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两宋王朝-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蒙古来袭(2)
——这样下去,高丽国民会全都死光。
  ——没有人民,国家还能成立吗?
  ——人民已经怨声载道。他们埋怨使生灵涂炭的要人们在江华岛上过着悠闲的生活。呻吟之声已经响遍全国。
  ——不,我们并没有过着悠闲的生活。我们是为了维系社稷,才据于江华岛进行抵抗。
  ——可是,我们为受难的国民做了些什么?
  ——当时应该与蒙古继续交涉。是谁主张切断一切交涉,迁都江华岛的?
  ——为了体恤受难的人民,赶快与蒙古恢复交涉吧!
  这个声音越来越喧腾。
  蒙古对高丽的要求包括下列几点:
  一、恢复断绝了的贡赋。
  二、国王出江华岛。
  三、国王或太子入朝。
  不久,江华岛发生政变,原来,王室对以强硬手段实行迁都的崔氏产生反感,而且变得越来越强烈。崔氏原本就是以掌权者身份压抑着王室,对王室而言,崔氏是实质上的夺权者。最后崔氏终因政变而被推倒,王室与蒙古之间因而恢复交涉。
  最后决定的是,高丽太子倎跋涉千山万水前往访问蒙古皇帝,以做辩白和谢罪。依照预测,太子很有可能被留下来作为人质。由于蒙古皇帝此刻正远征四川,太子倎因而朝向该地出发。当他脚步沉重地来到甘肃六盘山时,接到“皇帝蒙哥已死”这个情报。
  蒙古皇帝(可汉)死后,一定会展开继位者的斗争。太子倎遂决定先回高丽再说。来到襄阳附近时,他刚好和在鄂州与贾似道媾和、正在北归途中的忽必烈碰头了。
  我想我应该对这个人下赌注!——太子倎有了这个想法。他原本以为对方都是游牧野蛮人,但见面对谈后才知道这也不尽然。汉地总督忽必烈的政治哲学相当中国化,而且与高丽的想法并无抵触之处。
  太子倎发现忽必烈准备采取的是怀柔政策。不接受怀柔的话,会受到强烈弹压。为了多少保存国家活力,唯有接受怀柔一途。而且利用蒙古的力量,应该能铲除武人的势力……
  虽然权臣崔氏已经没落,但另外的权臣金俊却起而代之。高丽依然在武人政治的统治下。就在太子倎与忽必烈于汉地会晤时,他的父亲高丽王死了。蒙古把原本应该留下来作为人质的太子送回国。倎于归国后即位,是为高丽元宗。高丽元宗算来与蒙古新帝忽必烈有私谊,他遂意图仰赖蒙古的力量,铲除金俊等权臣的专擅。虽然蒙古与高丽的国交已行恢复,但这并不是对等的国交。
  对忽必烈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南宋屈服。要达到这个目的,怀柔高丽算来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切断高丽与南宋的关系,等于使南宋进一步孤立。
  如果连日本也拉拢得到,南宋就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盟友了。——对蒙古皇帝做如此进言的,是一个名叫赵彝的高丽人。对日本而言,这成了第一次元寇的开端。第一次元寇以使南宋孤立为主要目的。
  一说为日本海贼当时对朝鲜半岛海岸极尽掠夺之能事,高丽因而企图借蒙古的力量以镇压海贼。但这是不足采信的说法。蒙古确实无比强大,却视水战为畏途。如果决定要攻打日本,这件事一定会命令高丽去做,反而将成为高丽的一大负担。
  因此,比较可信的说法是,蒙古为了孤立南宋而意图与日本联手。但蒙古与他国联手的意图,就是使之臣服。
  元在高丽人赵彝的进言之下,意图诏谕日本。
  元派遣的使节是兵部侍郎(国防部次长)黑的和礼部侍郎(###次长)殷弘这两个人,而由高丽派出作为向导的是枢密院副使宋君斐。
  《元史》有“未至而还”的记载,而使节提出的辩解是“大洋万里,风涛蹴天”。实际上,那是深知日本人性格的高丽,判断日本会对黑的等人所携带的诏书反应激烈,拒绝缔结友好关系,而有这样的说辞。
  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境土相接,尚务讲信修睦……
  

