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脑里的8个骗子-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书亮点】(重磅推荐)☆☆☆☆☆   

  谁在说慌?真实自我大揭秘!畅销全球,引起国内外读者强烈反响的前沿心理读物!   

  (英国版本封面) (美国版本封面) (德国版本封面) (美国再版封面)   

  ◇国际著名媒体强强推荐☆☆☆☆☆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书,语言幽默有趣,论述清晰……在看此书之前,您都不知道你的大脑可以这样在你的身边操控你。—— Helen Dunmore   

  我认为,这是一种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想法的最有趣而奇妙的解读。   

  ——Alexander McCall Smith   

  这是一本实用的科普读物,向我们解释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在背后运作的。如果你还认为是你在控制着你的意识,那么请你再想想。   

  ——Good Reading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大脑里的8个骗子》作为一本深具潜力的科普读物,完全可以与林尼?特拉斯的《吃?射?离》媲美。   

  ——The Flemington…Kensington News   

  法恩是一个幽默的,智慧的,对现实有着自己独到认知的神经学家。   

  ——The Times   

  法恩以娱乐性的语调,成功完成了揭露我们的大脑在心理主控权这场战争的手段这项棘手任务,轻松幽默地揭示我们心中的偏见和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   

  ——Psychology Today   

  ◇为什么最难战胜的人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背后对你隐瞒欺骗!   

  1 爱慕虚荣的大脑   

  爱慕虚荣的大脑尽其所能地美化、夸大并吹捧我们。它不仅原谅我们的过失,甚至干脆将它们从记忆中淡出。爱慕虚荣的大脑不但让我们自认为高人一等,还误导我们以为自己所向无敌、刀枪不入且无所不能。   

  2 情绪化的大脑   

  情绪能以更为隐秘的方式,先发制人地影响我们对周遭事物的判断,让我们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因为情绪不仅能影响我们的判断,它还会影响到我们的知觉。我们会因为自身爱恨或好恶所引发的情绪,影响到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         

←虹←桥←书←吧←。  

第2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2)         

  3 不道德的大脑   

  在成人所拥有的成熟的道德观底下,其实潜藏着偏颇与不公。我们对他人的处境漠不关心,对自己的处境却极为敏感。这使得我们都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沉溺于自我夸大,却往往忽略他人,并因此创造出“我比你更优秀”的虽然错误却令自己愉快的假象。   

  4 妄想的大脑   

  我们对自己所抱持的信念往往出于盲目的忠诚。某个信念一旦在我们心中形成,不管它有多荒谬,都会受到最严密的保护,以免它受到修正和反驳。我们为自己所得出的假设积极寻找各种证据,或主动创造证据,并顽固地为之辩护。   

  5 顽固的大脑   

  大脑会不懂装懂,假装知道它不可能知道的事情。正因为大脑自以为无所不知,它甚至认为自己知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事物。与此同时,大脑认定荒谬的永远是他人的观点,可笑的永远是他人的论证。于是,我们的顽固由此看来无可救药。相对而言,杀掉或俘虏某人比改变他的想法轻易多了。   

  6 装神秘的大脑   

  它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快速,比我们更为有力,它甚至可以操控我们。它不请自来,主动接手为我们处理日常事务,并向我们隐瞒某些重要的讯息。这个它就是我们的无意识。当我们将许多事情委任无意识来代理时,却永远无法确知它是如何处理这些事情的。   

  7 意志薄弱的大脑   

  意志就像娇贵的大人物一般有诸多要求,它不可过度工作,它的四周只能充满欢乐,它还必须受到他人的喜爱和珍视。我们经常对这位娇贵名伶般的意志下达指令,但它只偶尔听命於我们。意志的自我控管机制令人捉摸不定,我们对此深感切肤之痛。   

  8 充满偏见的大脑   

  偏见是大脑里最固执的骗子,它可以漠不关心地认定某甲是坏蛋,某乙是笨蛋,并快速寻找出下一个是王八蛋。我们因此没有时间或动机,停下来反省自己是否以偏见来对待他人,并尝试矫正我们的错误倾向。我们永远相信自己的刻板印象准确无疑。         

