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衾钍烂瘢辉谑窒履背嫉募λ擞料拢钍烂衿炔坏靡巡呋恕靶涿胖洹保痪偕彼懒死罱ǔ捎肜钤R怀」侨庀嗖械亩氛钏堑母盖滋聘咦嫱葱募彩祝杆倜娑韵质担⒗钍烂裎印

  为了防止冤仇相报,永无绝止,高祖被迫忍痛下诏,诛杀建成及元吉诸子,斩断复仇的根源,以换取朝国的安定。齐王妃此年方二十三岁,连连目睹了丈夫和自己的一子一女惨死亲人刀下,鲜血淋漓的惨状深深印进了她的记忆,她已欲哭无泪。

  按旧制,已成寡妇的齐王妃将被收入宫中,因太子李世民与她有一段不解之情,因此决定把她赐给李世民。当齐王妃被带到李世民面前,她仿佛看到眼前是一个青面獠牙的杀人魔王,无论如何,她已无法接受这个昔日的情人,于是声嘶力竭地要求赐她一死,并拼命地以头撞地,仿佛已成了一个疯妇。李世民把她安置在太子府中,百般好言劝慰,并命妻子长孙太子妃也耐心地予以开导。杨珪媚激愤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最后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命运的摆布,成了秦王李世民的侧妃。

  齐王妃虽然接受了作李世民侧妃的事实,她心中的热情却再也难以唤回,昔日令她心往神信的大英雄,如今就陪伴在身边,但却变成了两手沾满自己亲人鲜血的刽子手,叫她如何不寒心,她甚至有幻灭的痛切之感。齐王妃入东宫后,一直对李世民抱着极度冷淡的态度,就象一座冰雕美人冷冷地位在那里;秦王李世民此时却热度极高,昔日偷会梦索的情人,如今近在眼前,真应好好地温存缠绵一番,齐王妃的冷淡,竟然更加刺激他的胃口,他一心想扑上去,用自己的热情把这个冰美人溶化。愈是得不到的东西就愈觉得珍贵,李世民千方百计地讨好她、笼络她,希望能重续昔日那段红杏出墙的情缘;齐王妃无论如何也没有了那份心情,李世民越对她百般殷勤,他就越觉得他的虚伪和贪婪,整日衣妆不理,以一副情懒无神的姿态面对着“悦已者,”这样却又更引起李世民的心痛和怜爱。

  李世民做了几个月太子后,唐高祖因年事已高,将王位禅让给他,李世民即成了唐太宗。为了博取齐王妃杨珪媚的欢心,贵为大唐天子的李世民,不惜打破自己勤俭治国的原则,悉心搜罗天下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赏赐给她,杨珪媚居然连正眼也不瞅一下。不可一世、威镇天下的唐太宗,不惜屈降尊贵,低声下气地向杨珪媚陪不是,也丝毫不能得到她的反应。

  有一天,杨珪媚忽然向唐太宗提了个要求,要求恢复她前夫李元吉的爵位和太子李建成的封号,对唐太宗而言,这样做无疑相当于否定自己过去的行为,等于自己打上自己一巴掌;但他竟一口答应下来,并立即付之于行动,这一半是为了取悦于杨珪媚,一半也是为了追念兄弟骨肉之情。从此,杨珪媚一改旧态,逐渐回复到以前的模样,对唐太宗施以柔情和娇媚,有时甚至于如自我麻醉一般地放浪形骸,整日整夜陪着唐太宗歌舞宴饮,轻歌曼舞,媚态勾人,或吟诵着南朝的艳曲,撩拨得唐太宗心摇神迷。唐太宗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是一个十分质朴正直的女性,对唐太宗也多是以礼相待,夫妻之间保持着淡雅如水的互敬互尊关系;如今身边有了这个千娇百媚,动人心魄的杨珪媚,英武一世的李世民竟给她迷住了,常大呼过瘾。