蒙古来袭(3)
诏书中一开头就以小国称呼对方,最后更以如下之语作为结尾:
  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图之。
  我不想用兵,但不得已时还是会这么做——这句话显示出十足的威吓意味。
  忽必烈对半途而归的使节极为恼怒,厉声谴责不可以风涛险阻为半途而废的理由,并且派遣第二次诏谕使节,国书被送至镰仓后转送至京都,日本政府最后决定不予受理。使节在日本滞留六个月后,毫无成果地空手而归。忽必烈在激怒之下,命令高丽建造一千艘巨船。
  对日本的第三次诏谕见于元至元五年(1268年)九月,使节到达对马后折返。诏谕之举后来又有过多次,而镰仓幕府却依然拒绝受理。
  元的远征日本之所以拖延,是因为高丽的抵抗势力“三别抄”占据着南方的海岛,在渡海上有安全的顾虑。攻陷三别抄的根据地耽罗后,远征的障碍才得以清除。
  对日本的远征军于1274年出发,同年,高丽元宗去世,由世子忠烈王即位。由于忠烈王娶元的皇女为妃,因而采取亲元的态度。但由于他对元强人所难的造船命令也勉强接受,使得人民疲惫到极点。
  至元十一年在日本是文永十一年。
  这是第一次元寇。
  元军攻打博多、箱崎两地。日本军打的是古代战法,而元军则采取集团战法,日本武士由于没有经历过响彻云霄的战鼓声、呐喊声以及大炮,因此,不仅是人,连马匹都惊慌不已。
  但日本军却奋战到底。尤其日本军不时展开夜袭这个拿手好戏,使得蒙古军为之胆战心惊。由于这个缘故,蒙古军虽然登陆作战,到了夜晚就一定撤回船上。只要在巨船上,绝无遭受夜袭之虞。日本军只有小舟,因此,即使前来偷袭,也能轻易将之击退。
  在海上的话,一点不用担忧日本军的夜袭,但却使他们遭受比日本军更可怕的强敌之袭击,那就是台风。远征军的兵船并不坚牢。被命令急造战舰的高丽,偷工减料是当然的事;不偷工减料,就无法在指定的日期前完成,而拖延的结果将是受到严罚。
  要蒙骗在草原成长、从来没有见过船只的蒙古监督官的眼睛,应该是再容易不过了。
  日本人对第一次及第二次元寇时的台风,皆以“神风”称呼。但第一次的台风,好像并没有特别强烈。当时一般的船只,面对那个程度的台风时,应该都能熬得过。然而元的兵船并不是普通的船只,它们只要稍微触礁就支离破碎。
  由于不计其数的兵员溺毙,舰队因而丧失战斗能力,剩下的兵船遂匆匆归国。《元史》对这第一次远征日本的记述极为简短:
  冬十月,入其国(日本),败之。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掳掠四境而归……
  只有这寥寥几句,连因受台风之侵袭的辩白都没有。
  实际上,蒙古并没有因这第一次神风而蒙受多大的损失。兵船全是高丽建造的,兵员也几乎都是高丽族或汉族,不擅长打水战的蒙古族,只派出少数高级将校坐镇。由于没有蒙受多大打击,蒙古因而对远征日本仍不死心。
  “我一定要占领日本。如果能采取诏谕方式,当然再好不过……”忽必烈还是认为能以威吓方式使日本屈服。
  

突破长江防线(1)
十月,元军进入郢州,攻克沙洋和新城两城。十二月,伯颜攻打阳逻堡。据守该地的南宋夏贵竟弃堡而逃回庐州。阳逻堡乃长江渡江之要冲,至此,元军终于突破长江之线了。
  《十八史略》只写到南宋灭亡的“崖山之役”(1279年)。因此,元的第一次远征日本包含在其中,第二次远征(1280年)则为其后的事。
  现在把话头拉回大陆。
  发生在派遣远征日本军前一年至元十年(1274年)的襄阳之战,可以说是宋元对决的关键战。依据南宋元号,这一年是咸淳九年。理宗于九年前死亡,由于未有嗣子,因而由胞弟荣王之子赵琪即位。就血缘关系而言,这个被称为度宗的皇帝是最接近的;然而就人物而论,这位皇帝颇有问题,实在称不上英明。
  “皇族中并不是没有更优秀的人,面对蒙古即将南下,我们期待的是英主。”大臣中有人以此理由表示反对,贾似道却断然驳斥之:“由血统最接近的人即位,是天经地义之事!”