→虹→桥→书→吧→BOOK。  

第3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3)         

  【本书重点】(编辑推荐)   

  揭开大脑欺骗我们的八张面具,看清存在于我们观念当中的种种谬误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行文并不像学科研究论文那么严谨。科迪莉亚?法恩博士立足于生活,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切入点,并配以经典案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加以说明,以诙谐轻松的语言来探讨我们的意识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如何被自己的欲望所扭曲,揪出存在于我们意识当中的种种谬误与假象,认识一个本真的自己。    

  ※内容丰富:直指处处以我为先的八种心态   

  直指大脑的八个弱点、维护自我的八种心态:贪慕虚荣、虚伪、情绪化、不道德、顽固、装神秘、意志薄弱、充满偏见。由此入手,分析这八种心态的存在是如何在我们的意识形成过程当中发挥作用,遮挡我们的视线,干扰我们的判断,阻止我们修正自己的偏见,并处处为我们寻找借口、保护错误的观念不遭受任何反对意见的挑战。提醒我们在看待世界时不要听任这八种心态的牵引,公正、公平地看待世界。   

  ※通俗易懂:人人都能看得懂的心理学前沿著作   

  将晦涩的心理学研究生活化,作者在论述难懂的心理学观点时,都配以浅显易懂的实验案例加以解释说明,论述严密,逻辑清晰,易于理解。   

  ※引人注目:对自我潜内在的真实探讨   

  潜意识里到底隐藏了一个怎样的自我,我们待人公正吗?事事考虑周全吗?心胸宽广,可以接受任何批评指正吗?是否对他人存有偏见?阅读本书是对自我的一个大挑战,过去的我们或许不曾意识到,为满足自己各种欲望,保证自己的权威不遭受任何挑战,维护自尊不受任何伤害,而处处贬低他人,不公正地对待他人与自己,来抬高我们自己。作者试图提醒我们,我们的内在是虚伪、情绪化、不道德的,带有偏见。是对过去完美自我印象的极大挑战。    

  前言   

  善骗的大脑   

  你认为我们可以完全信任自己的大脑吗?你的大脑进行复杂的乘法运算时,常会犹疑不决。你的大脑为你寻找解答方案时,偶尔也会半途而废。但是,比起大脑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些小缺陷实在不值一提。我们都很清楚,大脑——这个由亿万个脑细胞所构成的心灵引擎有多复杂和精巧。新闻媒体也时刻关注着这群神经细胞,并大力报道有关这个细胞团队的各种最新发现。         

◇欢◇迎访◇问◇BOOK。◇  

第4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4)         

  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大脑的存在。但是(尤其当你捧着本书阅读时),你可能还在为你的大脑感到莫名的骄傲。毕竟,我们需要大脑揭露内心的想法和探索外在的世界。大脑向我们吐露它的思想、感受和决定。我们之所以能够认识万事万物,大脑可谓功不可没。此外,假如这世界上还存有值得我们完全信任的事物,那它必定是我们的大脑了。毕竟,还有谁比它更亲近我们呢?   

  但事实上,我们那寡廉鲜耻的大脑,并不值得我们信赖:它惯于扭曲并隐瞒真相,惯于夸大,它傲慢、情绪化、不道德,还时时引诱我们作恶。它顽固倔强、深不可测,而且意志薄弱。此外,它还是个目光如豆的偏执狂。   

  对于大脑的这些缺陷我们当然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只有依据大脑中的那丛复杂的神经细胞指引,我们才得以看清自己和外在的世界。然而,正是因为这颗我行我素、不可信赖的大脑习惯于欺骗造假,使我们自以为聪明绝顶,其实却是非常懵懂糊涂。   

   爱慕虚荣的大脑   

   自创的美丽假象   

  在英国的某家出版社委托我创作这本书的一个星期后,我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截稿日就订在预产期的前三天。我的丈夫是位天生的专案经理,这恰好让他有了用武之地,早早就为我拟定了一份工作进度表。但在我眼中,这份进度表丝毫未将写作历程的各种不可测因素考虑在内。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张进度安排表,上头写着我必须在何时写出多少字来。而依照这份进度表,我每个周末都得工作,直到孩子出生那天为止。   

  “依照这份进度表,我每个周末都得工作,直到小孩出生的那天。”我抗议道。“别忘了将你的年假也算进去。”我先生冷冷地回了一句。   

  我认为他没有听懂我说的重点。   

  “那我什么时候可以休假?”   

