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美国怎么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来让美国社会更趋平等。奇妙的是,变化的确出现了。
平等与战后繁荣
设想一下,假如现在国会中的民主党人提议重拾当年带来〃大压缩〃的各项政策:对富人大幅度增税、支持工会势力的大举扩张、实施一段时间的工资管制以大幅度缩减薪资差异,如此等等。从惯常的思维看,这样的计划会带来哪些影响?
◇欢◇迎访◇问◇。◇
第29节:大压缩(10)
首先,人们会普遍怀疑,这些政策对贫富差距将收效甚微,至少在短期是如此。通常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挑战供需规律的做法一般行不通;就算政府果真利用战时权力强行建立了更平等的工资结构,一旦取消这些管制,工资差异也会自发回归旧日的水平。
第二,不只是极右派,许多人都断言,如此激进的平等化政策将破坏激励机制,令经济一蹶不振。高利润税将导致商业投资崩溃;对高收入者征收高所得税将导致创业精神萎靡,个体创造力匮乏;强大的工会将提出过度的涨薪要求,导致大规模失业,抑制生产力的提高。上述观点可概括为:〃大压缩〃期间的美国政策变化就像是导致〃欧洲硬化症〃的政策的极端化。〃欧洲硬化症〃是指许多西欧国家就业率较低,经济增长较慢(后者不如前者严重)的情况,现在有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一些政策导致的。
假设我们今天想复制〃大压缩〃,或许这些可怕的预言将会成真。但事实是,激进的收入平等化让人联想到的种种恶劣后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实一个也没有发生。相反,〃大压缩〃使收入均衡保持了很长时间,达三十多年。而平等的时代也是空前的繁荣时代,一个我们从未能重现的时代。
为理解〃大压缩〃之后美国的境况是何等的顺利,我提议将战后的美国经济史分为三个时期:1947~1973年的战后繁荣;1973~1980年的纷扰年代,当时石油危机与滞胀令美国经济大受破坏;从1980年至今,增长适度、贫富分化加剧的现代时期(为何从1947年开始?两个原因,一是〃大压缩〃到那时大体完成,二是精准的资料大都在当年才出现)。
在战后繁荣时期,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大致翻了一番,按今天的物价折算,是从约2。2万美元上升到4。4万美元,这相当于2。7%的年增长率。各收入群体大体也保持了相同的收入增长速度,从而延续了〃大压缩〃带来的分配相对平等的状态。
纷扰年代一度令平均收入的增长停止。在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后,增长开始恢复,但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就算是最好的时光,也始终难望战后繁荣时期的项背。1980年至今,平均家庭收入的增长率仅为每年0。7%左右。1982~1989年里根治下的〃美国清晨〃与1993~2000年克林顿治下的经济繁荣,可谓是最好的时光,但就算在这两个较短的时期,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无法与〃大压缩〃之后整整一代人的时间相比。
虹←桥←书←吧←。←
第30节:大压缩(11)
和往常一样,这些不过是数字,至多只是人们真实生活的一种表征。但在战后一代人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美国人都感受到生活水准的飞升,普通美国劳工的境遇之优裕也远不是其父辈所能想象的,对此,还有谁会质疑吗?我们对当前经济的感受,却至多只能用〃不可妄断〃来形容……当前美国人大都觉得生活与几十年前相比在一些方面变好,但在另一些方面变差,这不是也很明显吗?
在一些人看来,〃大压缩〃之后美国经济兴旺发达这一事实非常令人困惑,与他们心目中世界的运行方式完全背离,结果他们竟然篡改历史,将战后繁荣一笔抹煞。每周一到周五晚在CNBC上宣扬其供应学派信条的拉里·库德洛(Larry Kudlow)就告诉我们,拜罗纳德·里根减税之赐,〃自南北战争结束以来(20世纪20年代短暂的柯立芝…梅隆时期除外),美国经济制度首度赢得举世羡慕。〃我猜,那位《时代》编辑讲述的繁荣景象,甚至那么多现成的经济资料,都不过是幻象吧!
