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笑傲江湖之隐形皇帝-第2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问我也就是了!”

这却是杨一清知道杨廷和毕竟不能什么都知道,怕他说漏了嘴,干脆就自己接过来,出面与刘瑾周旋。

见杨一清如此,杨廷和自然是有些感激,对他报以感谢的眼神之后,就退到了一旁。

而刘瑾却在坍圮之上,脸上竟然是笑开了花,好似杨一清出来,他极为高兴一般。

“哦?原来杨大人是主官,这倒是极好!”刘瑾好似才刚刚知道一般,满脸都是得意的笑容说道,“这样极好,既然杨大人知道一切,那老夫只代陛下问一条,你与宁夏叛军,从五月底开始,一直到六月中旬,一直隔河对峙,却是为何?”

杨一清被刘瑾笑的也是有些心里发憷,可听到刘瑾的问题,不禁也是暗自松了口气,这问题他早就有过腹稿,自然不怕。

于是就见得杨一清从容的对皇帝以及张太后行了一礼,然后说道:“回陛下、太后、刘公!本来这平叛重任,是担在刘公肩头的,刘公也确实厉害,差点就把刚刚起事的宁夏叛军,都给剿灭!

不料功亏一篑,在最紧要的关头,刘公突然失踪,使得我军群龙无首,而叛军又有河套叛逆南下助战,最终使得局势反转,差点就酿成大祸。

在此危急时刻,朝廷与陛下信任微臣,责令微臣与张公公一起,赶赴宁夏,抵挡叛军。微臣虽然才疏学浅,可也是不敢有负陛下信任,与张公公会同各路援军,赶赴黄河之后,总算是把宁夏叛军阻挡在黄河以西,使得他们不能越雷池一步。

期间微臣见叛军势大,如若一意强攻,虽然侥幸或许能得胜,可是却会元气大伤,令江山社稷蒙受损失。

因此微臣与张公公合计,明里以谈判为名,暗里却是派遣细作,分赴宁夏各路叛军将领那里,对他们昭示朝廷恩义,并且许诺他们,只要能反戈一击,朝廷会既往不咎。

这等计策,微臣也是曾上报内阁,交由陛下圣裁通过,方才实施的。最终总算天佑我大明,陛下圣明,这叛军之中的河套将领蒋云松,宁夏将领仇钺深明大义,不肯与叛军首领朱寘鐇、徐子龙继续同流合污下去。

毅然决然的同意了微臣的条件,在决战之时,临阵倒戈,终于使得我军大获全胜,于斯一战,斩首朱寘鐇,徐子龙,其余从逆人员,不计其数!

所以一直对峙半月有余,非是微臣拖延,实是这计策施展的时间,还请陛下、太后明察!”

说完之后,杨一清一拜到底,倒是显得极为慷慨激昂。

他早就预料到,刘瑾很可能会借着自己等人曾与宁夏义军有过和谈的名义,来攻讦自己等人,进而牵连李东阳、杨廷和等朝中重臣。

因此早在离开黄河,班师回朝的时候,杨一清就已经与子龙等人商议了如何应对这件事。最终子龙提议,与其掩盖反而掩盖不住,还不如就直接说这和谈就是计策。

好利用拖延决战时间,离间蒋云松、仇钺这些心向朝廷的将领。

杨一清听完子龙的提议之后,倒是觉得子龙这办法几乎无懈可击,因此也就打好了腹案。

这会儿刘瑾问起,他也是颇为高兴,就照着之前的商量,酣畅淋漓的说了出来,心中倒是想着,看刘瑾能拿这件事,如何来做文章。

“哦?原来这一切,都是杨大人的计策啊!”刘瑾也是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不等皇帝、太后说话,就直接说道,“既然如此,那看来老夫收到的密报,都是错误的了?”