  “休假?”我先生佯装研究起他手上的进度表。   

  “依我看,你在完成书稿直到开始分娩,这期间还是有两天假期啊!”         

▲虹桥▲书吧▲。  

第5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5)         

  刹那间,我似乎已经看到自己一边分娩一边趁着子宫收缩的空当,气喘吁吁地告诉助产护士,假如能够永远像现在这样有自我休整的时间,那将会多么美好。   

  “那如果我做不到呢?”我问道。   

  丈夫丢了一个“这真的一点都不难”的眼色给我。   

  “你每个星期只要写这么多字就可以了,照这样做准没错。”他一边说一边对着手中的进度表指指点点。   

  “他说得没错。”我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够做到,即使怀孕也不会受影响。毕竟,照顾新生儿太容易,不需要事先拟定任何进度表。妊娠初期的不适和疲惫也很快就会过去。其他女人的软弱大脑也许会受妊娠荷尔蒙的控制,但我的大脑肯定不会如此不幸。同时,我的肚子必定不会太大,能让我安稳地坐到电脑前写作。而我肚子里的小孩也绝对、必定且毫无疑问不会不识相地提早来到人间。所以,我一定能顺利完稿。   

  随后我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我开始着手为本章的主题(爱慕虚荣的大脑)做准备。爱慕虚荣的大脑尽其所能地美化、夸大并吹捧我们。它不仅原谅我们的过失,甚至干脆将它们从我们的记忆中淡出。爱慕虚荣的大脑不但让我们自认为高人一等,还误导我们以为自己所向无敌、刀枪不入且无所不能。我们的大脑极其虚荣,甚至让我们自恋到连出现在自己名字里的字母,不论怎么看都觉得比其他字母更可爱。   

  我压根就不知道我的大脑如此贪慕虚荣,但更糟的还在后头。我意识到这些正面假象的重要性:它让我们得以抬头挺胸、昂首阔步且威风八面。若没有这么一丝假想的乐观,我们的免疫系统将对是否应该继续努力维持自己的生命产生质疑。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爱慕虚荣的大脑偶尔还可以弄假成真。我们从爱慕虚荣的大脑身上获得有如母爱般的支持,因此会无视自己的缺点并忽略潜在的障碍。   

  我要我的虚荣大脑来帮忙。马上就要!   

  很幸运,我终究还是想出办法,得以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在小孩出生的前几天将书稿完成了。但没想到3个月后,我的经纪人通知我,出版社对本书非常感兴趣,希望我再多写100页(我先生无法决定是先开香槟大肆庆祝,还是先重新编排进度表)。         

BOOK。←虹←桥书←吧←  

第6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6)         

  这下事情可就棘手了。为了照顾新生儿,我仅仅为了拟定购物清单就需花上一整天的时间。不过,感谢老天,我那假想的乐观再度取胜,让我得以撇下所有让人气馁的念头,不顾眼前的任何阻碍,再度开始奋笔疾书。这本书的出版证明这个策略对我的确管用,但是,现在我要向你揭穿这些活脱脱地夺走你的幸福、健康和成就的幻象了。   

  拒绝接受不堪承受的想法   

  我们只能通过大脑来认识自己和外在的世界。哲学家对此甚为担忧,但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这有何不妥。弗洛伊德曾倡导自我“拒绝接受不堪承受的想法”。自此之后,实验心理学家纷纷致力于揭发大脑背后的秘密,并把这作为他们的毕生志愿。   

  我们先从几个基本现象谈起:我们经常会虚怀若谷却又勉强地表示,自己比一般人更有道德、更为勤奋而且驾驶技术更好(即使是刚发生车祸,并被送进医院的司机也这么认为)。换句话说,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逊色于他人的。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来,这是绝不可能的。而如果我们所选取的样本是一堆爱慕虚荣的大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结果当然无可厚非。   

