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1)序言
走出豆豆溪

  【序】

  陈国福

  大学同窗地山老兄姓王,与著名作家许地山同名,家门一报,便让人记住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伊始,王地山便跻身当代作家之列。

  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王地山曾是一位具有双重身份的青年战士,恰如毛泽东主席所说,先是“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解放军,继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党报记者。在进军大西南中来到四川,在向科学文化进军中考入大学,主攻中文,兼习外语,希冀出国深造,后涉嫌叛国投敌,有口难辩,无法可依,身陷囹圄,两秩春秋。生活给他开了一个好大的玩笑。

  求知识、做学问,思索大抵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孔子曾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阅读此书,不难看出:王地山首先是一个笃学善歌的思想者,堪称时代的先知先觉。他广泛阅读中外哲学经典和文学名著,激起对现实和社会的深层思考。*革命时期,在中国走向的历史关头,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毅然选择共产党,参加解放军;建国初期,面对国际国内的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党报记者,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观察和科学的判断,惜乎悖逆至圣先贤的谆谆告诫,敏于事而不慎于言。在那个特殊年代,与政治时事相抵牾,难免遭遇人生的挫折,换来命运的悲剧。作家拉开往事的记忆闸门,展示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感悟,富有理性的力量,又不乏人性的弱点,令人钦佩和惋惜。

  解放军犹如一座革命的大熔炉,铸就王地山作为一个革命者的坚强性格。这种性格使他敢于面对各种磨难与挑战。20年漫漫长夜的高墙生活,痛苦、饥饿、困倦、孤独,在生存与死亡两大主题中,他重新审视生命,苦苦挣扎,决不退缩。革命先辈的狱中斗争,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方面,因地制宜,强健体魄,积累知识;另一方面,突破封闭,

  获取信息,坚持真理,视力严重受损,心地愈见光明,揭示出中外文明“以禁为诱、以禁为进”的曲折进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类的认识往往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局限,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不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王地山走出高墙二十年后才动手写这本书,势必给那段生活的描绘多几分冷静与客观,少几许偏激与愤懑。书中运用插叙或补叙手法,以今追昔,以果证因,写出专政者自省意识中的种种忏悔,得到受害者的谅解、宽容和尊重。如果说,知错知罪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王地山“反右”五十年祭,正着意开掘这种稀缺资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历史是不容忘记的,一个失忆的民族是可悲的,没有希望的,甚至重蹈历史的覆辙。正因为如此,当某些人正竭力淡化那段血迹斑斑的历史,新的一代正淡忘前辈经历的苦难,而实现巴金关于建立“*”博物馆的建议为时尚远,我们这些过来人或幸存者,就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揭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书已有多部,如丁玲的《风雨人间》、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杨绛的《干校六记》、韦君宜的《思痛录》、马识途的《沧桑十年》、丛维熙的《走向混沌》乃至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等等,他们秉笔直书,远追史公,写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真实而备受关注。然而,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这些精英名流毕竟是少数,本书作者纯属普通人,也因言罹祸,几经挣扎,越陷越深.一直沉入最底层,弄得九死一生,死不瞑目。这样的坎坷经历和传奇人生,对于了解共和国那段刻骨难忘的历史,也许更具典型性而引人深思。全书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仅以亲历亲见、所闻所感的方方面面,琐琐屑屑,罗列成章,没有铺陈,没有夸张,笔触非常直接,非常准确,尽可能呈现原生态的高墙生活,见证鲜为人知的血泪场景,以酌荏苒光阴,以酬同路朋辈,以资读者缅怀闲聊。如果解构书中的政治背景,对比银幕上表现勇敢者挑战荒岛、古堡、丛林、冰雪、星际的美国大片。王地山的20年狱中生活,更折射出人类不甘屈服、不向命运低头的拼搏精神。这令笔者感受甚深,也足以引起更多人阅读的兴趣,并理当得到更高的评价。

  2007年7月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1)序言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2)作家和记者是这样炼成的
作家和记者是这样炼成的

  ——王地山囚犯生涯传奇

  高富华

  1957年,中南(南斯拉夫)关系已相当紧张,四川大学一个学生却在认真研究南共纲领,甚至还与南斯拉夫驻华大使联系。要到该国留学,把异国的先进经验介绍回来……这样他便为自己拉开了悲情人生的帷幕,在监狱一呆就是20多年,谁知“一个犯人兼记者的奇特生涯”倒成了他创作的源泉。40多年过去了,2001年10月,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因言获罪王记者打入高墙