“密报?什么密报?”一直未曾出声的张太后,这会儿却突然开腔说了句话,她这句话,怎么看,都好像在配合刘瑾一般。

果然,刘瑾得意的一笑,指了指胖墩墩的谷大用,说道:“回娘娘的话,老臣监管三厂一卫,负责监察天下,其中就包括了西厂!谷大用任西厂厂公,之前他曾汇报过一条消息给老臣,只是老臣觉得过于惊骇,一直未曾上报,只想着查证之后,再来报给陛下与娘娘知晓。

可如今事情有变,老臣担心朝中被心怀不轨的人控制,不得不冒死站了出来,想要为朝廷拨乱反正,还请娘娘恩准!赦免老臣的罪责!”

“哦?”张太后也好似第一次知道一般,脸色一变,出声说道,“到底是什么情报,却让你这位内廷内相都不敢公之于众,真是奇哉怪也!说出来吧!只要你说的都是真的,哀家可以做主,赦免你的一切罪过,陛下,你说是么?”

说到最后,张太后又象征性的看着正德,对他问上了一句。

这对别人问话,一直不理不睬的正德,这会儿却出人意料的点了点头,还用着奇怪的腔调,说到:“刘公最是忠心,他说的肯定不是错的,朕可以赦免接下来他的罪过!”

“谢陛下,太后娘娘!”刘瑾也是欢呼雀跃,深深行了一礼,然后才直起身来,缓缓从袖口之中,抽出一封信纸,然后恭恭敬敬的递向皇帝与太后的方向,显然是要给他们查阅的。

此刻立在皇帝与太后身边的,却是八虎之一的罗祥。

这人在八虎之中,最是低调,偶尔贪贪财货,却是野心最小的一个。

只是他也知道树大好乘凉的道理,也知道如果刘瑾不倒,对自己这样老实本分的人,会多照顾一些。

所以他一直以来,都是积极的靠向刘瑾,可以说是八虎之中,除了魏彬之外,第一个在刘瑾面前以臣属自居的一个。

见得刘瑾递来这信纸,虽然没有事先通知,可他也是颇为乖觉,上前走上两步,直接把这信纸接了过来,然后又转呈到御案之上,恭敬的请正德御览。

正德皇帝一直神游物外,让人好似以为他已经被人掉包一般。可在这信纸递上来之后,他却突然来了兴致,直接就拿起信纸,拆开来看。

坍圮之下的杨一清等人都是觉得奇怪,这正德皇帝怎么忽尔正常,忽尔失神,难道宫里发生了什么自己等人不知道的事么?

只是他们虽然心里有疑问,可这会儿一众重臣会首,即便是李东阳也不敢造次,因此杨一清等人只得屏住呼吸,等待着正德皇帝看完那信纸。

第六百八十四章 震怒

不料正德皇帝看信纸之前,还没什么,可是看了信纸之后,那拿信纸的手就不断的哆嗦,脸上的表情也是先变得煞白,继而变得通红,显然是恼怒至极了。

也不知他看完没看完,没过多久,他就把信纸重重的拍在御案,愤怒无比的咆哮道:“岂有此理,刘瑾,这上面写的可都是真的?”

要知道正德皇帝一向是以刘公来尊称刘瑾,这也是为何朝臣都这般称呼刘瑾的原因之一。

可如今他看完那信纸,本来呆滞无比的神情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却是龙颜大怒。古语有云,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虽然正德皇帝平日里颇为温和,偶有劣迹,可也不是残暴,因此他发怒,倒还不至于会引起大规模的流血,可无论是坍圮之下的群臣,还是坍圮之上的八虎之七,都是齐齐一震,一个个都是弯腰低头,不敢直视天子。

即便是刘瑾,这会儿也是佝偻着腰身,浑身不断战栗,一个劲儿的鞠躬致歉,近乎哀求一般的说道:“陛下圣明,老臣只是想调查清楚,想要知道这是否是真假,问一问太后娘娘,岂不就知道了么?”

其实刘瑾看起来惶恐不已,却没有人发现,他弯腰之下的面孔,却满是冷笑,显然他这般所作所为,不过是伪装罢了。

坍圮之下的群臣,哪里知道刘瑾竟然堂而皇之的演戏,更不知道,连皇帝与太后,都陪着他演戏。

李东阳虽然一直明哲保身,从来不曾强出头,可如今见得这自己从小看到大的小皇帝如此愤怒,不禁也是为小皇帝担心,当即就出列说道:“陛下,恕老臣冒昧,未知那信纸之上,写着什么,可否给老臣一观?”

