻烦事?

前面有座山,林欲楫翻不过去,只能绕道而行:“本官奉皇上之命,至交州督导辛巳恩科。临走之前,皇上已经吩咐,自隋唐以来,开科取士早已有惯例,交趾、广南民情虽与中原有所不同,但不宜对惯例做过多修改,大体上还是按照往常的习惯来。”

说完之后,林欲楫笑眯眯地看着朱之瑜三人,心里却冷哼了一声:江陵侯不是一直打着皇上的旗号吗,现在我倒要看看,你们敢不敢抗旨。

朱之瑜亦笑眯眯地答道:“皇上有口谕,我等自然遵旨。”

林欲楫大吃一惊,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瞅着朱之瑜,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林纯鸿到底想干什么?闹出这么多幺蛾子,就单单为了一个恩科取士?

正疑惑着,朱之瑜继续说道:“刚才还在发愁,我等鄙陋,恐怕难以胜任主考官一职。马大使和钱大使还琢磨着请林大人担任主考官。不知林大人是否愿意屈就?至于内帘官和外帘官,也一并由林大人决定。”

此话一出,林欲楫更是吃惊:连主考官都要让出?吃惊之余,又为难至极,这次出京,携带的可用之才不多,哪里能找到这么多内帘官和外帘官?

想来想去,林欲楫觉得先把主导权抓在手中为好,所以,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蒙两位大使看得起,本官就勉为其难吧!”

……

黄宗羲、顾炎武、张溥等人起身比林欲楫晚,却先一步抵达交州。到交州后,这些人纷纷前往交趾布政使司,打听恩科取士事宜。

包括朱之瑜在内,所有知情官员无不拿着“正在拟定方案,不日即将完成,届时一定会邀请诸位前来讨论”等托辞推脱。

哪想到,等来等去,林欲楫刚刚抵达交州,就传出了林欲楫为主考官,内外帘官员皆由林欲楫决定的消息。

这个消息太具有戏剧性了。原本,黄宗羲等人一路心急火燎,惟恐朱之瑜奉林纯鸿之命,将科举改得面目全非,最终影响儒学的根基。哪想到,闹来闹去,最终由林欲楫主导这次恩科取士。

怎么回事?

黄宗羲等人不解、吃惊、愤怒,纷纷前去询问朱之瑜。

朱之瑜回道:“皇上已有口谕,说此次恩科取士,大体上依照旧例。说到旧例,我们之中谁也比不上林大人熟悉,只好委屈林大人担任主考官了。”

黄宗羲等人失望不已。

朱之瑜主导时,他们担心荆州方面会脱缰,而真正轮到林欲楫来主导时,他们又不甘心。

无论是黄宗羲、顾炎武,还是张溥、瞿式耜,或者说凡是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大明的科举已经慢慢走入了歧途,如果不趁着这次机会修改一番,迟早会出大问题!

黄宗羲、张溥等人不约而同地聚在了一起,商议办法。

几人对朱之瑜突然放弃主导权百思不得其解。按照他们的认知,林纯鸿一旦想做什么事,天皇老子都难以更改,为何单单这次来了个林欲楫,就全盘更改了计划?

瞿式耜想来想去,忽然说道:“莫非林纯鸿知道我们想对科举制度做一番更改,然后以退为进,把我们推到前台争斗?”

“这……”

众人纷纷起疑,气氛一下子沉静下来。

良久,顾炎武忽然说道:“不管江陵侯有什么打算,我们只需要做我们想做的事。八股取士这一套,非变不可,我看大家都没什么异议。若这一次不做任何更改,再要找到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瞿式耜叹了口气,道:“万一荆州方面不愿意参合这事,仅靠我们,林大人哪里会听我们的?”

瞿式耜终于认识到林纯鸿的力量,并且承认了荆州方面的能力,这让黄宗羲不由自主地多看了瞿式耜几眼。

黄宗羲道:“江陵侯早就对科举不满,这点众所周知,也就是说,若科举改不成江陵侯心目中的样子,他就绝不会同意让科举与职官任命挂钩。一旦科举与职官任命脱钩,儒学最终会式微,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见的。”

瞿式耜皱着眉头说道:“林纯鸿突然置身事外,难道他已经对科举不抱任何希望?”

瞿式耜到底经验丰富,一下子想到了林纯鸿很可能另玩一套的可能,让几人脸色大变。

釜底抽薪!另辟蹊径!

几人脑中,立即冒出了这几个词。林纯鸿最擅长的,不就是这种玩法吗?

已有的制度,林纯鸿能改得对自己有利,就改,不能改的,干脆置之不理,重新立一套规矩。总之一点,规矩得由林纯鸿来定!