但那不是幻象,那兴旺的场面是真实的。〃大压缩〃不仅没有破坏美国的繁荣,而且首要的效果就是给经济注入活力。如果此事与教科书式的经济学推论相悖,那是教科书式经济学出了错。这将是后面一章的主题。
现在,且让我们直截了当地认定,自由派在三四十年代成功地使收入差距大大缩小,而且对整体经济几乎毫无负面影响。实现这一成就的男男女女为当今的自由派上了一堂示范课,说明了领导力会带来多大的改变。
但这些男男女女是何许人也?他们为何能给我们的社会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又让这些变化屹立不倒?
▲虹桥▲书吧▲BOOK。▲
第31节:福利国家的政治(1)
第四章 福利国家的政治
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几乎无不熟悉一张照片:哈里·杜鲁门手举一份《芝加哥每日论坛报》的初版,笑容满面,报上的头号大标题是《杜威击败杜鲁门》。不,杜威没有。1948年大选前的民意调查表明杜威几乎必获大胜,但最后却是杜鲁门夺冠,这实属美国史上首屈一指的政治大逆转。
杜鲁门一鸣惊人式的胜利已成为永载美国政治史册的时刻,亦须铭记的还有一些报道……在竞选中追随杜鲁门的支持者高呼:〃给他们地狱,哈里!〃但我可以断言,没有几个美国人知道,他们要杜鲁门把地狱给谁,地狱又是什么意思。如今杜鲁门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大体他实施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此人主持制定了〃马歇尔计划〃与遏制战略,在柏林和朝鲜与斯大林对峙,并将美国带上最终赢得〃冷战〃的轨道。
但在1948年,外交政策并非选战的关键议题,一是由于〃冷战〃尚未真正开始,二是由于共和党人在强烈的反共主义与传统的孤立主义之间首鼠两端,未能决定外交政策的立场。1948年选民最担心的事情是,共和党人或许会把罗斯福取得的国内成绩全盘推倒。
托马斯·杜威想在选战中用一些约吉·贝拉(Yogi Berra)式的庸俗话来安抚选民,例如〃诸君之未来仍在诸君之前方〃(约吉o贝拉是美国当时的著名棒球手,以喜欢说怪僻而无意义的空话闻名……译者注)。但杜鲁门集中火力攻击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从而将大选变成一场针对〃新政〃的全民公决。
1948年的国会在努力逆转罗斯福的〃新政〃。国会中共和党人事实上的领袖是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Robert Taft)。被时人称为〃共和党先生〃的塔夫脱强烈反对被他视为〃社会主义〃的〃新政〃,这不单是在意识形态上表表姿态而已:1946年共和党人夺取国会之后,塔夫脱就促成了《塔夫脱…哈特利法》(Taft…Hartley Act),大大逆转了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而该法是〃新政〃之下工会成员增多、力量大涨的关键因素之一。故而,在1948年,选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如果共和党获胜并控制白宫与国会两院,将导致之前促成〃大压缩〃的政策发生巨大逆转。
到1952年共和党人最终重夺白宫时,选民已经没有那么担忧了。那时,在政治的形格势禁之下,共和党领袖承认,〃新政〃建立的制度将成为美国大地上长久的景观。艾森豪威尔1954年写信给兄弟埃德加说:〃若有任何政党试图取消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废止劳工法与农业计划,该党必从美国政治史上消失。固然有一小撮人认为能够如此行动,例如亨特(H。 L。 Hunt)、其他一些得克萨斯州石油富豪,以及其余领域偶见的政客或商人,但其数目微不足道,其人亦蠢笨可笑。〃
在20世纪30年代被视为危险、激进的理念与计划,为什么会在50年代成为人们尊崇的精髓,只有〃一小撮人〃要求将其废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既要考察美国社会的变化如何改变了政治环境,也要探究各政党如何回应新的环境。
从激进到可敬
〃新政〃在20世纪30年代是被视为极端激进的,而〃新政派〃自己也愿意使用阶级战争式的言辞。读一下(或听一下更好,网上有录音)罗斯福在1936年大选前夕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讲,你就会发觉,后世的自由主义已变得何等谨慎、羞怯与温良。今天那些想提高最低工资或对富人增税的人会不厌其烦地向公众保证,他们心中对财富毫无芥蒂,他们并不是在主张阶级战争,但罗斯福抨击那些有钱有势的罪人丝毫不留情面。
