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八六一-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纪泽半哄边道歉,其实路易丝根本就没有怪他。听完了她的解释,她微笑着说:“曾,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们清国人所说的‘缘分’是什么意思了。你瞧,这雪,这夜,原来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第五十章幕府

零点的钟声渐近,上海滩的清国居民们点燃了喜庆的烟花,雪舞漫漫的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炫烂奇丽的花火。

“曾,快看,多么美丽的烟花。”路易丝欢快的指着天空,又蹦又跳的,兴奋不已。

“是啊,真的很好看。”曾纪泽也仰望天空。当他悄悄去看路易丝时,烟火照亮了她的侧脸,那笑容,可比花火般美艳。红色的长发在风雪中摇曳,风中,有她淡淡的香水味道。

曾纪泽忍不住抬起手,轻轻抚过了她的脸庞。路易丝下意识的偏了一下头,笑容褪却,寒风烫红的脸更加红润,分不清是霜红还是绯红。

“路易丝,很晚了,我们该回去了。”桥洞那边,一个洋教士在向路易丝挥手。

路易丝从恍惚中清醒过来,表情略有几分局促。她向曾纪泽笑了笑,挥手告别:“曾,如果你不忙了,记得来圣约翰医院找我。”

路易丝提着长裙奔向同伴,当她要上马车离开时,回头向曾纪泽招了招手。曾纪泽就那么撑着伞,在江边目送着她离去,直到洋人的马车消失在桥洞的阴影中。

曾纪泽轻叹了一口气,仰望天空,雪,更大了。

大年初一的清晨,曾纪泽发布了一份公告,正式对外界宣布他开幕的决定。公告中一条格外引人注目,即: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东西兼用,文武并重。

曾纪泽在公告中对这一条做特别的解释,表达了他急切需要兼通西学的人才,包括西方的技术、语言、文化、军事思想等等,只要有这方面的专长者,都可以来他的幕府投靠。

曾纪泽选择在这样一个立足未稳的情况下就开幕,实则也是出于无奈。曾纪泽以组建洋队枪起家,青云直上到如今的巡抚之位,所从事的事由简单到复杂,已与原先单纯的带兵有了很大的不同。

曾纪泽毕竟从政的经验尚且,身边尽管有李鸿章这样的不世之才,但一人之力毕竟有限,身为巡抚,特别是一个决心推行自强运动的巡抚,方方面面有数不清的事要等去做,光靠一个李鸿章是远远不够的,曾纪泽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充实他的班底,做他的左膀右臂。

最先加入曾纪泽幕府的有安徽建德人周馥,此人历史上本就是加入李淮章幕府的第一人,先前一直在父亲曾国藩幕下效力,不久前曾纪泽向曾国藩写信请调任一派人才来辅佐他,周馥便名列首位。

周馥此人在文字方面有着独特的造诣,他起草过的文报连文采不凡的李鸿章都十分欣赏,曾纪泽将他召入幕下,主要命其办理日常文案,待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委以更多的重要事务。

紧接着被曾纪泽召入幕中的是两位高级参谋类人才,王凯泰和陈鼐。

王凯泰,字幼轩,江苏宝应县人,时任江北团练大臣晏端书座下帮办。王凯泰精于军事,在担任帮办的两年中,积极协助晏端书在苏北组织团练武装,镇压当地的农民叛乱,在对抗太平军和捻军的战斗中著有劳绩,多次受到保举,累加至四品卿衔。曾纪泽的一切作为都以淮军的发展为根本,军事是他的重中之重,王凯泰这样的军事人才正是他需要的得力助手。

陈鼐,字作梅,江苏溧阳人。早年游学北京,与李鸿章一同拜在曾国藩门下,论辈份算得上是曾纪泽的同年。此人曾先后在曾国藩与胡林翼的幕从充当高级参谋的角色,为两位中兴名臣提了不少出色的建议,曾国藩和胡林翼对陈鼐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

