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爆魔鬼经济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牧钊说ㄕ叫木氖录W畛醯谋ǖ郎婕暗氖且桓雒薪芪鳎堪⒉┘铀固兀↗essie Arbogast)的8岁男孩。当时,他正在彭萨科拉海湾的浅滩上(Gulf w*es of Pensacola)嬉戏玩耍,突然冒出一条雄性鲨鱼,咬断了他的右臂,还撕掉了他大腿上的一块肉。《时代周刊》对此次鲨鱼攻击事件进行了封面报道。以下是报道的导语内容:
鲨鱼往往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毫无征兆。它们发动攻击的方式有3种:攻击后逃离、撞击后撕咬,以及出其不意地攻击。攻击后逃离的方式最为常见。鲨鱼可能是看见了游泳者的脚掌,误认为是一条鱼,于是就咬了过去,随后意识到这并不是它平常的目标。
吓着了吗?
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可能再也不会到海边去了。但是,你认为2001年到底发生了多少起鲨鱼攻击事件呢?
猜猜看。把猜测的数字除以2,用得到的结果再除以2,如此多反复几次。2001年,全球各地只发生68起鲨鱼攻击事件,其中4起是致命的。
这些数据不仅远远低于媒体大肆渲染所暗示的夸大比例,而且,不论是之前还是之后,也绝不会比现在更高。1995~2005年,全球各地平均每年发生起鲨鱼攻击事件,最高年份79起,最低年份46起。平均每年的鲨鱼攻击致死事件为起,最高年份11起,最低年份3起。换句话说,2001年夏天关于鲨鱼攻击事件的文章标题,或许本可低调地写为“今年鲨鱼攻击次数大体与往年持平”。但如果这样写,杂志十有*不会热卖。
现在我们暂时忘却可怜的杰西?阿博加斯特及其家人所遭遇的悲惨事故,而是想想以下情形:在全球60多亿人口中,2001年死于鲨鱼攻击事件的仅有4人。而每年被电视新闻采访车轧死的受害者,极有可能比这还多。
不止如此,大象每年也会造成至少200人丧生。但是,我们为什么没有谈之而色变呢?原因极有可能在于,那些受害者并未身处繁华闹市,他们的离世不为众人所知。也有可能与我们受某些电影的影响而形成的固定认知有关。大象性情友善、憨厚可爱,儿童电影(想想《大象家族》中的贝巴和《小飞象》中的丹波)常常反映的就是这类主题;与此相对,鲨鱼则被千篇一律地刻画成反面角色。如果鲨鱼真的具备哪怕是一点法律背景的话,它们一定会提起诉讼,要求影院禁播《大白鲨》(Jaws)。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导言(9)
然而,2001年的那个夏天,媒体渲染的鲨鱼攻击事件,接二连三地见诸报端,情节如此恐怖,以至于公众对鲨鱼的惊恐情绪久久不能平息,直到9月11日,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人们的注意力才得到转移。那天,近3 000人死于非命,这可比从16世纪末叶开始,有据可查的所有鲨鱼攻击致死事件多出了2 500多人。
当然,尽管以典型参照物作为衡量标准有其缺陷,但这种方式的确也有其优点。因此,在本书中,我们尽可能以累积数据,而不是以奇闻怪事、哗众取宠的异常现象、个人主观看法、失控的情绪或道德偏好为基础,向读者阐释所引述的故事。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统计数据可用来证明一切,可被佐证支持难以站住脚的主张,也可用来撒谎。但是,经济分析所要实现的目标恰好相反:既不利用恐惧心理也不偏执地探讨具体的问题,而是让数据自己说话。我们客观公正。例如,电视机的推广使用给印度农村妇女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电视机所发挥的是绝对积极的作用。在第3章你将读到,电视在美国的普及就导致了极具破坏性的社会变化。
我们的初衷不在于以经济分析法去描述任何人希望看到的世界、任何人所担心的悲惨世界,或任何人祈祷和憧憬的世界。确切地说,我们旨在客观地阐释世界的本来面貌。许多人希望能以某种方式保护或改变世界。然而,要改变世界,你首先得了解世界。
独树一帜的经济学
截至本书写作之时,始于美国次贷泛滥,并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持续了近1年。相信会有成百上千种有关金融危机的书籍出版。
本书不在此类书籍之列。
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及高深莫测的诸多经济领域,根本不在我们的研究范畴之内。经历过近期的种种震荡之后,不知道是否还有人想弄清,宏观经济究竟属不属于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许多知名的经济学家都被称为神奇的预言大师,他们可以确定无疑地告诉你股市、通货膨胀或利率的未来走向,这似乎的确很神奇。但正如我们近期所见证的那样,这种预测大体上毫无作用。仅仅解释过去发生的事件,经济学家就已面临诸多难题,更不用说去预测未来情形了。(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政策,到底是缓和了还是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大萧条,他们至今仍在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当然,不仅仅是他们,对自己的预测能力深信不疑,而且能迅速把事实否定预测的教训抛诸脑后,这似乎是人类的天性。
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事实上根本就不会谈及人们称之为“经济”的问题。我们相信,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的主题(纵使论证缺乏深度),虽然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但也可以让我们对人类实际行为有更深刻的认识。如果你能理解中小学教师或相扑选手作弊背后的动机,那么你也可以弄清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委了。信不信由你!
