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两宋王朝-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于陈舜臣
陈舜臣,日本著名作家、历史小说大师。1924年生于日本神户,1961年以小说《枯草之根》荣获日本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一举成名;之后发表《三色之家》《弓屋》《愤怒的菩萨》等小说,以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风格确立了在日本推理文学界的地位。1969年以《青玉狮子香炉》获得代表日本大众文学最高荣誉的直木奖。此后开始转向历史小说创作,以其博学多识和丰富的想象,赢得广泛赞誉,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由此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大师。
身居日本,远观中国历史,成就了陈舜臣独特的历史小说风格。他也是日本文艺界近四十年来得奖最多的实力派畅销作家,曾先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等日本文学大奖。
1992年,陈舜臣获日本文化界的至高荣誉“朝日奖”。
《小说十八史略》是陈舜臣最有影响的史学巨作。该书以日本最为推崇的中国历史启蒙著作、宋代学者曾先之编纂的《十八史略》为底本,以独特的史家眼光和鲜活的小说笔法,描绘了中国从远古到两宋王朝衰落的四千多年历史,堪称一部独具风格的简明中国通史。全书从历史细节着眼,深入历史核心,透视历代帝王权力法则,贴近古人日常生活,惊险动人的权术谋略和安身立命的生存智慧贯穿始终,真正扣住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历史的核心关键。
《两宋王朝》目录
一 武人政治时代
二 不得已而为帝
三 陈桥立万岁
四 杰出的皇帝
五 熠熠澄心堂 彬彬李后主
六 太祖崩殂
七 杀侄除弟不见血
八 开封昌隆记
九 澶渊之盟
十 战争与和平
十一杀气腾腾李元昊
十二 党争的暗潮
十三 新法开张
十四 明月何时照我还
十五 青山一发
十六 新法的堕落
十七 海东青
十八 吃菜事魔之徒
十九 收复空城燕京
二十 背信的代价
二十一 再渡黄河
二十二 二帝北行
二十三 楚崩溃,宋南迁
二十四 以汉制汉
二十五 秦桧登场
二十六 精忠岳飞
二十七 屈辱的和议
二十八 疯人海陵王
二十九 缔约与毁约
三十 成吉思汗诞生
三十一 草原风暴
三十二 蒙古大西征
三十三 敌友翻脸间
三十四 暗中的媾和
三十五 凯旋宰相
三十六 蒙古来袭
三十七 突破长江防线
三十八 文天祥起
三十九 山崩河溃
四十 崖山投海
武人政治时代(1)
朱全忠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这就是五代。五代皇帝皆为武将,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武人政治时代。
由唐受禅让的梁,为了与南朝之梁有所区别,史家称之“后梁”。虽然他们自称为大梁,但本书依据历史记载,仍称他们为后梁。
如前所述,禅让之时的唐已成一地方政权,因此,继承其后的当然也就只是地方政权而已。唐的全盛时期,版图有三百六十州以上,而后梁在其鼎盛时期,支配的领土不过七十余州。李克用、李茂贞、王建等各地的有力节度使,根本不承认后梁。
史书以“五代”称呼唐灭亡后至宋建国前的这半个世纪。五个短命王朝于此一期间彼落此起,后梁是第一个,其后依序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王朝,在支配力上都没能达到全国性的规模。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地方性的政权罢了。虽然如此,之所以被称为“五代”而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名称,主要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领域是自古以来有中原之称的黄河中游重要地区。
中原之外也有其他地方的政权存在,为数达十个之多,因此,这个时期应该称之为“五代十国”才算正确。
后梁以朱全忠为太祖,其子朱友贞则为末代皇帝。父子两代即告终结的这个王朝,国祚仅仅十七年。
后梁继唐末之后,整年忙于与突厥沙陀族首长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交战。李克用死后,其子李存勖以较其父更强的军事力量猛烈攻打后梁,使后梁居于守势。
朱全忠由于儿子连连打了败仗,因而骂道:“我的儿子连刍狗都不如!”