  对贾似道而言,不甚英明的皇帝比较容易驾驭。度宗知道自己被选为皇嗣的经过,因而对贾似道非常感恩。贾似道的独裁体制可以说即将建立起来。
  襄阳频频派遣使者到朝廷请求援兵。然而贾似道却不发一兵一卒,因为根据他的判断,要想在襄阳阻止蒙古军南下是不可能的事。
  “要阻止,就要在长江之线阻止。”这是贾似道的想法。与其派援兵到毫无希望的襄阳,不如加强长江一线的防备。由于杭州接近长江之线,他因而上书建议暂时迁都僻地。想不到向来对宰相言听计从的度宗,对迁都案却不予采纳。
  朕好不容易就皇位,成为这所宫殿之主,为什么要迁到偏僻的乡下呢?——他既不答应迁都,也不派遣援军到襄阳。
  我当时还是应该选英明一点的皇族才对。——事隔十年,贾似道这个时候才后悔自己当时挑了错误的人选。
  襄阳孤立无援的状态足足持续了五年之久。这是因为隔着汉水、位在北岸的樊城,与南岸大基地襄阳连成一线,联合抵御元军之攻击的缘故。南宋军极为善战,连元将军张弘范都在樊城包围战时中流箭而手肘负伤。
  “樊城与襄阳隔着汉水相互取得联系,在这个情形之下,要击溃敌人是相当困难的事。如果在汉水阻断两城的联络,较小的樊城一定能先攻陷。一旦攻陷樊城,襄阳不是如同囊中物吗?”用布裹着手肘的张弘范,对总司令兀术如此进言。
  “好,我们就放胆把大军放在汉水上试试看。”兀术接纳了这个进言。
  一旦攻打樊城,南岸的襄阳就会立刻派出援军;反之,对襄阳加以压迫,北岸樊城的援军便渡河前来。宋军如此地联系作战,使得元军焦头烂额。
  由于视水战为畏途,元军向来坐视南宋军利用汉水互通声息的状态。蒙古军确实不擅长打水战。但元军中已增加不少汉族将兵。倘若大胆地派出大量兵船到汉水之上,与南宋军放手一搏,僵持不下的战局或许有打开的可能。兀术下了这个决心。他是远征越南的兀良合台的儿子。
  元军封锁水面的结果,樊城果然被攻陷。这是1273年正月的事。樊城守将张汉英壮烈阵亡。
  “我生为宋臣,死后当然也要做宋鬼!”都统制范天顺仰天长啸后,自缢身亡。牛富、王福等樊城干部,全都于力战后投身火海完节。
  樊城被攻陷后,得不到来自南方援军的襄阳,显然已无力支撑多久。“樊城只是个小城,这里的情形却不一样……”襄阳总司令吕文焕如此呢喃。樊城可以说是支城,大部分住民都疏散到郊外,城内只有军队而已。但襄阳是个大都市,城内有许多住民。
  对蒙古的彻底抗战,必须要知道会遭受彻底的报复。这将使无数的无辜市民丧命。
  世祖忽必烈“诏谕文”适时送达。
  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宣力尔主,固其宜乎,然,势穷援绝,其数万生灵宜如何?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突破长江防线(2)
“唯有投降一途。”吕文焕遂在降伏文书上签了名。
  同年二月,襄阳沦陷,与樊城被攻陷只相隔一个月。
  翌年末咸淳十年(1274年),贾似道遭母丧,他为了要服丧,辞去宰相之位。然而长期独裁的人物一旦不在,政治立即发生停滞现象。比任何人都感觉不方便的是皇帝度宗。度宗在这国家非常时期,依然浸淫于酒色而不顾政治。宰相不在后,他连宴会以及女人之事都一筹莫展。“立刻叫他复位,因为这是国家非常时期。”度宗如此下旨。他说的话理应会立即以诏书发布。
  对此,名叫陈著的大学博士与门下弟子联名上书谏言道:
  似道之罪行甚为明显,甚至愚夫愚妇,莫不期望将其逐出。今,天降罚于其母,乃代陛下行道。