你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故事,选自不同的领域,可能来自崇高的学术机构,也可能来自最阴暗的街头角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些故事是源于我近期开展的学术研究;有些故事来自他人的启发,比如经济学家、工程师、天体物理学家、变态杀人狂、急诊室医生、业余历史学家及变性的神经科学家。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以下两类中的一种:你一直认为你了解但实际不然的事;你从不知道你原本想了解但实际却想弄清的事。
我们得出的很多结论,或许并没有那么有用,或许甚至还没有最后定性。但这没有关系,我们设法在做的是启动对话与交流,而不是总结陈词,给出最后结论。这意味着,在即将要读到的后面章节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内容与你的观点相左。
事实上,如果你没能发现这种内容,我们反倒会感到失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全球变暖问题(1)
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清醒、严肃地看待全球变暖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全球气候日益恶化,而人类似乎还没有作好准备。”《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如是写道。文章援引某些气候研究人员的观点,指出“这种气候变化对人类构成了威胁”。
《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引用美国科学院编制的一份报告中的内容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将导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变化”。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背景下)政治领导人是否将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抑或哪怕仅仅减小其影响,气象学家对此甚是悲观”。
只要神志清醒,谁又不担心全球变暖呢?
但在过去,这些科学家可不是这么说的。刊行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文章,预测的则是全球变冷的趋势。
全球变暖:经济学家的观点
基于多种原因,全球变暖问题十分棘手,难以应对。
首先,气候科学家没法做实验。从这点上看,他们更像经济学家,而不像物理学家或生物学家,他们的目标就是根据现有数据搞清楚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而没有能力有所作为,例如推动10年禁车(牛)法规的出台。
其次,自然科学研究异常复杂。人类的任何活动将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例如,假定我们把航班次数增加了两倍,首先是对气体排放量产生影响,另外还会对大气对流和云层的形成产生影响。
为了预测全球地面温度,气候学家必须考虑上述情形和其他因素,包括蒸发过程、降水量,不错,还有动物的气体排放量。气候模型再深奥、复杂,也没法准确地描述上述变量,因此,显而易见,预测气候是十分困难的。相比较而言,现代金融机构所采用的风险模型似乎就可靠多了,然而正如近期金融危机所表明的,实情往往并非如此。
气象科学固有的不精确性意味着,我们无从肯定地预测当前走的这条路会导致气温升高2摄氏度还是10摄氏度。我们也无从确切地知道,即使气温陡然上升,是否会真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抑或导致 “文明末日”的来临。
正是因为这种令人发憷的灾难后果(不论其有多么遥远),才使得全球变暖问题成为公共政策中最亟待解决的议题。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气候变暖将给我们造成多大的损失,那么这个问题就成了经济问题,归根结底也就相当于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减少碳排放将带来的益处,是否比为此投入的成本更大?如果等着在未来再减少碳排放,情形是否会更好?抑或,如果我们恣意污染地球,并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学会生存,是否也行呢?
