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康熙后宫-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玄烨早婚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孝庄发现孙儿发育早熟,对异性已有渴求和需要。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出使清朝的朝鲜使臣返国,被国君问及玄烨的情况。使臣说,玄烨“年虽少而颇壮大。往年宫女有生男者。今年又有怀孕者,外人无不知之,而甚讳之。盖先出者当为长子,故嫌其妾出也。”这时,玄烨尚不足14周岁,也就是说,他至迟在十一、二岁,已对异性产生强烈兴趣并有了接触,其所处环境.又为充分满足他的这种需要,提供了便利条件。玄烨的第一个孩子皇长于承瑞生于康熙六年(1667年)九月,距大婚整整两年后,他年仅13周岁半。孝庄急于让孙儿成婚,其中一重要目的,是防止孙儿大婚前便有子嗣而有伤君德,因此末雨绸缪。』




正说之一:荣妃的出身之迷(下)

对于杨珍老师的这段观点,这里有一点小小的疑议,玄烨大婚是在康熙四年,而且清帝是有房事教育的,所以称康熙发育早熟对异性有渴望而立后的原因之一,这点存有疑议。

    而《朝鲜李朝实录》中称,“甚讳之,盖先出者当为长子,故嫌其妾出也。”有可能有使臣自己的误读,他说外人无不知道的,既然是人人知道的那便是没有避诲的事情,毕竟帝王有了子嗣不管谁生的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当然,妾生和嫡出在古代中国肯定还是有区别的。


    总之,综上所述,从这里可考,荣妃确实是宫女出身,那便是“包衣奴才”出生,所谓“包衣”,汉语译即为“家奴,奴隶,奴仆”为满族上层统治阶级所有,八旗都有包衣,而内务府三旗,是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是奴隶中受到主子封赏的,男的并有可能做到一定的官职,而女的,则有资格入宫服侍最高统治者“皇帝”,但是,凡优秀的上三旗包衣,为清廷立过宫者,多数都会自包衣旗抬旗出来的,所以在这里推测荣妃包衣出身后被抬籍是有历史逻辑的,而荣妃的出身在史料上的记载如此简单,其父的官职在她入宫时也不过是个五品的员外朗,也可能与此有关。


    而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了,凡满族八旗女孩年满13岁参加“秀女”的选秀,这些人有的会被留牌,赐婚于皇室子孙及王公们,而有的则会被选为宫中,这些人进宫,直接便会成为皇帝的妃嫔,这些人是三年一选的,由户部主持,入宫后可直接封到贵人及以上的封位。

    除去选秀女,清朝每年还有“宫女”的选秀,一年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候选者为内务府所辖三旗,即包衣三旗,这些人选举出来后,会选入宫中当宫女,是服侍宫中主子们的。这些人也有机会被皇上宠幸晋封,但是她们的晋封必须是一步步的晋封,从低级封位答应、常在一路晋封,封至妃者甚少。而荣妃以包衣之身封至妃位,确实已是非常难得了。




正说之二:张氏消失之迷

在康熙大帝的后宫里,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便是为康熙诞下两女的庶妃张氏,为玄烨诞下孩子的后宫女人有将近三十人,这些人里无论生儿生女都最终得葬妃园寝,而只有三人未葬妃园寝,即庶妃张氏、王氏、刘氏,王氏与刘氏都是康熙晚期的妃嫔,很可能是后期入宫的汉女,而张氏则是不同的,从其诞子时间来看却是康熙非常早期的女人。

    纵观康熙早期的女人,无一不得到了康熙的厚戴,从张氏诞子的时间来看,是康熙七年和十三年,她极有可能与荣妃一样,是早期的宫女,她为康熙诞下了第一公主,虽然她的两个孩子过世较早,都未长大,但康熙实无理由让其终其一生皆为庶妃。事实上看康熙的贵人里,虽然有些贵人并未诞下子嗣,也无显赫家世,但仍最终获得了贵人的称号,如伊贵人等,想来,康熙还是很感念这些伴其一生的女人们的。


    那张氏哪儿去了?推测其消失的三种可能。

    第一:张氏死在康熙之后,雍正未将其葬入妃园寝,这个可能性较低,张氏诞下两位公主,最差也该有个常在的封后,若是她死在康熙之后,那更是伴康熙一生之人,况其又无皇子,得罪雍正的可能性也较小,从雍正对康熙遗妃的处理上,凡无皇子与其争储的大都善终,所以若张氏如此长寿于情于理都该葬入妃园寝内,更不该在史册上只留下个庶妃的称号。