后梁只扮演了用虐杀手段使贵族政治、宦官政治再也无法抬头这个历史上的重大使命,它根本不具有作为一个国家应有的展望与战略。
他们垂涎于淮南之富而进兵该地,结果却造成南方军阀与凤翔李茂贞联手,后梁反而树立了更大的敌人;同样的,攻打东方军阀王镕的结果,却使王镕与李存勖联手,后梁在形势上反而更陷于不利。
后梁太祖朱全忠的私生活荒唐之极。军阀化的节度使常以结义父子关系作为加强部下对自己忠诚的手段。这种关系无异于黑社会帮派老大与手下的干爹干儿子关系。朱全忠也收了不少义子,并且有过出征期间染指义子之妻的事。义子之一的朱友文的妻子,甚至主动接近丈夫的义父朱全忠。
“好好对那个糟老头灌迷汤吧。这样做,目的当然在于使他指定我为继承人,知道吗?”朱友文如此唆使他的妻子。
“我当然知道。不过,你可不能忘记自己当了皇帝后立我为皇后这件事情哦!”
这可以说是有其夫必有其妻吧?
朱友文的妻子于是以嗲声嗲气的声音对朱全忠耳语:“友珪公子实在很要命。他不但对我百般挑逗,还常对我动手动脚呢!”
友珪是朱全忠的次子。由于长子已死,所以他是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人。觊觎帝位的义子朱友文,当然非先把皇帝的几个儿子拖垮不可。
“什么……友珪……那个畜生打仗从来没有打赢过,却只会染指兄弟之妻,太不像话了吧!”
朱全忠不提自己染指义子之妻的事,却立刻勃然大怒。于是他很快就发布如下的人事变动命令:任命朱友珪为莱州刺史。
左迁在当时每每是处刑的一个阶段。果不其然,于左迁人事命令发布后不久,又见“赐死”命令的发表。
人事命令发表后,朱友珪就有了危机感。这是单纯的左迁,抑或是死刑的序曲?在他看来,二者的可能性各占一半。
朱全忠由于生病,此刻人在洛阳。他对在开封的朱友文也发出如下的命令:速来洛阳一趟。
朱妻的美人计奏效,卧病在榻的朱全忠,好像有意指定义子友文为继位者。实际上,并不是朱全忠因为生病而脑筋变得糊涂,就才华而言,友文确实远胜一筹,友珪的确连刍狗都不如。
武人政治时代(2)
然而刍狗察觉有生命危险时,也会拼命抵抗。朱友珪杀了卧病在床的父亲后,嫁罪给友文,把他也杀了。战场上表现得软弱无能的他,这个篡位行动却做得非常干净利落。
但诚如被父亲骂为刍狗不如,取得天下后,他很快就开始酒池肉林的生活。眼见人心背离朱友珪,三子朱友贞就起而杀死哥哥友珪,并就了后梁的帝位,他就是后梁的末代皇帝。
由前述继承皇位的混乱情形,不难推测后梁这个王朝的余祚无几。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已定国号为唐,并且就了帝位。史家称这个地方政权为后唐,李存勖就是后唐庄宗,后梁也于后唐庄宗即位之年(公元923年)灭亡。
由以唐为国号这一点可知,这个政权对恢复唐体制一事极为热心。朱全忠好不容易肃清了宦官,并且把贵族官僚投入黄河,将之消灭;后唐庄宗却再度恢复贵族生活,而且采用宦官,并以“监军”身份把他们派至各地军队中。
过贵族生活需要花费许多钱,这些钱全由一个名叫孔谦的大臣筹措。实际上,筹措的唯一途径是向人民榨取。后唐庄宗赏识孔谦筹措金钱的才华,因而重用他。孔谦遂更致力于苛酷的榨取。
后唐版图内的百姓当然大表不满。结果,各地叛乱蜂起,授命平定这些叛乱的义子李嗣源,却对洛阳的庄宗发动攻击,洛阳部队眼见李嗣源军队即将入城,就杀了庄宗,举旗投降。
庄宗李存勖多么不得人心,由此可见。
李嗣源并没有建立新王朝,而是直接登上后唐帝位。作为庄宗义子的他,是有继承后唐帝位资格的。李嗣源史称后唐明宗,是五代为数众多的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明君。庄宗恢复的事情,明宗全都推翻了。他杀掉苛敛的元凶孔谦,废止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苦的税制,也肃清了使军队痛恨入骨的宦官监军。此外,他又下令把模仿唐的奢侈宫廷生活予以朴素化。