  罪及母亲的说法,似乎有些过分。但满脑子理学的他们,对贾似道的痛恨,确实已到再也无法压抑的程度。然而度宗却不听学者们的意见。不仅如此,因酒色而健康受损的度宗,于这一年的七月死去。他的四岁儿子即位,皇太后谢氏摄政。
  面临即将与元对决的关键时刻,却以幼帝即位而由皇太后摄政。皇室对贾似道的依存度当然越来越高。
  元这一边,积极展开大举南征的总动员,并且任命史天泽和伯颜这两个人为总司令。史天泽是元朝第一个汉人宰相,他是被列为汉地四大诸侯之一的史秉直之子,被任命为南征总司令时,他已七十三岁。伯颜于父亲随富拉格汗(忽必烈之弟)西征时,在伊朗出生。富于决断力且文武双全的他,甚得忽必烈的信赖,他这时候才三十九岁。忽必烈把老成的史天泽和少壮的伯颜配成对了。
  于出发前,忽必烈叫来这两个人训勉道:“历史上能成功地取得江南的人,唯曹彬一人而已。你们千万不可胡乱杀人。如此,你们就是我的曹彬。”
  曹彬是奉宋太祖之命征讨江南、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成功地完成平定任务的人物。据传,这个人的为人极为谨严清廉。
  “遵命。”两个人都当场跪伏。
  退出后,史天泽对伯颜道:“我已老了。这次的南征对我来说,等于和自己的生命战斗。这一次的战争我没有自信打得赢,到时候大概会请你指挥全军吧?”史天泽的话果然应验,他于率领元军由襄阳南下至郢州的途上,罹病辞世。
  十月,元军进入郢州,攻克沙洋和新城两城。宋将边居谊率领三千兵力战,知道必败无疑后就投身火海自尽。麾下三千兵也全都玉碎而终。江陵各州因而全都向元归降。
  十二月,伯颜攻打阳逻堡。据守该地的南宋夏贵竟弃堡而逃回庐州。阳逻堡乃长江渡江之要冲,至此,元军终于突破长江之线了。
  从另一条路线进兵的兀术,挥军攻打鄂州(武昌)。据守该地的南宋王仪开城向元投降。如同襄阳和樊城的关系,鄂州也在阳逻堡被攻陷后无法守住。元军渡过长江,向东方一路挺进。
  南宋朝廷当然为之大大动摇。翌年改元为德佑,而安庆府于正月初就沦陷。府知事范文虎向元归降了。
  范文虎是贾似道的女婿,他接到岳父写给他的密函。
  今天大宋举全国之力亦无法阻止元军的攻击,因此应与元进行交涉,以延长社稷之命脉为首要之务。与其囿于节义而招致亡国,不如以忍辱保国,始为至忠。一旦亡国,复兴将遥不可期。只要保住国家,就依然有复兴的希望。要与元进行交涉,派遣值得信赖的人物至元的内部,才是上上之策。往年的秦桧归降金,而日后终能尽力确保宋之社稷。文虎,望汝勿以被指为秦桧第二为忤,速行向元归降,并且保持与我之间的联络……
  范文虎一下子就觉察出岳父的意向。他完全明白岳父的想法。襄阳再三央求援军时,贾似道迟迟没有答应派兵,最后却决定派出禁军。而受命以殿前指挥身份奉领禁军的,正是范文虎。
  范文虎当时就知道岳父贾似道为什么派他担任这个任务。实际上,襄阳已被弃之不顾。贾似道压根儿没有派救兵驰援的意思。但是,他不能不顾及舆论。世论着重的是原则。总之,倘若不派出援军,舆论似乎有日益沸腾的迹象。
  

突破长江防线(3)
最好不要赶上时间,不,绝对不能赶上时间。如果赶上了,会损失原本可以不用损失的军队。
  “你明白我的意思吧?”贾似道在送范文虎起程时特别叮咛道。
  “愚婿明白。”范文虎看清楚周遭没有人时才压低声音答道:“愚婿一定设法不使禁军折损一兵半卒。”禁军前进得非常缓慢。
  “我们的进军速度为什么这么缓慢呢?”
