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幸的是,如果我们对照福布斯的说法,认为阿里巴巴是全球B2B网站的领先者的话,这种目标也不是不可能实现。
  肯定有人会提及这样一点,即,马云的这个梦想是在中国最早推广的,作为一个诚信度可以说是相当之差的国家,会不会多少有点不合适?
  我们得承认说这当然是个好问题。不过答案显然取决于马云是个乐观主义者还是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会说,对,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推广一个商业诚信体系肯定会更难,所以让我们换个国家吧。而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回答会是,正因为中国缺乏诚信,所以诚信这东西在中国一定非常好卖,所以我们一定不能放过中国,因为它肯定更需要。
  马云是个悲观主义者还是个乐观主义者?这个问题涉及到诚信通是不是他从内心中十分看好。如果我们看看马云的历史,就一定会知道他是个乐观主义者,因为他说:“(在从事互联网生意的过程中),我们先是被人叫做骗子,后来被人叫做疯子,现在被人叫成狂人,我个人已经习惯了,无所谓。”一个对这样称号都无所谓的人一定是个乐观主义者,因此马云对诚信通在中国的发展一定是十分、十分地看好的。
  

诚信通:更像互联网产品(1)
到了诚信通推出的2002年,阿里巴巴显然已经有了更大的力量来推动它的梦想变成现实。除了一百万会员之外,阿里巴巴已经在2001年7月实现了当月的收支平衡,品牌也随着阿里巴巴的生存和不断造势——虽然在作者看来,这种造势更像是马云和阿里巴巴在自言自语,没有得到媒体多少真心实意的喝彩——而不断强化。
  即使在阿里巴巴,也会有很多人认为马云是基于这些而决定诚信通的销售方式可以比中国供应商更弱一点,可以采用电话销售的方式。通常情况下,销售方式的弱化是因为公司或者产品的强势——销售的投入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我们可以在这一方面把中国供应商与诚信通做个比较,中国供应商的会员大约是六七千个,而阿里巴巴投入的销售人力是一千人;而诚信通的会员人数是十五万,但阿里巴巴投入的销售人力却只有几百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面对面的销售方式到不见面的电话销售方式,阿里巴巴投入资源的减少几乎是数量级式的。
  不过在作者看来,诚信通采用这种销售方式显然因为它更像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正如阿里巴巴的高层所提到的:“互联网的精神在于更快的送达和更方便的使用。”作为一个互联网的产品,它的销售方式也无疑应该体现这种精神。而体现这种精神的产品,无疑应该更为强大。
  在这方面,网络游戏显然是一个经典案例,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他们的孩子都迷上了游戏。问题是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游戏并从什么渠道得到这些游戏的?对于大部分年纪稍长一点的成年人来说,这大概会永远是个谜——没有广告、没有户外的推广活动,孩子们大部分是通过同班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得到的消息,然后从互联网上把游戏下载下来并成为忠实的用户的。而他们可怜的父母却是一点消息都没能得到。
  需要销售员吗?需要到处去设立销售网点吗?需要层层构架的总部——大区——区域——城市——分销点的销售体系吗?答案是如果需要,那么主营网络游戏的盛大总裁陈天桥成为首富的速度就一定会下降。因为他的商业前辈们往往要花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这一张网络,而通过这样一张网络,他们才有可能把产品送到客户的手上。而陈天桥在几年之内,不但已经把产品送到了客户的手上,而且已经完成了从客户手中积累财富并使他最后成为中国首富的过程,财富的累积在这一代企业家那里是如此之快以至于他们的商业前辈都会为之目瞪口呆觉得不可理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互联网——互联网把产品更为直接地送到了用户的手上,其中不需要任何转折。
  到阿里巴巴2002年推出诚信通的时候,马云和他的高层已经学会了彼此之间的高度默契。“他们已经完全明白我每句话的意思,在管理会议上,我已经不需要再长篇大论地演讲了。”
  因此对于阿里巴巴推出的诚信通,马云和他的高层已经不需要再多费口舌来达成的默契。这种默契是:理想可以远在天边,但切入点却必须在现实中寻找。
  作为理想,阿里巴巴为诚信通找了全球顶级的合作伙伴,虽然只向诚信通会员收取2300元的年费,但为诚信通会员做法人认证和授权认证的却是国内和全球顶级的咨询公司——邓白氏和新华信,他们作为阿里巴巴的业务外包公司,承担向中国工商管理系统征询所有想成为诚信通会员的工商企业是否真实存在的工作,同时他们也负责授权书的真伪——这做起来也不难,因为所有真实存在的工商企业都会在银行或者工商管理局留下他们的印鉴,而这与授权书中的印鉴是同样的。
  而作为现实的诚信通的市场切入点,阿里巴巴在诚信通起步时仍然用的是中国供应商阶段的套路——卖排序。把免费会员的排序作为诚信通起点的卖点,另外与中国供应商一样,诚信通的起步点仍然是选用了发起人制度——显然,这样的制度最大程度地降低了销售,尤其是一个新产品的销售难度。