他只做与庄宗相反的事,就有了明君之称。他起用一个名叫冯道的人为宰相,这个人堪称为明相。
庄宗由于吝于给付军队薪饷,各地军队纷纷起而叛乱。以反庄宗之道为行为原则的明宗,则给予军队优渥的恩赏。这是由于连年丰收,所以才能做到。而之所以连年丰收,与其说是风调雨顺,毋宁说是明宗没有打无谓战争的缘故。
然而优遇军队却产生了反效果。变得骄傲的军队,每次发生战争时,已养成看哪一边钱给得多就靠到哪一边去的习惯。
后唐是突厥沙陀部族的国家,而游牧国家常有以实力为争得继位资格的倾向。
明宗病倒时,误以为父亲已死的次子李从荣,举兵企图肃清竞争者。但由于明宗还活着,李从荣被视为叛徒遭到诛杀,三子李从厚因而获得渔翁之利,得了后唐帝位。
李从厚就是后唐闵帝。中国皇帝的庙号和帝号都是死后追奉的,因此,可以由此得识其生平如何。“闵”字意味的是“担心”、“忧心”。
后唐闵帝担忧的是两个实力者的存在。其一是父亲明宗的义子李从珂,另一个是明宗的女婿——闵帝的妹夫石敬瑭。
闵帝分别以河东节度使和成德节度使的名义,将李从珂和石敬瑭支派至远处。如前所述,从朱全忠时代以来,派至远处的人事命令发表后,常有死刑命令随之而来的情况发生。被命令自凤翔调至河东的李从珂,不但抗命不从,更竖起叛旗表示反抗。闵帝于是派遣###军队至凤翔。
这个战争赤裸裸地显示出五代的时代特性。
军队因利而动。前往凤翔的###军,在从凤翔李从珂处取得好处后,就轻易地倒戈了。李从珂率领包括这批倒戈部队在内的军队,以攻打洛阳的闵帝为目标,由凤翔出发。###军就此摇身一变成为叛军了。
洛阳闵帝派出军队迎击。他当然给了将兵不少钱。但这批###军一样自攻打过来的李从珂处拿到钱,于是阵前倒戈加入叛军。闵帝因而于即位翌年就被杀,改由李从珂就后唐帝位。
。。
武人政治时代(3)
李从珂被称为后唐末帝(或废帝)。由其帝号便可窥知后唐是亡于他手中的。
就帝位的末帝李从珂,将最大的实力者石敬瑭由成德节度使调为太平节度使,做法和闵帝完全一样。
石敬瑭当然也在其据地晋阳(山西省太原)竖起叛旗。末帝李从珂由于自己有相同的经验,所以想象得到石敬瑭会抗命叛变。因此,末帝具有动员大军平定石敬瑭叛变的自信。
在后唐###军的攻打之下,石敬瑭叛军的形势日趋不利。石敬瑭于是采取了起死回生之策——向漠北的强大势力契丹族请求援助。
契丹族乃蒙古系部族,在耶律阿保机这个杰出领袖统率下,向东并吞渤海国,向西击退党项和吐谷浑,已然建立起安定的政权。石敬瑭请求援助时,耶律阿保机已死,其子耶律德光继承了大帝国。他提出援助的条件是:割让包括现在北京在内的广大领土并向契丹称臣。
以骑兵为主力的契丹军很快就击退包围晋阳的后唐军,进而南下直指洛阳。不再被包围的晋阳石敬瑭也率领军队,跟在契丹军后面攻向洛阳。
“可恶,竟然将蛮族引进来!”后唐末帝李从珂在洛阳城壁愤然道。
事实上,后唐末帝也是突厥沙陀族李克用的后裔,并非汉族王朝。只不过他们长久以来居于中原,已被汉族文化同化到视过去同为游牧之民的契丹族为蛮族的程度。
末帝登上玄武楼,纵火自焚。
翌年,石敬瑭由晋阳迁都至开封,定国号为晋。为与司马氏之晋有所区别,史家称这个王朝为后晋。据说,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瑭也是突厥沙陀族。
同年,契丹族耶律氏的政权定国号为“辽”。这意味着契丹族已不再满足于只作为一个漠北游牧政权,而企图入主中原。
辽不是五代之一,而是超越于此的强大国家。
靠契丹族辽的援助而攻灭后唐的后晋,由于违背对辽的承诺,于建国十一年后,为辽太宗(耶律德光)所灭。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知道后晋灭亡,就在晋阳自立,并定国号为“汉”,史家称此为后汉。由于与光武帝刘秀创建并维持约两百年的后汉易混淆,刘知远的政权因而被称为“五代后汉”。这个政权只维持了四年就亡了。在全都是短命王朝的五代中,后汉最为短命。
