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民国那些事儿-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想看书来

导语
北洋时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历史的冲击、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北洋社会表现为一个充满着矛盾的社会。中国现实的有特色的新政治、新经济、新军事、新教育、新文化、新外交是从中国历史上的旧政治、旧经济、旧军事、旧教育、旧外交发展变化而来的。在中华民国史的上段,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演变的轨迹。
  作为转型与过渡时代的政府,北洋政府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与症结是政局不稳和派系斗争激烈。同时还必须指出,北洋政府始终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形式上的统一中央政府,北洋集团从一开始即分裂成各个利益不同的派系集团。
  这一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很多。往往个人的所作所为和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而我们对北洋时期那些人物的看法,受太多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失之偏颇,事实上,这些人物惯于运用政治手段,而他们本身又带有太多的传奇色彩,所以人们难免会对他们产生误解,而失去了历史人物本身的面貌。今天再次对这些人物进行解读的时候,褪去他们身上神秘的色彩,以及当时他们所受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物依然具有其“现实意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北洋之星初长成
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响应,这使得清王朝大为恐慌,当时全国只有北洋军最为精锐,但北洋军只唯袁世凯一人马首是瞻,其他人无法有效调度,于是清廷被迫起用当时“养病”在家的袁世凯,让袁世凯领导北洋军平息革命,于是,袁世凯借机掌握了大权,但是并不发兵,故意制造僵持局面,要挟清王朝和革命党,从中渔利。最终,革命党认为是袁世凯帮助他们顺利推翻了清王朝,就把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而清王朝也认为袁世凯在这次危机中竭力为他们争取到了皇室待遇条件,所以同意退位。于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正是北洋政府的开端。
  虽然革命党用总理负责制来约束袁世凯的行为,但袁世凯手握军事大权,不肯听命于他人,于是想破坏宪法恢复帝制,在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计划刚刚推出之时,就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最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在气恼中暴病身亡。袁世凯死后,拥有军事实力的北洋各派互不服气,展开了一场政权争夺战,形成了北洋时期的混乱局面,直到国民党北伐成功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极需军事人才协助,便请荫昌为他推荐良材,荫昌推荐了在武备学堂毕业的学生冯国璋、段祺瑞、梁华殿和王士珍。袁世凯立即派冯国璋为步兵学堂监督兼督操营务处总办,段祺瑞为炮兵学堂监督兼炮兵营统带,王士珍为讲武堂总教习兼工程营统带。步、炮、工兵学堂都是附设在新军里面的随营军事学校,此时袁世凯手下军事人才稀少,因此军官不仅带兵,还要兼管训练。由于王、段、冯三人成为袁世凯建练新军的中坚力量,于是他们就分别得到龙(王士珍)、虎(段祺瑞)、狗(冯国璋)三个绰号,他们将北洋新军调教得龙精虎猛,被德国驻胶州总督盛赞为“北洋三杰”。