直到这时,张太后才装模作样的反应过来,凤目含怒,颇为不悦的对李东阳呵斥道:“这是刘公探到的国家机密,岂能随便乱传,李大学士,你僭越了!”

说完之后,她也不理一脸羞惭的李东阳,伸出手来,轻轻抚摸正德的脊背,安慰道:“陛下息怒,你是天子,当遇事沉得住气,且给哀家看看,刘公给你的,到底是什么消息!”

正德皇帝被张太后这番虚假的安慰,倒好似真的好受了不少,对着张太后一撇嘴,就把这信纸递到了张太后的手上。

张太后其实也不知道这信纸之上,到底写了什么,可是她却知道,这是刘瑾对付李东阳为首的清流文官的一道杀手锏,当即接过信纸,好奇的看了过去。

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就连张太后,也是气的暴跳如雷。原来这信纸之上,写的不是别的,却是一封所谓的宁夏之战的始末。

其中大部分的情报,与刚刚杨一清说的别无二致,只除了其中关键的几点。而就是这其中的几点关键,却让沉着冷静的张太后,都是恨不得现在就把坍圮之下的一些人给罢免了。

原来这情报之中,强调了子龙的身份,直接就把子龙的身份揭穿,说是弘治皇帝与一名叫郑金莲的宫女所生的孪生子之一,正德皇帝的弟弟。

从小因为张太后的迫害,离开了皇宫,流落民间。不意安王朱寘鐇得知了这其中的隐秘,就故意微服行走江湖,意图找到这当年的皇子。

几近辗转,总算是让朱寘鐇在数年前,发现了这皇子。然后朱寘鐇不着痕迹的教他武功,并且把自己的女儿,朱婉莹介绍给他认识,企图把这位皇子拴在自己身边。

后来更是以这位皇子身份的谜团,引诱这位皇子到了宁夏,朱寘鐇的封地,然后接着朱婉儿这条线,把他安置在府上,任命为安王府护卫司指挥佥事。

其后朱寘鐇就密谋以这位皇子的名义造反,私下里把他的身份,公布给了宁夏边镇的诸将。

有他平日里的故作姿态,再加上这位先皇之子的身份,宁夏边镇的诸将,上至镇守总兵官姜汉,下至普通的把总,都是暗自里效忠了这位皇子以及朱寘鐇。

再后来,朝廷命他剿灭风月帮,他就假借清君侧的名义,故意只说想要推翻刘瑾,掀起了宁夏的叛乱。

而实际上,他是想要带领宁夏大军,以先皇之子的名义,攻入北京城,废了正德皇帝,改立这位民间皇子,然后自己总摄朝政。

后来刘瑾差点覆灭了他的阴谋,却正好那位皇子从河套带了大股叛军,南下相助。最终两军合而为一,刘瑾又是失踪,朝廷大军不得不退守黄河岸边,力保叛军不能过河。

如果这情报只写到这里,虽然也是污蔑之词,但是却也不会让张太后如此愤怒。毕竟在安王怀有先帝那副画作,还隐隐被先帝托孤的时候,张太后就已经被刘瑾引导,视他为眼中之钉,无时无刻,不想把安王圈禁在凤阳城。

可是这撰写这份情报的人,显然对张太后颇为了解,因此这情报真正的重点,其实是在后半段。

在这关键的后半段,就是主要记载杨一清率领朝廷大军,与宁夏义军对峙的事。在这上面,杨一清的拖延不战,以及私下里与宁夏义军的首脑谈判,实际上根本不是他所说的策反义军将领,等待战机。