后汉从晋阳迁都至开封。原本占据开封的辽,看见后汉南下,就毫不留恋地退回北方。此时的辽,大概尚未有统治中原的意图。辽太宗也于这一年(公元947年)去世,因此,退出开封的事说不定与首领的健康有关。
后汉护国节度使李守贞于此时叛变,结果,枢密使郭威成功地将之讨灭。后汉高祖刘知远于迁都开封的翌年(公元948年)死,其子刘承佑继位,是为后汉隐帝。惧怕武将势力变大的他,计划铲除平定李守贞之乱的郭威。得知此事的郭威企图渡黄河攻打开封,但就在动兵之前,隐帝已为家臣所杀。
郭威在部下拥立下,于开封即位,定国号为“周”,史家称之为后周。
朱全忠的“后梁”、李存勖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郭威的“后周”——这就是五代。五代皇帝皆为武将,节度使此时皆拥有极大的权力,这可以说是中国的武人政治时代。
朱全忠的“后梁”创建于公元907年,“后周”于959年让国于宋而灭亡。
自后晋靠契丹族辽的援军而攻灭后唐以来,辽在中国历史上便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后周太祖郭威死后,由其妻柴氏之侄柴荣即位,是为世宗。他是个颇具才华的人,郭威收他当养子,并且指定为王朝继位者。
后周世宗柴荣可说是五代诸帝中最为杰出的人物。后唐的明宗李嗣源虽也有明君之称,但由于纵容军队,成为亡国之君,因此,在成就上要较世宗逊色了许多。
在与北方超大强国辽交战之际,柴荣亲自站到阵前。他的事业为其后以宋为名的长期政权所承继。其间经纬,将在后面宋的建国史部分叙述,此处先将政权移转如走马灯的五代,由不同的角度做一番回顾。
不得已而为帝(1)
“我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论及五代历史,冯道是不可不提的一位人物。
后唐明宗李嗣源任命冯道出任宰相之事,已如前述。冯道是景城(在河北省)人,在庄宗李存勖时代不过是个翰林学士。从唐末起,以幽州节度使属官的身份,主管地方行政事务。他是个优秀的行政专家,才华为明宗所赏识。
五代王朝中,冯道未以宰相身份出仕的只有朱全忠的后梁。
后唐灭亡后,宰相冯道继续留任为石敬瑭之后晋的宰相。后晋因违约,在开封为契丹族的辽占领后,他受邀成为辽的重臣。辽北归之际,他也与之同行,但在得知刘知远建立后汉时,他又重返中原出仕于其下。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时,冯道经过活动,又成为后周的宰相。
他前后出仕于包含辽在内的五朝八姓十一君之下。
属吏尚可原谅,而贵为宰相者却出仕五朝,此乃荒谬绝伦之事。此等毫无节操之徒,令人不齿。
后世史家对冯道的批判甚为严厉。有人甚至拿出“忠臣不仕二君”的论调,彻底批判他。
然而当时的人对冯道却非常称赞。他有本事压抑武将出身、脾气暴躁的皇帝们,在政治上引入儒教伦理,并于乱世享受天寿,被誉为时代伟人。因冯道而生活获得改善的庶民,甚至视他如“救世主”。
批判冯道毫无节操的论点,主要基于下一个时代——宋之儒学,尤其是朱子学的观点。
五代时期,人们还没有“节操”这等古板的观念。说到不仕二朝,一个王朝的平均寿命不过十年,为不过是比军阀像样一点的五代王朝死心塌地尽忠,岂不是一件滑稽的事?
人民深受涂炭之苦,政府应以拯救这样的人民为当务之急才对。
据说,辽占领开封城时,太宗耶律德光曾经有意准许部下契丹族的将兵任意掠夺,作为对部下的犒赏。冯道知道此事后,立即对太宗面奏道:“纵使如来佛在世,也无法拯救人民。现在能拯救人民的,唯皇上一人。”
结果,太宗下令禁止对人民进行掠夺。
把一个契丹族皇帝捧得高过菩萨,这也成了后世史家诘难他的原因之一。但冯道亦非妄言,能撤回许可掠夺之议的,唯有皇帝一人。
遵奉朱子学理念的忠诚之士,于亡国之际,或许会以身殉国;被敌人攻打时,也只有彻底抗战一途。其结果是,国土自然荒废,人民被迫在战火中四处流离。如果每一王朝灭亡时,都重复着同样的局面,经过五度王朝的兴亡交替后,中原人民岂不是全都死光了吗?
