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任何一种制度与政策都不可能只要被制定出来就会自己保证自己的执行。所以,只负责把政策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不是管理者尽职尽责的表现。只有推进执行才是硬道理。
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中有一个通病——对于各种制度与政策,他们是只管制定,不管执行。仿佛这些制度与政策都自己长了腿一样,只要被制定出来,就能自个儿保证自个儿的执行似的。
在我的公司里,每个月都要为销售部门制定提成政策。就是说为了激励员工向企业希望的业务发展方向上努力,企业需要经常灵活地调整提成政策,将企业的战术意图如实地反映在政策中,通过政策大力引导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与努力方向。
但有意思的是,回回费了半天劲儿才制定出来的政策,销售经理只是在月初的例会上简单宣布一下,然后就贴到告示板上万事大吉。所以每个月的政策都会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对业务的指导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仅仅沦为了销售人员月底拿来估算当月收入的一个参考工具而已。
无独有偶,我还发现,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领导召集的会议,基本上一散会就完事儿。会上讨论的内容,制定的政策与制度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回回开会都说相同的事儿,相同的文件发了一大堆,但是事情还是在原地纹丝不动。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出于一个相同的原因——执行力太差。或者再上纲上线一点儿,也许还因为在我们的某些管理者的头脑里还残留着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我只负责说事,做事是别人的事儿。
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这么想,也就只有指望我们的制度与政策都能长出腿来,自己保证自己的落实了。
就拿上边关于销售部门提成政策的例子来说,作为部门管理者,不能宣布完了就算了事。员工是否都做到了真正的理解,有没有疑问,在日常工作中到底执行的怎样,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等等,都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去关注、监督,甚至于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协助。而不能当个甩手掌柜的,把事情推出去完事儿。
同样的道理,每一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出台的决议与制度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谁去负责落实,什么时间落实,落实不了怎么办等等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DCA管理方式一定要有个强有力的推动者,而且是一插到底式的推动。否则,开多少会也是白搭,大家凑到一起浪费唾沫星子而已。
记住,世界上没有长了腿的政策与制度,甭管是多小的事儿,都得靠人力去推动,去解决。
与其把那么多时间浪费在制定政策与开会上,不如省点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几件事儿来得实惠。
正文 “句号”式管理与“逗号”式管理
画句号式的管理可以让企业拥有坚固无比的地基,所有的政策与制度都能修成正果;而画逗号式的管理则会让企业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样,随时有可能坍塌。
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养成一个刨根问底儿的习惯,就是说,要养成一个画句号式的做事风格。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又有几件事儿是扎扎实实地以画上句号结束的呢?恐怕99%的人在99%的情况下都在自觉不自觉中周而复始地画着逗号儿,并任凭这些逗号们不停地折磨着自己的神经,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乃至于生命吧?
以下就是几种典型的画逗号的方式及其后果。
1。本来是想着一门心思做某件事儿来着,但做着做着别的事儿又来了,只好把这件事儿放下,又去干那件事儿。结果干着干着也就把这件事儿忘了——这是典型的狗熊掰棒子式的方式,结果就是辛辛苦苦忙活半天,都瞎忙活了。自己都犯晕,不知道都忙了点什么,是为忙乱。
2。压根就没想着好好办这件事儿,草草画个逗号了事。别人问起,就胡乱找个借口搪塞过去——这种人一辈子都会在逗号中度过的,因此一辈子都干不成几件完整的事儿,整个儿是废人一个。
3。本来是想一门心思干成一件事儿的,但是中间遇到了挫折(阻碍或干扰)而露了怯,只好中途放弃掉了——这种人也并不比上两种人强。充其量也仅仅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难成大器。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频繁画逗号的结果是既有喜剧色彩又有悲剧色彩。
喜剧色彩说的是往往天天画逗号的人会有一种苦闷,很多事儿总是绕了一大圈儿又回到原点——明明努力过很多次,费了半天劲儿,怎么还是那样儿,一点儿都没起色?