而是他与张永,乃至幕后的李东阳、杨廷和等朝中重臣,都觉得正德贪玩成性,顽劣不堪,不堪成为皇帝。

相反,他们都曾私下里见过徐子龙,都觉得比起正德,徐子龙更有乃父之风,也都觉得徐子龙好似弘治再世一般。

正好安王又提议以徐子龙取代正德皇帝,反正两人容貌一模一样,不会引起任何纷乱,还能使得整个朝廷振作起来,不再受困于阉党的把持。

为了佐证这些,情报里提到了杨一清在以前曾被刘瑾收押进了诏狱,可无故又出来了,却是因为那徐子龙与丐帮展开了营救。

事后杨一清为了报答徐子龙的恩惠,还与他以兄弟相称。而李东阳,也曾在京城的某个茶馆,与徐子龙有过交谈,时间地点,都是跃然纸上。

其他的,还有许多,徐子龙与各位朝臣好似都见过面一般,也都得到了这些人的效忠。所以黄河对峙,只是双方私下里最后一次谈判,关于以徐子龙取代正德之后的权利分配。

到了这里,情报戛然而止,却没有提到之后为什么会演变成,朝廷大军与宁夏义军的大规模交战,最终导致如今的格局。

可是只到了这里,就一切足矣了,写这封情报的人,显然对张太后极为了解。

那就是张太后需要的,不是这场大战到底是怎么开始,又怎么结束。

她需要的,只是自己的权位能够巩固,自己的家族能够长盛不衰,这就够了。

否则当初她也不会处心积虑的独霸后宫,又使出狸猫换太子的把戏,把正德抱养成自己的儿子。

本来这场大战,她的目地就是为了剿灭安王与风月帮,顺带扼杀了子龙,使得她的地位永远稳固,当年的事情不再被人提及。

可怎料这封情报却提到,朝中重臣已经对正德不满,更是在见过了徐子龙之后,与安王、徐子龙暗通款曲,阴谋以徐子龙与正德长相一般无二为由,让徐子龙顶替了正德,成为皇帝。

不说这事是真是假,哪怕这只是子虚乌有,张太后也会心悸不已。

毕竟她的权位保证,就是正德皇帝在位,如果换上了徐子龙,她却觉得子龙必定不会放过自己,更不用说自己的家族。

虽然这一切只是这封情报之中,提到的好似捕风捉影的事迹一般,可是张太后却不得不信!

正德的顽劣,是她有意无意,纵容刘瑾刻意培养出来,目地与刘瑾一般无二,就是为了更好的控制正德。

朝中重臣,尤其是李东阳、杨廷和等大学士,六部九卿对正德不满,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比之勤勉政事的弘治,正德差的何止以道里计。

如今情报里说李东阳等人意图以子龙取代正德,张太后越想越觉得有这种可能,越想越觉得如果一切成真,自己不用说荣华富贵,只怕却连性命,都很可能保不住了。

当下她也是一把把这信纸拍在御案之上,戟指走出几案的李东阳,叱喝道:“西崖公,我且问你,今年二月间,你在北京通顺街如意茶楼,会见了什么人?”

李东阳心里一跳,不觉就随着张太后的话语,慢慢去想那一天。

须臾间,他便想到自己曾在那如意茶楼,会见了子龙,并且在他的请求下,代表清流文官,与安王达成合作,以双方对峙,来启用杨一清,控制军权,进而推翻刘瑾。

可是一来这是私底下的密谋,不能见阳光,不能当众说,二来这会见之人,如今已经定性为谋逆之徒,如果说他这个当朝首辅见了谋逆之徒,即便当时子龙还没有这等罪名,可却也会李东阳极为被动。

第六百八十五章罢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子龙的真实身份。旁人不知道,他李东阳难道不知道张太后对子龙的身份极为忌讳么