  “我们不放快脚程,襄阳不是会被攻陷吗?”
  “什么?明天放假不行军?放假当然很好,可是,赶不上时间,后果不是很严重吗?”连军中将兵都对进军之缓慢觉得讶异。而范文虎对将兵说明的理由是:后续的军粮、辎重尚未抵达。
  “那就无话可说了。”没有粮食和武器的话,当然无法打仗。
  “无所事事地等待,实在无聊。我们召歌妓取乐一番吧!”范文虎果真召歌妓到军中供士兵们取乐。
  襄阳之所以迟迟未被攻陷,是因为与樊城紧密的联系,以顽强态度抵抗元军的缘故。
  但愿襄阳早日被攻陷……这是范文虎心中日夜盼望的。
  襄阳终于沦陷,禁军于是折返国都。但军中召歌妓宴游之事已成为问题,学者出身的陈宜中等人甚至要求对范文虎处刑。贾似道自然为这件事出面辩护。他早就准备好证明军粮及武器的输送迟延事情的文件。
  范文虎虽然得以免受处刑,却被降格为安庆府知事。范文虎降元是预定中的行动。
  杭州学者和学生们随之骚动起来。
  贾似道应该出阵!这个呼声成了一致的舆论。贾似道的头衔之一是“都督诸路军马”,这是全国最高的军事统帅地位。
  元军已渡过长江,正日益东进。在这个紧要关头,国军最高统率所为何事?他人还在首都,这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吗?
  国民会有这样的想法的确难怪。贾似道遂提出了“出师表”。这是呈请皇帝核准出师的文书:内容当然不能和三国诸葛孔明的《出师表》相比。他动员各路精锐十三万,进军到芜湖。他是准备在这个地方向元提出和议的。“舆论”当然没有允许他这样做的气氛。
  “这一次要使什么样的计策好呢?”贾似道在芜湖阵中陷入沉思。他当然已经和范文虎取得联络了。
   。 想看书来

文天祥起(1)
陈宜中因巴结贾似道而平步青云,文天祥则处处与贾似道作对。只要是认为正确的事,无论对任何人他都敢直言。忠肝如铁石的他,对权倾一时的宰相也丝毫不客气。
  虽然是心思议和,但也不能根本毫无交战就进行交涉。贾似道的如意算盘是,只与元军略作接触战,并且获得战胜实绩。但这可是真刀实枪的战争,能否获胜要打了才知道,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
  禁军司令官是孙虎臣。贾似道授七万余精锐给孙虎臣,要他布阵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
  长江水面上有夏贵率领的两千五百兵船。然而夏贵是鄂州(武昌)败将,而且和新进的孙虎臣不和。
  让那样的家伙立功,我才不干这种事……连大将都抱持这样的心态,部下当然更不可能有战意。
  元国将军兀术派遣部下搭乘抢来的宋船,要他们大喊:“输了!输了!我们败得一塌糊涂!”原本就毫无战意的南宋水师,还没有开战就心存走为上策的意念,听到这些叫声后,便擅自将之解释为撤退命令。
  陆路方面的孙虎臣前锋军姜才甚为善战,但水陆两路根本没有联系。更糟糕的是,禁军司令孙虎臣搭乘姨太太所坐船只的情形,被水师将兵看得一清二楚。
  “你们看!陆路大将要逃跑了!”全体水师大声嘲笑起来。在这个情形之下,哪还能打仗!欠缺人和的南宋军陷于大混乱之中。
  “该如何是好呢?”贾似道召来夏贵问道。
  “各军既已丧胆,这还能打仗吗?”夏贵回答。
  十六年前,因兄长宪宗蒙哥之死而由鄂州撤退的忽必烈遭到宋军的追击,在这一场双方套好的假战中,宋方的主角正是夏贵。由于是鄂州以来的好搭档,所以夏贵对贾似道的意图知道得很清楚。
  如今,在国军首脑全数列席的场面,水师最高负责人下了“战争无望”这个判断。
  “今后的方针应该如何?”