悲剧色彩说的是往往这种人办事并不一定偷懒儿,甚至有可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主儿,可到头来却两手空空,落得个有苦劳没功劳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所以,你干的事儿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干完。就是说,要把那件事儿干到最终结果出来那一刻才能停止,是为画句号式的工作方式。我们宁可少干几件事儿,但只要干就干到画上句号为止,捞不着苦劳,捞个功劳才是聪明人。反之,只要你扎扎实实地积累你的句号,就算你的做事速度比那些一分钟就能画上十个逗号的人慢得多,时间长了,你的收获也会远远超过他的。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总比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好听。
实际上,句号,也就是我称之为凡事彻底的原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就好像是一座建筑物的地基。大家都拼命地多画一些句号,这个企业的地基就会很坚固、很扎实,所有的政策、制度都能开花结果。反之,一个大家都拼命画逗号的企业,它的地基是不稳固的,就好像把楼房建到了沙滩上,整天都摇摇晃晃,没准儿哪天就会崩塌。这样的企业,所有的政策、制度都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有意识地多画一些句号吧!宁可把其他的一些事儿耽误了。
正文 “老东西”与“好东西”
请经常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好东西,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
某天难得有时间把沉睡在电脑里的老古董们(厂家的文件、公司的各项制度、管理方法、友店的经验介绍、专家来店指导时的文件等等等等)一一翻出来细细温习了一遍,实在是感慨万千!令人嗟叹、唏嘘不止的有两点:一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流于了形式。很多东西从开始到现在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而已,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更妄谈开花结果了;二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实际上并不坏,恰恰相反,很多都是好东西,甚至是你会在很多时候满处找都找不到的,能够解决你很多燃眉之急的棘手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它们却偏偏沉睡在你的电脑中,并且上边布满了蜘蛛网。
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员工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他们那个部门的员工工作状态混乱,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流程进行规范。这个意见乍听很对,因为那些员工确实工作状态混乱、效率低下,这是事实。但仔细一想又怒从心生——那个部门的流程还少吗?实际上简直是堆积如山啊!一个员工连最起码的东西都做不到,还妄谈什么高效的流程?很明显,这已经不是一个流程的制定或改进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问题。只要执行得好,多笨的流程都能带来生产力!反之亦然,执行得不好,多漂亮的流程都白搭。
有的时候对人性的复杂性真的是看不透。就好像你明明有很多好看的衣服藏在了衣柜中,却偏偏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出门,只好临时再买件儿新的,或者干脆稀里糊涂地凑合一下就出了门,可回家后偶尔翻开衣柜一看,发现大量好衣服挂在那里,上面已经布满了虫咬的洞而让你懊悔不已一样。
我们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却偏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只能把这些好办法封存起来,并逐渐遗忘。下一次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再想相同(或相似)的办法,然后再封存、再遗忘。周而复始,脑细胞死了无数,却什么都没弄成,真是愧对自己那数不清的,冤死的脑细胞啊!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看来只有两个办法:
一是彻底贯彻画句号式管理。甭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好主意的诞生往往都是以工作中的某个问题的出现为契机的。好主意落实不了就意味着这个主意所代表的那个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并且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就坚定不移地将它落实到底,直到看到它真正开花结果为止(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好主意不会有缺陷。有缺陷没问题,调整、改进就好,但一定不要轻易枪毙掉,因为这样做就等于因噎废食。日语中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词叫做试行错误,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很多事肯定不会一开始就绝对正确,往往需要先试验,并在试验中不停地发现、纠正错误。但是绝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它只用一个简单的词就描绘了一个相当复杂而生动的过程,用字效率之高令人钦佩。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另一个就是,上边的办法如果你实在做不到的话,就这样吧——请你至少经常性地从电脑中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一般来讲绝对都是好东西(当时你废掉了那么多脑细胞想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会一点儿价值都没有呢?)。
道理很简单——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
正文 是“一起教育”还是“个别开药…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
我公司的业务部门有几个令部门经理十分挠头的刺儿头员工——他们入司半年有余,业绩总是不好不坏,状态总是不高不低,产品知识总是似懂非懂,一句话:混日子。
但是,毕竟他们几个人入司时间较长,是所谓的老资格员工,再加上业绩总体来说也还马马虎虎,又没有明显的违法乱纪现象,公司也不好予以辞退处理。
这下可难坏了他们的部门经理——总是大会小会敲打这几个员工,私下里也是思想工作做了一箩筐,并时不时地为他们专门举行一些培训课程。总之,可谓是机关算尽、呕心沥血。
但您再看这边厢,这几个刺儿头表面上虽说表现得极为善解人意——他们总是异常配合,主动表示接受经理的意见与建议,承认这是为他们好;但在行动上却该咋样咋样,照旧我行我素,整个儿一个蒸不熟、煮不烂,气死你没脾气。
结局也可想而知。在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见明显成效后,部门经理也就干脆放弃努力,来个眼不见心不烦——败给你了,你爱咋样咋样吧!
