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心顾及,他只是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江边码头,等待着再见的那一刻到来。

  第五天清晨,那条令黄搏朝思暮想的小船终于出现在他的目光中,着一身红装的裴玉娥也正端坐在船舱的窗口,手托粉腮向岸边张望,在舟揖如云、行人如织的码头上,两人的目光竟然能很快地越过众人而相遇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心有灵犀吧。然而,此时两人并不能马上相会,他们等着船夫把船缆系好,裴云与船夫收拾好东西,离船走向街市。这段时间并不太长,但对裴玉娥和黄搏而言,简直是熬过了几度春秋。一等裴云等人离开,黄搏就迫不及待地跳下码头,奔向小船。

  来到船边,船用缆绳系在岸边柱石上,但离岸有数尺远,黄搏无法跨过去。他心急不已,用手猛拉缆绳,想把船拉近岸边。裴玉娥小心地嘱咐:“水急风紧,要小心哦!”然而,不料水流湍急,黄搏又过于性急,牵扯中把缆绳的系扣拉松,脱离了柱石。急流猛冲着小船,黄搏死命地拖着缆绳,但毕竟是文弱书生,力不从心,缆绳从他手中挣脱,小船随着急流飘向江中心。黄搏大惊失色,沿着岸边奔跳呼叫,裴玉娥也在船中无法可施,吓得大哭不止。

  眼看着船向下流飘去,转眼就不见了踪影,任凭黄搏怎样的狂奔,也追不上顺流的快船。

  最后,无人驾驶的船在江中被狂风急流打翻,可怜的玉娥落入急流之中。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时,恰好薛琼琼的养母薛妈的船经过这里,见一红衣女子在江心中挣扎,忙让船夫救上,这时裴玉娥已经奄奄一息了。

  收拾妥当后,薛妈问明了裴玉娥的身份和落水原因。因这时船已远离光化,要逆流而上也不可能,于是把裴玉娥带着一同去长安了。因当初黄搏与薛琼琼交往时,薛妈就对他甚为了解并十分喜爱。因此她安慰玉娥:“黄生人品才学俱佳,过去在江夏时我们常有来往,岁末朝廷举行会试,黄生必定会来京师应试,到时我再为你查访,你们一定能再续前缘。”从此,裴玉娥跟随着薛妈深居简出,靠刺绣为生,一心一意地等着秋去冬来,等着黄搏的再度出现。一天,一位白须老僧化缘来到薛妈门前,裴玉娥打点他后,他一定要送给玉娥一只玉马坠,郑重地对她说:“你有尘劫未了,我授给你玉马坠,可为你解脱灾难,佩好千万不要离身!”裴玉娥将信将疑,但见老僧十分真挚,就小心地接过玉马坠,佩在裙带上,朝夕不离,这件事薛妈也不知道。

  这边黄搏转眼间失去了裴玉娥,就象是自己丢了魂,沿着江流寻访,整天口里念着裴玉娥的名字,四处打听,但音讯杳无。日复一日,他奔波不已,如痴如狂,神情恍惚,形同乞丐,压根儿就忘了荆襄府中等着他的职位。

  一天,黄搏流浪来到潜江街市上,忽然遇见了当初在黄鹤楼上所结识的老僧。黄搏见他如遇救星,忙对老僧言明缘由,肯请老僧为他指点迷津。老僧闭目合十,喃喃说道:“老衲心如止水,岂知儿女之事。”黄搏心中已认定老僧是智慧的化身,一定能测度未来,于是跪倒在地,叩头不已,哀求老僧。老僧唤他起来,平静地对他说:“今年朝廷开科取士,你且应试取得功名之后,我再为你慢慢访求。”黄搏摇头说;“功名富贵,都不难获取,但红粉知己,千古难求。佳人已失去,功名又有何用?”老僧面露愤容,正言道:“大丈夫应胸杯大志,立世扬名。你为何迷恋欲海,不思进取?功成之后,何患没有红粉知己?”接着从袖中取出一枚金锭,送给黄搏作盘缠,让他进京赶考。黄搏无可奈何,勉强打起精神,进京应试。真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会试竟然特别顺利,被取为进士及第,授职金部郎。

