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中宗李哲是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武则天作皇后时,先是废除了非已所出的太子李忠,改立她亲生儿子李弘为太子;不久又废掉李弘,改立次子李贤;最后又对李贤不满,把三子李哲推上太子宝座。唐高宗驾崩后,太子李哲继位为中宗,太子妃韦氏封为皇后。

  成了皇后的韦氏心中开始盘算弄权的计划,在她的唆使下,软弱无主见的唐中宗提拔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豫外刺史。无奈此时武则天虽然成了皇太后,却把实政大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使得韦后无法通过中宗为所欲为。不到一年时间。唐中宗仅因一点小事得罪了母亲武则天,武则天就出面将中宗贬为庐陵王,发配到边远的房州,另立第四个儿子李旦为睿宗,自己却总揽朝纲。

  李哲携韦后在荒僻的房州住了一年,不久又按武则天的旨意迁往均州,在均州过了两年,又被勒令迁回房州。武则天之所以这样让他们反复搬迁,乃是为了防止他们长居一地,聚集发展起自己的势力来对抗朝廷。经过几年的折腾,武则天觉得他们的锐气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也就允许他们长居房州了。

  武则天几度废立太子和皇帝,大权暗握却仍觉得不够过瘾,索性在天授元年又废掉唐睿宗,自立为神圣皇帝,结束了垂帘听政的时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消除异己,她在京城洛阳大事捕杀李姓皇室子孙和拥戴他们的大臣。消息传到房州,中宗与韦后心惊胆颤,夜不安眠,每次听说朝廷使节前来,中宗李哲就吓得面无人色,生怕是皇帝母亲派人来下诏赐死。

  在这种极度的惶恐中过日子,懦弱的李哲失去了生存的勇气,他曾几次想要撞墙自杀,但都被韦后拦住,韦后劝解他道:“福祸无常,活着就有希望,何必自己送上死路!”中宗心想:反正只不过是一死而已,只要没有逼到最后关头,权且活着,就可以等待时机降临,何必急急忙忙自寻死路呢!这样一想,他又稍微安定下来,与韦后共同支撑着艰难痛苦的岁月。

  韦后与中宗生过一儿两女,儿子李重润与长女长宁公主均被武氏家庭所害,在迁居房州的途中生下第二个女儿,就是安乐公主,他们希望这个患难中降临的女儿,能给他们的命运带来一些转机,因此特别加以钟爱。然而,这个女儿似乎并没有马上给他们带来好运,不过倒是给他们枯躁沉闷的流浪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安乐公主自小就长得十分美丽,韦后和中宗对她备致宠爱,也非常娇纵她,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后来安乐公主被祖母武则天收到宫中养育,只因为小姑娘的聪明伶俐,则天皇帝也对她十分宠爱。

  在房州,有一天中宗与韦后闲来无事,到住处附近的感德寺探望慧范大师,途中,中宗兴致忽来,拾起一枚石子,朝天祈祷说:“我如果不受到伤害,还能重得帝位,这枚石子就不要落地。”说完用力将石子抛向空中。这本是他闲极无柳,又对前途毫无把握时做的一种无奈之戏,谁知偏有凑巧,这枚抛起的石子被路旁一棵大树茂密的枝叶挡住,居然没落到地上。中宗心中大喜,韦后也笑逐颜开,以为这是苍天赐给他们的吉兆,因而为此兴奋了好一段时间。

  在患难中生死与共,每当中宗陷入绝望之中时,都是较为坚强的韦后给他以力量和信心;而且,每次则天皇帝造使来访,都由韦后出面周旋打点,使他们度过了不少难关,因而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这次抛石问天,给中宗已濒绝望的心又带来一线希望,他握住韦后的手,十分诚恳地立誓道:“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他此时说这种话是发自内心的承诺,不料日后却成为他管制韦后的阻碍,使得他复位后,竟对猖狂淫乱的韦后束手无策,这是后话。

  武则天称帝后,很多人对她破天荒的女皇帝做法不满,各路英豪纷纷起兵声讨。在扬州就有徐敬业揭竿而起,为了使自己的行动名正言顺,他打起了“匡复中宗”的旗号。武则天心中有些惊慌,她一面派遣大将李孝逸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征讨,一面又派宠侄武三思前往房州察看中宗的动静。

  武三思到了房州,见到了中宗和韦后,他一边叙谈,一边竟被韦后的美貌和风韵迷住了。只见韦后身材袅娜多姿,皮肤白晰滑腻,龙髻高盘,眸含秋水;因为要讨好来使,韦后对他媚眼频送,百般逢迎,怎不叫好色成性的武三思心神荡漾呢!