曾纪泽原打算召原淮军另一位著名参谋张佩纶入幕,但考虑到此人这时不过十三四岁,年龄尚且不足以担当大任,不妨使其在外磨练几年,等成年之后再召入麾下不迟。

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了王凯泰和陈鼐的参谋,再加上李鸿章和即将到来的英国人戈登,曾纪泽的淮军在军事参谋类人才上可谓有了一个黄金耀眼的豪华阵容。

曾纪泽既为江苏巡抚,故一面要指挥淮军与太平军的作战,一面还要主持一省的政务,除了军务之外,还有许多与战事无关的章奏、公牍、函札等文字工作要处理。所以在继周馥之后,他的幕府中又陆续召入了多名文案方面的人才。其中,以凌焕最为出色。

凌焕、字筱南,安徽定远县人,时年41岁。此人自幼聪颖,十岁就考中秀才,接着又中进士,与李鸿章属于同年。但此后参加会试,却屡试不中,于是改习经世致用之学,后为曾国藩赏识,录其为学正。此后,凌焕一直师事曾国藩。曾国藩评价他为“从公治军书、涉危难、遇事赞画者”。

有了周馥和凌焕的协助,自曾纪泽任巡抚以来,案台来不及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书奏报总算开始减少,巡抚衙门也渐渐运转起来,开始行使其行政职能。

江苏一地大部为太平军所占,但仅为曾纪泽管辖之内的大小事务也远多于他省,但李鸿章、周馥和凌焕等人却能够短时间内将一省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而曾纪泽他能从三人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这也为他今后升任更高职位积累了重要的经验。

淮军与湘军一样,本质上都属于地方团练武装,虽然实力上远强于八旗和绿营等所谓的“正规部队”,但国家却不为之提供粮饷。曾纪泽的淮军自建立之初,就不得不面对饷由自筹的局面。

曾纪泽的淮军全部装备着进口的洋枪洋炮,淮勇的饷筹待遇又比湘军要高,军需所费极为巨大。为了供养这样一支“烧钱”的近代化军队,曾纪泽不得考虑为其建立一套庞大的军需后勤保障系统。

故而,曾纪泽抵沪之初即将江苏太仓人钱鼎铭召入了幕中,担当淮军的军需官。曾纪泽在安庆曾国藩大营时,与钱鼎铭有一面之缘,当时即是此人代表上海的仕绅前去请求曾国藩派湘军东援上海。后来,曾纪泽率领淮军赴上海时,也是钱鼎铭雇用了洋人的火轮,由长江运送淮军东来。

鉴于钱鼎铭与上海官绅关系相当密切,且对上海周边的地理形势比较熟悉,曾纪泽遂令他负责筹措粮饷军械,并参议军事,协调军队与地方官绅的关系。

淮军的另一个粮饷来源即是厘捐,此时的上海道台吴煦同时署理江苏布政使之职,控制着包括厘捐在内的财政大权。曾纪泽知晓历史,自然知此人挟洋人以自重,一方面利用与洋人的关系包揽了上海的海关收入。另一方面又任用私人把持着厘金等税收。曾纪泽继任巡抚之初,曾向吴煦询问过财政收支情况,关税、厘捐月收几何,而这家伙却总是回答“不过十余万两而已。”鬼才相信他的话。

能否掌握上海的饷源,关系着淮军的生存于发展,曾纪泽早就有除掉吴煦,独揽江苏财政大权的意图。故他在率领淮军应对太平军进攻的同时,暗中派人调查吴煦用人为私,侵没公款的罪证。只待时机成熟,便向朝廷弹劾。

与此同时,曾纪泽也在务色一名合适的人选,以便在挤走吴煦之后,替他掌管上海财政收入,浙江平湖人王大经是他内定的人选。此人在历史上就充当着李鸿章财政总管的重任,淮军粮饷一直充足无忧,这其中自有他相当的功劳。

曾纪泽识人无多,更没有时间与经历去亲自选贤任能,所以只有选用历史中现成的人物,这虽属无奈之举,但也是充实他的幕府最快的手段。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当年的李鸿章选定的人物,李鸿章识人的眼光总不会比自己差吧,但曾纪泽却有比李鸿章更深远的眼光,他自信这些人在他的带领下,定能开创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