  贞观十年,杨珪媚为唐太宗生下一子,取名李明,唐太宗立杨珪媚为贵妃,并为他们母子建了一座豪华的宫殿,自己一有时间就腻在那里,与杨珪媚母子一同取乐。贤淑温婉的长孙皇后见皇夫似乎淡忘了兴业大志,整日迷恋于酒色之中,便出面劝阻唐太宗稍事收敛;被杨珪媚迷惑住了的唐太宗一时哪里听得进这些,他一怒之下,甚至准备废掉长孙皇后和太子李承乾,改立杨珪媚与李明。

  唐太宗把他的打算向谏议大夫魏征提起,耿直中正的魏征极力反对,他功谏道:“长孙皇后贤德可风,不可无过废立;况且长孙家族为大唐之兴立下了汗马功劳,怎能无故遭受打击?杨氏曾为齐王妃,人尽皆知,立为贵妃尚且不妥,岂可立为皇后!倘若陛下一意孤行,必受天下之人非议。”众大臣也都随魏征而坚决反对,唐太宗仔细思量,毕竟不便肆意而为,于是这事便作罢了。

  这时有人向唐太宗进言,说杨珪媚之所以极力取悦陛下,是因为她思念丈夫,将伺机杀害陛下,好为死去的王夫及子女报仇。唐太宗对此丝毫没有顾虑,他认为杨珪媚原本就不是忠于齐王的妻子,早在她做齐王妃时,就已将恋情转移到自己身上,岂有杀害情郎为怨夫报仇的道理!

  明智的唐太宗果然没有猜错,杨珪媚最早的确如痴如狂地爱着充满英雄色彩的李世民;及至“玄武门之变”,由于丈夫和孩子的惨死,她对于自己先前与这位刽子手私通的事,一度感到无比的悔恨和耻辱;到了这个冤家贵为天子,却仍百般地讨好她,于是又产生了一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理;在为丈夫李元吉、太子李建成讨得一点名份作为补偿后,她索性放纵自己,尽情倒在唐太宗怀里享受爱怜,并借助狂欢酒醉,来麻痹自己矛盾的心。如此,她根本无心谋害唐太宗了。

  唐太宗与杨珪媚的纠缠,引起了长孙皇后的极度不满;杨珪媚深知这位德高望重的皇后不可轻易得罪,于是信誓旦旦地向皇后诉说,自己压根没有当皇后的念头,并要求将自己与唐太宗所生的儿子,过继到前夫李元古名下,以断绝李明太子的机缘,这样自然稳定了长孙皇后的思想,从而她对杨珪媚也就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到了这田地,杨珪媚其实已根本无心于名份和地位了,她只要求守着唐太宗这冤家了此一生。

  杀孽太重的唐太宗,为了补偿心理上欠兄弟的情债,在长孙皇后的支持下,同意了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名下,而且还另立一子为已故太子李建成的继承人,使两位兄弟有了名不符实的后代,这样既安抚了人心,又不至于引来仇杀,实为两全之策。

  贞观二十三年夏月,唐太宗患痢疾久治不愈,崩逝于长安。失去了唐太宗,齐王妃杨珪媚也就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又因她在宫中名声不佳,于是被放出宫中,出家为尼,就这样结束了她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充满爱恨恩怨的孽缘。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文成公主和系吐着



文成公主和系吐着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屈求全,以结好蕃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宣展大国之姿,用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野民。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徒到西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七世纪,弃宗弄赞继位作了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以逻些城为中心的强盛王国,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坚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乳交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享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最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誌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武则天的千秋功过