    第二:张氏死在了康熙正式确定后宫制度之前。我们知道,清朝的后宫制度是在康熙中期制定的,毕竟顺治在世时后宫制度也不是很完善,那么早期也许并没有明确的封位,而张氏死的较早,未能赶上册封位,这种可能是有的,她死后,由于两个女儿都未成活到成人,所以渐渐被康熙遗忘,在妃园寝建成后,也没有将她移入陵寝。

    第三:另一个原因,就是小说中所猜测的,张氏是犯了宫规被处死的。这是因为,我曾看到过一些资料,这妃园寝的建造要早于康熙景陵地宫的建造,仁孝皇后是死于康熙十三年的,仁孝皇后死后,虽然康熙未立即修建地宫,但已经有了修建的计划,而张氏在康熙十三年时还诞下了第二个公主,也就是说她死的最快的时间也要康熙十三年,玄烨早修妃园寝是为了安放年幼便亡的慧妃,那么既然都有了这样的打算,他对于一个为她生过两个孩子的女人来说,应该是有感情的,特别是那还是在康熙非常早期的时候,他后宫的女人并不多的时候,将她与慧妃一同移到妃园寝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也没有什么不合规矩之处,因此可见,这张氏是个不能葬妃园寝的人,当然具体的原因已经无从探知了,所以小说中有了“张乐琪”这个人物。




正说之三:安嫔、敬嫔消失之迷(…

康熙的后宫里面,还有两个人不能被忽视,《康熙时录》里康熙十六年康熙第一次大封后宫的记录中明确记载着:“遣尚书吴正治、侍郎额星格、杨正中、马喇、富鸿基、学士项景襄、李天馥等、持节授册,封李氏为安嫔。王佳氏,为敬嫔,董氏为端嫔,马佳氏为荣嫔。纳喇氏为惠嫔。郭罗洛氏为宜嫔。何舍里氏为僖嫔。”

    两个人名赫然在列,即:安嫔李氏和敬嫔王佳氏,此二人早在康熙十六年皆膝下无子,却都已经居于嫔位了,可见她们在康熙早期的后宫中还是非常重的两个人,可是至此之后,便再也找不到二人的半点消息,如此重要的两人,竟然没有葬在康熙的妃园寝,她们哪儿去了?

    关于她们的消失,常见的说法有三:

    其一:死的比较早,葬于黄花山,我曾看到有人这样分析过,但如玥彤上篇文章所说,由于慧妃死得较早,所以妃衙门是早于景陵地宫修建的,康熙十六年时妃衙门应该早已经建成了,而她们二人是明确十六年大封的嫔,所以最快也要死于康熙十六后。

    好吧,就算妃衙门没建,在康熙五十七年时做了件事,即是把顺治帝葬于黄花山脚下的妃嫔贞妃、恪妃、悼妃等遗葬入了孝东陵,其父亲的后妃玄烨都有心葬于陵寝之内,何况乎自己的妃嫔呢?所以这个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其二:二人死在康熙之后,雍正未将其葬入妃园寝,这个也不太可能,二人在康熙十六年就位居嫔位,倘若如端嫔一样,终身未在晋封,那也是有封位(有资励)的人,康熙一生所封妃嫔是数得清楚的,雍正不可能不将其二人葬入妃园寝。

    还有一种是对这种说法的补充,二人可能因为犯了什么错而降为常在、答应;这个是有可能的,但是若是只降为常在、答应,就说明二人的罪还能得到常在与答应的封号,可是康熙后妃园寝里是有葬入常在与答应的,那二人仍能封此封号,作为康熙早期的妃嫔,也算是与康熙共白头的人,没有理由不被葬入妃园寝,当然,也不排除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二人降封时封号的名称也改了,不叫“安答应,敬答应”了,这个不能排除也是有可能的。那就是说这二人其实也在妃园寝里,只是我们不知道是谁,但是,我个人认为不太可能。




正说之三:安嫔、敬嫔消失之迷(…

其三:就是玥彤小说里的观点,而人同前文的张氏一样,失去了葬在妃园寝里的资格,这里有一个补充资料,在杨珍老师的《康熙皇帝一家人》里,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论述:乾隆五十六年时曾经对康熙四十六年宫里的人进行过一次整理:“总管内务府遵旨查得,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宫的主位十六位,大答应十人。景阳宫大答应四十七人、小答应八十二。毓庆宫主位三位,大答应七人,小答应二十二人。所内答应四十一人,学生三十八人,女子共一百三十二人,一年宫分分例等项,约计共需银三万七百九十八两一钱五分八厘。”这段资料是来自于章乃炜、王蔼人编篡的《清宫述闻》第628…629页。