  这样的起步决定了诚信通现在的销售情况:在阿里巴巴的大厅里,几百个诚信通的电话销售员在不停地打着销售电话,而他们所用的电话号码资源来自于阿里巴巴六百万免费会员数据库——每天早上,当销售员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的时候,他们的电脑里已经装满了昨天晚上服务器自动生成和分配好的电话号码,他们一天的工作就是把这些电话号码打完,并在根据客户的反应在电脑里做上相应的记号。这些记号意味着接到电话的客户会得到相应的处理——如果客户表示愿意成为付费的诚信通会员,那么接下来的工作会转到服务部,由专业的服务人员指导客户如何递交材料、签单、付款;如果客户表示不愿意成为诚信通会员,那么数据库会重新保存这个客户的数据;如果对方的表示是犹豫不决的,那么数据库会在一段时间后自动提醒这个销售员通过电话去做回访,征询他的决定有没有变化。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诚信通:更像互联网产品(2)
“每个销售中一天大约可以找两百个电话,再多就不行了,人容易疲惫,情绪会有变化。”诚信通的一位销售主管这样说。
  无疑,这样的销售方式已经是弱化了,如果还不是最弱化的话。而从诚信通产品的主管中得到的数据——在三年中,诚信通发展了十五万左右的会员,证明了这种销售方式看来是很有效的。
  而同时这样的工作方式会让很多商人惊叹,IT技术的强大被发挥到如此地步,让人不禁会产生害怕的情绪。但实际上,这样精确的工作方式正是阿里巴巴提出的“WORK AT ALIBABA”的可能目标之一,马云和他的高层们希望把这样的工作方式推广到他们的客户,也就是中国中小企业群中去,让这种高度电脑化的工作方式成为中国中小型企业销售管理的一种模式,马云的这种想法,我们可以在后面的网商时代一章中仔细看到。
  显然,在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们看来,诚信通应该是一个更加“互联网化”的产品。比起陈天桥的网络传奇游戏来,它的传播速度应该更快。但是无疑现在诚信通还是需要销售的,虽然已经下降到了电话这种销售方式。但在马云和他的高层们看来,这还不是一个“互联网产品”所拥有的特性。在他们看来已经拥有十五万会员的诚信通项目现在还只是刚刚开始了它的行程。
  “我们认为这个项目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诚信通的理想状态是完全不需要销售,而这将会在诚信通会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后出现。我们对稍近一点的时间段内设想的理想状态是这样的,假使使用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的商人占到中国商人总数的,比如说10%的时候,诚信通会员就会是一张通行证。想进入诚信通会员的行列就必须持有这个通行证,没有这张通行证的话,所有诚信通商圈里的人都会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待这个新来者:你为什么没有这张通行证?要么你害怕别人对你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要么你付不出每年2300元的年费。而这两者都是一个商人所必须具有的,前者代表诚信、后者代表最起码的资金能力。一个没有这两种资质的商人是进不了这个圈子的。到那个时候,诚信通的销售才真正进入了理想状态。它会像一个过了雪山顶的雪球一样迅速地增大。”一个参加诚信通设计的阿里巴巴高层这样说。
  如果这样的情况出现,基本上意味着马云在阿里巴巴的预期达成了。马云的这种预期是:阿里巴巴应该是被钱追着跑的,而不是辛辛苦苦追着钱跑的公司。
  作为一个旁观者,作者必须指出的是,马云想把诚信通做成一张全球的信用名片的想法没有错,但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速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信用体系全球只能存在一个——如果它是全球性的话。而就阿里巴巴现在在诚信通上所取得的进展来看,可以说与他的目标相比微不足道。另外从这个终极目标而言,中国确实不是一个好的起步点,尽管中国确实特别需要一个信用体系,把信用卖给中国商人是个好主意,但无疑在中国起步会意味着马云的全球信用体系目标将有一个漫长的起步期,而这与速度是相背的。
  不过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马云可以宽慰自己的是,他似乎还没有一个紧追者。西方的同行们看来对这个体系没有多大兴趣,因为在他们那里,银行信用基本上起到了商业信用的替代者作用,以致于他们来做这样一个信用体系没有多少空间。而在整个东方,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没有多少同行可以与它对抗。
  

在诚信通的世界里(1)
把诚信通卖给中国,这是乐观主义者马云和阿里巴巴的高层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想要做的事情。
  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的诚信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的主要应用在中国,是一个内贸工具。而对于这个目标马云有一句多少有些狂妄的话,他说:“(阿里巴巴)要让诚信的商人先富起来。”
  阿里巴巴拥有的财富是商业机会。而马云所说的“让诚信的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无疑是要把存在于阿里巴巴体系内的商机更多地分配给诚信通成员,那么他有哪些手段?