  这时朝庭中是吕用之作宰相,吕用之是一个贪婪阴狠的人,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朝野对他怨声载道。黄搏作官后,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义愤之情,搜集民声,上疏告吕用之的不法之事,竟然得到皇帝的赞同,罢免了吕用之的宰相职务。吕用之因此怀恨在心。

  俗话说:百足虫死,其足不僵。吕用之失去了宰相之职,但仍然有一定的势力,继续为恶一方。一次无意中听人说起薛妈养有一女,艳丽非凡,他正闲居无聊,于是想把裴玉娥占为玩物。他派人与薛妈家求亲,在没得到同意的情况下,又派人把裴玉娥强娶进门。裴玉娥布衣荆钗被拥入偏房内,丫环送来绵衣珠钗请她换上,玉娥啼哭不止,把送来的东西全部甩在地上,决不肯屈从吕用之。

  吕用之得到这位美女大为高兴,一些与他臭昧相投的人纷纷前来道贺,正当这一群狐朋狗党聚集在大厅饮宴正乐时,家人从门外狂奔进来。大声呼叫:“刚才一匹五色白马突然进入马厩中,咬伤马群,又穿堂而过,朝这边来了。”一群豪饮狂食的人听了大惊失色,慌忙丢下杯盘,四处逃窜。吕用之仓皇跳入偏房,叱退丫环,好言哄骗玉娥,说:“何不跟了我,保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玉娥正色道。“大人妻妾满堂,岂少民女一人,我宁愿守我布衣荆钗,如若苦苦相逼,我只有一死明志了!”吕用之哪里管得了这许多,强行上前拥抱玉娥,这时,忽然见到一匹玉色白马凌空而降,向着他踢咬不止,吕用之惊慌逃离偏房,大声叫来众家人,回头一看,白马早已无影无踪。

  正在吕用之惊恐气愤之时,一位白须老僧上门化缘。家人见他颇有道骨仙风,于是请他为吕府指点迷津。老僧沉吟道:“此府有白马作崇,将不利于主人,其祸乃由一女子带来,此女子为不祥之物。”家人听了老僧的话十分信服,忙向他讨教避祸之法。老僧颇为神秘地低声说:“可将此女子转送他人,祸即移于他人,必可代主人受殃。”家人赶紧把这些话禀报给吕用之,吕用之也深信不疑。他想:“这祸转嫁给谁呢?”近日来令他咬牙切齿、恨之入骨的莫过于金部郎黄搏了,何不把这女子送给他,表面上做了人情,实际上可转祸于他,让他身受其害,正好出了自己的一口恶气。

  主意打定,吕用之装成好心好意地命人叫来了薛妈,言明自己准备置办盛妆,将裴玉娥嫁给金部郎黄搏。薛妈听了心中暗自称喜,寻机进了偏房,把事情真象悄悄告诉了裴玉娥,裴玉娥对此简直不敢相信,半信半疑地问:“黄郎果然已经到了京城吗?”

  为了慎重起见,薛妈又出去找人反复打听,确定了金部郎就是当初江夏的黄搏。于是回来安抚了玉娥,玉娥自然是喜不胜收。

  这边吕府管家手持名帖前往黄府,说明”吕相爷愿赠一绝世美人给金部郎。黄搏摸不清葫芦里卖什么药,心想:自己弹劾了吕用之,他反而以美女相赠,一定不怀好心,于是他婉言相拒。正在这时,门外家人来报说有一唤薛妈的老妇有急事求见黄爷。黄搏一听有故人来见,连忙请入室内,薛妈正是为撮合裴玉娥之事赶来的,当黄搏问及有何急事时,她说:“我想将我女儿嫁给黄爷为妻。”黄搏吃惊地问:“令媛薛琼琼不是已入宫中了吗?”薛妈神秘地笑着解释道:“去年来京途中,我又收得一位女儿。”接着她吟出:“生平无所愿,愿作乐中筝。”