曾纪泽决心发展自己的军工、制造业等所谓的“洋务”,因此他手下自然离不开这方面的人才,他的幕府名单中有不少这类人才的名字,如:“军火专家”刘含芳,“洋务干将”丁日昌、盛怀宣,“军工首脑”韩殿甲、冯焌光、沈保靖、郑藻如。

另外,实业家朱其昂、唐廷枢、徐润、杨宗濂、杨宗瀚也在曾纪泽的幕府名单中,其中徐润已被曾纪泽任命为大冶矿务局的中方主事,事实上此时已属于曾纪泽的幕僚。

这一批人都是曾纪泽今后推动民用实业企业发展的重要人选,此时此刻就将他们召入幕中最说有点为时过早,但当世的“开明”人才就那么多,为防他们流落到他人幕下,故曾纪泽只好先把他们召入幕中养起来,以待时机成熟再发挥其作用。

第五十一章李秀成的反攻

曾纪泽既然制定了“变夷为夏”的大政方针,而上海又为大清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洋商云集于此,再则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大清国门已开,与洋人打交道已是不可避免之事。对于曾纪泽而言,与洋人的交往将成为他当政生涯的一个重点,他迫切的需要富有经验的外交人才。

满清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虽然屡败于洋人的坚船利炮之下,但那些大清的官吏们在与洋人的打交道当中,不是傲慢无礼,就是迂腐不已,毫无外交风范和经验可谈。而曾纪泽选定了若干人选,这几人在历史中也是鼎鼎有名的外交人物,在当时的清国算是难得的算是比技术人员还要难得的人才。

这其中包括浙江永康人应宝时,字敏斋。此人举人出身,后考取国子监学正、学录。旋改就本班,以直隶州州同分发到江办,起初曾办理过海运等事务。太平天国二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占苏州、常州,进逼上海,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委派应宝时会同办理团练事宜。后与苏州知府吴云雇用了美国人华尔组成洋枪队,一举攻陷了松江,被当时的江苏巡抚大加赞赏。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国藩因安庆战事吃紧,拒绝向上海派援军。应宝时便与上海的外国官商交涉协商“借师助剿”之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外交经验。

除应宝时外,其余如安徽人刘瑞芬、江苏人李凤苞不但拥有和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本身还通晓西学,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曾纪泽选定的外交人选中,有一人名叫伍廷芳,字文爵,广东新会人。此人出生于新加坡,幼年学过四书五经,但十几岁时便真赴香港,就读于圣保国书院,主修法律,毕业后供职于香港审判厅。此人是曾纪泽所选之人中,唯一一个精通英语的人才,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果有他相助,曾纪泽就不会在众多有洋人在场的场合中,为他那些下属们充当“翻译”的工作。

不过,伍廷芳目前身中香港,曾纪泽已专程派人前去香港寻访并邀请此人,但是在当时这样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找不找得到还是个未知数。

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在不久的将来,曾纪泽想到推行的变革运动,不止于军工、实业,将是一场方方面面的变革。曾纪泽清楚的知道,光凭一己之力是不够的,他需要更多具有变革思想的知识分子。而这些人又不同于刘瑞芳、应宝时这样仅仅比较“开明”的人才,他需要那种能为他摇旗呐喊,为他的变革维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他在提供可以打动人心的思想武器。

当时的大清,开眼看世界者并不多,而能甘愿投入曾纪泽幕下的就更区指可数,江苏吴县人冯桂芬就是其中之一。

冯桂芬出身名门望族,天资聪慧,24岁即考中举人,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曾评价他为“国士”。1840年,冯桂芬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俗称榜眼,循例授职为翰林院编修。后母病亡,冯桂芬丁忧在家,潜心专攻经世致用之世,同时开始对欧美之事大为关心,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西方世界。至及今日,已是相当有声望的西学之士。