经济学家马丁?威茨曼分析现有的最完善的气候模型后得出结论,未来面临十分糟糕情形的概率为5%,届时温度将升高10摄氏度之多。
当然,由于预测的是不确定性因素,所以结果就更为不确定。那么,在全球将面临重大灾难的概率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我们应投入多大的成本来应对它呢?
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曾就全球变暖问题为英国政府撰写了一份百科全书式的报告,他给出的建议是:我们每年应将世界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拿出来应对这个问题。从现今看,也就是要为此投入万亿美元。
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知道,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在将来的某天我们或许有更好的方案,其成本要比我们现在低很多。
全球变暖问题(2)
就经济学家而言,其所受训练使之足够冷血,因而能悠闲地坐下来,镇定地讨论有关全球性灾难的利弊权衡问题,然而相比之下其他绝大多数人对此就没有那么镇定了。对于未知的情形,大多数人都会作出过度的反应,表现为不同的情绪,例如恐惧、责备、麻木不仁,等等。此外,未知情形扰人心烦的一点还在于,会让我们联想到最糟糕的情形。(想想上次那个寂静的夜晚,你听到卧室外面令人恐怖的脚步声。)全球变暖可能导致的最恐怖的情形,绝对与《圣经》中的描述无异:海平面上升,高温炼狱,灾难频发,地球混沌无序。
因此,阻止全球变暖的运动热情已俨然上升到宗教高度,也就容易理解了。这种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继承了一尘不染的伊甸园,却因为污染了它而罪孽深重,所以为了使人类免于万劫不复的灾难,我们就必须为此受苦受难。詹姆斯?洛夫洛克或许可被视为这种信仰的教皇,他写出来的忏悔文字,就像礼拜仪式中人们吟诵的祷文一样,让人感觉亲切,共鸣感自然也会油然而生:“我们挥霍资源,过度污染地球……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现在为时已晚,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可持续撤退。”
“可持续撤退”听起来就有点像忏悔一样。尤其当我们用这种说法来批评发达世界时,这就意味着,少消费、少使用、少开车,还有就是要逐渐减少地球人口——虽然这么说可能很残酷。
如果说现代的环保运动有一个坚定不移的守护神的话,那么毫无疑问,这个神就是阿尔?戈尔,美国前任副总统、诺贝尔奖获得者。他导演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不遗余力地宣传环保,让数百万人了解了过度消费的危害。此后,他创建了气候保护联盟(Alliance for Climate Protection),这个组织将自身描述为“史无前例的大众游说项目”。这个组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开展了耗资3亿美元、命名为“我们”的公益宣传活动,以倡导美国人改变其挥霍无度的生活方式为宗旨。
同时,任何宗教都有异教徒,当然全球变暖现象也不例外。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是一位接受传统教育的记者,后来顺利当上了伦敦市市长。他读了洛夫洛克的著作后,将之称为“神父一个”,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就像至高无上的宗教一样,对气候的恐惧满足了我们忏悔、赎罪的需求,并符合‘技术进步定要遭到众神惩罚’的这种亘古不变的潜意识。正因如此,对气候变化的恐惧与宗教信仰十分相似,因为这一切都是不可知的:你的忏悔或赎罪行为到底是否有效,你根本就无从知道。”
因为我们尘世的伊甸园遭到了玷污,认为这是人类罪孽所致的狂热信徒对此大加哀叹,与此同时,异教徒则指出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这个伊甸园的大气中就已经自然地弥漫着充斥甲烷的浓厚烟雾,以至于生命差点就此绝迹。当阿尔?戈尔倡导人们放弃使用塑料购物袋、不开空调、尽量减少出行时,不可知论者则在不满地嘟囔: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其余98%都源于自然现象,例如植物腐烂。
你开空调时应该想到的事情