王朝交替之际,政治家以避免流血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想法应该也能成立。《孟子》中有一句话:社稷为重,君为轻。
社乃土地之神,稷则为谷物之神,社安民而稷养民。人民平安而有东西吃乃至要条件;相比之下,君主的重要性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明代一个名叫李卓吾的思想家,引用《孟子》的这句话,为冯道辩护。不过,他也特别说明,冯道的行为唯有于五代那样的混乱时期才能获得肯定。
五代确实不是正常的时代。冯道也在他有名的自传中作如下的叙述:
未能为君王统一天下,平定八方,此为本人最引以为憾之事,吾以未能报答天地大恩而惭愧。
被指责为恬不知耻的冯道,却以未能统一中国而引以为憾。出仕五朝的最终目的在于统一天下,在这个目的之下,不必以一个王朝或一名君主为重——冯道似乎做如是想。
现在且把视线从中原移至地方。
中原为“五代”,而地方则为“十国”。十国指的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闵、南平、北汉。这十国并非同时并存,吴灭亡后成为南唐,前蜀灭亡后成为后蜀。以皇帝或王自称的都是节度使出身的人,或者是取而代之的实力者。
不得已而为帝(2)
以诗闻名的皮日休,为避开唐末之乱,似乎移往吴越之事已如前述。这个吴越即是镇海节度使钱镠自立的政权。钱氏政权维持八十六年,算是五代十国享国最长的政权。政权尽管维持长久,国力却并不强。十国中最强的政权,应该是取代吴的南唐。和南北朝时代的南朝一样,南唐以金陵(南京)为国都。
淮南节度使杨行密的政权为吴。由于他是被唐王朝封为吴王的,所以并不认为自己是自立者。加上唐的支配不及于这个地方,他因而被迫自己裁决政务,至死都使用着唐的元号。
实际上,杨行密的吴政权,实权却掌握在徐温及张璟等部将手中。后来,徐温杀死竞争者张璟,立杨氏之幼子为皇帝。在册立前,这个政权只称王而已。
徐温企图以这个政权之主为皇帝,然后以禅让的形式由自己就帝位。但在徐温有生之年,并没有达成这个野心。禅让之事到徐温养子徐知诰的时代才完成。
徐知诰原姓李,与唐皇帝同姓。他于就帝位后恢复原姓,自称李升,露骨表示继承大唐帝国的姿态。他当然仍以唐为国号,后世史家称之为“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和其子李煜被合称为南唐二主,以词人身份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词有“诗余”之别名,填词规则不似诗之严格,可以谱曲歌唱。五代至宋为词的全盛期。四川政权的前蜀和后蜀也极为风行填词,有毛文锡及欧阳炯等名家。由于四川君主都是文人的支援者,因此,逃离中原###的许多文人都来到此地。
虽然蜀地富庶,据守容易,但要自此地出征,进而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以此为据地的政权,好像压根儿没有称霸全国的想法。
浙江吴越的情形与此类似,由于隔邻有南唐这个强力政权的威胁,只好采取从属中原政权的姿态,用以对抗强邻。
蜀和吴越虽然安定,却都没有称霸天下的企图。十国中的其余政权全都弱小,有称霸天下野心的,只有南唐。
南唐二代皇帝李璟时,因并吞闵和楚而变得更为强盛。闵和楚是因内讧消耗国力,结果成为南唐的腹中物。
北方中原这时候是五代最后的后周二代皇帝柴荣的时代。柴荣也是态度积极的人,由与契丹族的辽对决一事,可以窥知他对统一天下的意图。
冯道由于在此时谏止柴荣外征,因而被降格为山陵使。冯道担忧的是,因外征导致国力减弱。山陵使是建造先帝陵墓的长官,在仪礼上为要职,在政治上则无任何权力。
后周不但从事北伐,也大兴南征之军。南征当然是以南唐为对象。经济上南唐居于优势,但在军事上后周则远为强大。后周由皇帝柴荣亲自指挥军队,南唐屡战屡败,不但将江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李璟更被迫免去帝号,只以国主自称为条件,才得以缔结媾和条约。
柴荣意气轩昂,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手里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贤主名将率领,又有明确目的的军队,军力一定很强大。后周的北伐军和南征军确实军容壮盛,不过,他们却有五代军队共同的毛病——骄兵。
后周军队当然也想得到赏赐,但赏赐是打胜仗的结果,要能打胜仗,基本条件是有优秀指挥官。因此,这个时代的军队,指挥官由部下拥立的甚多。
柴荣非常致力于改造军队,他组织了名为殿前军的精锐禁军。他意图驱使这支劲旅以完成统一天下伟业,然而老天爷却没有让他达成这个夙愿。这位杰出的三十九岁皇帝,雄图未成就已病倒,而他的儿子柴崇训此时才七岁。
“御驾亲征,向来是我国的作风,而七岁的幼帝当然不可能率领军队。”
“这样,我们绝对没有办法打胜仗。”
“我们自己来拥立皇帝,如何?”
