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历代名女传-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算总不如天算。可惜肥王不久之后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于是解忧的势力,乌孙的强盛,汉廷与乌孙的大好关系、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泥靡自幼饱尝冷漠滋味,如今当了国王,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无道的手段,弄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大家都称他“狂王”。“解忧公主依照乌孙的习俗,无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给狂王,并为他还生了一个儿子叫鸱靡;两人感情不睦,国内反对狂王的声浪此起彼落,不久之后,狂王把肥王的一个儿子杀死,乌孙国就此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汉廷派遣常惠等人率兵前往乌孙国进行军事干预,并利用冯夫人能言善辩的口才,以及她对乌孙国内部情形的了解,多方疏通,说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挑拔诡计,使乌孙接受汉廷的安排,解忧与肥王所生的大儿子贵靡为大国王,统治六万户,封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为小国王,统治四万户。双方分而治之,暂且相安无事。

  时光荏苒,又是若干年过去了,解忧所生的长子贵靡和幼子邸靡相继病死,乌孙国人都归附匈奴公主所生的乌就奢,再加上汉朝已大不如从前,解忧的处境也不复当年。

  打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解忧意气风发踏上征途,到如今汉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经生活了五十多年,当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时已是鸡皮鹤发的老太婆。

  感时伤逝,一阵阵萧索苍茫的情绪袭上心头,解忧自认已经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美貌与心力智慧,为国家的前途作了最大的牺牲,如今在远隔千里的异域经历了四朝三嫁,受尽委屈,于是上书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词哀切,汉宣帝为之动容,于是派人把她接回来。

  红颜出国,白发归来,解忧在去国五十多年后,偕同两位孙儿回到长安,物是人非,感慨不已,汉宣帝赐给她田宅奴婢,奉献之仪如公主,以酬劳她为国牺牲的坚苦卓绝精神。

  历史是一条曲折迂回的道路,有时需要铁血男儿喋血疆场,有时也需要红粉佳人在另一个战场上扭转局势,英雄的鲜血与美人的热泪,写成了千古青史。汉代对抗匈奴的过程中,大将卫青、霍去病,飞将军李广、程不识的事情至今广为传诵;信使张骞、苏武、班超的事迹令人赞叹不已。我们也应记住,在这过程中也饱含女人的血泪和血汗,她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李妍的心机与汉武帝的情长



李妍的心机与汉武帝的情长

  汉代初元,将相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也多出身微贱,实在是非常奇特的现象。

  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穷措大,甚至靠洗衣的老太太施舍;樊啥是屠狗辈;灌婴是贩缯者,娄敬也是挽车的人,其他如陈平、王陵等都是市井小民。

  汉高祖的薄姬是魏豹的富人;汉景帝的王夫人是再嫁夫人;汉武帝的卫皇后原本是个讴者,即流行歌手;李夫人更是出身娼门,要不是她死得早,说不定也能当上皇后及太后。

  李夫人花名李妍,生得云鬓花颜,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却不幸沦落风尘,不知风靡了多少走马章台的王孙公子。

  李妍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算是一个天生的艺术人才、李妍的弟弟李广利则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后来都因李研的裙带关系,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李广利则贵为贰师将军海内侯。

  李妍的入侍汉武帝,是她哥哥李延年撮合的,当时李延年是汉宫内廷音律侍奉,担当替汉武帝消愁解闷的优伶角色。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方面热衷于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一方面也醉心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有一天汉武帝罢朝回到内宫,李延年率领一班乐师和舞姬,为皇上唱新歌,献新舞,舞既凌波迴旋,曼妙诱人,歌更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只听唱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使人难再得。

  汉代初元,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心,全在黄河流域,所谓“杏花春雨江南”,那是晋代以后的事了,因此当时的绝代佳人,大都是北地胭脂。李延年所谱的新曲及所撰的新词,最初只是一种寄情谴兴之作,不料汉武帝却认起真来,冒然长叹道:“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吗?”

  李延年倏地一惊,很快地想到她的妹妹李妍,于是和颜悦色地奏称:“舍妹及笄年华,国色天香,倒确有倾城倾国之貌呢!”