  聪明的韦后早已看出武三思的心思,心里暗暗拿定主意,她深知只要稳住武三思,就可以在则天皇帝前面讨到好处,为了这个,她自己付出些色情又算得了什么呢?更何况这个韦后,生就风流冶荡的性情,能在这穷乡僻野制造些风流韵事,还正合她的胃口。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洗打扮一番,然后一个人悄悄摸到武三思下榻的馆舍。武三思似乎心有所待地正秉烛夜读,其实他哪里读得进书,眼前只是飘浮着韦后诱人的身姿和媚人的神情。忽然,他闻到一阵脂粉的浓香,随即韦后飘然而至,武三思忙不迭地起身相迎,口中连称:“下官何幸,蒙娘娘深夜造访!”韦后娇媚地一笑,已走近前来,伸出白藕似的玉腕,轻轻掩住武三思的口,悄声道:“噤声!灭烛!”武三思心领神会,一口吹灭蜡烛,一把把韦后拉进了自己的怀中。如此,一个如饥似渴,一个投怀送抱;一个仗势猎色,一个卖色求利,两个人在黑暗中翻云覆雨,尽享男欢女爱之乐,武三思被韦后的娇媚弄得神魂颠倒,韦后也觉得孔武粗壮的武三思摆弄得她七魂出窍。清晨临别时,韦后叮咛道:“武郎幸勿负我!”武三思指天为誓,言称:“必在天后面前竭力保全。”

  送走武三思后,韦后在房州踌躇满志地等待着京城传来好消息;而武三思回朝后也并未食言,在武则天面前极力宣扬中宗与韦后的忠孝之心,然而出于种种顾虑,武则天皇帝并没有急于召中宗夫妇返朝。直到圣历元年,在宰相狄仁杰的力劝下,武则天才派人把中宗和韦后从房州接回洛阳,复立中宗为皇太子,这时距离弘道年中宗被贬房州已经十五年了。

  再说早已回宫的安乐公主,这时已长成一位酷似韦后的小美人。武三思有个儿子叫武崇训,年纪比安乐公主大一岁,长得高大英俊,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因此也常在宫中出入,并时常在宫中留宿。这武崇训仗着自己年少貌美,又有姑祖母武则天的袒护,便大胆地在宫中偷香窃玉,和许多宫女都有着风流韵事,当他在宫中见到美貌的安乐公主,又对他施加勾引,安乐公主正值情窦初开,且从母亲韦后那里继承了风流禀性,很快就和武崇训勾搭上了。后来宫外对武崇训长住宫中的事传扬得沸沸扬扬,竟说他与姑祖母武则天有染;为了平息浮言,武则天便作主把安乐公主许配给武崇训,两人成婚不到六个月,安乐公主便产下了一个男孩。

  因为武崇训与安乐公主的关系,武三思与韦后变成了儿女亲家,武三思出入太子东宫便毫无禁忌了。他与韦后重续旧情、在太子李哲眼皮底下打得火热,根本不把李哲放在眼里。除了与韦后勾搭,武三思还与李哲名下的婕妤上官婉儿成为情人。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手下一位得力的女宫,帮助武则天皇帝处理国政已多年,她相貌娇艳,生性慧黠,因武则天的约束一直没有婚配,直到中宗被迎回宫中立为太子后,才封年已四十的上官婉儿为婕妤。但这不过是一个名义,实际上官婉儿早已与武三思纠缠得如火如茶,如今插上个无用的中宗,并不妨碍他们的暗渡陈仓,宫中偷情。