除冯桂芬之外,如薛福成、郑观应、马建忠等西学思想家,因年龄阅历尚且的原因,曾纪泽并未选择马上将他们召入幕中,想让他们先在外面闯荡锻炼几年,待火候到时再召入幕中唯其所用不迟。

曾纪泽并非专业的历史学家,史书言李鸿章有着庞大的幕府,但他能记起来的不过是些名声颇重的一些重要人才。即使把这些人全部召入幕中,对于他日益扩大的军事与行政职权范围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曾纪泽才对外开出公告,召揽那些贤能之士入幕,并鼓励下属们举荐贤能。

也许是上海三战的失败使战功赫赫的忠王感到了局势的严重性,就在曾纪泽开幕召揽人才的同时,近在咫尺的李秀成亲率精兵万余人,自苏州出发,再度向上海进发。

李秀成也许是想打淮军一个措手不及,他选择了在大年初三发兵。除此之外,原先的三路败军也开始向淮军坚守的三个镇进发,但他们并不急于进攻,只在镇外安营扎寨,围而不攻。

三路太平军无非是起佯攻作用,企图牵制淮军的三团兵力,而李秀成的本部人马便可趁机直扑上海。看来李秀成这次是经过了周密的侦查,抓住了淮军兵力不足的弱点。此番,他的一万多人马杀来,无论从哪个方向上进攻,淮军都将难以应对。

曾纪泽在与李鸿章等商讨后制定了一个颇具冒险性的计划,由吴长庆的的四团仍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战事吃紧的淮军各部。另由潘鼎新的五团急袭太仓,打乱李秀成的攻计划。

太仓镇位于苏州城东,是拱卫苏州东大门的战略要地,根据之前的侦察得知,太平军在此地驻军不足一千,淮军若能出奇不意的攻下此镇,则可对苏州造成巨大的威胁。苏州目前是李秀成苦心经营的大本营,他断不能容许此城失陷,所以到时他必撤上海之围,反救苏州。简单来讲,曾纪泽制定的就是一出围魏救赵之计。

这个计划攻敌之必救之地,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唯一令曾纪泽担忧的就是潘鼎新团的战斗力。这支团练的队伍刚刚加入淮军不久,虽然武器装备都是先进的美国货,但却未进行过系统在西式训练,而且曾纪泽还没来的及在该团中编入原常胜军的骨干士兵,所以,该团能否在新武器的帮助下发挥较强战斗力,还是一个未知数。

此战关系重大,曾纪泽对潘鼎新的指挥能力,以及五团的战斗力都持有怀疑态度,于是他决定新自督军前往,并带上了教习威利,以及重新集结后的直属炮营,只留李鸿章暂时主持上海城防。

第五十二章料事如神

李秀成拥有先发之利,曾纪泽却有后发之计。他派钱鼎铭向上海城的英军方面联络,临时租借了数艘炮舰,运送五团及直属炮营由海路奇袭太仓。

曾纪泽连夜赶到了吴淞码头,在那里,潘鼎新已经在催促他的士兵登船。这是曾纪泽第二次见到他的这位得力之将,上一次见面还是年前潘鼎新初来上海,向他报道之时。

那次,潘鼎新给曾纪泽的印象极深,这位三河人初来乍道就向曾纪泽委请战,请他立刻派五团前去攻剿太平军。曾纪泽当然果断拒绝,并说明了淮军目前的主要责任,但潘鼎新给他的印象却是性如烈火,是一员敢打敢拼的猛将。这也是曾纪泽在这场攻城之战中,选中了五团的主要原团。

人马悉数登船完毕,炮舰起锚驶出码头,不多久即进入长江口,溯江而上,望上游疾驰而去。

这是五团的淮勇们第二次搭乘蒸汽轮船,显然,他们对洋人的这种“怪玩意儿”充满了好好奇与些许恐惧。潘鼎新虽然是团长,但洋人的东西他照样没见过多少,面对蒸汽船,他一样显得惊奇不已。

曾纪泽走到了身边,笑着问道:“琴轩,觉得洋人这船怎么样?”