  黄搏闻词句大惊失色,不能自恃地缓缓问道:“这是晚生赠给裴玉娥的词句,莫非薛妈的女儿是玉娥?”他一时难以相信,世间竟有这样的巧事,他还以为此生再也无缘见到玉娥了呢。

  薛妈见黄搏对玉娥仍是一片真情,心中十分高兴,说:“正是此女。”接着把洪涛中救玉娥、玉娥客居长安等黄郎、被抢入吕府及玉马闹吕府的事详细叙述了一遍。黄搏又惊又喜、又痛又怜,于是连忙答应了吕府赠美女的好意。

  第二天正是吉日。吕府备彩轿将裴玉娥送入黄搏府中。黄搏不顾礼仪,奔出门外,亲自迎入玉娥,两人一见,不顾一切地相拥痛哭,旁人都大惑不解,吕府的人更以为是裴玉娥这祸根发挥了作用,一进门就让黄搏鬼迷心窍了。

  黄、裴两人相拥着进了内室,黄搏仍然疑惑不解:“今日之会,莫不是在梦中吧?”裴玉娥从裙带上解下王马坠说:“如果不是它,我早已成为黄泉下的人了。”黄搏见了王马坠诧异道。“这是我幼年所佩之物,曾在黄鹤楼送给了一位老僧,为何到了你的手中?”玉娥把玉马坠的来历、老僧对他说的话以及五马坠化成白马闹吕府的事历数了一遍,两人才知是玉马坠成就了他们的情缘,心中对老僧也感激不已。

  从此那只玉马坠被黄搏、裴玉娥夫妇视为神物供奉起来,焚香燃烛,早晚祭拜。而玉马坠确实也有灵性,凡是黄裴夫妇在它面前祷告的事,无不如愿。

  中国历代名女……晁采与文茂并蒂莲开

  晁采与文茂并蒂莲开

  江南的青山秀水蕴育了无数才子佳人,同时也留下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晁采与文茂诗词传情,终结百年之好,就是这些故事中极为美丽的一个。

  话说唐代大历年间,江南吴郡有一晁姓人家,世代书香,诗文传家。男主人长年在江北做地方官,女主人因留恋故土不愿随去,带着唯一的一个女儿住在家乡。晁家女儿名唤晁采,出落得如同江南山水一般的秀丽可人,而且天资灵慧,性情温雅,被晁母视为掌上明珠。晁母是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颇通文墨,知书识礼的人,她对女儿除了保护备至外,还十分注重女儿的教育。在母亲的训教和熏陶下,晁采自幼就能吟诗颂词.棋琴书画样样都能拿下。晁家母女成了远近皆知的才女。

  一个夏日的上午,晁家母女正在房前庭院内休闲纳凉,一位尼姑化缘来到门前。晁采这时正倚在院中的鱼池边,右手攀着池边的翠竹,左手轻持兰花绢扇,神情专注地欣赏着池中嬉戏的游鱼。尼姑见她秀图含笑,朱唇微嘬,不施丹铅,但眉目比画过的还清爽醒目。心如止水、六根清静的修行人,这时却为一个清俊透逸的小女子惊叹不已,甚至忘了自己化缘一事。晁采赏鱼赏到悠闲心怡时,嘴里轻轻哼起了“竹枝小词”,声音虽低,但沁人心腑,清丽婉转,宛如黄莺出谷初试啼声,尼姑听了直叹此音天下少有,因此直称她为“试驾”。这尼姑见过晁采后,心中一直赞叹不已,直认为她是瑶台仙女下凡,能一睹芳容真是自己三生有幸。后来,随着尼姑云游各地,她忍不住常向人宣扬晁采的风韵,因此,晁采的芳名传遍了江南一带。吴郡的年轻男子都知道晁采貌美才佳,虽不是人人都敢与她匹配,但谁都想见她一面,盼望能一睹她绝世的风采。然而晁母礼教极严,从不许女儿在人多处抛头露面,免得惹事生非,因此,那些把晁采视为偶像的翩翩少年大都只能在梦中勾画着晁采的形象。