  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三人早年跟随袁世凯,出生入死,纵横捭阖,后来都名倾朝野。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左右逢源,穷兵黩武。
  北洋三杰本来不是“三杰”是“四杰”,当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最得力的手下是四个人,即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与梁华殿。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掌炮兵,冯国璋掌步兵,梁华殿掌骑兵。后来梁华殿在夜操时坠马失足落水溺死,不然北洋就该不止“三杰”而是“四杰”了。到袁世凯升任北洋大臣,王、段、冯三人随着水涨船高,就有了“北洋三杰龙虎狗”的说法。
  从大环境来看,北洋政府所处的时代,是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这个大背景决定北洋政府需要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所以说这一时期的北洋政府以转型与过渡为基本特征。
  在取代清政府而建立的政权的转型和过渡中,新旧冲突在所难免,加之中西文化撞击与杂和,使得北洋政府的过渡,成为质的变化与飞跃。
  动荡的年代给予人们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会更多,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对北洋时期的中国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应当说,北洋时期是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北洋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多种转型和新旧交替的阶段,军事上,从封建军事制度向资本主义近代化军事制度转型;经济上,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文化教育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教育制度转型。
  政局的不稳定,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各色历史人物轮翻登场使得这一时期的社会充满矛盾,而形式上统一的中央政府,实则分裂不一。
  

“北洋三杰之龙”
这期间,袁世凯邀请德国驻胶州总督到济南阅操。德国总督看到袁世凯所练新军确比旧军操练精娴,赞扬主持操练的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为“北洋三杰”。平时,王善操权谋于腹中,段常行凶残于外形,冯贪婪之于不顾,这所谓的“三杰”,又被人指为袁世凯的“龙、虎、豹”。
  “北洋三杰”为北洋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段祺瑞赴德国学习过炮兵,冯国璋曾赴日本考察近代军制和日本军事,只有“三杰”中年龄最大的,也是资格最老的王士珍未出过国。在民国政坛上,段祺瑞、冯国璋一直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而善于权谋的袁世凯对段祺瑞、冯国璋并不完全放心,常常重用王士珍,于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北洋时期,又有北洋“龙虎狗”三杰:王士珍为龙,段祺瑞为虎,冯国璋为狗。后来因缘际会,段、冯影响均超出军界,写入政史。故论其在后世的知名度,则龙不如狗,更不如虎。