  汉武帝眼睛一亮,十分好奇地说:“召她立即入宫来见。”

  仪仗堂皇,单策鼓乐,缀金饰玉的凤辇,载着出自平康巷中的李妍来到汉宫内苑。

  妓女出身的李妍,在风韵、举止方面,与那些来自闺秀的后宫妃嫔比,来的更加自然,奔放,热烈,给汉武帝一种全新的感觉,使得汉武帝漾起强烈的怜爱之心。歌声悠扬婉转,舞姿凌云欲飞,更激起汉武帝的蓬勃意兴;等到揽怀在抱,李妍娇喘吁吁,展现出她在平康巷里所积累的“经验”,把一切蛊媚手段一齐施展,精明英勇的大汉皇帝那里见过这样的阵仗,一下子便如坠十五里雾中,神魂颠倒,于是温柔乡里,好梦连床,以至于罢朝三天,旋即册封李妍为“夫人”。

  汉宫春暖,繁花竞艳,汉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宠之专房,爱若至宝,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原就身体羸弱,更因为产后失调,从此,萎顿病榻,日渐憔悴。

  色衰就意味着失宠,然而李妍却心机活泼,自始至终给汉武帝一个美好的印象。

  先是,李妍对汉武帝说:“陛下朝政荒废已久,趁贱妾卧病期间,务期专心国事,贱妾也好安心养病,暂时不必见面,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美好的明天!”

  汉武帝采纳了李妍的意见,半个月后实在忍不住思念之情,特来到李妍寝宫探视病况。李妍听到皇帝驾到,连忙用锦被蒙住头脸,汉武帝惊问:“何以不愿见朕?”

  李妍在锦被中泣不成声的答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久病低低,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

  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李妍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即使汉武帝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妍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李妍仍执意不肯,只是在锦被中呜呜咽咽地说:“倘若妾一病不起,我们的孩子以及我的兄弟,希望陛下多加照应。”

  汉武帝既怅然若失,又心痛如绞,再请李妍一露芳颜,但是李妍却凄切地大哭起来,转身侧向里面,以难言的隐痛谢绝了她皇帝丈夫的要求。

  汉武帝有生以来予取予夺,那里承受过这样的冷落待遇,不免感到有些愤怒与无奈,随即站起身来,拂袖而去。

  汉武帝离开后,宫女们围拢上来,都说“如此”对待皇上,怕不要大祸临头,不懂李妍为什么一定要固执己见、不肯与皇上见面。

  李妍掀开锦被,环伺左右的宫女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宫女们将信将疑,然而以后的情形果然不出李妍所料,她确实是有心机与谋略!

  李妍死后,汉武帝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营葬,并亲自督饬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徊嗟叹;对昌邑王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协律都尉,对李广利更是纵容关爱兼而有之。

  汉武帝一生中惯于从女人身上去发掘英雄人才,培养将帅人选。原先宠爱卫皇后,就发掘了她的弟弟卫青与她的姨侄霍去病,加意培植,全力支持,终于带领大军,远涉漠北,犁庭扫穴,彻底击溃匈奴的主力,留下燕然勒石的佳话,如今又因为远征大宛,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统率大军,不计代价地劳师远征。

  大宛国都贰师城出产一种能够日行千里的名马:“汗血马”。汉武帝为了征服匈奴、打通西域,必须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优良品种的好马,总是梦寐以求。为了“汗血马”,不惜用黄金打造两匹骏马,派遣使者到大宛国换两匹种马回来,无奈大宛国王硬是不买大汉天朝的账,毁了交换礼品,杀了使者,直气得汉武帝咬牙切齿,毅然决然下令讨伐大宛。

  孤军远征,远涉大漠,水土不服,补给困难,一般将领纷纷劝阻,但是汉武帝立意已坚,调派大军,交由初生之犊,出身市井,毫无作战经验的李广利全权指挥,封他为“贰师将军”,期望他直捣贰师城,取回“汗血马”。

  这实际上是一场失败的战争,等到部队回到玉门关时,仅剩一万余人而已,并留了李陵的干古冤案,带出了司马迁的“腐刑”。

  但既然迫使大宛国订了城下之盟,取回了“汗血马”数十匹,汉武帝便认为是空前的胜利。不管划算不划算,李广利总算满足了汉武帝的心愿。更何况在“凯旋”东还时,沿途各小国箪食壶浆,郊迎王师,争先恐后派遣子弟,携带方物珍宝,随军东来为质于汉朝。汉武帝龙心大悦,加封李广利为海西侯,食邑八干户,当年卫青、霍去病横扫匈奴,所得封赏也不过如此而已。