其实,这个小桥段不只是我,其他企业的管理者也未必不熟悉——基本上无论你走到哪里,总能碰上三五个这样的刺儿头员工。
对于这样的员工,教育、改造起来确实很困难。所以,果断放弃(辞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否则,就会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搞得大家都别扭。
但是,这样的员工往往天赋极佳,他们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懒。正因为不笨,所以总想耍小聪明,走捷径,因此总是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状态。这种员工一旦改造过来,他们的天赋就会集中爆发出来,反而很容易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所以,对这样的员工施行教育与改造,尽管困难重重,但有时也值得一试。
从我的小小经验来说,这里主要有两个重点:
其一,与其一块儿教育,不如单独开药方。
其实,对于这种刺儿头员工,开会说事儿,或其他任何上大课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会吃这一套。而且,这些刺儿头往往个性极为鲜明,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一刀切式的教育方式也未必真正管用。所以,与其白费力气,不如另辟蹊径。我们的管理者可以借鉴医生的做法,为他们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病历本,上边详细记录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症状,并通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与摸索,找出针对这些病状的药方。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公司业务部门的小李,为了偷懒竟然回避接待客户。他总是借上厕所或给其他部门帮忙之类的理由在应该自己接待客户的时间里溜之大吉。他的部门经理小赵非常生气,总是在部门会议上批评他。但无论小赵怎么批评、教育,小李的这个毛病就是不见丝毫好转,令小赵头痛不已。经过我点拨,小赵放弃了收效不佳的批评、教育的方法。他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找到了治小李的绝招——只要小李一失踪,小赵就会立刻打电话给他,如果得到的回答是在厕所,小赵就会直奔厕所并在门口等他;如果得到其他的答复,小赵也会立刻奔赴现场予以当场确认。这下小李没辙了,只好乖乖地回来接待他的客户。
从这个小事例当中可以看出,其实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总会找到专治这些员工某种特殊病症的独门药方。这样一来,即便那些刺儿头是孙悟空,也注定飞不出你这如来佛的手掌心了。
其二,治疗这些刺儿头员工的懒病,需要你付出极大的耐心。
这些刺儿头之所以蒸不熟,煮不烂,其实就是想和你比比耐心。而且他们十分清楚你不是对手,迟早会放弃。所以,对付这种人,就得以恶治恶——他们赖,你得比他们更赖,看谁撑的时间久。只要你咬紧牙关坚持住,让这些刺儿头真正怕了你,不愁制不服他们。
我一向认为,往往一些笨办法,其实倒是最省心,效率最高的办法。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管理固然表面看来十分痛快,好像极有效率似的,但只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流于了形式,其实结果就是零。而对于零的不停重复与积累才是最累人的事儿。与其这样,不如一个一个来,哪怕一个月只解决一个员工的问题,一年下来就可以搞定十二个员工,这也是了不起的成就。总比瞎忙活了一年,员工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向下出溜强。
这就是一大于零的道理。这个道理尽管朴实无华,但却威力无比。
正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说的是,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凡事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达到最后的目标。
但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主义者可谓多矣!——这事儿条件不具备不如不干!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
这种想法对不对?当然对!有气魄!有个性!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陷阱在。条件不具备的事儿、有可能干不到最好的事儿,是不是就不用干了(或是,还是以不干为好)?
答案是否定的。理由也很充分。尽管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好是一句豪气冲天的壮语,但现实生活中也给很多懒人提供了逃避做事的避风港——一年来什么都没干,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我没有百分之百干好的把握,因为要不就不干,干就干到最好是我的信仰,所以干脆什么都没干。听到这句话,还能大赞其有个性、有原则的人,不是脑袋进水了,恐怕就是脑袋让门挤坏了。
如果用100这个数字来表示一件事情的完美度,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做到100的事情其实真的很少(无论是多么完美主义的人都很难做到,或至少很难经常性地做到)。但日子总要一天一天过,事情总要一件一件做。因此,只要不是0就绝对值得一做。哪怕只有1,做100次也就可以达到100(同样地,哪怕每次只有0。1,做1000次也就有了100)。但如果你因为不是100而放弃100次做的尝试,同时嘲笑那个每次只能做到1的人的话,可能当人家已经达到100的时候,你仍然是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很有可能当你终于碰到一件你认为可以做到100的事时,真做下来,结果却并不一定尽人意,可能会远远少于100,甚至反而有可能是0,那你可真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变成彻头彻尾的竹篮打水了。这种结果才真正堪称贻笑大方。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虽然绝对接受不了0这种结果(因为零就意味着什么都不做,没有任何生产性与建设性,纯粹意味着生命的浪费),但是可以接受负数。因为负数起码意味着你做了,只不过不成功而已。但没关系,你的收获不会是零,因为你至少收获了经验与智慧,它们能确保你下一次的成功。
说一千道一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终极含义就是:拒绝零。
正文 “抓细节”与“找茬儿”
对细节紧抓不放并不是故意找茬儿,而是为了防止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
我们常说细节重要甚至细节压倒一切这样的话,但真正明白其真实含义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细节重要这句话已经和顾客是上帝这句话一样,成为了中国经济界最为著名的,也是最为经典的两句废话(也许是两句笑话?)——是个人嘴上都挂着,但没人真把它当回事儿。(罪过罪过!也许真有一千万分之一的人把这两句话当成事儿了也说不定?世界上也许真有这样的怪物?)
