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引言 混沌时代:速度追求和速度负担
从前,人们认为缓慢是农业社会的特征,是商人、军人、工程师和计算机研究人员创造了速度。有一则土耳其寓言说,速度是魔鬼的杰作。但是,对速度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速度是传播疾病的病菌,有人认为它是带来幸福的使者。因此,有人诅咒速度并且希望它下地狱,有人却希望从速度中获得幸福。
速度自身就是一个矛盾,加速的世界也充满了矛盾。然而,大多数加速现象乍一看都是合理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诸如汽车发动机、快餐和计算机。人们对不断提高速度的需求催生了这些“加速工具”的产生。研制“加速工具”,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毫无意义的东西。“加速工具”的研制和完善过程缺乏理性,这使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巨大的时间压力才是这些工具产生的原因,比如在日常交通中超车、体育比赛中计时准确到毫秒、长期高负荷工作或者同时做几件事情。虽然人们尽量避免这些情况,但是又不得不重复这种“超车道”般的生活。
速度病毒已经深深地侵入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当中,并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情绪和价值观。这种情况在德国被称为“忙碌症”, 在美国被称为“匆忙症”。它会令人产生心理压力,并且这种压力会不断膨胀。每当人们遵从或者尝试脱离时间快车的轨道时,就会感觉到这种压力。然而墨守成规的庸人、智力残缺的残障人士、不求进取的懒汉或者坐吃山空的失业者,则不会感到这种压力。如果我们观察生活速度缓慢地区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缓慢令我们感到不适和紧张。在非洲偏远小镇等车的当地人往往可以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来等长途汽车,从来不会不停地看表。但如果火车晚点几分钟,我们就会失去耐心,在站台上踱来踱去,无聊好像笼罩了我们,时间一下子变得如此沉寂。有时候我们也能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脑子里有一个时钟,它一直在嘀嗒作响而且越走越快。
速度追求和速度负担人们使用高速列车、喷气飞机、火箭和因特网来提高人员、货物流通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生产领域,人们通过使用先进的仪器和精简组织结构来提高生产速度。此外,“加速现象”还普遍存在于生活中,比如拉链、快餐和立即成像相机。人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种追求并没有因为磁悬浮列车和电子邮件的出现而终止。“速度就是目标”,设法提高速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伴随着社会高度工业化,交通、生产及生活中的“加速现象”已普遍存在。人们也把“速度”放在了社会价值观的首位。尽管在19世纪“速度”只是一个中性的描述性词汇,但到了20世纪初,“速度”已经被大加褒扬。从这种语义上的变化以及“速度”在社会价值观中地位的提升都可以看出,社会对“速度”的看法有了根本的变化。在西方,“速度”被看做是“进步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本书以“速度”的发展为主线,寻找“加速”原则的起源和传播途径。起初在中世纪晚期,商人们通过加快货物运输和消息传递的速度来获利,做远途生意的商人将这种做法发扬光大,最终国家也靠这种方法积累公共财富。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提高速度来解决。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加速原则”被不断地应用于新的领域。首先,人们通过使用工具,大幅度提高了人员和货物的传输速度。其次是进一步推广速度的优点,即“速度的大众化”。由于速度的优点广为人知,人们不再满足于仅有的几辆邮车或几条铁路。此外,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人们也希望能更加方便,例如上门服务。20世纪出现的私人汽车让人们美梦成真,在不久之后的千年之交又爆发了一场电信革命。20世纪初,“加速原则”开始摆脱经济的束缚,走上了独立的道路。这一原则摒弃了最初为解决问题而加速的观点,开始强调速度本身的重要性。
人们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为了提高运输、生产和消费速度做了大量努力,正是由于经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和国家、社会逐渐联合起来,相互推动“提高速度”,这些努力才不会付诸东流。越来越多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积极投身于“速度竞赛”中,并且积极推广“速度竞赛”。它的影响也波及到所有追求更快、更广、更高的领域,其中包括家庭、艺术、建筑和许多受大自然控制的领域。