一旦将宗教狂热和科学的复杂性剥离,那么全球变暖问题就变成了一个极其简单的两难困境问题。经济学家亲昵地将之称为外部效应。。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全球变暖问题(3)
什么是外部效应?当某人实施某种行为时,其他人被迫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外部效应,即为经济学中所说的“纳税却没有得到相应权利”。
如果你碰巧就住在一家化肥厂的顺风方向,那么铵散发的臭味就是外部效应。如果你的邻居举办一个聚会(毫无礼貌,居然没有邀请你),那么他们的纵情喧嚣就是外部效应。被动吸烟也是;同样,毒品贩子本来是要射杀另一个目标,但流弹却击中了游乐场的一个小孩,这也是外部效应。
被视为全球变暖罪魁祸首的温室气体,都具有外部效应。你在后院点燃一堆篝火时,你就不仅仅是在烧烤了,你也在排放某种气体,虽然其影响微乎其微,但终归也是在给整个地球增温。每次你坐进汽车、吃汉堡包或乘飞机时,你都在制造某些你自己并没有为此承担后果的副产品。
我们设想一下这样的情形。有个家伙叫杰克,有一栋他自己建造的漂亮房子。冒着酷暑下班回到家,他就想放松一下,好好凉快凉快。于是,就把空调的温度调到了很低。这么做时,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享受冷风会让他多交一二美元电费,但这点小钱不足以让他关掉空调。
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行为将导致发电厂排出滚滚黑烟。因为要发电,首先就要烧煤,水达到沸点后才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的动力推动涡轮机,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有了电,杰克屋里的空调才能制冷。
他也不会想到与开采煤矿和运输煤炭相关的环境成本及工伤问题。仅以美国而论,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葬身矿井的矿工总数超过10万,后来死于炭肺的工人人数估计在20万左右。现在看来,上述种种都是外部效应。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美国煤炭行业致死人数已大幅骤降,平均每年的死亡人数大约为36。
杰克没有认识到这些外部效应,因此我们难以责怪他。现代技术如此先进,因此往往隐藏了与我们的消费活动相关的成本。从表面上看,杰克打开空调,一点儿也没有污染环境。电就那么神奇地来了,就好像是从童话世界中降临一般。
如果世界上没有多少像杰克那样的人,抑或又有好几百万,谁又会在乎呢?然而,由于全球人口正在迅速地接近70亿的关口,所有这些外部效应累加起来,就不能小看了。那么,谁应该为此负责呢?
总的说来,这应该不是什么十分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知道,某人使用一桶汽油而使人类付出了多大成本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对司机征收相当的税费。征税不一定能诱导他放弃驾车出行,事实上也不应如此。征税的意义在于,确保司机自己承担因他的行为而造成的全部成本(用经济学术语来讲,就是“使外部效应内部化”)。
接下来,就可以将征税所得在因环境变化而利益受到损害的人们中间分配,比如,如果海平面突然升高,生活在孟加拉国低地的人们的财产将被洪水淹没。只要我们确定合适的税种,征税所得或许就能给当地的受害者提供补偿。
然而,当真的要通过税收来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效应时,那么我们能说的只有四个字:祝你好运!因为困难显而易见,例如征税多少、谁来收税,此外我们不能忘记这个事实:没人能保证温室气体不跨越国界。大气时刻在运动,没人知道其确切走向,这就意味着你们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我们国家排放的已然混为一体、无法分辨。也正源于此,才会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问题(4)
举个例子,如果澳大利亚突然决定杜绝碳排放,但是,除非其他每个国家也都这么干,否则这个格调高雅的国度,即使费心费力地实施成本高昂的措施,也无法享受到由此带来的益处。一个国家也没有权力指示另一个国家该如何行动。近些年来,美国时不时会试图减少碳排放量。但当美国对中国或印度施压,要求其减少碳排放量时,这些国家会来上这么一句:“嘿,你们分文未付就一路发展成了工业超级大国,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呢?”在这种情况下,有谁还能指责它们呢?