比如说,前两天,销售部的几位美女就向公司领导提出了抗议——公司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按照标准着工装,女员工要按照标准把头发扎起来并戴上头花——太过分了,连扎不扎头发都要管!这是我们的自由,我们也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
不好意思,我想回您一句:公司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不许戴耳环、不许化浓妆等等,是不是也妨碍到了您的权利?公司禁止穿牛仔裤上班是否也妨碍了您显露身材的权利?或者说,如果您真的是身材曼妙,觉得只有比基尼最能展示您美好身段儿的话,是不是公司也应该允许您穿比基尼来上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制度。相信只要不是太过分(比如某家公司的制度不近人情到了触犯法律的程度),国家一般都不会过问的(这点儿事还要麻烦国家本身就是一种罪过)。你不接受可以选择放弃这家公司,而没有权利让这家公司放弃它的制度。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里面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与找茬儿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很多员工(比如说前面提到的几位女员工)都认为公司制定并执行这些关乎细节的制度,简直就是找茬儿,因为它毫无用处——扎不扎头发和做好工作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工作做好了不就完了吗,你管我扎不扎头发呢?)此言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琢磨一下就会感到漏洞百出——不扎头发真的就能做好工作吗?不尽然吧?我今天允许你不扎头发来上班,恐怕明天你就会觉得工装也碍事儿,不如穿便装;后天就敢戴个大耳环来上班;大后天也许就真敢只穿件儿比基尼现身了,那时恐怕就很难保证你能很好地工作了。当然,我承认我的例子有些夸张。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抓细节,真的不是为了找茬儿,而是因为如果我们轻易地放掉了一些细节,惰性与惯性就会悄悄地侵蚀我们的意识,往往会令我们不仅仅止步于此,其他的环节也会不断地沦陷,直到整体变得一团糟为止。这就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所以,如果我们想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以达成高效率的工作流程的话,就一定要从抓细节开始着手。
简单点儿说,就是说如果你开始忽略掉第一个细节的话,其他的环节也会相应地以骨牌效应般的速度迅速地崩溃,最终导致整个局面的彻底混乱;反之,如果你想挽回混乱的局面,也要从一个一个地抓细节开始,重整河山。这就好像是用双手抓沙子,如果你的手指缝闭得不紧,沙子就会一点一点地漏掉,最终让你两手空空;而只有紧闭十指,一粒沙子都不漏,最终才能满载而归、修成正果。这就是抓细节的道理。
相信我,天底下没有真正喜欢找茬儿的人,除非他脑子进水了。抓细节自有它的道理。
正文 “钓鱼”与“捞鱼”
天底下所有行业的业务人员都可大致被分为两派——钓鱼派与捞鱼派。而且,会钓鱼固然好,但千万不可扔掉手中的渔网。
无论是卖//auto。ifeng。/
汽车、卖房子还是卖游艇、卖直升飞机,天底下搞业务的人都各有自己的一套业务理论与业务风格。
但是,无论天下业务人才的理论与风格如何千奇百怪,基本上都逃不脱两个门派——钓鱼派与捞鱼派。
拿我所在的汽车销售业界的业务人员来说,那些凭经验、凭感觉、凭嗅觉成交的销售人员,我称之为钓鱼派;而那些凭细心、凭勤奋、凭韧劲儿成交的销售人员,我称之为捞鱼派。
顾名思义,钓鱼使用的工具是鱼钩,它需要的是技巧,发的是巧力;捞鱼使用的工具是渔网,它需要的是勤奋与耐心,发的是蛮力。钓鱼派与捞鱼派各有长短——钓鱼派以老业务人员居多,他们嗅觉灵敏,技艺高超,因此具备成交快的特点。但是,这一派的人也同时因为小聪明太多,而容易放弃来之不易的客户信息,漏掉大量宝贵的销售机会;反之,捞鱼派以新人居多,他们因为初来乍到,技术还不熟练,知识还不丰富,反应还不灵敏,因此,他们存在着成交慢的缺点。但是,正因如此,他们不会投机取巧,而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克丁克卯,所以他们总是对所有的客户信息都一视同仁,从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销售机会。