潘鼎新心系在炮舰上,竟没注意到曾纪泽过来,猛的怔了一下,回头一见是曾纪泽,忙是行礼,而后又憨憨的笑了笑,答道:“洋鬼子这玩意儿实在是神奇,也不见帆也不见桨,就在船中间树那么一根大烟囱就能驶得跟风一样快。真是了不得啊,大人,啥时候咱们淮军也能装备几艘咱自己的这种船,那到时候行军打仗可比两条腿快多了,正应了兵法里那句‘兵贵神速’了。”

曾纪泽所见过的似潘鼎新级别的将领多的去了,那些人也多有见识过洋人的舰船之利,但提出拥有大清自己的蒸汽机炮舰的,潘鼎新还是第一个。看来,此人的思想是属于比较开明的那一类。

曾纪泽敲了敲那门舰炮,似乎寓意的说道:“放心吧,这一天不会很远的。”

潘鼎新盯着眼前这位年轻的淮军统帅,他跟随曾纪泽不久,并没有亲眼目睹过这位与众不经的曾大公子与众不同之举,但关于他的种种赞誉称道的传说却听过不少,早已心向往之。

而今,潘鼎新成为了他的部下,终于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潘鼎新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可言语的睿智,以及非常人一般的气质。而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气质与智慧,使他拥有了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令跟随着他的将士们有一种为之赴汤蹈火的强烈意志。

也许曾纪泽并不清楚自己得天独厚的一些特点,会对他身旁的人产生怎样大的影响力,但事实就是如此,连李鸿章这样不世傲才都能倾心折服于他,更何况是潘鼎新这样的武夫。

不出一个时辰,炮舰驶到了离太仓较近的江面,曾纪泽和他的淮军在太仓以东的刘河镇登陆,三千多淮军趁着天色朦朦亮时,直扑太仓东门而去。

太仓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全境地势平坦,但自东北向西南略呈倾斜,东部为沿江平原,西部为低洼圩地区。曾纪泽选择从东门进攻,稍占了一点居高临下的优势。

很显然,太平军并未料到淮军会进攻远离上海的太仓城,城东七里的要地板桥只有不足百人守卫。淮军轻松的击溃了这伙守军,占领了该要地。紧接着,大队人马迅速通过此处,直奔太仓。

直到此时,太仓的守将钱寿仁方才从逃兵口中得知了有敌来袭的消息,不由大吃一惊,急令一千太平军立即登城,仓促应战。

从战术难度来讲,守城的难度远高于攻城,即使城中只有一千太平军,即使曾纪泽的淮军武器先进,他也不敢贸然发动强攻。何况,他此战的目的只是要吸引李秀成主力回援,并不需要非攻下太仓不可。

于是,曾纪泽令潘鼎新部步兵团沿东门搭建掩体工事,做持久战之状,并命直属炮营一百余门野战炮齐射,猛轰太仓东门。

炮声隆隆,曾纪泽再一次让太平军见识到了火炮的威力,钱寿仁精心建构的外围防御工事很快被炸得惨不忍睹。在死伤两百余人的情况下,他不得不下令太平军急撤入城中,凭借城墙之险坚守。

只可惜,太平军面对的不是湘军的鸟枪和抬炮,而是连欧美军队都没有大规模装备的先进野战炮。更可怕的是,他们遭受的不是一门两门炮的打击,而一百余门,这样可怕的火炮数量,只有在普法战争时才开始出现。

曾纪泽下令炮营调整射程,改轰东门城墙。炮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销烟与烈火覆盖了半个太仓城,在隆隆的炮声之中,砖土堆砌的东城墙轰然倒塌,将近裂开一道十米多宽的口子。

无论枪炮多么的先进,最终还需要步兵上前收拾残局。五团的淮勇们在淮军炮火的震奋之下,个个热血沸腾,跃跃欲试。潘鼎心眼看着炮营大耍威风,心痒难耐不已,忍不住向曾纪泽请战:“大人,该让我的五团上了吧,再轰下去长发都给炮营的兄弟炸光了,我连个骨头都捞不着啦。”

部下奋勇,曾纪泽怎能不高兴,眼下时机成熟,也该是上五团的弟兄们尝尝鲜血是什么味道了。

“潘鼎新听令,全团上刺刀,准备冲锋。”曾纪泽下达了预备令。潘鼎新兴奋的脖子都涨得通红,霍的抽出大刀,挥舞着向手下们吼道:“弟兄们,都给我上刺刀,准备杀长毛子啦!”