  王士珍被推为“三杰之冠”,人称“北洋三杰之龙”。王士珍为人为政,有野心而无魄力。既想得到权利,又想明哲保身。经常超脱以“名士”自居,一时主持大局,一时隐没山林,时隐时现。人喻其为见首不见尾的“神龙”。
  袁世凯对义和团血腥镇压,惹得清朝贵族不满,因为妨碍了他们利用义和团谋取私利的企图。清贵族派义和团首领命令袁世凯安抚义和团,允许义和团设坛继续操练。袁立即召集僚属开会商议。大家都认为,如若答应义和团设坛,必使其兴盛起来,图谋造反,如不答应,难免受到王室谴责。正相顾失色,想不出解决办法之时,王士珍雷厉风行般地将义和团首领以盗窃王室之罪问斩。袁世凯顿时醒悟,佩服王士珍处事“应明果断”。
  此后王士珍极受袁世凯信赖,凡是重要军牒袁必问王,上奏或下发的文稿袁也一定让王圈阅修改,临发前还要让王审阅。时人称王士珍为“龙目”,说王是袁的“眼睛”。
  北洋陆军在直隶河间府举行秋操,整个操练几乎全是在王士珍指挥下进行的,自始至终井井有条,大得各方称颂。各国被邀往参观者,无不赞赏王士珍的调度才能。
  袁世凯帝制失败后,段祺瑞提名其军师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并托王士珍到袁世凯那里疏通,王士珍答应。可是几天过去,袁世凯那儿毫无动静。段祺瑞又派亲信张国淦去总统府打探消息,王士珍也在场,却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原来,王士珍早已看出袁世凯不想放权内阁,因此就根本没有向袁世凯提及此事。张国淦事后不得不佩服王士珍的老谋深算,而段祺瑞听闻后则气得半死。王士珍精通为官之道,以柔克刚,从小事处可见一斑。
  

不讲情面的王士珍
光绪二十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6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命赴朝助战,王士珍带领随营炮队官兵随叶志超开赴朝鲜驻守在牙山。此时,日本也出兵朝鲜,而且兵力不断增加,远远超过驻朝清军。后日本不宣而战,爆发了丰岛海战,清军失败,损失惨重。丰岛海战后王士珍随叶志超撤抵平壤与入朝清军左宝贵部会合。9月日军兵临平壤城下,王士珍带领牙山军防守大西门至七星门阵地,王士珍观察地形后极力建议,在城外山上,设奇布防应战。而叶志超认为王士珍年轻无带兵经验,所以没有采纳王的建议。侵朝日军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国驻军,中国官兵和朝鲜军民奋勇抗击,王士珍率领的炮队,坚守在城上顽强作战,王士珍左手无名指被炸掉,额头左上部也被弹片击伤,留下一寸多长的伤口。
  日军四面合围,最终平壤失守,清军溃退。王士珍率炮兵突围杀出,连夜奔驰,抵达义州。到达义州时,王世珍及其部众饥渴难忍,停在村中休息,因为连年战事,村民听闻官兵将至,早已躲避起来,士兵在乱柴下发现埋藏的两个大缸,里面装着衣物和面粉。士兵饥渴难耐,但王士珍命令士兵不准动用百姓财物。后来,一个士官来到王士珍面前哀求,是否可以取些面粉充饥。看到疲惫不堪的士兵,王世珍这才点头同意了。临行前,王士珍喊来勤务兵,吩咐将所剩银两悉数奉上,王士珍接过银子,数也没数,全部放进缸里,原样封掩,然后率队离去。
  王士珍任步兵第一协统领时,袁世凯派王士珍赴各地选募壮丁,成立北洋常备军左右两镇,王士珍任左镇翼长。王升官后,常有宗亲族人找他请求给一个差事,王士珍都婉言谢绝,他从不任亲用人。
  王士珍的堂弟楼珍通过王士珍夫人让文书私下写了一封推荐信,到正定教场庄新建陆军任职,书信写好后,王士珍夫人偷偷盖了王士珍的行章后,楼珍将推荐书拿到教场庄教练营,管事的军官看后暗自发笑,知道推荐书不是王士珍亲笔所写,但碍于面子便马上安排楼珍住下,随后把楼珍拿来的推荐书给王士珍送去。王士珍看后大怒,痛斥夫人,把印章收好,随后补办手续,并下令对楼珍不可重用,同时告诫宗亲族人以此为戒。
   txt小说上传分享

慢慢行,等等看(1)