  但并非从没有少年郎接触过晁采,文茂就是一个暗熟晁采风貌的幸运少年。文茂是晁家邻居的孩子,年龄与晁采相仿,两人自幼一起长大,因两家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常让他俩在一起结伴玩耍,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的一对。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渐渐体会出男女之别来,心中时时期盼着对方,见面时又隔着一份羞涩,再不象少年时的那般两小无猜。两家父母为避嫌隙,也命他们断绝往来,于是两人近在咫尺却不能相会。但这时,两人早已把心暗许给对方,对方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两人的脑海中。虽然断了来往,但他俩常有书札相通,晁采的侍女小云成了他们殷勤忠实的信使。虽不见面,两颗心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除诗词书画外,晁采还有一个嗜好,就是看云。一有闲暇,她就在窗口或庭院中仰头凝视着天际,看朵朵浮云变幻游移,长时间不知疲倦。她看着白云,常把清秀的那片云想象成自己,把硕壮的那片当成文茂,等啊等啊,她呆呆地等着两片云飘到一处,最终溶为一体,再也不分开。因为爱云,所以她给自己的居室取名为“窥云室”,书房取名“期云馆”,就连她的侍女也唤作“小云”。

  一天,期云馆外兰花开得正浓,晁采站在花丛中体味着兰花的幽香。晁母走出来,慈爱地对她说;“你既然爱兰,何不咏一首兰花诗?”晁采知道母亲是考自己的才思,立即应声吟出:“隐于谷里,显于澧浔,贵比于白玉,重匹于黄金,既入燕姬之梦,还呜宋玉之琴。”

  晁母见女儿诗来得这么快,而且用典贴切,含义深远,心中十分赞赏,嘴里却没说什么,只是含笑点点头,又回屋去了。

  晁母进屋后,晁采却仍端视着兰花回味着自己的诗,兰花盛开时我来赏兰,而自己正值花期,心上人文茂却不能来品赏。想着想着,不由得黯然神伤。

  春风送暖,夏雨落红,一个夏雨阵阵的响午,晁采坐在“期云馆”窗前,看着窗外被雨水打得零乱不堪的兰花,心中倍感寂寥,感叹着韶光易逝,花落难再,思绪郁结,难以遣散。为了渲泄心臆,她顺手拈过一张素笺,提笔书成一首七言绝句:

  晚来扶病镜台前,无力梳头任髻偏;

  消瘦浑如江上柳,东风日日起还眠。

  写成后,她觉得很想把自己的感受让文茂知道,于是托小云把诗笺偷偷送给文茂。

  文茂拿到诗笺,心中砰然一动。展开细阅,闺中人儿为情所苦,如痴如病,憔悴悒郁,百无聊赖的心情跃然纸上。文茂此时也正对雨愁怅,因此对晁采的感受深有体会,立即提笔以诗作答:

  旭日瞳瞳破晓霞,遥知妆罢下芳阶;

  那能化作桐花凤,一嗅佳人白玉钗。

  文茂的诗中强烈地呼喊出他心底的愿望。晁采得诗,细细揣味,深知文郎的情意。她冒雨来到院中池塘边,精心摘下池中莲蓬上的十颗青莲子,用一块锦缎包好,又遣小云送给文茂,包中还夹着一张纸片,写着一句话:“吾怜子(莲子)也,欲使君知吾心苦耳!”

