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万世三国-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辞官回乡的荀攸。
荀攸一看,连大贤管幼安都投效了陆风,便连忙把自己的小叔叔荀彧也请出了山。就这样,晋阳一夜之间便多了七个三国大名士。
而陆风一听说来了七个三国大名士,当时就从塌上跳了起来,象曹操当年迎接许攸一样光着脚丫子就跑了出去。
而众人一见陆风这衣冠不整的模样,无不暗自偷笑,不过,之后便都是心悦诚服的感叹:这陆子城的爱才之心,可见一斑。
陆风一见到管宁,便高兴的说道:“大贤到来,晋阳枯木逢春啊。”
同样对于荀攸,陆风也高兴的说道:“我知公达心中早有计较,看来,果真如此。”
听了陆风的话,管宁谦虚的说道:“主公来了晋阳,晋阳春天才真正的开始啊。”
而荀攸则道:“攸不过是一个刀笔小吏罢了,何劳主公挂心。不过,攸今日却要为主公引见一位王佐之才,便是吾叔荀彧荀文若。”
一听说荀彧荀文若这个名字,陆风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只见荀彧身高八尺,面目俊秀,眼神清澈,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而飘飘然之间,竟似乎有神仙一样的气质。
不由得,陆风在心中叫了一声“好”,好个荀文若,真旷世奇才。
而荀彧见陆风打量着自己,便赶紧上前来施礼:“在下荀彧荀文若,见过陆大人。”
“荀文若的大名,我可是久仰呀,今天一见,真三生有幸呀。文若能来晋阳,真晋阳百姓之福呀。在下代晋阳的父老乡亲先谢过先生了。”见到自己的偶像,陆风太激动了,竟没注意到荀彧称自己陆大人,而不是主公。
“陆大人客气了,在下实不想出仕,只是公达一再邀请,在下只好先来晋阳看看。”
一听荀彧这么说,陆风的心便凉了半截:看来,人家是瞧不起咱们啊。
不过,呆了片刻,陆风便道:“无妨,文若可以在晋阳多住几日,风欲在晋阳施行新政,正好可以征求一下文若的意见。”
荀彧道:“就是因为听说了新政,我才来的。在下愿闻其详。”
见荀彧有所求,陆风便道:“今日天色已晚,诸位可先行安顿下来,明日我们再一起探讨新政也是来得及的。”说着,陆风便命管亥领着众人去安顿家眷。
第二天,陆风便把众人都召集到了一起,探讨新政的一些具体问题。当然,贾诩和于禁也被“请”来了。
面对着整整一屋子的三国名士,三国大将,陆风激动的话都不会说了。讨论了一上午,也没有弄出个一二三四来。
无奈,陆风只好把新政的大框儿说了一下,就是四权分治,乡老参政,编练新军三大项。同时,陆风还给了众人两天的时间安顿家眷,互相拜访,以加强联系,增进感情,为以后的共事做好准备。并且,陆风还要求众人多熟悉一下晋阳的环境。最后,陆风决定两天后在太守府召开大会,正式商讨实施新政。
就这样,这次短暂的聚会便无聊的散场了。
看着众人远去的身影,陆风不由得暗叹:自己得慢慢适应这个太守之位啊。
第四十章 荀彧归心
更新时间2007…9…27 7:02:00 字数:4052
第二天,陆风便决定去拜访一下荀彧,不管怎么说,联络一下感情也是必要的。
来到了荀彧的居所,却发现荀攸也在,原来,叔侄两人却是住在一起的。
相互见礼已毕,陆风便道:“久闻荀文若的大名,只恨无缘相见。如今文若到了晋阳,可以多住些时日,我也好旦夕向文若讨教。”
面对陆风的殷勤,荀彧淡然的说道:“在下为一山野粗人,不知陆大人欲向在下讨教何事呢?”
“呵呵,文若太客气了。公达为人严谨慎重,我很少听到公达赞赏别人,可公达却对其叔赞不绝口,佩服万分,由此,可见文若之才。而文若既然来了晋阳,我便想把晋阳之政托于文若,只是不知文若能否担起这万斤重担。”
一听陆风这么说,荀彧便道:“在下现在实不想出仕,而今公达在晋阳,公达可绝非百里之才。”
“呵呵,我知文若不想出仕,可我也没有请文若出仕。文若留在晋阳,算是帮公达的忙好了,又或者是帮助晋阳的百姓发展生产,抵抗匈奴,不知文若以为如此可好?”