  正如我们在中国供应商一章里说到的,在一个以搜索为主要寻找工具的商业网站里,排序是卖家最核心的获得商机的机会。出现在一个商品类目下的的卖家中,集合在第一个页面中的卖家有最多的成交机会。
  而阿里巴巴,至少在它自己的网站范围内,拥有这个机会的分配权。
  马云万分重视这个机会的分配权。
  首先,从2002年,诚信通开始推出的时候开始,“诚信通会员将会获得最优先的商机获得权”成为阿里巴巴的一条原则。“更新”不再是企业在阿里巴巴网站上获得排序优先的规则,诚信通会员现在取而代之了。
  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商人们最看重的无疑是价格,有价差是商人们进行采购的根本动力。但谁愿意与一个根本不知道背景的人做生意: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报一个极其诱人的价格有什么用?也许他说的一切全都是假话。
  所以“诚信通”这样一个身份无疑是一张介绍信。它背后的含义是告诉大大小小的买家们,假如你是在与一个诚信通会员谈交易的话,至少他确实是一个在工商局登记过的企业,而在与你谈交易的人也是这个企业的老板,或者是经过老板授权过的人。
  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无疑会给人安全感,买家们因此可以知道,网络对面的那个人确实是可以谈交易的人,他会有决定权。
  不过且慢,网络对面确实是那个人吗?那个有交易决定权的人?这其实还不只取决于阿里巴巴为诚信通所做的两道认证。至少它还取决于对面的那个诚信通会员是否认真地保管了在阿里巴巴上网时所要求的帐号和密码。如果那个老板是个漫不经心的人,他随便地把帐号和密码在其企业内部给公开了,那很有可能与这个企业打交道的买家们要绕一些弯了,很可能他们之间谈的很多事情都会有一个不顺利的进展过程,或者甚至根本被作废了。
  所以马云说,诚信通是通往阿里巴巴商人世界的一张门票。这里的含义是:它是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不是吗?如果仅仅凭诚信通就能给企业带来成交,那它的2300元的价钱也实在是太便宜了。这里说便宜的意思还不仅是阿里巴巴收入的问题,更是一个界定的问题,如果门票太过便宜,必然会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这种机会不被阿里巴巴的成员们重视,而这反映到交易上,就必然会产生交易中的不确定性,正如我们在上面那个例子里看到的那样。
  所以它只能是一种大致的分类,把商机尽量地分给诚信通的会员。
  显然,就现在而言,马云和他的高层们还没有想好在诚信通的世界里应该如何进一步分配商机:如何把这种机会精确地分配给确实想利用,也有实力来利用阿里巴巴来获得成交的商人。
  不过他们确实已经在作出努力。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下面两种方向:
  1,竞价排名:这项在2004年推出的基于诚信通会员的服务要求会员经过拍卖来获得他们在阿里巴巴每个产品类目下前三名的位置。拍卖的上限价格为每个月16000元。
  对于这个方向,阿里巴巴固然可以得到大笔的收入,据说,可以拿出来拍卖的产品类目高达数万个,而在已经进行的拍卖中可以竞拍的位置有三个。可以得出的估算值是如果竞价排名获得成功,那么仅这一项阿里巴巴的收入可以至少达到每月都上亿。而从阿里巴巴第一次和第二次竞拍的情况看,也确实有诚信通会员以一口价的方式来获得这种机会。
  而从交易本身来看,付出如此大代价获得在阿里巴巴网站产品类目下的企业一定是重视这种机会的企业。
  不过,我们从阿里巴巴可以从这个产品里获得收入的大小也同时可以判断,这个产品是不会成功的,至少在现在不会。因为如果这样一个产品成功的话,作为一个信用的中介者,阿里巴巴收取的信用中介费太高了。假定我们以一亿来计算阿里巴巴的收入的话,仅仅每个类目产品前三名的成交量就应该达到至少是一百亿以上,因为如果仅仅是中介费的话,交易额的1%应该是一个合适的比例。阿里巴巴现在有这么大的交易撮合能力吗?没有。因此这样的产品也是有问题的。
  