  李广利的“扬威”酉域,使得汉武帝越发思念李妍,所说山东地方有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能够召神唤魂,特地命人千里迢迢地把他接进宫来设坛作法,希望能够再见李妍一面。

  折腾了三天三夜,灯烛辉煌,签歌喧天,到了第三天午夜时分,正值月圆,汉武帝坐在纱帐重帷中,忽然灯烛尽灭,浮云掩月,一片朦胧中,遥见另一纱帐中,隐约有一美人,端坐床上,手挽秀发,模样神态与魂牵梦索的李妍一般无二,汉武帝急呼:“夫人!你想得我好苦!”连忙趋前审视,可惜芳踪已沓。

  鬼神之说不可信,也许是一种幻觉,也许是方士故弄玄虚,不管怎么说,汉武帝思念李妍的心思更加难以排遣了,时常借酒抒情,低吟浅唱: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栅其来迟。

  每当秋意转浓,这种思念之情也必随之加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汉武帝死后,托孤大臣霍光,体念帝心,请求继位的汉昭帝追封李妍为皇后,并将李妍的衣物与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是耶!非耶!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王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

  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这是什么原因呢?

  汉高祖时,娄敬提出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一女,不忍心将她远嫁番邦,因此和亲的计划并没有付诸实际的行动。

  这中间还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当时的匈奴单于对和亲大感兴趣,汉高祖刘邦死后,冒顿单于居然向吕后求婚,说什么“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城,数至边境,愿游中国。孤偾独居,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这尽管亵渎得不成体统,可由于汉政权的力量还赶不上匈奴,吕后无奈,只好以宗室女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

  以后,西汉对匈奴和西域各国多汉和亲,都以宗室郡主冒充公主下嫁番王,而王昭君却是以民女的身份担任和亲的任务,事情便显得非常突出,格外引起一般民众的同情与关切,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件大事,文人墨客也便多对她进行描述、吟咏、赞叹,使王昭君的事迹广为流传。

  除了《汉书》、《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对王昭君的事迹有详细的记载外,历代诗人词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就有五百零三首之多,另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小说、戏剧等等。

  王昭君出生在著名的长江三峡中,一个叫秭归的地方,这里江水湍急,日夜咆哮,两岸悬崖峭壁,怪石磷峋,战国时这里曾出过一位著名人物,那就是屈原。

  王昭君出生时正值汉朝的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但秭归这里比较荒僻,王昭君的父亲,带着两子一女,和妻子一道,耕种小得可怜的几块山坡地,种些杂粮维持生计,仍然过着勉强温饱的艰苦生活。有时还要替溯江而上的船只拉纤贴补家用。

  生活虽然清苦,但全家和乐,与世无争,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保持先人的传统,没有忘记她们也曾是受人尊敬的诗礼门第。王昭君有一个哥哥叫王新,有一个弟弟叫王飒,出力的活儿轮不到她,她除了跟着母亲娴习女红之外,更在父亲的督促下读书习字,虽然生长在穷乡僻壤,却饶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补充后宫,王昭君年当二八,仿如空谷幽兰,自然被选入宫。

  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见面,首先由画工毛延寿各画肖像一幅呈奉御览。出身富贵人家,或京城有亲友支援的,莫不运用各种管道贿赂画工,惟独王昭君家境寒愫,更自恃美冠群芳,既无力贿赂,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延寿心中十分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而且更在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德,等到汉元帝看到王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因此,五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待诏的宫女身份。

  五年的时间不算短,与现在读一个大学本科的时间还要长一点。王昭君除了担负一些宫中的轻便工作之外,有太多的余暇来读书写字,唱歌跳舞,研习音律与绘画,不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然而午夜梦回,不免倍感凄清与孤寂,花样的年华一寸一寸地消逝,不知究竟何时才有出头之日,又如何上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又是落叶迷径,秋虫哀鸣的深秋季节,冷雨敲窗,孤灯寒衾最易惹人遐思。想起西陵峡中的江水,更想起一家五日欢乐团聚的时光,愁思如麻。信手拿过琵琶,边弹边哼,唱不尽的是乡愁:

  一更天,最心伤,爹娘爱我如珍宝,在家和乐世难寻;如今样样有,珍珠绮罗新,羊羔美酒享不尽,忆起家园泪满襟。

  二更里,细思量,忍抛亲思三千里,爹娘年迈靠何人?宫中无音讯,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进京见朝廷。