  1957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学生王地山因撰写了一篇2000余字的《南斯拉夫之我见》而遭不白之冤,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他感到十分委屈,于是在1958年暑假的一天偷偷跑到北京,准备找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要求到南斯拉夫学塞尔维亚语。谁知随后被北京市公安局拘留所拘留,不久被遣返回到四川。南斯拉夫没有去成,反而成了“顽固不化的右派分子”,王地山十分懊丧。随着反右运动的“蓬勃开展”,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了,于是戴着“右派分子”和“里通外国的反革命分子”双料帽子被打入高墙,从此沉入了生活的最底层。

  1933年出生在沈阳的王地山,在南京求学时,在他和同学们摇着小红旗把解放军迎进城后,毫不犹豫地报名入了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随军南下,经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小长征”,成了新中国在西南地区的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先后在《川南日报》和《四川日报》社工作,并被组织上确定为业务骨干送到四川大学带职深造。自已是爱党、爱国的,研究异国,是为了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怎么是“里通外国分子”?又怎么是“人民的罪人”呢?

  尽管王地山死不认罪。但不认罪也得“服法”!被判了14年有期徒刑的王地山被送进了设在成都市通惠门的一家劳改工厂劳动改造。先是糊火柴盒,后是当车工,车间主任听说他入狱前是记者。便安排他办《跃进报》。从此他开始了犯人兼报人的奇特生涯。

  做过职业记者的王地山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劳改犯”的身份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办报中,还办了个“绿芽”文艺副刊,尽量让《跃进报》有可读性。然而学生味十足的王地山编写的稿件往往不合要求,被斥之为“人性论”,而他自学外语、读外国书籍并翻译作品更是被认为“不务正业”、“旧习不改”和“改造态度不端正”并受到了批评。

  王地山虽然被送进了大墙成了“异类”,但他仍渴望自己的祖国繁荣富强。然而大跃进的喧天锣鼓使他认识到浮夸和虚报早已远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为此他苦闷不已。接下来的“粮食关”更是让狱中的他“饿其体肤”。整天饥肠辘辘的王地山写下了《三面红旗与三年自然灾害》等20多万言的“汇报材料”:要求中央全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全面调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让民“休养生息”……这样的材料自然成了“三面红旗的恶毒攻击者”。l965年,他从成都转到芦山县大山中的原苗溪劳改农场。

  云雾缭绕的灵鹫山荒草遍野,荆棘丛生。文弱的王地山和其他犯人一起在阴雨泥泞中开垦茶园。“白天割茅草,晚上臭虫咬”,饥饿、疲劳、绝望让王地山铤而走险,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越狱逃跑了。谁知没跑多远,悬崖陡壁便挡住了去路,后面又响起了追捕者的枪声。王地山干脆坐下来束手就擒。之后他被加刑6年,并投到小监。

  他知道在无人说话的小监长期孤独地呆下去,如果不找点事干,纵然死不了,也会成疯子的。

  狱中办报山沟处处有美景

  从此王地山制定了一个严格的作息计划,每天坚持锻炼身体。

  不知有多少个宁静的夜晚,他不顾监规浅唱低吟,他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友每人“点唱”了一首歌,“深深的海洋呵/你为何不平静/……”直到嗓子唱哑了才作罢。第二天他又玩起新花样,从泥地上抠了些土屑,捏成小象棋,划上了棋盘,左手是少年英雄胡荣华。右手是老将杨官麟,一盘下完,左右手互换角色,杀了个你死我活。几天后又索然无味了,内心的苦楚日甚一日,毕竟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是很痛苦的。于是他发出了“我要读书”的呐喊。

  王地山向监狱写了个报告,要求读《毛泽东选集》,而且是英、法、俄文版各一套。当时读毛主席著作是没有人敢反对的,尽管王地山这样的服刑罪犯,监狱也不敢怠慢,他们派专人到北京外文书店如数购回了他要的几本书。从此,读书、锻炼就成了王地山在狱中生活的两部曲。其实王地山只学过英语,法语和俄语他一窍不通,好在现在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他一人呆在小监里,把3个版本的《毛泽东选集》一一摊在床上,对照着读,掌握单词、词汇比较、语法分析……