  中宗回宫五年以后,趁武则天卧病之际,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崔玄晖等五位大臣,率领羽林军攻入长生院,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哲。就这样,中宗在失位二十年后,又被推上了皇帝宝座,韦后自然也恢复了皇后的身份。但唐中宗李哲对张柬之等人并不感激,他觉得既然自己已被接回来作了皇太子,继位为皇帝是迟早的事,张柬之等人的举措,不过只使他提前了些时日而已,况且还让他担了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这个软弱无识的皇帝,对排挤自己、给自己戴绿帽子的武氏家庭的人却反而没有一点恶感,张柬之等人发难之时,他还特意叮嘱说:“杀别人可以,武氏之族,系我中表之亲,不可滥杀!”真让诸位力保李唐天下的大臣哭笑不得。

  张柬之等所率人马冲进宫时,武三思正在太子宫,与韦后歪躺在床上下棋,听到屋外人声鼎沸,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这时上官婉儿敏捷地冲进屋来,拉着武三思怆惶躲入阁楼之中,避过了一场大祸,事后只是被削去王爵而已。

  武则天让位,中宗复出为帝,这又让韦后的权势欲开始膨胀,放荡行径也更加无所顾忌。武三思既然与韦后、上官婉儿久有奸情,也就有推翻中宗的心思,他时时怂恿韦后仿武后的行动,自立为女皇,这设想也正中韦后下怀。而在武则天身边长大的安乐公主,看惯了女皇帝那种一呼百应的威风,便异想天开,说男儿可为皇太子,我女孩子为何不能做皇太女?韦后听了,哈哈大笑,抚着公主的脖子说:“待母后做了女皇帝,就定立你为皇太女!”还有一个上官婉儿,周久参国政,已经在朝廷里建立了一定的势力,加上武三思的从中串通,韦后虽视她为情敌,但在谋权上还是紧紧把她拉在自己身边。这样,在中宗身边,结成了一个以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为基点的弄权铁三角,再加上武三思的参予谋划,整个军国大权也就几乎落到了他们手中,中宗成了一个傀儡。

  张柬之、桓彦范等五位大臣起兵拥立中宗后,自然劳苦功高,在朝中担任要职。在起兵中侥幸免死的武三思对他们耿耿于怀,于是向中宗进言称:“他们五人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不如封他们为地方王,既割报他们的权势,又不失尊宠功臣。”韦后在一旁极力附和,中宗信以为真,于是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晖为博陵工,赐给金帛鞍马,让他们分别赶赴封地。过了不久,在武三思和韦后的操纵下,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五王”流放到边远地区,武三思派人在中途暗杀了他们,清除了武、韦弄权朝廷的障碍。可怜五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拥中宗夏位,可谓深遂人心,可惜斩草不除根,终于冤死在小人女子手中。

  一次,安乐公主的新宅落成,中宗和韦后宗亲幸府中庆筵。席间,公主八岁的儿子跑过来拜见帝后,礼节甚是周全;韦后见了很是喜欢,便把孩子抱在膝上,并下手诏,封他为太常卿,镐国公,食邑五百户。中宗见韦后无视自己的存在,擅自作主下旨,心中十分不悦,当即便拦住说:“且慢下诏!待朕回宫去,再作计较。”韦后听了,却冷冷地说:“什么计较不计较?陛下在房州时候,不是说将来不禁止妾身所为吗?为何如今又要来干涉妾身呢?”中宗见皇后拿那种话来压他,心中愈觉气恼,但话又是自己当初说过的,君无戏言,不能收回,他便气得一句话也不说,传旨摆驾回宫。韦后早已不把他放在眼里,见他负气离去,也毫不惊慌,仍然在公主府中饮酒作乐,直闹到半夜时分。