BOOK。←虹←桥书←吧←
第32节:福利国家的政治(2)
我们必须与和平的宿敌作战……商业与金融垄断、投机、莽撞的银行行为、阶级敌视、地方歧见、发战争财。
他们已开始将合众国政府仅仅视为其自身事务的工具。我们现在知道,金钱集团把持的政府与暴民团伙把持的政府同样危险。
在我国的历史上,这些势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合起来对付一名候选人。恨我,这是他们的一致之处,而我欢迎他们的仇恨。
罗斯福说财阀恨他,这并非夸大其辞,并且这种仇恨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正如我在第三章中所说的,〃新政〃使公司与富人负担起沉重的税负,促进了工会的壮大,并一举缩小了收入差距,使最富者税后收入大大下降。
在麦迪逊花园广场演讲之后的二十年里,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主要由于杜鲁门在1948年赢得了竞选,〃新政〃政策得以延续了下来:工会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依然强大,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公司与富人的税负甚至高于罗斯福时代。这些政策曾为〃金钱集团〃所深恨……罗斯福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讲中指出,社会保障与失业保险是尤其遭财阀非议的项目,但到了五十年代中期,支持延续这些政策竟然成为反映政治温和的主要表征。
这一转变部分反映出,人口结构及其他因素发生了一些有利于福利国家延续的变化。我稍后将论及那些变化。但首先让我来简单谈谈美国政治经济状况的一个长久特征,该特征使〃新政〃极难树立,但保卫起来却比较容易,那就是选民天生的且通常是理性的保守主义。这里的保守主义不是指右翼观点,而是说,除非政府的现行政策明显濒于失败,否则选民不愿支持巨大的政策变化。在现代,我们看到过,这种守成主义既曾使民主党的计划搁浅,也曾让共和党的图谋落空:克林顿试图改革医疗福利,布什企图将社会保障体系私有化,他们都失败了,主要原因是选民对不可知的前景感到恐惧。
20世纪20年代自由主义改革之所以无法推行,也有守成主义的原因。只要有人建议对富人增税、改善工人与穷人的福利、修改劳工法以便利工会的缔结,就会遭到攻击……这些企图改革的人不负责任,不明事理,如果他们的建议被采纳,经济将会遭遇灭顶之灾。就连罗斯福也有些受惑于这种流俗,当时有一本书先于凯恩斯提议实施赤字开支,以便在衰退时期支撑经济,罗斯福在该书上做批注说:〃哪有此等好事……取得成果总要付出代价。〃
※BOOK。※虹※桥书※吧※
第33节:福利国家的政治(3)
不过一旦上台,罗斯福不仅开始认真对待一些激进的观点,而且亲身担负重任,劝说公众放弃传统见解、接受大刀阔斧的新政策。他之所以能战胜选民天生的守成主义,主要是拜历史的偶然事件之赐。首先,1929~1933年的经济浩劫使旧精英及其意识形态声名扫地,而1933年开始的复苏虽然限于局部,但仍然为〃新政〃的改革赢得了信誉。罗斯福在第二任就职演讲中宣布:〃我们一直都知道,随心所欲的利己主义是不良的品行。现在我们知道,这还是不良的经济学。〃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势之下,政府明显有必要大举干预经济,对激进措施的疑虑也被弃置一旁。因此,到艾森豪威尔给他兄弟写那封信时,〃新政〃体制已不再被视为激进的革新,而成为美国生活的常态。
无疑,如果〃新政〃之前的流俗是对的,如果对富人征税、提供社会保障与失业补贴、强化工人谈判权会破坏经济,事情的发展绝不会是这样的。事实上,在〃大压缩〃之后,发生了美国史上最伟大的持续性经济繁荣。罗斯福的政绩也证明,反对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常见理由之一,即这势必导致同样大规模的腐败,与事实并不相符。回头来看,〃新政〃施行之清正廉明令人惊叹。在罗斯福主持下联邦开支大增,包括〃工作促进署〃(WPA)的开支,该署对这笔钱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新政〃前被民众广泛视为腐败的公共救济活动,其形象在后来确实大大改观。