相对于钓鱼派的巧力,我还是倾向于欣赏捞鱼派的蛮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捞鱼派的业绩远比钓鱼派稳定,他们可以始终如一地确保自己的业绩在公司中处于中上游的位置,令管理者放心。而钓鱼派则不然,他们的业绩总是大起大落,时而跃上巅峰,时而跌落谷底,令管理者又爱又恨,揪心不已。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道理很简单,钓鱼派用的是鱼竿,所以他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与感觉钓。然而,无论一个人的经验与技术有多好,感觉有多准确,只要你手里攥的是鱼竿,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小概率事件,除非你是鱼肚子里的蛔虫,否则你的判断永远不可能那么准确。而且退一步讲,就算你神机妙算,撞上了一个大鱼群——不好意思,由于你手里握的是鱼竿而不是渔网,你也只能钓上来一条鱼,然后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大队人马从你眼皮底下逃走,也只有干瞪眼的份儿。这就容易解释为什么钓鱼派总是饥一顿饱一顿的道理。与此相反,捞鱼派由于使用的工具是渔网,所以就算他们完全不知道哪里有鱼,他们只要不停地下网,总会有所收获——大不了使尽吃奶的力气拖上来的渔网里充斥着大量的砖头和石块,也总会捞上来几条小鱼,运气好了,也许还会有一些小螃蟹、小虾米之类的额外收获呢!这就是为什么捞鱼派虽说永远当不了第一,但也永远饿不死的原因所在。
或者,再举一个更为我们所熟悉的例子。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要应付考试。考场上总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那些聪明的学生总是三下五除二快速答完试卷,第一个走出考场。他们虽说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却鲜有满分的情况发生。相反,那些笨学生总是最后一个交卷儿,他们不把卷子写满,甚至是恨不得把空白地儿都填满字前绝不走出考场。但有意思的是,满分试卷总是从这些学生中产生。
道理很简单,聪明的学生就是钓鱼派,他们往往对答案成竹在胸,所以总是能做到迅速完成试卷。但百密终有一疏,这样的学生也常常会犯丢三落四的错误;相反,笨学生是捞鱼派,他们因为心里没有那么大的把握,所以干脆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哪怕是稍微贴点边儿、不那么靠谱的东西都统统写到试卷上,就算是废话连篇,也总是能够包含正解,因此,虽说效率低了点儿,结果却总不赖。
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捞鱼派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构成了一个业务部门的脊梁。
不止如此,我最后还留了一手。实际上,还有一种左手握着鱼竿、右手拿着渔网的,结合了钓鱼与捞鱼两派所有优点的派别在。我称其为综合派,这一派别的销售人员可以被称为超级销售人员。每一家公司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综合派高手,他们不但业绩突出而且十分稳定,往往他们只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达成一个业务部门三分之一乃至于过半的业绩量。
这种综合派高手从何而来?他们有的来自钓鱼派,有的来自捞鱼派,但归根结底,来自捞鱼派的综合派高手才是真正的极品。因为,业务这玩意儿,就算悟性与灵性再差的人,干的时间久了,也能上道儿,也能掌握丰富的经验与技巧。而捞鱼派的拙劲儿与踏实劲儿才是真正千金难买的宝贵品质;相反,钓鱼派的人往往生性懒惰,最要命的是,他们那喜欢耍小聪明的缺点可不是那么容易改掉的,甚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对于钓鱼派员工,我往往反倒不抱太大的希望。
会钓鱼固然好,但是千万别把手中的渔网扔掉。
正文 管理也有“速度”吗?
管理的速度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快速的执行,即执行力的速度问题;一个是管理创新的速度问题,即,只要某种制度或管理方式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老化,就要毫不犹豫地立即予以创新,绝不拖延。
我们知道,经营是存在速度问题的。每个企业都会为自己的经营制定计划与目标。无论是长期、中期还是短期的计划与目标,其实都是强调了一个速度问题:资金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周转,企业要在多长时间内达成目标等等,都是一个通过强调时间概念,通过速度来激发员工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从而激发出员工执行力的手段。
但是,管理也存在速度的概念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可以进一步地说,管理的速度问题甚至要大于经营的速度问题。因为可以非常明确地说,前者恰恰是后者得以实现的绝对必要前提与有力保障。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在实际工作中忽略掉了这一点。甚至于往往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