  唐中宗空为天子,不但政权掌握不了,就连自己的女人也没法把握,韦后与上官婉儿倒是围着武三思而争风吃醋。一个春日困人的日子,午后无事,韦后心中记念武三思,便恹恹地打不起精神。中宗了解她的心思,便命太监去宣召武三思进宫。韦后见了武三思,顿时笑逐颜开,便命宫女摆上赌具,和武三思玩起赌双陆的游戏来,中宗则在一边手握筹码,替他俩计算输赢。韦后故意撒娇弄痴,逗着武三思玩笑,把中宗可怜巴巴地撒在一边。这时,内侍进来奏称,丞相李峤有要事进宫来面圣,中宗闻报连忙出去。这里韦后见中宗身影刚闪过门口,就把双陆一掀,一耸身倒在武三思怀里,两人手拉着手进寝宫去了。在一旁站着的上官婉儿,看得牙齿直痒,但又奈何不得他们。有了武三思,淫荡成性的韦后仍觉得不满足,因为武三思是一个手里握着无数美女情妃的人,不可能时时守在韦后身边,因而韦后宫中还养着三个美男子。一个是杨均,原是韦嗣立家的厨子,一次韦后到韦嗣立家饮酒,觉得菜做得出色,就赏厨子黄金百两,杨均上来谢赏,韦后一眼见他少年英俊,便暗暗地中了心意,下诏把杨均调入宫中,专替自己做菜,每到夜深时,韦后在别室里悄悄地杨均传唤进去,赐以雨露之恩,杨均因此便得了光禄少卿的官衔;另一个是马秦客,原是太医院的御医,一次偶然进宫替韦后治疗感冒,只因他眉目长得清秀,从此以后,韦后有病常把他传进宫会伺侍,对他的宠爱,也不在杨均之下;再一个是叶静,原是马贩子出身,善玩马技,一年的元宵节在灯会上表演马技,被微服出宫游灯会的韦后看中,就命人把召进宫去,除为韦后表演外,还奉命陪他共度春宵。这三个人都做了韦后的幕宾,追随着韦后,不离左右,谁也不敢说他们什么。

  韦后风流,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绝不安分。安乐公主下嫁武崇训后,这武崇训精力过人,本也伺侍得安乐公主称心如意,可后来武崇训的堂弟弟武延秀从突厥国回来,见到了天姿国色、风情万种的嫂嫂安乐公主,顿起色心;而安乐公主见这位小叔子年轻俊美,又善解风情,也十分的中意。就这样,叔嫂两人躲在公主府中打情骂俏,热成了一团火。一日两人正在温存之际,被武崇训撞见了,但他一是碍于兄弟交情,二是害怕公主势力,也只好把这口冤气吞在肚子里,装聋作哑地过日子。

  唐中宗的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所以韦后一心想要推翻他;同时,安乐公主在公公武三思和附马武崇训的怂恿下,也常央求父皇废掉太子,立她为“皇太女”。就这样,太子李重俊经常遭受到韦后的排斥、太平公主的欺侮和武三思的戏弄,而自己无权无势,只得忍气吞声,但却暗暗地积蓄势力。终于在景龙元年秋天,李重俊带领羽林军三百骑,冲入德静王府杀死武三思,又攻入公主府杀了附马武崇训,最后勒兵闯入宫中,却不幸在玄武门前被皇宫御林军砍杀而亡。

  武三思及武崇训父子死后,安乐公主改嫁情人武延秀,继续过她的快乐日子;韦后更加变本加利地揽权作乱,外有她哥哥韦温及宗楚客分掌大权,里面除了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外,还有韦后的妹妹邺国夫人及上官婉儿的母亲沛国夫人、女巫第五英儿等人,勾结成为一个营私受贿,鬻宫卖爵的腐朽势力集团,形成武则天以后,唐宫女性干政的极盛时期。

  唐中宗眼看闹得太不象话,心中不免为之快快不乐,韦后党羽大为疑惧,于是密谋由杨均以毒药掺入三酥饼中,将唐中宗毒死在神龙殿上。

  唐中宗死后,在李唐朝廷势力干预下,温王李重茂嗣位为少帝,韦后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韦氏家族的人分任内外要职,以待重演武则天称帝的故事。然而,因为顾忌她的小叔子相王李旦和小姑太平公主,迟迟不能冒然行动。