  “敬请宰相退至扬州,收容残兵败卒。杭州情况危急,因此,应奉请圣上暂时避难至海上方为上策。这期间本人负责死守淮西,尽可能地赚取时间。”
  “各位有没有另外的计策?”贾似道逐一望着部下的脸孔问道。结果,没有一个人发言。
  “好,那我就前往扬州吧!”贾似道立刻起程前往扬州。尽可能地收容未蒙受损失的军队返回杭州,并且以迁都方式保持王朝的命脉——这是他的意图。知道这一点的夏贵,应该也不会做勉强的抵抗,而会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贾似道和夏贵在会议席上四目交接。只一刹那间,两人已有了默契。
  但元军这次可不会再演假戏,而是以真刀实枪攻打过来。伯颜和兀术由两岸发动猛烈攻击,顿时展开一场乱战。杭州根本无法得到有关战况的正确报告,他们只知道“情况似乎很糟”。
  贾似道出征期间,杭州朝廷中执主导权的是右丞相陈宜中等人。陈宜中正是弹劾丁大全的六名太学生中的带头人。
  弹劾丁大全确实是需要勇气的行为。但陈宜中早已算计好丁大全不再胆敢引起众怒而杀死身为太学生的自己,他也已经看出,由于蒙哥发动总攻击,丁大全迟早要负政治责任,被迫下台。
  陈宜中算是个聪明人。陈宜中由流放地回京后,之所以晋升甚快,是因为对贾似道十分巴结的缘故。他判断坚守鄂州,迫使蒙古军撤退的凯旋将军贾似道,一定会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最高权力者。同时,他也认定失去了蒙哥的蒙古,由于内部的继位斗争,暂时不可能有攻打南宋的余裕,因此,贾似道时代将会维续一段相当长的时期。
  陈宜中的判断相当正确。贾似道体制维续十六年之久,陈宜中也晋升到右丞相地位。然而时代正在转变。
  我和贾似道接触未免过深。——陈宜中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应该和贾似道疏远一些。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名叫翁应龙的人从战场归来,向他报告乱战的情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文天祥起(2)
“宰相呢?”陈宜中问道。
  “行踪不明。因为是一场乱战嘛!”翁应龙并没有出席决定由贾似道前往扬州收容将兵的那场会议。
  地位最高的总司令行踪不明,一定是业已阵亡才对。——陈宜中心中如是想。既然已死,那就一点没有怕他的必要。在贾似道阵亡的消息传开之前,陈宜中觉得自己有一件事情非做不可。
  那就是严厉地弹劾贾似道,而且弹劾得越严厉越好。
  贾似道误国之罪大,乞予诛杀……
  太学生陈宜中因弹劾丁大全而被流放是宝佑四年(1256年)的事,而这一年的进士榜首是江西吉水出身的文天祥。
  被赦免流放之罪的陈宜中以第二名及第进士,是六年后的景定三年(1262年)之事。
  文天祥是端平三年(1236年)出生的人,因此,考上状元时,他才年满二十岁。陈宜中的生年不详,但依据推测,应该与文天祥同龄或稍微年长才对。
  法天不息。这是文天祥考上状元时的论文题目,是一篇万余字的著名论文。看完这篇论文的考官之一王应麟,曾经对理宗奏道:“写这篇论文的人,一定忠肝如铁石。臣以为能得此人,在此谨表恭贺之意。”这篇论文的内容何等精彩,由此可以想见。