  文茂慢慢咀嚼着送来的青莲子,在苦涩中竟渐渐品味出一丝清香甘甜来,他顿时悟出了苦尽甘来的道理,似乎看到希望就在前面,因而心头为之一振,豁地站起身来,不料却把放在膝头的一颗莲子弹出,落下了窗外盛水的盆中。他走出来正想去捡,刚巧一只喜鹊飞过,不偏不倚屙下一团粪便在盆中,真让文茂气恼,只好把盆中的水和莲子一同倾在院里的水池中。

  过了一段时间,文茂发现他家原本未植莲的池中竟然长出一枝莲来。开头很感讶异,仔细一想,那长莲处正是前些日子自己倾水的地方,那颗晁果送来的青莲子竟在文家生根发芽了。又过了几天,莲花开了,居然还是一株并蒂莲花。一枝茎上相并盛开着两朵娇灼的红莲,它们相互依偎着,似乎有说不尽的爱恋。见此景,文茂心中大喜,连忙写书信向晁采传达喜讯。

  晁采见信,同样是喜不胜收,她暗想:并蒂莲开,欢好永谐,这一定是好兆头。欣喜之余,又找来朝鲜茧纸,在两面画上鲤鱼图形,鳞甲闪烁,栩栩如生。在鲤鱼腹中藏上一帧诗笺,送给文茂,上面写着:

  花笺制诗寄郎边,鱼雁往还为妾传;

  并蒂莲开灵鹊报,倩郎早觅卖花船。

  并蒂莲开送吉兆,鲤鱼传书共心声。虽然并蒂莲开对晁采和文茂都是莫大的鼓舞,殷勤的小云频频为两人传送诗文,沟通了缕缕情思,但这些毕竟还是望梅止渴,两个相爱的人儿不能相见言欢,终究是莫大的遗憾。

  时光悠悠,酷暑渐尽,转眼已是秋凉。秋风过处,黄叶翻飞,凄清满目,夜来秋月澄冷,更增添了不能见面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这天晁母要到外地一亲戚家探视,路远需隔天才能回来,留下晁采和小云看守门户。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仔细思量,不禁怦然心动,霎时红晕浮上面颊,心头犹如小鹿乱撞,但今天若不趁机见上文郎一面,还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相会。想到这里,她下定了决心,悄悄叫来小云,要她把消息秘密传给文茂。

  这夜月色朦胧,清风剪剪。待夜深人静时,文茂乘着月色越墙来到晁家院中,风摇花影,惊得他心神不宁。蹑手蹑脚登上“窥云室”,晁采正坐在镜前等他,只见她身着杏黄薄衫,脸上并不施脂粉,含羞藏喜斜倚在梳妆台旁,就象一朵正开的兰花;这边文郎,比往日益显英俊,身材修长、神情俊雅、布衣儒巾,那身影既熟悉又陌生。两人都怔了一下,很快就不约而同地扑向了对方,似乎为此都已等了一千年。两情缱倦,万般风流,两人长久的相思与系念,都消溶在这一夕的温柔之中。窗外露出了微曦,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相互整好衣妆,晁采从头上剪下一束青丝,用丝带系好,送给文茂。并深情地望着他说:“好藏青丝,早结自首。”文茂含泪接过,道别时,两人都已说不出话来。

  回到家后,文茂把青丝小心翼翼地藏在自己的枕头下。每天睡在枕上,他总嗅到枕下飘出阵阵如兰的幽香,引动他无限的遐思,也更加思念晁采了。一夜思绪缠绕使他无法入眠,索性披衣起身,就着孤灯写下一首七绝,聊以寄托情怀:

  几上金猊静不焚,象床独卧对斜曛;

  犀梳金镜人何处,半枕兰香空绿云。

  一夕欢会之后,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文茂因秀发的芳香不时由枕底透出,从而撩起对心上人儿刻骨铭心的思念。在萧瑟的秋风里,心情郁结,人也渐渐变得懒散不堪,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甚至数日不理功课。晁采在闺阁中也是如此,空对罗帐,懒于杭汝,每日望着天边白云,思君断肠,也是借诗抒怀:

  枕簟生凉夜漏余,梦中忧惚觉来初;

  魂离不得空成病,面见无白浪寄诗。

  窗外江村钟响绝,枕边梧叶雨声疏;

  此时最是思君处,肠断寒猿定不知。

  清冷的秋夜,两人隔墙同听雨打梧桐的声音,但咫尺天涯,有情人只能在梦中相会,醒来时只有空闺寂寂,孤灯相伴。此时见到晁采言愁之诗,文茂更深生怜爱之心,挥笔饱醮深情,写下一诗,为两人的未来,钩勒出一幅幸福甜密的幻景:

  忽见西风起洞房,卢家何处郁金香;

  文君未奔先成渴,颛顼初逢亦自伤。

  怀梦欲寻愁落叶,忘忧将种恐飞霜;

  唯应分付青天日,共听床头更漏长。

  若能得到双方家长的赞同,两人共结连理,前景自然美好。只是儿女之事,两个少年人都羞于向父母启齿。他们所接受的礼教都认为,婚姻应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订终身是大逆不道的,这种根深蒂固的婚姻观念,他们一时难以冲破。顾虑重重,美梦难以立刻成真,画饼充饥终归无用。日日夜夜的刻骨相思紧紧包围着少男少女,满怀的幽情无计排遣。只见她日益消瘦萎顿,原本瘦削的腰肢,已不盈一握,就象一条能随风摇荡的弱柳。寒夜漫漫,孤枕难眠,更残漏静,忧思不绝,乃漫吟着长诗“子夜歌”:

  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夜夜不成寐,拥枕啼终夕;

  郎不信依时,但看枕上迹。

  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

  剪之持寄郎,聊当携手行。

  绣房拟会郎,西窗日离离;

  手自施屏障,恐有女伴窥。

  金盆盥素手,焚香诵佛门;

  来生何所愿,与郎为一身。

  寒风响枯木,通夕不得眠;

  晓起遣问郎,昨宵何以过。

  得郎憔悴音,令人不可睹;

  熊胆磨作墨,书来字字苦。

  侬赠绿丝衣,郎遗玉钩子;

  郎欲系侬心,依思著郎体。

  晁采信口吟唱着“子夜歌”,聊以藉慰自己的相思情怀。她心想:不知此诗为何人所作,词意竟与自己的情况不谋而合,天下为情所苦的人原是那么的相通啊!唱着唱着,不禁泪珠满腮,相思之苦借泪水聊作无奈的渲泄。

  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正可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诗书往来愈频,反而愈增添相思之苦。日日愁思,夜夜不眠,晁采最终忧郁成疾。聪明的晁母察觉女儿的病有些蹊跷,于是找来侍女小云,严加询问,见晁母并无恶意,小云将事情和盘托出,特别强调小姐与文茂相爱已久,不能分开。晁母又爱又怜地叹息道:“才子佳人,本应成双;古人多有斩断儿女情思之母,我一定要成全他们。”晁母是一个明礼之人,本对文茂十分赏识,因此并不追究两人的儿女私情。她深知心病还需心药医,女儿的病用药是治不好的,于是托了媒人说合。文家父母自然是欣喜不已,连忙应承下来。于是择一良辰吉日,一对相爱至深的有情人,终于结为百年之好。婚后两人,互珍互爱,已能朝夕相伴,但时时还互以诗词传情,不忘过去那段苦恋的时光。

  第二年,文茂要赴京城长安参加会试,临别时两人缠绵难舍,晁采写下一首“春日送文茂之长安”诗表达惜别之情:

  思君远别妾心愁,蹈翠江边送画舟;

  欲待相看迟此别,只忧红日问西留

  文茂走后,晁采日日牵挂,常对着西北的天空呆望,心里盘算着文郎此时行到何处?一路风霜,不知冷暖如何?晁采养有一只白鹤,名叫素素。一天细雨迷朦,晁采隔帘凝视窗外的绵绵雨丝,想起赶路的文郎,不禁愁思满怀,于是转头对素素念道:“过去王母有青鸟名诏兰、紫燕,都能运飞送书,你难道不能吗?”素素伸长了脖子迎向晁采,俯首若待命状,晁采明白了它的意思,忙找到纸笔,写成绝句两首:

  其一:

  牖前细雨日啾啾,妾在闺中独自愁;

  何事玉郎久别离,忘忧草树岂忘忧。

  其二:

  春风送雨过窗东,忽忆良人在客中;