自从民国成立以来,袁世凯的精力分散于政治经济各项事宜,不能专心致力于军事。王士珍同情清室,退隐家园。冯国璋主张用武,外放南京。在中央主持军事者只有段祺瑞一人,原来的鼎足三分之势,变为大权独揽之局。段担任陆军总长一席,兼任总统府军事处处长之要职。大权独揽的段祺瑞支持军队编制与调遣,将领选拔与补充,更趁此机会培养北洋军新生力量,为日后段逐步代替袁打下了基础。
  段祺瑞性格坚定,蛮横粗暴,常常我行我素,令人生畏,因此被称作“虎”,常常要发虎威的。在北洋系统中,因为王士珍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所以袁世凯更加倚重段祺瑞和冯国璋,较之对冯国璋,袁对段更是多方笼络,恩爱有加。
  袁世凯初到小站练兵时,段祺瑞新婚,袁世凯礼贤下士,对段祺瑞十分关照,对此,段祺瑞感恩不尽。后段祺瑞妻子病故,他的续弦夫人张佩蘅就是袁世凯的义女,所以袁段二人除多年袍泽关系外,还多了一层亲戚关系。
  在北洋政府成立后的历届内阁中,段祺瑞均任陆军总长,随着地位的日益巩固,在北洋军阀集团中,许多新生力量都是由段亲自栽培,后来形成了“只知段总长,不知袁总统”的局面,这引起袁世凯的疑忌和不满。所以,在称帝之前,袁世凯将段祺瑞一脚踢开,令段去西山养病。
  在袁世凯称帝的闹剧中,段祺瑞进行了消极抵制,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实际上控制着北洋政权。段祺瑞表面虽拥护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实际则是“挟北洋以令总统”。后来,造成了民国初年著名的“府院之争”,迫使黎元洪下野。“北洋虎”最后胜利,使黎元洪等人充分领教了段的厉害。段三造共和,但挑起府院之争,亲日借款,一度成为和平的阻碍,声名狼藉。
  福将、重将、主将,袁世凯曾用一个字逐次品评手下的将领,以王士珍为“福将”,段祺瑞为“重将”,而以冯国璋为“主将”。冯国璋一进小站,先后担任督操营务处帮办兼步兵学堂监督,督操营务处总办,不仅负责日常训练和典礼阅兵的指挥,且主持新军的兵法操典制订,为新军的建立和成熟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国璋和王士珍、段祺瑞以及曹锟等人都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之后又一起在新军中并肩奋斗,因而关系亲密,而冯和王、段又同期毕业,关系就更近一筹。“北洋三杰”可出生入死,纵横捭阖,亦可互理家事,教子训女。
  张勋复辟失败,黎元洪不肯复职,依法由副总统冯国璋代理总统,冯国璋犹豫不决,这时段祺瑞来电四字“四哥快来”,冯国璋又嗔又骂后整装北上了,而冯、段交恶后,王世珍断然违背自己多年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出山做了国务总理,不是因为冯国璋,别人是请不出这条“龙”的。
  冯国璋做总统后与段祺瑞迅速交恶,本来情同手足,但是政治地位上升后,发生了利益冲突,除了政治主张截然相反之外,与生俱来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段刚愎自用,冯则吃软不吃硬。“府院之争”后,冯国璋以副总统继任,冯、段两人硬硬相碰,互不相让,自然火花四溅,怒目相视了。冯死后段祺瑞吊唁,并亲拟挽联写道:兵学砥砺最相知,忆当拔剑狂歌,每兴誓澄清揽辔;国事纠纷犹未已,方冀同舟共济,何遽伤分道扬镳。
  慢慢行,等等看,随着时局之变,北洋三杰的用武之地渐渐凸现。但是北洋军中大多数人,被革命党灌输了不少民族主义思想,对出兵攻打革命军态度消极,对满人荫昌挂帅也深感不满,因此,全都拖延行程,以待时变。军队一直拖沓迟滞,步履蹒跚。冯国璋去向袁世凯请示,袁授意了“慢慢行,等等看”六字拖诀。
  整个北洋军不像是平叛剿匪,倒有反噬京城的势头。摄政王嚼出此味,吓得面无人色,惊恐万分,只好请袁世凯出山总揽军政大权。袁世凯毫不客气,甫一上台就用冯国璋顶替荫昌为第一军都统,总揽大权——这是冯国璋成为实力派的开始。
  

慢慢行,等等看(2)