“这个么——”荀彧不禁在心里暗骂陆风狡猾。
“呵呵,我知文若为当世大贤,胸怀天下,必不会置并州的百姓流离失所而不顾的。可如今晋阳的形势,也是异常严峻,想要抵抗十数万匈奴大军的入侵,实在是难啊,万难啊。”
“其实,如今的情况也并不象陆大人想的那么悲观。晋阳虽然残破,可毕竟民心还在。而陆大人一到晋阳,便马上招抚流民,组织百姓开始春耕,不误农时,还无偿的借贷给百姓种子和农具。晋阳的百姓对陆大人可是都感恩戴德,顶礼膜拜。所以,只要陆大人登高一呼,百姓们无不云集而影从。有了全郡百姓的支持,大人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呵呵,文若所言甚是。不过,可眼前晋阳的困境,又当如何度过呢?”
“如今的晋阳,自陆大人到了以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流民们都以此为家,百姓们又都回乡,而春耕也已经完成。陆大人要做的,就是领着百姓们修缮城池,整顿军备了。相信几个月后,晋阳自然就会有能力抵抗匈奴人了。”
“文若所想,与在下不谋而合。”
听了荀彧的一番话,陆风不由得对荀彧独到的眼光大为赞赏,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出他的法眼。真不愧是三国的顶级大谋士,有见识!
不过,陆风随即便试探的问:“不知文若何以看待新政?”
“甚好。”
荀彧这么一回答,反而把陆风给弄愣了:原以为他会百般抵触的,怎么能积极赞同呢。
而荀彧一见陆风发愣,便道:“陆大人以为有何不妥吗?”
“啊,不是,我原以为文若会反对呢。”见荀彧发问,陆风只好实话实说。
“陆大人的想法,是将权力分化,细化,以相互制衡,这是个很好的设想,在下怎么会反对呢?
秦之政,便是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权分而治之。而大汉之政,亦沿袭秦之政,只是自宣帝以后,外戚常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专权,而中涓有时也仗着皇帝的宠信而干预朝政,于是,便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以至于朝政逐渐紊乱,国势衰微。
究其原因,皆因其权力过于集中,缺少监督和制衡的力量。所以,陆大人所想,真是开天辟地之壮举。只是乡老参政一事么,还需斟酌。”
“呵呵,想不到文若竟如此知我,真荣幸之至啊。我让乡老参政,是为了能明了政令的得失。子产不毁乡校,所以,吾欲立之。”
“原来陆大人是效仿子产为政,看来,是彧唐突了。”
“呵呵,文若过谦了。”
陆风今天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居然笑得嘴都合不上了,这让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很是奇怪:这陆大人是这么了,有什么高兴的事儿,笑起来没完。
不过,陆风却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要不然,也不会作出吻别洛阳的惊人之举了。
见陆风谈笑自若,举止潇洒,荀彧便问道:“大人之名,彧也早有耳闻,彧对大人也十分敬仰,只是彧心中有一事不解,还望大人能不吝赐教。”
一听荀彧这么说,陆风忙道:“文若有何不解之处尽管直言,在下必会坦言相告,绝不欺瞒。”
“如此,那彧就直言了。”荀彧正色的道。
接着,荀彧顿了顿又道:“陆大人之才,惊世骇俗,当为国家栋梁。可为何陆大人不留在朝中从政,却要到这残破不堪的边地来呢?”
听了荀彧的疑问,陆风笑着说道:“这个中原因,我曾与公达讲过,不知公达是否向文若提及过?”说着,陆风便把目光投向了荀攸。
荀攸道:“一路匆忙,尚未提及。”
“那我就再解释一遍吧。只是,我想知道文若对如今朝中的局势是否熟知?”
荀彧道:“略有而闻。”
“那文若以为朝中之事尚可为吗?”
“这个——”
见陆风问得这样直接,荀彧一时却不好回答。
“呵呵,那公达以为朝中之事可为否?”
“不可为。”
见荀攸回答得简洁而干脆,荀彧不禁大惊失色,眼睛直直得看着荀攸。
看荀彧发呆,陆风便道:“公达的话就是我的答案。我等来并州,也是无奈之举啊。”
接着,三人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片刻之后,陆风正色的说道:“文若,而今我问你一言,我希望你能如实相告。”
“陆大人欲知何事?彧定会如实相告。”
“文若以为,如今朝中之局势,因何会如此?”