无论是企业家、技术人员、政治家、运动员、艺术家,还是家庭妇女,都无法避免速度在生活中的巨大影响。有人认为这正是“加速原则”的魅力所在,有人却认为这是速度病毒在不断传染扩散。本书的目的不是对社会加速现象进行谴责,而是把当今高速社会的一个部分展示给人们,解释现如今社会中,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为什么会越来越快,阐述高速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速度对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同时还揭示“加速原则”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人们的判断标准、价值观和人类特性造成的深远影响。
。 想看书来
第1章 农庄时代:缓慢原则(1)
早期农业社会不需要忙碌,万能的大自然主宰着万物的生长。庄稼要经过几个月才能成熟收割,牲畜要经过几年才能宰杀。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有遵从自然规律才能有所收获。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农业成为社会的支柱。然而,农业收成完全取决于大自然,人们必须靠天吃饭。农民的想法和做法必须符合自然条件,这就导致了农民墨守成规、行为保守,并且不喜欢新事物和新潮流。此种情况与商业时代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农庄里的时间观
整个中世纪和新时代初期,人们的时间观和大自然紧密相连。人们根据劳作的要求提出星期和四季的概念,它们与日出、日落及宗教节日一样对人们的时间观有着重大影响。大自然不但影响人类的生活节奏,而且也影响了动植物的生活节奏。大自然向人类发号施令,人类必须遵从。
那时,人们不用具体的数字和刻度来划分时间,时间的概念也相对模糊,而且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不需要精确的计时。人们习惯用“太阳下山”、“入夜”、“第一声鸡叫”等说法来描述时间。18世纪的钟表依然不够精准,“分钟”的概念也很模糊。人们约定时间时,总是说某一段时间而不是一个时间点。同样,人们使用的一些表达方式如“傍晚时分”或“太阳下山”也不够精确。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用时间概念来描述距离和工作,比如一天的路程或一天的活计。显然,上述的描述也不够精确,但这种使用自然时间来描述的方法在当时就足够了。人们还依据相关的农活来划分时间,比如收割黑麦的季节、收胡萝卜的季节等。农业社会中人类遵从大自然,并以它为依据划分时间,却不敢自居是时间的主人。
除了自然,宗教也会影响人类的时间观。宗教往往通过祭祀仪式影响人类对时间的划分。犹太教和基督教以七天为一周的做法显然与自然现象毫无关系,它仅仅是宗教的强行要求。每个周末都有特殊的一天——星期天,人们可以休息,享受宁静,摆脱压力,回到安逸缓慢的生活状态。除此以外,圣诞节、复活节、棕榈星期天等宗教节日在天主教国家具有文化意义。从宗教事物中,人们也引出了新的时间单位,比如祈祷一次的时间或者转动手中玫瑰花环的时间。
中世纪的时间观念很松散。人们依据几个重要事件对时间进行划分,比如宗教节日、集市、四季的更迭,它们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时间表述都不精确。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自觉按照自然规律划分时间,虽然时间的划分方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标志着中世纪脱离了没有时间的时代。现在以自然规律和宗教为基础的时间周期代替了以前时间的无序。但是大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忙碌,太阳和月亮总是缓慢升起和落下,不仔细观察是无法看到它们的运动轨迹的。动物和植物一样生长缓慢,动物随着太阳升起落下一天天长大,植物也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会成熟。“缓慢”是自然界成功的法则。
这种以周期划分时间的方法可以安慰人们,因为人们相信现在的生活虽然困苦,但是有朝一日会苦尽甘来。每个人都知道等待自己的是什么,自己应该为什么做好准备。每个人都很高兴重温除夕、庆祝新年和狂欢节的美好时光。人的生命就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因此那些速度快的人,只是徒劳浪费自己的力气,并不会因此而更靠近自己的目标。
第1章 农庄时代:缓慢原则(2)