  虽然如此,文天祥在政界却不甚得意。实际上这是文天祥的个性使然。陈宜中因巴结贾似道而平步青云,文天祥则处处与贾似道作对。只要是认为正确的事,无论对任何人他都敢直言。忠肝如铁石的他,对权倾一时的宰相也丝毫不客气。
  以尚书左司郎官身份成为中央廷臣时,他就因为不愿迎合贾似道的意旨而被解职。他是应该以阁僚身份参与国政的人才,却不断地受到贾似道的排斥,后来历任湖南及江西等地的地方官。
  伯颜所率领的元军攻陷襄阳,一路南下;当他攻克长江要冲鄂州时,文天祥时任江西赣州知事。朝廷命令以诏书向天下募勤王之军时,文天祥应命处理。
  诏书送达州署时,文天祥汗流满面地奉迎。他立刻召集州内各郡豪杰。实际上,这些不过是地方富豪的自卫团队长以及侠客头头之类的人物。此外,这个地方有被称为溪洞山蛮的彪悍部长,文天祥也说服其首长参加勤王军。文天祥以召集而来的大约一万兵力,企图保卫皇帝所在的杭州。
  某晚,一位挚友前来密访。由于赣州离他的故乡很近,所以此地有不少他的挚友。
  “我这是为你好,你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位朋友说。
  “为什么呢?”
  “敌人现在兵分三路,铁蹄声一路逼近国都。此地由于偏离他们行经之路,所以目前还算安全。你为什么要飞蛾扑火呢?要抵抗元军方法多得是,并不是只有到国都才算尽忠。而且你召集到的是一批乌合之众。我说这句话或许你会不高兴,实际上无异是驱使羊群与猛虎搏斗。你何必白白送死呢?”
  “谢谢你的忠告,但国家养育大臣庶民达三百余年。现在国家告急而向天下募兵,如果没有一个人应召赶赴,成何体统?我知道这无异于驱使羊群扑向猛虎。我期待的是自己以身殉国,而以我的死激发天下忠臣义士的斗志,继我之后陆续崛起。所以我这不是白白送死。”
  “既然你有这样的决心,那我就不多说了。至于我自己,我有我的想法。我准备到内地去抵抗。”
  “这样很好。”文天祥紧握着挚友的手说,“尽忠有各种方法,咱们各走各的路吧!”
  文天祥遂率领万余兵前赴杭州。在此之前,他已卖掉所有的家产作为军费。
  兴勤王义军的,不止文天祥一个人。居湖南提刑之职的李芾也召集三千壮士,鄂州都统张世杰也募得一批军队。
  虽然南宋主力军为元军所破,但元军也绝不是如入无人之地,在各地都遭受激烈抵抗。饶州知事斩了前来劝降的元国使者后,与城共命运。
  “老生虽已不在宰相位,与国共存亡却是当然之事。”退引的宰相江万里刚好身在饶州。说完这句话,他就投水自杀了。
   。 想看书来

文天祥起(3)
江淮招讨使汪立信也在军中病殁。
  由于是状元,文天祥的知名度非常高。杭州朝廷与其说视他为勤王军将军,不如说期待他是国政主宰者。
  文天祥叙述了复兴国家的策略。“我大宋有祖法,但于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无视祖法乃不得已之事。”他的策略是,将南宋版图尚存的国土分为四个镇,授都统以决定权。
  平定五代之乱世的宋太祖,由于本身是军阀出身的关系,所以特别痛恨军阀之弊害。因此,他明确订立文官优位的原则,以防止军阀再度诞生。这就是宋之祖法。这个原则到南宋时代依然没有变,国内绝没有在广大范围拥有绝对兵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