  这时,相王的第三个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却抓住了时机,振臂一呼,率兵攻入皇宫,闯过玄武门,高喊:“弑君淫妇,人神共愤!”冲入内宫,一举斩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韦后党羽无一幸免,终于使韦后母女做了几十年的女皇梦化为泡影。

  第二天早朝,临淄王李隆基重新拥立父亲相王李旦为唐睿宗。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宁北妃替夫报仇



宁北妃替夫报仇

  宁北妃是中国西南边陲一个芝麻大的小国——邓琰国国王的王妃,原名慈善,容貌端美,机智刚烈,帮助丈夫治理国家,深受国人的尊敬和爱戴。当国王被害后,她不畏强暴,亲自领兵抵御外侮,直至粮尽援绝后,城破服毒而死。她死后被尊为宁北妃进行祀奉,至今云南一带仍将她奉为神明。

  云南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从上古时期开始,就居住着一些原始落后的小部落;到了汉代,曾派大军攻伐这些地区,但因为当地毒烟岚瘴弥漫,汉军无法适应而撤走;三国鼎立时期,蜀汉为了北伐曹魏,不得不先费了好大的力气平定西南后方,对这些地区采取安抚政策。

  魏晋以后,该地众多的部落之间相互兼并,最后剩下了六个较大的独立部落,又因受邻近印度、缅甸、吐蕃等国的影响,当然也深受华夏文明的熏陶,渐渐改变行制,有了国家的雏形,称为“六诏”,实际上是六个小国家,它们分别是:蒙隽、越析、浪穹、邓琰、施浪、蒙舍。

  “诏”在当地语言中是“王”的意思,那么“六诏”意即“六王”,乃指六个王国。这六个国家各自独立,风俗习惯大致相同,人民和睦交往,原本相处无事。后来,最南端的蒙舍国逐渐强大起来,时常兴兵侵扰邻国,蒙舍国王阁罗凤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灭掉其它“五诏”,完成“大统一”的局面。当时正是在唐代的开元盛世时期。

  阎罗凤是当地的一位袅雄似的人物,他生得高大魁梧,力气过人,他若仰天长啸一声,能引起山谷轰鸣,山中的毒虫猛兽听了也会惊恐狂窜;他不但有勇,而且有谋,常常诡计多端,让人防不胜防。他首先用蚕食的办法,一点一点地侵扰邻近的地方,占为己有。因为每次出兵都未遇到强敌,他的胃口越来越大,产生了大举鲸吞的念头。

  然而,颇具谋略的阎罗凤不愿悍然大举出兵,因为当地山深林密,地形复杂,出动大批的人马未必就能迅速取胜;况且一举吞灭一诏,其它四诏势必兔死狐悲,为了保全自己而紧密联合起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他想来想去,认为“强攻”不如“智取”,经过周密的谋算,他制定了一个险恶的圈套:在“星回节”那天,邀请“五诏”国王到蒙舍聚会,理由是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共同庆祝节日。各诏国王慑于蒙舍的威势,料想不敢拒绝,只要五位国王进入蒙舍国境,便成了阁罗凤砧板上的肉任他宰割了。

  “星回节”是六诏共同的盛大节日。据说是汉代稗将郭世宗扫荡南疆时,攻入叶榆部落,杀死了曼阿那酋长,见到酋长的妻子美艳动人,就起了歹念,要收她为偏房。曼阿那酋长的妻子借口必须先焚毁前夫的衣物,才不会被他的鬼魂纠缠,谁料她乘点火烧物的时机,纵身跳入熊熊烈焰中,追随酋长而去。后人为了纪念她,把她殉难的六月二十三日定为“星回节”,在这一天,人们纷纷举火焚香,来纪念这位贞烈的妇人。这是一个悲壮而严肃的节日,“六诏”人民都十分重视,阎罗凤选定这个日子行事,真是别有用心。

  邓政国王收到邀请书后,心中有些疑虑,因为在这之前蒙舍人的种种侵扰行动,已引起了他的担心。国王聪明的妻子慈善仔细思索之后,认定此行必定凶多吉少,一旦踏入蒙舍的地盘,那一切都无法把握了,因此她坚决阻止丈夫前去赴会。她忧心忡仲地说:“蒙舍势大,早有吞并各诏的野心,如今六诏国王会聚一处,他们正好来个一网打尽,倘有不测,势难补救!”