  1971年*叛逃事件后,监狱的紧张空气松动了不少,各中队也办起了宣传栏,走出小监的王地山是记者出身。监狱又恢复了他“报人”身份,他的任务是每天编写并“出版”一期黑板“日报”。

  一手拿锄,一手握笔,王地山又重续了“犯人与记者的奇特生涯”。手握小小的粉笔,王地山流下了眼泪,为了重新拿起“笔”的这一天,他足足等待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

  从此,王地山一心扑在黑板上。其实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出报简单至极,大批特批“孔老二”和*即可,既轻松又不担什么政治风险。然而拿起了笔杆子的王地山却脱不了书生气,“批林批孔、反修防修”的大批判要办,中队的生产活动、好人好事也要反映,整天忙得不可开交。闲暇时,王地山甚至别出心裁地在墙报上“发表”了自己写的《春到山溪》《芦山秋色》《古塔情思》等散文,好在山高皇帝远,中队干部也没有过多干涉,倒是给了许多有文化的“犯人”以慰藉,他们收工后便围着墙报看了起来。

  有一天,王地山正埋头在墙报上写一篇《姜庆楼礼赞》(姜庆楼,三国遗迹,芦山县人为纪念三国大将姜维而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场部办公室主任下队检查工作来了。他径直走到墙报前,看着不合时宜的文章,他的眉头一皱,中队长一见要坏事,忙喝斥道:“王地山,你写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快擦掉。”谁知主任却笑了起来:“不错不错,我在山沟工作了十多年,没有发现什么景色,而你却把它写得很美哟……”

  毛遂自荐讲堂走进新教员

  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祖国的命运随之发生了逆转。不久,南斯拉夫领导人访华,随后我国领导人也进行了回访。“中南关系重修旧好,看来把我再当作国家的敌人显然已站不住脚了。”*的复出,更是给了王地山无尽的力量。在狱中已经呆了20多年的王地山心中激情迸发了,他向*写了封长信,在信中陈述了自己的遭遇:“目前在我们的监狱中还关着不少自己的同志,*冤假错案已迫在眉睫……”

  信是否被监狱扣押了下来,他不得而知,虽然没有收到一纸半文的回信,但监狱也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处罚,而且当年还“意外”地评选为“劳改积极分子”,不但出席了场部的表彰大会,还被指定在大会上发言。乐得有这样的好机会,王地山在发言时有意避开专政对象的身份,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形势正在发展,四化需要人才,党的政策是量才录用,知人善任,我感到如今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当了“先进”不久,王地山就接到“提前释放”的通知,并安排继续留队搞宣传工作,成为一名留场就业工人。难友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身陷囹圄20多年,走出高墙的王地山长出了一口气:终于又有一张自己的书桌了!

  这天,王地山终以“自由人”的身份走进了县城,他要去感受芦山古城的文化氛围。参观姜侯祠后,偶然间听说地处县城的芦山中学和芦阳中学都缺英语老师,找遍了全县,也没有找够能教英语的老师来,文教局局长都急得吐了血。

  走在回家的路上,地山怦然心动,自己的英语基础不错,何不申请去教书?起初他也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要知道自己可是一个“劳改释放犯”哟。怎么能为人师表呢?然而他一闭上眼,一群“嗷嗷待哺”的学生就浮现在眼前。辗转难眠的王地山翻身起床,提笔给芦山县委书记写了一封信,信写得十分简单:希望此生能具有用自己知识为人民效力的机会,自荐到芦阳中学当一名英语老师。当时他也不知县委书记姓什么,心想反正县上只有一个书记,在填写信封时,他写上“请交芦山县委书记收”。

  几天后的一个晴朗早晨,王地山正在地里挥锄劳动,突然队部派人叫他回去。他来不及洗掉满脚的污泥,就急匆匆来到了队部。刚一走进去,只见一个老师模样的人就对着他叫了起来:“What is you name(你叫什么名字)?”简单的一句英语,在王地山耳里犹如天籁之音,他想也没想就用英语脱口答道:“My name is Wang Di shan。”(我的名字叫王地山)

  几个陌生人相视一笑。队部的干部这才介绍来人是芦阳中学的校长和英语老师。原来芦山县委书记沈思俊同志接到他的信后,非常重视,立即责成文教局派人考察,于是便有了这突如其来的英语问答一幕。