农业社会里,因为人类对时间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人们不得不受时间控制。当时的人们只会赞美早晨和傍晚,但是从未尝试着去做时间的主人。农业社会的人们几乎无法想像怎样充分利用时间,怎样“挤时间”。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慢慢悠悠的。有时候大自然会逼迫人们加快速度,就像暴风雨快要来临时粮食还晒在场院上,风暴将至时渔夫还在深海打渔,天降大雪时羊群还在深山中放牧。在这些千钧一发的时刻,人们为了保护生命和财产不受侵害,必须加快速度。出现这种“加速现象”不是人们有意为之,而是迫于任务的压力。所以农业社会里时间和工作任务密不可分,是农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农民不会理会城里人设定的时间。尽管城里人一直要求农民,在特定的日子和时间在市场上销售农产品,但是这种采用钟点来标记日常生活的新时间观念并没有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
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认为,在农业社会里,人们的时间观念很淡薄,时间对人们的影响微乎其微。当时的人们认为,时间就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历史学家认为,虽然现代社会初期的农庄里,有时会出现加快速度的现象,但是长期以来,农庄生活依然悠闲自得。由于农业社会中劳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因此人们在干活时,一句闲话都会打断手头的工作。此外,人们可以相对自主地安排时间,再加上农活和流水线作业完全不同,人们可以一边干活,一边享受悠闲。
手工作坊里的时间观
城市手工作坊的工作节奏和农庄里很相似,工匠们也习惯按照自然时间作息。尽管中世纪有几个传教士建议人们加快速度,但是他们所指的速度并不是工作速度。
城市手工作坊的组成结构较为松散,工匠们往往需要完成彼此不相关的几项任务。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选择最好的时间来做家具或缝衣服,并决定如何具体分配自己的时间。手工作坊里,工作与生活也密不可分,工匠们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只要没有明确进行分工,工作速度就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时间对手工作坊的影响非常小。而加快工作速度也意义不大,因为与工作速度相比,工匠更重视工作质量。此外艺术家、作家、小农和大学生等,他们也可以自己协调劳动强度,做到有张有弛。
缓慢意味着可靠和稳定。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农民或手工业者如果恪守上帝的旨意,将受到他人的尊重。相反,那些一味勇于探索新事物的人,却被人们看不起,说他们不可靠、难以琢磨。在大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人们学会了稳定、可靠、墨守成规,排斥探索、创造。这一点在以后出现的手工业行会规定中也有所体现。当时的革新派受到压制,这样某个师傅 在德国,只有技术非常高超的工匠,才能被称为师傅(Meister)。——译者注就不会因为改进技术或者使用先进机器,远远领先于其他同行。1523年托尔内行会规定:“出于对行会的热爱和对同行的尊重,所有行会会员不得设计、发明或者使用某种先进技术,请勿为了自身的发展给他人造成损失。”
那些尊重传统扎根家乡的当地人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而那些漂泊在外的陌生人则被人们冷落。那些留在家乡、固守当地习俗的人被视为正人君子,而那些机敏灵活的外乡人则被视为流浪汉。这些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隐患。即使那些做远途生意的商人通过长途贸易取得了财富和地位,他们在当时首先以地产代表价值和权力的社会中依然被看做是边缘人。定居和安宁意味着安全和理智,缓慢和稳定受人尊敬,快速和灵活却往往被看成缺点。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1章 农庄时代:缓慢原则(3)
艺术领域也毫不例外,例如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和修道院中经常吟唱的格利高里圣歌中就没有任何时间上的限量。它们像被时间忘却了的祈祷一样在教堂中回荡;既不严格划分章节,也不带速度和节奏。此外,教堂因长时间的回音使得圣歌速度减慢,对讲道也是同样的效果。因此在这里,“缓慢”就成了神圣庄严的代名词。
同样,民间流传的史诗中也没有时间的印记。史诗中记载的故事发生的时间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没有具体的年代。中世纪晚期,人们崇尚静静等待。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时间,但是这种要求在该时期并未被重视。