在诚信通的世界里(2)
2,诚信通指数:这是一个根据诚信通会员的交易情况,比如说交易额、交易笔数、交易对手评价等指标来建立的一个对诚信通会员的评价体系。从现在而言,这个体系还不是阿里巴巴的第一选择,也就是说,当买家们通过产品类目搜索到比如说“保温杯”这样一个产品的时候,出现在他的第一个页面上的企业,并不是诚信通指数最高的会员。不过如果买家加上一个诚信通指数的指标的话,他所获得的就将是在保温杯这个产品类目下按诚信通指数排列的企业情况了。
  在作者看来,这个体系是有前途的。因为无论是资金实力——竞价排名的取向就是这个——也好、形式上的认证————诚信通会员认证的取向是这个——也好,都无法像交易本身的情况一样模拟出企业的在行业中的地位。而这种地位,包括由这种地位带来的资金实力、外在形式、在交易中的诚信程度,是买家在决定交易之前真正想了解的卖家信息。因此这种信息的交换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无疑是最有价值的,
  当然,这个体系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还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在于,阿里巴巴如何从买卖双方的这种信息交换中得到自己的利润。不过从我们在后面对于阿里巴巴的价值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似乎也不大,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阿里巴巴在乎的是首先怎样为他的客户创造价值。至于钱,马云认为,只要客户满意,他们会通过任何一种形式来支付。
  

第二届……老大们的恩怨(1)
在所有参加过西湖论剑的互联网巨头中,王峻涛可能是文字功底最好、也是最勤快的一个人。在参加过第二届西湖论剑以后,他在互联网上公开了他的日记,日记的时间是2001年10月22日。
  西湖是个好地方,可是很少有机会游览。托马云的福,去年和今年各去了一次,都是周末,都是有吃有喝有玩的好好招待,都有机会和自幼心目中的大侠金庸聚首请教,真是不亦乐乎。相比之下,在公开场合的“论剑”,实际上倒成了大家周末生活的一小部分。
  才回到北京,马云就追来了电话,非要我写一点别人看不见或者遗漏的东西,还顺手给我个高帽子,说我是“笔杆子”云云。吃别人的嘴软,没办法,只好从命。自己也没明白这日记的主题是什么,就算流水帐吧。
  可能是巧合,和上次几乎一样,还是我第一个到达西湖,第二个是丁磊,第三个是张朝阳,而最后到达的肯定是SINA的人,去年是王志东,今年是茅道林。时近中午时分到达西湖,我这个祖籍江南的人,照例吵嚷着要吃大闸蟹喝绍兴黄酒。抓紧时间在马云的办公室谈妥了以后的合作意向,马云拉上我和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主持人张蔚小姐,长驱1小时,直奔荒郊一个叫“梅家坞”的所在。一路风景如画,但见亢奋的马云不断向我们推销迎面扑来的翠湖绿树碧竹,可气的是,还不断顺便抨击北京的环境。我和张小姐一来早已经领教马云的如簧巧舌,懒得和他计较;二来确实饥肠辘辘只盼这家伙快点找到饭店,所以都十分默契地假装涵养,充耳不闻。到了地方,发现居然就是农家的庭院,厨师便是家居的乡民,菜肴是十分地道的本帮,加上新鲜的大杯龙井茶和一种叫做“太雕酒”(特别注明“咸亨酒店专卖”)的甜绵黄酒,大家食欲大振。酒过三巡,丁磊拍马赶到,还没有落座,便伸手抓了一个田螺塞进嘴里,顺手抄起一杯太雕一饮而尽。在乡民的厨房,大闸蟹也腿去了精致美食的包装,大盆端上,十分过瘾。看看左近没有外人,包括张小姐在内的我等全然没了风度,     风卷残云不提。这时我们才对马云率领我们远离城市和摄象机的苦心暗叫感谢。