〃新政〃的清廉并非偶然。〃新政〃官员近乎偏执地检查自己的项目,使之免受腐败沾染。罗斯福特地设立了一个强有力的〃进展调查部〃,调查WPA中被举报的不法行为。结果证明这个单位的工作确实高效,后来国会的一项调查也未发现任何被遗漏的严重违规行为。
如此尽心竭力地保持政府的诚信,与其说反映了罗斯福的个人品德,不如说反映了一种政治上的需要。罗斯福的执政使命就是要展示,政府积极行动会收到成效。为使人信服这一使命,他需要保持政绩的廉明,他也的确做到了。
还有一件事。虽说美国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是为展示政府的效率而事先策划好的,但战时经历确实绝好地证明了政府的高效。美国政府证明自己既能打一场全球性战争,又能主持大局,大规模地动员国家资源。从此,保守派人士就很难再宣称政府什么事都办不好了。
到了1948年,政府应积极介入经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这一理念在实施中使贫富差距大大缩小。旧观念认为,政府应当袖手旁观,罗斯福在1936年的麦迪逊广场花园演讲中将此讥刺为〃〃最冷漠的政府最好〃原则〃,在1948年,这种观点已沦落为奇谈怪论。
不过,若没有一个有影响的政治联盟做支撑,单单赢得理念斗争的胜利是不够的。事实上,美国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政治重心向社会下层移动,那些受惠于〃大压缩〃、与延续相对平等的收入分配有利害关系的人,获得了更大的力量。
◇欢◇迎访◇问◇BOOK。◇
第34节:保守主义运动(1)
第六章 保守主义运动
恰恰就在艾森豪威尔为放低调门的、〃现代〃的共和党主义宣扬美德的时候,一种新型的保守派正在崭露头角。麦金利式的保守派先后与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作战,他们传统、固步自封,而且最主要是年纪老迈。与老一辈不同,这些逐渐被称为〃新保守派〃的人年轻、咄咄逼人,而且深谙传媒之道。他们自认为是挑战上层建筑的局外人,但其实他们从一开始就有雄厚的资金支持。
威廉·巴克利开其先河。他在1951年出的书《上帝和耶鲁人》(God and Man at Yale)中谴责耶鲁大学容留那些敌视或至少是怀疑基督教的教员,更不用说传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教员了,这使他成为举国知名的人物。1955年他创办了《国家评论》杂志。
想要了解一下保守主义运动分子在学会规矩地讲话之前是什么腔调,早年的《国家评论》绝对值得一读。今天,美国右翼的头面人物都深通英国人所说的〃嘘狗政治〃(dog…whistle politics):他们以某种方式说一些取悦特定群体的话,使之仅仅传入目标群体的耳中,从而使他们的极端立场在公众看来不是那么明显。我们将在本章稍后看到,里根有本事不发出任何公然的种族主义论调,便向人展示他对种族主义的同情;我们还将在本书稍后看到,小布什惯于发出一些言语,在大多数美国人听起来至多不过稍显矫揉造作,但对于最极端的、虔诚的宗教激进分子而言,则是饱含深意。但在早年的《国家评论》里,其立场要明确得多。
1957年,该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公开颂扬参议院的一次表决。他们相信,该表决有助于南方继续否定黑人选举权。
浮出水面的核心问题……这不是一个依议会规则来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简单查查生而〃平等〃的美国公民所享权利的总目便能回答的问题……在于,南方的白人是否有权在其不占人数优势的地区采取一定的必要措施,以保持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清醒的回答是〃有权〃……白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权利,乃是因为目前而言他们是先进的种族……
《国家评论》相信,南方的预述是正确的。如果多数人的意愿是一种社会学上的返祖,那么阻挠多数人虽是不民主的,但也许是文明的。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社会而言,宣示并遵行文明的准则,要比屈从于人数多数派的要求更为重要。有时,坚持少数派的意愿会变得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让步,而社会将退步;有时人数上的少数派只有依靠暴力才能维持支配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派必须做出抉择:维持其意愿的支配地位,是否值得付出可怕的暴力代价。