  首先,大脑会尽可能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诠释问题。假如我被问及驾驶技术如何,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我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准。事实上,在时速一公里以上时,我的驾驶技术的确无懈可击,但一旦低于这个时速,车身上的烤漆随时都有被刮伤的可能。光是修理擦碰障碍物后留下的刮痕,我就要花上一大笔钱。有时我甚至会想干脆用防撞泡沫将整部车子裹起来算了。相比之下,我母亲倒车靠停技术之精确神速,可真是令人惊叹不已。但她却时常在路口与前头那辆“早就应该起步”的车子追尾。当然,我母亲同样自认为她拥有平均水平之上的驾驶水准。现在不难看出为何我们敢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的驾驶技术并不比一般人差了吧?倘若欠缺明确的标准,我们便会以最切合自己能力的方式来诠释问题。         

※虹※桥书※吧※BOOK。※  

第7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7)         

  我们也不需担心自己欠缺某方面的能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大脑会干脆忽略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就像无法分辨音准的音乐白痴一样,我是个完全不会素描的画画白痴。但我并不在意,因为对我的大脑来说,素描并非我必须具备的技能。我可以了解素描对艺术家的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性跟柔身舞者必须能够将双腿扳到头部后面的重要性一样:对以此为业的一小部分人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但对其他人来说,这不过是引人注目的花招罢了。除此之外,大脑还有一项保证能提高自信的方法:我们都坚信自己的缺点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自己的长处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稀世珍宝。   

  这些想法表明,爱慕虚荣的大脑纵容我们的妄自尊大,它总会为我们找到自我辩护的各种借口。大脑的另一个用来保护自我的策略,是以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方式追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也就是说,我们惯于假想成功皆源自自身的优势,而将失败归咎于运气不好或他人的阻挠。透过心理学测验,我们即可轻易地观察到这种虚荣心理的作用。   

  在某个实验里,当研究人员随机地告知某些受试者:“他们在某个测验——例如,猜谜游戏中表现突出。”受试者都会认为这些都是自己的功劳,被随机告知表现欠佳的受试者,则会将责任归咎于他人。当挫折足以对自我构成重大打击时,大脑的自利倾向尤为明显。在另一个实验里,被告知猜谜游戏可以测试出智力水平的受试者自利的表现比被告知游戏与智商无关的受试者更为明显。换句话说,潜在的威胁越严重,爱慕虚荣的大脑就越发自利。更讽刺的是,我们都认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自利心的影响。(请将这一点牢牢记在心里。)   

  因此,如果好心的心理学家刻意不把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解释清楚,那么爱慕虚荣的大脑即会立刻袒护自我。不过,大脑并非完全不受事实的约束。不论如何勉为其难地为自己连餐厅账单都会算错作辩解,我也绝不会自诩为数学天才。如果我们无法通过事实这面镜子看清楚自己的丑陋面容,也就无法保持冷静和理智。         

▲BOOK。▲虫工▲木桥▲书吧▲  

第8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8)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谁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我们刚刚已经见识过爱慕虚荣的大脑,是如何极尽所能地奉承我们自己的了。现在,我们应该深入探讨,揭发它的诡计。因为爱慕虚荣的大脑还能通过唤起潜藏在记忆和推理中的偏见,选择性地评判或编造种种有关自己或外在世界的事实,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更为柔和、宽容、乐观但虚幻的世界。   

  反溯悲观   

  对我们的自尊心来说,挫折也许是最可怕的敌人。这也正是爱慕虚荣的大脑必须竭尽心力杜绝挫折的原因。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大可做个事后诸葛亮,告诉自己其实从一开始,形势就不利于自己,才会使得成功难于登天。研究人员发现,乐观的受试者尤其擅于利用这个名为“反溯悲观”的策略,好让挫败的结果变得容易接受。   

  所谓的“自我设障者”,则以不同的方式运用自利的偏见。一旦自我设障心理发挥效用,爱慕虚荣的大脑即会编造出无伤害性的借口保护我们的自我。比方说,如果我们以事先没作充分准备为由,解释为何自己的智力测验成绩不如预期,就不会破坏我们对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所抱持的华而不实的印象。同时,自我设障还能渲染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为我们的自我创造双赢的局面。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许多借口(例如服用药物、身体不适和心情低落等)来保护我们的自我不受挫折的影响。   