  饭后我们来到西湖边,弃车登舟,游览西湖。张朝阳此时大包小包风尘仆仆赶到,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已经在外出差很久,此时是从上海APEC会场赶来。马云、张朝阳、丁磊、张蔚和我,大家泛舟西子湖上,时逢夕阳西下,层林尽染,碧波荡漾,微风轻拂,看保淑塔默默夕照,三潭滑过身边,苏白二堤在暮霭中隐约婀娜,恍若置身天堂。又鏖战了整整一年的网络江湖,似乎正渐渐远去。次日我对金庸说,不敢在西湖久待,怕消磨了斗志,遭到金老的当众批评,说杭州照样有无数成功的创业者,在下惟惟应诺。
  当晚有西湖博览会的开幕文艺表演,大家从美丽的黄龙体育中心看完演出回来,马云带路,来到一个僻静的所在。这里是西湖边的一个茶楼,从落地窗看出去,夜色下的西湖分外安宁。从酒店出来的时候,我不慎被几位耐心地守株待兔的上海记者盯上,尾随也上了茶楼。看那边厢,终于赶到的茅道林和张朝阳悄悄坐在了一起私语不断。我和马云相视一笑,悄然引领记者来到一个角落密谈。偶尔抬头看到他们晤谈甚欢,心中大为快慰,不禁暗暗佩服马云的用心安排。宁静安详的西湖边,人情味浓郁的茶楼上,确实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好地方。果然,次日就见他们在台上论剑的时候颇默契,后来,时间到了那个本来要打官司的日子,也没有发生什么。这世道本来对网络公司就很艰难,团结起来总是力量大些。实在不好太过团结,至少减少点摩擦,也是好的。
  王峻涛在日记里说的茅道林与张朝阳之间的密谈以及官司,其实就是2001年新浪和搜狐之间的那件轰动一时的关于版权的官司。关于这件官司的缘起,IT业权威媒体《计算机世界》杂志是这样报道的:
  2001年9月新浪网报道“搜狐因涉嫌违规被美国律师调查,北大青鸟欲弃搜狐而去”后不久,搜狐反戈一击,在10月9日IT频道头条也登出了“律师告新浪网‘缩减邮箱’官司将于23日开庭审理”的新闻。
  同时,9月29日,搜狐发表声明称:“9月27、28日两天,新浪利用国外某些新闻‘素材’,采取篡改标题、省略背景、断章取义的‘编辑技巧’,对搜狐公司进行歪曲不实的报道。新浪此举是企图转移人们对其内部管理问题关注的视线,并通过公众舆论在中国网民、媒体和投资者心目中降低对搜狐公司的忠诚度和信赖度。”
  据此,搜狐要求新浪就其歪曲报道搜狐的行为在公开场合及其网站上公开澄清事实并表示道歉,否则将通过法律解决,并称10月15日为道歉的最后期限。
  

第二届……老大们的恩怨(2)
当然,在茅道林和张朝阳密谈之后,新浪和网易也并没有停下官司的进行。到2002年,这场官司最后以这样的一个结果收场:
  北京市二中院宣判新浪起诉搜狐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案初步判决:法院于2003年12月19日判决搜狐败诉,搜狐应当赔偿新浪人民币21万元;并在搜狐首页连续24小时刊登道歉声明。
  在北京市一中院与北京海淀法院的另两起新浪与搜狐官司,初步判决结果如下: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的搜狐起诉新浪侵犯著作权和不正当竞争案,后来法院将此案件分成三个独立的案件。 法院于今日判决:驳回搜狐诉新浪三个案件的全部诉讼请求;但同时也驳回新浪对搜狐的反诉。
  在海淀法院开庭的案件为搜狐起诉新浪侵犯名誉权案。法院此前已经于2002年8月15日裁定中止该案件的审理。
  谁也不知道茅道林和张朝阳在西湖边的那个茶室里谈了些什么。不过,轰轰烈烈的新浪搜狐官司在很多媒体看来,从一开始双方真正的动肝火怒脸相向到后来“越来越像又一场争夺眼球的秀”。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在这场密谈中决定的。
  除了这个足以证明西湖论剑成为互联网老大喝“讲茶”的场所的花絮外,第二届西湖论剑无疑也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场合。作为业界长者,金庸在开场白中的一段话对于正处于严寒中的互联网巨头们,无疑是春风扑面,他说:
  我觉得(网络)这个东西一定大有发展前途,上次我提到“愿者上钩”,好象在西湖撒网,喜欢的人就是姜太公钓鱼,自投罗网。但是上次讲到愿者上钩就钓了一条鱼,愿者上钩之后发现网络发生一些问题,主要网友越来越多,但一网打上来很多小鱼,也没有大的收获。今后研究这个鱼捕获量怎么增加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大事情。我最近去桃花岛,碰到舟山市长,也碰到浙江的柴省长,还有一位管渔农业的副省长。我跟他谈到,因为联合国的规定捕鱼区缩小了,浙江的捕鱼区也大大减少,两位省长就非常着急该怎么办。他们就到舟山去研究,研究将来渔业在捕鱼的范围缩小之后,我们整个浙江省的渔业收入将大大减少。其实浙江的捕鱼业据柴省长介绍,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1959年到1961年非常困难的时候,上海江苏这一带农业收入不好,他们的副食品全靠我们浙江供应,很多鱼类都是舟山供应给他们的,所以在东南一带我们浙江的渔民使得中国人的营养问题解决了很大一块。现在他们捕鱼的区域减少了,那么渔民收入一定减少。那怎么办呢?他们的办法就是:现在开始发展养殖。我后来有个灵感,如果这个网络他们自己在网上不能大有收获的话,那么自己来养鱼也可以。就是说如果网民对你贡献不大,你打起来都是小鱼,整个捕鱼量不大,那么这个网怎么办?你可以自己发展养殖事业。
  这构成了那一次西湖论剑的主题。不过比较有趣的还有金庸的这一段话:
  所以通过网络活动可以交很多好朋友,我自己想我思想有点保守,本人对于电脑和网络发展心里不太喜欢,跟朋友和学生都说要用书本不要电脑。我跟学生讲课的时候,跟理工科的学生也讲,你们把一台最大的电脑放在这儿,每个人拿个苹果去丢它,丢它一万次,看电脑能不能发明一个最简单的牛顿定理出来。
  所以总之智能最终还是要靠人的脑子,电脑现在功能很强,计算的能力很强,但是它没有创造力。它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脑输进去之后才重复出来的,所以人的智能还是要靠人。我当时不喜欢电脑,我觉得将来如果电脑代替了书本,我会很难过很伤心。我是最爱书的人,如果书被电脑代替,我情愿把电脑毁掉。但是现在看来这样也不会,我自己电脑也用一点,网络是很好的,跟人家通EMIAL通信就很方便了,比写信什么都方便,所以本身是有很大的好处。今天我写这个开场白,就是说提议上次讲愿者上钩,渔翁撒网,那么今天我的开场白是说如果这个网的捕鱼量不够的话,那么渔民要想办法自己养殖,可能会大有收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马云在那次西湖论剑上的话,我们已经知道,2001年的阿里巴巴正在“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对照这个事实,我们来看看马云说了些什么。他说:
  我觉得变化是必然的,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变化。 阿里巴巴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去年我们总结走过的两三年,犯了很多错误,有些是刻骨铭心的。 去年我想,阿里巴巴要练招练剑,才能躲过(互联网严冬)。现在我说要练阵。 现在要考虑如何练来不了。 新经济好处在新,坏处也在新。 我觉得最早阿里巴巴是梁山好汉108将,而且非常骄傲。现在觉得要把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阵法比招法更重要。 感谢互联网低潮,使我们思考,刚好给了我们组织阵法的最好时间, 三年的低迷,让我们做没有做好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结束,经过长征,经过遵义会议,有很多错误。 今天我要讲的是阿里巴巴的错误。未来三年,我想阿里巴巴要依照党在成长时期做过的三件事来行事,一是要统一思想,阿里巴巴要对产业的认识,二是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