  三更里,夜半天。黄昏月夜苦忧煎,帐底孤单不成眠;相思情无已,薄命断姻缘,春夏秋冬人虚度,痴心一片亦堪怜。

  四更里,苦难当,凄凄惨惨泪汪汪,妾身命苦人断肠;可恨毛延寿,画笔欺君王,未蒙召幸作凤凰,冷落宫中受凄凉。

  五更里,梦难成,深宫内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虚抛掷,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亲,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叹人生皆有定。

  这就是有名的《五更哀怨曲》。满腔幽怨,无限感伤,混合着浓重的乡愁与一丝丝的憧憬。

  王昭君无声无息地打发着漫漫的长夜和日复一日的白昼,意志消沉,“自叹人生皆有定。”然而,事实上命运总是在“有定”中包含着“无定”,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单于呼韩邪前来朝觐,王昭君的命运无意间起了突破性的变化。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这年匈奴内乱,分为两支,那单于领导北匈奴,呼韩邪单于领导南匈奴。利用这个机会,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击败北匈奴,并将那支单于诛杀,南匈奴呼韩邪单于且喜且惧,连忙上书请求前来长安朝觐,以尽藩臣之礼。

  呼韩邪携带大批皮毛及骏马作为贡品来到长安,对汉元帝执礼甚恭,汉元帝大为高兴,大排筵席,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宾”,席中呼韩邪提出“愿为天朝之婿”的请求。汉元帝乐得以此羁系呼韩邪,更为高兴,兴之所至,决定在未把公主出嫁之前,先让他见见朝佳丽,唬一唬他,于是下旨由那些后宫未曾临幸的美女前来侑酒。

  聪明的姑娘马上意识到这事的重要性,这是个引起皇帝注意的好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个浓装淡抹,希望借此获得皇帝的青睐。

  来了,宫女们一队队鱼贯而入,果然是花枝招展,娇娆婀娜,彩袖在桌上来去,香气在席间飘散。匈奴番王哪里见过如此多彩多姿的场面,不禁心醉神驰,浑然忘我。突然他看到了出墙红杏,犹如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是那么突出,他震惊于她的美艳。聪明的呼韩邪立即向汉元帝提出:“愿为天朝之婿,不一定硬要公主,就在这些美女中选一名可以。”汉元帝心想:原本要物色一位宗室郡主,如今要在待诏宫女中挑选,岂不是省却了许多麻烦。于是漫不经意地答:“你看中了那一位,那一位就归你。”呼韩邪太高兴了啦,喊道:“就是她!”汉元帝顺着他的手看去,但见一个风华绝代的美女盈盈为礼。汉元帝眼前的这位待诏宫女,云鬟雾鬓,光彩照人,两道黛眉轻颦微蹙,微露一丝幽怨。太美了,但皇帝金口玉牙,不能反悔。

  筵席结束了,呼韩邪意兴遄飞地回到驿馆。准备择吉迎娶汉宫美人,汉元帝却心中快快地回到后宫,找出了待诏宫女图册,翻到王昭君的画像,只见画像与本人有天壤之别,而粉颊秀靥上,何曾有什么黑痣。刹那间,汉元帝把失去王昭君的懊悔心理,转化成对画工毛延寿的愤怒,当即传命有司彻底追查,才知道都是毛延寿的索贿不成,故意将王昭君的花容月貌,绘成泥塑木雕的平庸女人,于是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斩首,对这件事,后人自有评说。

  曾闻汉主斩画师,何由画师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意思是毛延寿虽然胡作非为,而汉元帝也太过糊涂。正象王安石所讲:“耳目听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无论如何,汉元帝心中对王昭君的歉疚、悔恨、怜惜与不忍割舍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他要设法加以弥补,于是诓称:“妆奁尚未齐备,后三日即行。”他既然已无法留住王昭君,他必须好好利用这宝贵的三天时间来享受王昭君,这就是才智平庸的汉元帝的想法自然与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之间有显著区别。

  汉元帝在未夫殿中召见王昭君,目睹一个冠绝古今的绝色美女,即将落入他人怀抱,心中那份窝囊劲就甭提了。他假惺惺地先说了许多安慰和鼓励的话,等到王昭君饱孕泪光的大眼睛,含情脉脉地向汉元帝凝视时,汉元帝终于无法自恃,疯狂般地离开御座,饿虎扑羊般地抱住王昭君,踉踉跄跄地走向殿角的暖阁,像一个虐待狂一样地把王昭君折磨了三天三夜。