  邓陕国王何尝不知道其中潜伏着的危机,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如果其他四诏赴会,而独邓眼国王缺席,那蒙舍大有理由兴师问罪;倘若四诏国王赴会被害,自己就算逃过了一时,终究还是难免要遭到灭国之灾。事已至此,不去也不行了。或许阁罗凤并没有什么坏心,只是邀同盟一聚罢了。他把自己的想法原原本本对妻子说了。

  慈善却说:“假如蒙舍发兵,我们凭着我们的人民和地势还能够抵挡一阵,等其它四诏都认清了阁罗凤的野心,大家联手起来抵御,那么蒙舍就不足畏了!”她平日里就一心帮助丈夫治理国家,对国力和形势都十分了解,所以说出了这一番很具远见卓识的话。她坚信阴险毒辣的阁罗凤此举决不会有善意。

  邓昧国王却没有勇气相信妻子的话,他认为其他四位国王一定都会去赴会,他们想联合也没有机会。他侥幸地认为,此去赴会,未必会有立即的危险,倘若不去,便肯定会得罪阎罗凤而遭惩罚。最后,他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前去赴会。

  慈善见说服不了丈夫,眼泪哗哗只往下流淌。临行前,她把一只雕镂精细的银臂环戴在丈夫臂上,那是她家祖传之物,说是有避祸祛邪的神用。她手拉着丈夫的手,眼噙着泪珠,一再叮咛:“此去一定要处处小心,快去快回!”她随着丈夫走了很远,又站在高山顶上,目送着丈夫,一直到看不见他的影子。

  蒙舍的都城在大和城,也就是今日的云南大理,当初曼阿那的妻子投火自焚就是在这个地方,阁罗风盛情邀请五位国王在这里共度“星回节”,似乎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其他四位国王想法和邓琰国王基本一致,大家都怀着恐惧和期盼侥幸的心理来到大和城。

  为了这天的聚会,阎罗凤特意命人修造了一座木造的楼阁,命名为“松明楼”,楼阁建在茂密的松树林中,十分高耸挺拔,装饰得格外华丽。各诏国王陆续到来,均受到亲切而隆重的接待,大家似乎都看不出有什么不祥之兆,因此戒心都放松了,以为阎罗凤这次相邀,无非是想笼络人心,博取各诏的好感和信任,从而争取在六诏中的领袖地位。其实,就目前的势力情况来看,这个同盟领袖本也非他莫属,谁也不会去与他争,因此大家都放心了。

  “星回节”这天,松明楼上摆下了丰盛的筵席,阎罗凤热情招待五位国王,劝酒劝菜,一起畅谈治国安邦、联络友谊的话题,气氛热烈而欢洽。待到酒酣耳热,夜幕也已悄然降临,星回节的举火把节目也就是在黄昏后开始。六位国王安坐在高高的松明楼上,观看着楼前的小型广场上,无数男女老少,手举着火把,边唱边跳,热闹非凡,整个松林都沸腾起来了。大家正看得高兴,松明楼忽然燃起了熊熊大火,五位国王惊慌失惜,而主人阎罗凤在前一刻时间借口下楼解溲,已不见踪影。因为松明楼是含油量极高的松木所造,一旦着火,燃势凶猛,一霎时火光冲天。五位国王稍定下神来,想寻着楼梯下楼,无奈楼梯早已被烈焰吞噬,没还待他们再想出什么办法来,烈火夹着浓烟就把他们熏倒了。参加庆典的蒙舍人纷纷上来扑火,然而林中无水,待大火熄灭,松明楼早已化为灰烬,五位国王也魂飞九天。