  1979年2月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王地山告别自己呆了20多年的劳改农场,结束了一个犯人兼记者的奇特生涯,来到了芦阳中学。

  尘封了多年的知识一直在王地山的内心深处不曾禁锢,眼下如山谷涌出来的潺潺流水滋润了学生们干涸的心田,一双双稚嫩的眼光从惊疑、好奇变成了满意和信任。当学生家长得知王老师还是单身一人时,古道热肠的山民们又纷纷为他介绍对象。在1979年国庆节这天,46岁的王地山和芦山县沫东乡一名叫喻家惠的乡村女医生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而就在这天,他收到了“*”通知。双喜临门的王地山百感交集:“在人间地狱苦苦挣扎了20多年,今天我终于恢复了做人的尊严!”

  扬鞭奋蹄晚年写出锦绣文

  1979年深秋的一个夜晚,王地山正在备课,几声若有若无的敲门声使他迎来了几十年未见的老友陈存端。陈存端是《四川日报》的老记者,50年代曾与王地山一起工作,她到山乡采访,听说已*落实政策的王地山在这里教书,便来探望他。第二次到芦山,她又带来了总编辑许川(原西南服务团的战友,后任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的问候和鼓励:“你当年是才子,今天更应拿起笔。”看来川报的老友并没有忘记还在山沟中工作的他。

  随后不久,王地山又在报上看到诗人邵燕祥赴南斯拉夫访问归来的两首诗歌,“仿佛也到过那里”的王地山读着邵燕祥的诗。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下点燃了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热情。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课余时间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全国各家报刊,并加入了四川省作家协会。一时“芦山出了个大作家”的消息不胫而走。当年雅安地区创办的一份文学季刊《青衣江》,点名要他去做编辑,不久又担任了《青衣江》主编。

  1988年因工作需要,王地山调回成都任教,在工作之余继续在方格上辛勤耕耘,每年都有20多万字的作品见诸报刊,并被聘为大学教授和编审,出版了《早春的困惑》(诗集)、《冬夜的回眸》(散文集)等多部书籍,成为四川一位知名作家。

  蒙冤20多年,大好年华付之东流,不少友人在为他惋惜。但在王地山的眼里,“因为知识分子的卓越在于思想,文化人的力量在于超越时代和自己,从而成为民族的良心和时代的先知”。而那段犯人兼记者的奇特生涯是他一生的“财富”,由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深地体察到了黎民的疾苦,而对个人迷信产生的社会弊端引发了深刻的反思,这些成了他晚年文学创作时取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题外话: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2)作家和记者是这样炼成的——王地山囚犯生涯传奇

  高富华

  1957年,中南(南斯拉夫)关系已相当紧张,四川大学一个学生却在认真研究南共纲领,甚至还与南斯拉夫驻华大使联系。要到该国留学,把异国的先进经验介绍回来……这样他便为自己拉开了悲情人生的帷幕,在监狱一呆就是20多年,谁知“一个犯人兼记者的奇特生涯”倒成了他创作的源泉。40多年过去了,2001年10月,这位睿智、豁达的老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走出豆豆溪(王地山 著)(连载03)目录
目录

  序…………………………………………………………陈国福(1)

  作家和记者是这样炼成的………………………………高富华(1)

  引子………………………………………………………………(1)

  第一章逃亡者

  1被愚弄的困惑…………………………………………(3)

  2心灵的拷问……………………………………………(5)

  3敢问路在何方…………………………………………(8)

  4铁路不通改水路………………………………………(11)

  5旅途阴影笼罩…………………………………………(12)

  6从大使馆到拘留所……………………………………(14)

  第二章禁锢的世界

  7失落了一切……………………………………………(17)

  8难堪的时刻……………………………………………(19)

  9疲劳到极限……………………………………………(21)

  10营造精神环境…………………………………………(22)

  11尘埃落定………………………………………………(25)

  12监舍为官………………………………………………(27)

  13难忘女友寄情…………………………………………(301

  14藏女的歌声……………………………………………(31)

  第三章通惠门记事

  15囚犯最密集的所在……………………………………(34)

  16“安民告示”……………………………………………(36)

  17车间记者………………………………………………(38)

  18何文锦“叛国”…………………………………………(40)

  19女友探监………………………………………………f41)

  20刘福祥出事……………………………………………(43)

  21“特赦”更兼饥饿………………………………………(44)