  在某个实验里,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群患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受试者的大脑只要一有机会即会以焦虑为由,为自己在测验里的拙劣表现辩护。研究人员指示受试者参与某个分为两个阶段的智力测验,并告知受试者测验的目的在于评量他们的智力。研究人员要在中场休息时调查受试者在测验中的焦虑程度,以及他们在作答时的努力程度。但在调查开始之前,研究人员针对某些受试者,排除了他们可能用来自我设障的借口。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受试者,这个测验的特别之处,在于受试者的成绩并不会受到焦虑的干扰,并且不论受试者如何紧张,测试成绩都能精确地反映出他们的智力水平。         

虹←桥←书←吧←。←  

第9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9)         

  这个实验的设计真是巧妙。如果受试者仅仅如实地报告他的焦虑程度,没有任何自利的意图,那么他们的焦虑程度在测试中不会有任何波动。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受试者所报告的焦虑程度应该前后一致。但是,假如受试者企图以焦虑为借口来保护他们的自信,他们是否会认为焦虑可以为不佳的测验成绩提供合理的解释呢?   

  倘若受试者认为紧张会对成绩造成负面影响,那么他们会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焦虑程度,以便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挫折准备好借口,以此保护他们的自信。这正是研究人员所观察到的:只有认为自己能以不具威胁性的焦虑为借口,来为不佳的测验成绩提供辩护的受试者,才会夸大他们的焦虑程度,那些明白自己不能以焦虑为由推卸责任的受试者,则干脆放弃这个拙劣的借口。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受试者完全放弃替自己辩护,他们反而宣称自己在测试中并未尽全力,以此作为自我设障的借口。   

  相关的研究指出,即使我们的大脑在遭遇挫折的当下愿意面对挫败,但几天之后,它就会忘却这些见不得人的解释。在某个实验里,研究人员指示男性大学生进行一项作业,以测量他们的“手部灵敏性与协调性”。(“你瞧,我的手既灵敏又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自尊促使大家难免想要趁机表现一番。当受试者完成这项作业后,研究人员随机告诉某些受试者,他们的手有如指挥家一般灵巧,其他受试者则被告知他们的手比误闯瓷器店的公牛还要鲁莽笨拙。研究人员分别在实验结束时以及几天后,请受试者解释自己在作业里的表现。实验结束几天后才接受访谈的受试者,由于他们的大脑拥有更多时间可以编辑相关的记忆,因而比起测试结束后立刻接受访谈的受试者,他们的解释存在明显的利己倾向。   

  选择性记忆   

  记忆是自尊最珍贵的盟友之一。我们通常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经久不忘,对于不利于己的事物却漫不经心。假设我们参加了某项人格测验,测验的结果显示我们具有某些特定的行为倾向,那么我们会偏向于记住负面行为多一些,例如“你喜欢取笑他人的长相”和“你经常欺骗父母”;还是正面行为多一些,比如“你乐于协助邻居”和“你能够保守秘密”?我们也许会认为,由于出乎意料的负面行为与原有的正面的自我印象大相径庭,因而负面行为将较易记住。但研究人员得到的测试结果并非如此。相反地,正面的自我印象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受试者的记忆之中。这是因为受试者的大脑在忙着记忆正面行为之余,根本拒绝分配同样多的脑力来记忆负面行为。由此看来,测试出的负面信息想要进入记忆之门,简直难于登天。         

§虹§桥§书§吧§BOOK。  

第10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10)         

  记忆不只过滤输入大脑的信息,它还控制了大脑输出的信息。大脑有一个庞大的个人事件资料库,其中的内容牵涉到我们对自我的认同和认识,心理学家则发现我们的自我概念时刻都在变化。如果现有的自我概念不符合我们的需要,那么我们的大脑会另外寻找合适的替代者。记忆则扮演起助理的角色,在我们的个人事件资料库里,搜寻适合当下情境的个人回忆。   