缓慢的旅行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时间的忽略和缓慢的生活态度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的生活规律、价值标准和法律法规之中,最后影响到周围的环境。人们建设城市时,任何加速努力都徒劳无功。静止是中世纪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街道曲曲折折,到处坐落着密密麻麻的屋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有很快的速度。笨重的旅游车根本无法通过狭窄的街道,厚厚的城墙挡住了去路,不管是商人、邮差还是敌人,都无法进城。晚上城门关闭以后,即使有十万火急的信,信使也必须耐心等待。
与城池一样,自然环境也被用来减慢速度。除了少数对速度感兴趣的人之外,大多数人会利用自然环境保护自己。复杂的地形能迷惑为非作歹的雇佣兵、到外抢劫的军人和惯于偷鸡摸狗的流浪汉。通达的道路会为强盗、土匪和其他来抢夺食物的敌人大开方便之门,而且让他们在洗劫一空后可以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此,当我们看到罗马帝国时代建立起来的发达的公路体系到了中世纪就逐渐衰落,甚至被附近居民当做采石场时,就不会感到奇怪了。人们都清楚:路况越差,军队或者特权阶层就越不会轻易出行,就可以从过路人身上挣更多的钱,例如提供拉车的马匹、维修损坏的车轮和轴承,并且准备休息的地方。18世纪末的很多地方,当地的马车夫、修车工和造车匠甚至会去破坏街道,因此当时的大多数街道就像乡间的小道一样,路面坑坑洼洼。虽然用石头铺设的路面能减少路面阻力,从而大大提高速度,但这并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意愿。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 曾这样形容中世纪的交通状况:“中世纪漫长的道路令人望而生畏,行路之难犹如上青天。”“直至18世纪末,轮船航行一直是人们的首选,而陆路交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这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的评论。
旅行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毫无乐趣可言。自古以来,人类或动物的出行就受到自然界的双重制约:首先是自然环境的制约,例如高山、峡谷、河流和海洋;其次是人或牲畜体能的制约。中世纪的道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沙土飞扬,非常不适合骑马或驾车。即使路程不远,也要走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旅行者只有在平整干燥、修葺良好的道路上每天才能前行60公里,但是这样的街道少之又少。上述有关中世纪道路的陈述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中世纪的旅行条件的错觉。几乎任何一次出行都可能由于某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而中断,因为人和牲畜必须休息以便恢复体力。疾病、洪水、大雪、大风、马匹生病或过于劳累以及路遇强盗等原因都会使原旅行计划落空。直到中世纪末,由于培育出了品种更优良的马匹,建造了更换马匹的驿站,制造出了更快速的船只,以及商人和统治者对于改善交流条件增加了兴趣,才使得很少的几条线路上的旅行速度得以加快。然而在整个现代初期旅行都是一件旷日持久的事情。
中世纪时人们几乎从不自己想办法解决大自然给出行设置的一个又一个屏障。罗马人把修建石桥的技术带到了德国,但是这项技术到中世纪就失传了。从巴塞尔(Basel)至累根斯堡(Regensburg)直到12世纪才出现第一批新桥梁。公元803年查理大帝下旨,命令手下在位于莱茵河中游的一座罗马时代修建的石桥遗址上重新修建一座木桥,然而这座木桥完工后又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这种状况持续了近几个世纪。
人们面对自然界设置的屏障,大多数情况下显得束手无策。人们从来没有想过办法去克服莱茵河的重重天然屏障,为促进中欧的贸易大开方便之门。莱茵河上的宾根峡谷(Binger Loch)构成了一道很难跨越的屏障,莱茵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五米高的瀑布,只有水位较高的时候才能安全通过。平时渡过宾根峡谷必须借助大量人力,才能把船拉到对岸。据记载,公元755年,人们航行到宾根峡谷时必须要下船,船上只能留舵手。
由此可见,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的交通何等缓慢,有时甚至会停滞,更别说追求速度了。
本章小结
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的农业社会并不要求提高速度。在农业社会中,时间由大自然决定,日、月、星辰是指示时间的向导,生活与工作完全被纳入自然界的循环中。自然界,天气炎热或寒冷、庄稼干枯或发芽、环境明亮或黑暗,完全不可预测,人类的生活规律也因此变化无常:天亮标志着忙碌的一天即将开始。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比如过于炎热、大雨或其他情况,人们就不得不停下手中的活。当时,人类的这种行为并非落后的表现,而是根据当时的经济和科技条件限制,人类结合自身的情况所做出的最好选择。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当时的人不加快耕地或剪羊毛的速度,从而节省时间从事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农业社会中人们压根不会思考如何去提高生产速度,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悠然地寻找着自己的发展之路。