  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

  她把诗笺仔细裹好,系在白鹤足上,白鹤冲天而起,直往西北方向飞去。

  不久,文茂在京城顺利地通过了进士会试,录为进士及第,再经吏部复试,授职为淮南道福山县尉。金榜题名后,文茂衣锦还乡,携带送信的白鹤素素回来家中。晁采喜出望外,自然又和文郎有一番新婚般的温存。后来,晁采随文茂往淮南赴任,协助文茂治理一方。这对才子佳人终成恩爱夫妻,亲朋故旧与乡邻,都盛赞他们是“并蒂莲开,佳偶天成。”

  中国历代名女……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崔护写的“题都城南庄”诗流传甚广,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诵。然而知诗者并非尽知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中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之情,情节曲折神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

  崔护是唐德宗贞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出身于书香世家,天资纯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头寒窗,极少与人交往,既使偶而偷闲出游,也喜欢独来独往。

  这一年的清明时节,正逢一个难得的晴朗天气,屋外桃红柳绿、蝶舞蜂飞、清风微拂、春意袭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读了一上午的崔护深为春的气息所感染,决心去郊外好好体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书本,兴致勃勃地独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杨柳花飞、莺燕啁鸣、暖阳和风、瑞气宜人。苦读不知春已浓的他顿觉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尽的红花绿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浑然不知道路的远近。

  不知不觉离城已远,他忽然觉得有些腿酸口渴,寻思着找一处乡野农家歇歇脚、讨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赶回城去。这里已是僻野,农家住得极为零落,他举目四眺,望见不远山坳处,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脚步朝山坳走去。临近山脚,在远处能望见的茅屋这时反而全部被桃树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缀满枝桠,微风吹来,清香绕人,让人疑是误入了桃花源中。沿着桃林间的曲径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篱围成的小院,院落简朴雅洁。院中住着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简陋却整齐异常。崔护心想:“何方高人,隐居在如此别致的地方。”

  走近柴门,他叩门高呼道:“小生踏春路过,想求些水喝!”一边叫门,他一边猜想,出来开门的必然是一位白发美髯、竹杖芒鞋、相貌清奇、谈吐风雅的老翁。吱呀一声,房门敞开,不料走出的却是一位妙龄少女。

  少女布衣淡汝,眉目中却透出一股清雅脱俗的气韵,使崔护甚感惊讶。他再次说明来意,少女明眸凝视,觉得来者并无恶意,就殷勤地将他引入草堂落坐,自往厨下张罗茶水。崔护打量着四周,只见室内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靠墙放着一排书架,架上置满诗书,桌上笔砚罗列,墙壁正中悬挂着一副对联,联文是:“几多柳絮风翻雪,无数桃花水浸霞。”语句雅致,情趣不俗,绝不同于一般乡野农家的风格。临窗的书桌上正搁着一帧墨渍未干的诗笺,上面写着一首“咏梅”五言绝句;

  素艳明寒雪,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诗句一定是这里的主人所书,似乎是在借梅花来感叹自己的坎坷身世,竟是这样充满着萧索与无奈。到底是何等人物隐居在这里?又是何等心情与遭际而衍出如此无奈的文字呢?一连串的问号浮起在崔护脑际,使得他对这桃花环绕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兴趣,一心想要探个究竟。

  这时,少女托着茶盘从厨房中出来,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护,见对方正凝视着墙上的对联似乎在品味,她会心地嫣然一笑,轻轻地唤一声:“相公,请用茶。”崔护从思索中转过神来,见少女正向自己走来,粉白透红的脸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净的布衣,更加衬托出少女的纯真和灵秀,宛如一朵春风中的桃花,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风采。一时间,崔护竟然有些看得发怔,少女似乎察觉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帘,一份娇羞把她点缀得更加动人,崔护不由得心旌摇曳,险些儿难以自恃。

  但毕竟是饱读诗书,通情识礼的书生,崔护努力稳住自己的情绪,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态。他礼貌地接过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镇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乡里,接着又十分客气地叩问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这些,只是淡淡地说:“小字绛娘,随父亲蛰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