    在这里玥彤和杨珍老师的理解略有不同,大小答应在这里暂时按下不谈,只说后宫主位,玥彤认为所谓乾清宫主位,因为康熙居乾清宫,所以指的应该是康熙的主宫妃嫔有十六人,而毓庆宫主位,因为太子是居毓庆宫的,所以这三位主宫之人应该是太子所纳的正室和侧室。(杨珍老师将乾清宫和毓庆宫主位都算给了康熙,玥彤个人认为不妥)

    清理截止康熙四十六年的康熙在世及过世的所有妃嫔:三个皇后:仁孝、孝昭、孝懿,二个贵妃:悫惠、温僖,八个妃子:荣妃、宜妃、德妃、惠妃、慧妃、平妃,四个嫔:良嫔、僖嫔、端嫔、和嫔;这里面有一个人没有算:即敏妃,为什么不算她,注意这文中的最后一句话,说的是宫分所需的银两,而敏妃为康熙追谥的,也就是说她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妃子的待遇,拿不到主位的分银,所以自然不在主位妃嫔所列之内。这里正正好是十六个人,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安嫔和敬嫔这两人,此时已经不在嫔列了,前文分析过可能二人是降了封位,但降了封位就表示还有封位,那仍有可能葬入妃园寝。

    既然再未提过这两人,那这里便有了玥彤的观点:这两人是无资格入妃园寝的,因为她们已经彻底地失去了任何康熙所给予的封号,她们可能犯了宫规被秘密处死,就算没被处死也失去了封号失去了葬入妃园寝的资格,顺着这条思路,便有了玥彤文中的王敬芝和李安珠,故事当然是编撰的,但故事情节的设计是出自于这样的历史推断。




正说之三:安嫔、敬嫔消失之迷(…

另外再说两句,上面所提的大小答应,杨珍老师把她们全部算给了康熙,其实玥彤个人有不同的意见,先说大答应乾清宫有十人,玥彤初略算了一下可能指的是贵人,大约那个时候康熙应该有十人左右的贵人。

    景阳宫我们知道在康熙三十六年大修后便专作藏书之用了,以后都一直如此,所以此宫里不会住妃嫔的,那又何来的那么多大小答应呢?

    还是从最后一句话:这个统计是为了算宫分所需银两的,所以玥彤个人认为,景阳宫的大小答应这里的景阳宫,有可能是个统称而已,而且这些答应非常有可能是各皇子的,康熙四十六年,康熙至少有十三位皇子已经到了成亲纳妾的年龄,毫无疑问,毓庆宫内的大小答应应该都是太子胤礽一人的,当时胤礽已经三十一岁了,有三十个女人很正常,毕竟他是太子,未来的储君;而景阳宫的大小答应则极有可能是诸皇子的,除去正室,平均一人十个,也有一百余人。而所内的答应则有可能是康熙的,又或者景阳宫的是康熙的,所谓所内的是诸皇子的,当然这也只是玥彤个人的推测。

    这个关于“大小答应”的说法,以及“学生”的说法,在我们今天的很多资料里都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仍然是在众人推测阶段,也有人推测为宫女,当然更多的人是认为都是康熙的女人,玥彤的观点在这里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这些人不仅仅是康熙的,还包括太子及其它皇子的,这一观点,玥彤之前没有看到有人提过,不知道会否有与我意见相似的朋友,在此呢也仅表明自己的观点。


    最后说明一句,由于玥彤为业余清史爱好,所以没机会也没条件去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所有的资料都来源于前人所发掘的资料,这种推测未必正确,玥彤只表明个人观点,谢谢。




正说之四:惠妃身世之迷

关于惠妃的身世,这个是基本没有争议的,为了小说的完整性,玥彤在此进行一个简述的。

    惠妃从辈份上来说是玄烨的堂妹,这段历史要从清朝入关之前还是女真时期的历史来讲述,惠妃的姓氏是纳喇氏,也有称纳兰氏,又称为叶赫娜拉氏,不管如何称呼,这一氏族最早的祖先是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女真为满人的祖先,最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野人'女真),经过代代相传,其第六代首领之一为扬吉努,她有一个女儿名曰孟古哲哲,当时出于政治目的,也可能是出于对努尔哈赤的欣赏,扬吉努将孟古许配给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是属于建州女真的,孟古与他定亲的那一年,努尔哈赤已经开始了他的统一之战,当时他只是拥有一个部落,他正在为统一“建州女真”而努力,仍属于“创业初期”,能够与海西女真叶赫部达成姻亲,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门不错的姻亲,努尔哈赤,我们知道,他便是清太祖。