  临行之日,王昭君戎装打扮,妩媚中更见英爽之气,面向未央宫拜别了天子,带着一种异样的感情,看了最后一眼长安,怀抱着琵琶上马而去。匈奴人马和朝廷派出的卫护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经过长安大街,沿途万人空巷,争睹昭君风采;眼看如此风情万种的美人儿,离开繁华的帝京,前往荒凉的胡地,陪伴一个垂垂老矣的匈奴单于,无不为之嗟叹不已。

  王昭君出了长安北门,一路晓行夜宿,渐行渐远,黯然神伤,随行的乐师们,一路上弹奏着琵琶,以慰王昭君的离愁别恨,声声令人肝肠寸断,回望长安已经了无踪影,王昭君手弹琵琶,吟出一首“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中原正是春暖花开的三月,塞外犹是寒风凛冽的季节,真个是“马后桃花马前雪,教人如何不回头。”王昭君终于在漫漫长路中病倒了,只得暂时停止前进,养病期间,她想起了父母兄弟,也想到了曾和她缠绵三天三夜的大汉皇帝,于是挑灯披衣,儒泪和墨,向汉元帝写信:

  臣妾有幸得备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适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惟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绝耳。有父母有兄弟,惟陛下少怜之!

  出了雁门关,匈奴大队骑士、毡车、胡姬前来迎迓,抵达王庭之日,但见平沙雁落,黄尘滚滚,牛羊遍地,无边青草。一座座帐蓬中,张灯结彩,欢腾达旦,呼韩邪单于封她为宁胡阏氏(亦即安宁胡地的皇后),百般迁就,以博取她的欢心。然而胡笳悲鸣,骏马奔驰,饮腥食膻,异邦风月,使王昭君总是对故国充满思念之情。所谓:

  汉使回朝频寄语,黄金何日赎娥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王昭君出塞以后,汉元帝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齐接到长安,赐宅赐田,妥善安置。而呼韩邪自得汉廷绝色美人之后,心中大为高兴,整天置酒作乐,并遣使致送大批玉器,珠宝及骏马,以报答汉天子的特别恩遇,甚至上书愿保境安民,请罢边卒,以休天子之民。汉宣帝在看了郎中侯应上奏的“十不可”之后,谢绝了他的这一好意。

  就在王昭君抵达匈奴王庭三个月后,汉元帝在思念与懊恼的前提下,恹恹病榻,拖到初夏时节,竟在榴花耀眼中崩逝。

  第二年,即汉成帝建始元年,王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封为右日逐王,又过了一年,老迈的呼韩邪去世,这年王昭君二十四岁。

  一个美艳的少妇,三年的异地生活,逐渐习惯了喝羊奶,住毡帐,骑马射猪,也学会了一些胡语。

  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承了单于的职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轻的单于对王昭君更加怜爱,夫妻生活十分恩爱甜蜜,接连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雕陶莫皋与王昭君过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这时是汉成帝鸿嘉元年,王昭君已经三十五岁,正是绚烂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绊系,好整以暇地参予匈奴的政治活动,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着实产生了不少沟通与调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与妹妹见面,王昭君的两个女儿也曾到长安还入宫侍候过太皇太后,这位太皇太后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她有个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谦躬下士博取虚名,后玩了一套所谓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可惜匈奴单于认为“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家”。

  关于“青家”也另有解释:《筠廓偶笔》:“王昭君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云青家。”《塞北纪游》上也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垓朦胧,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家。”

  历来提到“青家”的诗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家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家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王昭君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明妃”,系西晋时,为避司马昭的讳,改称“昭君”为“明君”,后渐渐有“明妃”一说。

  对昭君出塞历来评价颇多,评价各异,如: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墙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王昭君的儿子右逐日王一系后来日益强盛,与东汉交恶,被窦宪追击,一路西窜,越过葱岭进入欧洲,占领哥特人的地盘引起罗马帝国的崩溃,在欧洲大陆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也就是后来的匈牙利和塞尔维亚等国。





《中国历代名女》——宫女卷……班婕妤的贤德与失落



班婕妤的贤德与失落

  班氏一门,在汉代是非常显赫的家族,文武勋功,德行学问,都极一时之盛。西汉成帝时的班婕妤和东汉的班彪,班固,班超都是名垂千古的人物。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她的父亲是班况,班况在汉武帝出击匈奴的后期,驰骋疆场,建立过不少汗马功劳。

  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