如果堂而皇之的告诉张太后,说自己曾私下里见过徐子龙,只怕张太后必定不会听自己解释,直接命令左右,乱棍把自己叉出去。

只是如果不说,那就是违抗太后懿旨,说的话,却又不能说实话,不说实话,他李东阳却也不可能睁眼说瞎话。

毕竟他也不是傻子,既然张太后突然问起,显然那份信纸上早就写明了。再联想信纸是刘瑾递交的,以刘瑾控制的三厂一卫无孔不入的侦查能力,李东阳却明白刘瑾必定是早就知晓。

大明初年,洪武太祖命锦衣卫监察百官,就连百官的日常起居,晚上是谁陪寝,都是了然于胸。

而如今可不但只有锦衣卫,更多了三厂的暗探。李东阳却也是徒呼奈何,呆在当场,良久无言。

张太后端坐御案之后,见李东阳一直没有说话,却就理解成李东阳已经默认了,当即更是大怒,正准备喊大汉将军上殿,把他李东阳叉出去。

不料一旁的杨一清却在这时候一下子站了出来,朗声说道:“太后娘娘,未知那信纸之上到底写了什么,竟然使太后如此震怒。以微臣看,李大学士一心为公,就算私下里见见一些人,算不得什么严重的罪责吧”

这却是杨一清看出不对,又见李东阳不辩驳,怕张太后震怒之下,做出什么让李东阳难勘的事情来,就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为李东阳进行辩解。

本来他以为,李东阳必定是当朝首辅,又一直以来,与张太后的关系颇为亲厚,张太后也多次在刘瑾那里,袒护李东阳。

所以他以为这不过是刘瑾的挑拨离间,只要自己站出来,让张太后稍安勿躁,那么李东阳多半就没什么事。

因此他却不等张太后开口,又继续说道:“更何况,只凭着一纸谁也没看过的所谓的消息,太后娘娘就当众苛责当朝首辅,却也是不好吧”

他这话的意思,本来是暗指刘瑾诬陷,提醒张太后冷静一下,不要被刘瑾利用,误伤了李东阳。

依着以前张太后对李东阳的袒护,如果是别的事,张太后确实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帮着李东阳糊弄过去,保下他来。

毕竟张太后也是知道,朝廷之中,如果一味由刘瑾胡来,没有李东阳的能臣坐镇,那离变乱也会不远了。

可现在,张太后却在意的不是李东阳倒了之后对朝政的影响,而是李东阳私下里会见了徐子龙,这意味着什么。

这会儿正好又是杨一清替李东阳出头,张太后看了看杨一清,不由得怒极反笑,使得满殿的群臣都是莫名其妙。

然后张太后才缓缓抬了抬那信纸,语气森然的对着杨一清说道:“那好,哀家先不说李东阳的事,我

们就先来说说杨一清杨大人,你曾经做下的好事吧”

“啊微臣做了什么吗”杨一清闻言不禁莫名其妙,暗思那信纸之上到底乱写了什么,怎么诬告了李东阳不算,连自己都好像牵扯进去了。

旋即他又看到坍圮之上,神情倨傲,脸色冷漠的看着自己与李东阳的刘瑾,隐隐明白那张纸,可能就是刘瑾的杀手锏之一,要想反击,就必须先弄清楚那张信纸之上,写的到底有些什么。

张太后听了杨一清的话,却只是冷冷一笑,然后问道:“好既然杨大人不见棺材不掉泪,那哀家就问问你,正德四年,你被人告发,说你冒领浪费边疆费用,被锦衣卫投入诏狱,可有此事”

杨一清一听张太后竟然提起的是这件事,不由得勃然色变。所谓的冒领浪费边疆费用,其实不过是刘瑾因杨一清不肯依附于他,然后找人陷害诬告罢了。

当时杨一清总制宁夏、延绥、甘肃三边,是为陕甘总督,权利极大。而刘瑾意图染指军权,就几次三番,或明或暗示意杨一清投靠于他。

可杨一清高风亮节,如何肯投靠于刘瑾,因此一直拒绝。最终刘瑾恼羞成怒,收买了杨一清麾下的一名参将,由他出面诬告杨一清。

当时刘瑾正是提点了刘健等五十三人为奸党,朝中一时人人自危,以至于刘瑾风头一时无两。

杨一清虽然贵为一方总督,最终却还是无奈被捕,下了诏狱。后来如若不是子龙会同任不凡,领着丐帮前去救援,只怕杨一清还要受不少的苦头,不死也是要脱层皮了。

想到这等事,杨一清也是气愤不已。当初他是见宁夏等三边时常有警,防备又松懈不少,因此才提议整顿三边。

后来出任三边总督,他极力奔走各地,加强边防建设,实是劳苦功高,没有丝毫怨言。可谁知道,最终换来的却是一纸诬告,然后被捕进了诏狱,差点死于非命。

在诏狱的时候,杨一清真是气愤无比,只觉得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只能沦落在诏狱之中,等待冤屈被洗刷。