    扬吉努除了有孟古这个女儿外,还有两个儿子即纳林布禄和金台吉,1584年,扬吉努被明朝总兵李成梁杀死,其子纳林布禄继承了首领之位,当时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了建州女真,而纳林布禄并不服气努尔哈赤,其所率海西女真与建真女真开始争夺女真“老大”之位,屡屡向努尔哈赤索要地方,最终率军攻打努力尔哈赤部,本碍于孟古亲情的努尔哈赤终于激怒了,对其进行了猛烈的反攻,双方兵战不断,但始终努尔哈赤占据上风,努尔哈赤对孟古应该是疼爱的,孟古嫁给努尔哈赤十年后生了皇太极,后孟古染重病,临死前渴望见到母亲,但纳林布禄不允母亲前往,使孟古含着遗憾而亡,孟古死后,努尔哈赤开始大力进功叶赫部,1609年,纳林布禄病死,其弟金台吉继承了其位,掌叶赫东城大权。

    时努尔哈赤已将其统一下的女真改名为后金,并建立了八旗制度,将女真的称呼改为满人。这之后努尔哈赤又与金台吉展开了多年的较量,1619年,后金军队终于攻下了叶赫部,金台吉拒不投降,自焚而亡,而叶赫部另一首领布扬古降于努尔哈赤后仍被努尔哈赤杀害。金台吉之子降于后金,被编入正黄旗籍,金台吉有二子分别为德尔格勒和尼雅哈;德尔格勒的二儿子名为索尔和,其女便是惠妃纳喇氏,而尼雅哈其子便为康熙时的名臣明珠,再说皇太极之边,皇太极为孟古之子,所以他与德尔格勒和尼雅哈是平辈的,而皇太极之子顺治,则是与索尔和、明珠同辈的,那康熙便是与惠妃同辈的,因此惠妃实际上是康熙的远亲堂妹,而明珠应该是康熙的远亲堂叔。


    别外再讲点题外话,从金台吉被努尔哈赤逼死,布扬古被努尔哈赤杀死这层关系上来讲,这叶赫部的子孙,与努尔哈赤的子孙应该是有世仇的,所以有一段传言,即金台吉与布扬古死时曾发誓说:“叶赫部就算剩最后一个女人,也要消灭建州女真”,所以有传言说清宫中立叶赫部女子都极为慎重,不过纵观清朝历史,最终清朝确实亡于了叶赫部的女子手中,就是慈禧太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是传言的巧合,还是真有诅咒?这些都不得而知了!


    【这个身世图,玥彤的博客中有画,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看看。另:叶赫部其实是有两位首领的,在这里只说与康熙有亲属关系的扬吉努一支而布扬古则是另一支的最后一任首领。】


    ***************************

    玥彤前文所述过的惠妃身世有些错误,这里正式道歉!




正说之五:宜妃身世之迷

谈谈宜妃吧,以宜妃为原型的最有名的改编电视剧便是《康熙微服私访记》,一部虚构的电视剧让多少人都认为宜妃是康熙的最爱(电视剧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宜妃在康熙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地位,今天玥彤先不表,只是先来说说宜妃的身世。

    我们从常见的史料上,都能知道宜妃是郭络罗氏,其父为佐领三官保,这郭络罗氏是满清的老姓,而三官保的家世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也有迹可循,终合玥彤收集的不太全面的资料(宜妃的资料真的不多),现大概将郭洛氏宜妃一族的故事进行一下还原。


    在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时候,郭络罗一族世居沾河,而宜妃一族当时的祖上名为阿凯,与郭络罗常舒和杨舒是同族,常舒与弟杨舒当时同为苏克苏浒河寨长,在努尔哈赤刚开始统一之战时,便率领族人早早归附于努尔哈赤,是最早归附于努尔哈赤的女真人,所以深得太祖努尔哈赤的重视,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同胞妹妹嫁给了郭络罗杨舒,而这一族人在努尔哈赤建立起八旗制度后,一同被归入了镶黄旗,而宜妃的祖上阿凯便是随着常舒、杨舒一同归顺了努尔哈赤而被归入了镶黄旗,后常舒改隶镶白旗,杨舒改隶镶蓝旗,但阿凯一族一直留在了镶黄旗。(此处见《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