。 想看书来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1)
在农业社会中,人们的时间观念完全来自于自然;到了城市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14世纪末到16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时间观念酝酿而生。人们逐渐开始把时间量化,这种新观念比农业社会中的时间观念更加合理。此外,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后来,机械表开始出现。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Pitirim A Sorokin)写道:“14世纪时人们开始借助机械手段衡量时间。钟表的发明并非偶然,而是人们追求速度的本性开始发挥作用。”
钟表的发明
中世纪晚期人类发明了摆钟,将钟摆每次加速平均分成相对静止的小时间段,以此来标记时间。在此之前,人们使用日晷计时,不会发出任何声音。恩斯特·容格(Ernst Jünger)曾形容说:“钟表创造了自然界中新的节奏。此后人类彻底告别了时间由自然决定的时代,摆脱了自然界的束缚,开创了自主划分时间的新纪元。”由于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时间单位也变得更加精确,例如分钟、秒甚至毫秒。从钟表问世的那一刻起,自然界就失去了对时间的控制权,时间也不再与自然现象有任何联系了。
摆钟仅仅是新时间观念诞生的标志,它本身并不是新时间观念产生的原因和动力,然而人们可以利用机械钟表,更加合理地利用、控制和管理时间。此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时间就是金钱。虽然在中世纪晚期和近代初期生活节奏已经开始加快,但人们对此却并未重视过。
机械钟表开启了人类计时史上的新纪元,它使人们对时间的把握更加准确。14世纪至15世纪由于城市间相互攀比,机械钟表盛行一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当然,机械钟表仅仅把时间展示给人们,其本身并没有加快工作速度。
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城市中虽然出现了加速现象,机械钟表并不能控制它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人们比较两个相同行为或过程产生的结果。钟表不能使商人比竞争对手更早到达目的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商人们需要经验丰富的水手、行驶迅速的船只、便利的天气条件和健壮的牲畜。钟表并没有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人们可以用它来计划、协调和控制日常生活中的加速现象。随着钟表的诞生,一种实用的时间观念也应运而生。
中世纪晚期,商人是社会中最关心技术创新的群体。中世纪的工匠们一直沿袭传统的“求稳”做法,商人要不断与合作伙伴谈生意,因此他们需要把时间安排得更合理,在这一点上钟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时钟表在商界的意义为:宝贵的时间、红火的生意以及支付能力。因此商人率先采用了这种新的时间划分和度量方法,为自己节省时间,以便更合理地利用时间。商人们首先让时间动了起来。
民众的压力
经过上一节的叙述,人们不禁要问,今天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加速现象开始于何时何地?生活中名目繁多的“速度竞赛”源于何处?人们是如何想到通过提高速度来改善生活条件的?今天很难追溯到上述问题的起源。纵观历史人们可以确信,由古至今人们为加速经济发展做了种种努力。虽然今天很难再找到这些印记,但是它们随着时间的更迭融入到了人类社会之中。上一章曾提到,在中世纪和近代初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崇尚自然的缓慢,不去追求速度。与此相反,中世纪晚期某些城市出现了加速的萌芽,其他具有革新精神的城市纷纷效仿。随着时间的发展,加速原则开始适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2)