曾纪泽正准备下令炮营停止炮击,忽然脑海里闪过了一丝历史的片段,似乎他想起了什么关于史上太仓之战的记载。

潘鼎新催道:“大人,是时候了,下令吧,我保证把那些长毛鬼子杀得干干净净。”

曾纪泽眉头微皱,猛然间有所省悟,问道:“你可知道城中的长毛守将叫什么名字?”

潘鼎新一怔,他不明白他这位统帅是怎么了,战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他才想起问敌军守将是谁。他挠了挠后脑勺,答道:“好像是叫什么钱寿仁来着。管他是谁呢,就算是李秀成那个狗贼,我也一并割下他的人头”

曾纪泽心下不屑,你也太自不量力,李秀成是何许人也,凭你也敢跟他叫板么。曾纪泽微点了点头:“先等等吧,也许这个钱寿仁很快会投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上策。”

潘鼎新就郁闷了,心说这位曾大公子到底会不是会带兵呀,哪有占尽优势不趁势进攻,却把得胜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投降上,这也太托大了。不过统帅就是统帅,潘鼎新虽百般不解,却还得惟命是从,只得让他的五团弟兄继续待命。

炮击又进行了十多分钟,太仓城大火熊熊,却仍不见有什么动静。潘鼎心又急了,又向曾纪泽劝道:“大人,发匪贼心不死,估计这会早从旁门逃了。咱们还是冲吧,杀一个是一个啊。”

潘鼎新口气有点窝火,曾纪泽微皱的眉头却松开了,他得意一笑,抬手摇指太仓城头,“你看那是什么。”

潘鼎新回望城头,不由大吃一惊。只见残乱的城头上,赫然树起了一面白旗。

第五十三章声名雀起

潘鼎新的表情很清楚的体现了他现在的心情,惊骇、难以置信、不可思议、敬佩、信服……总之把所有带感叹号的词集中起来,怕也难以表达此刻他的心情。

“大……大人,你是料世如神啊!”潘鼎新五雷轰顶般恍惚了许久,才从牙缝中艰难的挤出几个字。

被别人惊羡佩服的感觉总是很受用的,曾纪泽此刻心情无比愉悦和得意。其实他也不是什么料事如神,只是依稀记得历史上的争夺太仓之战中,太平军因为守城之将临阵叛变才败北。

曾纪泽并不敢确认这个钱寿仁就是那个叛变的太平军守将,他只是带着一点侥幸心理而已,其实如果再过十几分钟钱寿仁还不投降的话,他还是会下令潘鼎新发动进攻。很显然,他是赌对了,这个钱寿仁看来是早有叛变之心,连逃都不逃,干脆挂白旗投降。

在部下面前表现出料事如神,自然是树立威信的一种方法,很显然,曾纪泽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

投降的太平军大约有七百余人,曾纪泽新将这些降兵武器没收,暂时分数批关押监管在城中。又命淮军迅速占领太仓全城,修复城墙,挖掘战壕,构建新的防御工事。

根据原先的作战计划,攻打太仓的目的只是吸引李秀成回援,减轻上海方面的防守压力而已。曾纪泽并没想到进攻回这么顺利,只在一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内就拿下了这座重镇,对他而言,可以算得上意外收获。

太仓东面濒临长江,西面紧临苏州,南面通往上海,淮军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便与上海形成了犄角之势。不但可以有效的协防上海,更可以近在咫尺的苏州构成巨大的威胁,太仓的失守,立刻使本来占据攻势的李秀成兵团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果不其然,刚刚逼近青浦的李秀成听闻太仓失守的消息,大为惊骇,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果断的放弃了进攻上海的策略,率一万精兵迅速北上,企图夺回太仓。