“只因中涓猖狂,干涉朝政呀。”
“中涓为何会如此猖狂,那些没有卵子的东西又凭什么干涉朝政?”
“这——”
接着,三人又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片刻之后,陆风道:“此话,不便与人言,但今日风却不得不言,因为风并没有把二位当作外人。故此,风才来到晋阳呀。并州地处边陲,久遭匈奴人侵犯,且民生凋敝,人心思变,所以,风才想在并州施行新政。待他日有成,也好重整大汉朝纲,重振大汉天威。”
恍惚之间,荀彧答道:“陆大人所想,彧不及。”
几个人正说着话,忽听下人来报:管宁来访。
一听说管宁来了,三人便赶紧起身,出门迎接。
当然,管宁也不是自己来的,而是组织了一个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不仅有邴原王烈国渊孙乾四个青州大名士,居然还有崔言和田畴二人。
看着这么一大批人,陆风不禁在心里暗叹:这管宁也真是的,怎么能组团儿忽悠人呢?
众人相互见礼已毕,便落座攀谈了起来。
文士们到了一起,自然便是之乎者也的开始“酸”了。不过,说了半天的话,陆风才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管宁一行人是来劝荀彧留下来的。
看到他们如此的为自己着想,陆风不禁感动异常。
见众人很是殷勤,荀彧便道:“本来,彧并不想来晋阳,只是听说大贤管幼安居然也来了晋阳,所以,彧便来了。
虽然,陆子城并非池中之物,才名动于天下,可天下如此多的名士竟争相归附,实在是让在下不解,不知幼安能否为在下一开茅塞。”
管宁笑道:“陆子城虽名高天下,但毕竟初出茅庐,不具赫赫之功。
然吾等归附于他,却并非因其名,因其人,而是因其心。
陆子城之心,路人皆知。但为道之所在,义之为先;但为并州百姓,天下苍生;但为朝廷国运,大汉天威。
故此,陆子城之心,实为天下之心,仁者之心。
所以,我等才会千里相投,因为我等皆感其心意。”
听了管宁的一番话,荀彧叹了口气说道:“南阳许劭曾言于在下‘王佐之才也’,吾便以为才高天下,目空一世了。而今到了晋阳,我才知道什么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陆子城能够才名显于天下,令天下之士归之,皆因其胸怀天下啊。”
见众人这样的抬举自己,陆风尽管脸大,可依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于是,陆风连忙解释道:“诸位实在是太过抬爱陆风了,风可没有你们所说的那么伟大。不过,风曾送过季节一首诗,那首诗,便可以表风之初衷。”
说着,陆风便把目光转向了崔言,说道:“不知季节可曾记得?”
尽管陆风的眼神很急切,可崔言却没有直接回答陆风,而是起身朗诵道:“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
众人一见崔言那威严刚毅的脸,一听崔言那富有磁性男高音,都不觉心头一颤,一股豪情涌上心头。
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大丈夫当如此啊。
见众人肃然,陆风便道:“人生其实不过如此,因为义气相投,我们便走到了一起。表面上他们是归附于我,而实际上,我们确是同志之友,是在人生路上有着共同理想的同志之友!”
陆风的话刚说完,众人除了荀彧以外,都纷纷拜倒在地,口称“主公高义,我等不及。”
一看到众人这般表现,陆风便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果是好:怎么搞的?怎么喊的这么整齐?
而荀彧居然也缓缓的对陆风深深一拜,颤抖的说道:“主公高义,彧拜服。”
一看荀彧归心,陆风便心头大快,一高兴,也就反应过来了。
于是,陆风赶紧把荀彧扶了起来,并对众人说道:“大家快起来,风受不起啊。”
在陆风的一一搀扶下,众人又都一一坐好了,不过,在众人的眼中,明显可以见到那晶莹的泪花。
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今天以后,这句话要流芳千古了。
见众人激动的样子,陆风说道:“而今晋阳的现状,诸位都已经见到了,我们的担子不轻啊。希望我们能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把晋阳建设成世上最美的人间天堂!”