    阿凯的儿子也就是宜妃的祖父叫安塔穆曾任佐领,而安塔穆的儿子便是三官保了,也就是宜妃的父亲,这个是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上可以查的到。

    应该说,宜妃的家族并非有多么高贵的血统,只是因为这一氏族是满清老姓,历史较长,又是最早归附努尔哈赤,算是满清的开国功臣的待遇,算是开国元勋,所以使整个家族地位在清朝都比较高。

    胜者王败者寇,郭络罗氏一族能在满清努尔哈赤建功之初便早早归顺,其祖上实在是颇有眼光,跟对了人,也因此为子孙后代带来了较高的政治地位。


    顺便说一下宜妃的妹妹,在《清史稿》等很多资料上,只记载了贵人郭络罗氏,宜妃之妹;不知道她的封号,也不知道她的年龄,她最高封号仅仅为贵人,可却又与其姐姐宜妃差不多时间诞子,这是为什么呢?

    以前玥彤有人看到,有人推测二人是差不多时间入宫的,以当时的选秀制度,应该是三年一选,这个三年的时间间隔其实还是有点长的,何况宜妃又是姐姐,以她诞下三子来看,生育能力并不弱,所以如果姐妹入宫时间差距较大的话,宜妃应该早于勒贵人诞子才比较合理。

    所以根据对她们姐妹年龄和入宫时间的推测,玥彤个人认为姐妹两有可能是同时入宫的,康熙的后宫确实有很多姐妹入宫的,但却很少有年龄相近的姐妹同时入宫,若两人同时到了选秀的年龄,只选一个入宫的可能性会更大,那是何原因让两人一同入宫呢?所以在小说中,玥彤设计了郭络罗姐妹为双生姐妹的故事情节。似乎只有双生这一情况,才能解释为何两姐妹同时入宫的可能了。

    其实想想,康熙的后宫什么事都有可能,纳入一对双生姐妹花,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这对帝王来说,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吗?




正说之六:德妃出身之迷(1)

围绕德妃的身世,对于康熙后宫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她入宫时是不是包衣旗籍,而追其这一点,是要看德妃是宫女选秀入宫还是秀女选秀入宫(区别前面有讲,宫女选秀三年一次入宫直接是做小主的,而宫女选秀由内务府主持一年一次,入宫是为宫女做奴婢的。),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据前面所说已经基本可以肯定荣妃为包衣出身,她是宫女选秀入宫的,常有人将荣德二人比较,同居妃位,又是同诞六子,谁的身份更低些,追求她们身份更低的目的,无非是想突出在玄烨的心中谁最特别而已。

    因为她是雍正的生母,所以一直以来研究她的人都比较多,正史中应该说是完全没有她是包衣旗籍的任何记载的,满州正黄旗,是她在正史中的明确标注。但显然,很多人认为真相并不是这样,很多人认为是是雍正将她母亲的旗籍从包衣旗提到了正黄旗,同时还在史料里“找出”了许多“证剧”。

    那玥彤的观点也非常明确:乌雅氏祖上应该为包衣,但到德妃入宫时已经是八旗身份而非包衣身份,所以她是以秀女选秀入宫的。


    在开始分析前,先讲一下德妃家的人物关系,其曾祖父额柏根(有书额布根)国初归附努尔哈赤,他的兄长叫萨穆哈,其长子名为额参(有书额森的)是德妃的祖父,额参的长子为魏武(有书威武的)是德妃的父亲。最基本的关系已经明了。

    那下面玥彤便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之前先送上两段史料,坦白说,德妃的资料我找的很用心,浪费了很多的精力,无非是想亲找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下两段皆非网上所来,而是玥彤根据史书玥彤自己录下来的。

    (符号说明:『』里面为玥彤录入的正史资料,【】黑括里是玥彤特别标明的对分析有重要影响的内容,〖〗白括号里为两段文字有出入的地方,但对分析无重要影响。()玥彤注释说明的。)


    第一段来自于《八旗满州通谱》,该书始编于雍正十三年,完成于乾隆九年,是由清代弘昼、鄂尔泰、福敏、徐元梦等奉乾隆之命编纂的,属于正史资料,本书记载了除爱新觉罗氏外满清其它姓氏的根源,德妃为乌雅氏,亦作吴雅氏。