当我们无法强求人们承担因其行为而导致的全部成本时,他们也就没有什么动机去改变其行为方式了。过去,当世界大都市的马粪泛滥成灾时,市民转而使用汽车,这可不是因为汽车对社会益处更大;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使用汽车最符合他们的经济利益。今天,我们要求人们改变其行为方式时,并没有考虑其个人利益,而是打着大公无私的旗号。阿尔?戈尔所提倡的正是这种方式,然而或许这种方式会让全球变暖问题看起来更像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除非人们心甘情愿地将个人利益搁置一旁,投入到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即使这意味着个人利益将受到严重损害。阿尔?戈尔正设法唤醒人们的利他主义道德意识,以及憎恨负外部效应的良知天使。
外部效应的逻辑:从汽车防盗装置到火山爆发
请记住,外部效应经常不为人们所察觉。
为了防止自己停在街上的汽车被盗,很多人都用防盗锁锁住汽车方向盘,例如Club防盗锁。这玩意儿体积不小,格外显眼(有的甚至是荧光粉红色)。如果使用的是Club方向盘锁,那么你就是在明确而直接地告诉偷车贼:你的汽车很难被弄走。与此同时,这把锁也就在间接地表明,你旁边的车,也就是没有上Club方向盘锁的车,更容易下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Club方向盘锁的邻车被盗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你的Club方向盘锁就带来了负外部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说,使用Club方向盘锁堪称反映自我利益的经典案例。
另一种叫做LoJack的装备,不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与Club方向盘锁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小型的无线信号传输器,比一副扑克牌的体积大不了多少,被隐藏在汽车里面或下面的某个地方,偷车贼看不到。一旦汽车被盗,警察就可以远程遥控,启动传输器,根据信号找到汽车。
与Club方向盘锁不同的是,LoJack装备不会阻止偷车贼偷走你的汽车。那么为什么要费神装上这个玩意儿呢?
首先,可以帮你找回被盗的汽车,而且可谓神速。涉及盗车事件时,反应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车已失踪很多天,那么一般而言,你也就别指望再找回来了,因为它可能已被残忍地“肢解”。即使你不抱希望找到被偷的车,你的保险公司也会希望找到。因此,安装LoJack的第二个原因就在于,保险公司会给你提供优惠保险费率。然而,安装LoJack的最主要原因或许是:如果安装了LoJack,汽车被盗走后的情形事实上格外有趣。
可以肯定,追踪装有LoJack的汽车是十分刺激的,这就好像你刚刚松开了猎狗的缰绳一般让你兴奋。警察立即行动起来,追踪被盗车辆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在偷车贼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将其缉拿归案。如果你走运,说不准他甚至刚给汽车加满油。。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全球变暖问题(5)
大多数被盗汽车最终会被开进地下拆车厂,也就是犯罪分子将所盗汽车拆成零件并销售出去的非法秘密小作坊。要彻底扫荡这些非法活动,警察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但是一旦使用LoJack防盗装置,情况就大不一样了。现在,警察只要追踪到无线电信号,往往就能找到地下拆车厂。
当然,非法经营拆车厂的那些家伙也不蠢。一旦意识到情况有变,他们就改变工作流程。偷车贼不会直接开着赃车去拆卸,而是先驱车前往某个停车场,在那里放上几天。等他回来再取车时,如果汽车不见了,那么他就知道这车装有LoJack;如果车还在,他就会认为,将车送交拆车厂是安全的。
警察也不笨。当他们发现被盗车辆停在某个停车场时,他们可能会选择不让失主马上认领。相反,他们会继续监视,直到那个偷车贼返回将车开走,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警察引向地下拆车厂。
那么,LoJack这种装置到底让偷车贼的生活有多难过呢?