曾纪泽当然不可能李秀成眼中的这颗眼中钉拱手让出,既然占有了太仓,就要坚决守住。为此,曾纪泽给潘鼎新和许厚才下了死命令,命他二人无论如何也要守住太仓,否则定以军法处置。而他自己则搭乘炮舰返回了上海,面对新的变数,他需要就下步的作战部署与李鸿章等人商议。

太仓大捷的消息早已传编了上海,它给这座仍然处于春节气氛中的都市平添了几份喜庆。曾纪泽抵达吴淞码头,刚刚下船就被早已等待在那里的上海各界人士包围。

“巡抚大人英明。”

“曾大人是上海的救星。”

“上海百姓感谢曾大人。”

……

码头极为火爆,众人俨然迎接英雄一般迎接曾纪泽的归来,这是他所未能料到的。不过,这种众心捧月的感觉,着实令人陶醉。

曾纪泽坦然的向众人招手致意,白震山指挥着大刀队分开一条道路来,护送曾纪泽离开了码头。马车往巡抚府驶去,一直驶出了很远的地方,身后的呼喊声依然清晰。曾纪泽现在真正的意识到,权力可以是篡夺来的,金钱可以是骗来的,但只有声名威望,必须得靠实力拼出来。接二连三的胜利让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开始在上海这块宝地站稳了脚跟。

曾纪泽回到巡抚府时,李鸿章和刚刚加入曾纪泽幕府的张凯泰闻讯出迎,中间曾纪泽简单却又完整的将太仓之战讲了一遍,李鸿章他们当然不免一番赞服之词。不过,那王凯泰的表情却表明他有点言不由衷,这逃不过曾纪泽细腻的观察。

果不其然,待李鸿章听过李鸿章的赞词之后,那王凯泰道:“曾大人,恕我直言,太仓之战大人指挥的固然出色,但我觉得大人身为三军统帅,最应该做的是坐镇上海,指挥全局,而不是亲临战场去打打杀杀。倘若稍有一闪,那就不是一战的胜负得失,而是关系到我淮军的兴衰,乃至整个上海的安危啊。”

王凯泰的直言劝谏不无道理,曾纪泽当初做出亲赴太仓的决定时,虽然有对潘鼎新不放心的原因在内,但也因为自己还没能及时的转变角色,从常胜军的营官转变为淮军统帅。事后他也觉得自己的决策稍有草率,也幸亏这一仗是胜了,要不然真如王凯泰所言出了差池,到时还真不知该如何收场。

王凯泰的口气是直了一点,但出发点却完全是为了大局着想,这下点正是曾纪泽所看重的,看来他没选错人。

“幼轩提醒的是,这次我是稍有点轻率,今后我若再有这等决定时,还请幼轩一定要及时劝止才是。”曾纪泽坦然承认过失,同时不忘鼓励王凯泰。

王凯泰见曾纪泽态度甚是诚恳,全无独断专行之性,心中自然是高兴,庆幸自己能遇上这样善于纳谏的上级,于是他颇为严肃的脸上现出了几分笑容,“大人能这么想就好了,我王凯泰一定尽我所能,为大人,为淮军效犬马之劳。”

曾纪泽与二人商量下一步的作战该当如何进行,王凯泰似乎早已进行过周密的思考分析,他认为太仓为苏州屏壁,李秀成不可能不去争夺,如今既已挥军北去,必然是拼尽了全力也要夺回的。

潘鼎新的五团虽然胜了一仗,但那也是因钱寿仁投降在前,五团毕竟没有严格意义上经历过一场硬仗。而现在,他们既将面对的可是太平天国最优秀的名将,率领着目前最粗锐的一支太平军,能否守得住太仓,实未可知也。

所以,王凯泰建议曾纪泽趁得胜之势,撤回五团和炮营,并抓紧时间修筑上海周围要地以固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