武则天的千秋功过

  至今中国有两块著名的无字碑,一块是汉武帝在泰山立的,他到泰山封禅,登上山顶,认为泰山大伟大了,置于齐鲁平原中,是“蔑矣!尽矣!无以加矣!”都无法形容了,于是立一块无字碑。另一块就是武则天在自己的陵前立的,是一块完整的高达七米的大石头,关于她立这碑的目的她自己没有说明,后人猜测,一者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已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她任由你们评说。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人,她的工谗善媚手段罕有其匹,诚如骆宾王在《讨武曌之檄文》中所说:“入门见妒,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孤媚偏能惑主。”而她宰制天下的魄力和气慨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家本着“不没其实”的原则,为她撰写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纪,对她的一生作出客观的评价:“坐制群生之命,肆行不义之威,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醉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盛矣!然犹泛延谠论,时礼正人,遵时宪而抑幸臣,听忠言而诛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武则天是并州文水人,父亲武士彟先是经营木材运销致富,后来做了隋朝的鹰扬府队正,唐高祖李渊在汾、晋一带行军的时候,经常到武家落脚,后来唐朝统一天下,到李世民继位后,武士彟累官已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武则天的母亲是隋朝宗室杨达的女儿,一方面笃信佛教,一方面又内行不检,武则天的醉心权势,胸罗机谋,信奉佛教,乃至于淫乱自恣等特性,似乎都来自父母的遗传。唐太宗辉煌的“贞观之治”笼罩着武则天幸福的童年,她属于那种早熟的女孩、年方十四岁便已呈现出女性“花解语、玉生香”的艳丽风情。就在这一年,她成了唐太宗的“才人”。

  唐太宗的贤妻长孙皇后在武则天十四岁的这年谢世。唐太宗十分怀念她,曾在宫中筑一土台,天天站到上面眺望她的坟墓,连朝政都有些不理,著名的敢讲直话的大臣魏征来到宫中,唐太宗请他也到台上去看一看亡妻的坟墓,魏征告诉唐太宗,他只看见了唐高祖李渊的坟墓。魏征的话使唐太宗不再去望亡妻的坟墓了,但并没有排解心中的愁苦,看到过去的六宫粉黛,兴味索然,于是就有拍马屁的大臣建议唐太宗在天下再一次选美。历朝皇帝的选美都把天下闹得鸡飞狗走,这一次虽然也不例外,因郑仁基的女儿闹得风大、雨大,迫使唐太宗停止了这次选美活动,但武则天却由此而选入后宫。

  四十一岁的唐太宗自一见到武则天起就被她迷住了,为着她十四岁稚嫩的娇躯,承恩之际不解风情的婉转娇啼。唐太宗一连临幸三夜,把武则天都弄得病倒了,一病就是二十多天,唐太宗私下里叫她“媚娘”,封她为“才人”。

  按照唐初后宫的制度,有所谓“四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的编制,也就是说,除了皇后之外,还另有一百二十一位妾侍。

  “四夫人”是;贵妃、德妃、淑妃、贤妃。

  “九嫔”是: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二十七世妇”是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

  “八十一御妻”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

  另外还有上千的没有名号的宫女。

  编制严谨只能依次升补,不能巧立名目,随意更改。武则天被封为“才人”,算起来在皇帝的一百二十二位御妻中排名第三十几位,以她十四岁的年纪,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了。

  武则天是在贞观十一年“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深秋时节被召人宫的,原本想有很好的升迁的机会,但她侍候唐太宗十二年,而唐太宗也对她宠爱有加,可见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却始终未曾再予晋级加封。是什么原因呢?至少有两件事情,使唐太宗把武则天的身份固定在“才人”的地位,以阻绝她在后宫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量。

  第一件事是西域进贡了一匹宝马名叫“狮子头”,能够日行千里,但却性烈难驯,多少年轻力壮的骑士,都弄得灰头土脸甚至伤筋折骨,就连过了半生军旅生涯,爱马若狂且骑术精湛的唐太宗也被掀翻下来,无可奈何地望着这匹宝马不住摇头叹息。不料武则天却奏称:“只要给我三样东西,就能降服这马。也就是一支皮鞭、一柄铁锤、一把锋利的刀子。先用皮鞭打得它皮开肉绽,死去活来。还不听话,就用铁锤敲它的脑袋,使它痛彻心肺。如果仍不能制服它的暴烈性情,就干脆用刀子割断它的喉咙算了。”唐太宗也算是乱世中杀出来的英雄,阅人多矣,但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敢做敢为的女人,如此心肠坚硬,甚至可说狠毒的女人,唐太宗不得不对这个当时年纪还小的女子起了戒心。