BOOK。▲红桥▲书吧▲
第35节:保守主义运动(2)
为该社论所不屑一顾的〃生而〃平等〃的美国公民所享权利的总目〃,按理应该就是人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那份文件。而该社论所提到的,有时为免使社会退步而值得付出的〃可怕的暴力代价〃,指的是什么?在1957年稍晚的时候,威廉·巴克利在其《西班牙来信》(Letter from Spain)一文中对此做了说明:
佛朗哥将军是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人们普遍承认他有过人之处,天赋、毅力以及对自身事业的坚信不移集于一身。一些幻想家、空谈家、马克思主义者与虚无主义者在30年代要把一个极为怪诞的政权强加给西班牙,那个政权玷污了西班牙的灵魂,甚至磨灭了西班牙的历史特性。将西班牙从他们手中夺回来,需要佛朗哥的禀赋。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墨索里尼与希特勒的关键支援之下推翻的那个〃极为怪诞的政权〃,其实是西班牙的民选政府。佛朗哥用以保护西班牙〃灵魂〃的方法包括滥杀,以及把政治反对者及任何疑为政治反对者的人投入集中营。而且,在巴克利赞颂那位独裁者时,这些都不是陈年旧事:正如史家保罗·普雷斯顿(Paul Preston)所说的,晚至20世纪70年代,反对佛朗哥的人〃依然遭受警方的恐怖对待与处决〃。
在这些文章发表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保守主义运动已学会了更加婉转地表达意思。现如今他们自称是奉扬自由与个人选择的标兵。但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是极为不民主的,将保卫宗教与财产视为第一要务。《上帝和耶鲁人》的第一章谴责学校不〃亲近基督教〃,第二章的标题虽然是《耶鲁的个人主义》,但其内容却主要是攻击那些讲授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累进税制与福利国家有所赞许的教授。在他们看来,如果民主不能创造一种环境,充分地保护宗教与财产,那还不如没有民主。
但实情是,美国从未出现过佛朗哥,指望将来涌现一位也不切实际。要在这个国家获取权力,新的保守派必须控制一个政党,并赢得选举。
找到一个群众基础
1964年,保守派活动分子组成的一个联盟主宰了共和党全国大会,并提名贝利·戈德华特竞选总统。不过,对于右派而言,这不过是个虚幻的黎明。羽翼未丰的保守主义运动之所以能提名戈德华特,唯一的原因是当时突生变故,共和党上层猝不及防。要赢得全国性选举,该运动仍然毫无良方,戈德华特终遭惨败。要实现既定目标,保守主义运动需要更宽广的根基。而为此指出明路的人,便是罗纳德·里根。
▲虹桥▲书吧▲BOOK。▲
第36节:保守主义运动(3)
1964年10月27日,里根代表戈德华特后来失败的竞选班子做了一次电视演讲。嗣后两位记者大卫·布劳德(David Broder)与斯蒂芬·汉斯(Stephen Hess)称之为,〃自1896年威廉·布莱安在民主党大会上以名为〃黄金十字架〃(Cross of Gold)的演说振奋全场以来,最为成功的全国性政治亮相〃。里根演讲的正式题目是〃抉择的时机〃(A Time for Choosing),但后来它广为人知的名字就是里根的〃演讲〃。
这不是林肯库伯学院演说的那种演讲,用〃厉声责骂〃来形容里根的演讲已算是恭维了:厉声责骂大政府的邪恶,其依据却不合逻辑,都是些含混不清的统计数字与奇闻佚事。
我们把那些统计数字称为〃误导〃,把奇闻佚事当成〃可疑〃,已算是给里根面子了。里根宣称,〃联邦雇员有250万之众,而本国六分之一的劳动力受雇于联邦、州与地方政府〃,让人觉得存在着一个庞大而无用的官僚机构。如果人们事先知道那些所谓的无用官僚其实是在做什么,他的论点就站不住脚了:1964年将近三分之二的联邦雇员在国防部与邮政部门工作,而州与地方的雇员大多是教师、警察或消防员。他讲了一个故事来抨击〃障残儿童家庭补助〃,说一位有七个孩子的妇女想离婚,因为她的福利收入将超过丈夫的工资……他称这故事是从洛杉矶一名不知名姓的法官那里听来的。
里根还表现地异常冷漠无情,他说:〃四年前有人告诉我们,每晚有1 700万人饿着肚子上床睡觉。〃这指的是约翰·肯尼迪在竞选中的一个说法。〃说不定确有此事,他们都在节食。〃