要阻止林纯鸿彻底抛开科举,唯有说服朱之瑜,一道对科举进行改制,一直改得林纯鸿满意为止!

林欲楫看似拿到了主动权,却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之中,只是那个老糊涂知道么?

不仅如此,就连瞿式耜、张溥、黄顾二人也觉得陷入被动之中,除了与朱之瑜一道精诚团结对付朝廷、对付林欲楫以外,还有什么选择?

第683章 地方官制

黄宗羲、瞿式耜等人议来议去,觉得应该联合朱之瑜,一同说服林欲楫对取士的惯例进行改革,以改变科举僵化的现状。

哪想到,林欲楫为了防止夜长梦多,动作相当快,数日功夫内,拟定方案、指定内外帘官,全部搞定。

好在林欲楫考虑到这么多大儒在交州,不敢擅专,将黄宗羲、瞿式耜一帮人请去商议,共同修改方案。

黄宗羲、瞿式耜一帮人看到林欲楫的方案,不由得心里凉了半截。

林欲楫的方案,相比较以前的科举方式,还是做了一些修改。比如,以往的乡试、会试中,分为经义、实用文体写作、时务策论三场,所谓的经义,即八股文。只要八股文写得好,应用文和策问别留空白,就有机会被录取。

林欲楫好歹考虑到林纯鸿更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将应用文体写作和策论的重要性提高了一点,规定应用文体写作和策论必须合格,然后才有资格被录取。至于名次,还是以八股文来定。

这点改动,岂能从根本上改变科举制度僵化的趋势?

黄宗羲、瞿式耜等人一百个不满意,坚决主欲楫在考试内容、组织形式上做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林欲楫哪里肯多事,坚决拒绝。

黄宗羲、瞿式耜无法,非常委婉地告知林欲楫:若科举制度继续这样延续,按照林纯鸿的秉性,非得另搞一套,最终科举将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儒学将逐步走向式微。

林欲楫不是笨蛋,马上意识到这种可能,心里也担忧不已。

不过,林欲楫想来想去,最终还是拒绝了黄宗羲等人的建议,不做任何更改。

林欲楫的想法非常简单:林纯鸿另搞一套,朝廷、士林的板子无论如何也敲不到他的屁股上;但是,如果他在交州对科举做了根本性的改革,不仅有可能会被皇上怪罪,还有可能被反对的士子痛骂。

孰轻孰重,林欲楫分得非常明白!

黄宗羲等人无法,只好去寻找朱之瑜,希望朱之瑜代表荆州对林欲楫施压。

正当黄宗羲、瞿式耜等人在交州焦虑非常时,林纯鸿突然颁布一条命令:有功名之士可授予官职,秀才功名,可直接授予从九品之职,举人功名,可授予从八品之职,进士功名可授予从七品之职;功名之士,取消禀膳、免粮等优待。

此令一出,天下皆惊。

按照大明旧制,官职极为有限,随着进士、举人、秀才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有限的职位基本上都被进士和少部分举人所霸占,秀才和大部分举人要想等到空缺,非常不容易。

反观荆州方面,官职则极大丰富。就拿一个县来说,以往仅仅只有知县一人,正七品,县丞一人,正八品,主簿一人,正九品。其余的,最多还有典史、巡检数人,都是从九品。而林纯鸿对县级机构进行改制后,仅仅正七品,就有知县和监察令两人,至于从七品,包括安防局局令在内,至少有五人以上,其余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的,足足有将近百余人。

官员数量,一下子翻了几十倍!

绝大多数举人、秀才奔走相告,欣然至县衙登记,然后根据个人禀赋,授予不同的官职,开始从荆州财政中拿取俸禄。

当然,反对的声音也很强大。在改制时,林纯鸿通过强力搞官绅一体纳粮,一些田产丰富的举人秀才拼死反对,但在强力镇压下,没有搅起风浪。现在,林纯鸿再次明确功名之士一体纳粮,无疑断了他们最后的一点念想。

他们虽然不敢公开行动,但是在报纸上含沙射影地痛骂林纯鸿还是做得到的。

此等嗡嗡声,林纯鸿也懒得理会。

授予功名之士官职,支持的声音远远强过反对的声音,一时之间,林纯鸿的声望大增,居然开始有举人、秀才在报纸上公然拍马屁。

此举,无疑是荆州的转折点,从授予官职令颁布开始,荆州开始加速融合士子阶层,将士子拉入荆州阵营。

荆州弱小时,大批量地引入士子,恐怕会对荆州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但是,现在荆州已经足够强大,再大批量的引入这帮士子,对荆州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更何况,林纯鸿还面临着非常尴尬的现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