听了陆风的号召,众人又都齐声称是,都道:“愿为主公效死力。”
见思想工作作完,陆风便道:“天也不早了,我请大伙儿到太守府喝粥吧。”
一听陆风这么说,众人都笑着说道:“愿随主公前往。”
于是,一行人便愉快的共进了一次“粥宴”。
“粥宴”完毕,众人都各自回去休息了。
而陆风,也心情舒畅的去“觉觉”了。
第四十一章 贾诩于禁
更新时间2007…9…29 2:13:00 字数:3506
拜访完了荀彧,陆风自然便想到了被软禁的贾诩和于禁。
于是,第二天吃罢早饭,陆风便向着贾诩和于禁二人的居所走去。
其实,经过几天的相处,贾诩和于禁已经很熟悉了。毕竟,都是难兄难弟嘛。
而吃过了早饭,于禁又开始叹息道:“这陆子城,真不知道想把我们关到什么时候?莫非,他想一辈子都把我们软禁在这里不成?”
贾诩笑道:“文则,你可是最能沉住气的人啊,今天怎么也发起牢骚来了?”
“我不是发牢骚,只是弄不明白这陆子城到底是何居心。”
“呵呵,能有什么居心,还不是想请你出仕?”
“可我现在不想出仕啊!”说话之间,于禁便一脸无辜。
“我还不想出仕呢,还不是被绑来了。”见于禁无辜的样子,贾诩也无奈的说道。
看贾诩也很无奈,于禁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不过,随即于禁便疑惑的说道:“我于禁不过是泰山句平的一个山野村夫罢了,这陆子城怎么就知道我会练兵治军呢?真是邪门儿了。”
贾诩到:“你说的有理,不过,陆子城也曾到过泰山句平,听说过你也不足为奇。而他却从来都没有去过西凉,他怎能就知道我呢?”
“恩,先生所言甚是。尽管先生很有才华谋略,可毕竟名不显于世,况且,他陆子城又从来都没有到过西凉,他怎么就偏偏知道先生呢?不解。”
“呵呵,文则放心,不出今日,你我之惑便可解矣。”
“先生此话当真?陆子城今天会来?”
“呵呵,你我静候便是。”
看着贾诩那胸有成竹的样子,于禁也只好静下心来等着陆风。
果然,半晌过后,陆风真的出现在了门口。而陆风的身后,还跟着三个大汉,其中二人便是把于禁绑来的许褚和典韦,另一个便是管亥。
见三个剽悍的大汉恭敬的站在陆风身后,贾诩不由得心中一动,似有所悟。而于禁则冷哼了一声,把头扭向了别处。
而见二人表情各异,陆风心中便有了计较。
于是,陆风便上前施礼说道:“让二位在这里委屈了几天,风实在是过意不去。所以,风今天来,是特意来给二位赔罪的。”
陆风的几句话刚说完,于禁便扭头说道:“陆子城,你想把我们关到什么时候?我们现在还不想出仕!你如此的仗势欺人,蛮横无理,就不怕世人议论吗?就不怕晋阳的百姓不服你吗?”
陆风笑道:“为了并州百姓,为了天下苍生,受些非议又算得了什么呢?况且,二位都是旷世奇才,风如今遇到了,又怎能错过?”
一听陆风这么说,于禁便道:“在下不过是句平的一个山野之人罢了,陆大人又是怎么知道在下的呢?”
一听于禁这么问,贾诩也很好奇,不由得开始凝视着陆风,想看他如何回答。
陆风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风在游学之时,就曾听说过两位的大名。于文则熟读兵书,深谙练兵治军之道;贾文和智计过人,更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风才会派人去请二位。可没想到二位竟是如此的不通情理,不拿出绳子,就是不肯到晋阳来。所以,风才会出此下策。唉!风也是很无奈。”
见陆风一脸无辜的样子,贾诩笑着说道:“陆大人的好意,我们真是受不起。如果我们坚持不肯出仕,那陆大人会怎么处置我们呢?”
“也不能怎么样,不过就是你们一辈子都不会有自由了。不过,我认为你们绝对不会一辈子都不出仕的。至少你贾文和不会。”
“噢?陆大人对在下这么有信心?”见陆风信心满怀的样子,贾诩不禁好奇地问道。
“那当然。鸾凤之姿,怎可与鸦雀为伍?璀璨明珠,又岂能混于瓦砾之中?文和非百里之才,又非驽钝之人,为何又如此的做作无为呢?纵使我陆子城并非英明之主,难道管幼安荀文若沮子正等人皆愚昧之人吗?”