复出后的袁世凯首先让革命军见识到了北洋军的实力。冯国璋指挥的第一军在一天之内即夺回汉口,一个月内攻克革命军坚守的汉阳,并隔江炮轰武昌。当时北洋军所持军械威力巨大,武汉三镇几成废墟,为舆论大加鞭笞。
  清廷对冯国璋大加褒奖,封其为二等男爵。冯接到圣旨电报万分激动,对周围人说,想不到我一介贫士,如今竟能封爵。今后必当拼死报效朝廷。冯痛哭流涕,自不待言。
  冯国璋对于袁世凯,颇似荀彧之于曹操。冯忠君报国为报效朝廷,乘胜出击。这犯了袁世凯的大忌。袁世凯养敌自重,用以逼取清朝天下,最后享渔翁之利。袁认为,打下汉口,汉阳有无皆可,而决计不能攻下武昌的。冯为邀功三番五次表示“武昌唾手可得”、“机不可失”,袁不得不将其调开。冯国璋在政治上失败于“不识时务”,但忠心可表,弥留之际仍对徐世昌说:“和平统一,身未及见,死而遗憾,希望总统一力主持,早日完成。”
  冯国璋外表深沉,其实志大才疏,优柔寡断,而且爱钱如命,连段祺瑞都说他“有钱癖”,冯国璋农民出身,后来自已开有银行、钱庄,并在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苏北盐垦公司等企业有大量投资,家有良田千亩,个人资产高达千万。可是这位北洋军阀中的首富,并不餍足,居然连小钱也不放过。
  张勋复辟后,冯国璋任代理大总统,从南京来到北京,入居新华宫。他一眼就瞄上中南海中的鱼。中南海是中海、南海的合称,明清两代的帝王后妃常在其中放生,许多鱼的鳍上拴有作为放生标志的金牌、银牌或铜环,几百年来一直没被捕捞过。冯国璋开价十万出卖捕捞权,结果以八万元成交,这钱自然进了冯的私囊。中南海是国家财产,冯国璋居然把它当作私宅,这种丑恶行径引起人们强烈愤慨。
  当时北京许多饭馆的菜单中忽然新增了一道“总统鱼”和传统的“东坡肉”对偶,其含意自不难明白,冯国璋去世,有人作了副对联:南海鱼可在,北洋狗已无。
  冯国璋好财,而段祺瑞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既不好财,也不好色,还不好吃。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是政治,二是围棋。段祺瑞下围棋的时候,对手不能让他,但是又不能赢他,好在和他下棋的都是中高手,运筹帷幄,倒也吓得惊心动魄,难解难分。正是这种自负的性格,导致了段袁的不和。
  袁段之间的矛盾开始于清帝退位,袁世凯如愿以偿地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论功行赏,袁世凯自然把内阁中最重要的陆军总长一职任命于段,而对于陆军次长的任命一时没有定下,直到段提议由徐树铮担任之后,疑心过重的袁世凯认为段祺瑞既能掂量出徐树铮的分量,恐怕日后会成为心头之患,“尾大不掉”。加之袁世凯事必躬亲,而段祺瑞凡事直来直去,矛盾就这样不断慢慢加深。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不总理”
在蒋介石一统天下之前的民国初年,谁也比不上段祺瑞这个国务总理的权势大。段虽实权在手,但是家教严得近乎苛刻。在当时的军阀当中,段祺瑞个人的生活是相当简朴的。他不吸鸦片,不逛北京的八大胡同,不沾花惹草,别人修建别墅,段连一间小屋都没盖,这些在民国初年的所有军阀政客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在中国官场一脉相承的腐败习气氤氲之下,段祺瑞倒显“清廉”,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这就是段祺瑞,人称“六不总理”。他除了躲在书房里下棋,几乎没有别的任何嗜好。
  段祺瑞虽宣布黎为总统,却只把黎当成一个玩偶而已。其后不久,段祺瑞事事作梗,黎元洪被逼无奈之下,竟把“辫帅”张勋请进北京,结果演出了一场复辟闹剧。等到段祺瑞打跑张勋,成就其“三造共和”的美名后,黎元洪只得挂印离去。