    『吴雅氏,为满州一姓,其氏族散处于哈达及各地方,哈达地方吴雅氏,额伯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子额森初任【①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崇德时(玥彤注:崇德为皇太极第二个年号)从征朝鲜,遇有朝鲜谴人致书于明,额森见而射之,其人应弦而倒。太宗文皇帝(玥彤注:皇太极)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马赐之。

    公杨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附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图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扬古利额附之人也。太宗因命额森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③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③加一骑都尉任佐领】,缘事削职。

    其长子魏武系仁寿皇太后之父,原任护军参领,雍正元年奉旨,额柏根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太祖高皇帝时【②抚育禁庭视同子姪】,【④额森历事三朝】,军功显著,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⑤将额柏根,额森,魏武俱追封一等公】,世袭罔替,钦此。魏武之子博启承袭一等公。

    现任散秩大臣兼佐领额森之次子岳色因系仁寿皇太后之叔父,特赐骑都尉,原任司胙官又额伯根次子赫勒,原任笔帖式三子柏赫,员任员外郎孙常索,原任郎中金柱,原任骁骑校瑚什巴,原任笔帖式丕色,原任员外郎曾孙魏准,现任大使柏尔屯原系荫生,常三阿尔泰俱原任护军校,礼保住原任御前二等侍卫,元孙柏永现任三等侍卫,札秦现任副护军参领,柏宁现任六品官,四世孙锡明现系荫生。』




正说之六:德妃出身之迷(2)

第二段来自于《八旗通志初集》。《初集》于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等人奉雍正旨纂修﹐乾隆四年(1739)成书,也属于正史资料,本书的“名臣列传”里有额参的简介,由于编撰人相似,内容也基本相近,内容见下:

    『额参(玥彤注:上文为额森),满州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①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崇德元年,随太宗文皇帝征朝鲜时,朝鲜遣人致书明国,额参见面射之,朝鲜人应弦而倒。太宗嘉其能,因以朝鲜人所骑马赐之。明年正月,同超品公扬古利额驸领兵前进,大破朝鲜兵。朝鲜小卒有匿石岩间,窃发鸟枪者,杨古利中伤而殁。太宗甚痛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图赖指而言曰:“彼上山东去者,即伤死杨古利者也,”太宗命额参追之,至次日回大营,以其首来献。〖太宗命睿亲王多尔衮等议其功,王等议复:“此人去一夜方回,似非斩将搴旗者可比。”额参即向太宗前肯请曰:“王等所议是也,圣主纵施厚恩,臣亦安敢承受。”〗太宗是之,三年,复随睿亲王等征明,功济南府、大同等处俱有功。凯旋议叙,【③授牛录章京世职】。

    雍正元年,追封仁寿皇太后三世。额参与其父额布根,子威武并追封为一等公。赐之敕曰:“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②抚育禁庭】,视同子致。【③一等阿思哈尼番兼佐领】额参,乃仁寿皇太后之祖父也。【④历事三朝】,军功懋著。护军参领魏武,乃仁寿皇太后之父也,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⑤将额布根、额参、魏武俱追封为一等公。】妻俱追封为公一品夫人。其一等公给魏武之子白启,承袭罔替。』


    资料录完了,现在就是分析了:

    ★第一个观点:德妃的祖上应该是包衣,理由如下。

    1)第一段资料里称德妃祖父额参最初的职位是:【①】膳房总管(这个职位玥彤找了很久,其实没有找到它明确的任职的人是什么,但是它是属于内务府的话,那确实有可能是包衣,我看有人这么说过,但我没找到明确资料,所以我不进行反驳)

    第二段资料里称德妃祖父额参初任“【①】布达衣大”,清朝的职位里无此职,但有人说其满语的发音很像“包衣大”,如果是包衣大,那豪无疑问,那便是包衣出身的。

    2)两段资料都提到了额伯根曾“【②】抚育禁庭”,所以这里可以理解为,额伯根一直是在为皇室服务,如果这样理解成立的话,那“额伯根”为内务府包衣,也是合情合理的。

    另外,额伯根归附努尔哈赤的时间是“国初来归”,“满州八旗通谱”上所载的情况来看,国初来归,属于归附较晚的,被封至包衣旗的较多,就像上一篇说宜妃祖上比较有眼光早早归附,地位也尊贵,而乌雅氏的祖父额伯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勋在身,且归附又晚,被分入包衣旗是非常有可能的。

    综上所述,德妃的祖上是非常有可能是包衣旗籍的。




正说之六:德妃出身之迷(3)

★第二个观点:不管其祖上是不是包衣,到德妃时,一定不是包衣。理由如下:

    1)这里有一个“一步可证”,因为只要有这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