演讲的结尾又甚为突兀地转向另一个话题,听起来似乎是呼吁军事对抗共产主义:
那些想用我们的自由来交换福利国家的饥民赈济处的人已告诉我们,他们有一项不战胜敌人便能实现和平的空想方案。他们把这称为〃容纳政策〃。他们说,只要我们不与敌人做任何直接对抗,敌人就会忘记其邪恶之道,学会喜爱我们。所有反对他们的人都被指控为好战分子。
以任何正常的标准看,这都算不上一篇伟大的演讲。但布劳德与汉斯说对了:演讲影响巨大。《国家评论》那种居高临下的、贵族托利党式的语调,只有一群持精英治国论的少数派能理解,他们数量极少,又富裕、自恋。里根找到了一种方法,虽然倡导的政策大体相同,但在语言上却迎合普通人的认识和偏见。人们会被巴克利的冗长句法绕得晕头转向,而且不了解、不关心佛朗哥大元帅到底如何拯救了西班牙的灵魂,但他们却会对里根的演讲产生共鸣。里根所发现的,是一条能为保守主义运动提供真正群众基础的道路。
◇欢◇迎◇访◇问◇虹◇桥◇书◇吧◇BOOK。
第37节:保守主义运动(4)
里根的方法之一就是大谈小政府的好处,从而不必发表公开的种族主义言论,便能善加利用抵制〃新政〃的白人。就算在他并没有厉声谴责福利骗局,人人也都明白他指的是谁;他对浪费纳税人金钱的官僚大军的严厉抨击,也很明显是说给一些选民听的,那些人觉得他们的钱正在被人夺走,花在一些不知名姓的张三李四身上。
不过,里根还利用了社会底层对共产主义威胁的焦虑,那是一种真实的情绪。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要在2005年拍摄《晚安,好运》,把爱德华·莫罗(Edward R。 Murrow)对抗麦卡锡(Joe McCarthy)的行动搬上银幕,这绝非偶然:在美国看来,共产主义就是20世纪50年代的恐怖主义。但敌人的实情是迥然不同的:拥有核武器的苏联的确威胁到了美国的存在,而伊斯兰恐怖分子却没有,并且与〃邪恶轴心〃不同,〃华约〃是真实存在的。但在心理上,对20世纪50年代共产主义威胁的反应,却与今天颇为相像,而且在今天看来似乎可以理解。
讽刺的是,身为超级大国也有一个固有的问题,就是很难向本国公民解释这种力量是有限度的。加拿大人就不会费心去想,本国政府为何无力将其意志强加给世界;但美国人很容易就会相信,单凭武力就能消灭那些威胁美国的人,至于任何呼吁克制的人,说好听了是软弱,说不好听的话就是里通外国。
其实克制姿态是唯一理智的选择。和现代的恐怖主义一样,五六十年代的共产主义是一种可以遏制但无法消灭的威胁。而且遏制战略……绝对避免直接以武力来推翻共产主义政权、只打防御性的战争、以援助和外交制衡苏联的影响力……最终大获全胜:第三次世界大战没有发生,而美国确定无疑地赢得了〃冷战〃。但在那些认为克制就是软弱、堕落的人看来,这一战略是怯懦的……呼吁理性应对恐怖主义的主张也是如此。里根把遏制战略讽刺为如下信念:〃只要我们不与敌人做任何直接对抗,敌人就会忘记其邪恶之道,学会喜爱我们。〃四十年后的迪克·切尼与他遥相呼应:当约翰·克里说,最好把〃反恐战争〃看成一个打击犯罪的问题时,就遭到他的嘲讽。
里根认为那些主张遏制的人是软弱的愚人,鼓吹〃一项不战胜敌人便能实现和平的空想方案〃。以麦卡锡为代表的其他右翼人士认为那些人是叛徒,甚至在麦卡锡失势后还有许多人坚持这一看法。在麦卡锡分子看来,一个超级大国的挫折,尤其是美国未能阻止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其原因只能是最高层的背叛: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8节:保守主义运动(5)
如果不是这个政府里的高官合谋把我们带入灾祸,我们怎么能解释当前的处境?这一定是因一起巨大的阴谋导致的,其规模之大足以让人类史上的所有类似冒险相形见绌。这个可耻的阴谋极其黑暗,当真相最终大白之时,其元凶将值得所有正直人士永远诅咒。
当时形势的另一个绝大的讽刺之处在于,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共产主义者,而在苏联解体之前,共产党一直是西欧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但美国的反共情绪却要比西欧更胜,也更极端。当然,这不是说西欧的反共势力不强:在许多情况下,欧洲的右翼政党是以反共来界定自身的。欧洲的反共势力还得到一些美国人的崇拜,即便……或许可以说尤其……是在其以牺牲民主为代价的时候:如前所述,保守主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