  黎走之后,冯国璋继任总统一职,段平时称冯为“四哥”。当年他们同为袁世凯效力,是袁手下的得力干将,人称北洋一狗一虎。冯上任时说,再也没有府院之争。可是在权力和利益面前,段一向飞扬跋扈,逼得冯国璋走投无路,只得彻底放权给段祺瑞。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段热衷于战事,虽然生活上简朴,但是为争权夺利他却什么钱都敢花。直皖战争前,他召集手下人筹款,财长李思浩等在几分钟之内就拿出了几千万银洋,段祺瑞明知这些钱来路不明,但是他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根本就没管。
  这就是“清廉”的段祺瑞,在民国初年百废待兴的时刻,段作为总理从未对经济建设产生过任何兴趣,只专心于权术和阴谋。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民国政坛上屡仆屡起,自居“三造共和”功臣之名,或谋划密室,或奔走南北,策划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历史戏剧。
   。。

“大总统不会做皇帝”(1)
当初京城开始流传袁世凯想当皇帝的消息,段祺瑞虽然是反对帝制的,但他相信袁世凯不会恢复帝制,所以曾多次在公开场合为袁世凯洗刷。直到徐树铮告诉他,袁世凯已经开始为恢复帝制做准备时,段祺瑞才知道原来袁世凯一直瞒着他。他当即晋见袁世凯并极力相劝,而袁世凯想做皇帝已经想得走火入魔,甚至认为,谁劝阻,谁就是背叛他。
  至于段祺瑞,从一开始就有说过:我于当年通电实施共和,而今复又劝说项城登基,想来二十四史中可有此等人乎?袁克定等人威胁段祺瑞,段大怒:武人不怕死。拒不赞同帝制,以致于后来封爵,连赵秉钧都榜上有名,唯独段祺瑞居然毫无名爵。
  段看出袁的野心,袁的登基大典,段告病在家没去参加,在公馆里对自己的亲信徐树铮慨叹:“项城作孽啊!”有人劝段祺瑞说,袁最为器重你,你却在帝制问题上顶撞他,总统、皇帝还不是一回事,何必太认真?段祺瑞却皱着眉反对说,项城做了皇帝,见他就得磕头,话也得跪着说。我最恨这种长子变矮子的把戏。恢复帝制,必将弄出大乱子来!如果真心为总统好,就应直言相劝,切不可推波助澜。
  袁世凯的帝制不得人心,刚一出台就撑不住了,蔡锷将军振臂一呼,一场反袁的风暴平地而起,北洋军已经尾大不掉不可依恃,不听调度,无奈之下,袁世凯只得请段祺瑞重新出山。段是小站旧人,北洋###,在军中的关系盘根错节,况且很多将领和部众都听命于他。
  袁世凯重新启用段祺瑞,徐树铮奋袂而起,认为取袁而代之的时机到了。以蔡锷之护国军压迫洪宪帝制,以倒袁下台为条件,左右其手,乘时而起。
  而段祺瑞认为袁对他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在袁世凯死后,为了表示和洪宪帝制毫无瓜葛,徐树铮也建议对袁进行抄家,这是一种政治姿态,但是段提笔,签署了关于袁世凯丧葬的通令,一切按国葬标准,全国下半旗志哀,并以总理身份主祭,大葬那天,他还下令所有内阁成员执绋,鸣礼炮响,并派出马步兵护灵。段祺瑞这样做,自然遭来了全国一片骂声。
  袁世凯下台,名义上的共和重新确立。段祺瑞也就势登上了权力顶峰——出任国务总理,并逐步接管了中央政府的全部军政大权。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即任命冯国璋为直隶都督,驻守天津。次年,国民党人发动了“二次革命”,冯国璋又奉命率第二军南下###,7月23日出发,8月16日已打到浦口,这时隔江相抗的国民党将领陈之骥正是他的女婿,马上过江投诚。南京方面闻讯大乱,他于是在25日渡江猛扑下关,和张勋一起,于9月2日攻陷南京。这一段战事,史称“赣宁之役”。
  冯国璋和袁世凯关于帝制的对话天下皆知,成为袁世凯的一大羞耻。当时,冯国璋先谈公事,后来试探地问袁,袁一听故作叹息道:“华甫,你我多年兄弟,这样的谣言,别人相信,怎么你也信呢?确实,辛亥革命成功得过于容易,共和政体来得太快,如今三年多过去了,党人还在到处捣乱,使全国不得安宁,因此,就人心趋向而言,共和政体未必适宜我国。如今,有人组织了筹安会,准备研究一下国体问题,我也很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不知华甫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冯国璋进一步问道:“假如国体要变,总统认为谁最适合来主持局面呢?”