任意给定一个城市,装有LoJack的汽车每多1%,该市被盗汽车就会减少20%。偷车贼没法分辨哪些车上装有LoJack,哪些没装,所以也就不会轻易冒险。LoJack装置相对较贵,大约700美元一个,这意味着其普及率并不会那么高,装有这种装置的新车比例还不到2%。即便如此,配备LoJack装置的汽车却扮演了罕见而奇妙的角色:给所有不配备LoJack装置的吝啬司机带来了正外部效应,因为他们的汽车无形中也得到了保护。
不错,并非所有的外部效应都是负面的。出色的公共教育可以带来积极的外部效应,因为公民素质高的社会中,所有人都会从中获益良多。(同时,也推高了知识产权的价值。)果农和养蜂人会给彼此带来正外部效应:果树为蜜蜂免费提供花粉,而蜜蜂也免费为果树授粉。养蜂人和果农通常是邻居,原因也在这里。
最不可能被视为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是自然灾难。
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上一座植被苍翠但水土流失严重的大山开始发出轰隆隆的巨响,随后天空中弥漫着带硫黄味的火山灰。那就是历史悠久的皮纳图博火山——一座休眠火山。附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不愿疏散,地理学家、地震学家及火山学家及时赶往该地,最终说服大多数居民撤离。
6月15日,皮纳图博火山连续而猛烈地喷发了9个小时。多次巨大的爆炸之后,火山顶部形成了巨大的碗状凹陷,即所谓的火山口,海拔比火山爆发前低了850英尺。更严重的是,这个地区同时遭遇台风袭击。根据有关此次火山爆发的记述,天空“倾盆大雨,浓烟滚滚,并伴有高尔夫球大小的浮石块”。当时大约有250人死亡,主要是由于房屋坍塌,接下来几天的泥流泛滥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得益于科学家的预警,许多人免于灾祸,这可谓不幸中的万幸。
皮纳图博火山爆发是近100年中最猛烈、规模最大的。在最大爆炸发生的两个小时内,喷射出的火山灰直冲云霄,达22英里之高。大爆炸结束之后,皮纳图博火山喷射到平流层的二氧化硫多达2 000万吨。这给环境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结果表明,充斥二氧化硫的平流层就像一层防晒剂,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光。火山爆发后的两年中,随着二氧化硫的逐渐沉淀,地球温度平均下降了大约摄氏度。过去几百年来,全球温度不断升高,而现在,仅仅一次火山爆发竟然就让温度明显下降,虽然是暂时性下降! 。 想看书来
全球变暖问题(6)
皮纳图博火山爆发还带来了其他正外部效应。世界各地的森林茁壮成长,因为树木更喜欢散射的阳光。因为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更高,人们观赏到了最蔚为壮观的日落。
当然,科学家关注的可不是这些,他们注意到了此中的全球变冷效应。《科学》(Science)刊载的一篇论文认为,如果每隔几年就来上一次皮纳图博这种规模的火山爆发,那么“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预计将于22世纪来临的人为变暖问题的威胁”。
就连詹姆斯?洛夫洛克对此观点也有所认同。“或许我们将被拯救,”他写道,“如果发生些偶然事件,例如一系列的火山爆发,其规模、强度极大,浓烟滚滚,遮天蔽日,致使地面温度下降。但是,只有傻帽才会拿如此不靠谱的概率来赌他们未来的生活。”
不错,极有可能只有傻帽或蠢材才会相信,有谁能够说服火山向天空喷发具有保护作用的臭气,而且还要以合适的周期来爆发。但是,如果真有蠢材认为皮纳图博火山或许可作为防止全球变暖的蓝图,这又是什么情形呢?同样,过去认为孕妇不会注定在生产时死去的那些人,认为全球各地的饥荒并不是注定要发生的那些人,他们通通都是蠢材,对吗?如果竭尽全力地埋头苦干,他们能找出简单、便宜的解决方案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又能在哪里找到这种蠢材呢?
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没有关系!
华盛顿贝尔维尤城(西雅图市郊),一个普通的住宅区,矗立着一排排格外普通的建筑。这里有暖通空调设备公司、造船厂、加工大理石瓷砖的店面,还有一栋建筑,以前是哈雷机车维修店。这栋建筑占地约2万平方英尺,没有窗户,设计普通,贴在其玻璃门上的一张纸上写着“高智发明公司”。
楼里有世界上最非同凡响的实验室。有车床、模具、3D打印机,当然还有很多功能强大的计算机。不仅如此,还有昆虫饲养室,可以养殖蚊子,然后把它们放到没水的鱼缸中,随后用100英尺开外的激光器把它们干掉。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战胜疟疾。疟疾只通过雌蚊传播,因为雌蚊更重,雌蚊比雄蚊振翅的速度慢,所以激光器的追踪系统可以通过蚊子振翅的频率识别出雌蚊,进而杀死它们。
高智发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创造发明。实验室内,有精良的设备,人才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