“这是当然的事情。”
“谁是适当的人选呢?”
后周骄兵于是决定:由他们选出作为统率者的皇帝。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得已而为帝(3)
“拥立什么人,这还需要考虑吗?”
“说的也是。我们拥立的对象当然是殿前军都点检。”
都点检乃总司令官之谓,当时居这个职位的是一个名叫赵匡胤的人。
后来被称为宋太祖的赵匡胤,出生于武门之家,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仕于后唐庄宗的武将。在军营内出生的赵匡胤也在军营内长大,习惯于军中的气息。对军人而言,他是最了解他们又值得信赖的人。柴荣任命赵匡胤为精强殿前军最高指挥官,当然也是因为他极有才能的缘故。
后周世宗柴荣去世,是进兵扬州迫使南唐屈服的翌年(公元959年)。
敌人当然不会对皇帝去世正值服丧期间的后周松手,他们趁这个机会,发动猛烈攻势。被后周打得无路可逃的北方小政权北汉,与更北方的超级大国辽联手反攻,入侵到后周国境。于是,后周下达了全国动员令。
拥立新帝……
值此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将兵们更加认为自己的命运不能委诸幼帝之手。唯有在强大的指导力之下,打仗才有获胜的希望。为打胜仗,国家需要有力的皇帝。此处再度说明,这是朱子所强调的忠诚心诞生之前的特异时代。
一向擅长做事先布置的冯道,已于数年前去世。
“哥哥,请快下决心吧!这已是自然趋势,不是我们所能抗拒的。”弟弟赵匡义极力怂恿担任殿前军都点检的哥哥赵匡胤就帝位。
“将军此时由幼帝处接受禅让,没人会表示不满的。这已是时代的趋势,顺着时代趋势适时而起,这是有识者应为之举。”参谋赵普也如此说。做事务实的赵普,向来不善议论,是沉默寡言型的人。
“则平(赵普字)今天难得如此雄辩,和平时判若两人喔!”赵匡胤道。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两次遭遇重要关头的时候,这个时候怎么会不判若两人呢?我们正面临着这样的紧要关头……”赵普回答。
“我知道了……情势既然如此,我也不想逃避自己的命运。但既然要创建新国,我不希望它和过去的一些国家一样,只维持了一两代就灭亡了。这是我之所以不想采取主动的理由。”赵匡胤对着弟弟和参谋说。
“不想采取主动的意思是……”赵匡义问道。
“我不希望我创建的国家受到任何人的牵制。”
“成为皇帝后,怎么会受别人的牵制呢?”参谋道。
“要接受禅让,自然必须得到其他军政领袖的同意才行。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牵制。”
“那应该怎样呢?”
“我要在诸将拥立下就帝位,也就是说,我是‘被迫’成为皇帝的。”
“哦……我知道了……”赵匡义和赵普异口同声地说。
不愿意在欠诸将人情的情形下成为皇帝,反而要使诸将感恩于皇帝——原来这是赵匡胤的想法。
我是因为你们再三恳求才就帝位的,因此,我要做的事情绝不受你们的干涉。
为有效实现长期政权的构想,在立场上非绝对有利不可。为了这个目的,形式上的拥立无济于事,一定要有实质上的拥立。
“我要你们弄清楚这一点。我不希望人们认为帝位是我去追求得到的。”赵匡胤特别叮嘱了这段话。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陈桥立万岁(1)
抱着黄袍的高怀德,从院前跳上来,走到站在廊柱边的赵匡胤面前。这个场面犹似舞台上演出的戏码。高怀德摊开手中的黄袍,披在抱着廊柱站立的赵匡胤身上。
后周国都开封城沸腾不已。
远征军即将出发迎战侵犯国境的契丹(辽)、北汉联军。军马嘶声终日不断,远征事宜彻夜进行,辎重车辆之声到深夜还听得到。
“我醉了……”赵匡胤对弟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