15世纪和16世纪时,大城市中的人口数量迅速上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促使人们的社交圈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速度的追求。据估计,15世纪中期,人口由最初的5 000多万上涨到8 100多万,到16世纪中期人口数量又增加了1 500万,达到105亿。人们的交流变得空前频繁,这与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活大相径庭。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劳动分工程度不断提高,生活中需要相互协调的领域越来越多。同时随着城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新的贸易﹑记账和信贷形式。商人经常需要把商品和信息输送到其他国家,国家之间的商业网络也因此应运而生。随着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加强,国际商业网络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各国间的交流。远途商人大多会使用国际商业网络,跨国贸易领域也因此充满竞争。当时的交通状况很差,信息传递速度很慢,导致了商人们的运输和信息成本不断提高。为了降低成本,商人们都竞相采用先进技术,并开始尝试通过提高速度来降低运输和信息成本。虽然提高运输速度会增加成本,但是其带来的利润更大。因此用最快的速度,尽量缩短在路上的时间,成为远途商人努力达到的目标。
劳动分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随着劳动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时间的作用日益显现。人们更加合理地利用了生产技术和劳动时间,原先不相干的劳动过程变得整齐划一,生产商品使用的劳动时间逐渐转化为商品的价值。有些领域的生产复杂程度较高,生产步骤联系紧密,为了协调整个生产过程,人们必须得同时干几件事情,这样就催生了速度。不同生产阶段之间的空闲时间会延长整个生产过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优势,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
远途商人的时间危机
城市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大量人和商品来这里聚集。城市里汇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包括商人﹑手工工匠﹑艺术家和科学家。为了在城市里立足,他们纷纷成立了商埠﹑行会﹑艺术展室和学校。他们的所作所为证明社会文明进步归功于职业的分工。城市是社会中加速现象和快速生活节奏的发源地。城市里的时间脱离了自然和宗教的桎梏,人们一改乡村里以自然为主的作息习惯,用时间和日历来安排作息,这种做法更加合理。所以说是城里人改变了以前万事由天定的局面,其中功劳最大的还属大商人。为了取得生意上的成功,击败竞争对手,大商人们发现了时间的重要意义,虽然这与当时教会所宣传的美德大相径庭。14世纪中期,威廉·冯·奥卡姆(Wilhelm von Ockham)发表了关于时间的重要性的研究成果后,人们才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时间观念。然而商人们早就形成了新的时间观念,并用它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商人们还不顾教会阻挠,认为时间就是金钱。这种做法在农业社会中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世纪中期时商人居无定所,他们走街串巷,用自己的商品来交换别的商品。那时的商人既不会计算,也不会写字。中世纪晚期的大商人不但会认字计算,而且逐渐意识到了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此时商人们都清楚加快货物的周转速度意义重大,通过加快运输和销售速度节省时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机械钟表的抽象时间概念逐渐被商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商人开始采用这种新的时间观念。中世纪晚期的商业信函中可以看出新时间观念的印记。
第2章 城市时代:加速的开始(3)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交易所需的金钱数量也越来越大。货物装船后,商人往往不会立刻用现金付清货款,除安全因素外,主要是因为货币的重量过大,不可能把所需的钱全部带在身上。12世纪以来,商人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支付工具来代替现金交易。他们在展会现场设立了清算点,尝试使用汇票来代替现金进行交易。随着汇票的问世,时间开始在商业领域发挥作用:清算日往往在展会结束后,这样人们就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内集中付款。此外,从开出汇票到付款需要一段时间,因为人们必须把现金搬运到指定地点,因此这种支付形式也算是一种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