等到子龙与任不凡杀进来救了他,使得他仿如重获新生,因此他感激之下,就与当时籍籍无名的子龙,结为兄弟,只为报答子龙的再生之恩。

如今听得张太后好似又要拿这件事指责自己,杨一清不由得愤怒无比,梗着脖子,强硬的指着刘瑾,说道:“所谓的冒领浪费边疆费用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微臣也不想辩解。更何况,微臣这件案子,早早的就被李大学生与王鳌王老学士于天子面前解释清楚,陛下也已经原宥微臣了,却不知娘娘为何又要提起这件事”

杨一清被捕进入诏狱之后,李东阳与时任内阁大学士的王鳌一直积极奔走,为他辩护。等到他被子龙救出,李东阳与王鳌总算成功联合重臣一起,向皇帝请命。

那时候刘瑾也不想因此就与清流文官全面开战,就故意放松了一下,在背后使得正德皇帝答应赦免了杨一清的罪过,只是却把他放归乡里,不再启用。

现在杨一清这般说,实

是不想再提起这件事。可是刘瑾却只是冷冷一笑,没有丝毫在意杨一清的不逊。

正德皇帝也是点了点头,显然是知道这件事,不禁说道:“不错,杨大人说的没错,朕是曾经赦免了你”

而张太后也是不悦的说道:“杨大人,好歹你也是朝中二品大员,咆哮奉天殿,于君前失仪,却该当何罪”

“微臣莽撞了,还请陛下与太后恕罪”杨一清见正德皇帝肯定了,当即也是暗自松了口气,虽然当初自己确实没有做错什么,可这也是说不清的事了,于是收敛了一下,下拜说道。

“如果只有这点小事,哀家与陛下,自然不会苛责于你可是你当初既然下了诏狱,可为什么在赦免的圣旨到达诏狱之前,已经不在诏狱了呢”张太后却没有准备放过杨一清,而是直接问道。

“啊这”当初被子龙救出诏狱,杨一清事后虽然极为感激,可也是与李东阳等人多次商议,要解决这被救出诏狱的问题。

毕竟诏狱可是皇帝亲自设下的监狱,比之刑部的天牢,大理寺的大牢,更是有不一样的意味在里面。

私自离开诏狱,不论是什么原因,都可以说是欺君罔上。当初李东阳与王鳌商议许久,最终与刘瑾私下里达成协议,以一些利益的让步,换来了刘瑾对此事的不再追究。

可这种事,毕竟不能当着所有人的面上来说,杨一清见张太后这般闻询,不禁也是怔在当场,不知该如何回答。

他旁边的李东阳也是幽幽一叹,明白刚刚张太后看得信纸之中,显然是记载了许多对自己这些清流文官不利的事,不单是自己,就连杨一清,也已经被张太后记恨上了。

而自己既然是因为与子龙见面,那么杨一清多半也是逃不了这其中的缘由,只是杨一清还没明白过来罢了

旋即他又发现杨廷和也要出列,当下不断的使了眼色,总算是把杨廷和劝住。不管今日到底如何,李东阳也是想要为清流文官在朝中保留一点元气。

“怎么杨大人说不上来么”张太后见杨一清讷讷不语,显然是证实了这信纸之上的说法,杨一清是被徐子龙就出来的。

既然这一点证实了,那么他与徐子龙结为兄弟,就更是可能了。如此一来,对徐子龙最是忌讳的张太后如何能不愤怒。

就见的她沉声说道:“既然你已经承认擅自离开诏狱,那么哀家就给你定一个欺君罔上的罪名,罢免一切官爵,发归乡里,永不录用,陛下,你觉得如何”

正德闻言却只是点了点头,面无表情的说道:“母后所言甚是,这等欺君悖上之徒,确实不宜留在朝廷”