  蒙合国王阁罗凤假惺惺地痛苦不已,大号:“这事全怪我!全怪我!”他装模作样地对五位国王举哀,并把他们烧焦的尸体收殓好,派快使往各诏报丧,并请国王的家人前来认领遗体,各诏国王的亲族闻讯大悲,速速赶到蒙合国都城,可眼前摆出来的五具遗体都已烧成焦炭,已根本辨不出人形,大家无法辨认,只好傻呆呆地看着。邓琰王妃慈善却一眼就认出了丈夫的遗体,因为那只临别前她为他戴上的银臂环,还牢牢地佩在亡夫的臂上,这个吉祥之物,虽没能帮丈夫避祸免灾,但至少能为他的遗骨找到应有的归宿。慈善扑上前去,抱着亡夫的遗体放声恸哭。

  一旁冷眼旁观的阎罗凤这时发现邓琰王妃竟是那般美丽动人,特别是她悲痛时,那神情尤为引人心动。于是他打定主意,要把慈善娶作侧妃,那样即可以满足他的色欲,又能用和平的手段,尽得邓琰之地,也尽得邓琰之民了。

  于是,他设法把慈善王妃留住,派人前去说媒,说什么协助慈善王妃治理失去国王的邓琰国,两国合并,互蒙其利。慈善明白自己现在身处险地,如果断然拒断,必定性命难保。此时丈夫一死,她并不想苟且偷生;但她认为夫仇未报,不能轻易去死,国中的人民还等着她,她决心还要奋力一搏。

  于是慈善假装同意了阁罗凤的求婚,只是推说丧夫未葬,不宜马上改嫁,待她回国安排好前夫的后事,再来结成永好。

  慈善说得人情入理,阎罗凤只好眼睁睁地望着慈善王妃,载了丈夫的遗体,离开大和城远去。但他心中充满了暖洋洋的憧憬,以为不久的将来,美人就会回来,他就可以好梦得圆了。

  慈善回到邓琰后,用重礼安葬了亡夫。随即她向国人公布了阁罗凤火烧五王的阴谋,并誓言要为丈夫报仇雪恨,守住自己的国家。国人十分响应他们所爱戴的王妃的号召,纷纷拿起兵器,准备对敌。

  邓琰国积极备战,消息很快传到了蒙舍,阎罗凤发觉自己被骗,顿时恼羞成怒,他立刻下令发兵攻打邓琰。

  这时,其他四诏因失去了国王而群龙无首,虽然心中积留着怨恨,却无法调兵支援邓琰。邓琰与蒙舍的兵力悬殊,蒙舍军队很快攻到邓琰国都城下。邓琰兵将仍然以哀兵姿态浴血抵抗,小小的城池竟然苦守了三个月之久。在战争中,慈善王妃素服荆钗,与士兵并肩作战,英勇无畏。全城军民都深深为她而感动,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宁死不屈。最后终于粮尽极绝,伤亡殆尽。城破之日,阁罗凤急忙入宫搜寻慈善,发现她盛装端坐在王位上,上前去审视,却已经气绝身亡!为了保全自己的贞节,慈善王妃已服毒自尽。

  阎罗蒙首先是大失所望,既而不由得对她肃然起敬;他决定要利用慈善王妃来收揽邓琰国的人心,并且鼓励自己部下树立节义气慨;于是他下令用盛礼隆重地把慈善王妃与丈夫邓琰国王举行了合葬,并为他们修建了宏伟华丽的墓地,此外他还把邓琰国都改名为德源城,并追谥慈善王妃为宁北妃。

  最后,阁罗风通告全国,以后一年一度的星回节,除了祭祀曼阿那之妻外,还要同时祭祀宁北妃。如今云南一带,六月二十三到二十五日,一连三天的星回节祭祀活动,供奉的就是这两位贞烈而感人的夫人。宁北妃与曼阿那之妻相比,除了共有殉情的贞节外,还更有以身殉国的英勇与壮烈!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清雅如梅的江采苹



清雅如梅的江采苹

  梅花,以其清雅脱俗、孤傲高洁,曾受到无数文人雅士的钟爱和赞赏。吟梅颂梅的诗词也无以数计,但要说到真正的知梅嗜梅,并将梅品溶入自己灵魂的,莫过于唐玄宗宠爱一时的梅妃江采苹了。

  江采苹是福建莆田珍珠村人,出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父亲江仲逊是一位饱读诗书又极赋情趣的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