  第四章荆竹坝苦斗

  22从严冬到早春…………………………………………(47)

  23枪声的威慑力…………………………………………f49)

  24参观城市人民公社……………………………………(50)

  25重逢林武玉……………………………………………f521

  26“自然灾害是个筐”……………………………………(54)

  27围炉御饥寒……………………………………………(57)

  28瑞典母亲与中国儿子…………………………………(591

  29种菜&;#8226;守菜&;#8226;偷菜………………………………………(61)

  30“嘤其鸣矣,求其友声”…………………………………(63)

  31理性的力量……………………………………………(66)

  32囚车西行………………………………………………(68)

  第五章苗溪风雨

  33茶场贱民………………………………………………(71)

  34再次逃亡………………………………………………(73)

  35二进宫…………………………………………………(75)

  36蒙遁礼与005……………………………………………(79)

  37姜场长其人……………………………………………(81)

  38再进看守所……………………………………………f84)

  39学习也是享受…………………………………………(86)

  40加刑六年………………………………………………(88)

  41笑傲宣判会……………………………………………(89)

  第六章重判复取重

  42在水田里浸泡…………………………………………(92)

  43李金友真逗……………………………………………(94)

  44最可爱的人……………………………………………(96)

  45李宗仁回国……………………………………………(99)

  46李培联的稳秘…………………………………………(102)

  47花落总有花开时………………………………………(105)

  48董书记约见……………………………………………(107)

  49长诗未惹祸……………………………………………(109)

  50监门打开了……………………………………………(111)

  51一朝出高墙……………………………………………(113)

  第七章袭来“*”风暴

  52山雨欲来风满楼………………………………………(120)

  53新来的牛鬼蛇神………………………………………(122)

  54猜测*………………………………………(125)

  55谣言满天飞……………………………………………(127)

  56“公安六条”鬼神号……………………………………(129)

  57在劫难逃………………………………………………(132)

  58“红色保险箱”…………………………………………(134)

  59比邻而居的庄主们……………………………………(137)

  60胡总管与吴医师………………………………………(140)

  61窗外的咄咄怪事………………………………………(144)

  62奋起思想的双翼………………………………………(146)

  63天生我才必有用………………………………………(149)

  第八章豆豆溪不相信眼泪

  64惨绝人寰的悲剧………………………………………(153)

  65万事通的小广播………………………………………(159)

  66饥饿的除夕夜…………………………………………(161)

  67志愿军战俘……………………………………………(164)

  68油和水…………………………………………………(168)

  69张紫葛和张泽厚………………………………………(170)

  70胡风夫妇在芦山………………………………………(173)

  71“春到人间草木知”……………………………………(177)

  72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179)

  73禁欲与*……………………………………………(181)

  74二娃与秀秀……………………………………………(183)

  75*的冲击波…………………………………………(l88)

  76老乡见老乡……………………………………………(l89)

  77管教干部的子女们……………………………………(l92)

  78山穷水复疑无路………………………………………(194)

  第九章大转折

  79“红太阳”陨落了………………………………………(198)

  80普天同庆………………………………………………f2021

  81乍暖还寒………………………………………………,205)

  82小平复出与铁托访华…………………………………(207)

  83何日言归期……………………………………………(209)

  84.大地春回………………………………………………(212)

  85最后的等待……………………………………………(214)

  86春天真的来了…………………………………………(216)

  87奋笔力干钧……………………………………………(222)

  88贤妻是位农家女……………………………………(227)

  89劫后喜重逢……………………………………………228)

  90豆豆溪不舍昼夜………………………………………(236)

  第十章人世几回伤往事

  91在沦陷区度过童年……………………………………(241)

  92内战烽火中的选择……………………………………(243)

  93国立政治大学与顾校长………………………………(250)

  94迎接解放与时代主流…………………………………(255)

  95八千里路从军行………………………………………(259)

  96血与火的考验…………………………………………(262)

  97共和国的黄金岁月……………………………………(264)

  98政治运动无休止………………………………………(266)

  991955年的肃反风暴……………………………………(269)

  100春风又绿江南岸……………………………………(274)

  王地山年表……………………………………………………(283)

  附录一古诗为王地山而作……………………………冯正肃(297)

  附录二重逢王地山……………………………………刘邦立(298)

  附录三地山老师印象…………………………………刘传萍(300)

  后记……………………………………………………………(302)
  作者题外话:走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