  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尝试借助颇具吸引力的全新自我概念来触动受试者的大脑,以观察自我概念的变化过程。这两位研究人员指示参加实验的学生在两篇虚构的科学论文中择其一阅读。第一篇论文宣称外向的个性有助于学习,第二篇论文认为内向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高。阅读这两篇论文的受试者人数相当,猜猜实验的结果如何?我们拥有一颗爱慕虚荣的大脑,而且是一颗在普林斯顿大学上课的大脑。然后,某人对我们展示一个闪闪发亮、魅力四射的自我概念,并告诉我们拥有这种个性是通向成功的捷径。这种个性也许与我们并不相称,但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让它看来与我们十分般配,我们何乐而不为?实验的结果显示,不论受试者认为哪种个性是成功的关键,他们总会倾向于认同自己恰好具备那种个性。   

  换言之,爱慕虚荣的大脑和记忆携手合作,进而滋生出最引以为豪的自我概念。当我们被告知,外向活泼的人多半比害羞内敛的人容易成功时,大脑即刻搜索我们擅于经营人际关系的记忆片断,并且轻松迅速地在意识里将其唤起。正如我们之前所见,记忆也在前门把关。当我们已被告知某种个性对我们迈向成功之途有帮助后,我们只需获得一点他人的认同,即可搜寻出更多的回忆,证明自己的确拥有这种杰出人格。   

  是律师而非法官   

  推理能力是爱慕虚荣的大脑另一个有力的拥护者。这听来有点荒谬。推理能力不是指引我们向真理迈进的指南针吗?它怎么反倒让我们远离真理呢?表面看来确实如此,尤其是当我们的自尊遭受伤害时。事实上,如果我们试图在推理能力保护我们的自尊免受伤害时替它作辩护,也只能承认它至少不会无中生有。         

BOOK。▲虹桥▲书吧▲  

第11节:大脑里的8个骗子(11)         

  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推理能力像是尽职尽责的律师,它只专注于寻找对客户有利的证据,而不是像严正的法官一样致力于理清事件的真相。   

  正如我们所见到的,记忆就像过度热心的助理,擅于隐藏甚至销毁不可公之于众的秘密档案。而我们的推理能力也只是在这些负面档案基本销毁后,才有胆量回顾我们的记忆片断。   

  身为律师的推理能力,对任何有利于它最重要的顾客(我们的自我)的证据全盘接收,记忆则担任助理,被差遣去搜寻更多有利的证据。但任何对自我构成威胁的证据,反而必须经过最为严苛的质询。它们的正确性、有效性和可信度等,在我们的心理法庭上都要一一受到审查质问。推理能力就这样迅速而漂亮地赢得了官司。我们也许会认为正义和真理终将得以伸张,却刻意忽略了我们的推理能力其实是心理法庭上的律师。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推理能力高明的手腕。假设根据某个未经证实的传闻,我们拥有的某些特质对我们的事业生涯将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声誉受到威胁,而推理律师的职责就是保护我们免受传闻的伤害。某个研究再现了类似上述的情境,并证明在推理律师看来,顾客永远是对的。   

  在这个研究里,一些大学生志愿者要参加一个实验,实验的主题涉及成功地从事法律、医药和商业等专业领域所须具备的条件。研究人员首先安排受试者阅读虚构的人物描述。描述中的人物在研究所的表现参差不齐,且各自拥有不同的成长背景——例如,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或老幺、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以及母亲是职业妇女或家庭主妇等。   

  假设某位立志成为医生的受试者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信仰天主教,而且母亲是家庭主妇,她所阅读的人物描述恰好与一位成功的医生有关:这位医生信仰天主教,排行老大,而且母亲是职业妇女。   

  那么,这位受试者是否会认为这位医生的成长背景里与她相同的部分,正是促使这位医生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这位医生的成长背景中与她不同的部分则无关紧要?实验的结果显示受试者的反应正是如此。在我们的假设问题里,这位受试者会认为信仰天主教是那位医生成功的关键,而其他两个因素则可以忽略。但是,假如受试者被告知那位医生其实并不成功,那么信仰天主教这个因素转眼间就会变得与成功毫无瓜葛(信仰与成就之间能有什么关系?),而此时在家中的排行以及母亲的工作形态,也即受试者与医生不同的成长背景,突然又会变作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