见贾诩沉默不语,陆风又接着说道:“天下之事,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而天下之才,亦有大小之分。秉小才之人,但为小事;具大才之人,可举大事。今先生身具王佐之才,却欲效仿农夫躬耕于垄上,吾诚为先生惋惜万分。”
听了陆风的一番话,贾诩的心里也翻起了万丈巨浪,不过,被人绑来的滋味儿也确实不好受。所以,贾诩欲言又止,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陆风知道,贾诩是一时还放不下自己的面子,还下不来台。所以,陆风便起身对贾诩深深一躬,说道:“先前多有得罪,风在这里给先生赔罪了。事出有因,还望先生不要见怪。”
一看陆风竟亲自给自己施礼赔罪,贾诩便连忙推辞道:“大人客气了,在下不敢当。大人谦卑下士,胸襟广阔,诩实佩服万分。”
“既然如此,那文和为何还称呼在下为大人呢?”
一听陆风这么问,贾诩一愣,不过,旋即便明白了。
于是,贾诩便退后一步,对陆风深深一躬说道:“主公在上,请受贾诩一拜。”
见贾诩归心,陆风便赶紧把他扶起来说道:“文和能留下来,真晋阳百姓之福啊。”
收服了贾诩,陆风便转头对于禁说道:“不知文则有何打算?”
于禁道:“你不用说了,我是不会奉你为主的。”
陆风道:“我知文则为笃信之人,所以,风想冒昧的问一句:在文则心中,难道只有曹孟德才是真正的明主吗?”
于禁被陆风说中了心事,不由得老脸一红,不过,随即于禁便辩解道:“我虽与曹孟德相交甚厚,却并没有讨论天下之事,更谈不上主从关系。只是我现在实不想出仕罢了。”
“那文则的意思是以后会出仕了?”
“这个么——要看以后的情形了。”
“呵呵,那我只好把文则关到文则想出仕为止了。当然,如果文则想要出仕辅佐别人,那文则还是一辈子都呆在晋阳吧,反正晋阳也不差一个人的口粮。”
一听陆风这么说,于禁不由得火冒三丈,暴跳如雷,指着陆风的鼻子骂道:“陆子城!你欺人太甚!你!你——”
于禁还想再说什么,可却被典韦和许褚二人给按住了。
这时,贾诩说道:“文则休要如此,请少安毋躁。我主不过是和你开玩笑罢了。”
一听贾诩这么说,于禁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依然狠狠的瞪着陆风。而陆风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只是微笑不语。
实际上,陆风还真的不是在开玩笑,如果于禁真的一辈子也不跟着他,他还真就想把于禁软禁一辈子。自己得不到的,也不能便宜了别人。毕竟,现实是残酷的,如果不能让自己变强,那么,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对手变弱。这样,自己想要胜出也会容易一些。
不过,见于禁的气色平和了,陆风便道:“风也并不是一定要强人所难,但风却是一个极爱才之人,所以,如果真的要把文则软禁一辈子,风也甚感为难。所以,风今天就与文则定一个十年之约吧。”
一见事情有了转机,于禁便道:“愿闻其详。”
“文则助我十年。十年以后,文则便可自便。如何?”
于禁想想说道:“十年太久,三年如何?三年的时间,应该可以打退匈奴人的。”
“不行,三年时间太短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样吧,翻一倍,六年如何?这是我最大的让步了。文则如果不同意,那就在这里终老一生吧。”
于禁想了想,无奈的说道:“好吧,我就助你六年。六年之后,你却不可再为难于我。”
陆风笑道:“大丈夫一言九鼎,岂能如此儿戏?文则放心,六年之后,是去是留任凭文则,在下绝不食言。”
“好,我答应你的六年之约。”于禁也爽朗的说道。
“呵呵,今有文则相助,晋阳可保无虞啊。”
随即陆风又道:“明日,文则便可修书一封,把家眷也接来吧。对了,还有文和的家眷。呵呵。”
无奈,于禁只好点头答应了。
见事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贾诩也很高兴,说道:“想不到主公竟是如此仁义之人,有此主公,真是我等的幸事。”
听了贾诩的话,陆风暗想:“我仁义吗?我是无奈呀。六年的时间,应该能让于禁归心了吧。”
把于禁和贾诩搞定,陆风便回到了自己的太守府。而临走,陆风还撤走了许褚和典韦等人,这让贾诩和于禁又一次感到了陆风的高风亮节,而于禁,也不由得对陆风又多了几分好感。