“陛下”杨一清怎么也没想到,前一刻,自己还是征缴总督,平叛宁夏的功臣,这转眼睛,自己就丢官去职,再一次得了永不录用的惩罚,真是极为讽刺,心中不禁哀叹不已,当即也是辩解道。

第六百八十六章 求情

“怎么?杨一清你觉得这处罚不对么?你在质疑朕与母后么?”正德却也是眉头一挑,好似生气一般的问道。

“微臣……”听到正德直接称呼自己杨一清,显然是铁了心要罢免自己,当下他也是有口难言。

与他共事一场的张永,这会儿也是再也坐不下去,当即就准备起身,上前为杨一清辩护。不料他还没有动,子龙就密语传音,在他耳边响起:“张公,稍安勿躁!这只是刘瑾围点打援的把戏罢了,我们跳出来的人越多,只怕受牵连的也就越多!

相反,只要我们静观其变,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至于杨大哥,你不用替他担心,虽然有些打击,但是我想杨大哥能挺住的!”

张永也不是笨人,自然也能看出一些形势,冷静下来,分析一番,发现果然如子龙说的差不多,不禁也就熄了起身的念头,只是看了看杨一清,暗暗为他捏了把汗。

这边张永不出头,杨廷和也被机警的李东阳劝阻住了,一时间,整个奉天殿内,能站出来为杨一清辩护的,却也是没有什么人了。

偌大的大殿,一时寂静无比,与外面的热闹喧哗,形成了极为浓烈的对比。过了半晌,眼见得无人为杨一清辩护,张太后也是有些不耐,就准备念出那信纸之上,各位重臣与子龙见面的戏码,然后一个个问罪。

不料那功勋贵戚的班里,却有一人起得身来,缓缓走了出来,到的坍圮之下,行礼说道:“慢着,臣弟有本要奏!”

说完之后,这人一瞬不瞬的看着张太后,丝毫没有退让。而张太后见得此人,不禁也是脸色一变,有些讶异的说道:“兴王弟?你出来干什么?这是朝政大事,与你无关,快快退下!”

弘治皇帝早些年却是孤零零一人,受尽了惊吓。最后被宪宗成化皇帝立为太子之后,宫中其他妃嫔才陆续诞下皇子,兴王朱祐杬就是其一。

他虽然与弘治皇帝非一母所生,可弘治皇帝对每一个弟弟妹妹都极为关心,尤其是聪明伶俐,又极为良善,知书达理的朱祐杬,得了他最多的宠爱。

张太后虽然为人有些问题,可对弘治皇帝倒是爱得极深,爱屋及乌之下,与兴王朱祐杬的关系倒是极好。

原来朱祐杬在京的时候,她时常赏赐不断,更是在兴王要求更换封地之后,为他讨得安陆州这块风水宝地。

最后更是把国之重器九鼎之一,给了朱祐杬。可见她对朱祐杬却是如何在乎,如今朱祐杬突然出列,竟然好似要为杨一清等人求情一般,她却又是恼怒,又是无奈。

“太后!”朱祐杬其实本不在京师,可是他听到宁夏事变,其中牵扯的双方,他都极为关心,因此离开了封地,前来京师,正好就列席御宴之上。

本来他只是想来看看,自己关心的人,如今命运如何,怎料张太后好似受了刘瑾的挑拨,对付完了李东阳,又把矛头对准了杨一清。

他本就是崇慕儒学,平日里也没少与李东阳这些饱学之士交流,如今见故友有难,又知道他们是朝廷真正的柱石,自然是不想见他们受窘,就即出面,希望能看一看那张信纸之上到底写了什么,让自己平日里极为尊敬的太后如此震怒。

当下他不缓不急的说道:“臣弟只是想要看一看太后手中的信纸,看看上面写了是些什么!”

“这可不行!”张太后却没有如以往那般宠信朱祐杬,反而断然拒绝道,“这上面都是国家机密,如若被泄露了,只怕……”

“臣弟以兴王之位担保,如若臣弟泄露只言片语,太后可以直接撤了臣弟的藩属,把臣弟终身圈禁在凤阳城,绝无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