袁世凯答:“还政于清!”冯答道:“恐怕人心已去。”袁又说:“那就给明朝的后人吧!”冯说:“朱煜勋吗?!” 袁接着又说:“那就让孔子的后人来主持吧!”冯实在忍不住了,干脆直说道:“依我看,如果改为君主立宪,那就还得大总统来做皇帝,这样才最妥当。”袁世凯一听,故作惊愕地站了起来,满脸诚挚地答道:“我绝无这个意思,也绝不会这样做。你看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皇帝是可以传之久远的,哪一个皇帝的后代是能够保全的?就算我肯做,那么将来谁来继承帝位?我大儿子是个瘸子,二儿子是个浪子,哪个能做皇帝?”他说得极尽感伤,冯国璋深受感动,并且深信不疑。回去后逢人就说大总统绝不会做皇帝,他可以保证云云。次日,京沪各大报纸都刊登了袁、冯的此次对话,这些对话之所以能够很快公之于众,自然是快刀手梁启超的杰作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大总统不会做皇帝”(2)
冯国璋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最终决定要称帝了,这对他来说实在是一件奇耻大辱。他信誓旦旦地对天下人许诺“大总统决不会做皇帝”,结果大总统骗了他,害得他也骗了天下人。因此,虽然袁世凯封他为一等公,比他在前清的二等男爵高了不知多少倍,但是他视之如敝屣,不时装病卖傻,公开反对。据袁世凯的爱女回忆,冯国璋就是在袁世凯死前也不原谅袁世凯对他的耍弄。在北洋大将中倒袁力度最大的就是冯国璋,如无冯国璋在南京的策动,北方北洋系统的将领还不敢公然造次。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将军密电
民国时,关于洪宪帝制一事流传的俏皮说法是:“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陈汤”,“二陈汤”指的是陕西将军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宧和湖南将军汤芗铭,这三个人本是袁世凯最亲信的旧部,却相继反了他,真是送了他的命。对袁世凯致命的打击应该算是“五将军密电”。
  云南掀起护国起义后,袁世凯派冯国璋前去镇压,但冯国璋借口局势不稳,拒绝袁世凯。冯对袁世凯的帝制一直态度消极,同时发觉各省对洪宪帝制都有所不满,于是主动给北洋系的各省发去密电,建议共同发出一个逼袁世凯取消帝制、惩办祸首的联名电报,该密电马上便得到了诸省将军复电赞同。冯国璋认为五人力量远远还不够,于是又发一个密电,宣称取消帝制是大势所趋,并非个人行动,以此征求各省将军的同意。
  这封密电传到直隶将军朱家宝处,其为表对朝廷效忠,就把密电转交给袁世凯,接到密电的袁世凯近乎昏厥,这时袁才发现自己已经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了。
  不久后,袁世凯宣布撤销帝制,可他想续任总统,便央告冯国璋出面联络各省将军仍推自己为总统。冯国璋不同意,并且认为南方也决不会同意,通电反而会弄巧成拙。
  先后致电三次:
  南军希望甚奢,仅仅取消帝制,实不足以服其心。就国璋愚见,政府方面,须于取消而外,从速为根本的解决。从前帝制发生,国璋已信其必酿乱阶,始终反对,惟间于谗邪之口,言不见用,且恐独抒己见,疑为煽动。望政府回想往事,立即再进一步,以救现局。
  默察国民心理,怨诽尤多,语以和平,殊难餍望。实缘威信既隳,人心已涣,纵挟万钧之力,难为驷马之追,保存地位,良非易易,若察时度理,已无术挽回,毋宁敝屣尊荣,亟筹自全之策,庶几令闻可复,危险无虞。
  大总统本一代英杰,于举国大势谅已洞烛靡遗。顷者段将军离奉入京(被逐也),未见明令,倪将军调防湘省,湘又拒绝。至财政之困窘,军心之懈怠,上交之困难,物议之沸腾,事实昭然,无可讳饰。察时度理,毋宁敝屣尊荣,亟筹自全之策。苟长此迁延,各省动摇,寝至交通断绝,国璋纵不忘旧谊,独以拥护中央相号召,亦恐应者无人,则大总统孤立寡援,来日殊不堪设想。诸公谊属故人,近参机要,请以国璋电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