回到自己的太守府,陆风便异常的兴奋:不管怎么样,前奏基本上已经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始施行自己的新政了。
一想到这个社会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发生一些改变,陆风便不由得有些激动和自豪。
是呀,曾经我们改变不了现代的社会,但现在我们却可以改变古代的社会。
一时间,陆风的脑海里便涌现出了四个字“穿越真好”。
怀着兴奋而又激动的心情,陆风终于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天。
第四十二章 新政大会
更新时间2007…9…30 7:00:00 字数:4262
第二天,收拾妥当,陆风便赶紧来到太守府的议事大厅。
此时,众人都已经到齐了,见陆风坐定,便一齐施礼,口称“拜见主公”。
陆风一摆手,说道:“大家不必客气,都免礼坐下吧。”
于是,众人又纷纷坐好。
此时,在议事大厅里虽然有很多人,却一点也不拥挤,因为众人都按班而坐。
陆风坐主位,身后站着典韦和管亥。管宁荀彧田丰等一干文官坐在陆风右下手,赵云张飞徐晃等一批武将坐在陆风左下手。
此时的大厅上,文臣有:荀彧、荀攸、贾诩、田丰、沮授、审配、管宁、邴原、国渊、王烈、孙乾、陈宫、崔言、王粲、张范、田畴、杜凌、李明。武将有:赵云、太史慈、张郃、张飞、徐晃、于禁、许褚、典韦、管亥、皇甫立。当然,还有郑浑和王越。
而人虽多,却个个肃然。一时间,大厅里鸦雀无声,很是寂静。
看着满满一屋子的三国名士,陆风颇为感到自得。
于是,陆风便朗声说道:“各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就是商议新政一事。我欲在晋阳施行新政,军、政、法、监,分而治之,更令乡老以参政,不知诸位以为如何?”
陆风的话刚说完,众人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说话。
见没人出头,田丰便道:“关于新政,主公曾数次向我等提及过,我等即使身为木石,也该明白主公的用心了。所以,对于新政,我等是绝对支持的。”
田丰说完,众人便都说支持新政,愿闻其详。
于是,陆风便道:“如此,风就坦言了。
风欲将晋阳之政分成五院,即:政务院、军务院、法院、监察院和元老院。
政务院主管晋阳的一切政务,由荀文若(荀彧)和荀公达(荀攸)任正副主事,处理日常事务;杜元绘(杜凌)、李公伟(李明)、国子尼(国渊)、孙公佑(孙乾)、王仲宣(王粲)为从事,以襄助文若和公达。
军务院主管晋阳的一切军务,由我亲自主事,日常事务则由审正南(审配)处理,任军务从事。同时,我将军务院分成三部,即:参谋部、政治部和后勤部。参谋部负责参军谋划,行军师之职,由贾文和(贾诩)和沮子正(沮授)任正副部长,兼军师将军。政治部负责军官和士兵的思想政治教育,由崔季节(崔言)任部长。后勤部负责军队的后勤保障,由田子泰(田畴)任部长。
法院主管断案刑狱之事,由陈公台(陈宫)和王正方(王烈)任正副院长,兼任晋阳首席和次席大法官。
监察院主管监察弹劾晋阳的官员,由田元浩(田丰)和邴根据(邴原)任正副院长,兼任晋阳首席和次席大监察官。
至于元老院的日常事务,则由张公益(张范)负责,任院长。我初步打算从晋阳各地征辟八人,以为元老,同时,从晋阳的官员中再选出八人为元老,这样,元老院便有了十六人为元老,以参政议政,明政令之得失。
同时,我还要在晋阳兴办书院,由管幼安(管宁)任院长,以教化万民。
当然,在兴办书院的同时,我还要在晋阳开办技校、军校和武馆,等华佗老先生到了以后,还要兴建一所医院。
总之,我要把如今残破不堪的晋阳建设成未来的人间天堂。一定要让百姓人人有田耕,有饭吃,有衣穿,有钱使,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教。不求大同之乐,但也要小康无间。”
陆风的一番话说完,众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见众人无言,陆风便道:“如此安排,各位可有异议?若没有异议,我们可就这么定了。”
陆风的话刚说完,贾诩便道:“贾诩为山野之人,怎能居此正位?而沮子正又是天下名士。故此,愿请沮子正为正职,诩愿以副职佐之。”
听了贾诩的话,陆风微微一笑,便问沮授道:“子正以为如何?”
沮授说道:“授愿居副职。”
见沮授恭谦相让,陆风“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