  第二件事是民间秘传:“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对此,唐太宗垂询问太史令李淳风。得到的答复是:“这个人已经在宫中,三十年后,当有天下,杀李唐子孙殆尽,其征光已成。”唐太宗大惊失色,准备尽杀可疑的人。李淳风说道;“天之所命,人不能违,王者不死,徒多杀无辜;且自今以后三十年,其人已老,或者颇有慈心,为祸或浅。今天如果把她杀掉,上天或者更生出一个年轻力壮的来,肆其怒毒,恐怕那时陛下的子孙更加无遗类了啊!”英武绝伦的唐太宗曾怀疑到武则天的身上,自然也就要尽可能地限制她的地位和权势。

  武则天不是一般的女人,她知道唐太宗的年龄比自己大了许多,她不可能跟唐太宗一辈子,她和那些有机谋的妃嫔一样,在为唐太宗死后自己的出路寻找靠山。

  自承乾太子因声色犬马被唐太宗革去太子位,最得唐太宗宠爱的儿子就是魏王泰,宫中的妃嫔都暗暗和他私通声气,再加上魏王泰年轻貌美,有几个放荡的妃嫔竟暗暗地和他结下私情,每当他一进来就像一盆火一样地迎向他,但武则天对他总是冷冷的,避得远远的。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尽管她也存心想找一个少年美貌的皇子。图她日后的风流。她但是更要一个忠厚少年,一旦得宠之后,可以颠倒操纵,偷眼看那魏王,是一个浮滑阴险的少年,将来决不能成大器,便是成了大器,也是一个无情无义的薄情郎君,因此任好色的魏玉对她仍存体贴,殷勤馈送,她总给个不理不睬,她暗中选中的目标是生性懦弱、身体多病、忠厚老实的晋王李治。

  只要是男人,在女人的一再挑逗之下,总会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更何况是武则天这样的美人。一天李治入厕所以后,武则天又用金盆盛水捧给李治洗手,会首半跪,使出轻挑浅逗的手段,清澈的盆水中倒映出武则天的如花面宠,李治终于按捺不住那一团热烘烘的欲火,情不自禁地蘸起水,轻轻地向武则天的脸上弹去并戏吟道:

  乍忆巫山梦里魂,阳台路隔恨无门;

  武则天立即答道:

  未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

  一个是心旌摇曳,一个是色授魂与,就这样成就了好事。李治是一个忠厚的男人,在枕头上立下誓,说愿生生世世不忘今日之情。武则天是个有能力的女人,她侍奉了唐太宗这么多年,当然知道唐太宗的性格。在武则天的调教下,李治在唐太宗面前乖巧起来,日益讨得唐太宗的欢心,恰好在承乾太子被废以后的调查中,又查出魏王结党营私,倾轧太子,对有过“玄武门之变“的太宗来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加上长孙无忌的推荐,李治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住进了东宫。

  东宫靠近后宫,武则天与李治的来往更加密切,就连李治的正妻王氏也看出残云零雨来,但想到自己得有今日的地位,全靠武则天的妙计胜人,便睁只眼,闭只眼地忍耐下来。因此在唐太宗病情加重之日,正是他仁孝的太子与美艳的才人感情迅速加浓之时,在唐太宗奄奄一息的时候,武则天竟然怀上了太子李治的儿子,说起来真是大逆不道啊!

  唐太宗驾崩,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按照唐代后宫的规矩,凡是经过先皇召幸的富人、女官,特别是“世妇”及“御妻”等人,均须离开内宫而人寺为尼,武则天当然也不例外,随众来到感业寺水仙庵出家。

  面对青灯古佛,回首往事,那悠悠岁月,仿佛繁华一梦,二十六岁的武则天,正是女性身心均臻于圆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